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研版小学英语课件

外研版小学英语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外研版小学英语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外研版小学英语课件

外研版小学英语课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环节设计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一节好课就是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如何上好一堂小学英语课,是每一位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下面是我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感受:

一、确立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要确立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这种目标,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德育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通览教材的的基础上,对每一节课的教育点、知识点、能力点进行认真地挖掘, 把实现这三方面的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任务,精心安排到教学的内容中去。例如,在教“Excuse me.”,“Sorry.”,“Thank you.”,“You’re welcome.”这些句子时,应该确立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德育目标;在教“Don’t spit on the floor.”“Don’t draw on the wall.”是确立的德育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和健康的道德风貌。这是作为一个公民应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在教“Can I help you?”时,应及时地渗透助人为乐的品行教育,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关爱。所有这些,都是一个社会公民基本素质的最具体的体现。我在每一课的教学中,都安排对学生进行一个方面的公民基本素质教育,而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确立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然后再围绕教育点,从不同的侧面展开提问、操练、会话表演等,使知识教育、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

二、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环节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尽量地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衔接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而课堂导入是新课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新授课的序曲和前奏,它不仅要给学生带来亲切、新鲜的感受,还要能诱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求知识的欲望,进入“我要学”的最佳学习状态。因此,课堂导入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直观导入法、音乐导入法、表演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但不论是何种导入法,一定要是学生感到新颖、生动、有趣。例如,以安徽外研版小学英语教材第七册第三单元为例,我利用启发式的“Guessing game”游戏导入法,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上节课所学的a shark, a dolphin, a crab, a turtle等海洋动物身体的一小部分,让学生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海洋动物,然后再让学生根据画面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从而引出新授词aquarium, 再导入到新授句型Where’s Jia Ming? What’s he doing? 从而水到渠成地将整个会话文本呈现给学生。这种将复习旧知与导入新课紧密地衔接在一起的导入方法,使学生在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忆后,又对本节课的新知产生好奇心,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随着教师的设疑、提问,展开联想,进行思考。这种“温故而知新”的游戏导入法不仅可以将教学过程中的“复习”与“新授”两个环节紧密地衔接起来,还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而完整。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达成取决于教师整堂课每一环节的设计是否科学,每一环节的连接是否紧密。一位好的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该把它当做一个剧本来编写;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时,应该把自己当做一位导演来指导;在给学生做示范练习时,应该把自己当做一位演员来为学生做示范表演。因此,一位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是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的一专多能型的教育工作者。

三、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习惯是通过条件反射而形成的动力定型。正如申斯基所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值,而存放着一生都享受着它的利息。”

习惯有着主宰人生巨大的力量。学生最初接触到英语时,往往只是凭借一时的兴趣。但学习如果单凭这一时的兴趣则很难维持长久,所以只有把一时的兴趣变成习惯之后才能长期稳定而激发学习的动机。英语教学之初,教师就应根据教学条件和情况,有计划、持续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良好的上课习惯、记忆习惯、自习习惯和思维习惯。这些习惯都能帮助学生把英语知识进行内化。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使之贯穿于学生的终生。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实施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开发学生的智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不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为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新学,唐雪梅.学前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乌申斯基著,郑文樾,张佩珍,冯天向译.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黄贺明.浅谈如何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3.

外研版小学英语课件范文第2篇

一、点读技术支持下的“4E”英语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十年课程改革实验在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英语教学区域发展不均衡,两极分化现象比较明显。以大连市近年中考英语成绩统计数据为例,城乡之间平均分相差36.61分,得分率相差26%,及格率相差38%,优秀率相差23%,10分以下的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4.03%,其中0分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47%,这就意味着大连每年有近6000余名中学生完全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导致区域发展不均衡和两极分化的现象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如师资力量、社会环境、学校设备等客观原因,但就英语课堂教学本身来说,可以主要归结于下述两方面的原因。

1.过分关注考试成绩,忽略学习过程对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的影响

在英语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十年间,基础英语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外语教学认识上仍然存在一个误区:“把外语当作一门知识来学,以为只要通过课件把老师需要讲解的语言现象反复重现,把各种练习设计到位、使学生把练习做对,就达到了外语训练的目的。更多的人以为外语不过是一门工具,只要通过了所有的考试,这门工具就算是掌握了[1]。”

2.过分依赖教辅用书,忽略挖掘教材文本对学生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十几年前,英语教育前辈许国璋先生就曾说过:“中小学十几年,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百十遍从几十字到几百字的对话或课文,操练一些四会五会的技能,束缚了孩子们的智育发展,忽视了心智健全成长,我们对不起他们。”[2]这种现象在目前仍然普遍存在。教师过分依赖教辅书,题海战术、机械性背诵课文依然是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途径。“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3]。很多学生课外提前学教材,课上再学教材,但却不能流利、有表情、有理解地朗读所学课文,他们更多的时间花在做练习题和机械地背课文上,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在第一次学教材时就失去了信心和兴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对各级别的中小学生都明确提出了拼读和朗读能力的要求,如小学二级中提到学生应“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和童话剧”;《课标》对初中学生的要求是“能正确的朗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角色扮演等活动”、“能用英语表演短剧”。而这些活动在目前的中小学英语课堂上虽然频繁上演,但流于形式,目的性不强,无法为大多数学生的语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E英语教学模式旨在通过现代点读笔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的教学方法和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的方式,力求通过这一方法减少学生两极分化,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

二、点读技术支持下的“4E”英语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点读技术支持下的4E英语教学模式包含四项内容:期望(Expect)、体验(Experience)、表达(Express)、评价(Evaluate)(见图1)。根据外研版中小学英语(《新标准》)教材的编排结构,我们通常使用5个课时来完成一个模块的授课任务,每个课时都包含上述4E要素,但前4个课时在操作时主要侧重期望阶段和体验阶段,最后1个课时主要侧重表达阶段和评价阶段。

图1点读技术支持下的4E教学模式框架图

1.期望(Expect):自主预习,点读激活,提供动力支撑

期望(Expect)是“4E”英语教学模式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初步感知阶段。期望主要指学生能够有心情有能力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英语课堂参与“主要指学生通过动口、动眼、动手等外显的行为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和情感参与[4]。对学生而言,课前有效的预习是保证课堂参与的前提;对教师而言,要通过有效的指导激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情感因素和程序性知识的引领。

核心环节1:自主预习

有效的预习既能够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是课堂师生、生生有效交流交际的保证。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点读笔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点词正音: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前通过点读笔进行体验式预习,包括拼读生词、点读正音、点读重复,达到自动化看词读音、拼读的目的。

(2)点听练耳:学生课前点读对话或课文,初步理解大意为能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做认知准备。

(3)点阅研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教材中划出主要的知识目标如短语、词组、句子等核心知识,养成主动分析知识、运用知识的意识。

核心环节2:课堂导入

导入是指教师在课前为学生能够高效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所设计的热身活动。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课堂投入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的起始阶段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减少学生的焦虑情绪,使大多数学生都乐于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可借助各种资源(图片、媒体、音乐、游戏、竞赛等)为学生创造较为真实的语言情境(句子层面、语篇层面),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动机,扫清对话或课文的词汇障碍,引入话题,让学生对目标语言知识和要达到的结果有一个充分的预期和心理准备。

2.体验(Experience):搭建框架,点读辅助,提供结构支撑

体验(Experience)是“4E”英语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教师是学生能够充分体验英语语言的灵魂人物,教师要通过自己对教材文本的充分理解,指导学生获取信息,帮助学生搭建教材文本(包括对话)的结构框架,以达到深入理解文本信息、加工处理文本信息、巩固内化文本信息的目的。在此环节中,各项活动任务地设计都要凸显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学习过程也不再是灌输的过程。点读笔在此阶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用法:

(1)点读学知:点读标题,导出或预测文章内容、体裁、背景等知识;点读重点单词,关注发音、拼读、词义等。

(2)点文知意:点题听文,完成初步理解;点读、跟读,分析框架,解析文章。

(3)点句激情:体会重音、节奏、意群等变化带给人们的不同感情,分享本课中的相关词组、短语,体会语言之美。

(4)点读模仿:教师指导学生在听力活动中分阶段训练,学生自主进行动作定向(语音、语调、语速、连读、爆破、选择等)、动作分解(停顿、换气等)、自主练习和技能迁移(合理反复、意群划分等)。

(5)点读移情:重点句子情感分析,模仿并迁移到同类句型,模仿造句,为写作积累素材。

图2是初二上册《新标准英语》(外研版)Module8 Unit2 The tour of London一课让学生完成的阅读理解任务。

3.表达(Express):情景表达,点读定标,提供范例支撑

表达(Express)既是信息转化的过程,又是学生对所学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创造的过程,在课堂上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将对话或课文转化成角色扮演、新闻播报等形式进行口语表达练习。这样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情感体验,又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注重挖掘文章的情感要素,充分了解课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使英语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5]。

此环节特别强调教师要为学生设计较为真实的交际模拟情境,使学生能够在信息转换时明确自己的身份、角色、说话的场合、对象、目的等情境要素。例如,初二上册《新标准英语》(外研版)Module8 Unit2 The tour of London一课在处理课文信息后,教师就可以设计如下情境:假如您是一位导游,请在出发前向游客大致介绍一下旅行路线。教师为学生搭建如图3的支架。

4.评价(Evaluate):成果展示,点读为伴,提供目标支撑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要尽可能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评价目标的多维化,评价应反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评价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

因此,点读技术支持下的4E英语教学模式结合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关注过程性评价,采用学生英语水平发展档案(portfolios)来监控和促进教与学的过程。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关注小组的整体进步,评价内容紧密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即过拼读关、过朗读关、过信息转换关、过书面表达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生发展档案的目录和具体操作形式。

表1 学习目标项目评分标准

4E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每一个模块教学结束后都要围绕上述教学目标设计评价内容和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做到学习成果展示常规化、系列化。评价过程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意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热情,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活动,通过说和写的评价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尽量避免两极分化。

三、点读技术支持下的“4E”英语教学模式在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1.关注点读与阶段目标的结合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期望,是教师预期的教学成果,也是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每节课师生均应围绕阶段目标确定一个或几个教学目标,完成一项或几项任务;师生均须明白要教什么和学什么,应教到和学到何种程度,又该如何去完成教和学的任务等。点读笔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要让学生有目标期许(expectation),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够以目标为导向使用好点读笔这一外在工具。

2.关注点读与情感态度的激发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5]。教师一方面要善于使用点读笔指导学生获得英语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注意挖掘教材的思考性与情绪因素,激发学生的模仿热情,鼓励学生在英语交流中注意并理解他人的情感。使学生能够主动对照点读的标准和同伴的表现发现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分享自己的点读所得,养成和谐、健康向上的品格。

3.关注点读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点读笔地使用要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指导学生发展具体的学习策略,把学生培养成自主学习者。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最大程度地拓展学习层面,教师在点读的过程中知道学生自我监控使用策略的情况和效果,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关注点读与小组互助、多元评价的实施

点读笔并不是戴上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同伴互助在应用过程中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小组互助,使得学生在学习任务上彼此合作,以便产生有益的认知冲突、高质量的理解和恰当的推理活动,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共同探求知识奥秘的动力。

点读过程要结合多元优化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水平,并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跨文化意识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实施传统评价和创新评价统一的策略。

5.关注点读与语言表达所需的模拟情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的情境认知观认为,学习有赖于丰富、真实的情境,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在课堂、学校之外的真实生活情境中加以运用,学习的结果要在各种真实的情境中成功地迁移。点读技术支持下的4E英语教学模式尤其强调教师为学生的表达而设计的情境,因为只有情境相对真实才能给予学生一个明确的身份、场合去表达,才能体现学以致用。

实践证明,点读技术支持下的4E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能力。在点读笔的使用过程中,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其抽象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同等发展,创新意识也孕育在他们的实践操作中。利用点读技术,学生可以自主决定个体的学习进程,可以自由选择各自的学习策略。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浓厚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根据各自的特点获得了不同的成就,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点读笔的有效利用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但也有些教师在操作上出现了为用点读笔而点读,用点读笔充当传统磁带的功能的现象,这里我们提倡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积极开发点读笔的其他功能,充实教学手段。当然,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也将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做更加深入的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燕.教师是外语学习环境下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关键.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2] 韩宝成.关于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思考.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外研版小学英语课件范文第3篇

英语教学的重点是句型,从这一阶段开始,学生开始正式接触英语作文。部分教师将英语作文启蒙教学看做是句型训练的一种形式。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英语教学心得,供大家参考。

英语教学心得1本学期是我担任小学五年级英语教学工作。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到教小学英语之难之累。正因为如此,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小学英语快乐课堂,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搞好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一环。下面结合本学期教学实践总结一下教学情况如下:

一、认真备课、面向全体授课

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各种教科参考书,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向其他教师取得的经验,不断地加以改善修改;在传授学生知识时,不厌其烦,耐心教导学生,还耐心地辅导学生复习遗漏知识;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并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教育优生帮助后进生。

二、在课堂教学中

第一、在课堂上,认真授课,运用实物教具、简笔画,情景教学、手势语言等方法来启发、教育学生。教学生做游戏、唱英语歌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疑难和不懂读的地方,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分析、带读,力争让他们学了就懂,懂了会用。

第二、在批改作业方面。学生的作业总是按时及时地批改,并详细地做好批注,对普遍性错误,在全班重复讲解、分析。针对个别学生的作业还采取面批方法,一一地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解决疑难习题,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三、在听力方面。为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常让学生听英语歌曲及英语会话的录音磁带,还让学生表演对话,背书。

三、自身的学习

鉴于自己在小学英语教学方面没有经验,我抓紧一切机会向其他老师学习,用心收集有助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各种游戏、活动。同时多听录音磁带,让自己的语音和语调标准。

以上是我这学期在小学英语教学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但也存在较多的不足,如课堂操作欠灵活,多媒体操作不熟练,尤其是后进生工作,由于客观原因,做的不够,以致于成绩不理想。

总之,由于本人缺少小学英语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了解,学生本学期的成绩不理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填补自己在教学工作中不足,也会不耻下问,向其他老师学习,争取迈上一个新台阶。

英语教学心得2一,认识教材,了解学生

对于五年级教材,我虽然带过一年;但是对于有些知识还不能给学生讲透彻,因此我利用网络和同行进行交流.新标准教材是由外研社出版,这套教材内容丰富,理念新颖,针对的是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同时该教材营造了一个文化渗透语言的环境,很多内容对于农村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和以前的教材相比,新标准的起点比较高,单词的呈现比较多,语法知识结构复杂,而且难度剃度不明显,提倡"用到即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感觉上课难度比较大.

二,因材施教,掌握难度

我们常说,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在经过几次新教材教研活动后,感觉受益非浅,于是开始学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的把教材的难度降低,比如听力在本套教材中难度比较大,我就把听力的形式进行适当的改良,让学生更容易听懂,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想这大概就是教育学中所说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

同时根据不同的班级的学生性格特点,我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开展各种各样的小组活动,让他们讨论合作,鼓励他们积极发言.一个学期下来,总体来看,这个班的女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高.

三,调动气氛,参与鼓励

在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我感觉学生一部分不愿意起来发言:一个是教材比较有难度,怕讲错;另外一个是学生胆子比较小.针对这样的情况下,我把教材难度降低,并采取表扬和鼓励的方式.

同时,我很注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他们主动与我交流学习英语的体会.由于我对学生不熟悉,造成刚开始学生对我的教学方法有抵触情绪,有加之班级男生多这一实情.孩子在学习中态度不端正,每次都有--人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面对这种现象,我找班级中的部分同学谈心,了解过去学习英语的方法和习惯.随后,我改变了自己以有的教学方法,向学生靠拢,课堂也变的有生气了.

四,加强巩固,分批对待

因为英语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每次教授了新单词以后,我都及时抽时间给他们听写,并认真批改.有时候,课文里出现的精彩实用的句子,我也要求学生背下来对于听写背书不理想的学生,我一般会在课后把他们留下来重新听写.或者是根据实际掌握情况,重新教授单词.直到合格为止.

而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我给他们的底线也不一样.一开始我都是统一要求所有的学生,后来我感觉这样不符合实际.有些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本身就比较差,越是统一要求,他就开始抵制,其实到最后什么也没有学到.因此,我就把学生分开,一般的,大部分同学的要求是统一的,而小部分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同学,我就用相对低一点的标准给他们,这样做以后,逐渐提高标准,学生学到的明显多了.在课堂教学之余,我还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参与我们英语组内的备课和说课,并且上公开课.通过这样的活动,有效的提高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在这一个学期的工作中,感觉自己尚存在很多的缺点:对教材的把握不够,上课的逻辑性不够强,课堂的衔接还不够自然流畅等等.很多优秀的老师的优点都没有学到,听课的次数也还不够多,尤其是跟其他老师的交流还太少,希望在下个学期能多向其他老师前辈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英语教学心得3这学期,我担任五年级(1)班的英语教学。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同行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但一开始我就碰了钉子。在讲授第一课的时候,我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上了一堂自认为明白易懂而又不死板的课,认为教学效果如期理想,怎知小测出来才知道不如人意。后来听同学们反应,才知道大部分同学听不懂一些课堂用语,而教学的部分内容同学们以前从来未接触过。从而可知,我在上课前根本没有了解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方面,农村的学生英语听与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全英教学,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各个班级的学生有存在着一些差异,像五(1)班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而五(2)班的同学比较沉静,学习欠积极性,虽然优良生比例大,但中下层面而也广,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特别是对英语这门学生不甚熟悉并感到困难的外语来说至关重要。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英语是一门外语,对学生而言,既生疏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英语,就要让学生喜爱英语,让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帮助班上的同学改英文名,尽量多讲一些关于英美国家的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英语,更喜欢学习英语。

期末考是考察每位同学在本学期的学习成果,因此应该予以重视。考试前进行有系统的复习,考试后进行学科总结。在期末考中,发现了各个班的成绩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五(2)班的表现比较突出,特别是单词背诵这一方面,五(1)班是最为活跃,课堂气氛最好的一个班级,成绩虽然不错,但是有些学生学得不够扎实。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但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两班的英语水平。因此,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英语教学心得4在这次“青春逐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担任英语组的组长,从编写英语教学的策划书到英语教学备课再到给小朋友们上课,每一个环节我都参与其中并感受颇多也受益良多。

社会实践活动筹备伊始,我主动请缨担当英语组的组长,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社区的小朋友多做一点事,也为我们这个团队分担一些责任。刚开始写策划的时候我是针对--社区的情况来写的,后来队长何--说临时改到利民社区,所有的策划都要有所调整,当然也包括我们英语组。还好两个社区的情况都差不多,我们也很快就做好了调整。但是因为不知道利民社区小朋友们的整体英语水平,我也只做了一个粗略的策划,准备实践活动的第一天去了解小朋友们的英语水平。

第一天到了社区后,我们并没有给小朋友上课,只是给他们进行课业辅导,同时我也问了部分小朋友是否有上过英语课,初步了解到了他们总体的英语水平。因为第二天就安排了要上英语课,所以晚上回家我就开始备课。第一堂课我准备的是有礼貌用语的使用以及26个母的读写。我首先是在网上下载了一个ppt,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对ppt进行了修改。又下载了一个教学视频和一首英语“abc之歌”,以期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调动孩子们的课堂积极性。

到第二天正式上英语课的时候,我还是有些紧张的,毕竟这是我第一次给别人上课,还是英语课。在课堂上,我列出了一张英文名的清单,让小朋友们自己选一个满意的英文名,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课堂秩序一度陷入混乱。有的小朋友十分跳脱,有的则又羞涩含蓄。不过最终有惊无险,在我们所有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使课堂秩序恢复了正常,在奖品的激励下也充分调动起了小朋友们的积极性,也使第一堂英语课圆满落幕。

有了我的前车之鉴,由我们英语组其他队员主讲的英语课也有组织有纪律地开展起来。我总共上了两堂英语课,每一堂英语课里,进步的不仅是孩子们,我也在进步。

在我的英语教学中,有不足,也有亮点。但总算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无论过程如何,只要结果让孩子们有所收获,那么我所做的一切准备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英语教学心得5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保持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应该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小学生这个年龄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如果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单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机械地讲解,把他们纯粹当成知识的容纳器,填鸭式地问他们灌输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语法、词汇,他们便不感兴趣,因而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不佳,恐怕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学习需要兴趣。就某种意义上讲,学英语就更需要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它,使之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正是趣味教学考虑的出发点。

二、充分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再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现场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比如在进行课文教授时,教师可用从网上下载的听说读写的英语材料、采用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三、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教诲才能启迪良知,那么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最为有效的。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与禀赋。

在教学过程中,耐心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位教师良好行为的体现。教师的工作是解决学生不同程度上的问题,其中除了教学上的,还有心灵上的。育人的工作是辛苦的,对待形形的问题,不计其数的学生,都要用一颗热情的心耐心地去做。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差生”,学习英语的毅力和耐心都较差,听课时的心情也常处于一种抑制状态,觉得学习无聊。因此,在课堂上除了多给他们参与活动和发言的机会外,特别是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质疑,哪怕再浅显也应耐心回答,并予以支持和表扬,这样对消除他们心头的恐惧感和失落感十分有利。

外研版小学英语课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外语;小学外语教学;国际小学外语教学;小学英语课题研究

一、国际小学外语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学习目标和课程价值问题

在小学阶段,学习外语对于儿童的整体个性发展、交际技能的培养和对世界的理解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1]主要价值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扩展文化视野;(2)促进认知发展;(3)有利于语言意识提高;(4)有利于学生建立对外语语言、文化和其他国家人民的积极态度;(5)有利于学生的外语水平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因为外语可以将儿童领入一个新的声音的世界,带来积极的情感和新的发现,以及激励学习的精神,这远远超过了单一语言和单一文化的教育局限,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和经历。[2]

从语言目标来看,几乎所有小学新的课程都把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作为最重要的培养目标,并明确交际法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外语课程要使学生能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和表达自己,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四种语言技能的训练。通常这四种技能都被给予同样重要的地位,但在初期阶段都更加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随着互联网的实现,读和写的能力越来越成为人们交往的重要途径,因此,读和写在初学者的课程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语言只是被看作是达到交际能力的途径,而不是教学的目的。

虽然关于小学课程的目标与价值的共识是明确的,特别是关于小学外语课程对学生的态度发展和对自我认识上的作用。但是在小学外语评价上,却很少涉及态度和动机的发展问题。由于对于目标的检测往往采用语言测试的方式进行,同时,也由于态度和动机很难测量和评价,使外语教学的重点不得不以语言成就作为其唯一的目标,很多情况下是以牺牲对态度和动机的关注为代价的。目前研究已经发现,不少学生从开始学习外语不久就对外语产生了消极的态度,其主要原因还是来自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对儿童学习态度的形成具有直接的作用,教师是最关键的因素,因为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的态度、课堂活动的设计和评价的方式都对学生的兴趣、动机和认知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小学生学习外语的优势问题

关于小学开设外语的优势问题,目前的研究表明,其优势并不在于学生在语言知识的掌握上,而主要是在情感范畴里。荷兰、英国、德国、法国、奥地利等国家的研究均表明学习外语特别有利于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和一些学习策略的使用,促进学习热情、自信心、开放的心理和宽容的态度的形成。但迄今为止,由于研究的环境不同、手段不同、课程设计不同等多方面因素,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Blondin等[3]列举了以下一些关于年龄优势的研究以及研究的结果。

Edelenbos[4]对荷兰两组学生进行了比较,一组在小学学习了两年英语,一组在小学没有学过英语,研究者对两组学生在进入中学三个月后进行了比较,小学组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但八个月后,这种优势消失,两组学生的表现基本相同。

Kahl and Knebler[5]对德国小学学过外语和小学没有学过外语的学生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小学学过外语的学生表现出阅读能力强,这种优势到了中学二年级仍然保持。

Genelot[6]对法国小学学过外语和没学过外语的学生在进入中学一年之后进行了比较,小学学过外语的学生在听力、阅读和写作能力上比未学过外语的学生略显优势,但仅在学习好的学生中表现出来。中学第二年后,优势消失。

Low, Duffield, Brown 和 Johnstone[7]对苏格兰小学实验项目的学生与中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比较,小学组在语音、语调,表达的句子长度、交际策略等方面表现出优势。

Pinto[8],Pinto, Taeschner 和 Titone[9]在意大利对小学4—6年级的学习外语和未学习外语的学生在语言意识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研究。这个语言意识主要是对母语的语言意识,在其他条件同等的条件下(如年龄、社会文化背景、性别、家庭居住地区和总体智力水平等),采用了对母语语言意识的测试题目,研究显示,学习外语的学生对母语语言结构的意识更强一些。来自苏格兰的研究,如Low 等[7],也指出,教师感到学习外语对学生母语学习有帮助。

Genelot[6]比较了两组学生的文化意识,小学学过外语的学生在中学第一年表现出文化意识略强,第二年差异消失。

关于语言能力发展的研究,结论也很不同。来自荷兰的一项对小学毕业生所进行的核心语言目标的测试表明,小学生的听力和阅读能力令人满意,说的能力并不令人满意。[4]来自瑞典的研究表明,小学生听力水平较好,但说的能力不如听的能力。在法国,有关研究人员对于每天接受15分钟录像教学的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不理想,低于期望值。最大的问题在于这种整体输入式的电视教学,学生难以区分词与词之间的不同,他们虽然乐于模仿,但出现不稳定情况,学习的东西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巩固。但在表演歌曲、游戏竞赛等活动中表现积极。[10]

Brossowd的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优势是需要发展和保护的,需要有好的外语教师。[11]所谓好的外语教师是那些具有良好的语言水平、明确该年龄段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的教师。他认为,语言课应该与学校的整体课程相协调和渗透;小学外语教学的目标应该实际,应强调能力。学校间的合作和教师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应该加强中小学的合作,小学之间的合作。教师的职前和职后教育有机结合是成功开设小学外语课程的关键。

(三)时间因素问题

这里所说的时间因素实际包括两个不同概念,一种是课程所提供的时间,即每周几节课或多少分钟课时;另一种是学生真正开展学习的时间,即是否高效利用所提供的时间。区分这两个时间概念是很重要的。第一种时间概念是受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影响的,如总课时数和课时的安排问题。Genelot发现,在时间充分保证的条件下,学生在听、读、写和文化意识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但当课时量仅为每学年50~60课时,教学效果则不佳。[6]Burmeister也发现,当学生在小学五、六年级每周增加了两个课时后,实验班与控制班相比,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明显发展。[12] Genelot根据多年的调查研究认为,对于小学外语课程的开设,多一些短课时对于学生的学习更加有利。[6]Taeschner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如,8—10岁儿童每周两次课,共两个小时,需要三年达到6—7岁儿童每天学习一节课(每节课45分钟),每周六天,一年达到的水平。[13]

第二种时间的概念是受教师因素影响的问题,即教师的教学思想、方法、技巧,语言的能力,教学设备和条件以及教材设计等都直接影响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开展外语学习的时间的研究,是相对比较复杂的,需要对课堂进行现场观摩。其实即使我们有条件在课堂进行观摩和记录,学生的学习很多是在大脑的思考过程中完成的,是很难直接观察得到的,这就更增加了研究的困难。

Curtain对美国小学外语课程设置的时间投入进行了研究,并调查了时间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调查了教师对所提供的时间的利用情况及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她认为,虽然很多研究都指出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提出了关于时间的有效利用的问题,但很少有人对时间对学习效果所产生的作用和两者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Curtain的研究是对5岁、6岁和9岁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学习西班牙语的研究。研究工具采用语言测试的方式。研究对象为515名来自三个校区八个不同的学校的五年级小学生,同时还对114名小学生进行了口语能力抽样测试。其他的数据还包括分组测试和教师访谈。研究采用量化和质的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结论发现,课堂学习时间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成正比,但三个校区的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成绩的关系则不明显。[14]

Curtain,[15] Met & Rhodes,[16] Carroll[17]都认为,在时间的问题上,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和体验语言的机会是决定语言学习速度和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Curtain & Pesola建议小学外语课程的最低开课时数应为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他们认为关键是教师要有相当的语言水平,并且具有小学外语教学的方法和技巧。[18]

Curtain[14]的研究还表明,起始年龄在小学一年级或幼儿园的比起始年级为小学四、五年级的水平明显要好;不论起始年龄,时间投入越多越好。课时在每周五次的比每周两三次的要好。目的语在教学中使用越多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越好。不管什么样的社会阶层的孩子,外语课时的投入越多,学生学习效果越好。也就是说,外语学习与儿童的家庭背景和总体智力水平没有太大的关系。

总之,对于小学开设外语课程首先要考虑时间的投入问题,没有时间的投入,就没有效果的保证。此外,在投入了时间的基础上要加大对教师的语言和教学能力的培训,使教师能够有效地利用教学的时间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对这两个时间概念都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四)环境因素问题

Bloodin等[3]在讨论环境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时,将环境因素归纳为四大主要因素,并列出了一些具体子项目,基本上涵盖了所有影响外语学习的外部因素,对于我们认识、分析和研究环境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有直接的参考价值。

1.社会因素:学习者接触语言的机会;社会对改革和研究的支持力度;家长的支持和参与;政府对课程的支持力度。

2.学校因素:外语课程在整体学校课程中的位置和目标;连续性或衔接性问题;起始年龄问题;班级人数问题。

3.教师因素:教师的语言能力及水平;教师类型(专业教师还是综合教师);母语的使用程度;对儿童语言发展的了解。

4.学生因素:性别;社会/家庭背景;起始年龄;学校各科学习整体水平。

可以看出,环境问题几乎包括了方方面面的问题,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社会因素的问题。一些研究表明,社会因素对于外语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如在荷兰,儿童在10岁起学习英语之前就已经通过电视、广播和其他的媒体接触到很多的英语。因此学生在课程开始前的测试中就已经在听、读和认读词汇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反映了儿童在社会语言环境中所接触到的语言。在德国,趋于国际化的生活方式使英语通过电影和卡通片广泛传播。据了解,德国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就已经积累了约400个英语词汇量。[4]

(五)连续性与衔接问题

中小学之间的衔接问题无疑是一个影响最终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很多研究都表明,小学学习外语的学生在升入中学之后,由于中学缺乏有计划的衔接政策和措施,从而使小学阶段所发展的优势很快消失。不过也许还有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中学起点的学生进步快,学习能力强,学习环境好,使他们很快跟上或超过小学已经学过外语的学生。Edelenbos认为出现衔接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小学之间缺乏真正的了解,互相的观摩几乎不存在;第二,中学对于如何在小学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缺乏研究。[19]

很多研究都发现小学阶段的愉快和轻松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气氛到了中学没有给予关注和有效的衔接。这种衔接不仅仅是语言知识和学习内容方面的,还有教学方法、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面的衔接。Taeschner[20]指出,从小学的表演、讲故事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传统的学习方式对刚刚进入中学的小学生的学习动机造成很大的影响和不适应。Low 等[7]也指出,尽管在苏格兰的实验项目中,对中小学的衔接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中小学之间的互访,中学教师到小学与小学教师合作任教等,但研究发现,小学期间学生所接触的相当大量的语言和话题内容,在中学没有得到巩固和发展。中学还仅仅停留在课本的教学上,这也许能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为什么学生进入中学后进步非常缓慢。到底是小学开设外语本身的问题还是中学与小学的衔接出现了问题,这是特别值得各方面专家和学者重视的问题。

(六)教师因素与母语使用的问题

Edelenbos[19]对教师的语言能力与学生的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97名教师进行了口语测试,并与其所教的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教师的口语能力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成正比。也就是说,教师口语测试成绩好的,其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相对要好。来自法国和苏格兰的研究都表明,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小学教师所教的学生的语言表现要优于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中学教师。由此可见,仅仅有语言能力还不够,教师还需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和发展需求,即教学能够适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同时,采用中学教师直接下放到小学教外语是不适宜的,如果实在需要,至少需要对中学教师进行关于小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技能技巧的培训。

关于小学外语学习是否应更多使用母语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而直接的答案。但不同的研究都表明,如果在日常教学中经常采用母语组织教学,对学生学习外语有负面影响。而如果仅在必要时使用母语进行解释,则对外语教学有积极的作用。尽量使用目的语进行教学,对于外语学习时间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学生来说,能够保证提供给学生有意义的目的语输入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复杂的语法或文化概念进行解释时,完全可以合理地借助母语的帮助。

(七)教学方法问题

小学阶段教学方法的主流强调愉快的学习方式,如游戏、故事、歌曲、歌谣等。研究发现,这样的教学方法适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利于记忆和学习兴趣的保持,适合小学生注意力时间短,对叙事性故事理解性强、好动、喜爱游戏和歌曲的学习特点。同时,特别提倡小学外语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的教学方式。但是目前还有不少小学外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句子结构的理解和记忆。Gangle[21]在奥地利的研究发现,有意义的故事性教学要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通过采用互动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没有专门学习和记忆语言知识的教学的情况下,可以理解并大声地朗读故事。这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的学生所做不到的。对于词汇的记忆与学习,互动式有情景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词汇的理解与记忆,其效果要远远好于孤立地讲解单词和句型。

法国的研究表明,教师使用录像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以录像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和语言的输入,教师仅仅处于一般的组织和辅导,教学效果则欠佳。在后一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虽然对观看录像片很感兴趣,但实际掌握的学习内容却非常有限,他们仅仅感受到一串串的声音和对画面的基本理解,但分不清音与音之间、词与词之间以及句与句之间的区别和分界。因此,研究指出,如果采用录像开展教学,一方面录像的制作要考虑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到底是什么,要通过录像“教”什么,同时尽量使其内容能够互动,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有目的地通过观看录像进行学习。

来自意大利的几个研究项目指出,[22]采用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活动有利于激发想象力,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对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比仅仅“玩游戏”的方式更具优势。Lerna & Taeschner[23]的研究指出教师的语言输入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意大利的实验研究对小学三年级8岁的学生进行了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比较,结果发现接受讲故事、表演、音乐等方式进行教学的实验组与进行传统教学的控制组相比,表现出更强的即时表达能力。

(八)“年龄关键期”问题

所谓“年龄关键期”是指随着学习外语起始年龄的增高,学习外语的能力和达到的水平则随之降低。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外语学习可以自然而轻松地发展,而过了这一时期,大脑对于外语的反应将发生变化。Scovel[24]是这样解释的:“语言学习的最佳时间是儿童时期,在12岁以后,每个人学习一门新的外语的能力将面临一定局限”。

关于年龄关键期的假说最早是由Penfield & Roberts[25]提出来的。他们认为,语言习得的临界期为9岁以前。1967年,Lenneberg[26]提出青春期为临界期,因为青春期生理变化与大脑功能侧化有关系。青春期之后,语言学习就会开始变得越来越难。Lamendella[27]则建议不要用“临界期”或“关键期”,而应该用“敏感期”,因为语言习得可能在儿童时期更加轻松有效,但后期的语言学习也不是就没有可能了,只是其效果不如儿童时期而已。

关于年龄问题的研究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因为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关于最佳年龄的研究没有取得任何一致的结果。目前研究的难点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8]

受不同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很难确定年龄是一个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

在目前的研究中找不到年龄是语言学习成功与失败的决定因素的依据和结论。

多数有关年龄的研究缺乏多角度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缺乏综合性的研究。

缺少跟踪式的长期研究,由于课程开设的时间比较长,研究也相应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很多研究,往往由于研究者本人参与实验,使研究难免带有片面性或偏见。

在研究年龄的问题时,很难将年龄与其他有关的因素区分开,如教师因素、课时因素、教学方法因素等,因此很难确定影响学习的关键因素到底是什么。

很难保证研究的结果可以在另一个环境中使用。

教师因素往往不是研究年龄问题时受到关注的因素。

早期外语教学被认为不仅对于语言发展,特别是从长远来看,对于态度、兴趣、动机和自信心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后者却很少受到关注,人们更多地关注语言能力的形成,因为语言能力可以通过测试检查,而态度、兴趣和动机以及自信心却很难测量和比较。

转贴于 关于年龄问题的研究一般涉及成效和学习的速度问题。从成效看,儿童似乎要超过成年人;但从学习的速度看,成年人由于其认知能力远远强于儿童,在学习速度上占有明显的优势。

学能和动机被认为是学习外语成功与失败的重要决定因素,但在儿童外语学习的研究中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反,人们却认为生理因素是决定的因素。

目前关于年龄问题的研究有三种倾向性结论:第一种认为,学习语言的确存在最佳年龄的问题,只有儿童能够获得与本族语者相同的语音语调;第二种认为,没有所谓的关键期问题,学习的环境和与年龄相关的情感因素和认知水平是解释儿童与成年人在外语学习上取得不同程度进步的原因;第三种认为,依目前的研究还不能得出任何结论,因为这类研究的相关因素很多,如:心理与社会因素问题,教学方法问题,教材问题,还有教师问题。这些问题再加上研究的设计不严谨和数据收集方式中的问题都会使研究缺乏可靠性。[28]

目前可以明确的是,年龄本身并不构成学习外语的一个主要优势,要保证优势,年龄必须与其他因素相结合才能发挥出其优势所在。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课堂教学质量和学习时间的保证以及良好语言环境的创设。

(九)教材方面的问题

低龄儿童学习外语的热潮的迅猛发展和小学开设外语课程的需求,引发了各国出版界对儿童外语教材、特别是英语教材的兴趣。各个国家对教材采取的政策也不尽相同。在法国,有国家的统一课程要求,国外的教材和国内的教材都必须经国家教育部的审查,审查标准对内对外是同一个标准,最主要的标准就是要适应国内的需要。[29]意大利的政策则比较宽松,国外教材与国内教材平等竞争,取决于学校和教师。不论是法国还是意大利,教师都可以自己选择适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教材。在有些国家,如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等,通常采用与国际出版公司通过签约取得出版国外教材的出版权,直接使用国外的胶片,由国内印刷厂印刷,以降低成本。但是这些看上去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教材是否能真正适合本国的需要也已经引起了重视。目前有些国家采用合作的方式,组成国内的专家队伍与英国文化委员会或国外出版社重新编写适合自己国家需要和反应本国文化的教材,如斯里兰卡等。目前,很多东欧国家直接选用国外的教材,但这也仅仅是一个过渡期。他们同时也都在积极组织力量编写自己的教材。

从英国1985年以来出版儿童英语教材的情况我们也能看出教材的发展和人们对外语教学的认识的变化。80年代以前,几乎很少有儿童的英语教材出版。1970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Dolphin English Course,该教材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的。Alexander 的Look, Listen and Learn出版于1964年,是在听说法的基础上编写的,这个教材直到现在还不断地再版,特别是在那些以语言结构教学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国家,这个教材还是很受欢迎的。[29]80年代以后,英国的教材开始转向以活动为中心和以学科内容为基础的教学。90年代的教材则更多地体现了多种的配套教学辅助材料,包括分级阅读、儿童英语词典、多媒体课件、录音录像以及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进入21世纪,各大出版社都纷纷推出了可供教师选用的各种网上教学资源,从教学活动到练习页,从活动设计到教学法指导、语法资料、在线答疑、文化参考信息、业务理论学习等等。

目前关于教材方面的研究缺乏对不同类型的教材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的研究,如任务型、句子结构型、活动式、全语言式(Whole language approach)等,特别是缺乏对课堂教学的系统的观察研究。

(十)测试与评估的问题

测试与评估的问题始终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研究领域。作为教师都希望评估能够积极地支持和促进他们在教学中所努力提倡的学习方式,能够反映学生不断的发展和积极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前面的讨论中我们也都看到,由于测试的方式的原因,使很多小学外语教学的优势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目前,已经有一些新的小学或者儿童英语的测试方式出现,如剑桥儿童英语测试,Trinity考试中也出台了新的考试方式,如采用档案夹评估(Portfolio)的方式等。欧洲委员会为欧洲国家小学外语课程评价制定了评价档案夹。总之,各个国家都更加提倡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通过观察、活动式和描述性的评价,采用档案夹方式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的成果。

二、国际小学外语教学研究对中国推进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八点启示

要加大对小学外语教学的科研支持力度,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和开展小学外语教育的科学研究。避免单纯的经验总结,重视第一手数据的收集。除了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式外,应该更多地开展案例研究,通过观察、笔记、比较、访谈等方式开展更加深入和严谨的科学研究工作。

在开展小学外语教学科研和对课程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克服测试的弊病,应注重对态度和动机的发展性评价。小学外语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发展语言能力,更要发展学习外语的积极态度和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如果我们对于目标的实现只采用测试的方式进行测量,就会出现教学导向的片面性。

小学外语教学成败的关键还是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对儿童学习态度的形成具有最直接的作用,教师的因素就成为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的语言、教师的教育理念、课堂活动设计都对学生的兴趣、动机和认识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的培训是根本。小学外语教师的培训应包括英语语言的能力、小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小学外语教学的技能和技巧、小学外语教学的评价改革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

提前规划和安排小学与中学的衔接问题。小学与中学的衔接不仅仅在于语言的衔接,更在于态度、学习方式、学习要求和内容方面的衔接。教育行政部门及教研部门要协调中小学的交流与研究,及早制定衔接的具体措施,如果衔接问题解决不好,小学英语教学所取得的成果将前功尽弃。

外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不能仅仅是降低起始学习年龄。起始年龄本身并不构成一个绝对的优势。年龄与其他各种因素共同影响外语学习的效果。其中包括:教师因素、课时因素、环境因素、教学目标和方法、评价的目的和手段等等。我们应积极开展多方位的和多种年龄段的学习效果的研究,研究和发展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外语的教学方法,以严谨和科学的设计,以真实的数据为依据,使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对教学产生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也使我们能够参与到国际关于低龄儿童外语教学研究的论坛之中。

对于小学外语教学的达成目标和学生的语言能力的要求要实事求是,不要期望值过高,以为小学开设英语能够创造出儿童学习外语的奇迹。很多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要先于并明显好于语言表达的能力。学生真正语言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学习时间。不可能在一、两年或两、三年的小学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形成。

要积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从社会、学校到家庭都应该充分意识到外语学习环境对于小学生外语学习兴趣、动机和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

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语言能力对于小学外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论是职前还是对在职教师的培训,教师的语言能力培养都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小学外语教师还必须懂得儿童心理学,了解儿童学习外语的特点和方法,有机地将外语的学习与其他的学科知识相结合,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

(二)关于课题研究的建议

笔者提出以下一些研究课题,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欢迎所有关注小学英语教学的同仁们共同参加到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行列中来。

1.关于课程与教学

小学外语教学的目标研究

小学生个体差异与学习效果的研究

多元智力理论与小学生外语学习潜能开发的研究

母语在小学外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研究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特点研究

小学生听说能力发展研究

小学生认读能力发展研究

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发展研究

小学生词汇学习发展研究

小学生性别与外语学习动机和兴趣的研究

小学生与同伴交流对语言和认知的促进研究

目的语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的研究

校外语言环境对学生外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每周总学时数对课程效果的影响研究

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

教师课堂教学决策过程研究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

小学英语课堂活动设计的研究

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外语的方法和技巧特点研究

小学英语课堂组织与学习效果的研究

学习效果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

习得与学习过程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2.关于中小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关于中小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中小学衔接的具体措施研究

中小学衔接的方式和方法研究

3.关于教师与教师培训的研究

关于优秀小学英语教师的研究

关于小学英语教师素质构成和培养模式的研究

关于小学英语教师教育方式与效果研究

在职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模式和效果的研究

4.关于小学英语课程评价的研究

小学英语评价体系研究

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促进研究

形成性评价的可行性研究

形成性评价对教师教学的影响研究

形成性评价对培养小学生学习策略和自主性的研究

小学英语终结性评价改革研究

5.关于小学英语课程资源与教材的研究

小学英语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小学英语教材分析

小学英语教材评价标准研究

多媒体在小学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Driscoll P.MFL in the Primary School: A Fresh Start[A].P Driscoll,D Frost (eds). The Teaching of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in the Primary School[C]. London: Routledge, 1999.9-26.

[2]Vivet, A ‘Sens et rle des langues dans le développement des enfants', in Council of Europe, Report on Workshop 17,1995. Strasbourg: Council of Europe. 见Driscoll P. 1999.

[3]Blondin C., Candelier M., Edelenbos P., Johnstone R., Kubanek-German A, Taeschner T. Foreign Languages in Primary and Pre-School Education. Context and Outcomes.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within the European Union. Covent Garden, London: Centre for Information o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8.

[4]Edelenbos P. Leergangen Voor Engels in het basisonderwijs vergeleken.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Groningen: RION,1990.

[5]Kahl P. , Knebler U. English in der Grundschule, und dann? Evaluation des Hamburger Schulversuchs. Berlin: Cornelsen, 1996.

[6]Genelot S. 1996. L'enseignement des langues a l'ecole primaire:quels acquis pour quels effets au college? Elements d'evaluation: le cas de l'anglais.Dijon: Institut de Recherche sur l'Ecolomie de l'Education. 见Blondin, et al., 1998.

[7]Low L, Duffield J, Brown S, Johnstone R. Evaluating Foreign Languages in Scottish Primary Schools. Report to Scottish Office. Stirling: Scottish CILT, 1993.

[8]Pinto M A. Le dévlopment métalinguistique chez les infants bilingues. Problématiques théoriques et résultats de recherché. Scientia Paedagogica Experimentalis, xxx, 1 ,1993.119-148.

[9]Pinto M A, Taeschner T, Titone R.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n Italian Primary Education[A].P Edelenbos,R Johnstone (eds.). Researching Languages at Primary School: Some European Perspectives[C]. Stirling: Scottish CILT,1996.27-46.

[10]Ministry Expert Group, France, 1996 .

[11]Brossowd J.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French Schools-Very Young Learners Now Join Young Learners[A]. In Nicholas Tate ed.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in the Primary Curriculum[C]. School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Authority, 1997.

[12]Burmeister P. 1994. English im Bili-Vorlauf: Pilotstudie zur Leistungsf higkeit des verst rkten Vorlaufs in der 5. Jahrgangsstufe deutsch-englisch bilingualer Zweige in Schleswig-Holstein. Kiel. 见Blondin, et al., 1998.

[13]Taeschner T. A Developmental Psycholinguistic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blex:Norwood, 1991. 见 Blondin, et al., 1998.

[14]Curtain H.Early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U.S.A[A]. M Nikolov,H Curtain (eds.). An Early Start: Young Learners and Modern Languages in Europe and Beyond[C]. European Centre for Modern Languages. Strasbourg Cedex: Council of Europe Publishing,2000. 191-208.

[15]Curtain H. Time as a Factor in Early Start Progammes [A]. J Moon, M Nikolov (eds). Research into Teaching English to Young Learners[C]. Pécs,University of Pécs,1999.87-120.

[16]Met M, Rhodes N. Elementary School FL Instruction: Priorities for the 1990's[J].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990. 23(5):433-443.

[17]Carroll J B. A Model of School Learning[A]. C W Fisher D C Berliner (eds). Perspectives on Instructional Time[C]..White Plains, N.Y.: Longman, 1985.59-72.

[18]Curtain H, Pesola A. Languages and Children: Making the Match[M]. Second Edition.New York: Longman, 1994.

[19]Edelenbos P. De aansluiting tussen Engels in het basisonderwijs en Engels in het voo rtgezet onderwijs. Eindrapport SVO-project 0015. Groningen: RION. 1993.

[20]Taeschner T. A Developmental Psycholinguistic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blex:Norwood, 1991.

[21]Gangle R. Learning Through Interaction A Discourse Model for FLT to Primaries. Manusript:Unpublished Doctoral Thesis, Karl-Franzens Universititt, Graz. 1997. 见Blondin, et al., 1998.

[22]Campo O. 1996. A scuola si raccontano le favole. Un'esperienza didattica col format. Tesi di Laurea, Facoltà di Psicologia, Università di Roma ‘La Sapienza; Lerna, A. and Taeschner, T. 1993. Progetto Europeo di cooperazione: L'insegnameento della seconda lingua a bambini dai 3 ai 10 ann. Rapporto Tecnoco,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Roma ‘La Sapienza; 见Blondin, et al., 1998.

[23]Lerna A. Taeschner T. 1991. Sperimentazion ‘Tedesco nelle prime elementari’. Rapporti Tecnici n.1, 2, 3 e 4,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Roma ‘La Sapienza’. 见Blondin, et al., 1998.

[24]Scovel T.A Time to Speak: A Psycholinguistic Inquiry into the Critical Period for Human Speech. New York: Newbury House/Harper & Row. 1988.

[25]Penfield W, Roberts L.Speech and Brain-mechanisms[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9.

[26]Lenneberg E.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New York: Wiley. 1967.

[27]Lamendella J.General Principles of Neurofunctional Organization and Their Manifestations in Primary and Non-primary Language Acquisition[J]. Language Learning, 1977,27,155-196.

外研版小学英语课件范文第5篇

【摘要】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中,英语课堂呼唤和谐。学生是英语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成效直接影响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教学目标、教材使用、情感教育和信息技术等四方面对建立和谐英语课堂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使用好教材资源,要有亲和力,并且有效使用信息技术,促使英语课堂教学和谐发展。

【关键词】和谐; 目标;关系;生成;整合;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209-02

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美好的事物的基础特征之一,是事物和现象各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性的统一,在心理机制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英语课程标准所确定的初中英语教学目标的主渠道,是整个教学中的核心部分。建立和谐课堂,上好英语课是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关键的一环。课堂上的和谐,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与师生、生生关系的融洽,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而优化教学手段,则有利于建立和谐英语新课堂。

一.英语课堂需要和谐

1.1课堂教学中目标不明确,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概念模糊,在 课堂教学中针对本教学活动或本节课或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制定得过高,或没有达到课程标准对此阶段中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

有的教师课堂教学形式活泼、气氛热烈,但是教学质量却不高的现象,违背了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这样,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按照自己的意图去设计教学,过高或过低的目标都不可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那势必会在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无效的行为,以至于教学目标、内容、学法与学生自身特点及发展水平不能达到和谐统一。

1.2传统课堂教学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冷落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初中英语课堂有偏重对单项语言知识进行分析讲解和机械操练,轻视语言综合能力培养的现象。如果教学过程单纯地按照设定的程序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就如同是一部经过编排、有着固定剧情的戏剧,失去了生命活动所应有的复杂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学生所能感受的只是知识的结论,对教学过程和内容却失去了应有的好奇心,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的情况自然就会产生。也没有课堂生成,致使师生、生生关系不和谐。

1.3教师研究教材不到位,"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这样做容易使得一部分教师形成教学中的惰性,不去思考怎样整合教材,而是走马观花的顺着教材"讲"一遍,当然就会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重难点不突出、教师主讲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不能有效地利用好教材,没有挖掘有效的教学资源,作好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教师在使用教材教的过程中,不能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从而不能最大限度的活化教材,造成教材资源与"课程目标"的不和谐。

1.4信息技术被过度地使用,教师忽略了关心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忽略了粉笔黑板,图片、实物、录音机等的使用;教师依赖信息技术而忽略了直观教学,教学游戏等有效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的作用。把英语教学从"人灌"变为"机灌",未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改变。也有教师对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了解不够,未能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不能满足和谐新课堂的要求。

二.如何建立和谐英语课堂?

2.1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学结果,是教学行为的指向、教学评价的尺度。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分清"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教育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位于"课程目标"的下位,并且"教学目标"受"课程目标"的制约。基础教育阶段英语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课程标准明确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需要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现了发展性教学的内涵。现在的课堂教学不仅不能只有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怎么学,如何学以及他们在学的过程中有什么情感体验。英语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所以只有准确把握学生,才能合理设计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预设教学目标时我们应考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指向哪些领域、哪个层次(或水平)?预设教学目标时应该注重学生学的行为、学生学习的结果、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既然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是为了促进和帮助学生学,那么,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以确定一节课的教学起点。要让目标可操作、可实现,就必须从细节上考虑,创造"同化"、"顺应"、"平衡"的条件。要创造这样的条件,必须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现有水平等。只有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把握好学生通过学习后的潜在的发展水平,才能有效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以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和教师的和谐统一。

2.2教师要把情感教学贯穿在课堂之中。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对英语教师的情感认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教师要对教学充满激情,言谈举止要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要创造一种开放、自由、民主、多元的英语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自主发展、愉快合作的良好的教学空间。这种轻松的教学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会培养学生对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课程上来。还可以与学生一起创设情境,让我们的课堂具有生成性。

在有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教学的过程展开得很充分,可能会出现较多的"节外生枝"现象,以至课堂教学预定的任务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实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有厚实的底蕴和丰富的经验,会在生成的课堂中运用实践智慧,较好地调整教学目标和过程,教师就可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2.3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地利用其他课程资源"。还指出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可见在新课程理念下,课本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开放的。因此教师必须摈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万面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的顺序等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教师不应受制于教材和教参,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研究教的方法和内容,设法使静态的文字变成活泼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在创设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的体现。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和谐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2.4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在于很经济合理地展示课文内容,展示练习内容。 在教学中尽量使用多种直观手段,如教具、实物、模型、简笔画、录音机、投影仪、表情、动作、课堂教学游戏等,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创造情景,把学生带到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去学习、领会。

传统教学手段,如粉笔黑板、图片实物、录音机等要与多媒体教学结合使用,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多媒体来展示。例如,听说课上,在屏幕上呈现的印刷图片不见得比教师自已手工绘制图片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这些可以在手中传递的图片更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适当地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信息手段提供的便利结合起来考虑,并不是一门心思考虑怎样利用信息技术。

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很快进入一个虚拟的语言环境中。这些语言环境可根据教材要求、内容、语言功能选取下载合适的图片、录音、文字、图像、适当的课件软件,出现的情境是立体的而不是简单的干枯无味的平面。集声音、图片、影像等为一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以计算机为工具,以网络为资源,以活动为载体,以语言交际为主线,计算机的交互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动机。在此学习环境中他们可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为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供条件。

最主要的是如何通过教学手段的利用,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的和谐统一。

【结束语】

和谐课堂的建构,要靠广大英语教的深入研究英语《课程标准》,把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定位好教学目标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本身地区的教学实际,整合各种可以合理利用的教学资源,调整好教学内容,借助直观教学,多媒体等有效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与学生一起共同生成,共同创新英语课堂,使英语课堂在和谐自然的环境中,师生共同生成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生殖健康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检察风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