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献计量学

文献计量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献计量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献计量学

文献计量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发展研究;文献计量学;web of science;20世纪;21世纪

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4-0120-07

世界农业发展研究肇始于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开始起步,21世纪前10年进入,已经产生了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截至2010年12月,在1900~2010年期间,主题词包含农业发展(“agricultural development”、“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modernisation”和“modernisation of agriculture”)的外文文章2285篇,外文图书20154部(表1);其中,21世纪前10年SCI收录的文章约占其收录的全部农业发展研究文章的47.65%。农业发展研究进入阶段。

一、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

(一)数据来源

外文文章的数据来源:web of science引文索引数据库。web of science是被学术界广泛使用的引文索引数据库。本文数据来自它的三个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CPCI-S(会议文献引文索引)。收录文献的时间范围:SCI数据库为1899年至今,SSCI为1996年至今,CPCI-S为1990年至今。

外文图书的数据来源: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图书目录。美国国会图书馆被认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图书馆,收藏文献所涉语言450种,馆藏文献1.3亿。

中文论文的数据来源: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简称CAJD)。截至2010年12月,CAJD收录国内学术期刊 7686种,全文文献总量 3000 多万篇。

中文图书的数据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图书目录。

(二)检索方法

外文文章检索:采用题名和主题词检索,检索时间为2010年12月31日。

外文图书检索:采用书名和主题词检索,检索时间为2010年12月31日。

中文论文检索:采用题名和主题词检索,检索时间为2010年12月31日。

中文图书检索:采用书名和主题词检索,检索时间为2010年12月31日。

(三)分析方法

时序分析:时间范围为1900~2010年,分析文献的时间分布、发展速度和趋势等。

截段分析:时间截段为2001~2010年,分析文献的学科、期刊、机构和区域分布等。

截面分析:选择2010年等五个截面,分析文献的国家和期刊分布等。

分析变量包括文献数量、增长率、学科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研究机构、区域分布和被引情况等。[1]可以大体上反映农业发展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基本分布。

(四)系统误差

本项研究英文文献主要以“agricultural development”、“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modernisation”和“modernisation of agriculture”为检索词,结果为6个检索词的文献检索之和(表1)。中文文献以“农业发展”为检索词(表2)。有些题名或主题词包含农业发展的文献,与农业发展研究的相关性不大,这些文章的一部分与农业发展也有交叉。本项研究只能反映农业发展研究的一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而且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另外,2011年的文献不全,没有纳入本项研究的样本分析。

二、农业发展研究相关文献与图书的计量学分析

(一)1900~2010年农业发展研究相关外文文献的变化趋势分析

1.1900~2010年期间农业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章的数量变化

文献计量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学 半衰期 文献计量学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4)04-0049-06

1 引言

文献计量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知识共享;研究现状;发展趋势;文献计量;Bibexcel

知识共享是指组织员工或团队在组织内部或跨组织之间,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交流,以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促进知识创新。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研究中的重点领域,国内外的研究侧重点和角度不同,本文希望借助计量学的相关理论对国外知识共享研究现状进行鸟瞰式地把握,在此基础上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1数据来源与分析

本文研究所用的数据来源于美国ISI的WebofScience数据库。为提高检全率和检准率,以"knowledgeshar*ORshar*knowledge"为检索表达式,分别以主题检索和标题检索为检索范围,时间限定在1990年~2009年,通过主题检索一共检索到1868条记录,标题检索共有571条记录,检索截止日期均为2009年12月25日。以这些文章构成原始数据集,对国外知识共享的研究现状做了分析。

1.1发表年份分析

按年份对原始数据集进行排列。

有关知识共享的研究呈明显的递增趋势(受检索时间影响,2009年数据呈下降状态)。图中包含两条折线,上面的一条为主题检索时检索到的文章,下面一条则为标题检索时的文章。可以很清晰地观察到,两条折线的总体走势是一致的。该图中的两条曲线可以相互印证,也为下面的具体分析奠定了基础。

在1990年~1995年这个区间内,两条线几乎重叠,可以推论在1995年之前,知识共享的研究还比较匮乏,而且研究主题也相对狭窄。1996年以后,两条曲线的分离程度越来越大,在2008年的时候二者间的距离达到最大值,超过了250,说明随着对知识共享研究的深入,它的研究领域和范围越来越广泛,有关知识共享的交叉研究越来越普遍。

1.2关键词分析

利用Bibexcel[1]软件,分别统计两个数据集中的关键词频数并按降序排列,如表1所示。表中左侧为按主题检索时的关键词分布情况,列出了频次超过10次的关键词;右侧为标题检索时的关键词分布情况,列出了频次超过5次的关键词。

分析主题检索时的关键词,可以发现国外对知识共享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系统(SYSTEM)、企业或组织(FIRM&ORGANIZATIONS)、创新(INNOVATIONCREATION)、技术(TECHNOLOGY)、模型与框架(MODEL&FRAMEWORK)以及绩效(PERFORMANCE)等方面。同样,分析标题检索时的关键词,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以确定,国外对知识共享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知识共享系统、组织知识共享、知识共享与创新、知识共享技术、知识共享模型以及知识共享绩效等方面。其他的研究点还包括知识共享中的信任因素、知识共享网络、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以及本体和语义网等新技术的应用。

2研究现状分析

对上述研究重点进行归纳,分别从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手段、知识共享模型、知识共享绩效四个方面对国外知识共享的研究现状做深入分析。

2.1知识共享主体

知识共享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2]。通过关键词分析,国内外对知识共享主体的研究集中在组织层面,也包括虚拟组织和虚拟社区,在此重点阐述组织层面的知识共享主体。

很多学者对影响组织知识共享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影响较大的因素包括组织制度、组织氛围、企业文化、领导风格以及信任因素。虽然设计恰当的激励系统并不简单[3],但恰当的奖酬制度(RewardSystem)有助于促进员工贡献知识[4],提高知识共享度。高度关怀(highcare)的团队氛围,以及良好的沟通氛围,会显着影响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5][6][7]。开放的领导氛围,员工参与决策的程度越高,对知识共享越有利[8][9],相反,集权会对知识共享产生显着的负面影响[10]。信任因素是员工是否参与知识共享的重要决定因素,决定了个体间知识共享的方式和程度,而认知信任要强于情感信任[10][11][12]。

对虚拟组织间的知识共享研究是目前的一个热点。有学者专门研究了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共享问题[13];也有学者研究了组织联盟之间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如关系的紧密程度、信任、合作需要、合作动机、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可获得性等[14][15];还有研究专门探讨了虚拟组织间知识共享的效率和安全问题[16]。

计划行为理论在组织知识共享中的应用是比较新颖的研究思路,文献[17]从计划行为理论出发,基于实证研究,分析了企业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决定因素。

2.2知识共享手段

目前研究文献中涉及的知识共享手段主要包括知识共享系统和信息技术两方面,系统和技术是进行知识共享的必要条件,它们为知识共享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保证。其中,典型的代表有知识管理系统、知识专家地图、知识共享平台、智能系统、知识交流技术等[7][18][19],这些技术手段涵盖知识获取、知识检索、知识交流、知识表示、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等众多环节,可以减少知识共享的障碍,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和程度。

伴随Web2.0的快速发展,Web2.0技术对知识共享的影响越发显着,Web2.0环境下的知识共享研究成为热点。Yang提出利用本体方法制作网络标签以在特殊兴趣小组中实现知识共享;Stock(2007)[20]分析了分众分类法(Folksonomy)在知识交流与共享方面的优势和缺陷,并试图对Tag的自然语言处理和相关性排名算法进行系统优化;Todd(2007)[21]论述了15种基于WiKi的数据内容管理途径和方法。

要注意的是,仅仅依靠技术是不能很好地完成知识共享任务的,必须与组织文化和氛围结合起来。

2.3知识共享模型

知识共享模型的研究对于了解知识共享的本质问题有重要意义,下述研究基本上代表了知识共享模型研究的主要内容。

(1)共享心智模型。CannonBowers和Salas(1993)[22]将心智模型的概念从个体扩展到团队水平,提出共享心智模型的概念,对于理解团队绩效,特别是理解和解释不同团队的绩效差异帮助很大。

(2)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日本学者Nonaka(1994)[23]提出了描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型,将知识共享分为4种模式,即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SECI模型描述的是知识螺旋转化的过程,从知识流动、知识自组织的角度研究知识共享。

(3)动机——信任模型。Kaser和Miles(2001)[24]运用动机——信任模型,以3个公司为分析案例,探讨了5种知识共享动机类型——金钱交换、社会交换、导师关系、实践团体和合作关系,与模型中的五种信任类型一一对应。

(4)知识生命周期模型。Nissen(2004)[25]从伴随组织业务流程产生知识流程的角度,建立了包含六个过程的知识生命周期模型,并据此来研究知识共享过程。

(5)共享机制三维模型。Hans(2006)[26]引进了区分知识共享机制的三维模型,即现有/新增知识量维、决策者因素维和目标因素维,指出研发中的知识管理应该集成广泛的知识共享机制。

(6)行为约束模型。Enno(2008)[27]等人引进并检验了一种解释员工间知识共享行为的约束模型,从定量的角度提出管理者可以通过关注知识共享的“约束变量”提高员工知识共享程度。但该模型的建立缺乏普遍性,变量的采集会影响到模型的准确性,且变量标准化后可能失去可比性。

(7)知识访问控制模型。Chen(2008)[16]设计的基于本体的知识访问控制模型,可以促进虚拟组织的知识管理和组织间的知识共享,提高知识共享的安全性和灵活性,并且改进知识共享应对组织环境变化的敏捷性。

(8)知识共享三维动因模型。Hsu和Lin(2008)[28]在对大量博客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技术支持、知识共享和社会影响的三维动因模型,将知识共享与博客应用结合起来。

2.4知识共享绩效测评

大量研究表明,知识共享与组织绩效以及组织的创新能力存在着正相关关系[6][26][29],知识共享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组织创新能力和组织绩效的高低。然而,如何对知识进行测量,如何对知识共享绩效进行测评,是研究中面临的两个主要挑战。

很多研究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发了相应的量表,对知识共享加以测量,如Connelly和Kelloway(2003)[30]开发的知识共享文化量表包括6个指标,信度系数为0.85;Lin和Lee(2004)[31]开发的知识共享行为量表包括4个指标,信度系数为0.84;Chowdhury(2005)[32]开发的复杂知识共享测量量表包括7个指标,信度系数高达0.92。

以上量表都是一维的,也有学者从更广泛的角度分析知识共享。例如,Zarraga和Bonache(2003)[6]按知识管理环节将知识共享划分为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两个维度,其中知识转移包含3个指标,知识创造包含2个指标;Hoof和Ridder(2004)[7]按知识的流向将知识共享划分为知识贡献和知识收集两个维度,每个维度都包含4个测量指标;Cho和Lee(2004)[33]按知识共享的程度将知识共享划分为共享的范围和共享的多样性两个维度。而Chow(2008)等人[34]则建立了一个三维测量框架,该框架中包括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共同的目标三种社会资本,并通过因素分析检验三者的关系,用于测量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绩效。

不难发现,目前的知识共享量表虽然能较好地满足研究者的某一方面要求,但不能从整体上对知识共享进行有效测量,而且缺乏普适性。

3知识共享的趋势展望

从引文分析的角度考虑,知识共享的研究热度仍将继续,短期内不会衰减。基于对知识共享现状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笔者认为对知识共享的研究将聚焦于以下方面:

3.1知识共享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不同文化背景下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及其重要性会有所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知识共享的结果也会不同,这方面的研究还很有限,因而有必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选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及其员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知识共享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3.2知识共享的风险研究

不论是个人之间、团队之间还是组织之间,共享知识资源将不可避免地造成自身知识的流失和扩散,而知识本身的特性也在无形中促进了知识产权的形成。知识共享风险的研究是知识共享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虽然给出了一些防范措施,但深入的研究较少。

3.3知识共享测度

对知识的测度是知识共享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目前的方法是通过设计量表,测度一些相对容易的因素水平来估计知识共享的高低,但很多指标是很难量化的。进一步开发科学的量表,实现测度方法的聚焦和各种研究成果相互融合迫在眉睫,而对知识共享绩效的测度是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文献计量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学文献;评价体系;证据分级

1医学文献的定义及类别

“文献”一词出现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文献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八佾》。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文献”的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文献的研究一直持续至今。文献的具体定义尚缺乏统一的定论,《现代汉语词典》对文献的定义是“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资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将文献定义为“记载有知识的一切载体”[2]。有学者将文献定义为“文献就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结合体”[3]。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一定的载体、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这4个方面构成文献的基本要素。医学文献(medicalliterature)就是与医学有关的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按照文献的研究类型分为:系统评价、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系列研究、病例报告和专家经验总结等。决定文献质量的关键部分:研究有首创性或提供了新证据、研究对象的选择合理、科研设计合理、偏倚得到有效控制、研究样本量足够大和研究的时间足够长。然而医学文献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前提就是该文献必须有一定的价值,而且有可靠的等级评价体系。医学文献的价值就是根据其文献内在及外在真实性及临床意义的重要性去评判,是根据医学研究的方向不同确定评价的原则和方法[4],其中内在真实性是文献评价的重点。

2西医文献评价体系

2.1证据分级

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证据分级概念,将随机对照研究的质量定为最高,并引入内部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的概念。证据分级为西医识别文献可靠性的准则。最初3级标准:1级: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RCT);2级:1级和3级中间的类型;3级:专家经验。老5级标准:1级:收集所有质量可靠的RCT后做出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结果,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2级:单个大样本的RCT结果;3级:设有对照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的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4级: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5级:专家意见、描述性研究和病例报告。新5级标准:1级:治疗/预防,病因学/危害;1a:随机对照的系统评价;1b:随机对照;1c:全或无病案研究;2级:对例或随机;2a:队列研究的系统评价;2b:队列研究或较差随机对照研究;2c:“结果”研究;生态学研究;3级:病例对照;3a:病例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3b:病例对照研究;4级:单个病例系列研究;5级:未经明确讨论或基于生理学、实验室研究或“第一原则”的专家意见。新9级标准:1级:系统评价/Meta-分析;2级:随机对照双盲研究;3级:队列研究;4级:病例对照研究;5级:病例系列研究;6级:病例报告;7级:概念、述评、意见;8级:动物研究;9级:体外(试管)研究。文献的证据分级是评价文献最可靠的标准,上述几个历程是文献评价证据分级的历史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科技的进步,评价的方法进一步细化,由最初的3级标准逐步演变成新9级标准,每一次的改变都意味着评价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对文献的要求更加严格,更有利于临床的实用性。

2.2文献评价的流程及常用工具

对于文献内容的评价首先要区分是随机对照试验(RCT)还是非RCT,两种不同的文献所用的评价指标及方法各有不同,评价文献时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研究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和工具。RCT文献评价的指标:1)研究对象(样本量、纳入标准、基线情况);2)随机过程;3)盲法;4)分配隐藏;5)干预;6)统计方法;7)随访。涉及RCT的评价工具有很多,但常用的且公信性较高的有CONSORT声明、Jadad量表、Chalmers量表和Delphi清单。非RCT文献评价的指标:1)研究对象;2)对照的选择;3)偏倚;4)暴露;5)混杂因素;6)统计方法。应用较多的评价工具有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质量指数(qualityindex)、Reisch评价工具、DownsandBlack清单、Anders评价工具和Baker工具等。文献的评价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都应该根据研究的方向和本学科的特色,合理运用评价的工具,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充和修改。CONSOTR声明推出后,被全世界500余家医学杂志引入稿约(包括167家高影响因子杂志)[5],可以根据这个声明指导研究者、评审专家和编辑等人员对RCT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和鉴别。目前,国内外很多著名医学期刊都采用CONSORT声明的要求规范RCT的报告,例如TheLancet(《柳叶刀》)、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美国医学会杂志》)和BritishMedicalJournal(《英国医学杂志》)等[6]。在美国申请NIH资助、英国申请NHS资助和在中国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课题均必须提供系统评价的研究结果。

3中医文献评价体系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有其本身的理论体系,目前中医文献尚缺乏自身的评价方法,仍然是借鉴西医文献的评价体系,但尚需进一步规范和验证。

3.1证据分级

中医学是中国的一门传统医学,古代医家经验传承是中医学自身的特点,由于其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决定了其源于临床研究的临床证据比较少,所以中医文献的证据分级难以建立。有研究者[7]提出了一些建立中医特色证据分级体系的思路:古代医家经验质量评价体系,古代医家经验数据库,证据体的证据分级体系等,但由于中医学的特殊性,及古代医家经验传承的独特性,使得这3种方法的建立都有困难,难以推广;最终又提出了应建立符合中医特色证据分级体系,要从古代医家的经验入手,选择经典方剂及治疗方法,结合中医专家意见,制定相应的证据分级,大概分为5个等级。Ⅰ级:大样本,随机研究;Ⅱ级:小样本,随机研究,结果不确定;Ⅲ级: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和基于古今文献的中医专家共识;Ⅳ级:非随机,历史对照和当代中医专家共识;Ⅴ级:病例报道,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3.2文献评价

中医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根据不同的症状确定治疗的方案,方药的配伍原则是其自身的特点。从而就可以从辨证论治为切入点对文献进行评价,分为辨证论治的研究,非严格辨证论治的研究,非辨证论治的研究。从这三个大的方面入手再根据文献研究的内容进行综合评价。中医文献评价体系起步晚,依据不完善,证据等级和评价的方法还处于研究阶段,亟待补充,以便进一步发挥我国传统医学的优势,更好服务于临床。

文献计量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两课”教学;创新;改革

“两课”教育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两课”课程内容本身的特点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两课”课程的教学效果还没有达到深受大学生欢迎的程度。笔者通过对所在学院“两课”教学情况及学生接受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如下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

存在问题:

1、“两课”课堂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创新含量少

“两课”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引导学生成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及时的更新或补充适用社会发展的新知识,而不能完全依赖于教材,否则将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在调查中,有65%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枯燥,感觉学了也没什么用,没有兴趣,25%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理论化太强,不能联系日常生活,脱离实际。

2、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认识不足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手段。但是很多教师,把多媒体课件,等同于电子版书,仅仅把教材或者平面媒体上的资料简单的复制、粘贴到演示文稿中,不能达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更有一些年轻教师一味追求多媒体教学、制作的课件只注重色彩、外观效果,其结果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而没有达到多媒体教学应有的效果。3、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不够了解。

目前,很多“两课”教师对学生日常思想状况不够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是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而进入职业院校的,进入学校后思想上普遍存在着自卑、迷惘和浮躁的情绪,迫切希望早日学会一技之长,对政治课学习没有兴趣。教师对学生的思想世界还了解不够,对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重视也不够,教学在不太了解学生在想什么,有什么疑惑情况下针对性不强。而且有以永远正确的说教敷衍学生的现象,从而造成学生对“两课”的逆反心理。

4、没有一套相稳定反映“两课”教学效果的评估体系。

“两课”是针对人的思想工作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教学效果很难量化。其作用也是潜移默化的。但“两课”既然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也就必然有一定的评价指标,否则“两课”教学就会处于一种自由状态,就会千万教师对有兴趣的、熟悉的内容多讲,而对理解不够的方面照本宣科,甚至于既不做提示,也不讲授,使用权“两课”教学没有系统性,完整性,重点性。

5、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是“两课”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素质是“两课”教学成败的关键。“两课”教育涉及到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它包含政治、经济、哲学、心理、历史等方面内容,这就对“两课”教师提出了更远高的要求,要求“两课”教师具有很广的知识覆盖面,对“两课”各门课的内在的联系要有深刻的把握。并且“两课”课程的的意识形态很强,要求教师在理论上准确,观点上正确,思想上深刻。要求教师注重平时的理论学习,重视本专业学科的理论研究,把握学科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重视教学和科研的结合。

解决建议

1、创新两课课堂教学内容

的生命力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于它能为人们提供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指导。因此“两课”课堂内容要尽力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把受教育者的需要作为选取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紧密地把握时代脉搏,结合他们身边的人和事,使课堂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使学生对“两课”学习真正入耳、入脑;要增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知识、新观点,用最新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成果来补充和丰富“两课”教学内容。

2、提高两课教师的素质,实现“两课”教师的“双师”型

针对两课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的特点,“两课”教师在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理论功底的同时,还必须掌握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时的本领。尽可能多的学习政治、历史、地理、法律等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同时实现“两课”教师的“双师”型。是职业教育的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人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具备“双师型”即讲师+工程师。因此,“两课”教师除了掌握系统的“两课”理论外,还必须真正了解学生实际的思想善掌握对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这就要求“两课”教师不仅是合格的理论教师,而且是学生思想工作的“政工师”。

3、改革和建立教学评估体系

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要有科学的教学评估标准。过去,评价一门课的教学情况往往以期末一张试卷,一个总分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了了相关理论知识,从而反映一定的教学质量。但“两课”教学有其特殊性,两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世界观、人生观,这种教学目的,决定了不能用一种考核方式来体现其教学的效果的,为此,必须建立一种教学过程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几个方面的评估:1.理论观点必须正确。因为“两课”教育代表的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对尚末定型的青年学生进行基本的理论教育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必须观点正确、导向鲜明。2.要具有创新性。每一堂课至少要有一点新意,要有一点,提出令人关注的新问题,举出一个好例子,提出一些新见解。3.要有针对性。教学要直面国际形势,关注我国改革开放的热点,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困惑,运用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入情入理地进行分析,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

4、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明确教学目的,是搞好“两课”教学的基础。要打好这个基础,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弄清学生的实际情况,弄清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思想现状。然后,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形式的设计紧贴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思想脉搏,准确设计教学内容,合理设定教学要求。力求使教学能更贴近学生的专业、就业以及成长需示,激发学生的学习源动力。

两课教师要把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把讲授理论知识和学生切身的利益、成才的愿望、存在的困惑、模糊的认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只有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在教学改革中大胆探索和实践,才能开创“两课”教学改革的新天地,真正发挥“两课”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树平、李宏亮、胡文瑞.新编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