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产业化

文化产业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产业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产业化

文化产业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化;文化商业化;优化措施

一、文化产业化相关内容及意义

1.“文化产业化”已成为世界潮流

文化实现产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个阶段的必然结果。人类在衣食住行等生存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必然会将注意力集中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并且,即使对于衣食住行的基本要求也发生了改变,形成以实用性和“文化内涵性”相结合的新的需求。举个简单例子,穿衣的目的从基本的保暖御寒,演变为体现个人特色风格的“时尚性”。

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占据国民经济的首要地位。汽车制造业一直是日本的主导产业,然而在1995年时,日本娱乐业的年收入额就已经超过了汽车制造业。美国的文化产业更发达。其版权产业、视听产品、影视业以及出版业都已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当比重。

2.我国实施文化产业化的必然性

(1)为了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必然要实施文化产业化。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的就是人在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后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从旅游行业近几年的收入增长情况就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人在精神、娱乐上面投入较多,旅游不再是只有少数有钱人才能进行的活动了。

(2)文化产业化是文化走进现代化的必要选择。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发展,文化不再只是脑海中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变成可以生产并带来经济效益的一件“产品”,艺术、大众传播以及娱乐休闲等文化事业借助于互联网紧密连接起来,充分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3)文化产业化引导中国文化走向全世界。世界上很多重要的文化现象都掺入了产业化,例如象征体育文化最高级别的奥运会。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是我国文化面向世界的大集合。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只是中国政府的功劳,它与商业运作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是分不开的。

(4)文化产业化促进未来文化的优良发展。未来文化的发展趋势是民族性、科学性、普适性。俗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保持文化的民族性才能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步,才能为世界文化的丰富性添一抹色彩。科技使人进步,文化的科学性能够使文化摆脱封建、愚昧,向正确的、高级的方向发展。文化的普适性即大众性,单指望政府引领大众文化的前进是不现实的,也是很难实现的。必须通过产业化,借助商业力量的推动,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二、文化商业化的相关概念及侧重点

文化商业化可以说是文化实现产业化必不可少的工具。如果单借助于政府对文化的保护、弘扬以及传承来发展文化,文化无疑会走向没落。因为它没有跟大众挂钩,而是独立存在于一种保护机制内。所以文化商业化是让文化融入社会、融入群众的不二选择。

1.文化商业化使文化保持常青、新鲜

现在的社会是由商品组成的,以人(或者说是金钱)为主导,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商品包围着。所以,将文化以商业化形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让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体验都成为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无疑是使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最好选择。

2.文化商业化构建了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文化,对传统文化有一定冲击

商业化会赋予文化以更能为大众所接受的新的价值和内涵,自然会导致传统文化受众比例下降。大部分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是有偏差的,他们觉得将传统文化与商业隔离起来,才是对其的尊重和保护。这种想法显然是感性的,在现代社会里,文化和生活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渗透,墨守成规者企图将文化产品关入壁垒,以为这样就可以抵御外界新文化的入侵,实在是太过自欺欺人。

3.当文化商业化过度偏重于经济效益时,会导致文化产业市场走向衰亡

当前商业化的存在的问题是,只发展文化衍生产业,而没有在其根本上探索及创新。舍本逐末的下场一定是惨淡的,所以政府要落实到具体制度上,重视源头产业,才能够提供不断新生的文化养料。

三、文化产业化和文化商业化的共同点

当前网络时代,信息资源海量,想让优秀文化得到良好发展,就必须要对其进行产业化,以一种制度模式来制约其散漫甚至恶性发展。而无论是产业化还是商业化,其实在实际操作中,最终都是以商业的形式进行传播与发展的。文化是一种精神产品,“精神”就意味着它是以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为前提,“产品”则体现其商业性,是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商业活动。无论是将其“产业化”还是“商业化”,其目的都是为了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四、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过度商业化上

过度商业化,体现在文化上就是过度娱乐化甚至媚俗。目前社会风气比较浮躁,导致一些文化产业单位急功近利,过多强调利润,以低成本制作影视、音乐等面向大众的文化作品,虽然利润相当大,但是却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年轻人影响恶劣。这种过度商业化对青少年的毒害是显而易见的,一些所谓的“青春文学”“伤感的青春影视片”“神化明星”“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会诱导他们形成扭曲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景端.文化产业化不是文化商业化[J].博览群书,2012(12)

[2]张宏伟.文化产业何以形成的理论探讨[J].经济经纬,2009(03)

文化产业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促进 文化产业化

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也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今天,在全球经济化和加入WTO的挑战面前,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化。

第一,要提高自己的认识。实践证明,文化不但能成产业,而且可以做强做大。但有两点必须注意:(1)文化产业必须以促进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出发点。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市场需求,但并不是所有市场需求都合理,文化产业不能完全市场化,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二者最佳结合;(2)文化产业的建设关键在人的观念和智慧。好莱坞电影业称霸世界,每年出口达数百亿美元,主要是因为那里聚集了一大批世界知名导演、演员和制作人员,还有大批市场营销人员。文化产业是消耗自然资源较少,但对知识、技术和人才要求却很高的产业。不要一讲发展文化产业就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投入大量资金。

第二,当务之急是建立文化企业,发展中国的文化跨国企业。实现文化产业化,市场化是前提,企业化是基础。有市场就必须有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文化产业化是为市场而生产的文化企业和为文化产品而流通的市场有机统一。同物质产业一样,文化产业必须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企业。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动力是资本的全球化,而它的直接发动者和组织者是跨国公司和跨国的经济组织。中国的文化产业要走向世界,不可没有自己的跨国公司。因此,认真研究跨国公司的发展规律,加快壮大自己的文化跨国公司,是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第三,要完善产业运作机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更多地要依靠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进行管理,减少直接的行政管理手段。要改革文化产业投资体制,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政策,拓宽融资渠道。运用投资控股、金融信贷、资本融资等手段,建立多渠道投资文化产业的体制和有效的筹资机制,形成一个综合性投资融资格局。要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 同时,动员全社会力量实施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要通过完善以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以及相应的文化投资体制改革,构筑应对WTO的国办、民办一体化的“文化产业方阵”。

第四,要打造响亮的中国品牌。鼓励文化经营单位之间优势互补,促进资产、人才、技术的合理组合,形成优秀人才、高新技术、名牌产品、高效益经营单位为龙头,资产为纽带, 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乃至跨国经营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发挥它们的骨干作用。同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相比,我国文化支柱产业还没形成气候,国家应制定扶持政策,扶持文化支柱产业的启动,支持重点项目的开发。比如,我国国土辽阔,风光秀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积极鼓励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就是个好举措。应该让旅游拉动内外需求,带动经济增长。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 加速文化产业实现两个转变的步伐,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品牌。

第五,要扩大文化资源的配置范围。中国家喻户晓的《花木兰》,被迪斯尼公司拍摄成动画片,将它打向世界,仅在上海就创造票房价值230多万元;好莱坞巨片《侏罗纪公园》和续集《失落的世界》,采用了中国的恐龙蛋化石资料,让全世界的大人和小孩惊叹不已。事实说明,全球化的文化资源配置,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中国文化产业要从过去主要依赖国内资源,逐渐发展为依赖国内和国际两种文化资源,做到天下财富为我所用,天下人才为我从善。当今世界,谁能够做到这一点,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

第六,放宽市场准入,制定投资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文化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加盟,但当前我国只有很少的企业和个人投资于此,并且规模都不是很大,比如说中国的文化产业企业没有一家名列中国企业500强,这和国外的文化产业极不对称,以卵击石,何以竞争?国家应对那些投资文化产业的个人或实体(无论是国有还是私有)采取免税、减税、贴息贷款、税利返还、差别税率等经济手段,鼓励向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使得有逐利性的资本转向文化产业,从而从总体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七,注重文化市场的全面培育。对我国文化市场的培育首先是行业性市场的培育。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市场,如图书市场相对完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更多的文化市场,如竞技市场、艺术类市场等还需要更大的开发。其次是对东西部地区市场的开发,文化市场的东强西弱客观上要求随着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也来个文化西部大开发,从根本上改变西部文化市场的落后状况,从地理层面上清除壁垒,完善全国市场;最后是要注重城乡文化市场并重,努力改变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市场产品单调的状况,避免文化层面上的城乡差别,使两头并举,全面发展。

第八,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化。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厚的文化积累,其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独有文化类型,这是一种难以估量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资源为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1)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中国文明长盛不衰从远古洪荒一直延续到现代。这一历史事实表明,传统文化主导的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世界其它文化所不具有独特文化价值。其生存智慧和文化魅力本身就是一个极富吸引力的谜,具有吸引文化市场目光和思维的奇异性。(2)传统文化在其演化的历史过程中留下了文化瑰宝,这些珍奇的文化遗存从上古时代一直排列到现代的整个中国文明史序列,而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从漠河到海南的山山水水之间,谱写着中华大地上勤劳的人们从石器时代走到网络时代的壮丽诗篇。辉煌的故宫,巍巍的长城,谜一样的秦皇陵,神秘的三星堆,神圣而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不胜枚举的古迹如星斗一样闪烁在中华大地。这些古迹都是富有世界竞争力的中国独有的品牌资源。(3)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融合外来文化,并在六朝以后以儒释道为主流的文化形态,遗留下许多灿烂的文化圣地,儒教的文庙,佛教的寺院,道教的宫观,成为文化旅游的热点。(4)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既吸取着传统文化的营养,又在各民族的地理环境中保有和发展着自己的传统,其民情风俗、工艺技术和构成一道道多姿多彩的文化风景线。总之,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资源既是世界人民共有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化的宝贵财富。

市场就是现实中活生生的需求,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将使传统文化更多地获得被社会接纳和发展的可能性,使中华文明获得新生,以自己的独特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此首先要科学评估和保护好传统文化资源。科学评估就是要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社会文化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伦理和宗教价值、艺术价值和满足文化市场的经济价值等等进行评估。保护好传统文化价值就是要建立切实的制度和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造成对文化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尤其应对具有品牌价值的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其次,把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框架中,给予法律和政策上的合理地位,发挥文化产业化在整个产业化中的作用。最后,把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同国际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结合起来,使文化产业化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又成为中外经济技术交往的契机。

第九,加大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投资。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是人力资本主导的新经济,它的发展主要依赖“有腿资产”,需要用“资本”来追逐“知本”,因而,对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有巨额回报的。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无论在大学,还是在企业, 很少有专门培养这类人才的科目,更多的焦点是放在第一、第二产业人才的教育。这就需要国家通过在高校设置相应的文化产业院系、设立与此相关的基金会或采取奖励的方法鼓励社会对文化人才的培养。通过培养懂专业、会管理、能运作的文化生产者、文化经纪人、文化企业家,不但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理论的探索,而且可以使真正懂得文化、市场和经济的综合型人才投入到文化开发的浪潮中去,加快文化产业的快 速发展。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壮大自己的文化产业,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发展现代化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化范文第3篇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文化建设的差距日益拉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文化服务虽然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艰苦努力下有所改变,但尚未从根本上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协调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在整体上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地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或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也因考量指标的影响而忽视乡村文化的建设,有的地方甚至只字不提乡村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联系。我认为,没有文化全面渗透、全面支撑的城乡一体化是片面的、蹩脚的一体化。不能从思想文化上关心农民的精神需求,关注农民知识文化素质的提高,关切农民的文化承传与创造,是难以从农民的心性发展上表达社会的文化关怀和文化责任的。一方面,社会文化成果享有的不平等,必然进一步扩大城乡差别,造成乡村新的知识贫困、科技贫困、智力贫困;另一方面,乡村所蕴含的巨大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将会被忽略而失去文化魅力。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不是集中在城市(城市是现代文明的典型代表),而是体现在乡村。现代城市加速扩张的危机日益明显,“城市病”日趋严重,向自然回归、远离都市、重返乡村,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加速发展乡村文化不仅是解决城乡矛盾的路径之一,而且是保证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不致泯灭的战略举措。

怎样发展乡村文化?完全依靠政府加大投入,像城市文化建设那样修建图书馆、群艺馆、大剧院、电影院等,在现阶段是很难做到的。最近,我们在成都一些乡镇调查发现,为精简机构裁员,不少乡镇文化站被合并,文化站工作人员也被裁了,公共文化事业设施不够健全,有的镇电影院成了危房。我们相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在完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国家将会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彻底改善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但在目前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较少的情况下,我认为,绝不能“等靠要”,而应抓住国家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机遇,积极推动乡村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优势,改变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乡村文化产业化将会改变传统第一产业(种植业、畜牧业等)的经营观念和产业格局,扩展农民职业内涵,农民不仅可以耕田种地,而且可以从事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演展等第三产业,使农民的社会身份发生深刻变化。这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劳动素质,调整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乡村市场竞争力,而且将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文化产业在乡村的发展和壮大,是富有超前战略意识的举措。中国乡村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从总体上审视,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承载千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乡村文化,显示出无比诱人的文化韵味。它与现代城市文化形成了强烈反差和对比。这正是乡村文化吸引城市市民和异地游人的地方。如果我们在地域性、个别性、差别化方面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予以优化配置,就能形成市场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打造出独特文化品牌。

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历史人物、神话传统、民间故事、民间艺术、民间工艺、能工巧匠、竞技游艺、民俗风情、村寨文化、园林艺术、民居艺术、古镇风貌、祠堂庙宇、乡村教育、风味餐饮、生活智慧等等,保存着中国农业文明的文化因子,展现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我们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首先应对这些资源进行盘点梳理,摸清家底,做到资源清楚,然后按照优先发展原则,对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资源进行产业转化;对一般性的具有生长可能性的文化资源维持伏,不宜匆忙开发;而对那些非转化资源予以有力保护,绝不能破坏性开发,以确保乡村人文生态的平衡。对这三种资源分门别类和科学开发,有利于乡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乡村文化产业持续健康推进,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和发扬。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传媒信息、现代生活方式不断进入乡村,农村和小城镇民风的民俗正在逐渐消逝。这一方面,让农民享受到了现代物质文明成果,是全社会整体进步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乡村特色文化也会因民俗风情的失落失传而失去独有的文化意味。因此,我们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应有意识地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进行现代性改造,吸收传统民俗文化中科学有益的养料,培育村民们的文承传意识,开展民俗风情演艺,吸引社会公众前来参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绝不能把农村落后现状等同于原生态文化,把原汁原味当作文化底蕴而不按照现代人的心性需求和审美观念来加以改良改革。因此,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不是和盘托出某种文化资源,而是按照现代产业生产要求和规律,根据文化消费市场的变化,精心呵护乡村文化,精心打造乡村文化,精心发展和丰富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产业要立足市场、走进消费,面临着多样化的路径选择。一是可以通过特色乡村文化旅游来推出文化产品(这与交通状况密切相关),吸引城市和外地游客前来感受独有的淳朴的乡村生活风味;二是可以通过体验经济来多样化展现乡村文化的参与互动魅力,将乡村生产、生活、民俗、农舍、休闲、养生、田野等系统链接,打造乡村文化产业链条;三是开发乡村石器、木器、竹器、藤器、草编、剪纸、泥塑、砖雕等土特名优工艺品,组织农民进行特色文化产品加工生产和经营;四是组织乡村歌舞、乡村竞技、乡村风情、乡村婚俗、乡村观光、乡村耕织、乡村喂养等表演和竞赛活动,提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服务;五是开展乡村休闲娱乐、地方风味餐饮、感受乡村生活等活动,为城市老年人、为国外旅游者提供居家式服务和自助式生活服务;六是开展乡村文化历史文化展览,生动系统地反映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的特色和历史,开辟针对中小学学生的乡村文化教育基地,等等。这些经营方式,仅是乡村文化产业的基本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应鼓励和支持乡村文化产业运营创新。因此,我们的创意、策划、咨询机构和文化艺术专家应重视乡村的建设,走进田野,走进村寨,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和扶持乡村文化产业的项目定位、产业布局、经营管理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高度,科学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文化产业化 存在问题 金融危机

一、文化产业意义和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可行性

按照的经典理论可知:文化产业的崛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何为文化产业化?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来看,中国2001-2002年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将文化产业描述为:就所提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产业除具有一般产业属性之外,还具有某些特殊的社会和意识形态属性。

毋庸置疑,坐拥五千年身后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情怀,使我国可供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不可否认,我国是文化资源拥有的优势国,同时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弱势国,即:从文史典籍(《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到艺术形态(京剧、书法、国画)再到节日文化(除夕、中秋、端午)等诸多方面,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可供开发利用的先天优势有很多。可是直至目前,我国对于文化传统的发扬、文化资源的利用、文化产业的运作、文化品牌的打造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具有较大的差距。

二、当下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结合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行文化产业化的国内形势和经济危机大背景下经济发展低迷停滞的国际环境,我认为我国当下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存在文化领域和文化产业接受投资过少、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输出发展速度缓慢等3方面问题。

1,文化领域和文化产业接受投资过少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显示:2009年1-7月份全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0.5亿元,同比增长56.7%,比上年同期的增幅提高34.1个百分点,但其投资完成额仅占1~6月全国城镇投资完成总额的1.08‰而在2009年1~5月份国家财政支出统计显示:1~5月国家财政支出合计为22497.0亿元,但用于文化体育传媒的支出仅为331.8亿元,支出比重位于财政支出15个大项的倒数第二,仅占其1.5%。

不仅如此,除国内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过低外,我国文化产业在接受和利用外商投资的水平和比重也远低于其他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据《中国经济年鉴2008》有关数据表明,我国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747.68亿美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直接利用投资4.51亿美元,仅占全部投资额的0.5%,而外商投资的重点依然存制造业(408.65亿美元)和地产业(170.89亿美元),约占全部投资额的77.5%,这也为我国致力于改善经济增长模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更新换代敲响了警钟。除此之外,2007年我国与外商签订直接投资合同37871项,其中文化体育娱乐业为2072项,仅占全部总数的0.5%。由此可以判断我国在直接利用外资的结构和方向上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化在融资方面所面临的内外交困不容乐观的现状。

基于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和文化产业结构的投资乘数的事实,我认为综合考虑国内国际形势,我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支出,台理引导外资对文化产业的注入,储地征用优惠、税收减免、对文化产业科技立项研究予以鼓励、以优惠政策吸引国外创意团体的加入、加强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制定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等具体扶持措施。此外,还可以建立文化产业引导基金,对具有可行性的项目进行补贴,对于已经成功的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能够出口的给予退税等。从而在强大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下,通过可观的乘数效应的推动,使我国的文化真正走向做大做强的产业化道路,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实现保8目标新的发动机。

2,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品牌原本是用来识别某个或某些销售者的商品和劳动的名称、标记、符号和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当今时代,品牌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焦点,成功的品牌意味着较高的利润和较多的市场份额。在面对全球化金融危机的今天,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下去、要加强竞争能力,就要实施品牌战略。而文化品牌,无疑是文化的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重凝聚。将文化品牌的打造作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重要战略举措之一放在突出的位置,意义重大。

但提到大的文化品牌,人们往往会想到欧美的好莱坞、百老汇,想到Fi韩的游戏和动漫,可是把目光转向国内,代表中国文化的东西看上去很多,例如昆曲、京剧、年画、中医等等,但以上种种与美国大片和日本动画相比最大的差距就在于这些都是我们的文化形式而非文化品牌,换言之,日美的文化是可以给其国内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而我国在这方面却是相差很远。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国和输出国,目前全球播放的动画片中有65%出白日本,在欧洲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电子游戏业更是给日本带来于源源不断的财富,据统计,全球电子游戏的市场份额中,90%以上的硬件、50%以上的软件均被日本厂商所掌握。

据日本内阁府《国民经济计算年报》统计,早在2001年度日本文化产业总产值约占GDP的18.3%,仅次于制造业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

与日本不相伯仲的美国,其娱乐业年收入高达400亿美元,早已成为美国当之无愧的第二大产业。而据我国文化产业司有关数据显示,我同2001年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907亿元,仅占与GDP比重的2.96%。

那么应如何改善这种落后被动的处境,我认为借鉴文化发展大国日本,也许我们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近20年来,日本政府确立了“文化立国”方略,国会通过了《振兴文化艺术基本法》、《著作权管理法》、《文化产品创造、保护及活用促进基本法》等多项法律,其政府也积极出台政策与国会相配合,通过在财政、税收、融资方面的政府支持和社会团体、大型企业财团等民间力量的支持,终于使日本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可以与美国平分秋色的文化强国。而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早已明确指出:人们对激励会做出反应,而经济学分析的背景之一就是制度决定人们的行为,因此要用制度来引导规范人们的行为。也许日本文化品牌成功发展的部分原因也可归结于此。

与之相仿,我国于2009年7月22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对应对金融危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通过客观分析不难发现,《振兴规划》的出台虽然对文化产业来说是利好,但目前还处于一个口号阶段,具体的政策能否得到落实才是关键。例如文化领域无形资产评估和质押办法的规范、文化技术标准的制定、文化产业创业投资资金的设立、文化财税政策完善,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融资。因此我国政府今后也应在政策层面上出台相应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在微观上引导我国打造独立自主的文化品牌。

3,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输出发展速度缓慢

据《中国文化文物交流年鉴》有关数据显示:从1985年改革开放初期签订的文化协定仅为5项到2006年的7项;从1985年签订的文化协定执行计划的17项到2006年的17项,几乎看不到任何根本性的起色,而在此期间,中国GDP总量却从9016.0亿元增K到了249529.9亿元,增长了2768%,由此可见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已经远远落后于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

文化产业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语言文化资源;语言文化产业化

云南文化处于多种文化的交汇叠合的边缘地带,是汉文化的西南边缘,青藏文化的东南边缘和东南亚小乘佛教文化的北部边缘。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不仅是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交流工具,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在现代化进程中使用人口少的少数民族语言在强势语言的交融中能否稳定传播使用和发展?是否会出现语言衰退和语言濒危?在文化日益繁冗的新时期如何开发和利用宝贵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语言文化资源的开发能否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研究。

一、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发展的大文化背景

2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云南民族文化。由于各民族生产生活状况、社会发展水平不一,这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正是在与此相应的复杂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居住于坝区交通便利的民族往往比较开放,如白族、纳西族等,他们既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较多地接受汉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二是居住于边远山区的民族则比较封闭,如拉祜族、部分彝族等,他们居住地区离中心城市较远,交通不便,不易接受外来文化;三是一些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化成果较多并趋于定型化,或者表现为物质载体(如建筑、雕塑、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或者表现为语言文字,或者表现为抽象的思想和性格(如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四是一些传统文化积累较浅和后进的民族,如基诺族、景颇和部分佤族,在一定条件下反而容易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这些民族都信仰原始宗教,也容易改信外来的人为宗教,如佛教、基督教等。

从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商品经济得到发展,资源得到开发,到当今全新的、自主的得以积极发展的阶段。从总体上来说,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整合化、现代化、艺术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二、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的开发

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是语言的资源、文化的资源、经济发展的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许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一)有利条件

第一,国家政策。我国政府历来都很重视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成立专门机构,帮助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国家共为壮、彝、布依、苗、侗、哈尼、傈僳、佤、白、纳西和景颇等民族设计了十几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很受欢迎。

第二,特色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语言文化的传播贯穿于人类传播历史的全过程,特别是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这种传播方式仍然保留,在传播过程中留下了特色的云南文化资源。例如:歌谣,传说,谚语,咒语等。

第三,现有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的竞争性。现有的少数民族语言在历史上都是经历了语言竞争的考验而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们之中的大多数深深扎根于本民族之中,有很强的竞争性,其功能很难在短期内受外界语言文化的干扰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四,就政治经济水平人口分布比例来看,政治经济力量较强、文化水平较高、人口较多的民族使用的语言能够容易开发并且容易影响另一个民族的语言。

(二)不利因素

第一,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本身具有的复杂性与封闭性特点。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与生态环境使云南成为多种文化的交汇叠合点,其中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十分丰富并呈现出“隔山不同语,隔村不用音”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闭塞性和封闭性的特点。

第二,云南政治经济水平总体落后,容易被新的文化所影响,削弱本民族语言的使用与普及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学习接受了新文化,母语能力是一定程度会下降。

第三,聚居地中散居、杂居,相对闭塞、落后的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更容易被汉族语言文化以及其他聚居地更集中经济更发达的民族语言文化所影响和改变。

第四,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还不够完善,在教育体系中加强少数名族语言文化教育的课程和方向还不成熟和明确,只是在一些民族性的学校有相应的专业并没有从基础学校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全面展开双语教学的要求。

三、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产业化发展

随着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整合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走向,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形式必然要走向艺术化和产业化。大量现代化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各少数民族原有的以书画、观赏、娱乐为主旨的各种传统语言文化艺术形式得到更多的发掘、整理、展示和宣传,显示民族语言文化精神风貌、创造活力、生活情趣和理想的审美文化方面转化。

(一)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

在历史的不同时期,纳西、彝、景颇、白、傈僳、藏等少数民族都曾有过各自的书写文字,并在不同程度上被使用着。随着汉语言文字的普及,这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都大范围地迅速丧失其实际作用。例如含有东巴象形文字的各种旅游艺术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各少数民族异彩纷呈的带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服饰、实用工艺品,字画、民族语言文化的音乐光碟,特色语言文化话剧小品,歌舞表演等也日益与日常生活分离而进入旅游市场,各种各样的有语言文化民族建筑和生活习俗已逐渐构成独特的人文景观,其审美文化特质得到进一步提炼和张扬。

(二)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在文艺产业中的发展

近几年在中央台以及各地方台举办的歌手大赛中,云南少数民族歌曲以独特的原生态音乐元素,以淳朴美妙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表达,赢得全国观众的认可和支持。特别是云南原创歌舞“云南印象”,云南各村寨少数民族人民参演,原汁原味的,不加雕琢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歌词和唱腔,给全国乃至世界的观众带去浓郁的云南民族风情。一些影视公司和摄影公司更是拍摄了纪实片,用艺术的手法记录云南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状态,拍摄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演化中的故事等更让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在新时期文化纷杂交错的时期拥有了独特的地位,同时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创造了新的经济价值。

(三)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在教育等产业中的发展

云南特殊的省情使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有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例如在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产业、少数民族语言翻译产业、计算机少数民族文字库提供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软件产业等。随着云南省信息化的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作为经济资源的性质会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其经济意义越来越显著。

四、对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开发与语言文化产业化研究的措施

首先,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差异性大的系统,因此是在理论体系研究中,要多角度、多方法、多途径,最主要任务是对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建库、加工和研究,同时对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语言文字应用情况进行调研、统计和客观的描述,探索民族语言关系,构建和谐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生活。

其次,政府要有政策倾向,为少数民族语言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处理对于挽救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增强民族和谐及社会稳定具有深远意义。这就需要有制度、机构、经费、法律等方面的保证。

再次,教育部门应加大对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研究的投入,例如:建设适合云南省少数民族族情的教育体系,设置少数民族小语种培训机构,加大对有关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出版物的发行,实行双语制教育方式,逐步提高民族素质,大力培养和引进复合型高素质民族语言文化的人才,营造良好的民族语言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民族语言文化产业人才的聚集。

最后,让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多元格局中为我国创造更多社会效益、经济价值,在适合的产业中加强语言文化产业的建设。政企合作式或企业投资式或自主开发式,从习惯性的语言文化立场中游离出来,让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在传统的价值应用基础上与现代信息技术、传媒手段、现代产业投资营销策略等想结合,参与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需求。

五、结语

云南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资源不仅代表着民族的智慧,而且成为自己民族图腾般的象征,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资源。少数民族语言职业和少数民族语言产业的逐渐形成,更加显示少数民族语言已经成为云南经济发展重要的特殊的资源。因此,我们要团结积极采取各方面的措施,最大化的保护和开发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同时,积极创新和投资,让宝贵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创造更多新的经济价值。这样新型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一旦形成,必将充分展示其特殊社会能量,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整个云南省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红杰,马丽雅.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与文化发展:政策和法律的国际比较[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2]郝朴宁,李丽芳,等.民族文化传播理论描述[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3]周耀文,戴庆夏.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