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赞美水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刚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留了个作业名叫“看图说话”,我是这么听到的,我也是这么做的。但第二天,老师把我叫到楼道,管我要作业,我嘻嘻一笑,心里想“昨天我跟妈妈说的那么好,老师肯定也会表扬我的。”我清了清嗓子,准备开始滔滔不绝地说,没料到我刚开口,老师生气的嚷道:“你怎么没有交作文?”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听到作文这个词,我先是一愣,然后切切的望着老师严峻的面庞,小声地问:“老师,什么是作文?”老师解释道:“作文就是把你想说的写出来,记得那是你的心声。”我点点头,我那时明白作文是我的心声。
也是从那起我喜欢上了写作文。
我开始努力的写作文,我把它当成了自己的好朋友,有什么心里话都直接写下来。我的作文水平也成了全班第一。但不知道什时候作文变了质。
我上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叫《我的妈妈》。老师满怀信心地对我说:“你肯定能很好地描绘出你的妈妈。”那天晚上我伏在桌上,构思着作文,然后写下了妈妈很多优点,我咬了咬笔头,有些了一些妈妈的缺点,最后赞美了妈妈。写完后,我看着自己的作文乐了,我认为我已经很好的描绘了我的妈妈。第二天,我自信地把作文交给了老师。老师看了看,皱起了眉头,对我说:“看来你还不会写赞美的文章,让老师来教你。”我迷惑的看着老师,只见老师拿起红笔,把我写妈妈缺点的段落都删去了,我不解地问道:“删去就不是完整的妈妈了。”老师急了:“要这么完整干嘛?要把妈妈塑造完美一些!不能写缺点,听见没有?”我呆呆的看着自己的作文,明白赞美的作文不能写缺点。也教会我人都爱听好话,只能写好话。
“朋友”变得陌生了。
这已经是六年级了,因为我一直按老师所说的去写作文,所以我的作文一直是最好的。可是在一次考试中却出了意外。那次考试的作文题目是《母校》。我回想着母校的一草一木,写下了我对母校的真实感受。我这样写道:“我的母校是一个很小的学校,教室不宽敞也不明亮,并且到了夏天,校旁的垃圾桶中发出恶臭,但是大家还是很努力的学习……”等卷子发下来的时候,我愣了,我的作文分数是全班最低分。只见卷上的评语是:“写得太真实了!”真实还不好?我不满的找老师评理,老师严肃地说:“这是作文,是给别人看的,要虚一些,比如说把你的作文改成:“我的母校很大,教室宽敞明亮。夏天时,校园里的花儿飘出阵阵芳香……看这样写是不是顺眼多了?所以说不能太真实。”
那么,我们就应该打破传统作文模式,使得学生自由自在的抒写从而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走出传统写作的教条囹圄,形成学生自我风格文字表达的良好习惯。然而,我们如何才能在作文的教学上达到这样的目的呢?我认为作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辨别能力、观察力、创造力,让学生不受约束,勇于创新,写出真实的生活,写出充满斑斓的个性。
1.提倡写作风格"独创"化
(1)基本掌握各种表达方式和语法修辞常识,逐步达到写什么样的文体就用相应表达方式的要求。
(2)基本具备能自己会修改作文的能力,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
(3)注重让学生逐渐学会整体把握写作过程,要求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学会自我反思、自我领悟和自我调整,对学生树立独立创作意识提出具体要求。
2.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让生活成为作文源头活水
常见这样的现象:命题写得丢三落四,空洞无物的学生,在练笔、日记中却可以公诉得委婉、细腻,诚挚动人。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作文命题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
(1)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为写作增添素材。生活的绚丽多彩,来自于它的复杂组合与瞬息万变,抓住这些,是学会感悟的基础,而抓住的前提是认真细致的观察。"我们尽量地引导学生去领会、思考,无论对人、事、物,哪怕是枯燥平凡的,也尽可能感受出一种品格、一种情趣、一种哲理、一种时代精神。
(2)深入思考,感悟生活,让作文升格。思考就是感悟,感悟包含了体验、咀嚼、顿悟。深入思考,才能不断问为什么,从而让小事情表现大主题,小人物表现得丰满,小角度可以展现全局,小细节可以尽显本质。比如:从"台上对手,台下朋友"悟出"友情生活中的一盏明灯。"
(3)超出课堂,调查研究。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为日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同时可以获得写作灵感,触发写作动机,提高感悟社会生活能力。比如:开展调查本地爱国主义故事传说,使学生受到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提高了对社会的认识了解。
(4)读写结合,激发灵性,利于创新,阅读所得是写作资源的另一重要来源。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曾玉芹说:"阅读是因文得义的心理过程,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过程,是书面文化的消化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所以阅读也是一种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方法。读理化书,不仅利于增进科学知识,而且利于培养科学思想;读史地书既扩展了人文知识,也丰富了文思想;读音乐、美术书可以提高欣赏水平;报刊、名著更可以陶冶性灵,增厚文化底蕴。而我们的中学生最大的缺陷可能就是题做得太多,书读得少。
3.真情表达,张扬个性,让学生作心灵的主人
好的文章是心灵之泉的自然流淌,而每一颗心灵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世界,所以个必理文章的灵魂,文章是心灵的放飞。"新概念"作文就是要让学生真情表达,张扬个性,作自己的主人。传统作文训练环境压抑、沉闷,极大地防碍了学生的写作情绪,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张扬个性,作心灵的飞翔。中学生敏感天真、活泼又富于幽默感,平时叽叽喳喳、嘻嘻哈哈话很多,可是一写作文,就象变一个人,究其原因是我们用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了他们的心灵,忽视了学生个体生命对生活的刻骨铭心的体验和感悟,使他们不能让独特的言语才情诉诸笔端,不能自由自在地外化心灵运行的轨迹。
4.注意评价,培养人格
要注意作文评价的开放,作文评价不能只有唯一的模式,更不能一棍子打死。我在作文评价时采用了学生自评、组评、师评等多种方式。马克"吐温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是的,大家都是凡人,谁都想得到别的赞美与肯定,更何况是正在接近成熟中的中学生。赞美是一种鼓励;赞美是一种肯定;赞美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豪感,从而达到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目的。可以说、充满激情的鼓励,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这也是我们在作文评价中必须做到的。比如,拿众所周知的一个常识性问题"雪化了变成什么?"来说,如果按照思维的定势来回答,答案自然是"水"。如果有一个学生说"变成春天",我们千万不能大惊小怪,要满怀激情地鼓励他说得好。试想,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他的脑海中能近闪出这样一个奇妙而充满诗情的意象么?作文评价中,我们有的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有的老师将"钢笔在纸上蹭着痒"判作“荒诞”,将"老鼠撞到墙上,不省鼠事"斥为"生造",这些评语无疑会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泼上冷水,久而久之,会渐渐熄灭他们心头的创造火种。要想让我们的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真正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
她教给我们知识,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我赞美老师
老师,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人生之路。她,就是我的老师——朱老师。
老师,是您经过无数个昼夜备课,备课本用了一个又一个。是您经过无数个小时批改作业,红笔用了一支又一支。是您在黑板上那苍劲有力的板书,带给了我们丰富的知识,黑板薄了一层又一层。
啊,老师,您是我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教会了我无穷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那时侯,我刚开始学写作文,一写作文,心里就直犯嘀咕:“作文作文,叫人头疼!”写起来总是“东拉葫芦西扯瓢”!就像一团乱麻,理也理不清。而您看见了,一叠声赞扬:“不错不错嘛!只是白壁微瑕罗!”随后,您笑眯眯地捏起红圆珠笔,说:“让我来个快刀斩乱麻吧!”台灯下的您,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您手里捏着的笔,就像一杆猎枪,瞄准一字一标点地扫描过去。改完后,我浏览了一遍,哇!还真是“点石成金”啊!您拍着我的肩膀,说:“写作文,要仔细观察,写出真情实感,要不作文就永远也写不好。”我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从那以后,我的作文水平大大地提高了。
啊,老师,您是我人生路中的路标,指引我走上成功之路,教会我做人的道理。
一、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激励学生多读书,在全班开展读书的活动
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有长期规划、分阶段性、有具体目标的读书活动。定期进行多种形式读书汇报会,为了搞好读书活动,对那些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奖励,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去读书,譬如说:开展背诵自己喜欢的美文活动。在班级可以摆擂台,让学生都积极参加,看谁背得多、说得好。经过激烈的竞争,最后决出优胜者,评出一、二、三、优胜者,登报表扬,还可以赠书激励他们。这样的读书活动要长期地在班级开展下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语文素养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二、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激励他们多作文,在全班开展写作的活动
从坚持写日记开始,写一些观察生活的小作文。定期进行“好日记”的评选,并可以把优秀的发表在班级的黑板报上或者班级的手操报上。这样使学生坚持写日记的热情更加高涨。激励学生写好作文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定期地开展作文竞赛活动,让每个人都参与,在班级发表自己的作品,让同学们评出好的作品来,登在班级的板报上,还可以出版班级获奖作文选,并且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可以在年终进行总评,让激励机制进入班级、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生活里。这种做法,也能对学生写好作文起到一个促进作用。
三、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激励他们多写好作品
对于好的优秀的作品,老师可以鼓励推荐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作文竞赛,给各个报社投稿。这对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作文水平大有好处。当有的学生获奖了,自己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了,他们都会激动得乐不可支,这种激励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会大大地激励广大的同学都积极参加,一显身手,时间长了,可以成立班级文学会、读书活动小组等,开展比、学、赶、帮、超的学习竞赛,形成一个空前的学习热潮。这对学生学好语文、写好作文,是有一个很好的激励作用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B-0075-0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作文指导的继续和深化。以往的作文教学多强调学生写、教师改,且要求教师精批细改,这种方式不仅使教师耗费大量的时间,还让学生失去了主体性,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根据作文题材、内容、文体等,灵活采取不同的批改方式,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教师从批改作文的大量工作中解放出来,又能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下面粗谈几种作文批改方式,以供参考。
一、精批细改式
与传统的精批细改不同,这里所说的精批细改,是指教师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粗略的浏览,选出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应代表不同的写作层次),然后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如投影仪),师生共同对作文的内容、思想、结构、语言、文字、标点等进行细致全面的批改。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作文的优缺点,从而学会借鉴优点、规避缺点,最终提高写作水平。需指出的是,教师运用此法时,切勿包办代替,要真正将主动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批改作文的主力。叶圣陶先生就十分重视学生自改作文,他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在作文批改时,应尽可能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去体会批改作文的乐趣。
二、小组共评共改式
小组共评共改,是指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作文进行集体批改。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至5人,每组指定一位写作能力较强的成员担任组长,由组长负责朗读作文和执笔,统一小组成员的批改意见。各组可以批改本组的作文,也可与其他组交换批改。在进行小组共评共改时,教师可以用上文中的精批细改式训练学生,让学生掌握批改作文的基本方法、步骤、内容等。此外还要深入各组指导,当面质疑,及时纠正学生改得不当或错误之处,引导学生最后审核、写评语。小组批改完成后,教师要进行复核,对于批改得好的要表扬、鼓励,对于不足之处,要提醒学生注意加强。
三、三级批改式
三级批改式即学生自改、同学互改、教师总评。
1.学生自改。指学生作文后,教师指导其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和评价。写文章要依靠生活积累,又要具备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有限,作文水平也相当有限。学生完成作文后,只有不断修改,才能使自己的文章结构更严谨、语言更准确。学生自改可分以下步骤:首先要反复斟酌,修改字词;其次要对自己文章的立意、内容、结构等作简单说明;再次学会写后记,简述文章的“优”“劣”。
2.学生互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受知识积累所限,学生对自己作文中的不足不一定能认清,对自己的长处也同样难以发现,这就需要有人帮忙指出来,加以改正或发扬。师生心理差距较大,而学生之间年龄相仿、认识相似,思想上易于沟通,因而他们更能理解学生作文的原意。同时,学生之间互评互改也是一种学习和交流,学生可以借鉴他人文章中的精华部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于他人文章中的错字病句以及使用不当的材料,可以提醒自己,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学生互评操作方式可参考小组共评共改式。
3.教师总评。教师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应对学生作文进行总的评价。由于学生的水平有限,无论自评还是互评,都难以准确到位,欠缺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作文进一步评点,纠正学生在认识和方法上的不足。教师在总评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寻找优点,加以肯定。学生不是作家,如果按规范作文要求他们,实在难有精彩之作,但再差的作文也有其优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优点并加以肯定,给学生增加自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第二,真诚赞美,共享喜悦。获得赞美是成功的象征,教师读到优秀的学生习作时,不要吝啬赞美之词,要像欣赏名著一样欣赏它们,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第三,发现不足,提出目标。批改作文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认识不足,取得进步。针对学生在写作中的不足与缺点,教师要及时指出,并给学生提出改进的目标,鼓励学生努力争取进步。第四,坦诚交流,指导人生。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学生的作文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学生内心世界的体现,他们的苦恼、困惑、渴望等都呈现在笔下,教师应从中发现学生的感情需要和心理困惑,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面改式
对于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不宜在班级公开点评其作文,教师可采用面改式。教师阅读过学生的作文后,对其选材、立意、篇章结构、行文用字、书写字迹等心中有数,然后把学生请来面谈指点。先找出其闪光点,予以肯定,然后诚恳地指出不足,提出修改意见,着重指点学生修改或重作。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给学生指点了迷津,激励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只是这种批改方式较为费时,不可普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