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先导智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TE927+.7 文献标识码:A
工业过程控制不断向网络化、分布智能化发展,适应了设备管理数字化的要求,调节阀是过程控制系统重要的执行部件,控制调节阀运行的分布智能化解决方案应运而生。智能阀门定位器具有数据处理、状态识别、故障诊断、在线和离线测试、双向通信等功能。过程控制系统对调节阀通过现场总线控制,使管理者实现了对调节阀的预测性维护和科学管理。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智能预估诊断技术的发展,要求智能阀门定位器必须适应网络通讯与供电共线,其核心部分气动控制部件必须实现超低能耗运行,保证网络总线控制系统运行安全可靠。
传统的气动阀中大量使用了电磁原理作为电能-机械能的转换级,应用线圈和电磁铁的电磁力效应将控制的电信号转换位机械的动作来推动阀芯的动作,从而实现气路的切换或气体压力、流量的控制。尽管电磁铁和线圈具有价格低廉,加工方便的优点,但其功率损耗大、响应速度慢、发热、机械磨损、电磁干扰等缺点同时存在,通过改变电磁铁材料和阀的加工工艺来避免以上问题的同时,造成了成本的大幅增加和加工工艺的日趋复杂,并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现低功耗、智能集成、高精度、快速响应和长寿命的气动控制成为迫切需求。
1 智能阀门定位器定义
根据国标GB/T22137.2-2008《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用阀门定位器第2部分:气动输出智能阀门定位器性能评定方法》,智能阀门定位器 (Intelligent Valve Positioner)是以微处理器技术为基础,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决策生成和双向通信的智能过程控制仪表。智能阀门定位器按供电方式可分为单独供电和不用单独供电;按隔爆级别可分为隔爆和不隔爆。
2 传统阀门定位器存在问题
2.1 采用采用喷嘴挡板技术即机械力平衡工作原理,可动部件较多,易受温度、振动影响;
2.2 因调节阀规格、填料的摩擦情况各异,调节阀硬件组合难以实现最佳控制状态;
2.3 信号的流向是控制仪表单向流入定位器的,当出现故障时,不能自诊断故障位置或原因;
2.4 喷嘴孔易被灰尘堵塞气源,使定位器不能正常工作;
2.5 喷嘴需连续供给压缩空气,能耗较大;
2.6 行程和零点调整,需反复调整,调校麻烦;
2.7 功能单一,可扩充性差。
3 智能阀门定位器优点
3.1 定位精度和可靠性高。机械可动部件少,输入信号和阀位反馈信号直接进行数字比较,不易受环境影响,稳定性好,不存在机械误差造成的死区影响,具有更高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
3.2 流量特性修改方便。智能阀门定位包括直线、等百分比、快开特模块,可以通过按钮或上位机、手持式设定器进行数据设定;
3.3 零点、量程调整简单。零点调整与量程调整互不干涉,调整过程简单快捷;
3.4 具有诊断和检测功能。除一般的自己诊断功能之外,可输出与调节阀实际动作相对应的反馈信号,用于远距离监控调节阀的工作状态。接收数字信号的智能阀门定位器,具有双向的通讯能力,可以就地或远距离地利用上位机或手持式操作器进行阀门定位器的组态、调试和诊断。
4 智能阀门定位器工作原理
智能阀门定位器系统主要由控制单元、电气转换I/P单元、阀位检测反馈单元组成。
定位器和执行器构成一个反馈回路。输入单元接受来自控制器的4-20mA电流信号。调节阀位置反馈信号作为被控变量与给定信号值在微处理器中进行比较,其偏差通过主控制板的输出口发出不同长度的脉冲,调节充排气速度和动作,达到控制驱动调节阀动作和确定位置过程。
5 气动先导技术
图1中,控制阀A和B用来控制压缩空气进出气动调节阀,阀A是进气阀,阀B是排气阀,这两个阀门都只有开关两种状态。这种控制思想实际上是用小阀来控制压缩空气流量,再用压缩空气推动大的阀门,控制被控介质的流量,这种分级控制的思想即为气动先导技术的应用。
在任意时刻,阀A、B之中只能有一个开通,另一个开关。当A开通时,由于压缩空气压力大于膜头内压力,压缩空气进入调节阀,阀杆向下移动;反之,当B开通时,调节阀气室内压缩空气经B排入大气,阀杆在弹簧作用下向上移动。在智能阀门定位器中,为了能与控制电路接口,阀A和B的开通与关闭必须能够用电量来控制,实际使用中阀A和B有传统电磁阀、压电阀等多种类型。
因为压电阀的电能-机械能转换具有低功耗、超快响应、无电磁干扰、无自发热现象、无机械磨损、长寿命、结构简单、承受大震动冲击等优点,而取代了传统电磁阀被广泛应用。利用微型压电阀作为先导级,将流量和压力进行进一步放大,从而实现气动控制。
6 压电阀工作原理
6.1 压电效应
压电晶体是一种陶瓷功能材料,晶体为非对称中心的构造,可逆转换电能和机械能,外力可致该晶体形变产生正压电效应,外加电场可致该晶体产生电极化和出现应变或应力的逆压电效应。压电阀正是基于压电逆效应,具有节能低功耗(驱动电流仅10微安)、精密微型化、高速响应和耐用性好的显著特点,也易于阀门定位器全数字化。
6.2 动作原理
压电阀的初始状态如图A,陶瓷片作用在喷嘴口上,喷嘴2和3先导腔连通,形成整体。当压电阀通电时,陶瓷片变形上翘,堵住喷嘴口3,喷嘴2和1联通。
6.3 结构原理
压电阀在I/P转换单元中起先导阀的作用,每一个I/P转换单元同时应用两个压电阀,压电阀I控制I/P转换单元的输出(进气阀),压电阀II控制I/P转换单元(排气阀)。
由于压电阀压电陶瓷片弹力有限,所以先导腔室内气压必须小于1.2kg,要想控制调节阀动力气,必须实现压力放大。在先导腔室一侧是一个大面积膜片,在控制进入和排除调节阀动力气一侧连杆面积较小。当先导气压达到1.2kg时,施加在先导腔室膜片上的力,大于作用在充气和排气腔室一侧面上的压力,这将使充气阀芯或排气阀芯移动,使动力气充入或排除调节阀气囊中,使气囊中气体压力提升和降低,与气囊另一侧弹簧达到新的位置平衡,达到控制阀门开度的功能。
当控制电路联通电源后,压电阀I上无电压,压电阀II加电压控制,气源P2进入压电阀II的先导腔室中,形成120KPA气压力,导压推动排气阀芯向下移动,排气口关闭。这时,如果控制电路发出输出气压力的脉冲,压电阀II则保持状态,压电阀I加控制电压,功能陶瓷片向上弯曲,陶瓷片堵住压电阀喷嘴3,气源P2通过喷嘴口1进入压电阀I导压腔室,形成120KPA左右的气压力,推动移动阀芯向下移动,气源P1通过进气口进入到气动调节阀的膜室中,驱动气动调节阀位置调节,当达到设定位置,压电阀I的电压变为0,其导压腔室气压变为0,复位弹簧推动移动阀芯关闭输出口,气动调节阀膜室中的气压就会保持在相对恒定压力下。当要减小气动调节阀膜室中的气压时,压电阀I控制电压为0,压电阀II控制电压也为0,其导压腔室的气压也变为0,排气阀芯在排气弹簧的作用下,打开排气口排气,达到膜室减压的目的。
这样不断地对压电阀I,II的控制,I/P转换单元不断地输出气体压力和排气,从而驱动气体调节阀对流过阀体的介质进行流量调节。
7 智能阀门定位器的应用
随着DCS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的推出和运用,智能阀门定位器及其它智能现场仪表由于其具有高可靠性、高控制精度、功能易扩展、具有通讯功能等特点,完全能适应工业控制体系间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发展方向的要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7.1 用于控制精度较高的石化生产过程,如乙烯裂解、催化裂化反应再生系统等生产过程,以提高产品质量;
7.2 石化系统有很多新建或改建生产装置采用智能定位器,可集成智能控制系统,增加安全性和经济性;
7.3 对于已使用常规调节器等仪表控制的生产装置,可使用智能定位器,改善控制系统,以提高控制精度或克服工艺过程管线震动大的影响;
7.4 遇到安装空间小且又要求调节阀带有辅助功能时,可使用智能阀门定位器的扩展功能模块,如采用带阀位变送模块的智能定位器就能实现普通定位器加阀位变送器的功能;
7.5 除石化系统外,智能阀门定位器还可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水处理、橡胶等工业过程中。
结语
气动先导技术和压电技术的应用使智能阀门定位器的控制变成现实。随着工业现场越来越多应用新技术新型号的智能设备,从用户实际需求及现场工况出发,帮助用户使用好智能阀门定位器成为产品设计和改进的重点,不断在结构和细节上提升,让智能阀门定位器更好地发挥定位控制、数据处理、状态识别、预测性维护、双向通信的功能,实现安全、有效的长周期运行。
参考文献
[1]SMC培训教材, 现代实用气动技术第2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张福学.压电技术的回顾和展望[J].压电与声光,1981(01).
目前,中国很多优秀企业都在导入“卓越绩效模式”,此模式源自美国波多里奇质量奖评审标准,是一种世界级企业内部成功的管理模式,其主要是“强化企业过程管理”。按照卓越绩效准则,过程分为“价值创造过程”和“支持过程”两种。“价值创造过”程就是“直接出结果的过程”;“支持过程”就是“支持相关出结果的过程”。具体可以理解为:员工做一件事情就是“价值创造过程”,而领导者的工作,就是发现并解决下属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指导,这对于下属来讲,帮助其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支持过程。领导干部的工作定位就在于教会员工在具体目标实现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判断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过程的重要性。同时,过程和结果之间本来就是一个因果关系:目标是输入,工作过程是因,结果是输出。在谈工作的时候,就是要谈过程、谈操作,如果把目标当成工作,那么工作就浮于表面,谈结果也不是定位工作,没有因,哪有果?我们在开展工作时不清楚因,工作就会缺乏操作性,最终无法得到结果。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来讲,领导者“支持过程”一定要落在员工“价值创造过程”上,也就是说要找出员工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问题后再解决问题,不然领导者的工作就会和下属的工作混淆,领导代替员工履职,这样下属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就还会出现新的或更多的问题,能力也就无从提升。
既然过程如此的重要,要想员工能力获得提升,领导干部就必须关注过程,在过程中一步一步的锤炼员工,提升员工的能力。那么员工在何种工作方式下才能获得能力的提升?领导干部应如何操作?在此,结合自身多年管理经验,简单阐述如下,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领导干部在给予员工一项工作任务时,对待过程的不同态度,往往会引发三种不同的结果,对员工能力的提升产生大相径庭的后果。在此,以市场营销工作为例,简要说明如下(任何工作都可以按照此模式操作):
一个新业务人员如何开展市场营销工作?一般而言,大致有七个步骤:了解自己的产品及竞争对手的产品信息;收集客户信息、开发客户;拜访客户、了解客户需求;与客户交流;针对需求提出解决方法;签订合同;维护客户、发掘新需求。其中针对每一大步骤又分为很多小的步骤和流程,如针对“拜访客户”,可包括拜访前(相关资料准备、了解客户信息、礼仪知识等等)、拜访中(产品说明、竞争优势、产异化分析等等)、拜访后(客户关系维护、发掘新新需求点等等)。在这些小的步骤和流程中又可以细分,如拜访前“相关资料准备”都包含哪些……这样,每一项工作里面,围绕工作程序,可以先确定大的流程,在大流程里又有很多小的流程,每一个小流程里面又可分为更小的流程,更小的流程里面还可以再次细分下去。这样细分之后,才能保障此项工作顺利的开展并得到良好的结果。
以上,针对“新业务人员如何开展市场营销工作”这一问题,依据领导干部对此项工作的“过程”关注程度而言,基本有三种态度:
1.不关注过程,只关注结果。交代员工去开展“市场营销”这项工作,不告诉员工任何信息及必要的资源,只告诉完成时间,让员工自己想,自己去思考如何去做,不管过程,只关注结果,以最终完成的好坏来判断。
2.过分关注过程。交代员工去开展“市场营销”这项工作,并告诉员工按照流程必须做到六大步骤,再告之员工围绕六大步骤,每一步怎样去往下做,然后在告之员工后续一步一步怎样去落实。即将过程中所有的应该考虑的事情全部都告诉给员工,然后让员工按步骤去操作。
3.过程关注,结果检查。交代员工去开展“市场营销”这项工作,再告诉员工一些必要的信息,然后让员工先思考如何去开展工作,给定一段时间后让员工讲出自己的工作思路。员工根据自身了解的情况及工作经验,可能只考虑到七大步骤中的三、四步,甚至更少,这时领导干部再根据员工的工作思路及时给予大框架上的指导(即指导说明要完成此项工作必须有七大步骤,最多再告诉七大步里面要考虑到那些因素),待确定思路后,放手让员工积极发挥自己的全部性能去开展工作,其中对过程持续关注,以阶段结果来监控检查。
以上领导干部对待工作“过程”的三种不同态度,在员工能力提升上可直接导致三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第一种“不关注过程,只关注结果”:在此种情况下,员工得不到上级领导支持和有效指导,这样开展工作就会导致员工因没有太多资源而感到压力过大、工作累。有思维、有能力、有经验的员工可能会快速的理清思路去开展工作,但大多数员工无法理清工作思路,只有在黑暗中盲目的摸索前进,以至于感到茫然,不知该走向何处。这样有能力的员工就可以前进,但大多情况,能力不足的员工只能凭仅有的知识和经验在那里挣扎,到最后只能自生自灭。此种情况时间一长,领导在下属心目中就定格为“指派型”的领导,会滋生下属的抵触情绪,破坏团队氛围,阻碍人才复制的通道,员工感觉到无前途可言,最终造成人员流失,浪费人力成本。为此何谈提升员工能力?
2.第二种“过分关注过程”:在此种情况下,领导干部已经把所有该考虑的、该做的事情都交代给员工了,不需员工自由发挥,只要按照领导的意图开展工作即可。导致员工没有自我思想、没有创新思维、只能按部就班的去开展工作,在没有工作思路时就会出现等、靠上级领导的现象,或者在一个部门里出现浓厚的“张氏思维”、“ 李氏思维”,而无法有效吸取新鲜的血液和思想的现象。长期以往员工就会丧失积极性、主动性,滋生惰性,领导也不再是领导,而成为员工的“保姆”这就是“保姆型”领导。而在企业中,这种情况比第一种情况更可怕,可怕之处在于:本身是一个还不错的员工,在这种环境的,能力退化,当遇到有挑战性的工作时,只会表现出茫然不知所措,结果是事情办不好,绩效上不去,到最后领导干部则以某员工学习能力不行、办事效率底下、不用心工作等等为理由,直接“宣判”不适合某个岗位,最终迫使员工离开企业……为此何谈提升员工能力?
3.第三种“过程关注,结果检查”:在此种情况下,领导干部在让员工做事前先在大框架上和员工一起沟通、交流,给予正确的指导,帮助员工确定大的方向,然后放手让员工去开展工作,其中在过程中给予监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这样可最大程度的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去开展工作,同时员工亦有成就感,有做成事的动力和愿望。像这样的领导就属于“教练型”的领导,正是企业管理中所倡导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站在全局的高度、广度牵引员工的思维、习惯、行为、技能,最终促使员工能力在过程中不断的提升。
关键词:升降龙门架;匝道限行;智能识别
中图分类号: TH2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系统由升降龙门架、视频分析摄像机、视频记录摄像机、RFID识别系统、LED显示系统、补光灯、伺服控制系统、时间控制器、网络控制器、统一管理软件组成。
2 系统设计
在高架桥匝道口安装限高龙门装置,对超高车辆进行限行。龙门装置可以通过伺服系统进行升降控制,同时依靠视频智能分析、射频识别分析对过往车辆进行筛选,记录违规车辆的通行情况。
无人值守情况下交通管制。夜间无人值守的匝道口通过龙门架自动升降实现部分车辆以及禁行车辆通行管制。
提前告知车辆限制通行信息。通过大屏等告知车辆通行限制信息。
车辆通过摄录以及违法行为摄录. 车辆通过匝道口对车辆进行摄录同时对于违法车辆记录,强行通过龙门架行为的车辆违法过程摄录。
违规车辆通行事件自动警报。对于限行车辆强行驶入能够自动警报,指挥中心能够及时响应。
设备防护。对于龙门架以及大屏等设施能够做好良好防护,避免违规通行对于设备的损坏。
图1 结构示意图
图2 系统连线图
图3 显示示意图(显示高度信息可以随限高门高度实时变化)
3 智能识别过程
3.1 RFID识别
对已经发卡的特许车辆(消防车、大型救护车、特许大型车辆等)通过RFID识别与判断,符合权限屏幕提示合法车辆立即放行,没有权限则提示为非法车辆禁止上桥通行。
3.2车型/车牌识别示意图
图4 车型/车牌智能检测示意图
如图4所示,识别摄像头架设在龙门架上,两侧分别放置补光灯,用于夜间车辆图像抓拍和智能识别。对识别的车型/车牌进行数据库比对,判断属于被放行之列的车辆,进行上传交警指挥中心,在指挥中心对该事件进行判断,若符合放行条件在远程放行。后方记录摄像机对于冲撞龙门架的大车进行抓拍,并将抓拍到的图像传送到后台服务器进行车牌识别分析,获取肇事车辆车牌,并保存原始图片。
4 控制方式
手动控制,通过现场启动伺服系统控制按钮进行放行。
自动控制,通过现场识别特许通行车辆的射频卡权限进行自动放行;通过视频智能分析特许通行车辆进行自动放行。
集中控制,在交警指挥中心对前端伺服系统进行控制放行。
图5控制流程图
张晔的底气在于易果积累了多年的生鲜冷链物流优势、成熟的供应链和渠道。尤其在生鲜电商一片哀鸿、融资趋紧的情况下,易果生鲜完成C+轮融资,2016年融资总额超过了5亿美元,创下生鲜电商融资的新高,这不能不让人对易果生鲜刮目相看。这也为易果建立生鲜行业竞争壁垒,深耕物流、供应链和渠道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目前,易果有5000名员工,有10地11仓,服务于全国近200个城市,超过2000万的用户,每天可以配送20万单,每天的交易额超过1000万,每天采购的生鲜食材超过20万公斤。
在业内人士看来,生鲜电商的最难点在生鲜,而非电商。创立于2005年的易果生鲜已经在生鲜行业摸爬滚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也经历磨合了各种应用场景,这些优势并非短时间能够做到。
深耕物流、供应链、全渠道
2016年11月28日,易果正式对外宣布,已完成C+轮融资,易果生鲜升级为易果集团,同时易果供应链公司也正式成立。“易果供应链公司成立旨在建立一整套标准化体系,以推动生鲜行业商品标准化的发展。”易果集团联合创始人金光磊称。
张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将会把C+融来的钱用在包括供应链体系打造等三个方面:
一是投入新成立的易果供应链公司。这笔资金用来和易果的上游共建一个更加高效,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系统。
新加坡健康食品公司SunMoon公布已接受中国生鲜电商易果的2400万美元投资,并以每股4.5分的价格,配售3亿3330万股新股给易果,易果将拥有该公司51%股权。这表明易果已经在上游布局把控了一些优质的供应资源。
易果集团联合创始人金光磊表示,易果原来和上游供应链的合作伙伴仅是一般供应和采购的关系。但现易果在对这些供应商进行分层,和各个领域优秀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无论是战略联盟合作,合资合作,还是投资合作,我们希望通过供应链这家专业的公司在上游进行部署。”
二是将融资的一大部分投在旗下物流公司安鲜达上。张晔表示,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冷链物流系统是比较重的投入。引入苏宁作为易果C+轮的投资方,将会和苏宁在整个仓库的选址建设乃至运营等方面有密切合作。“这样既可以减少在这方面的投资,又能提高物流的效率。”
三是将剩余的一部分钱投入在渠道上。“我们会建立全渠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零售的渠道体系。投入会很大,可能有些动作会出乎大家意料。”张晔称。
当然,这还并非易果的全部战略。易果还试图通过自己在行业内的积累和影响力,输出整个生鲜行业的标准。同时,将易果从单纯的电商平台向生鲜平台电商转变。
众所周知,生鲜商品标准化及冷链物流瓶颈是生鲜行业天生的两大难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金光磊表示,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易果有责任在农产品标准化和商品品质问题上有所突破。易果内部被称作“马克标准”(Market Srandards)的市场标准体系,不仅会为易果的商品品质与标准化保驾护航,也将会成为整个生鲜行业输出标准。
未来,易果也将通过整合,将自己擅长的方面向业界开放。张晔表示,今天,生鲜行业需要更健康的生态环境,未来,易果集团作为行业领军品牌,一方面整合资源服务好消费者和供应链的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将逐步开放冷链物流和供应链资源,分享给整个生鲜行业。在张晔看来,当基本功做扎实了,规模上来后,盈利自然就不成问题。
盈利并不困难?
“预计2018年能够实现全面盈利。易果在全国布局的步伐很快,在一些新的城市,推进计划比我们想象的乐观,这样的话我们2017年局部地区实现盈利,为2018年整体盈利打下基础。”张晔称。
同时,张晔强调,盈利和目标有关系,“如果未来发展要求更高,或是规模要从300亿变成500亿,我们的目标还是会有所调整。所以一切还是取决于我们的目标。”
对于易果什么时候能盈利的问题,易果C+轮的投资方之一――睦恒资本创始人王玮对此并不担心。“根据测算,易果公司有一条通往盈利的路径,如果看易果过去每一个季度的发展,你会明显看到它会越来越靠近目标。”同时,王玮认为,公司什么时候会盈利和创业者要不要跟巨头站在一起有一定关系。创业公司要达到盈利目标是一个漫长又复杂的过程。“不管供应链、冷链,还是IT系统,都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这不是一般的企业,比如说在亏损模式或行业相对不明朗的情况下,能够承受的。这需要有很长的耐心,易果可以一再证明自己,越来越靠近目标,同时也得到了很多大机构的亲睐,这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过程。”王玮称。
阿里巴巴资深总监陈英杰表示,“生鲜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这个市场挑战很多。如果你没有什么特色,只是单纯做生鲜类创业的话,重复太多,也生存不下去。”
“我们为什么最早选择易果?因为易果在生鲜市场里面有自己非常清晰的定位,并且自己也在向一类似平台方向发展。它在考虑供应链、考虑数据化,也在考虑冷链物流,并付诸实践。”陈英杰表示,“最终只要寻找到一条路,给到消费者他需要的产品让他安心获得食材,给到上游的伙伴更好的解决方案,减少中间的交易环节,让大家更放心,东西更廉价就是好的。”
生鲜平台型电商之路已封闭?
对于再做一个像易果一样的生鲜电商平台,很多专业人士认为,这已经很难了。
一位业内专家分析,做平台型的生鲜电商,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对生鲜专业化的运营管理,这并非短时间能够完成的。尤其在易果已经具备先发优势的基础上,其他企业再做平台型生鲜电商将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其实,从苏宁领投易果C+轮融资就可以看出,其已经考量过自己做平台型生鲜电商和与易果合作两者之间的机会成本。苏宁投资集团投资管理部执行董事周斌表示,苏宁要做全品类综合型的电商,强项在于家电、3c等品类,再后续的还有母婴和超市。“做生鲜需要对供应链有非常深刻的理解,而且执行力要非常强,才能对生鲜有比较好的管理。生鲜电商应该重在生鲜,苏宁始终强调回归零售的本质,零售的本质其实就是要把握好供应链的环节。”周斌强调,易果团队对生鲜这个领域非常了解,而且有一整套非常体系化的运营管理经验和体系。这是苏宁在短期内无法儿建立起来的,现在机会成本又非常高。“随着90后和95后这些互联网原住民的崛起,他们对于生鲜上门的需求非常明显。所以我们不想错过在生鲜即将爆发时间的窗口,所以我们选择了投资,而不是自己做。”
陈英杰认为,2016年整个生鲜行业深度已经提高到一个新层次。把整个产业越做越深,这是整个生鲜行业发展的趋势,也意味着这个市场慢慢走向成熟。
对于易果而言,完成C+轮融资后已经搭上了阿里和苏宁的战车,可以利用这两者各自的流量、管理和专业优势。
2015年,苏宁超市推出了线上生鲜品牌“苏鲜生”。在线上,易果生鲜将成为“苏鲜生”的核心供应商,旗下4000个SKU的生鲜商品将进驻“苏鲜生”;在线下,易果生鲜将为苏宁的社区O2O项目“苏宁小店”供货,联合抢占社区市场,同时苏宁小店也将承担前置仓职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用户体验。
苏宁方面认为,易果生鲜的优势在于它的全品类、全渠道、全国性。在双方的未来合作中,苏宁希望借助易果生鲜在全国范围的强势布局,进一步夯实生鲜经营能力,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生鲜产品和极致的服务体验。
2015智能硬件“布局”之年下一个万亿风口
如果说2014年是智能硬件的试探之年,那么2015年是智能硬件的“布局”之年。在硬件复兴的“风口”之下,无论是大厂商还是创业公司都已经推出智能硬件产品,或者搭建智能硬件相关的平台系统。
未来20年,将来到“产业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将改变每一个产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产业互联网所代表的跨界融合成为总的发展趋势,从最早的零售业到如今的金融、医疗、可穿戴、在线教育、在线旅游以及生活服务的方方面面,传统硬件领域也将被改变。一个小米是不可能独揽天下的,智能硬件将会迎来爆发式发展,硬件还是一个新蓝海、新起步的市场,互联网巨头开始布局“万物连网”产业链。
百度:期待诞生“中国大脑”
2013年,百度频频出手与智能硬件创业公司合作,2014年百度围绕人工智能进行了一系列大手笔的投资,百度选择技术道路并且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就像Google是美国最积极的巨头一样,百度与Google都是技术驱动、工程师文化浓厚的公司,创始人都是技术大拿,有着浓厚的技术情结。整个公司研发人员比例和地位都相当高。产品的核心优势也在于技术,比如搜索、翻译、地图、语音,门槛都相当高,人工智能时代同样是技术为根基。
阿里:全产业链推智能产品
从阿里巴巴进入智能硬件领域的资源优势来看,阿里云计算资源、活跃在阿里云上的创业者,以及淘宝和天猫的电商平台,都是阿里进入这个领域的重要筹码。阿里巴巴的动作大部分围绕家庭场景展开,阿里在智能电视领域牵头成立了SmartTV联盟,同时投资华数、文化中国等内容厂商,推出天猫魔盒电视盒,并且与华数合作推出电视支付,要做智能电视生态。在智能家居领域则投资了海尔,与格力等合作在智能家电中接入了阿里云服务。合作为主,投资为辅是阿里进军智能家庭的策略。
2014年3月,阿里巴巴和美的集团达成合作,双方将共同构建基于阿里云的物联网开放平台,实现家电产品的连接对话和远程控制。彼时,美的了首款基于阿里云的智能空调,并于天猫商城进行销售。同时,阿里推出alink物联网平台,将云计算、支付、电商等整合在一起,智能硬件创业者可快捷地采用上述资源推出产品。
腾讯:生态构建开启探索之路
马化腾曾提出腾讯要做“连接器”,连接人、连接服务、连接一切,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连接硬件。
腾讯方面表示,QQ物联将通过海量用户覆盖、快速联网、消息触达、服务扩展、大数据计算、安全稳定、一点接入等七大能力全力扶持传统硬件厂商,同时携手越来越多的软件厂商以及第三方服务企业,共同打造智能硬件生态和服务体系。2015年投入20亿去扶持硬件厂商,三年内帮助1000家传统硬件厂商实现互联网化。
“互联网+”:演变的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PC互联网(过去、死海)
——基于台式机、笔记本
PC互联网从第一代计算机诞生至今,互联网应用在中国越来越普遍,互联网将改变每一个产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进入2015年,互联网能看到的大部分机会已经被阿里、腾讯和百度三巨头,以及京东、苏宁、小米、美团、大众点评、网易、360等公司瓜分了。PC端已经成为过去、历史。
第二阶段:移动互联网(现在、红海)
——基于智能手机、PAD
人类社交的需求,在PC互联网时代已然存在,进入移动时代后,移动社交媒介由电脑端转移到手机端,借助移动设备,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这也决定移动时代的生产力应用应该是社交沟通中线上线下的产品。
如果把移动互联网发展作为一个周期,那么2015年已经进入下半个周期,基于线上线下融合的O2O模式强化延伸到生活服务、应用场景。
第三阶段:万物联网(未来、蓝海)
——基于智能硬件、智能家居
互联网已叩响了“万物互联时代”的大门,在物联网的推动下,更多的智能设备互通互联,这不仅是一种需求,同时也是一种趋势。而需求和趋势就代表着机会——智能硬件。纵观全球无论是虚拟现实设备、无人机、智能手环、手表、智能医疗等各个领域甚是火爆,智能硬件正在刮起一场全球瞩目的风暴。
如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已成“红海”,智能硬件正成为成为下一代生活、制造的“风口”。
在此背景下,长期致力于产业互联网化的编写《智能硬件:下一个万亿风口》一书,为更全面、系统、专业地编著本书,中心本着“开放共赢”的理念,特向全国智能硬件有关典型企业进行优秀案例征集。详情查看《智能硬件:下一个万亿风口》合作及征订(100ec.cn/zt/znyj/)另外,旗下“中国智能硬件网”已经上线。
据悉,“中国智能硬件网”主要分为研究篇、产业矩阵、热门领域、行业领域四大模块。
研究篇全面系统地集合了智能硬件行业的“干货”,包括案例、分析、报告文章以及信息图和盘点、PPT。产业矩阵涵盖了互联网派、传统派、海外派、创客派等热门行业的研究性文章。在热门领域中可以看到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手环等主要智能硬件行业下的热门领域。行业领域摘选了智能硬件热门行业当中的细分领域,如Iwatch、小米手环、菜鸟网络、京东智能家居等。
成立近十年来,长期致力于打造中国“互联网+产业”第一智库。我们的核心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制造业、流通业、服务业、金融业的互联网化。重点研究B2B、C2C、B2C、O2O、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商等领域。目前,中心内部数据与服务已全面覆盖了国民经济各主流行业,包括大宗品、工业品、消费品、生活服务、金融产品在内的供应商、制造商、贸易商、品牌商、渠道商、零售商、分销商、服务商、平台商在内的“全产业链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