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价调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这次物价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去年物价工作,分析当前物价形势,部署安排今年物价工作。刚才,建民同志总结了去年的物价工作,对今年的工作做了具体部署,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当前形势,增强做好物价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价格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杠杆,也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直接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利益和群众生活,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过去的一年,全市物价部门积极贯彻宏观调控政策,围绕全市发展大局,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为稳定市场物价,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是价格调控监管水平进一步提高。去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0.9%,市场物价运行比较平稳,促进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群众关心的价格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解决。实现了城乡各类用电同网同价,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出台了出租车减免收费临时措施,实施了部分药品降价政策,整顿了房地产价格秩序,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三是部门形象进一步提升。启动了“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赢得了广大农村群众、社区居民和医院患者等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另外,在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疏导价格矛盾,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提供价格公共服务等其他工作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绩。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经济运行中仍然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因素仍然不少。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价格已持续在高位运行,对下游产品成本推动的压力已经逐步显现出来;粮食供求仍有缺口,种粮靠天收的局面并未改变,今年的气候因素难以确定,可能会对粮食价格产生新的影响;国际石油价格仍不稳定,这都将对国内价格产生影响。这些问题表明,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还没有完全消除,宏观调控仍处在关键时期,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的任务仍然艰巨。因此,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经济形势和物价形势的判断决策上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驾驭物价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进一步把宏观调控措施落实到位,为全市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创造良好的价格环境。
二、突出重点,扎实做好今年的物价工作
刚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各级物价部门要围绕宏观调控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稳妥推进价格改革,完善价格机制,强化市场监管,不断提高调控水平,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一)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物价工作全局。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物价工作,核心是用发展来统领各项物价工作,关键是围绕党和政府工作中心,研究落实各项物价工作,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化价格改革,加强市场监管,解决民生价格问题,提供价格公共服务,都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平衡好各方的价格权益。在做好促进经济发展价格工作的同时,要做好促进社会发展的价格工作,推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做好城市价格工作,促进现代城市发展的同时,要做好农村价格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在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利益关系的作用,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人与人关系和谐的同时,要研究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措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处理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把握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协调好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创造有利于实现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价格环境,物价部门职能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才能取得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不断开创物价工作新局面,为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二)提高市场价格调控水平,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是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全市经济会议确定,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预期调控目标为3%以内,实现这个目标的有利条件很多,但影响价格总水平变动的不稳定因素也不少。物价部门要正确把握经济发展形势,根据调控目标要求,健全价格调控体系,完善价格调控手段。要积极探索加强市场价格调控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增强价格调控能力,适时适度进行调控,确保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尤其要立足于防范和有效应对价格异常波动的发生,加强价格应急机制建设,尽快建立反应灵敏、手段完备、调控有力的价格调控机制。对可能引起市场异常波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作出预警,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做到反应迅速、措施得当、干预有效,确保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三)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全市经济会议确定,今年万元GDP能耗要下降4.5%,实现节能降耗减排、转变增长方式的目标,物价部门肩负着重要责任。各级物价部门要积极稳妥地应对和推进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通过理顺资源性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落实优质优价政策,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有利的价格体制条件,促使消费者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刺激经营者加强管理、改进技术,约束成本上升,减少资源消耗,引导和推动全社会节约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着力解决民生价格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问题。当前,“上学贵”、“看病贵”和“房价高”,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也是价格工作的难点。当然,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涉及诸多体制问题,其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物价部门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今后要以更加负责的精神,从改善价格形成机制上解决和缓解这些领域的价格矛盾,让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同时,要善于发现和化解其他领域的民生价格矛盾,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的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从价格方面积极创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环境。特别要针对最近一个时期的粮油上涨情况,适时适度地搞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切实做到既保护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又避免出现因价格过度波动而影响困难群众的生活,促进城乡和谐稳定。要抓好价格举报工作,积极开展价格信用建设活动,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要求,不断提升物价工作水平
当前,价格工作所面临的环境和工作内容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对价格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物价部门要积极适应新的形势,按照政府职能转变要求,不断提升物价工作水平。
(一)更新工作理念,推进职能转变。多年来,全市物价部门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但是,价格工作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任务越来越繁重。这就要求物价部门的同志要勇于更新工作理念,创新价格调控监管方式,推进职能转变。一方面,要处理好价格管制和市场调节的关系,对可以由市场办的事情交给市场去办,还权于市场,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调节功能。不断提高价格决策水平和市场监管效果,物价部门要致力于把该管的价格和收费坚决管住、管好、管到位,做到有为、有位、有威。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价格及相关配套改革的关系,力求在价格管理的职责范围内把问题解决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同时,要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跳出就价格论价格的圈子,善于从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价格问题,协调有关部门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共同推动深层次问题的解决,为理顺价格关系、协调价格矛盾创造有利条件。
(二)履行部门职能,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物价部门要把依法治价作为各项价格工作的基本要求,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办事,从价格行政审批到价格行政执法,都要符合法律规定,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坚持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还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创新意识,实现依法行政与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相结合。要把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和保持稳定作为依法行政的重点,尤其在制定和调整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时,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要在现有的价格法律法规规定的框架内,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在依法的前提下探索更高效、更便于操作的行政手段,不断提高价格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2007年12月13日俄经济发展和贸易部公布了《2007-2008年降低消费物价涨幅的措施安排》,把调控消费物价作为抑制通胀的政策重点。
一、俄主要调控措施
(一)货币、信贷和预算政策
包括制定2008年及2011年前货币和信贷规模,预测通胀率及2008―2011年主要消费品价格和主要食品价格指数(综合货币和非货币因素);制定以降低通胀为目标的货币、信贷和预算措施。
(二)降低食品价格涨幅
检查联邦政府《关于联邦主体政府与企业降低或冻结部分重要食品价格的协议》决议的执行情况,检查《保护竞争法》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地方政府限制本地产品外销问题;加大对经营好的农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含奶类、肉类生产与加工企业、果蔬生产和销售企业);加强大型农业企业在发展农产品和食品竞争中作用和效益;增加商品干预用国家粮食储备;把在西伯利亚联邦区和远东联邦区实行的铁路运粮费率优惠50%的政策顺延至2008年底(运距超过1100公里,含运输工具空返费优惠)。
(三)发展贸易和物流基础设施
制定农产品市场和“周末农贸集市”综合发展计划;发展农产品销售基础设施及发展农业消费合作社供销网;制定联邦法律《国家内贸调节原则》及配套法规。
(四)降低成品油和建材市场价格上涨幅度
制定《关于交易市场和规范交易》的联邦法律;制定以少数大企业产品为主的交易市场商品准入清单;监督大型水泥企业投资计划实施情况;监督《成品油市场发展规划》实施情况(初期以简单拍卖为主,逐步转向由交易市场定价和成品油期货交易)。
(五)提高对自然垄断企业和住宅公共服务企业商品与服务价格调节效果
对下述垄断行业的商品和服务制定定价原则和国家调节原则:①原油和成品油运输费;②铁路货运站、海港、空港和内河码头服务费;③铁路普通货运服务费。
制定《提高自然垄断企业和公共服务企业经营透明度》的联邦法律;完善定价机制,制定公共服务价格调节原则(公共基础设施接入价、公共服务零售价和公共服务指数化限价管理)。
二、借鉴意义
俄政府消费物价调控措施,反映了俄对市场经济的国家调节原则、方式、范围和程度,尤其是以下特点,具有借鉴意义。
(一)宏观调控与微观调节相结合
在俄政府的调控措施中,既有相应预算、货币和信贷政策,也有对个别地区铁路运粮费率及运粮专用车空返费率的调节措施;既有以联邦法律规范国内贸易的计划,又有国家支持发展“周末农贸集市”的设想。微观调节对象是能够影响局部或全局的关键点。根据本国具体经济条件,合理确定微观调节对象和方法,并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可起到较好调控效果。
(二)政府调控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
在降低食品价格涨幅的措施中,重点是要检查地方对联邦政府政策的实施情况,即检查地方政府与食品企业限价协议的签署和执行情况。通过政府与企业的价格约束协议,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这是俄政府反通胀政策特点之一,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值得进一步关注。
(三)执法机构介入与立法调节相结合
在调控措施中,俄联邦内务部参与对政府与企业限价协议签署和执行情况,以及对《保护竞争法》实施情况的检查,对哄抬物价、囤积居奇、以赚取暴利为目的的价格联盟等行为追究法律责任,以维护市场秩序。同时,措施中还包括制定《国家内贸调节原则》联邦法律在内的4项立法计划,以完善政府调节市场经济的法律基础。
(四)调控物价与增加供应相结合
俄在制定抑制食品和农副产品价格的措施时,还注重增加市场供应,如除增加进口和限制出口的措施外,还将加大对大型企业的信贷支持,以增加肉、蛋、奶和果蔬的市场供应,并为此创造相应的销售条件。增加供应有助于从源头缓解价格上涨压力。
(五)以调控食品和垄断行业商品与服务价格为主
在价格调控措施中,突出了以调控食品和垄断行业商品与服务价格为主,前者反应了俄通胀的结构特点,后者则说明俄联邦政府对重要民生领域保持着充分调控能力。民用水、电、气、暖实行政府定价,并实行限价指数化,既实现价格可控,保护广大居民利益,也有利于社会稳定。
关键词:物价;趋势预测;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726
一、上半年物价走势的主要特点及原因分析
在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下移和短期回升动力不足的交织影响下,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小幅放缓,CPI涨幅相对温和,同比上涨2.4%,PPI则持续低迷,同比下降2.2%。
(一)CPI涨幅冲高回弱,核心CPI保持基本稳定
2013年前两个月,CPI同比涨幅由2%攀升至3.2%,达到2012年5月以来的最高水平。3月份以后,CPI同比呈现先回落后微升的态势,但波动不大,处于2.1%~2.7%之间。与此同时,CPI环比涨幅也由前两个月的1%以上降低到0.2%以内,并且3、5月份的环比还出现明显的负增长。
上半年,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7%,各月同比涨幅大体保持稳定。其中,最低的1月份为1.5%,最高的3月份为1.9%。此外,各月环比涨幅也没有出现大的波动(见图1)。
(二)菜、肉价格涨跌引领CPI波动,部分服务项目价格涨幅较大
2013年上半年,食品价格同比上涨4%,工业消费品、服务项目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0.8%和2.8%。根据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对CPI的平均权重估算,上半年CPI上涨的2.4个百分点中,由食品涨价拉动了1.3个百分点,占CPI涨幅的54.7%,对CPI上涨的拉动作用最为突出。
从食品内部来看,菜、肉价格的起伏引领了CPI的短期波动。其中,2、3月份鲜菜价格同比涨幅由10%转为-10.3%,对当月CPI由正向拉动0.34个百分点变为负向拉动0.37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春节期间蔬菜消费量较平日增多,同时雾霾天气对蔬菜运输造成一定影响,使得部分品种供应偏紧,价格上涨较快。而随着节后气温的回升,南方露天蔬菜大量上市,运输恢复正常,又推动了价格的回落。另外,近年来我国牛羊养殖规模受到资源条件约束,且繁育周期长、成本高、消费替代效应弱,致使上半年市场供求偏紧,牛羊肉价格上涨明显。同时,在国家连续实施冻猪肉收储的干预下,猪粮比价重回盈亏平衡点以上,推动了猪肉价格同比在6月份由负转正。受此影响,上半年肉禽及其制品价格的涨跌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CPI的波动。6月份仅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行就拉动CPI上涨0.34个百分点,占CPI涨幅的12.6%(见表1)。
尽管服务项目价格所占权重低于食品、工业消费品,但其价格上涨对CPI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上半年,服务项目价格同比涨中趋缓,但涨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个百分点。在各类服务项目中,部分劳动用工密集型的服务价格涨幅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1~6月衣着加工服务价格同比涨幅为7.7%,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9个百分点。除此之外,自有住房、租房价格同比涨幅呈先升后略降的趋势,各月环比涨幅始终保持着正增长(见图2)。
上述服务价格涨幅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节假日期间的用工紧缺及购买力的充分释放,加剧了部分服务性消费的供不应求。二是除外来人口涌入大城市放大了租房需求之外,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购房者心理预期发生改变,急于入市导致需求在3、4月份集中提前释放,从而助推价格涨幅上行。三是劳动力成本的趋势性上升,对价格上行构成了长期压力。
(三)PPI连续16个月同比负增长,跌幅明显加深
2013年上半年,PPI延续了去年3月以来的同比负增长势头,并且前五个月降幅逐月扩大,由1月份的-1.6%下跌到5月份的-2.9%,降至8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6月份,PPI同比跌幅略有收窄,达到-2.7%。从PPI环比来看,1、2月份涨幅均为0.2%,此后开始转升为降,4~6月跌幅均为0.6%(见图3)。
PPI的持续低迷很大程度上减轻了CPI加速上涨的担忧,但也凸显了上半年国内经济回升势头偏弱,实体经济需求仍然不振的状况,同时还反映了年初以来全球经济弱复苏态势下大宗商品价格面临的下行压力。
(四)上游采掘、能源原材料工业PPI持续低迷,生活资料PPI小幅上涨
2013年上半年,PPI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跌3%,影响PPI下降约2.3个百分点。其中,采掘业价格同比下降6.9%,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价格同比下降3.7%和2.4%。PPI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4%,拉动PPI上涨0.1个百分点左右。其中,食品、衣着价格同比上涨0.9%和1.3%,一般日用品价格同比上涨0.2%,耐用消费品价格同比下降0.8%。
在全部39个工业行业中,上半年PPI同比下降的共计23个。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PPI同比下降12.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PPI同比降幅均超过了5%(见图4)。
可见,PPI长时间下跌主要是受生产资料价格降幅较深的影响,而后者又主要是因为采掘工业、能源原材料工业价格持续低迷所导致的。这些行业在上半年出口增速下滑、房地产市场调控加码以及地方政府新增债务受到严格限制等因素作用下,普遍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矛盾较为突出,致使价格出现大幅下降。
二、下半年物价运行的影响因素和趋势判断
进入下半年,宏观经济还处于增长阶段转换和结构调整转型的重要时期,预计经济自主增长动力较弱的形势难有明显起色,CPI走势基本平稳,PPI降幅逐步收窄。
(一)需求回升力度偏弱导致物价上行的动力相对不足
2013年3月至6月,PMI在达到近一年的峰值50.9%后开始波动下探,尽管6月份的PMI仍处在50%的荣枯线以上,但比上月大幅下降0.7个百分点。分类别看,各主要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见表2)。其中,6月份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降幅分别达到1.3和1.4个百分点,意味着未来短期内下游需求仍然疲软;积压订单指数一直位于50%以下运行,且6月份大幅滑落到42.9%,反映出经济长期积累的产能过剩问题有不断恶化趋势。另外,原材料库存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继续低位徘徊,表明在需求偏弱的情况下企业去库存周期有所延长,补库存的意愿和能力明显不足,PPI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从消费领域来看,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实际增长4.7%,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3.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实际增长10%,较快增长的势头也明显减缓(见图5)。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放缓(特别是城镇家庭)是促使CPI涨幅相对温和的重要原因。从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支出的中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下半年开始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实际增速还处于周期性底部和缓慢回升阶段。由此判断,居民消费需求的疲软难以拉动CPI大幅攀升。
(二)货币流动性趋于中性使得物价走势不会出现明显反弹
5月份以来,随着美联储量化宽松退出预期的逐步升温,资金流向出现逆转,热钱呈加快外流趋势,加之对借道虚假贸易进行外汇套利进行严厉打击等因素,新增外汇占款出现骤减,从而触发了6月份银行间市场的“钱荒”。银行间资金面的趋紧,对表内信贷业务以及表外影子银行的流动性投放都会产生一定影响。6月期票据直贴利率已从上半年5%左右的水平跃升到8%以上,并很可能进一步升高,这将会给非金融企业的短期资金带来较大压力,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投资意愿降低,PPI同比负增长的局面将会延续。
除此之外,根据M2增速与M1增速之差①与CPI的领先关系,并综合产出缺口情况判断,2012年M2与M1的增速差持续为正,但有所收窄(见图6),意味着今年充当资产储存的货币增长快于充当交易媒介的货币增长,即居民倾向于更少的持有货币,加之产出缺口持续为负且略有扩大,都使得即期有效需求不旺,从而难以拉动物价走势的大幅反弹。
(三)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刚性上升将对物价上涨形成推力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涨具有较强的刚性特征。2012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劳动年龄(15~59岁)人口总量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下降,凸显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紧缺,导致劳动力成本明显上涨。以建筑领域为例,2013年二季度人工费用价格②同比上涨8.4%,虽然涨幅比去年有所降低,但明显高于2010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水平。与此同时,二季度城市工业地价同比上涨3.8%,涨幅连续三个季度上升(见图7)。预计下半年人工费用价格、城市工业地价同比还将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从而对价格上行构成一定压力。
除此之外,上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略有回落,同比上涨2.3%,预计下半年将呈逐步筑底回升的态势,全年涨幅为3%左右,由此造成种植养殖成本增加,最终传导至食品价格。据测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会直接拉动食品价格上升0.4个百分点,按此估算,2013年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将拉动食品价格提高近1.2个百分点,进而影响CPI上涨近0.4个百分点。
(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宽幅震荡和资源价格改革将对物价上涨产生一定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处在不平衡复苏状态。美国经济延续温和复苏,欧元区经济整体继续衰退,日本经济前景有所好转,一些新兴经济体则面临增速减缓、通胀抬头的风险,预计世界经济会维持低速增长的态势。由此预计,全球原油需求将出现小幅上升,但经济基本面对国际油价上涨的支撑作用相对有限。同时,随着美联储宣布预计年内开始削减QE规模,市场对美元走强的预期将会增强,也会限制国际油价的涨幅。但短期来看,埃及局势动荡等地缘政治因素,很可能引发国际油价的短期上涨。从7月以来WTI原油期货价格走势看,已经出现明显反弹,最高升至106.5美元/桶(见图8),预计下半年国际油价在高位宽幅震荡的可能性较大,由此会直接影响到国内成品油价格,进而影响到PPI采掘、化工类工业价格以及CPI交通类的燃料价格、居住类的水电燃气价格的调整。
此外,预计2013年全球粮食生产将从2012年的灾害气候影响中恢复,产需关系由去年的产不足需3018万吨转变为产高于需3400万吨,期末库存比去年增加7.9%,库存消费比上升至20%。由此判断,下半年国际粮价还将会维持稳中有降的态势。从国内来看,2013年夏粮再获丰收,加上粮食生产的“九连增”以及库存消费比稳定在较高水平,国内粮食供给形势大为改善.另外,当前国内外粮食的较大差价推动了进口的较大增长,也有利于保证国内粮价涨幅可控。
从国内来看,为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性调整和转型,疏导公共事业领域累积的价格矛盾,国家还将深化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加快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预计天然气以及水、电等价格将会出现一定幅度的提高,从而推动水电燃料价格有所上涨。这些改革措施将会涉及生产资料价格的调整,提高能源使用行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成本,带动PPI回升,同时价格改革在多个行业的波及效应也会对CPI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食品价格季节性波动有可能增大CPI短期上涨压力
蔬菜、猪肉是我国城乡居民日常的主要消费品,在CPI中的比重均在3.5%上下,对物价走势影响较大。随着夏季的到来,应季蔬菜上市量增加,将会推动蔬菜价格的季节性回落,对CPI上涨的压力不大。但不排除一些地区因高温、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影响蔬菜正常生长和运输而出现的价格短期上涨,从而推动CPI的上行。
6月份,全国生猪存栏量连续4个月快速增加,能繁母猪存栏量则小幅下降(见图9)。不过从规模上看,目前的生猪、能繁母猪总存栏还处于历史较高水平,特别是母猪保持高存栏量有利于缩短生猪供给周期。根据生猪繁育周期判断,预计下半年育肥猪市场供应量略低于去年,但仍会较为充足,猪肉价格很可能呈温和回升的态势。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三季度以后猪肉消费需求旺季的来临,以及饲料原料价格的上涨,猪肉价格涨幅可能会加大CPI上涨压力。
综合以上分析并依据模型测算,在不改变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以及不发生重大灾害疫情的条件下,预计2013下半年CPI上涨总体压力不大,走势总体平稳,预计全年同比上涨2.6%左右;PPI持续低迷的态势有所改观,降幅逐步收窄,全年同比约为-1.8%。
三、调控政策建议
在积极推动体制改革释放经济活力的同时,努力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上有新的作为,防止政策叠加效应冲击,保持CPI基本稳定,减轻PPI通缩风险。
(一)改善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
注重稳定市场和引导市场预期,适时灵活运用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引导社会资本和新增信贷流向实体经济。与此同时,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大存贷款基准利率波动幅度,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二)建立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完善更为市场化的价格调控机制
及时调整进出口关税、配额等方式,灵活运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品种余缺。鼓励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牛羊发展风险基金,扩大肉牛肉羊良种补贴规模,推进牛羊肉集约化生产。同时,加快促进多样化的农产品产销有效对接,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落实降低流通成本的各项政策。适时增加新的农产品期货品种,完善现行农业保险制度,积极探索鲜活农产品价格保险。
(三)充分释放城镇化蕴含的需求潜力,积极化解产能过剩
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新增产能规模。正确处理好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鼓励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开展跨地域的横向整合和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并购。利用法律法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淘汰落后产能的倒逼机制,给予退出企业职工安置以必要的政策支持。改革投资管理体制和土地管理制度,规范地方政府投资行为。
(四)深化资源价格改革,进一步规范价格调节基金管理
在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利用好资源能源约束增强形成的市场倒逼机制,总结试点地区的定价经验,进一步做好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发挥价格杠杆在“调结构”、“促转型”的调节作用。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手段,着重从需求端入手,采取财政补贴、阶梯价格等多种方式,切实减轻价格上涨对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的影响。
除此之外,随着近年来各地价格调节基金征收规模的扩大以及在平抑农副食品价格、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亟需从国家层面加快价格调节基金立法,尽快出台全国性的统一标准,对基金征收、使用和管理作出明确规定。
(五)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防范输入型通胀的潜在风险
稳妥推进人民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有效汇率的相对稳定,防范和化解潜在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同时,密切跟踪美国削减QE规模后的市场动向,加强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跟踪分析,做好应对预案。
注释:
① 该指标衡量的是货币结构的变化,即货币总量中执行不同职能的货币之间相对比例的变化,能够反映存款活期化的走势,表明居民对未来通胀的预期。
② 人工费用价格指数是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分类指标之一,是指直接从事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的生产工人开支的各项费用,包括基本工资、工资性补贴、生产工人辅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生产工人劳动保护费等。
参考文献:
[1] 邓郁松,刘涛,张晨. 物价指数的监测预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 陈建奇. PPI、CPI倒挂与通货膨胀调控——基于供求结构与价格决定机制的实证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08,(11).
[3] 刘涛. 2012年中国物价形势分析及展望[J].中国市场,2012,(29).
[4] 刘涛. “稳增长”的同时兼顾“稳物价”[J]. 紫光阁,2013,(6).
关键词:物价波动;蝴蝶效应;劳动力转移;劳动者
在当今我国社会,人们谈得比较多的、最直观的话题恐怕莫过于相对的不可控的物价突发性的大幅波动。针对此问题,我国各级相关部门也做了大量的抑制物价波峰波谷式的短期互变工作,实施了许多措施。
马克思讲过,商品的价值在于凝结在其内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其价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需与求关系的变动下,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可见,物价的变化,直观的来自于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互变关系。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文化碰撞产生的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上述关系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此变化表现在物价短期不可调控性的大幅波动。据分析,其原因的显性基础本文认为是劳动力的转移。
一、劳动力大转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综合国力取得的了瞩目的成就。但是,其所附带的一些负面问题也随即而来,如:城乡差距的扩大、金字塔型的贫富结构等。因此,为了解决这些矛盾,缩小沿海地区与内陆的过大差距,国家在中西部地区兴修了许多基础设施。如,通信、交通等。这些设施的成功运转为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积极的物质条件。但是,也带来了一些不和谐的问题。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农村传统思想与发达地区前卫潮流的碰撞。该碰撞,在本文看来正是限制劳动力回流的最大因素。
(一)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过程及其大致影响
从生物学上来讲,大自然中的生物都有趋利避害、选择更适合自我生存环境的非条件反射功能。作为生物的一员,人类当然也不例外。只不过,这个高级生物的选择,除了按照自然本能外,还基于本能、根据后天所习得之条件反射功能在进行情感纠葛、思维意向等复杂方面的综合后而做的选择。
第一,新兴资本的涌入。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许多外商纷纷到华投资建厂,看中的正是廉价的、大量的劳动力以及广大的消费者。外商的进入,对于本地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是,它带来了新的管理模式,生产设备;挑战的是,一些陈旧的工厂在它的影响下破产或被其收购。而对于打工者来说,良好的生活环境,现代化的工厂,可观的工资收入则是他们更愿意选择进入的直接原因。
第二,工作的地缘化。工作地缘化指的是,具有共同生活方式、血缘关系、心理认同和文化相近的人聚在一起工作。他们在吸收当地文化后的背景下,相对稳当的定居于当地的一种工作、生活模式。也即是所谓的“城中村”。在七八十年代,一个很流行的词叫“下海”,之后才叫打工。虽然二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实质是以经济为中心的。在二三十年前,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对于山区的劳动者来说,出去工作似乎困难重重。不过,随着通信业的普遍化,交通设施的继续完善以及电脑网络的普及,出去打工早已不是什么难事。懂点电脑的人在网上找到工作信息,联系好后,约几个友人结伴便可出行。而最直接的外出务工方式则是先前在外的亲朋好友通过电话直接叫人过去。这就避免了欺诈、虚假信息等恶劣情况的发生。同时,这也正是“城中村”形成的前提、基础。在浙江等沿海发达省市,许多制造城内部的员工,以地域、籍贯等为纽带,相互结成“左邻右舍”出租于某一地点,形成了片状的小聚居。此聚居不仅住的是年轻的务工者,而且大人和小孩也都居于其中。说得形象一点,就是等同于他们把老家搬到了此处。或者可以说,此处“变成”了该地的“新农村”。只不过,他们没有土地而已。据调查,在几年前的金融风暴影响下,某沿海省份的劳动力供过于求,一些外出的务工者有返乡的计划,而另一些则是打算转移到其他发达省市。然而,大部分的务工者仍选择留在当地。因为,他们的“家、家人”在这儿。
第三,过大的城乡差异。城乡差异因素是工作的地缘化的发展。以前,一个人在外久了,总有落叶归根的情结,甚至不想离开家乡,因为感情在这儿。这是由于万水千山的阻隔造成的离别伤感。如今,条条大路通北京。便利的交通、发达的通信早已淡化了远离的孤寂、凄凉。因此,在同等时间的花费、劳动力的消耗下,比起在老家,选择外出务工不但可以获取更多的利益,而且还可以学到许多新鲜的知识。同时,还能把自己的父母接过去一起生活。这就是工作的地缘化的大致结构;“城中村”的原型。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核心原因正是城乡的过大差异。咱们中国有句古话,叫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追求高物质水平的生活,但大部分实是如此。所以,此现象不难理解。这在谈到第二点的最后时就讲到了一些务工人员之所以不愿离开当地的原因正是“家、家人在这儿。”不过,这个不愿离开的前提则是无明显差别的“城乡”。关于城乡差异话题,大家已不陌生。国家也早已出台了许多政策来缩小过大的城乡差异,以改善、提高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准,挽回、再次吸引这些外出的劳动力“回家”。
第四,综合的性价比。综合的性价比可以说是前面三点的深化。其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物质的性价比;另一则是情感的性价比。物质的性价比主要体现在收支的比例上,这点不难把握。然而,对情感的性价比做规律性的探索则有推论上的困难。因为这涉及到独特的个人性格、差异化的生活方式、变向的价值观等非理性因素。而对这些因素进行非理性的规定,来自于其相对的不稳定。不过,从现实意义上来讲,对于他们而言,物质的性价比在综合的性价比的比重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这就是劳动力流动的最直接因素。
二、劳动力转移所引发的“蝴蝶效应”
作为混沌学范畴中的专有名词,蝴蝶效应在其流传的时间之中也相应的运用到其他学科领域。虽说如此,其基本意义仍没有发生改变。它与马克思学说中的量变到质变以及万物普遍联系论有莫大联系。
(一)商品类的物价波动
商品类的物价波动表示的并非是所有商品的价格在可预见期内发生的大的变动。而是强调在特定环境中的某类商品在可预见性的价格估计中发生逆向式的价格变化。当然,这种变化用不可预见性来表示更贴切。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中,供需关系的比例变化直接作用着商品价格的走向。然而,由于受到市场滞后性的影响,商品生产者不能高效的预测市场上消费者对多数商品及其种类的选择以及厂商对商品研究、发展方向与对商品生产的数量的初步估计。于是,便引发了供需关系的局部失衡,导致了同类商品在不同时段、地域中的非微波式的价格变动。这种变动不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完全决定的。在当今的国际贸易中,许多知名的超大型企业都在发生着破产的申请保护、连年的巨额亏损以及被外资收购或入股的尴尬局面。这点,我想他们在若干年前是始料未及的。对于企业而言,谁能在技术上引领潮流;在商品数量上大范围铺货市场;在价格上更亲民则占据市场,赢得先发制人的绝对胜利。不过,对于价格变化微妙的农副产品而言,据调查所示,产品除了考虑气候、地理等自然因素以及人工投入对产品价格的影响外,还主要对市场、产地中的产品的生产、分布、历年需求、价格等因素做分析而进行相对科学化的生产、分配。从而,迎合市场。由此可知,商品类的物价波动与劳动力中的脑力劳动有密切联系,体现在审时度势。而从另一层面上来讲,脑力劳动的对象性转移也是造成物价波动的重要因素所在。
(二)劳动力长期的相对富集与绝对缺乏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比较丰富。不过,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劳动力正发生着商品类的聚集与贫乏。言商品类,是因为它是劳动力流动的显现牵引。在前文已初步谈到了劳动力转移的大致原因。因此,通过对商品类的价格变化的现象的把握,可以直观的看到劳动力的聚集区与贫乏区。而且,这种聚集与贫乏是长期的。这点,在谈转移原因一节已讲明。就目前国内形势来看,大部分的劳动力,尤其是年轻劳动力都聚集在沿海的经济发达省份。以富士康为例,每一分厂所吸纳的劳动力少则几万,多则十几、几十万。其主要从事电子、加工及制造业等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工种。此工作相对于山区落后的、粗放型的农副产业来说,是具有明显优势的。虽然这一优势的明显不一定表现在收支的性价比上。这与劳动力的产生、成长和成熟以及劳动者的观念、想法有一定的直接关系。因此,“农民工”一词应运而生。而此现象的出现奠定、加速了城镇化。同时,相对的富集必然导致部分地区劳动力的绝对缺乏。所以,综合来看,这种现象是长期的,可能具有周期性。
(三)二者之间的互辨关系
在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过程中,人起着决定的、重要的作用。劳动者除了生产商品,还消费商品,这就是劳动者的特殊所在。而这一特殊正是蝴蝶效应的次明显标志。次明显,意味着它相对的不易被发现。在改革开放之初或者说在九十年代初期的边远山区,农副产品价格相对稳定,适合大多数消费者。然而,电子产品的高昂价格使许多人难以承受。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劳动力的加大转移,这一现象正发生着部分的颠倒。如,一条河里的鱼的单价高过微波炉;一头猪的价格抵得过一台大尺寸的中端液晶电视。这并非夸张,实是如此。而这表明的正是劳动力转移所引发的连锁反应。A地劳动力流动到B地,势必使A地劳动力急剧缺乏,B的劳动力剧增。而B地劳动力的剧增并没有因为劳动力的大幅递增而发生劳动力价值的贬低。也即是工资的大波动下降。相反,B地劳动力的大增,扩大了B地的消费,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在矛盾中优化了当地的经济结构。这是因为,B地的生产是世界性的,所以,劳动力的转移,为世界、人类作了贡献。但是,对于A地来说,情况就不那么乐观。A地的物价并没有因为劳动力的减少而相应的降低,相反,呈增高趋势。当然,不是每个地区、每种商品都如此。商品价格的上浮与成本有关,而每一成本之中,均含有占据重要地位的劳动力。以猪饲料为例,价格走高,势必引起猪肉价格上涨。猪肉价格上涨必然导致劳动者(消费者)工资的增加。而增加工资往往是工厂吸引劳动力的最常用办法。由此,生产商品的成本必然增加。当然,还有原材料和不同性质的商品所消耗的时间差异。而这原材料及农产品的生产者却大部分的由农民转变成为“工人”,造成了劳动力的分配不均。这个现象就是这么一个既明白又不明白的圈。说明白,是因为它看得见。说不明白,是因为摸不着它的内部规律。
[关键词] 室内空气 污染调查 污染评价
1 概述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对室内空气污染的防范意识也越来越强,人们在装修居室的时候不但对装修材料的选择更加注重环保,而且还有不少居民要求进行室内空气监测,以便及时了解自己居室的空气质量。为了更好的了解室内空气污染的状况和变化趋势,本文对室内空气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以我站2001~2007年监测的732家室内空气的监测结果为依据,按年度、监测时装修好的时间和监测时的月份进行了分类,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室内空气质量进行了探讨。
2 室内空气污染的变化趋势
由表1、图1、图2可以看出,2001年~2007年甲醛平均值和监测户数超标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甲醛平均值由2001年的0.78下降到2007年的0.20,下降了2.9倍,监测户数超标率由2001年的94.9%下降到2007年的49.7%,减少了将近一倍。苯平均值和监测户数超标率2001~2004年大幅下降,其中苯平均值由2001年的0.16下降到2004年的0.01,下降了15倍,监测户数超标率由2001年的56.4%下降到2004年的1.8%,下降了30倍。2004年后苯平均值趋于平稳,均在0.04 mg/m3以内,监测户数超标率在3.0%以下。以上数据可以说明,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有关预防室内环境污染、保护室内空气质量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开始发挥作用,室内空气污染呈逐年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从绝对数字来看,2007甲醛平均值仍比标准值高出1倍,仍有接近50%的家庭甲醛超标,这说明甲醛仍是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物,室内空气污染的形势仍很严峻,仍需要我们加大力量来预防和消除室内空气污染。
3 室内空气污染存在的长期性
有些人认为新装修好的房子,通风两、三个月就可以去除污染了,就可以入住了,这种想法正确吗?我们把732家监测数据按监测时装修好的时间进行了分类(见表2)。
从表2、图3、图4可以看出,甲醛平均值和监测户数超标率从装修好小于3个月监测到装修好24个月监测变化并不明显,装修好大于24个月的数据才略有下降。苯的情况同甲醛类似,这种变化也不明显。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判断这可能是由于甲醛、苯等污染物主要存在于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中,而这些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苯等污染物是慢慢释放出来的,通过通风等手段可以减少室内污染物的聚集,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污染,即使是装修好24个月进行监测,仍有70%左右的家庭甲醛超标。这说明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中的甲醛等污染物对室内空气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4 季节变化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影响
大家或许会有感觉:在夏天天气热的时候呆在家里会有刺眼、刺鼻、喉咙痛等感觉,到了冬天天冷的时候这种感觉又不明显了,季节的变化对室内空气的污染真的有影响吗? 我们把732家监测数据按监测时的月份进行了分类(见表3)。
从表3、图5、图6可以看出,甲醛平均值最高的月份依次为7月、6月、8月和9月,甲醛平均值均在0.40 mg/m3以上,监测户数超标率均在80%以上;其次为4月、5月和10月,甲醛平均值也在0.30 mg/m3以上,监测户数超标率均在60%以上;而1月、2月、3月、11月和12月,甲醛平均值均在0.20 mg/m3以下,监测户数超标率均在60%以下。其中甲醛平均值最高的7月份浓度比最低的12月份浓度高出5倍多,监测户数超标率高出1倍多。这说明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浓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明显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夏天时甲醛浓度较高,冬天时甲醛浓度较低。这可能和甲醛大多存在于人造板中的缘故有关。当温度较低时,甲醛大多隐藏在人造板中,只有少量的甲醛被释放到空气中,因此空气中甲醛的浓度较低。当温度升高时,隐藏在人造板中的甲醛被逐步地释放到空气中,造成空气中甲醛的浓度升高。
苯的浓度随季节的变化并不显著。从表3可以看出,除了7月份苯的平均值和监测户数超标率较高外,其余各月变化并不明显。这可能和苯大多存在于油漆和涂料中的缘故有关,油漆和涂料大多用于墙壁和家具等材料表层的装修,当油漆和涂料干透后,释放到空气中的量较少,因此受温度的变化也不明显。
5 室内空气质量的评价探讨
由于室内空气监测是对房屋在满足一定监测条件的前提下所进行的实时监测,这种监测将会受到很多客观条件,如监测时房间封闭的时间、房间里家具的摆设和所处的状态、房间里的环境条件和监测的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出现同一套住房在冬天监测时达标,在夏天监测时超标;在房间封闭的时间短时监测结果低,在封闭的时间长时监测结果高;在房间里家具柜门打开时监测结果高,家具柜门关闭时监测结果低等等情况。因此如何用有限的测量所得到的监测结果来客观、全面的评价室内空气质量,就很值得进行探讨。笔者认为要客观、全面的评价室内空气质量应做好以下几点:
5.1 严格控制监测时的条件
5.1.1封闭时间
用筛选法采样,采样前门窗应关闭12个小时,门窗关闭时间过长或过短均会对监测结果产生明显影响,因此,封闭时间最好控制在12小时左右。
5.1.2采样的位置
采样点应避开通风口,离墙壁和橱柜的距离应大于0.5米,离门窗距离应大于1米。采样高度原则上与人的呼吸带高度一致,一般相对高度在0.5~1.5米之间。 同时应考虑房间的使用功能,按照人群高低以及在房间立、坐或卧时间的长短,来选择采样的位置和高度。如在卧室采样,应选择在床铺上方靠近床头处,高度与人平躺时呼吸带高度相近;如在书房采样,应选择在书桌附近,高度与人坐着时呼吸带高度相近等等。
5.1.3采样时房间里家具的摆设和所处的状态
采样时,一般要求房间里的布置和摆设同日常生活时的状态相一致,不要刻意地将橱柜门或抽屉门打开,也不要将装修剩下的装修材料或空气净化产品放置在房间中。以免对监测结果产生或高、或低的影响。
5.2 根据季节的变化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评价做出调整
由于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室内空气中污染物(尤其是甲醛)的浓度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变化。一般来说6~9月是室内空气污染的高发期,此时室内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处于一年中最高的水平,因此这个时候进行监测能够较好的反应房屋受污染的状况。如果此时监测结果达标,可以认为房间的室内空气质量基本上达标了。
4月、5月和10月室内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处于一年中的平均水平,此时的浓度比6~9月份偏低0.5~1倍,同时又比其它月份偏高1~2倍。1 ~3月、11 ~12月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处于一年当中的最低水平,此时的浓度比4、5、10月份偏低1~2倍,比6~9月份偏低3~5倍,如果此时监测结果达标,不能乐观得认为室内空气质量就达标了,没有问题了,特别是监测结果与标准值很接近时,很容易在气温升高时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物的超标,因此,最好在6~9月份再做一次监测,确保达标后方可入住。
综上所述,影响室内空气污染的因素很多,要想科学、准确地评价室内空气质量,就必须在监测过程中根据监测对象,科学合理的布设监测点位、严格控制好封闭时间、确保监测时房间的状态同日常生活时的状态相一致,科学准确地进行监测,同时能够根据当时的监测结果对不同月份室内空气污染的状况做出预先的判断,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评价做出调整,以便客观、全面的反映室内空气质量,最大限度地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刘焯主编.室内污染检测控制方法与标准规范实用手册[M]. 北京:中科多媒体电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