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题库建设;探讨

0 引言

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肩负着在广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中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推广计算机应用的重任。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课程,是高校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主要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信息技术与应用和大学计算机基础等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完成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的培养。

随着网络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考试形式也逐渐从传统纸制试卷模式转向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在线考试模式。早期的在线考试系统多以客户机/服务器架构模式实现,伴随着Internet应用的推广,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架构模式成为一种趋势。在B/S模式下,无论什么样的客户端,无需下载安装任何软件,便可直接通过浏览器访问考试系统,非常有利于系统的普及,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任何接入Internet的设备参加指定考试。任何科目的考试,考试系统在实现方法上相对统一,主要的区别在于试卷内容的组织,即题库建设才是考试系统的真正核心。题库建设是在线考试系统的最重要一环,一个健全的、新颖的题库系统是我们做好在线考试的基础,下面就题库建设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 题库建设中的几点建议

1.1 基于OLAP技术建设题库

OLAP是一种分析处理技术,是针对特定问题的联机数据访问和分析,通过对大量信息的多种可能的观察形式进行快速、稳定一致和交互存取,使决策人员对数据进行深入的观察。在一个OLAP数据模型中信息被抽象为一个立方体(Cube),它包括维(Dimension)和度量(Measure),这个多维的数据模型使终端用户提交的复杂查询、报表数据的分类排列、概要数据向详细数据的转化和过滤、数据的切片等工作变得简单。多维结构是决策支持的支柱,也是OLAP的核心。OLAP展现在用户面前的是一幅幅多维视图。

维是相同类型数据的集合,也可以理解为变量。我们在题库设计中制定了入库时间、章、节、类型、知识点等维,清晰地将每道题目分门别类存储,以便在OLAP切片切块分析时能够准确抽取所有相关知识点的试题信息。

度量是一个定量值,我们在题库设计中设计了题目难度、分值等度量,其中题目难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教师在命题时没有任何参照,只能凭借个人判断对题目难度进行分类,考试后,利用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以及该题目在相关知识点中得分率的分析,对题目难度进行重新调整,将试题设定在一个相对合理的难度范围内。

大学计算机基础题库采用微软公司的SQL Server 2005分析服务实现,这个分析服务提供了数据仓库设计、构建以及管理多维数据集的功能,也能方便地让客户端获得OLAP数据。限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题库自身的复杂度较小这一状况,使用数据集市形式完全可以解决教师的所有需求。

1.2 基于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组织题库

题库设计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突出学科知识的重难点,全面覆盖教材内容。应当依据教学大纲和相关教材列出知识点,明确题库试题所应覆盖的范围,依据教学评价理论对学习水平进行科学分类,作为题库试题所应涉及的能力层次。考试大纲要依据教学目标、考试对象和用途规定考试的性质、内容、题型、题量、权重、时间和分数等。

我们依据教学大纲,将教材的每个章节内容分解细化为一个个的知识点,依据这些知识点,收集和编制试题。所有选择的试题首先着眼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基础知识主要考察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掌握,基本技能主要考察对Office的应用能力和常见的其它应用;同时,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开拓创新能力的试题也是题库中的重点内容,这部分知识点在题型设计上主要是通过操作题来实现的,在题库中还包含了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此外除了试题、标准答案外,建立题库时还对每一个试题制定了相应参数,如试题类型、编号、所在章节、入库时间、难度、区分度、分值、答案等属性,各参数可根据实际情况按需修改。

试题难度系数的确定是保证最后生成试卷符合考核要求的前提。一份试卷由多道试题构成,其整体难度是由所有试题的难度共同决定的。在题库建设过程中,难度系数的初始值由人工设置,其取值范围为0到1之间的小数,数值越大题目越难,一般在0.35~0.65之间。理论上,难度系数取值为0.5是最理想的,这样的取值最能区分考生的实际水平。因此,对整个题库系统来说,多数题目难度系数应在0.50左右。

区分度即对学生知识能力的鉴别力,分为五级:优秀(1~0.8)、良好(0.8~0.6)、中等(0.6~0.4)、较差(0.4~0.2)、差(0.2~0)。

题库运行时须自动生成如下参数:每道题目的使用次数、最后使用时间、实测难度、实测区分度等。

截止到目前,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题库依据上述原则,已编制各种类型题目近8000道。

1.3 基于新技术、新内容更新题库

现在有的学校在题库建设完成后,工作就基本停止了,导致题库中的题目多年不变,不能真正反映学科理论的最新发展。有的教材已经更新了版本,但题库中仍有老版本的旧题;一些多年前已经取消的题型、教材中删除的内容,仍然出现在题库中。而教材中添加的新知识,没有及时添加到题库系统,使得考试失去了检查学生知识水平的意义。此外由于题库多年没有变化,容易产生押题等不良现象,学生只需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无法真实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地将一些新的知识更新到题库,才能真正实现考查学习效果的目的,体现考试的价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实行每位老师负责题库相关章节的更新,依据学科知识的不断发展,教材内容的更新,定期对题库的结构和试题进行相应的修改,去除一些不合时宜的题目,增加一些新的优质题目,保证题库系统自我生长,动态优化。

1.4 基于调查问卷和考试结果调整题库

我们依据多次考试结果和新生入学测试的情况,及时对试题进行分析研究,调整题库内试题内容,修改试题的相关参数,达到试题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使考试能真正达到检验学习效果,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的目的。同时我们在开学第一堂课对所有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主要是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情况,了解他们感兴趣的部分,并依此和教学大纲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同时调整题库中的试题。2013年新生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对Office高级应用、图像及视音频制作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兴趣较高,教学过程中(下转第159页)(上接第69页)我们及时对这部分内容作了调整,相应的题库也做了及时更新和维护。

2 结束语

总之,大学计算机基础题库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是推动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高校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题库建设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在应用中及时更新和完善题库,实现题库的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宋丽.高校题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10).

[2]李慧.基于数据仓库的OLAP技术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2).

[3]罗永莲.经典测量理论在小型专业题库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10).

[4]张建华.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题库建设的探讨[J].教育届,2011(28).

[5]董园.在线考试系统中的题库建设相关技术的研究[J].电子世界,2013(17).

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范文第2篇

一、夯基础构思路,系统梳理巧复习

第一阶段是基础教学阶段,占据整个高三的第一个学期,大约4个月时间。本阶段复习任务是抓基础,教师应按考试大纲要求,对知识点、考点全面展开复习,力求做到毫无遗漏。根据考试大纲,试卷中各部分所占分值:“计算机基础知识20%(技能3%),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功能与使用约15%(技能5%),字表处理软件的功能和使用约20%(技能10%),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约25%(技能10%),计算机网络技术约20%(技能5%)”[1]。可见,考试主要涉及三大模块,即计算机应用基础、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本阶段的复习任务是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和“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两个模块进行系统复习。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功能与使用”及“字表处理软件的功能和使用”(这项是今年新增内容)3项内容,大概用6周(1个半月)时间复习,并注重学生操作能力训练。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简称VB)是高职招考中的难点,我们要把本阶段主要时间集中在VB学习上,大约是两个半月时间,并注意抓住教学重点:(1)VB对象的三要素即属性、事件和方法;(2)VB三种基本控制结构即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3)过程和数组,这些是历年试卷中最经常考到的。本阶段要求我们详细复习基础知识点,如2013年福建省高职单招计算机类专业考试试卷第47题:“在Visual Basic中,实现程序运行时文本框Text 1可见但不可以输入,则Enabled的值为?摇 ?摇?摇?摇。”本题考查的是文本框的“Enabled”属性,当它的值为假时文本框不可用,所以答案是“False”。

本阶段学生应该紧跟老师的教学步伐,认真学习每个知识点,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完成相应的同步训练。如果时间允许,最好能做到每周一小测,检测学生在一周内的学习效果,这样老师就可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梳理与指导。

二、抓重点显主干,研究试题强训练

第二阶段从高三下学期开始,大约三个月时间。本阶段复习任务最繁重,也是教学效率最高的阶段,可以说是复习过程中的“黄金阶段”,许多学生会在这个阶段脱颖而出。本阶段主要根据《福建省高职单招考试复习指导用书――计算机类专业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具体时间安排如下:“计算机网络技术”占用3周时间,“计算机应用基础”占用5周时间,“VB程序设计”占用4周时间。

根据考试大纲的说明,“计算机网络技术”部分在试卷中约占20%的比例,上一阶段还未复习这一模块,所以本阶段先复习这部分内容,复习任务是狠抓重点、把握主干。首先,教师应研究考纲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命题思路和方向;其次,研究近几年高职招考试卷,科学设计每个模块的专题训练习题;最后,讲审题、讲思路、讲方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题析】本题输出的结果是55。本题是For循环与一维数组的综合应用,根据题意要求输出斐波那契(Fibonaccii)数列的第10项,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是,数列中的第1及第2个数是1,从第3个数起,该数是前两个数之和(1,1,2,3,5,8……)[2],用表格列出程序执行情况,如下表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1)要求输出的是a(10),而不是数列的前10项,题目要看清楚;(2)从a(i)=a(i-1)+a(i-2)这个表达式可判断出数组a()是斐波那契数列,因而根据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即可快速计算出a(10)的值;(3)如果不知道是斐波那契数列,那么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按上面列表的方法计算出a(10)的值。

本阶段通过分模块强化训练,认真分析归纳每个模块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课后在练习过程中对没有掌握的知识点,通过自学或寻求帮助自我解决,经过反复训练,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与提升。

三、提能力补缺漏,综合训练促实效

第三阶段是综合复习阶段,即临考前一个月时间,复习任务是抓能力,提高学生应试心理素质。这一阶段首先花费一周时间提炼出各个模块的重要知识点,形成系统并打印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知识纲要补缺补漏。另外,利用3周时间进行综合训练,主要是进行历年高考真题训练,做到“精题精考”,教师有针对性地精选试题让学生进行模拟训练。

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考试模式 网络考试 计算机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Reform of College Computer Basic Course Examination Mode

——Application of Test System Based On Network Platform in Computer Basic Course Examination

WANG Yun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22490)Abstract As the test method based on computer and network technology has more advantag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this kind of test metho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Key words examination mode; network test; computer basic course

0 引言

考试是学校教学活动中教学质量测定和检验的基本方式,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检验教师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效途径。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各门课程的考试模式及方法也在持续探索与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考试模式的变革是与课程的培养目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各高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从其考试模式变迁来看,大至经历了试卷考试、试卷+实验、应用基于网络平台的考试系统的考试这三种型式,基于网络平台的考试系统是一种新型的、适应该课程教学目的和特点的考试模式,也是考试方法的一种发展趋势。

因应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对象等因素的变化,多数高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实施分级教学法。每学期设多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可供学生选读。这一方案的实施需要一个科学高效的考试模式相配套,而技术渐已成熟的基于网络平台的考试系统成为较好的选择。

1 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1 适应新时期课程教学目的的需要

文科类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从先前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的普及”到现在的“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①由此变化可以看出,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重在应用能力的培养。考试恰恰要与这样的课程教学目的相适应。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考试中对应用技能的检测应该是重点,应用技能的考查通过试卷是无法实现的,而采用基于网络平台考试系统进行考试不仅保证了考试的严肃性和公平性,还能真正检测学生的应用技能,适应新时期该课程教学目的的需要。

1.2 教师解放体力劳动的需要

传统的考试要求教师拟试题、组织试卷、参与监考、评阅试卷、进行试卷分析,这是一个繁琐的过程,而且学校招生人数增多,这类基础必修课修学人数多,这样考试阅卷分析将耗费教师许多精力。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考试系统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大减轻教师劳动强度、提高效率,而且还能减少各环节的失误和差错,确实使教师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受到教师的一致认可。

1.3 使考试朝更加科学合理、客观准确、安全公平性方向发展

相对传统考试而言,基于网络平台的考试系统有许多的优势。传统的考试往往每年由不同的教师出题,由于个体的差异,在试卷的难易程度、风格一致性、知识点的涵盖范围等方面很难做到一贯性,从而产生各学期考试成绩波动较大。网络平台的考试系统是基于题库的,可以保持试卷的平衡一致性,使出卷更趋科学合理;考生试卷由计算机从题库中现场随机抽取试题生成,可以防止猜题押题、作弊等现象;网络考试系统可以自动评分,迅速准确,减少人为误差以及人情分等问题,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可以直接把考生成绩放到数据库中,进行统计分析等工作。

2 基于网络平台的考试系统在考试中的应用

我校近年来对计算机基础课的考试中尝试应用了基于网络平台的考试系统,该系统主要分为两个子系统——考试管理系统(教师端)和考试系统(学生端)。教师端实现课程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班管理、题库管理、试卷管理、考试管理、信息、教案管理、在线答疑等功能。学生端可以实现作业、考试、咨询、文件管理等多项功能。在考试前,通常要对系统运行的一些基础数据进行维护,包括教师信息、院系班级信息、学生信息、课程信息、试卷库等。下面就对考试系统应用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作一介绍。

2.1 题库建设

题库是考试系统中最重要的基础数据之一,直接关系到试卷的质量,所以系统应用一开始就要重点建设题库。考试系统中题库按课程建立,包含有:课程代码、知识点代码、组卷标识、难度等级、分值、试题类型、题目、参考答案等部分。

进行题库建设时,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一是试题的设计与编写必须以课程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为依据。二是要把握好试题的广度与深度。三是试题数要足够多,并坚持持续更新,对陈旧内容要淘汰。试题内容要科学,避免出现错误、歧义,表述简单明确,无关联性,试题之间不能有相互提示,能相互矛盾。

2.2 考试

系统的考试管理模块可以实现动态开设考试功能。每场考试可以限制选用试卷、参加课程、参加班级、参加人数、考场IP、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考试用时间等项。考生通过学生端登录成功后,系统根据考生登录的情况,判别考生是否第一次登录,如果是第一次登录,系统则根据组卷规则产生随机数,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组成试卷,同时进入考生考试界面。如果不是第一次登录,说明考生可能在考试中因某种原因需重新进入考试,在这种情况下,考生试卷已经生成并且可能已经回答了其中一部分试题,系统不是重新生成试卷,而是直接恢复考生原来已经生成的试卷即可,这样可以减少因不确定因素造成学生无法完成考试。自考题生成起,计时器就开始计时,到了考试结束时间,系统自动收卷并保存所有考生答案。考试过程中,试题内容及答题空间在同一屏幕显示,窗口具有滚动条,可上下滚动,便于浏览试卷,做完后可直接点击“交卷”按钮,系统会保存答案并结束考试。

2.3 评分与统计

考试系统对进行试卷评分时会根据是否客观型试题不是主观性试题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客观性试题,考试系统将按参考答案及分值快速准确地给出成绩。对于主观型试题考试系统不完全采用机器评分,而是采用人工参与评分的方式。总成绩出来后,教师可以按分数段进行统计,检验是否呈正态分布。考试系统除了考试功能外,还兼具作业、答疑等功能。

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目前,基于网络的考试系统作为一种较新的考试模式,还在不断改进完善之中,就我校在计算机基础课考试应用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3.1 考试过程中的网络拥塞

该考试系统是基于网络环境,为B/S模式,考生通过终端登录到考试服务器下载试卷和上传答卷,所以在考试开始和结束时会遇到网络拥塞问题。考试过程中,开始考试和交卷的瞬间,每一浏览器都向服务器发送http请求,当考生人数较多,并发量较大时,容易造成服务器负担过重,引起长时间的等待, 整个网络负载呈极不均衡的马鞍状。严重的会造成系统崩溃。直接影响到考试的顺利进行。

防止考试过程中的网络拥塞可以有两种方案,一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考试中的时延通常以毫秒计算,即使很短一段时间的负载分担也会带来网络拥塞的很大改善。因此,在等待考试开始时将试卷下载到本地是较好的解决方案,它实质是将网络负载分担在一段时间内而不用让终端与服务器一直保持联接。另一种是通过错时登录系统的策略。即通过系统设置,让参加考试的学生每间隔几分钟分批登录考试系统,亦可避免出现网络拥塞。

3.2 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功能有待加强

目前所用考试系统只能实现简单的分数统计功能,不具备更深层次的试卷分析能力。评分完成后老师需要对答卷进行分析,了解哪一部分试题的错误较多,从而分析学生对所学习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可总结经验,促进以后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试卷分析功能有必要添加到系统,可采取数据挖掘技术实现,方便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找到问题的本质所在。

3.3 通过网络技术实施作弊的问题

由于试卷是由系统随机产生,各考生的试题在内容上和顺序上都有所不同,表面上看,这种基于网络平台的考试系统使学生在考试中更不易作弊,其实不然,考试系统存在的一些漏洞使精通网络技术的考生作弊更不易察觉。即使在断开外网的情况下,考生仍可通过即时通工具或局域网通信命令进行互通信息;或是成绩好、速度快的考生在此段时间内用多人学号及密码完成多份试卷,轻松完成替考;甚至考生可以借助“远程桌面连接”功能将他人的答卷实况大大方方地显示在自己的机器上一览无余而丝毫不会被监考人员发现。针对这些更加隐蔽的作弊手段,我们只有通过增强考试系统防作弊功能和加强考场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来应对。譬如考试系统一旦运行,同时使计算机系统自动关闭某些端口以防止信息的传递;另外进入考场后不允许考生之间交流IP地址信息等方法。总之,基于网络平台的考试系统是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存在一些漏洞或问题不可避免,在使用时应作好充分的准备。

4 结语

基于网络平台的考试系统具有它自身的优势,在各科考试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我校通过在计算机基础课考试中率先使用这一考试系统,取得了基本成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该种考试模式在我校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 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193-0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操作和应用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越来越多的单位也要求职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及操作技能,快速的掌握一些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并获取一个计算机等级证书也成为了职业院校学生顺利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如何让学生轻松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试,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试简介及新大纲的主要变化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是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计算机等级一共分为四级,其中一级是最基本的,一级考核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办公软件及因特网(Internet)的基本技能,考试科目:一级MS Office、一级WPS Office、一级B。一级B(Windows环境)考试是针对初学计算机的人员设计的一种入门水平测试,其考试内容随着软件的不断升级及要求的不断提高进行了多次修改。2007年修订的考试大纲新增加了网络部分的操作题,其主要考核两个方面的内容:1.浏览网页并获取相关信息;2.利用Outlook收发电子邮件。新大纲的特点是除了新增加的内容外基本保留了原有大纲的考试范围,但基本操作(Windows操作)的分值由原来的20分调整为10分,考核难度也有所降低,调整出来的10分给了网络操作。其余部分的分值没有变化。

二、注重基础知识的整理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试的第一项为单项选择题,该部分考核内容主要是计算机的基本常识及相关理论。在考试过程中通常有很多学生是没有把握的做题,甚至有少数学生放弃该部分而随意选择答案项。其实这部分是很容易拿分的,建议学生对照大纲去看书,由于知识点比较零散,老师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应注重辅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归类整理。

三、狠抓操作题练习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试试题中,除了20分的选择题以外,其余80分均为操作题,所以实践操作是考试的重点,该部分包括“基本操作”“汉字录入”“字处理”“电子表格”和“上网”几种题型。在辅导的过程中发现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平时接触计算机机会较少,所以一开始很陌生,与计算机接触一段时间后,操作明显熟练多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间隔了一段时间后,又将以前所学操作忘到九霄云外。针对这种情况,在讲授新操作的同时,要对学过的操作进行练习巩固。例如,在讲授Excel操作时的练习中,除了Excel练习题外,还可以加入一些Word练习题,最后在课程完全结束后再进行综合的操作练习。只有通过多做才能熟悉操作的要点,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还能总结出一些方法和技巧。例如,在基本操作里考的九个操作,包括文件的创建、命名、重命名、属性修改、复制、移动、删除、快捷方式创建、查找,通过练习学生们很容易总结出其共同的操作方法,即所有操作都可以通过右击快捷菜单来完成,总结出了方法,以后做题就更加得心应手。

四、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融会贯通

文字处理、电子表格两大考题考查的是Office2003中的Word和Excel两大软件,这两项占总分的45%,也是考试的重点、难点,所以很多学生在这两项上花的时间也最多,但往往分数却不是很理想。在平时的练习中,只要将这两款软件的类似题目联系起来,注意区别,就不难发现有很多知识点是类似的,这样就能做到融会贯通。例如,Word中有关边框和底纹的设置,在字符、段落、表格里都有,其设置方法都是一样的,关键要区分好应用范围;在Word表格和Excel表格中都有数据的计算、排序,在操作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前后联系起来,一下就能掌握几个考试要点,且不易混淆。

五、应试注意事项

(一)解题顺序安排

总的来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试的题型可以分为两种:选择题和操作题。由于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且分散,分值较小,而操作题涉及的知识点相对比较集中,且分值较大,所以解题时可以对顺序进行合理安排。例如,根据抓大放小和由易到难的原则,我们可以先做“汉字录入”,完成之后再依次完成“基本操作”“字处理”“电子表格”和“上网”。当然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掌握程度采用其他的解题顺序。

(二)解题要细心

电子邮件的收发基本上都会,可在辅导时却发现好多学生因为粗心把收件人的地址打错了。同样,对于浏览器的使用,大家上网通常都是浏览页面,所以如何保存网页或将网页中的文字信息以文本的形式保存起来也总会出错。所以在辅导时,一定要注意提醒学生解题要细心。

掌握和使用计算机已成为人人都具备的基本技能,作为学生,在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去学习的同时,还应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对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平时的点滴积累,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试也将成为一件容易的事情。

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范文第5篇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应不断探索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建设应适应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结合各地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及高校实际,研究适合培养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材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由于不同专业所涉及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不同,笔者提出了自下而上的“1+X+E”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体系。“1+X+E”的课程体系即为1门核心课程(必修),X门核心课程(必修或选修)和E门提高课程(选修),可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课程。“1门核心课程”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其教学目标为培养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打基础,为后续课程做准备。“X门核心课程”为一组计算机技术基础应用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一般不针对某一专业领域,而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如“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E门提高课程”为其他选修课,在核心课程基础上,开设高级程序设计与算法系列课程、数据库及网络系列课程,这些涉及计算机前沿技术的课程,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部分学生希望较深入地掌握应用开发技术的需求。“X门核心课程”中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应根据专业性质、工作需要、学生基础、学习的难易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区别对待。如理工科的学生,应当具有开发应用软件的较强能力。为此,应当根据需要学习算法和数据结构、操作环境和操作系统、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工程和数据库等知识。文管类学生,应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应用软件使用和开发能力。应当学习数据库和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的课程。

当前,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成为一项基本技能,计算机教育已成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及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还采用传统的考试形式作为学生能力的评价标准将不再适宜。目前,学生对考试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传统应试阶段,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内容单一,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有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在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时,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以后还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高校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手段要多样化,在评价中肯定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不迷信唯一答案。应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熟练程度作为主体,还应包括平时上机能力、与专业课结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可采用“模块化”的考核方式,分为基础模块、综合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模块。

考核形式也可多样化:平时成绩考核、期末成绩考核、等级考试考核、考试系统考核、大型作业考核。全部采用上机考核的形式,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强调实验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平时成绩考核:指平时学习的作业情况、实验出勤和实验效果等,此外,课堂讨论、课堂表现、实验效果等均作为平时成绩,占成绩总评的10%~20%。期末成绩考核:应以能力考核为主,包括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两部分内容。理论知识主要考查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程度,突出学生对计算机的构成、网络的组成等概念的理解,占总体比例的20%~30%;实验操作技能主要考查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突出学生能否将计算机作为自己学习的一个工具来使用,占总体比例60%~80%。等级考试考核:是期末成绩考核有益的补充。以能力考核为主、规范考试方法。考试系统考核:建立涵盖了全部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每张试卷中主观题目(考察基本计算机理论知识)占20%~30%,其余部分均为计算机操作技能题目,集中体现了该课程以实验技能和操作技巧为主的定位。大型作业考核:结合本专业的需求,出一些项目作业让学生完成,可以以论文、讨论形式提交,从中可考察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还可以从个性化发展的角度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若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另外,学生们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弱,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模块化教学,因材施教。根据这种情况,建议各高校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根据内容分为若干模块,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说,可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表格处理软件,PowerPoint演示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FrontPage网页制作工具。学生入学后进行分模块测试,测试结果分成三个等级,完全具备上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求的为第一等级,达到第一等级后可免修该课程的所有模块;部分达到要求,还不完善的为第二等级,学生可以学习自己不熟悉的模块;没有或较少接触过计算机的为第三等级,按现有的教学大纲和学时进行教学。这样在一学期授课结束后,使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达到大学生应具有的信息技术素养。实地讲解,精讲多练。将部分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放到实验课中讲解,同时适当增大实验课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