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传播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传播对我国传媒生态带来挑战和冲击,给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网络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给我国传媒生态带来了很大影响,这需要我们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的新闻人才。网络传播影响媒介生态格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影响到我国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在数字化浪潮下,我国报纸、电台、电视节目、杂志等传统媒体也纷纷与网站融合,寻找发展空间。从全国性报纸到地方性报纸,从综合性报纸到专业性报纸,都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或大或小的步伐,报纸的阅读终端越来越多样化。二是对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方式的颠覆,对新时期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从原来的“单打选手”走向“全能选手”。网络传播时代,新闻传播的渠道在增加,时效性更强,信息形态呈现多媒体化趋势。三是网络不仅仅是信息传播平台,更是民意聚集地,意见交互平台。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给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网络传播给新闻传播实践带来新问题
网络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我们对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传统媒体与社会化媒体以及传播者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做出新的探索,给《网络传播概论》课程的教与学都提出挑战。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达到4.2亿,规模居世界第一;全国批准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共190家,其中新闻网站150家、商业网站40家。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为龙头、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为骨干,商业网站积极发挥作用的互联网新闻传播体系已经形成。中国网络电视台于2009年12月28日开播,融电视特色与网络特色于一体的多功能、多语种、多终端的传播平台,是各种功能、内容、终端的集大成者。
《网络传播概论》的“教学手段要多媒体化、网络化、现代化,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接触互联网,实现开放式教学”,通过验证性、综合性、研究式、制作式实验,通过学生自己的接触、总结与思考,提高学生对网络传播规律与特点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强调通过学生充分的网络接触和体验活动,通过素材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统计分析、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探索活动,形成自己对网络传播特性、传播规律、社会影响、发展趋势的认识,得出自己的结论。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安排
(一)学习内容设计
《网络传播概论》主要是从网络传播的理论和实务两个层面出发,对网络传播的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为构建网络传播学奠定基础。该课程在理论层面主要探讨了互联网的发展历史、网络传播的技术基础、基本原理和特性、宏观效果、管理与调控及网络传播中的受众;在实务层面主要探讨了网络新闻业、出版业、广告业及在线艺术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网络传播概论》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实验教材。针对《网络传播概论》教材的具体内容,我们自行设计实验项目有:门户网站比较分析;政府网站和商业网站比较;商业信息传播研究;网络论坛的管理与互动组织;网络新闻专题分析;对新时期新闻工作者角色的反思;传统媒体微博传播特点、功能研究;网络新闻评论;网络传播效果的实证分析:议程设置或沉默的螺旋等。
(二)研究要求
围绕实验项目,组织学生认真浏览查阅网站,做好相关记录,搜集素材,特别是经典个案,然后形成自己的认识,得出自己的结论,理解网络环境下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变化,把握数字化浪潮下信息传播工作的发展趋势。通过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掌握互联网时代新闻工作的变化和要求,提高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业务能力以及与用户互动沟通的能力,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三)研究步骤
1.选好学习内容,明确实验目的,做好准备。2.做好方案规划,确定实验范围,选择某一个或几个网站。3.网站浏览,做好记录,搜集素材,收集好资料。4.通过观察、比较、统计,得出结论,撰写实验报告。5.老师批阅、讲评。
学习效果举例:
网络虚假新闻的产生机制
与传统的大众传播相比,网络传播中的受众有了更多的自由,他们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者,从而沉湎于虚假信息的狂欢之中,为虚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提供条件。网络的匿名性使网络受众信息时无所顾忌,宣泄心理和人格虚拟心理得以在网络中实现。
日本学者竹内郁郎提出的“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指出,“人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有一定的社会和心理根源”。正是这种使用与满足心理为虚假新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在媒体的眼里,赢得了受众也就赢得了市场,因此一些媒体把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自身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其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加之受众往往将虚假的新闻当作真实的信息,从而使网络虚假新闻敢于挑战新闻真实性。
网络虚假新闻一般是刻意为之,以追求“尖叫”效应。传媒在选择新闻题材时,更加偏爱名人新闻、社会绯闻和社会传闻、暴力和灾难等新闻,它们成为报纸的头条和亮点,在读者“尖叫”声中,发行量高歌猛进,广告纷至沓来。而其他一些如“把关”和社会责任却无暇顾及,传媒的新闻价值趋向存在严重问题。
网络虚假新闻传播的内容特性
1.传播内容总体特性:特殊的流言、谣言
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和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紧急状态下的流言有:信息的快速增殖,信息奇异回流现象,流言中伴有大量的谣言等三个特点。如“后母虐童”这条虚假新闻:2007年7月19日,红网记者发出题为《六岁女童遭毒打》的报道,并配发“小慧被打得吐鲜血”、“在医院床边全是血”等极具“震撼力”的照片。此后,《新京报》、《河南商报》、《金陵晚报》、《西安商报》等众多的报纸媒体也迅速加入到这场“后母虐童事件” 的新闻报道中。这条新闻在各大媒体中不断曝光,虚假信息快速增殖,给当事人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2.传播内容具体特性
(1)写作的具体特性:网络虚假新闻正是匿名时代娱乐大众的的新闻,即通过网络以匿名的方式,供大众娱乐的一种嬉戏。涉及“星、性、腥”的新闻更是大肆炒作来满足读者嬉戏的、消遣的需要,甚至这种需要是非理性的、低俗的。
(2)内容的具体特性:构成上合情合理,无懈可击。如“投资50亿中国企业拟在韩国济州岛建唐人街”这条假新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金其洪确实访问了韩国济州岛,韩国方面确实提出希望中方建唐人街,但事实上这只是韩国方面的一个提议,中方未做任何承诺也未签署任何协议。
(3)细节的具体特性:细节虚假,无从查证。如假新闻“腰围1.75米松原孕妇至少怀了五胞胎” 中写到:她坐在炕上,穿着特制的孕妇装,肚子最前端已经超过了膝盖,目测其腹部至少有半米多高。怀孕前的乔玉波的腰围约为72厘米,近半个月,她的腰围平均每天都会增加9厘米左右。”单从作品来说,记者采访非常仔细,在写作时,还加上相关链接,告诉读者目前全世界报道的五胞胎仅有36例,概率为6000万分之一。可见这名记者细节造假的功力非凡。
网络虚假新闻传播过程中高效的传递链
网络虚假新闻是一种特殊的流言、谣言。一条虚假消息在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后,向众多的人群进行传播,使流言信息以异常迅速的速度弥漫在网络受众中。“后母虐童事件”的文章被贴到了网上后,在各大网站论坛上流传,激发了网友的愤怒,网络上泄愤的帖子爆满。新浪网页该文的跟帖多达70多页,网友群起指责,甚至还有网友发出“网络通缉令”通缉恶毒后妈。在更多媒体的参与和关注下,一个轰动一时的“后母虐童事件”被迅速演绎到极致。
在网络虚假新闻的传播中,总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煽动者,他们利用网络受众的亢奋情绪和巨大能量来达到某些目的,而散布谣言则是操纵网络受众的有效方法,因为在这个状态下,人们不再具备识别谣言的能力,而谣言则能随着流言快速扩散,把受众的行为推到极端,直至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应对策略
1.网络媒体加强自律
网络媒体加强自律,推进本行业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不断提高网络媒体的社会公信力,促进互联网事业健康发展。依据我国宪法和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中华网、凤凰网、百度网等43家北京网络媒体协会及协会各成员网站共同制定了自律公约。网络媒体加强自律是抵制和禁止网络虚假新闻的 “良方”。
2.新闻工作者做好把关工作
传统媒体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新闻从业道德准则。网络新闻工作者应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做好把关人,尽可能地向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在不断实践中,形成网上健康文明的道德规范,兴建一批优秀的中文网站,使之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主体,引导和规范中国互联网的建设,推进中国的网络事业。
3.政府部门加强监管
关键词 网络 原创 文学 传播学 要素
一、网络原创文学发展概况
1 网络原创文学及其网站。
什么是网络原创文学?原创文学网站是从何时开始红遍大江南北的?有学者认为,网络原创文学是网络文学一种形式,它与以电脑为传播载体的搬上网络的传统作品不同,网络原创文学是由网民在电脑上完成创作、送入网络首发的文学作品。它的形式多样,有在论坛BBS中个人随意发表的文学作品,如天涯社区;有在个人博客上首发的文章;有经过编辑加工登载在各种网站上的作品。原创文学网站则是网络原创文学发表的一个重要场所。拿晋江原创网为例,在原创文学并没有大众化的21世纪初,晋江文学城只是一个把已出版的各类小说和传统出版物照搬到网络上的网站。走的是建设书库的路子,通过收录大量的图书资料供网上的“文学爱好者”、“网上阅读者”浏览阅读。随着网络原创文学的“泛滥”,它开始把网络原创文学与这种照搬形式分离开味,并独立建设了一个晋江原创文学网。如今。晋江原创文学网的点击率已经超过了晋江文学城。如今,新浪、搜狐、腾讯等一些门户网站的原创频道也相继开始红火起来。
2 原创文学作品的出版情况。
1999年11月,《第一次亲密接触》出版。知识出版社和痞子蔡促成了出版与网络原创文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第一次亲密接触》发行量超百万、连续22个月位居畅销书排行榜、盗版书超过80种,甚至被改编成电影、话剧、电视剧、广播剧、漫画。在此之后,原创文学作品的出版逐渐进入。2002年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红遍网络,被称为“有史以来点击率最高的网络小说之一”。该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据称首印就是15万册,时隔4年又被翻拍成电影。在谜一时期,出版社对众多原创文学作品进行了出版。
2003年,一部《诛仙》系列自现身网络以来,曾以每天200‘万人次的点击率向前推进,出版了8本还是欲罢不能。由小说改编开发的游戏、动漫接踵而来。它与《飘渺之旅》、《小兵传奇》并称为网络三大奇书,都屡创销售佳绩。
可见,网络原创文学的出路越来越多,并不仅局限于传统出版。除了图书出版外:网络原创小说还被改编成电影,如《北京故事》改编成《蓝宇》,还有的被改编成游戏,如《诛仙》。
二、从传播学要素看网络原创文学
传播学者拉斯韦尔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所称的“5W模式”,即传播者(whoeve;)受众(to whom)、传播内容(say what)、媒介(which channel)传播效果(what effect)。大众传播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这条思路形成的。
如果我们把这一传播要素引用到原创文学出版中。会发现原创作品的创作者就是传播者;网络上行行的跟帖者、潜水者都是受众;而他们的媒介、渠道与传统出版的区别在于他们是通过网络建立的:他们的作品首发在网络传播在网络、甚至出版也在网络上。至于传播内容,原创文学的作品受到受众及媒介特性的影响,与传统的文学作品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1 传播者――原创文学创作者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网络作品各有特色。这些网络不同于传统作家的专业性和精英特点,他们大都是现实社会的平民阶层,所以他们所写的作品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草根性。有人曾按创作目的将网络分为三类:或为了混个名气;或为了好玩;或为了交流。在网络文学兴起之初,应该是后两者类型所占比重大。他们上网写东西。无非是为了交友或抒发满怀抑郁之情,而随着网络原创作品的不断增加和自我期望的逐步提高,为求留名或谋利的也逐渐起来。有人开始将原本即兴的网络创造规定成定期定量的任务。或干脆由副职转为专职,争取使网络作品在纸质媒介上获得认可。
也有人按照网络的文化程度把网络创作者分成几种类型:
一是文人型。他们有相当的文学功底,有的可能是某地区小有名气的作家。这类的代表人物是宁肯,他的小说《蒙面之城》就是首发在网络上,小说中的某些章节在1992年就已发表在纸质媒体上。随着网络文学网站的逐步规范以及网络原创文学质量的提高和影响的扩大,许多文人作者开始加盟网络写作队伍。2005年新浪举办的文学擂台赛上,就有专业作家把自己新创作的小说在网站上贴出。
二是文学爱好型。他们对文学创作情有独钟,但大型刊物的高门槛让他们的作品只能在小报上发表。网络为他们的文字在最大程度上的传播形成可能。
三是练习型。他们以8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人为主。网络文学网站的匿名写作和低门槛,让他们的习作顺利地发表。因为是练习,他们的文章入不了传统媒介的眼,内容比较幼稚、虚幻,经不起推敲。他们的选材多是校园生活和一些情感经历。或是武侠玄幻类小说,也有些人利用小聪明对经典文本进行戏仿或恶搞,目的是为了娱乐或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不满。
四是试验型。指那些理工科等从事IT业界或从事其他企事业工作的。他们写作纯粹好玩,为了缓解工作紧张而产生的烦躁情绪。他们对网络软件应用了如指掌,借助互联网超文本的特性进行网络写作试验,使网络文学具有图像、音响、文字三维一体的效果。如台湾的庙渺缪网站:就是试验型网络创办的一个超文本网络文学小说写作的网站。大陆比较早涉及超文本试验的作品是2002年林焱的传媒链接小说《白毛女在1971》。作者综合运用注释、网络查找、链接、电子图书配置等手段,演绎了一出《白毛女在1971》的虚构故事。如果读者点击的链接点顺序不同。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就不同。
2 受众及其特征。
翻看遍年来的网络原创文学作品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是描写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爱情及心态。而作者也多是写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有人曾经做过调查,中国网民的构成成分主要是两种人:学生和知识分子。其中以大学生和白领居多。
在网络上。人的独立自主性得到大大增强。受众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韵作品。对于各大文学网站和BBS上发表的文学作品,人们都能够通过发帖、查帖、跟帖、回帖、推荐精华帖、超级链接、个性设置等功能进行查询和评论。而且网络媒介的交互性特征,使作者与读者间全面的双向沟通
成为现实。这种互动性让读者参与作者的写作过程,发现编辑和作者所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提出建议,从而对作品的后续发展进行调整甚至修改前文,让作品更经得起推敲。医此,不同于传统文学中的信息单向流动。网络文学是以双向流的形式存在。
这种主动性和交互性还带来一种新的文学创作方式――集体创作。比如接龙小说、续写番外篇等。通过网络的互动交流,几个主体共同完成同一部作品,不仅让人们品尝到集体创作的乐趣,还开拓思维,形成头脑风暴。这种创作方式在传统写作中当然也可以实现,但它的成本太高,而通过网络:不仅成本降下来了,而且也能实现即时沟通。如今,许多文学网站都有自己的小说接龙板块。如“玄幻小说网”、“清韵书院”、“蜜蜂小说”等。
3 传播内容――原创文学作品的分类。
传统文学由于受到社会主流思想的钳制以及严格的审稿制度的层层把关,对有关题械内容控制较严,限制了文学创作题材的选择。而网络原创文学特有的创作风格,不仅体现在创作主体的泛化,创作方式的多元化。也体现在创作题材等方面。诸如性取向问题:精神幻想、个人心理隐私等敏感话题,都可以在网络文学中体现。
新鲜和快餐性在网络文学题材中体现得特别明显。如果一部长篇网络小说没有经常在网上更新,或者故事情节没有很大发展,读者就会不耐烦,从而导致作品冷下来。因此,创作者在创作时会尝试奇异特殊的题材。回顾网络原创小说的题材变化,会发现网络原创小说最开始流行的是网恋类题材,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到后来,网恋也不新鲜了,那些颓废阴暗的文字在网站上的点击率越来越高,像安妮宝贝、卫慧等人的作品;再后来,随着动漫在国内的泛滥,可爱淘等人轻松搞笑的校园爱情小说获得青少年的喜爱、模仿此类小说的作品各大网站比比皆是:2006年以来的小说则主要是各类奇幻小说尤其是架空历史的小说(《梦回大清》)开始受到追捧,像玄幻类《诛仙》、灵异神怪类《鬼吹灯》等。
从各大网站对原创文学作品的题材分类排行可以看出。网络原创文学中,小说、散文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小说类中玄幻、武侠、言情、耽美同人又位居前四。玄幻小说的兴起是由于电脑游戏的兴起,一般喜欢玩游戏的人基本上会喜欢看玄幻小说。而玄幻小说的周边产业链也相当可观,比如说《诛仙》,2003年小说在幻剑书盟网站上连载,获得极高的点击率,后被朝华出版社相中并出版,陆陆续续出版了8本。除了出书:小说还被改编成同名漫画、网游,电视剧的拍摄也在筹备中。
同人小说是拿别人原创的人物来写自己的故事,也就是说只要你的小说跟某动漫、游戏、小说、电影、历史、真人有关,就可以称为同人小说。比如说《到开封府混个公务员》等。 还有一类小说就是耽美小说。“耽美”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意指“唯美、浪漫”,后来由于漫画家关于同性的感情故事的浪漫感性描写,耽美引申为代指一切美形的男性。大陆耽美文学主要以古代中国为背景,偏向意识流,不同于着重故事情节描写的日本耽美文学。
三、小结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与壮大,使其迅速进入了新闻传播领域的历史性改革。传统新闻媒体,在此次改革浪潮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网络与新闻并存的发展形势成为了主要的发展方向。各个网站或媒体机构逐渐开始报道新闻事件,使新闻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也更易被曲解,形成恶意的网络舆论,对新闻传播的实际价值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一、基于新闻传播学视阈下关于网络舆论的问题分析
(一)对新闻媒体的冲击
网络传播的时效性与公开性,使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报道的效用性大大降低。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出于这也规范,需要对新闻真实性、可传播性进行全面的考虑,并需要对新闻报道的方式注重分析,实现新闻报道的引导价值。在新闻媒体报道前的准备过程中,网络舆论已经形成,其时效性降低了新闻媒体报道的效用性,人们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其更容易记住网络舆论当中的内容,很多人利用网络舆论的这一特点,恶意扭曲新闻事件的真实性,甚至恶意散播谣言或虚假消息,危害社??的和谐稳定,降低新闻媒体在社会公众当中的公信力。
(二)网络媒体之间的恶性竞争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网络媒体的构建成本大幅度降低,进而使媒体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趋势,各个媒体之间的竞争形势日趋激烈。在这种竞争环境下,存在一些网络媒体,由于职业道德缺失,采用一些底下的新闻传播手段,如为附和民众的主观心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指向性批判;或通过无底线、不真实的标题吸引民众;甚至自己制造新闻话题恶意传播。网络媒体之间的恶性竞争,助长了网络舆论的消极作用,且违背了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1]。
(三)监管机制缺失
信息技术促使新闻媒体的发展过于迅速,而相应的监管机制,却未能跟上新闻媒体的发展步伐。网络舆论的恶性传播,监管机制的缺失是很大一个部分原因,针对明显的虚假新闻或恶意的网络舆论,没有相应的审查机制,者也不会因此受到任何实质性的惩罚或教训,使其无法认识到自身错误,助长这类群体的嚣张气焰。
二、基于新闻传播学视阈下关于网络舆论的净化策略分析
(一)强化媒体自身责任意识
在新闻传播学中的新闻宣传,是指通过带有一定目的性与说服意愿的语言或文字,借助相关新闻事件进行正确价值观传递的一个过程。在新闻媒体信息化与数据化的发展形势下,媒体自身的责任意识需要全面提升。网络舆论的恶性发展,是在个别网络媒体以及新闻媒体的推动下形成的,因此,若想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未来发展,需要从媒体本身上出发,强化其责任意识。
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摒弃不利于媒体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部分,全面开展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是培养媒体责任意识的基础。利用媒体自身的传播功能,由媒体行业中的重要企业,发挥其引导作用,鼓励媒体从业者坚守职业底线进行新闻传播与企业发展。在网络科技的发展下,以严格遵守媒体自身职业道德为基础,向新媒体形式转型,提升新闻传播是时效性,保证新闻事件的正式性,进而提升社会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心,并有效维护媒体行业的社会公信力。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体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社会引导价值,依据具体的新闻事件,结合权威认识的相应观点,控制舆论导向,在增强新闻吸引力的同时,提升说服力。此外,媒体自身还应严厉禁止谣言的与传播,杜绝恐慌以及消极的网络舆论蔓延,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增强公民辨别意识
公民即是新闻传播的受众,网络舆论的恶性传播,其中也存在由于公民辨别意识薄弱,帮助舆论传播,进而导致网络舆论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不实新闻报道正是通过公民进一步扩散的,就如娱乐圈内的众多老艺术家“被去世”,这些事件只需通过对者的身份进行求证,就能打破谣言,但由于公众的辨别意识缺乏,造成了谣言的进一步扩散[2]。增强民众的辨别意识,引导民众对新闻事件的求证态度,才能有效遏制谣言等舆论的扩散。
(三)完善管理与监管机制
管理与监管机制的完善,应该同步进行,以管理机制处理网络舆论方面的问题,以监管机制监督管理工作。具体而言,两项工作均可以采取层次结构进行。
所谓层次结构,是对工作的细化,也是为了便于责任的落实。以管理为例,现阶段网络管理主要由网络监察人员负责,但由于网民数量庞大、超过7亿,只依靠网络监察力有不及,在下一步工作中,可以建立三层结构,第一层是监察层,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监察人员,负责对网络舆论进行监察,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给中层管理层;中层管理层的职责是汇总各类不良舆论,了解其类型、传播途径以及目的,形成汇总文件,上报给高层决策层;高层决策层的职责是了解中层工作,并根据中层工作结果思索有效的管理方式。例如不良舆论在微博中传播较多,就可以针对性的加强对微博的管理。
监管机制主要是监督管理工作,也应建立对应的层次结构,与管理工作一一对应,对于懈怠的人员及时督促,对没有被发现的不良网络舆论及时指出,并上报、汇总,使管理工作在一定压力下更为有效的进行。
关键词:网络电影;传播;电影
网络电影,也称“网上电影”,顾名思义,是在网上放映的电影。但是,仅仅在网上放映电影,还不能称之为网络电影。2000年5月,据称是全球第一部网络电影《量子计划》出炉。《量子计划》是全部数码制作,片长只有32分钟。2000年5月5日在作全球首映。同年6月,好莱坞全数字影片《405:惊魂时速》上网首映。仅一周时间,便有25万人次下载观看了该片,尤其在与iFilm公司签约之后,《405:惊魂时速》更是创下了100万次下载的空前纪录。iFilm公司程序设计部主任称,《405:惊魂时速》堪称个人制作网络电影的开山之作。
2000年8月18日,另一部声称是“第一部真正的网络电影”《175度色盲》在我国台湾正式诞生。这是一部兼具多重实验性的电影,在播放方式上增加观赏者自主,并配合网络互动性。网友可以依照顺序正着看、倒着看、跳着看。2000年9月14日内地第一部互动式网络电影《天使的翅膀》正式开拍。每个网友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对《天使的翅膀》的故事、人物及对话和细节提出自己的创作想法。创作人员和网民实现全方位实时的互动影片采取在网上边互动、边拍摄、边播出的方式,以吸引有志于从事影视创作的网民。
网络电影,不是指以网络故事为题材拍摄的影片,比如《网络时代的亲密接触》。也不是指放到网上发行、播放、宣传及付费下载的传统电影。那网络电影究竟是什么?
陈思之在《何为网络电影》一文中,对网络电影下了这样的定义:“所谓网络电影,是指专为在网上播放而制作的电影短片,一般播放时间为5分钟,最长不过30分钟。”子荫、白木的《网络电影:为电影插上翅膀》一文中,也认为:“网络电影是特指专为在网上播放而制作的电影短片一般长度为5分钟最长也不过30分钟。”而陆琼在她的论文《谈网络电影的人性化互动》中,一方面承认当下流行的网络电影的定义是:“指在网上观看的电影”,但同时,她认为这只是“所谓的”网络电影,与真正的网络电影不同,她给“真正的”网络电影以不同的定义:“真正的网络电影参与性极强,首先可以从网上下载标准化的电影软件,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修改剧情。所有人都可以参与电影制作。有兴趣的人甚至可以通过扫描仪输入本人影像扮演戏中角色。其次可以上载自己拍摄的电影与网友共享,不仅满足了影视爱好者,培养了电影观众,也把人从固有的接受模式中解放出来。”
综上所述,网络电影又称网络短片,一般意义上而言,网络电影是指专为在网上播放而制作的电影短片,它寄生于网络,与一般的电影院电影不同。同时,如果超越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定义,网络电影特指那些在网上发行的,超越了简单的观赏性,而增加了更多的参与性与互动性的小影片,这是网络电影的发展方向。
1.参与性带来个性的伸张
网络电影的传播者不分阶级不分阶层,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网络电影的传播者,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网络电影的影评家。网络电影如同众多在网络上的事物一样,有巨大的传播与评价空间。任何人只要想传播,便可以把链接到网络的任何地方;任何人只要想评价,就可以将自己的评价在网上出来。至此,文化之间不再有上下游的分别,网络电影的传播者之间,也不再有阶级和阶层的分别。
网络电影的传播突破了国家与地域的限制,任何地方的人都可能点击、观看、传播、评价。可以这样说,在互联网上,如果没有语言的障碍,那么,没有国界与地域的明显界限。我们在中国,可以点击大洋彼岸的网页,观看美国或韩国制作的网络电影,并将它的链接在自己的网页上,或在即时对话框中传给对话的远在非洲的朋友,还可以同时在网页上留下自己的评价。这种突破国家地域限制的自由使网络电影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网络电影的传播带来了电影评论的自由参与。一方面,网络电影带来了电影评论的时间、空间的自由,你可以在任何时候发表自己的评论,不受时间的限制,你可以将评价在论坛、博客,可以投票,还有各种网站、电影公司甚至个人举办专门的网络电影比赛或影评活动。另一方面,网络电影的评论还突破了评价方式的限制。过去的简单的文字评论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网民丰富多彩的想象力了,网络电影的评论夹杂了文字、图像、音响、视频剪辑改编等等形形的方式。
2.自主性引发观赏的热潮
没有固定的播出时间,不论是凌晨,还是深夜,只要想看,就可以放映。因为自己就是网络电影的放映者。利用那些毫无用处的零散时间,上网欣赏一段网络短片,可以帮助释放工作上的重压,单调枯燥的日常生活也就不显乏味了。这种最为前卫的艺术也许是最适合明快而紧凑的休闲方式了,再不需要受影院放映时间的限制,自由自主,是观看网络电影最轻松的选择。不用走进影院,不用坐在影院固定的座位上,网络的普及带来了网络电影播放空间的进一步加大,无论是在家中、网吧、旅店、机场,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看网络电影。
除了上述时间空间的自主外,网络电影的播放内容也是自主的。有人把网络上被整合的电影资源比喻为一种超级文本,并指出:“超级文本提供了一种可无限重新定位的系统,该系统的临时中心点取决于读者,从另一种角度讲,读者成了真正主动的读者。超级文本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它由许多相互联接的文本本身组成,这些文本不存在组织结构上的主轴。”网络电影的观赏在人们的轻点鼠标中,就轻易地实现了中途的任意切断、播放进度的随意控制、画面的随意停止与放大、不同电影中的任意切换。
3.个体性刺激作品的丰富
与传统电影的大投入大制作不同,网络电影的制作往往依赖数码技术。完成一部网络电影,只需要简单的人马,甚至只需要一己之力。数码技术的成熟使网络电影可以仅仅依靠数字技术,就完成所有过去无法想象的特技。随着软件技术的越来越发达,视频、音频的剪辑与制作越来越简单、容易操作,于是网络电影制作的个体性就越来越有可能成为现实。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火爆网络的很多网络电影都是网民独立创作的结果。因此,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技术、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喜好,也制作出不同的网络电影,这极大地刺激了作品的丰富。
网络电影的不需要大公司的支持和巨大的财力支撑,只要能制作出来,就有数不清的网站、论坛可以随意地。如果说网络电影的制作有时候还需要人们的通力合作的话,那么网络电影的,则绝对是个体性的行为。对影片制作者来说,互联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好媒介来公开自己的作品。网络提供给了网络电影制作者们以展示自己天才的最广阔的舞台。
除了制作、的个体性,网络电影的观看更是个体性的。对于传统的电影来说,一部电影可以同时放映给1000个观众,而对于网络电影来说,却是1000部不同的影片有1000个不同的观众。网络电影的播放者与观看者合而为一,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网络电影自己播放给自己观看,这就是网络电影的观看模式。由于各人的偏好兴趣不同,也有了不同的选择,这也使得不同的网络电影能够分别得到不同人的点击观看。这也促进了网络电影作品的丰富。
4.匿名性给予自我的释放
网络电影寄生于网络,网络的特性赋予了它独特的匿名性。
网络电影的制作者具有匿名性,网络电影的制作者们不必过分地在意创作的种种规则与约束,他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方式来制作,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用网络电影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不必过分地在意制作水平的优劣和作品的得失。不论制作者是想在网络电影的制作上小试身手,还是想达到释放自己某种观点的目的,他们都藏在电脑屏幕的背后,在隐藏的身份下,不受创作条款的管制与束缚,也正因为如此,网络电影的作品才越来越丰富。
网络电影的观众同样是匿名的。这使得人们在这个社会时时处在“看”和“被看”的地位暂时被改变,人们卸下“被看”的包袱,可以完全轻松的选择自己想要看的网络电影的内容。不必在意某些片子恶评如潮被定性为违反了什么纲目,就因此而放弃观看它的欲望。只要想看,就可以选择观看。这使网络电影进一步流行。
网络电影的评论同样是匿名性的。这种匿名性使得网民在发表自己有关某些网络电影的评论的时候,可以把自己愿意表达的内容通通表达出来,不必像日常生活中那样,顾忌自己因为表达了与别人相同的观点,而被认为是奉承巴结或无能,也不必顾忌自己因为表达了与别人不同的观点,而被与自己持不同观点的人所敌视。这样,网络电影的评论者可以得到情绪的彻底宣泄和自我的释放。这也促使了网络电影的热度越来越高,使网络电影不断传播和评论。
总之,网络电影于网际的流行,已经成为了一种不争的事实。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的结语以“乐观的年代”为标题,他认为,“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数字化生存也不例外。……但是不管怎样,数字化生存的确给了我们乐观的理由,我们无法否定数字化时代的存在,也无法阻止数字化时代的前进,就像我们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一样。”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络电影,也在不断地成长、变得更为成熟。有全球电影人的共同努力,网络电影必将推动一场新的电影文化的革命。
参考文献:
[1]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
[2]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