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品课程汇报

精品课程汇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品课程汇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精品课程汇报

精品课程汇报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 教学资源 共建共享

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技工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塑造技工院校品牌的重要举措。笔者学校承担多门省级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本文就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进行分析和总结,阐述笔者对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些思考。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进展情况

笔者学校积极参加省紧缺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建设了《电动机继电控制线路的安装与维修》《交、直流调速系统的安装、维修与调试》《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与维修》《新车检查》《配合件数控车加工》《AutoCAD》《手工电弧焊》等省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的立项评审、项目推进过程的培训、项目中期检验、项目验收评审等各环节形成了一套建设过程标准化、建设内容规范化、建设经费预算化、建设成果多样化的精品课程建设经验,探索出一条一体化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如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分为申报、立项、建设实施、验收、公布四个阶段;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步骤分为教学文件准备、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实施、课程上网等五个环节,并能根据技术要求的提升不断完善;精品课程评审分资料预审、查阅评审资料、现场汇报、专家独立打分与综合评审。

二、精品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一是课程理念更先进。精品课程建设团队能较好地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与培训经验,做好精品课程建设顶层设计,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前瞻性。

二是课程内容更优化。精品课程标准主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结合本地经济和本校教学实际,注重工学结合,优化精品课程内容和学习任务设计,突出精品课程的职业性。

三是教学方法更科学。通过课堂录像、教案设计和现场汇报,很多主讲教师能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从“主导”逐渐走向“引导”,学生从“被动”逐步走向“主动”,做到了贴近课堂、贴近学生,提高了教学效果,突出了精品课程的针对性。

四是教学资源更丰富。吸纳多方精品课程建设经验,历经多轮全省教学培训与竞赛活动,教师们在教案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水平等方面又有新突破,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内容精准,形式多样,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创新性。

五是教学条件更完善。在精品课程专项经费的扶持下,各学校加强教学团队和实训实习场地建O,促进了本专业内涵建设,带动了专业群课程建设,突出了精品课程的辐射性。

六是建设成果更丰硕。通过精品课程的教学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师资团队教学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得到锻炼,教学效果明显提升,课程建设成果显著,特色鲜明,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先进性。

三、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从推进质量和总体要求看,还存在以下问题:部分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场地需进一步改建,学习任务设计需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建设需进一步完善,一体化精品课程教学实施需进一步推进,品课程建设的成果需进一步包装和提炼等。

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改进措施

一是完善激励机制。各学校要建立合理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精品课程开发和建设中来。二是打造课程团队。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的,没有团队的力量是无法建设优秀的精品课程,好的教学必须有好的团队。三是提炼建设成果。有很多教师只注重教学资源开发和课堂教学效果,忽视成果的提炼、特色的推广,笔者学校教师还有很多优秀的建设成果没有提炼出来。四是共享课程资源。精品课程要不断完善和更新,在改进中提升,依托网络平台,实现共建共享,网络课堂直通学生学习生活的所有空间,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发挥其最大价值。

精品课程是一种荣誉,既是教师的也是学校的;精品课程是一种境界,既是教师的也是学校的。让精品课程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的精彩,成为技工教育的特色品牌。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汇报范文第2篇

一、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1.对精品课程建设内涵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课程是专业的灵魂,精品课程水平高低是专业办学水平的最好体现。课程建设理念是课程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决定了课程建设的方向、层次、质量、品位和特色。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应与学校定位相适应,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由于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起步时间不长,对其内涵认识不深,体现在:未展现出最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远未形成成熟、高质量、原创性的精品课程体系;鲜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的精品课程,而这却是高职课程教学所必须的;各级教育部门都在搞,但是低层次重复过多,特色不鲜明。

2.领军型人才缺乏,项目团队作战能力不强

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是课程开发设计、建设和实施的主体。目前,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进程中,存在着纸上拼凑教师团队,地上只有孤军奋斗的尴尬局面,在申报阶段,为了满足申报条件,课程负责人到处招兵买马,网罗符合条件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形成一个结构优化、战斗力强的教师团队,一旦精品课程申报成功,也就是这个教师团队解散之时。

3.精品课程建设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加

不少教育部门采取只给名分,不给建设资金、或较少投入,造成精品课程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课改措施(包括教学手段、教材)无法实施,大多留于表面包装,中看不中用。

4.精品课程整合与利用不够,后续建设不力

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对精品课程的有效管理,资源共享渠道不畅,推介力度弱,在把握和处理精品课程建设和开发问题上,倾向于项目化,以完成开发建设为目标,项目后管理和评价薄弱,未形成常规化管理,缺乏系统、有效的质量管理思路和方法。后续建设工作缺乏应有的力度,只是到了阶段性检查时,精品课程负责人才紧急动员团队人员,采取突击行为,匆匆搜寻所需教学资料,赶制课件、编写教案和教材,而那些结题验收的课程,则永恒定格在结题时的状态。而且很多时候连本校教师也不了解,更谈不上利用。重申报、轻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结果、轻过程现象普遍存在。

5.实践类精品课程数量极少

高职院校实践类课程比例一般都超过总学时的50%,但是却多数停留在理论课、至多理论含实践课类型的精品课程建设上,鲜见完全把实训课程作为精品课程加以建设的案例,这与高职教学实际不符,明显落后于精品课程建设步伐。究其原因,不外乎受到实训条件、实训指导教师力量、成果体现方式、建设难度大等因素制约。此类课程亟待开发建设。

二、推进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使命感

深化“依托行业、对接产业、服务企业”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高职办学理念。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找准精品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和源头。及时掌握区域经济发展和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以及专业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相关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及职业资格的要求,有效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业务规格。应定期召开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研讨会、专业指导工作会议等,组织、学习有关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文件,展开讨论,要深刻认识到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激发教师的主人翁精神,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按照高职院校质量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积极投身到高职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中去,自觉地肩负起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任务。

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细化课程建设过程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有效合作、高效运作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是精品课程的最为重要一环。应特别强调的是,不仅要有具有学术造诣较高、教学能力较强的理论型教师,更应吸引一定数量的从行业、企业一线聘请的技术专家或技术能手,担任课程组成员,实质性参与课程建设、课程教学、进行实践指导,从而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组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这是高职教育特点所要求的;主讲教师应与行业、企业密切联系,并参与其技术服务。学校应该加强对项目负责人的培养与管理。精品课程建设通常是由一个团队进行,其日常工作一般采取课程建设负责制。责任人负责制定和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规划、运作、自评等工作,负责人应根据实施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学期中、学期末进行自查,定期召开精品课程建设会议,总结交流精品课程建设情况,及时与系、学院领导汇报沟通工作情况。学院每学期结合教学检查对精品课程进行检查,在学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团队尽可能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争取系部、学院的支持。

3.强化校企合作,凸显精品课程特色

职业教育最鲜明的特色就是职业指向性,因此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在框架构建和内容选择上应体现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要突出职业性的特征。即,精品课程必须以某一职业的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特定的能力要求作为教学目标,课程体系要具有针对性、应用性,它不是按学科体系而是按照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的,努力使学生通过对相应课程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员。第二要重视精品课程的实践性。要整合传统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在课程教学上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这对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将大有益处。以上两点决定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是高职教学改革坚定不移的方向之一。第三要兼顾高等性和适应性。通过高职课程学习要培养出拥有高等教育气质、人格和现代思维分析能力的高素质社会成员;要注意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现代高技能人才,与传统单工种的培训有本质区别,故而职教课程内容的组织应重视其综合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

4.提高精品课程资源利用率和建设质量

由于精品课程成果使用、带头示范作用情况不理想,所以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推广:第一要提高相关课程网站的利用率,加大推介力度,搭建精品课程建设指导网络平台,及时精品课程建设相关信息。推介重点应该是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组织形式的推广,比如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说课录像、教学进度安排、课堂设计教案、课件设计等。第二是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精品课程的奖励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个人成长,将课程建设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把其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在教师考核中进行适当加分,这样可以把精品课程的建设融入教师的日常授课中,使堂堂精品课成为教师授课的常态。第三是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与示范,通过邀请有经验的精品课程负责人、精品课程评审专家对申报精品课程的课程负责人进行辅导、培训,提供技术帮助与支持,介绍精品课程建设经验,组织专门人员对口、帮扶相关课程建设团队,跟踪、及时解决教师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此外,用好有限的建设经费。严格执行院校质量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切实加强管理,确保专项经费落到实处,落实到急需的一线教师身上,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教师在质量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5.以持续的过程深化来完善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动态的、不断提升的过程,具有开放性、成长性、先进性、创新性、长期性的特点。精品课程的结项并不等于精品课程建设的终结,只能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和更新阶段的开始。结项以后的精品课程内容还需要根据专业发展要求和岗位需求、科研发展水平继续建设,其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等均要通过教学实践进一步加以更新和完善。

6.加大实践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

精品课程汇报范文第3篇

>> 以建设精品课程为契机,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机械控制类课程群研究与建设 以创建《温病学》精品课程为契机推动教学效果的提高 以精品课程为目标的网络教学的建设和开发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材料科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性探索 高职院校实践性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建材机械为特色的《粉体力学与工程》精品课程建设探索 《电工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 以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网络数据库精品课程建设 以哈萨克医药学为特色的精品课程示范校建设初探 对高职精品课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认识 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与反思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以建设精品课程为契机,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以建设精品课程为契机,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吴勇 许彪 庞文筠")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实践性教学是核心的教学工作之一,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增强学习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最主要的学习环节。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思维能力、较强的基本操作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的口腔专业医学生。本文以校级口腔颌面外科学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在加强实践性教学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实践。 【关键词】精品课程 实践教学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032-02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教学体系包括了理论授课以及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增强学习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最主要的学习环节。口腔颌面外科学教研室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成效,教学的质量得到了切实提高。

一 实践性教学紧密围绕教研室教学的目标和定位

根据昆明医科大学“立足边疆,面向基层,为边疆少数民族口腔卫生健康服务”的办学理念,本教研室的教学定位为:为云南省边疆地区培养具有较强临床工作能力的实用型口腔医学人才,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思维能力、较强的基本操作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的口腔专业毕业生。根据以上定位,本课程的目标是:在加强学生扎实的口腔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前提下,经过口腔颌面外科学基础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技能训练后,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口腔颌面外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毕业后能够胜任口腔颌面外科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

二 实践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1.通过综合的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一,综合的临床实践教学管理:成立由教研室主任、指导教师组成的毕业临床实习综合教学小组,具体负责综合临床实践教学的实施;教研室制定了教学大纲、综合临床实践教学计划、教学质量监督和管理办法等教学管理制度;学院教学办负责教学质量的检查监控。

第二,综合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采用单科轮转实习的方式,即把学生安排到各科轮转实习,把病人按学科分类治疗,学科间缺乏融合沟通,忽视了口腔疾病治疗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未得到充分的综合,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本教研室综合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是:以临床教学为中心,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在不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由同一学生实施不同专业的治疗,强调了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融合贯通、有机整合及实际应用,改革了传统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

第三,综合的临床实践教学内容:注重综合教学的内涵建设,突破原有的以学科为中心单一教学内容的限制,制定并实施了基本技能培训方案,该方案涵盖了五年制口腔医学所要求的基本专业操作技能和执业医师考试内容,包括无菌术、问诊和基本检查技术、基本急救技术、口腔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共36项。

第四,综合的临床实践教学手段:把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团队学习,通过病案讨论、病案展示、角色训练、沟通技能训练及小讲课,培养学生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及对知识的综合及实际应用能力。

2.推行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

通过对教研室教师进行培训,在教学中实施PBL教学,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团队学习。教师给出问题或病案(不完整病案),学生分小组讨论,提出可能诊断;需增加的信息,学生查文献、上网络获得相关信息以补充病案,经过讨论最后得到正确诊断。对学生的调查显示,通过PBL教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信息收集管理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明显提高。

3.社会实践教学推进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一,教研室组织由MSI国际专业服务机构参与的口腔健康大学行,组织到丽江、西双版纳及怒江州开展少数民族口腔健康调查等活动,使学生走社区、进学校、下农村。要求学生进行组织、设计,完成讲稿和幻灯,担任讲解和培训,撰写活动报告。通过课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服务社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热情。

第二,聘请省内外专家和企业营销代表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三,发挥地域优势,加强对外交流。我院已加入“湄公河区域国际牙科医学协作组织(IDCMR)”,先后派出十余名学生赴东南亚国家参加“湄公河流域口腔医学协作组织学术交流会”进行短期学习。通过对外交流,学生增强了国际化意识,开拓了视野,并提高了英语应用能力。

4.加强临床实践教学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教学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本学科的临床教学包括实验室教学、毕业临床实习两个阶段。通过多媒体课件、视听教材、临床病例讲解、临床实习等多种途径让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以提高。

在实验室教学中,紧密配合课堂理论讲授进度,在仿头模上进行相关操作的规范练习,准备相关典型病例结合录像资料、视听教材引导学生进行病例分析,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不断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进入临床毕业实习前,组织临床见习、临床观摩示教、医师助理训练、临床知识专题讲座,使学生逐步熟悉诊治流程,为学生提供一个整合知识结构、缓冲心理适应的平台,为顺利进入临床生产实习打好基础。

临床实习阶段实行导师制,学生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培养学生严谨的诊疗思维,严格、规范地进行临床操作技能训练。(1)熟练掌握口腔外科疾病的病史收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以及初步诊断、鉴别诊断、诊疗计划及可能的并发症;(2)熟练掌握口腔颌面外科基本的临床操作,如清创、缝合、打结等基本技能。(3)要求学生对疑难病例查阅参考文献,提出检查及诊治意见。对常见问题进行讲解、讨论,使学生养成从临床实际出发的思维方式。学生收集一定数量的病案,包括病历、X片、治疗过程、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复诊记录,并安排每周汇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整理信息、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5.考核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探索

教研室建立了“实习医师量化考核制度”,实习结束时,依据《口腔颌面外科实纲》进行临床技能综合考试。考试则参照国家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内容的5站式考试模式,对包括无菌术、问诊基本检查技术、基本急救技术、口腔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病案分析进行考核。

三 课程存在的不足

第一,本学科的发展较快,很多新的内容需要加入到教学中,但我们的老师既要从事教学工作,又要从事繁重的医疗工作。需要配备专职人员为教师做好教学资料如多媒体,以利于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第二,本学科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变化,但是教材的内容相对滞后,希望能通过加快教材新编速度、给学生编印补充教材,开设专题讲座等加以改进。第三,强调以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的教学已经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必然趋势,目前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业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力度仍然不够。第四,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进行,患者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如何处理好患者权益与学生临床实习之间的矛盾,临床教学要求与学生实践机会减少的矛盾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四 小结

精品课程汇报范文第4篇

经济学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基础课程占据一定的地位,其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讲授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能否充分利用经济学的方式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高职院校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发展,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以及人才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尤其是在教学模式上,要采取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才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内容的革新。另外,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这就需要对于教师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做出严格的规定,否则就无法实现精品课程的建设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在满足课堂和课后实践的教学基础上,要学以致用,以此满足职业岗位管理的需要和基本素质。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提高综合素质能力方面要适应职业的变化,从而渗透到各个领取,实现高职院校经济学的基本作用。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师资力量的重要途径,也是为了展现高职院校教学方面的重要内容,课程的研究对于教师积极的参加各项教学活动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也是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师生学习和教学能力的体现。在创造性的学习中培养师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经济学基础精品课程的作用所在,也是为了体现经济学基础课程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二、高职经济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课程建设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我国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但是部分高校对于公开出版的教材关于经济学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新的要求和新的市场发展环境,并不能够做出有效的改变和更新,这就使得高职学生在接受的教育中存在滞后的特点。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水平,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组成员必须要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把教学资源建设作为重点,来推动其他方面的建设。另外,在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过程中,使之理解和把握科学理论;而且增强了感染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课程研究方面。教学和科研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之一,经济学作为基础课程,它的应用和发展需要完善的强化制度形成的理论体系,才能够在日常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工作的质量,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精品课程立项建设后对与本课程建设相关的部分进行整理分类,作为本课程教学资源,通过不同的栏目科学地呈现了出来。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很多专业教师对于科研的工作较为重视,从而忽视了教育过程的作用。这种不平衡的投入,对于学生的教学方向、努力的结果与实际生活不相符合,从而造成了课程建设方面的偏差,不利于教学的实现。3.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经济学的学习不仅仅包括理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实践的学习,突出学生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地位,是新时期新阶段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但是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创造条件和背景条件下并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造成了学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尤其是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难度增加。而在考核方式上,主要采用的是单一化的的考试内容,这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无法达到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课程的目的。

三、增强高职经济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是目前高职院校重点培养的关键性人才,尤其是能够结合时代的发展尽可能的在短时间内达到学习的目的。这种通过培训一定的业务能力和科研工作,从而在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利用互联网以及多媒体的方式,及时的掌握国内外的有关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动态。积极的鼓励教师利用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改革的方法对于教学的效果进行交流和汇报,从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起来,从而注重学生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有效的帮助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精讲多练,让学生能够深层次的处理好各种问题,掌握相应的解决办法。这种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能够实现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所以要对课程内容做加法和减法:加法是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相反,减法是减少理论教学。不应该是纯理论教学,要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然后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排序,设计学习情境与具体的任务单元。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提供多种有力的条件和设备,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融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养,这种实践教学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3.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实现教学目标的结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实现激励的机制政策和措施倡导教师利用现代化的媒体手段和较高的理论知识成果完成教学的目的。互联网等多种新媒体的使用能够为课程的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从而有效的弥补在课程教学中的不足,尤其是利用网络传输媒介的手段,增强学生对于经济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运用动态化的效果展现经济学的基本特色,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以此达到让学生自主的选择课程的目的,实现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等方方面面,只有扎扎实实、认认真真、持之以恒地努力工作,才能把事情做好。经济学基础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育人才发展和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是为了实现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课程资源和建设的发展要以学生多元化的特点和学校的实现条件来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丰富教学的手段和内容。而在新媒体等多种手段下,经济学的基础课程要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目的,从而能够达到完善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丰富课程的资源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培养,扩大了教育改革的目的,为建立校级经济学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奠定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作者:谢大伟 单位: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汪朝洋.经济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实践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

[2]张苏雁;李慧凤.浅谈如何建设高职经济学基础精品课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10).

[3]马东红.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实证研究——以经济学课程为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2).

精品课程汇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程建设;课程特色;创新

“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培养人才理念由“应用型人才”向“技能型人才”转变,注重岗位能力培养。《变电设备检修》是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自建校以来,本课程由于是理论、课程设计与实习三个环节进行施教,教学体制问题导致三个环节不协调,内容上有重复现象、时间安排上有矛盾,理论与实习完全脱节;基于此因,本次精品课程建设从岗位群出发,突出实践环节,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组织课程教学、实习;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实用型人才。

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按照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我们引入了校企合作的开发机制,深入企业,通过与现场技术专家及工作人员交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开发基于实际工作任务的学习项目,并以真实的工作环境为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同时,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检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为以后从事有关电气检修、安装、维护及管理等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一、学科建设意义

行业办校的高职高专培养的学生,应能适应行业制定的各种标准,满足就业需要。因此以行业专家对贵州电力各地区实际工作环境分三大专业,九个专业类别,一百二十个“岗位培训标准”为准绳,对其通用、专业、岗位三个维度的培训标准进行提炼和升华,把本门课程建设成为既是学生就业需要完整体系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达到系统学习的一门课程,又是专职岗位培训的好教材。通过学院丰富的网络资源共享,对于“变电设备检修”岗位培训无论是在职员工、转岗员工、新入企员工都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随着精品课程的建成及应用,将成为国家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定位,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本着就业性、务实性、开放性,正符合示范性专业建设的思路。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专业建设奠定基础。

以现场规程、规范、标准等内容为主线,按变电设备检修作业员的岗位维度需求进行项目训练,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从业能力、跟随企业用人岗位标准,学生提前了解相关岗位标准,提高了学生适应就业岗位的能力,学生实现了“零”距离岗位实习。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精品课程建设结合岗位标准整合重组传统模式的理论和实习教学内容,创出新模式是可行和实用的。近几年来,学院相继出台了若干政策和奖励制度,体现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程建设

2.1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

首先精品课程建设与短期的岗位培训的区别,它是高职高专的系统教学;其次它不是专一的“师傅带徒弟”那么单纯,它需要用工作任务驱动理论教学,为某一就业岗位奠定基础;第三它不是某一专长的技师、高级技师,仅仅是某一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某一模块学习内容,具备初级能力满足就业需求。因此《变电设备检修》课程定位为:为“变电设备检修初级作业员”工作岗位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必备的基本实践技能,即为初级专业水平。用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和员工能运用课程的基本原理掌握变电设备的拆装、检修、维护方法和工艺要求,具备变电设备检修初级作业员岗位的基本能力,实现方法目标、专业目标和社会目标。

2.2课程内容

在建设精品课时,注重课程的衔接,开设本课程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紧贴实际岗位标准,够用为原则,设计工作任务以能检验为基准,所以在选取内容时应遵循:一是具有针对性,即适用于学院电类专业课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实习完钳工和电工工艺实习,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学生。二是具有实用性,即按变电设备检修岗位职能体系标准,针对我院电类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群,结合现场专家编制的实训项目,我院实训基地的条件,拟以设备为模块,业务技能为主线,专业知识融合于项目中的教学模式选取教学内容,建立循序渐近的教学模块,使学生的能力由弱到强,掌握变电设备检修岗位能力。

2.3课程设计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则,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课程体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素质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建立满足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培养的实训项目。在课程建设中,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通过变电设备检修现场规程、岗位维度和专业维度为主线,设计训练项目。由精品课小组成员到现场学习、调研,最后确定本精品课实训项目和模块,编写整体方案及单元设计、确定课程网站内涵。

2.4教学方法

首先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形式。理论内容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结合;工作原理利有动画、视频;参数教学采用现场参观与学生汇报;设备检修采用六步教学法;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情景交替,记忆犹新。

其次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一是要循序渐进,技能训练项目从简单到复杂;二是工作任务模块化;三是理论知识与技能渗透性,通过任务的训练,在“做中学”,专业知识不断渗透到工作任务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理论并用于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学中做”,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学生亲自动手,感悟领会,能力不断提高。

2.5实施条件

1)资源条件

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有历史悠久相当实力的实习室,服务于学院、南方电网多种岗位的培训,成为了贵州电网公司培训评价中心,也是西南地区唯一一所电力高职学院。目前我院与本课程相关的实习基地有钳工车间、电工工艺车间、电气设备检修车间、内线与照明实习室、高压电气试验实验室、变电设备检修实习场地、10kV配电线路实训场地、比例为1:1的220kV实训变电站,同时拥有50多个多媒体教室用于现代信息教学,让学生在视频、音响、动漫的世界里认知、认识变电设备外观、内部结构、动作过程,形象生动展示,帮助学生记忆、掌握,真正做到见图如见物,见物为相知的效果。

我院在注重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的同时,按照“走出去,引进来”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实现“零距离”顶岗实习,与兄弟企业单位一起校企联合办校,达到“双赢”效果,在校外建立了若干实习基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同时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受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针对实际岗位的实训实习指导。

2)师资条件

课程建设团队由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一是专职教师,是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队伍,有高级工程师和高级讲师各2人、工程师4人、讲师6人,助理工程师2人,其中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8人,评标专家1人。既有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又有刚刚出校门不久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二是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行家,是一支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双师型”队伍。企业兼职教师共6人,均是在发、供电企业从事10年以上变电检修或管理的经验丰富的专家。

这些专、兼职教师不仅在教学上是好手,在科研项目上取得了可喜成绩。初步统计,他们共计完成科研项目12项、编写教材18本、16篇、培训在岗人员若干期。

对于重在动手能力的变电设备检修课程来说,师资已具备知识和技能两方面的条件。

三、课程特色与创新

3.1基于岗位,实施教学

本课程开展了基于具体岗位的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实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体化教学初步模式。教材只是一种参考依据,彻底改变了传统教材内容的结构,让学生先走进实训室,第一步感性认识设备外观,第二步通过老师演示讲解,先教会学生做,学生可以边看边学,再讲怎么学教材的学习理念。第三步让学生自己动手,边做边学,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道理,提高学生的技能,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观察能力。这样既解决了理论较差同学的学习,又满足了自学能力较强的同学需求,让学生充分发挥了取长补短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2依托行业,服务企业

贵州电力技术学院,承担着贵州电网公司在职岗位的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任务,因此要求教师们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熟知工作岗位并掌握岗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这样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讲教材,要求教师利用暑假或抽调深入企业调研,以便对该课程合理设计实训项目,接近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教师们向企业内行专家学习、交流,互长补短,得到了较好的效果。近几年与企业合作编写了《供电企业五岗位培训与考核标准》(高级、中级、初级)、《供电企业五岗位培训标准理论教材》、《变电设备检修工培训教材》以及岗位试题库(请点击课程网站学习资源)、《高电压试验工培训教材》、《配电线路工培训教材》、《变压器检修工培训教材》。

3.3校企结合,工学结合

本次课程单元设计教学内容是根据《贵州电网公司地区供电局技能职系变电设备检修作业员岗位维度培训标准》及《贵州电网公司地区供电局技能职系变电设备检修作业员专业维度培训标准》经过现场专家讨论,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条件,初级作业的要求而编制,完全符合现场需求,学生实现了零距离上岗实习。

3.4教培兼容,突出技能

本课程对于在校生来说是所有的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的一个重要实训环节,而对于培训则是电网运行与检修中的一个岗位——变电设备检修,教学与培训相互兼容,又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更贴近现实,工作任务就是变电检修初级作业员的技能要求,突出了技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达到教学目的,理论知识、岗位规范、安全教育等等随着工作任务训练完成互相渗透、学习、掌握、消化。

3.5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程建成后,经过实践,得到了学生和职工的好评。学生因其符合高职教育理念,贴近现场工作岗位;学员通过现场或远程网培训合格率提高,因此受到了学生、学员的欢迎。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经发、供电企业专家审核,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

院内专家评价:

①该课程建设的理念先进,思路清晰,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改革中,突出整合教学资源,按行业能力要求来架构,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环节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坚持在学生技能强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院220kV实训变电站资源的优势,使工学结合形式多样、收效大,是该课程建设中形成的较为突出的特点。

②该课程建设具有特色:经过课程改革后,内容充实了,目标明确,并能与实际的变电设备检修岗位能力相结合,这样职前职后能较好的衔接,有利于就业。工作任务驱动理论教学,利用学院的变电站进行现场教学,有利于学习差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学习,克服了厌学心理,反过来学习好的同学用实物现场使他更容易理解,更好的学习,这门课程经过课程建设后,内容丰富,编排科学,繁简适当,在保证相当广泛的覆盖面的同时,又保证了变电设备检修岗位能力的要求。

行业企业专家评价:

为了检验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还邀请了多位行业企业专家对本门课程进行了跟进和考察。这些专家均是长期从电检修、试验、管理及培训工作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他们的评价认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一是培训考证合格率较高,二是新员工通过培训很快能上手工作,三是对于一般员工经过培训技能上有进步。

来自行业企业专家的评价,无疑是对我们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的肯定,这更加激励我们精品团队去更好地理解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改革、更好地去建设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

四、结束语

在精品课建设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说行业发展速度快,新技术、新设备要跟上要加以补充,因此网站建设要不断维护和充实内涵;在线测试题库有待充实。总之以后要做得更细更全面,让精品课更上一个台阶。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院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建设团队本着这一精神,不断地学习、调研、探索、实践,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搭建新的课程体系架构。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切实推进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带动我院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姚春球.发电厂电气部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64-257.

[2]马振良.变电检修工.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李开勤,肖艳萍.电气设备检修.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4]“十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规划项目.供电职业技能培训系列片——《第五集 变电检修 ——10kV真空断路器检修》.北京:中国电力音像电子出版社.

[5]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变电检修.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6]贵州电网公司地区供电局技能职系变电设备检修作业员岗位维度培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