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包公戏;包公形象;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014-01

一、对包公戏的题材来源的研究

由《宋史・包拯传》可知,历史上包公确有其人。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在包拯生前就有关于他的“神话”流传。如他“知开封府,为人刚严,不可干以私。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吏民畏服,远近称之”(《谏水纪闻》卷十)。宋、元间的罗烨新编的《醉翁谈录》目录公案类中就有《三现身》。

二、对包公戏现存剧目的考证

据学者考证宋元南戏中的包公戏,现仅存元末南戏《小孙屠》。据学者考证,元杂剧中,现存包公戏有十一种。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武汉臣《包待制智赚生金阁》、李潜夫《包待制智赚灰栏记》、郑廷玉《包待制智勘花》、曾瑞《王月英元夜留鞋记》、无名氏《玎玎踏踏盆儿鬼》、无名氏)《包待制陈州粜米》、无名氏《包待制智赚合同文字》、无名氏《神奴儿大闹开封府》、无名氏《鲠直张千杀妻》。明代现存包公戏,有传奇五种:欣欣客《袁文正还魂记》、童养中《胭脂记》、无名氏《高文举珍珠记》、沈《桃符纪》、无名氏《观音鱼蓝记》。到清代,存有传奇四种:朱佐朝《乾坤啸》、石子斐《正昭阳》、唐英《双钉家》、李玉《五高风》。近代京剧中的包公戏,据郑振铎《中国戏曲的选本》统计共存有14种。陈涛在其《包公戏研究》中对近代地方戏如秦腔、河北梆子、潮安潮剧等剧种的包公戏剧目也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戏中的包公戏很多都是和京剧中的包公戏属于同一题材内容却又不同的剧名。如《铡美案》又名《秦香莲》、《明公断》等。

三、对历代包公形象的研究

(一)元代戏曲中的包公形象。由上述可知,元代现存的包公戏最多。因此,学者们主要对元代杂剧中包公形象进行研究。徐朔方在《元曲中的包公戏》中认为,包公的形象的出现是人民对正直清官的渴望。刘井亮《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中认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继承了《宋史》中的包公形象,生动立体地反映了包公智勇和为民请命的性格。

(二)明清戏曲中包公形象。元杂剧的包公形象大都清廉正直,刚正不阿,形象还不够丰满。在明代,由于受程朱理学提倡的伦理道德影响,包公身上的伦理色彩逐渐浓厚,常进行三纲五常说教。朱万曙在《明清两代包公戏略论》中将明清戏剧中的包公形象概括为身世传奇化、权利的神化、性格的人化三种。陈涛在《浅论明传奇中的包公形象》中也认为明传奇中的包公形象继承了元代包公戏中包公形象特点,同时包公形象渐趋神化,其权力被无限扩大,成了正义和公理的化身。在清代无论是京剧还是地方戏,包公戏都是常演的曲目。此时的包公在大多数剧中并不是主角,但作用突出。特别是京剧,不但继承和改革前代包公戏的思想和艺术形式,还借鉴吸取其它剧种的特色,最终走上宫廷舞台。

王政尧在《满族和清代京剧包公戏》一文中,指出满族帝王认同包公戏的同时,也对包公戏及其扮演者予以赞同和扶植,加速了京剧花脸行当的发展。如,京剧名家穆长寿,在《探阴山》一剧中包拯创制了新腔,开创了上演折子戏的先例。

四、包公戏中的文化内涵研究

(一)包公戏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包公戏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任孝温在《元杂剧包公戏繁盛原因略探》中,将元代包公戏繁盛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元代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权豪势要横行,官僚素质极低,元代百姓渴望清平政治的共同心态所致,二是受前代公案文学的影响,从上古神话传说到秦汉小说、唐传奇、宋话本等都在题材、形象塑造等方面对包公杂剧形成文学方面的滋养。

(二)包公戏中的清官文化。包公戏的价值在于其深厚的清官文化蕴涵。钱剑夫《谈“清官”和“青天”包拯》、高益荣《元杂剧公案剧中清官形象的文化透视》、张本一《徘徊于法律与伦理之间――元公案杂剧中包公形象的历史解读》等都对包拯这一清官形象的产生、源流及其历史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包公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审视和探索。丁国强《包公崇拜与法律信仰》、王昊《论元杂剧与法律文化》主要是从与礼、法与情、法与智、法与用这四个层面探讨了元杂剧中的司法实际及作者对此的态度。苏力《传统司法中“人治”模式――从元杂剧中透视》则是从法理学角度,展示了包公戏中传统司法模式的局限。

通过以上梳理可知:对包公戏的研究集中在元杂剧,对明清之后的戏曲研究存在不足。笔者认为包公戏尚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首先,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可以通过对舞台演出、服装道具、剧种流派戏班等方面的研究,来探讨这一戏曲题材的内在规律和艺术价值。此外,从研究方法上也可以探讨同时期的小说、话本与戏曲之间的交互作用。

参考文献:

[1]沈锡麟.包拯[M].北京:中华书局,1984.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范文第2篇

在这次作业中,京剧脸谱成为了我的研究对象,因为他有着非常成熟的脸部颜色应用及图案造型。而这次研究也是我继第一节后的继续。学习,从国粹京剧脸谱中学习和研究色彩构成在具有局限性的脸部是如何体现色彩特有的信息传达方式从而传承了竟150年并且成为经典成为国粹成为不可取代、不可代替的京剧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传承京剧特有的一种方式。

脸谱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周武王率兵伐纣,大军行至麒麟山下,被驻守山下的闻太师挡住去路。姜子牙计上心头,让士兵戴上了神兵天将的面具上阵叫骂,个个威武凶煞,好似天兵下凡。闻太师不知真假,以为天意,拔寨而逃。此事传入民间后便产生了画脸谱逐鬼的民间习俗。作为生产力低下的奴隶制人类,靠天吃饭是当时的社会现状,人们认为自己不会也不可能依靠自己战胜一些自然灾害,所以当时的人类对神鬼的崇拜也很浓烈,因此,脸谱主要应用在节日庆典的活动中,如社火。而如今,这一传统流传至今,在一些村庄里,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作为早期的脸谱,主要是描绘鬼、神,也因此,脸谱主要应用在节日庆典上。早期脸谱的表现形式为面具。夸张的五官主要为想象的天神恶鬼的形象。结合自然界具有攻击性的动物形象,以及艳丽的颜色和奴隶制人类的丰富想象里,设计和创造出的具有鲜明特点的面具。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想象力。

脸谱艺术与中国戏曲的结合,出现南北朝和隋唐(公元420-907)乐舞节目中就有了“假面歌舞”,这假面具就是脸谱的鼻祖。但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戴艺术面具演戏越来越不利于演员面部的表演,艺人们就用粉墨、油彩、锅烟子直接在脸上勾画,这样就逐渐产生了脸谱。当时,戏班以露天演出为主,离戏台较远的观众往往看不清演员的面部表情,勾上脸谱使观众在远处就能一目了然。在十二至十三世纪的宋院本和元杂剧的演出中,当时就出现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块白斑的丑角脸谱。为适应露天演出,所勾脸谱一般只用黑、红、白三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强调五官部位、肤色和面部肌肉轮廓,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这种原始的脸谱是简单粗糙的,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逐渐装饰化了。到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京剧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法后,京剧脸谱也在吸收各地剧种脸谱优点的基础上,经几代著名演员和戏剧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创新改革,得到充分的发展。图案和色彩愈来愈丰富多彩,各种不同人物性格的区分也越来越鲜明,并创造出许许多多历史和神话人物的脸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妆谱式。它在形式、色彩和类型上有一定的格式。内行的观众从脸谱上就可以分辨出这个角色是英雄还是坏人,聪明还是愚蠢,受人爱戴还是使人厌恶。 京剧那迷人的脸谱在中国戏剧无数脸部化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京剧脸谱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它通过运用夸张和变形的图形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京剧脸谱色彩十分讲究,看来五颜六色的脸谱品来却巨细有因,决非仅仅为了好看。不同含义的色彩绘制在不同图案轮廓里,人物就被性格化了。脸谱的通用色彩含义为:

黑色:黑色最初也是用来表示人物肤色的,包公画黑脸表明他的皮肤黑,随着包拯铁面无私的公正形象备受推崇,黑色就符号化为一种性格的表征,经过延伸后,黑色脸谱一般用于正直无私,刚正不阿以及性格直爽刚毅而勇猛的人物。

红色:红色一般用来表示耿直、忠义,有血性,多表现正面角色。其实,红色脸谱最初只是为了表明人物的肤色,而很多肤色红黑的角色都非常忠勇、正直,这样推而广之,就开始用红色表忠勇,并为忠勇良将、有道神仙勾画红色脸谱。

白色:白色有粉白和油白之分。京剧中常常用白色脸谱来表现奸邪的反面角色,如三国戏中的奸雄曹操画粉白脸,表明其奸诈多疑。此外,鹤发童颜的老英雄、将官以及和尚、太监等角色也可以画白色脸谱。

绿色:在京剧脸谱中,绿色脸谱一般用来表示勇猛、莽撞、暴躁的人物,与黑色脸谱有相近的用意。此外,有些占山为王的草寇类人物也勾画绿色脸谱。

蓝色:在京剧脸谱中,蓝色与绿色的含义相近,都是黑色的延伸,表示人物性格刚强、豪爽,有时候也表示人物的阴险、狡猾。

紫色:紫色是红色和黑色的中间色,其表示的象征意义也介于红黑之间,一般表示肃穆稳重,刚正威严,富有正义感。有的人物在小说、戏剧中描写为紫色脸膛,所以就给他们画紫色脸谱,也有的人物勾画紫脸是为了表示他的相貌丑陋。

黄色:在京剧脸谱中,用黄色寓意人物骁勇彪悍或凶暴残忍,所以黄色脸谱一般用于勇猛而暴躁的人物。

金银色:金银色在神怪脸谱中应用较为广泛,用来表示神仙的金光普照,鬼怪的青面獠牙;有时也用金色脸谱来表现将官的英勇无敌,以增加其威仪。

正如一首歌里唱的: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

红脸的关东战场沙,

黄脸的典韦,

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紫色的天王托宝塔,

绿色的魔鬼都夜叉,

金色的猴王,

银色的妖怪,

灰色的精灵笑哈哈。

京剧脸谱的颜色是以主色象征某人物的性格特征,它是一个脸谱最主要的直觉表现手段。艺术家用不同的颜色,突出剧中复杂的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忠诚、善良、阴险、狡猾、有褒义也有贬义。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乡土资源;选择与运用

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引领学生走进乡土,选择并合理运用乡土资源,将乡土资源融入教材、填充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恰当选择乡土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学习历史人物,树立学生远大志向

我们的家乡――仙居,早在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即单独设县,名乐安,五代后唐五年(公元930年)改名为永安县,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真宗皇帝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围,而多神仙之宅”下诏改永安为仙居,一直沿用至今。仙居单独设县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可运用的历史资源非常丰富,这为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充分运用乡土资源提供了可贵的教材。

在仙乡大地上涌现了众多历史人物,他们造就了“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仙居精神。如,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生,别号五云阁吏,柯思岙村人。博学能诗文,善书。柯九思笔下的墨竹“各具姿态,曲尽生意”。其画、诗、书法,世人称为“三绝”。又有学生熟知的吴时来(1527~1590),字惟修,号悟斋,厚仁村人。我们学习他面壁苦读,三年不下山的刻苦精神;学习他面对倭寇,奋勇杀敌的精神;学习他的清廉、坚贞不屈的高尚品德。他被免职后闲读群书,建悟斋书院,朝夕讲学,造就人才,开拓当地文化。这些人物的鲜明事迹,都是爱国爱家乡教育的好材料,培养学生勤奋上进、刚正不阿的家乡精神,树立学生为祖国、为家乡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

2.游览名胜古迹,培养学生爱乡情感

仙居文物古迹丰富,风景名胜闻名远近。神仙居景区中的将军岩、睡美人,将军与美人遥相望,真可谓是天地的造化,自然的杰作。每一块石头,每一步风景,都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景星岩景区中的响铃岩、望月亭等散发出大自然的神奇;来到读书堂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前辈读书的刻苦。皤滩古镇:早在公元998年前,这里就因水路便利而成为永安溪沿岸一个繁华的集镇了。

经过了千年的洗礼,皤滩仍完好地保存着三里长的由鹅卵石铺砌成的“龙”型古街。街两旁是唐、宋、元、明、清、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大量保存完好的民宅古居,以及朴素迷离、布局精美的“三透九门堂”。带有独特风貌和古文化气息的仙居风景、名胜古迹,不管是课堂图片展示、教师穿插讲解,还是实地参观,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情感的好题材好场所,让学生感受历史与社会就在自己的身边。

3.考察历史遗址,缩短时空距离

下汤遗址,位于横溪镇下汤村。1984年发现,属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6000至7000年。出土了石斧、石凿、石刀等生产工具;矛、弹丸等的狩猎工具;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的生活用具。其中石磨盘和石磨棒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完整、最原始的稻谷脱壳工具。新石器时代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了,学生学习课本的知识,有点枯燥。教师拿下汤遗址来介绍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等的情况,就会更生动。如果组织学生考察下汤遗址,新石器时代的知识就活生生摆在学生的面前了,这比学习课本余姚河姆渡遗址文化更容易掌握。这样久远的文化,学生身临其境,就一下子缩短了历史与学生的时空距离。

4.了解传统特色,引领学生走进家乡

仙乡大地无论是饮食还是传统工艺,都有独到的一面。仙居碗是独具仙居文化的传统风味饮食,碗指的是莲子(白扁豆)、海参、泡鲞(xiang)、大鱼、翻碗肉、敲敲肉、大脸豆腐、肉皮泡这八道菜式,比较特别的是泡鲞和敲敲肉。泡鲞由包裹咸鱼干的面饼炸至外焦内韧,材料普通而加工工艺独特。敲敲肉是将肉片用木槌连续敲打后放入沸水加盐和葱就成菜肴,加工程序和使用工具原始,凡尝过此菜者才能品出其中的独特。还有“中华第一灯”,美誉仙居的无骨花灯。2006年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对于颇具家乡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作为历史与社会教学者,应该充分利用时间广泛收集与挖掘,并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和参与其中,更好填充教材,带领学生真真切切地走进自己的家乡。

二、合理利用乡土资源,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1.融于教材,激发兴趣

运用乡土资源,创设历史课堂情境。上好一堂历史课,关键要把握住历史情境。教材中的任何一历史事件,从落实知识角度来说,只要讲清背景、经过、结果及影响就行。但这样的知识是死板的,课堂是沉闷的,结果就葬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的,教师去寻找相关的学生身边的历史素材作为情境导入或插入,把乡土历史资源融于教材、融入课堂,就会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积极性。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中,介绍北宋经济的发展,仅凭教材的知识,学生肯定会觉得索然无味。可以先用家乡仙居皤滩古街的店铺来创设情境,设问:店铺林立反映了什么情况?展示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景象?用贴近学生身边的历史题材作问题,提高了兴趣,刺激了求知欲。古街除了店铺外,还有不少书香门第,其中以长门堂和何氏里门堂为突出。长门堂门庭结构整齐大方,在正堂屋檐下悬挂着一块清雍正年间的匾――“贻厚堂”,堂屋里还悬挂着一块由清吏部侍郎齐召南书写的“洛社名高”的匾额。又问古人热衷于学习目的在于什么?这样又联系到了古代的科举制度。学习的模式千变万化,最终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同时升华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中,介绍明朝中国东南沿海被倭寇侵袭,中国军民奋起抗倭的历史时,教师首先可以把吴时来的抗倭历程作为情境导入,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戚继光的抗倭历史。或者上映《抗倭英雄吴时来》,营造一个倭寇来犯,家乡英雄抗倭的情境,把学生带进明朝的历史,引导学生分析倭寇来犯的原因,了解中国军民奋勇抗倭的历史。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吴时来的英雄事迹,弘扬他们抗倭卫国的精神。

2.游览考察、引发思考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主要介绍祖国的河山。家乡仙居的山水引人入胜,学习好地形,地势的知识后,带领学生游览附近的家乡山水,让同学们分析家乡的地形类型、地势特征。身临其境,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就提高了。利用家乡的风景名胜,可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探寻其中的奥秘。景星岩的读书堂,其实就是一方石壁,可以抵挡风雨,与外面仅有一米不到的狭窄通道。这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什么要到这儿读书啊?假如是我,能做的到吗?

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感悟呢?这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留下了大自然的清幽与静谧。感受到置身于大自然的开阔。教育学生读书要心静,心胸要开阔。

3.走出课堂,传承文化

在历史与社会的每一单元后面,都有一个探究的主题。其中涉及旅游路线的主题时,完全可以设计从仙居城关到横溪的旅游路线,其中的景点、风俗习惯、地方特色等介绍,增加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热爱之情。

为丰富学生的生活,我校开展“素质拓展课堂”,请食堂师傅介绍家乡传统菜肴制作,就地取材,何乐而不为?让民间艺人走进课堂,展示技巧,解开无骨花灯制作之谜。学生的素质得到拓展,家乡文化得到传承。

总之,在号召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让课程改革走得更远,我想,乡土历史资源作为社会课教学的载体应该是教学实践中的一大跨越,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穿插乡土历史资源,让学生在更大程度上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使社会课堂更具开放性、地域性、探究性、趣味性,会使课堂教学散发无穷的魅力,同时加浓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既学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升华了情感,又传承了文化。

参考文献: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范文第4篇

核弹功臣真情流露

真挚的前提是准确。扮演邓稼先的郑国霖刚进组,导演就对他说,这个剧是纪实风格,感情戏不能没有,也不能过。像琼瑶戏里的人物感情,在它那种风格底下是可以的,但是对《五星红旗》来说就太过了。

郑国霖表示,要演好邓稼先,最大的难度就在于“准确性”。“我们都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当时的人为了事业可以放下一切;但科学家毕竟也是人,不可能完全不顾妻儿老小。如何把这种两难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准确。”

为了制造两弹,邓稼先不幸受到核辐射,健康受损。他的爱人是医生,很多事情瞒不住她。邓稼先决定告知以实情,再想办法说服妻子同意他回到工作岗位上去。拍这场戏的时候,邓稼先哭还是不哭?大家都觉得这个问题很棘手:不哭吧,是不是心太硬了?哭吧,这个人是不是又太脆弱了?最后实拍的时候,郑国霖是这样处理的,他先平静地把话说完,妻子听后痛哭流涕,两人紧紧相拥;然而就在抱住的刹那,邓稼先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无声流淌下来。郑国霖说:“开始说话的时候,邓稼先肯定不会表现出来,否则会影响到他的爱人。只有在爱人看不见的时候,他才会真情流露,他知道他受的辐射是致命的。”

《五星红旗》的外景大部分在银川拍摄,夏季高温,场地又没遮没拦,演员们时刻处在暴晒之中。亦因如此,郑国霖觉得可以接近他所扮演的人物的心境:“那里的风沙很大,好不容易有个好天,但也是说刮风就刮风。暴晒的大太阳底下,就算有伞挡着,地面反射上来的热气照样让你透不过气来。很多新人进组,拍一天戏下来,整个人就黑一圈――这是在今天的银川,可想而知当年是何等艰苦。”

核弹试爆塔是《五星红旗》的一处重要外景,搭景的那几天正值酷暑,气温高达40度。剧组在当地聘请的工人都纷纷请辞,说这活儿太苦了,这钱挣不了。可是外景如果不及时搭好,势必要影响剧组的拍摄进度。最后没办法,剧组人员不得不自己上场,在烈日下挥汗如雨,把核弹试爆塔“造”了出来。从最后的拍摄效果来看,非常专业,非常成功。

清华校长棱角分明

2011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日子,电视剧《水木清华》作为清华百年校庆献礼剧而备受瞩目。《水木清华》与以人物贯穿始终的常规剧不同,它是以清华百年校运为线索,着重描写了几代清华人为清华的建立、独立及发展壮大而做出的不懈努力,这其中既包括为设立清华学校立下汗马功劳的驻美公使梁诚,也包括唐国安、周诒春、梅贻琦等清华几代校长。郑国霖在剧中扮演清华校长周诒春。

与提出“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的治校理念的梅贻琦相比,知道周诒春的人并不多。因为他的刚正不阿和行事魄力,清华大学才能初具雏形。为了演好这个人物,郑国霖下了一番研究功夫,这才发现原来赫赫有名的清华大学四大建筑就是周诒春设想和规划的。1914年,著名学者梁启超莅校作《君子》为题的讲演,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生,其后也是周诒春提出以此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并延续至今。

刚刚演完邓稼先,现在又要扮演周诒春,虽然都是大知识分子,但在郑国霖看来,他们却是截然不同的人:“《五星红旗》和《水木清华》是一个导演,但是我在这两个戏里的角色反差却很大。邓稼先有点类似老好人,为了事业其他什么都不顾,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像头老黄牛。周诒春身处的那个年代更特殊,最早清华学校的经费都来自庚子赔款,受外国人控制很多。虽然是中国人当校长,但是下面的主管和老师,很多人都在打那笔钱的主意,作为校长,压力非常大。周诒春又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跟他商量事情可以,但是一旦让他察觉你是图那个钱来的,不管是谁,他立刻翻脸。”

《水木清华》让郑国霖“脾气”大了很多,但在清华大学实景拍摄的过程,又让他时时刻刻感受到这个百年名校的气息,让他不知不觉沉静了很多。《水木清华》由清华大学欧美同学会筹备拍摄,该剧编剧也是投资方之一,曾花三年时间搜集各种资料。因剧中涉及众多历史人物,出品方又一一取得他们的后人签名授权。拍摄过程中,清华大学给予鼎力支持,《水木清华》因此成为第一个在清华校园大量取景的电视剧。电视剧播出时,有心的观众可以在其中寻找科学馆、图书馆、大礼堂与体育馆等著名的清华大学四大建筑。

窝囊帝王老谋深算

郑国霖的荧屏形象多变,他既能塑造《五星红旗》《水木清华》里的大知识分子,也能诠释电视剧《美人天下》中的传奇帝王。《美人天下》用一种类似悬疑剧的方式重新讲述了武则天登基的故事,剧中对郑国霖饰演的唐高宗李治做了颠覆性的表现。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李治是典型的无用且窝囊的君王,但是在《美人天下》中,这些统统成了他的伪装!剧本这样形容李治:“他的昏庸埋着心计,爱情藏着毒药。他抱在怀里的,设了陷阱;许诺一生的,除之而后快。只要大业得逞,包括爱情在内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武器。”

角色表面和内心的强烈反差,给郑国霖塑造这个人物带来极大困难。他把李治和自己曾经扮演过的李世民做了个比较:“李世民手段也很狠,但是他比较直、明朗,那就比较好演。不像这个李治,太多面性。看上去是这样,背地里是那样。更极端的是到最后,为了巩固他的国土,明明知道身边的女人可能是别的国家派来的奸细,但还假装不知道,还用爱来感动她,让她反过来提供情报给自己,然后把敌国打败――这个人的城府太厉害了!”

郑国霖在剧中与饰演长孙无忌的张晨光以及饰演武媚娘的张庭对手戏较多。在郑国霖心目中,他们都是值得学习的前辈,尤其他们在片场的敬业精神,令他钦佩。“张晨光和张庭,都入行二十年以上。即便不是拍他们的戏,还会到现场在旁边给我对词。不管和谁演对手戏,只要他们觉得有什么不好,都会指出来。别人有什么问题,他们都很耐心地回答,从来没有一点儿大腕的架子。”

除了好演员,剧组的好运气也让《美人天下》这部剧的拍摄顺利不少。郑国霖印象最深就是拍第一集第一场戏时,剧本设定原本是大雨中,武媚娘慢慢从远处走来,偏偏那几天都是大晴天,剧组只好调来洒水车。谁知开机前一刻,突然天降鹅毛大雪,偌大的空旷皇宫中,飘飘扬扬的大雪中走来一个绝色佳人……整个画面的气氛既荒凉又动人。这个镜头可以说是老天赐的,可比人造雨要强多了。

近几年郑国霖的发展势头很好,除了已经拍摄完成,今年准备播放的《水木清华》《美人天下》外,他目前正在湖南安华拍制作人张纪中的首部人文历史剧《醉》,他在剧中扮演男一号胡少英。郑国霖介绍,《醉》是一部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晚清版《基督山伯爵》。张纪中谈到选择郑国霖扮演男一号时说:“郑国霖是一个很懂得细腻处理人物细节和情感的好演员,满脸胡须的造型不同以往,很符合我对男一号的形象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