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影像技术就业前景

医学影像技术就业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影像技术就业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影像技术就业前景

医学影像技术就业前景范文第1篇

P键词:医学影像专业;医学影像学;就业前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029-02

一、引言

在影像专业发展之初,就业前景可谓一片大好,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甚至可达到100%。而随着医学就业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各大医学高校对影像专业的扩招,使该专业就业率连年下降。本文以当前严峻的就业市场形势为背景,分析未来影像专业就业市场的趋向,为该领域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就业需求区间化发展

就业需求趋向于区间化发展,而不同于区域化。这不仅是地域单纯划分,还是在就业需求整体结构中多层次全面的三维立体分析,涉及到体制、经济、专业特性、人文等多方面,故表现形式也多样。对此,综合其矛盾深度、影响力等将其分为三大类。

1.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就业需求区间化。近年,大型最新型影像设备在全国使用率逐年上升。三级甲等医院高速螺旋CT,大场强MRI,各类彩色多普勒超声设备均已成为常规配置。就设备而言,虽然不同区域的医院整体水平都在提升,但在尖端配置上拉开了较大差距。许多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远远落后,然而沿海发达地区的尖端医院大都以最新型医学影像设备作为向患者彰显自身医疗实力的证据。这就导致各地区就业导向性的差异也极其明显,以及所需要的人才差异明显。例如:2008年7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全国医学影像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第五届二次学术会议中,上海卫校、上海职工医学院周进祝、胡兵、桑玉亭撰写的论文《超声技师培养制度的思考》认为,超声医学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医技分离,能级分离,迫切需要分别培养诊断、技术专业的人才。而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唐陶富等人的科研论文《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研究初探》则表达了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对综合型技能人才的需要。然而,各大院校在医学影像学的教育上很明显投资相对较小,除了在大专院校和本科院校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有不同侧重以外,整体区域之间并没有做到因地制宜,而且地区与地区之间人才流通性相对较差,更加剧了这种地域上人才培养泛化与就业区间化的矛盾。

2.大中型医院与中小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就业需求区间化。近几年,医学影像学就业虽较乐观,但具体到医院合理利用人才和毕业生选择进入医院类型仍存在不小问题。大中型医院对高学历盲目要求。许多大中型医院更是对应聘学生提出了学历必须本科以上甚至硕士学位以上的要求,而这些医院大多已经实现了医技分离、诊断与技术分离,对于部分影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未免过于严苛。出现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受到专业限制,不具备出诊断报告的资质,而医学影像诊断专业学生虽具备出诊断报告的能力,但由于其专业的对口性窄、技术能力弱,又不具备完全承担“琐事”的能力,导致教育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另外,由于大中型医院多医技分离,对诊断医师不仅需要极强的专业能力要求,对设备研发、科研创新等也有诸多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小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需要的并非大中型医院所提倡的具有极高专业诊断能力的人才,而是复合型实用人才。但是因为中小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条件所限,其专业的诊断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被白白浪费了。只有深刻的认识到大中型医院与中小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就业需求的区间化并调整体制与人才培养,有利于解决中低学历医学影像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合理配置高学历高水平的医学影像人才资源。

3.医院内部就业需求区间化。其实,这里所说的医院内部就业需求区间化是医学影像专业本身与其他医疗科室之间的区间化,是尚未明确区间之区间化,而笔者认为,此区间化迫在眉睫。医学影像学在目前中国的医院中,与临床外科学相比仍然作为辅助科室。但近几年的发展,介入核医学临床应用水平的提升,医学影像学在临床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大多数医院医学影像仍然定位为医疗技术部门。为此,无论是影像医师还是临床医师,在实际操作中都面临极大的障碍。面临抢救患者和医疗事故追责的两难选择,影像医师因其权限不明和职业内容合法性不明而束手无策。例如:放射科医师在从事放射诊断中,要给某些患者使用一些造影剂和药物,若在造影中发生过敏,必须立即注射抢救用药物。如不给放射医师处方权,患者就可能失去最宝贵的抢救时间,造成严重后果。临床与影像职能划分不明确,一方面导致临床医师与影像医师交流受阻,医疗护理的连续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断层;另一方面导致医学影像医师受到掣制、新兴医疗手段难于发展。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学生就业时,因为就业需求未能明确区间化,导致医学影像专业受到轻视,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与招募。

三、就业策略

1.以本科教育为基础,扩大研究生教育。市场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逐渐从传统的大影像、全方位、多功能向厚基础、强能力、有专长的临床应用型人才方面转换。本科教育是重视全方位的基础教育,毕业生不具备个人特色和专长,更加谈不上强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学生必须提高和完善自己。因此,学校应在稳定本科教育的基础上扩大研究生教育。

2.加强学科建设,打造特色和品牌专业,培养高素质医学影像人才,提高市场竞争力。品牌专业是高校的核心资源,是高校获取竞争优势的直接途径,是赢得生存空间的关键。在培养人才和学科建设方面要与时俱进,改善教育,更新设备。坚持对传统影像学的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内容、模式以及管理综合配套改革。目前具有一系列一流硬件设备,如校园网络系统和学校教学平台等,充分使用互联网、多媒体、远程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实施医学影像学信息化建设工程,使我校医学影像学课程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与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控制U招并建立医学影像青年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队伍。目前专业招生每年60人左右,通过调查分析,目前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负担已经过重,如再继续扩招,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并影响就业,因此招生人数不宜太多。同时,医学影像青年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队伍,与学生多沟通联系,形成上届带下届的阶梯队伍。

4.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沟通,积极发掘、拓宽就业渠道,广泛搭建就业平台。信息是基础,广泛准确的用人需求信息能使就业工作事半功倍。学校可通过召开招聘会,以电话、网络等多种渠道把握人才市场动态,掌握就业信息,争取就业岗位,同时对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和联系方式统计归纳,在学校内部网上运行,供学生参考。

5.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学校应加强思想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到急需人才的地方去工作。目前我国正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大量的人才,学校应引导学生去基层建功立业。

四、结语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无论是科研、实习还是教学都应该是以就业为最终归宿,以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大众为根本目的。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虽然就业压力没有那么大,但还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时刻关心医学影像的日后发展,为日后打下扎实的就业基础而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李延静,高慧,闫伟.医学影像结构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3,(14).

[2]唐陶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研究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2).

[3]李延静,高慧,闫伟.医学影像结构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3,(14).

[4]张在沛.适应就业需求,开展影像专业本科专业特长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4):14-15.

[5]牛志敏.浅谈新形势下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理想就业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6):14.

[6]赵宇.医学影像青年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08).

[7]赵宇.医学影像专业就业现状分析与前景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02).

Analysis on the Employment Development and Strateg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Medical Imaging Profession

SUN Xin-jie,SHI Yue,LIU Qin-chen,SONG Xu-ming,ZHAO Yu,ZHONG Shan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29,China)

医学影像技术就业前景范文第2篇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指导工作也越来越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职业院校辅导员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辅导员工作职责所在

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其中明确规定“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都提出: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职业院校特色所在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就是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因此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等培养过程都是围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来服务的,可以说职业院校的高就业率与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职业指导是密不可分的。

问卷调查数据解读

1.被试基本情况

笔者对某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的药剂、医学检验技术、医学生物技术、医学影像、卫生信息管理、口腔修复工艺、中药和护理等八个专业的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说明了本研究的目的、要求和保密承诺,搜集方法全部采用实地调查,调查涉及在校学生入学意愿和就业预期等方面的情况,调查样本占全体在校生人数的33.8%,共发放问卷688份,回收有效问卷683份,回收率99.3%。

2.学生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父母从事职业差异明显

统计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学生主要来自低收入家庭。相关题目选择收入状况在所在地属于一般及以下选项合计661人,占96.8%,该题平均得分2.68分,其中城区学生均值2.76,郊区学生均值2.62,均低于平均水平。以城区和郊区分组对收入情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郊区和城区学生家庭在收入状况上有显著差异(p=0.013<0.05),郊区学生家庭收入状况相对更低,这与实际情况相一致。

经交叉表分析显示学生的父母主要从事以下职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自由职业者和农民,且城区郊区学生父母职业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5)。郊区学生的父母亲职业更多为自由职业者和农民,城区学生的父母亲职业更多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3.学生入学自主意愿低

统计结果显示,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对学生选择上职业院校选项的平均得分为2.61,政策对郊区学生的影响(均值2.56)低于城区学生(均值2.68),影响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家庭收入和助学金均不是影响适龄受教育人口选择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经过对相关题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7*),说明低收入家庭更忽视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对选择职业教育的影响。

入学前学生对所就读学校的了解程度较低,相关题目得分均值2.66,且城区与郊区学生选择存在显著性差异,郊区学生相对更了解学校情况。

学生就读职业院校前三个主要原因是“父母的意见”36.5%、“考不上好高中(大学)”20.6%、“好就业”16.4%,三者合计占样本总数的73.5%,仅有14.3%的学生选择“自己的理想”选项。在选择专业时,学生考虑的最主要因素是“家长的意见”41.9%,“好就业”22.8%,甚至有9.1%的学生是“随便选的”专业。统计结果表明职业院校的受教育对象在面临升学选择时更多地受到家庭或他人影响,自主意愿较低。

4.学生就业预期较低

经统计,关于职业院校学生身份是否会在未来工作被歧视的相关题目平均得分为2.61,选择“非常符合”“比较符合”和“不确定”选项比例合计达79.1%,说明学生对上职业院校有较强的自卑感,认为在未来工作中会被歧视。经专业交叉表分析,检验和口腔修复工艺专业学生对在未来工作会被歧视的自信心稍好,两个专业选择“比较不符合”和“非常不符合”两个选项比例合计分别为28.7%、25.4%,其余专业均未超过25%。

经统计,就业前景相关题目平均得分2.37,选择“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和“不确定”选项比例合计达90%,同时经过相关题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84**),说明学生的自卑感较强影响了学生的就业预期,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看淡。护理专业学生无一人选择该题“非常符合”选项,而医学生物专业学生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选项合计比例高达30.4%,是就业前景最看好的专业,其他专业这两项合计比例均低于11%,最低的影像专业仅有5.7%。

各专业在职业院校学生会被歧视上的看法无显著差异(p=0.611>0.05),但在就业前景预期上却有着显著差异(p=0.000<0.05),统计结果显示,医学生物专业更看好就业前景,与其他专业在就业前景预期上存在较大差异,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

统计结果还显示学生对未来的就业途径关注度偏低,20.4%的学生不了解所学专业的主要就业途径。

职业院校辅导员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如前所述,学生入学时自主意识比较低,但“好就业”是他们选择职业院校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都是中低收入家庭,学生家庭期待通过职业教育改变学生个人和家庭的命运,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就显得更为重要,但实践表明,目前职业院校辅导员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尚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

1.职业指导主要靠学校,没有形成家校合力

如前所述,郊区学生家长多为自由职业者和农民,他们在学生的就业指导上不能提供更多的帮助。在实践中,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认为职业指导是学校的任务,与家庭无关。甚至有家长会错误地给学生灌输“家里有人能给你找工作”的错误思想,阻碍辅导员开展正面的职业指导。

2.辅导员队伍专业性不强

不可否认,职业院校的辅导员队伍相对年轻,受社会经历、人生阅历和职业指导经验等限制,队伍专业性不强。同时大多数院校尚不具备选拔出经过系统学习和严格训练专业人才的条件,专业知识和技能素养的缺失,使辅导员在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时候,大都依靠自学和就业指导部门给予的案例。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开展职业指导科学研究的主动意识还比较淡漠,或者因为专业水平的限制,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的科学研究工作,不利于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

3.职业指导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诉求

有学者(艾楚君,2012)通过调查发现,现有的就业指导内容与学生的诉求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本文调查中也发现,学生存在的就业自卑感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就业预期,而辅导员受专业能力限制,无法综合运用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知识,无法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主要依靠讲授职业基本知识的方式来影响学生的就业认识、就业动机和择业态度等,效果不明显。

建议及对策

1.构建立体化职业指导体系

首先要构建家校合作的职业指导网络。职业院校首先要在家长中开展职业指导,辅导员联合家长的力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道路指导。

其次要在学校内部构建跨学科、跨部门的职业指导网络。职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不能仅仅依靠辅导员的力量来进行。香港城市大学的就业指导部门就是由学生工作辅导员、心理学专家以及曾在不同行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过的专业人士组成,在国外不少大学里都设有择业指导专业,有的甚至建立了硕士点和博士点。

2.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继续教育及培训

辅导员是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其工作涉及学生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方面面,是进行职业指导的最佳人选。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学校应加强辅导员队伍在职业指导方面的继续教育及培训,不仅要培训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学科知识,还要培养职业指导课程教学能力与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的能力,提高面向全体学生展开个性化职业指导与咨询服务的能力。鼓励辅导员参加职业指导方面的培训与学习,如国家职业指导师、全球职业规划师等资格考试及相关培训。

医学影像技术就业前景范文第3篇

一、“新硬件时代”的概述

所谓“新硬件时代”已经不单单指主板、显示器以及键盘这些传统的计算机硬件,而是一切物理上存在的,在过去的生产和生活中未曾知晓的人工制造的事物。具体来说则是,“新硬件时代”是一种表现形式为硬件新型的产业形态,是依靠强大的软件技术、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技术作为基础,其主要参与群体为极客和创客。譬如,多轴无人飞行器、无人驾驶汽车、3D打印机、可穿戴设备、智能机器驮驴、机器人厨师这些事物在建造之前人们是完全没有想象过的。事实上,从2015年开始,一股智能硬件的新潮就已经在国内涌动开来。其中活跃度最高的就是深圳,一大批青年创业者都在针对这一领域投身制造诸如无人机、医学影像等这些智能硬件的热潮当中。广告设计具有较强的时代性,该行业方向理当做出相应调整。对此专业学生教育,也应迎合时展,针对“新硬件时代”特点培养新时代社会人才。

二、新硬件背景下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构建“新硬件时代”的教学体系。为了面对“新硬件时代”,高职院校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就教学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新硬件时代”下大众的心理诉求作为参考依据,探究“新硬件时代”与广告设计之间的联系所在,从而培养出顺应时展的潮流一专多能的广告设计复合型精英。但与此同时,相关的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关注我国国情的发展,适当保留传统的核心课程。笔者建议广大教育工作者可将设计专业作为核心课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与相关企业合作,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实习,增加与社会的接触,感受“新硬件时代”带来的社会变革,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拓展。(二)加强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师的再教育。除了对教学体系做出调整,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以及个人素养同样也是基于“新硬件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为了让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紧跟时展的潮流,学习到与“新硬件时代”相关的知识,教师个人知识的储备需要实时更新。笔者建议高职院校的领导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聘请相关的权威人士到学校开展讲座。另外,由于目前国内与新硬件的相关项目较少,教师可以增加对美国的关注,查阅相关资料,譬如新闻、网页以及相关的竞赛。其次,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高职院校的领导可以组织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师去相关公司见习、交流,拓展教师的眼界,积累经验,从而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再次,笔者建议可以聘请广告企业的精英到学校担任兼职讲师,由于他们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切身体会“新硬件时代”给广告设计行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传授更多的实战经验,带领学生一起思考、研究在新硬件背景下广告设计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新硬件时代背景下对广告设计教学的探究,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三)实行“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硬件时代”,笔者建议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师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以未来的就业前景为导向,加强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从而满足未来的社会需求。所谓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就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利用企业先进的资源和设备,实现对高素质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可以按照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规划,通过引入企业的相关先进设备将校内场地改造为模拟的广告设计公司。同时,通过校内广告设计专业教师以及企业精英人士的共同合作来制定工作室的管理制度以及学生考核标准。而项目的引进主要依靠企业负责人来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制定,但同时也要注意高职院校的教学进度。通过“工作室制度”的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掌握社会需求的方向,从而能够在未来更加从容地应对“新硬件时代”。总之,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时代总是不断更迭、变迁,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教育的模式就应该适时作出改革和创新。而针对即将到来的“新硬件时代”,如何为社会培养出满足发展需求的人才成为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相关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医学影像技术就业前景范文第4篇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114-02

1 引言

数字图像处理是通过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去除噪声、增强、复原、分割、提取特征等处理的方法和技术。如今,数字图像处理涉及农牧业、林业、环境、军事、工业和医学等方面,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1-2]。然而,困扰学生的问题是所学的知识不知如何运用到实践中。因此,面对枯燥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可兴趣却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数字图像处理这门课程理论性、系统性强,知识面广,不仅需要较强的数学功底,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矩阵论等,还依赖于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的学习和了解[3]。然而这些要求和学生所掌握的现状是矛盾的。数学基础薄弱以及相关先修课程掌握不扎实,使学生学习起来力不从心,因而也提不起兴趣。教学内容按部就班,重理论轻应用,课堂学习枯燥无味。相当一部分学生一学期的学习只为应付考试。以就业为目的的学生觉得似乎跟以后的就业前景也没多大关系,社会需求较小,学习没有动力;以考研为目的的学生只重视考研科目,对这门课也没有兴趣。实验内容简单枯燥,偏重验证性,学生实际扮演打字员角色,无法发挥积极性和创新性[4-5],也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实验内容和实际应用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共鸣。

2 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探索

数字图像处理是随着计算机和数学的发展而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为就业打下基础。本文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以达到教学目的,拟作如下改革探索。

教学内容改革 该课程主要讲授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包括数字图像基本理论、图像增强、图像变换、图像恢复和重建、图像编码和图像分割等图像处理方法。该课程涉及多种算法数学模型、公式等,并有大量的理论和程序讲解,内容多,理论性强,应用面广。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力求纵观全局,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在实际教学中应区分主次,有侧重有取舍,使教学内容精致化。

为避免教学的纯理论化,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讲授基本理论时,增加相关背景知识和前沿动态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知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在具体讲授图像处理基本方法的章节时,适度弱化数学推导过程,针对具体的图像处理方法,安排相应的实际应用案例。如图像增强,可以利用电视影像为例,说明利用图像处理可以提高影片中图像的质量,减低图像中的噪声,优化观影效果;图像变换,可以讨论雷达图像质量的提高,利用图像重构算法提高雷达图像分辨率,便于更好地表征目标;图像分割,可以讨论医学影像,如CT图中对于病灶区域的识别,提高医生对病情的判断;图像识别,以人脸识别为例,介绍图像处理算法在人脸识别中的运用。在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出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在此基础上适度地深入相关的理论推导过程。

在应用技术层面,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安排相应的专题报告。如:生物医学方面CT技术,显微图像分析和超声波图像处理等;通信工程中的编码和压缩技术;工业工程中的自动检测、工业视觉;以及军事公安、文化艺术、电子商务等。

在作业和课后习题方面,精选习题,改进传统的做题方法,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避免重复做相似的习题,重质量轻数量;相应增加应用实践专题型课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组,选择一个专题,充分利用教材和教辅,以及图书馆和各种网络资源,做相应的小论文,将理论知识与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结合起来,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有了实践能力,还能增强兴趣,提高学习动力,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在传统教学中,以教材、教师为中心,近乎是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改革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来改变这种“讲听式”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研讨问题教学法、过程导向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实例解析法、练习指导法等组织教学,理论实践并进,“教、学、做”三位一体。

在课程介绍时,可结合视频和图像的方式介绍目前已经运用在社会实践中的实例,增加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串联,介绍已有成果的同时穿插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适当地组织专题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思维变得活跃,兴趣变得浓厚,能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学习并进行探索创新。在教学手段方面,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背景介绍以及实际应用方面采用多媒体教学,用视频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在理论基础及公式推导上,多采用传统的板书模式,引导学生一步步跟着教师思考,加深印象。在实验仿真和程序设计指导时可采用屏幕录影教学,有利于学生熟悉界面,可以把学习时间更多地放在设计程序上。还可以建立网络学习辅导与交流互动平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此外,合理安排学时,将保证在有限的学时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增强教学效果。

实验内容改革 如表1所示,传统的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学生把大量课时花在敲程序和调试程序上,只为得到一个验证性的答案,缺乏思考及自己对程序的理解,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传统实验的不足,拟做以下尝试。

1)一般性验证实验,可以用屏幕录影的方式,在授课过程中演示,一方面有助于理论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起到实验预习的作用,节省此类实验时间。

2)重要的验证性实验,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情境,修改一些参数,以观察它们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其中的关键因素。

3)在完成大纲实验的基础上,增加开放性实验设计,引导学生兴趣。实验内容由浅入深,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创新能力。学生可以自由分组,鼓励编程基础好的学生作为小组负责人,带动其他学生一起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考核内容和方式改革 目前的考核方式还是沿用传统的课程考试方法,主要分期中和期末考试。形式上为笔试,内容上知识性、记忆性的东西占了绝大多数。然而每学期厚厚的一本教材,试题的覆盖面是有局限性的,而且这样的考核方式也导致学生应试现象的出现。虽然把考试应付过去了,但没有真正学到多少东西,自身能力没有多大提高,违背教学目的。

基于这样的现状,拟对考核内容和方式做如下改革探索:考试内容要与时俱进,摒弃传统、老旧的题型。在考核的内容以及广度和深度方面,任课教师有着决定性作用。任课教师应该提高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力,把握好重点、难点,跟进学科前沿动态,对课后习题认真揣摩。出题既紧扣教材重点又新颖灵活,能够达到测试考查的目的,避免试题与历届试题及课后习题重复,有机会给部分学生投机取巧。

考核形式方面,除了笔试,可以增加对实验环节的考核,考查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提高考核的有效性。还可增加以小组为单位、以报告为形式的相关应用型课题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