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工程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具有一般性、专门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的能力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具备从事环境工程工作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掌握环境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技能;了解行业的基本业务流程、基本工作纪律、基本工作内容,熟悉行业的工作性质,能够较快适应行业的相关工作,熟悉行业的行业背景,了解工程项目的运营、管理方面的关系;熟悉环境工程领域技术标准,了解技术发展趋势。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在具有一定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必须具备环境工程项目设计、应用和维护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系统化工程训练,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善于对环境工程项目设计、应用和维护中出现的工程问题进行处理,并具备基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环境工程方面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能对环境工程项目变化的需求提出改进设计方案并制订实施计划,具备污染物处理技术开发、系统维护改造的能力。具备环境工程项目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具备参与能力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具有管理环境工程项目方面的思想和相关法律法规意识。
具备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畴内,按确定的相关标准和程序要求开展工作的能力;具备应对环境工程项目需求变化的能力,能够发现质量标准的变化,并采取恰当的措施应对;具备处理项目中出现的危机及突发事件的能力;参与评估环境工程领域设计的工程项目,具备提出项目改进建议及工程过程改进建议的能力。具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的能力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能够熟练使用环境工程领域的技术语言,基本具备在跨文化环境下沟通与表达的能力,能够进行工程文件的编纂,如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任务书、投标书等,并可进行说明、阐释;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能自信灵活地处理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能够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归纳和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建、运行、管理、协作团队方面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职业法律法规、标准知识,以及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遵守所属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积极进取精神、系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工程师角色定位。
环境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计划本科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在对环境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计划本科层次实践教学认识的基础上,学校通过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大学习、大讨论,进一步明确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经济建设、学科发展及科学研究、普遍性培养与个性化教育、校内外五结合,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构建新型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学校与中铁二院建设的土木工程与环境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企业的最新技术,初步构建体现教学与科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综合设计与工程应用结合、基础与前沿结合、经典与现代结合的,具有学科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为切实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围绕环境工程“环评、设计、监理”核心能力的培养而展开。新型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工程实践与科研训练为主线,重点放在了各类工程实习、技能实训、专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四个线性层次上的实践环节,并将部分综合性、设计型、创新型实验项目环节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中。
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参照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实践教育相关质量保障措施,建立实践教学质量安全动态保障机制,构建了新型工程实训考评体系和面向工程应用的论文(设计)考评体系。以执业能力评价为准绳,改革传统实践教育考评体系,着力构建工程实训考评体系。以面向工程应用为目标,着力构建新型毕业论文(设计)考评体系。根据环境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本科层次人才需求能力要求,构建不同层次的“环境工程人才能力评价矩阵法”,依托能力评价矩阵对知识、技能和素养的综合实现质量开展面向执业能力提升的全面考评。
师资力量的配置及完善师资工程能力的培养机制
师资力量的配置企业学习阶段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负责制。学校导师由学校所在学院的环境工程专业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有责任心,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教师队伍中遴选。企业导师经校企双方商定后,由学校(或学院)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干部中聘任,并签订指导合同。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成立指导小组,研究和解决进行现场教学、实习、工程实践、科研实践中的问题,总结和积累指导经验。实行“双导师”制的关键是要明确导师的责、权、利。学校导师要教育学生尊重企业导师,要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要经常沟通信息,协调指导事宜。完善师资工程能力的培养机制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符合“卓越工程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是环境工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合作协议,一方面确保卓越工程师专业人才的完整的培养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为高校青年教师实践工程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途径,通过深入企业现场指导学生,极大地促进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工程人才引入机制,确保了企业中个别具有丰富工程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工程技术专家进校讲学并参与工程型专业人才的全面培养。
工程实践认证标准及认证方式
工程认证是对学生工程实践成果的认定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通过工程认证,能够提高工程实践的效率,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场操作、实践报告、毕业设计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通过相应部分的工程认证。工程实践的最后阶段,学生在实践中心完成毕业设计,各阶段成绩合格且毕业设计答辩通过后,由中心颁发工程认证证书。#p#分页标题#e#
针对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在四川省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支持下,举办了环境工程专业办学十周年座谈会。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更多采纳毕业学生和在校学生、教师、实习单位、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增加实习基地、加大实习经费投入等措施,改善毕业实习,从而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效果,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目的。
1增加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开展实习工作的重要保障,实习基地少制约了毕业实习效果。为此,在教务处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拓展新的实习基地,走出南充,将实习基地遍布川东北的南充、遂宁、广安、巴中、达州和广元六个地市。环境工程专业川东北实习基地群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弥补南充市实习基地不足;另一方面,南充市作为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距离其他城市较近,可以节约交通费且便于实习指导和管理。实习基地不仅覆盖川东北,而且包含环境监测、质量检验、污水处理、垃圾填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不同行业,为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四大功能奠定基础。环境工程专业实习基地群主要是近三年建立的,主要包括环境监测和质量检验两个行业,环境污染治理、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环保设施运行和管理等行业的实习基地明显不足。由于每名学生需要指派一名指导教师且要独立开展实习工作,而实习基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实验场地有限,因此各个实习基地最多接纳10名学生开展毕业实习。
2加大实习经费投入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地方院校的经费投入,使得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经费大幅度增加,生均毕业实习经费由300元增加到500元。这样有更多的经费用于实习基地建设,并解决因为实习基地向南充周边扩展导致交通费、住宿费增加的问题。
3调整实习时间
以往将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期末,会挤占第六学期教学时间,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由于毕业实习安排在7~8月,而此时天气炎热,给毕业实习工作及其师生带来诸多不便。实习时长只有4周,很多学生刚熟悉实习环境,还没来得及实践实习就结束了。为此,将实习时间改为9~10月,与学校的教育实习时间同步,适宜的气候有利于学生毕业实习,同时方便学校和学院开展毕业实习检查与指导。将实习时长从4周增加到8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熟悉实习单位各个工作环节,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4改变实习考核方式
第六学期期末告知学生毕业实习安排,毕业实习以集中实习为主,允许不超过10的学生提出分散实习,但需要提交实习单位接收函。实习前召开毕业实习动员大会,邀请学院领导讲解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就业的关系,强调实习安全和纪律,与学生签订《毕业实习安全承诺书》;实习领队教师向学生介绍各个实习单位基本情况,最后进行分组和确定小组长。实习期间,由小组长对每名学生考勤,学生必须认真填写《实习日志》,如实记录实习内容,建立班级毕业实习QQ群,每周通过邮件提交小结并附相关照片,有事必须向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领队教师书面请假,假条交组长保存。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给出书面鉴定与评语。回校后,召开毕业实结大会,由各个小组汇报毕业实习收获和体会,学生按时交《实习日志》和《实习考核手册》,毕业实习成绩由领队教师根据学生的考勤(占10)、小组小结(占10)、小组总结(占10)、实习日志(占20)和实习单位考核(占50)评定,成绩分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
5提高实习单位积极性
通过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基地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共同做好毕业实习工作。在协议中,为了减少实习单位对学生安全的担忧,除了加强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学校为每名学生购买了意外人身伤害保险。积极协助实习单位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依托高校学科优势,谋求与企业多方位合作,让实习单位得到实惠。通过沟通和协调,部分实习单位积极参与毕业实习,为每名学生选派一名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指导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开展各项工作。实习单位领导定期与毕业实习学生座谈交流,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学生不仅学到了很多实际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感受到实习单位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结束语
首先,我们来到了从属福州市西区自来水厂的污泥干化厂。福州市西区自来水厂承担着福州市西区的供水任务,每天供水400万吨。这家污泥干化厂的工作目的是处理自来水厂排出的污泥。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在制定处理方案时要根据处理对象的性质和处理目标的不同来制定出不同的治理方案。在处理这些污泥时,我们首先是要降低污泥的流动性,也就是降低它的含水率,使之从流动变为不流动,最后变为固体,然后进行填埋或进行再次利用,比如作化肥。在处理污泥时主要的工作目标是将泥水分离,其中水分为游离水、表面水和毛细水三种。未经处理的污泥含水率为99%,一般情况下处理完的污泥含水量降为55%-60%,只有经过焚烧后的污泥含水量才会降至10%,而刚开始的污泥所含的水分中,有10%是游离的,有20%-30%是表面水,其余大多数为毛细水。考虑到治理的目标、成本和治理对象的性质,这里只要求祛除污泥中的游离水和表面水,使固废不流动就可以了。根据污泥的性质,这家干化厂制定了这样的工艺流程:污泥从净水厂产生并被运输到干化厂后;首先,向污泥中投加混凝剂,这是一种混凝工艺,这是为了使表面水游离出来;然后污泥被运送到高密度澄清池,在这里污泥的游离水被分离出来,澄清的水将被直接排放入闽江,这是因为这些澄清水是没有被再次污染的,而被分离出来的沉淀污泥中,大部分是被运送到干化床利用蒸发原理进行干化,在干化后的污泥被外运填埋处置,还有一小部分被分离出来的污泥则经过污泥回流重新进入高密度澄清池再进行处理。在经过这一系列的介绍后,我们开始了参观认识实习。首先,我们来到了加药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叫聚丙烯酰胺(PAM)也叫絮凝剂,这种絮凝剂主要起架桥作用,是一种有机的絮凝剂,有机的絮凝剂根据分子量的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这些絮凝剂首先要进入溶解溶药器用搅拌器使之溶解,然后这些药通过加药泵进入到高密度澄清池中,在此过程中,要应用柱塞原理实现保持稳定的流量,并采用循环方式进行调节,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溶解溶药器周边必须配有梯子和清洗池,这就是对环境工程的要求。从加药间出来之后,我们进入了另一间操作室,在这里有许多的阀门和泵,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提升泵了,它通过阀门的开关来控制污泥的提升和回流,同时污泥的浊度和PH值也由在线监控设备进行监督和控制。接下来,我们来到了高密度澄清池,这里有一台搅拌机是用来促进泥药接触的,在这里还有斜管沉淀池,而悬浮的污泥层会形成过滤网,它与污泥的回流保证了高密度澄清池的结构,这也是有考虑到经济问题的。最后,我们来到了干化床,这是污泥干化的地方,污泥从斜管沉淀池经过排泥管的运输最后来到了干化床,干化床的设计与地区的气候规律有关,当蒸发量大于当地的降水量并有足够的面积时,则可以不考虑降水因素,由于干化床也会产生澄清水,所以干化床的周围设有起壁机,通过起壁机来调节池中水面的高度,沙层过滤的澄清水也将被直接排放入闽江。
目前城市净水厂污泥处理处置发展概况如下:在过去的城市净水厂建设中,污泥处理一直被忽视的一个环节,人们更多的关注于工业生产的排污治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各国建设的净水厂排泥水处理设施,多是沿用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和污泥处理方法进行设计和应用,主要采用污泥塘与干化场处理和污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六十年代开始,研究人员工着手认真研究净水厂排泥水处理和污泥处置工作,调查了净水厂的排泥与净水厂净水工艺间的关系,探讨了净水厂排泥与污水厂排泥的异同,七十年代,美国联邦政府颁布布《水污染控制法》,要求各州制定标准,水厂污泥必须经处理再行排放;并且拟定了一个污泥处理发展草案。其发展目标是:到七十年代末,应用可实行技术合理进行污泥处理,并要求各类水厂排除污水的pH值及总悬浮物达标。到八十年代初,必须考虑污泥处理工艺的经济性,要求对污泥处理后的析出液或滤液回用;到八十年代中期,在全国范围内消除污泥排放造成环境污染。日本于1975年也颁布布了《水质污浊防止法》,规定没有沉淀池和滤池的净水厂,其排出水必须经处理至符合水质排放标准。近年来,美、俄、日、英、法等发达国家的各大、中城市新建的净水厂中均设置了较为完善、自动化程度高的污水和污泥的处理设施。离心脱水、加压脱水等机械脱水方法应用普遍。欧洲有些净水厂,由于原水中的悬浮物含量低,浊度小,水厂排水中泥含量少,往往将排泥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理,输送到就近的污水厂统一进行污泥处理,据有关资料,欧洲许多国家净水厂经过浓缩和脱水处理的污泥量,占全部净水厂污泥量的70%。污泥脱采用的具体技术,因各国的自然条件和习惯,有明显差异。然而近年来的总体趋势是,干化声和干化塘的使用减少,离心与压滤脱水逐渐占统治地位。
我国的净水厂污泥处理和处置工作起步较晚,由于净水厂的排泥,在过去一般均认为其组成与水体的原有固体组分相当,只增加了处理过程中的一些絮凝剂,对环境害影响甚微,因而,目前为止绝大数净水厂的排泥还是直接排入水体,但随着我国政府对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特别是城市规模的不断的扩大,净水厂的排泥逐渐突出,据粗略统计,我国最大城市,上海市各净水厂每年能过排泥进入水体的悬浮就达30万tds(吨干固体),有机物按10%含量,可达3万tds以上。净水厂的排泥正受到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颁布实行,我国在八十年代净水厂排泥被提上议事日程,对水厂污泥进行无害化处理已成为目前国内城市供水行业的重要任务。
净水厂是水源污染的直接受害者,由于原水污染给净水工艺在技术上带来许多困难造成净水成本的不断上升,保护水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净水厂的排泥要首先做到达标排放是责无旁代的。
离开了污泥处理厂,我们的下一站就是福州市丰泉环保集团。
到了这里,我们第一步是先参观固废热处理和尾气处理装置垃圾焚烧尾气净化装置,在这里我们所参观的是医疗垃圾热解炉,它主要是对医疗垃圾进行热解焚烧。首先,垃圾先进入热解炉,在热解炉里有1200摄氏度的高温对垃圾进行缺氧燃烧,这样会产生大量的有机气体,其尾气中主要含有HF、HCL、二厄英、和一些有机气体。在此之后,这些气体从热解炉中进入到二燃室和三燃室中,这些气体进入二燃室后会被加料助燃,然后再进入三燃室进行进一步的燃烧,在这一系列的燃烧后,气体中的有机成分就被彻底燃烧了,剩下的就是一些酸性气体和二厄英。而后这些气体将进入急冷塔,在急冷塔中,这些气体的温度将急剧降低,从750摄氏度以上被冷却至200摄氏度左右,其中有气液两向喷嘴可除去HCL并避免二厄英的再生成。接下来,从急冷塔出来的气体将进入半干法除酸塔,在这里,酸性气体将被NaOH、Na2CO3或Ca(OH)2中和而被去除,而且在这个半干法除酸塔中的所有水分会被烟气的温度蒸发,从而是进入的液体只剩下固态,这就避免了废液的处理,在其中还设有旋转喷雾装置,转速达到了16000转/分,这又使得尾气的处理更加完全。接下来尾气进入的是布袋除尘器,此时的尾气的成分主要是粉尘、二厄英和少量有机气体,在布袋除尘器中有活性炭喷粉装置,它用活性炭层处理净化气体污染物和粉尘,这就使得尾气中的有害物质进一步减少。从布袋除尘器中排出的尾气,下一步就会进入活性炭吸附房,在这个活性炭吸附房中有大量的活性炭纤维,它可以进一步将没有被处理转化的有害气体净化吸收,以达到尾气排放标准。在此之后,尾气就可以进入排放系统,这个排放系统应根据尾气的温度、特性来设计排放装置,并排入到外部环境之中。此外,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气体所经的管道都是绕弯的,这是为了延长气体停留的时间,这就是工程设计过程中所要考虑的细节了。以上就是医疗垃圾热解炉的工艺流程原理了,它的图示如下:
热解炉
二燃室
三燃室
急冷塔
半干法除酸塔
布袋除尘器
活性炭吸附房
排放系统
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另一套装置,这是一套用于处理生活垃圾的这也是一个焚烧炉,它主要包括旋转炉窑、旋风除尘器、吸收塔,其中旋转炉窑是用于燃烧垃圾,而旋风除尘器则是用于除粉尘,最后的吸收塔是用于除酸的。这就是生活垃圾焚烧炉的大致工艺流程。从这里,我们看得出来,医疗垃圾的处理工艺相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工艺复杂一些,这是由于医疗垃圾的有害成分较多而且成分也较复杂。
参观完了一系列的固废热处理和尾气处理装置,我们来到了下一个参观对象——搪瓷拼装罐式污水处理成套装备的所在地。
环境工程专业属于工科学科中环境科学与工程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它是一门综合应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手段协调环境与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新兴的综合性、边缘性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理论、技术原理和工程措施。
(二)培养目标
1.熟悉环境科学发展前沿,掌握系统的环境工程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
2.具备较强的环境工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环境规划及管理能力,以便应对高层次科研和工程技术,成为专门性人才。
各招生单位研究方向和考试科目不同,在此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
(三)研究方向
北京交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主要研究领域:
01交通环境规划与管理
02交通环境系统分析与评价
(四)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944环境管理概论
推荐院校
以下院校是该专业研究生院实力较强者,建议选报:
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京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华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
相同一级学科下的其他相关专业
环境科学
课程设置(以天津大学为例)
主要课程名称:科学技术论与方法论、第一外国语、工程数学基础、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基础、现代企业管理引论、现代管理学、实验技能、环境工程基础、现代环境工程理论、传递过程原理、高级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现代环境监测理论与技术。
就业前景
(一)国家的基本政策决定了该专业重要的社会地位
随着各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环保问题是21世纪全球的焦点,环保产业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国家已经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而环境工程学科的内涵日益丰富,使得它已成为21世纪的带头学科之一,未来前景不言而喻。
(二)生态环境领域项目的丰富预示着就业面的无限广阔
我国环/,!/保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的引导下,环保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的力度不断加大。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各种技术和产品基本覆盖了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
(三)我国环保产业岗位大量空缺,需要专业人才给予补充。
我国环保产业面临严重人才不足,并且现有的环保技术人才难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十分需要专业人才来增强该领域的运作能力,尤其在一些大中城市表现最为明显。
(四)国家对环保的大力投入显示着该领域工作人员薪资待遇的优厚
有资料显示,2000年国家在环保方面的支出已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到2005年后我国每年的环保项目投资将不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5%,到2010年将投资1500亿元用于环境治理与建设,其中600亿元用于升级环保和改造污染控制设备,220亿元用于环境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国家对环保力度投入的逐步加大,说明了入职该领域,可谓衣食无忧。
总之,环境工程专业是极富发展潜力的专业,不论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而言,无疑给广大该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该专业是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在人才需求上,更侧重的是人才的专业性,只要您具备真才实学,前途不可限量!
就业方向
主要工作部门:
1.各级政府环保部门;
2.规划部门、建设管理部门、
设计研究院所、环境工程公司、国企等事业单位; 3.科研单位、高等院校
计划设计理念[1]构建以技能为基础、以提高工程技术能力为主线的一体化教学体系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需求,确定本专业的知识课程体系。专业主课程按照知识、技能并重的教学思路,根据中职与本科两个阶段分层、梯次进行设计。中职阶段注重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污/废水处理行业职业资格初级证书的取得,以能够胜任企业一线的运行检修岗位为培养目标。本科阶段则发挥高等院校的优势,侧重于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加强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系统性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主课程在中职与本科阶段实现无缝对接,但内容不重复、各有侧重。课程设置紧随行业先进技术发展方向,注重将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新技能贯穿于课程中,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专业课程分段、梯次化教学,培养复合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在教学安排方面,专业课程体系采用“2+1+3+1”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在前两个学年完成中职教育的大多数公共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第三学年为中职与本科的衔接段学习,该阶段既需要通过职业能力的鉴定与考核,又要在英语、数学、物理和化学课程中引入必要的高中教学内容和部分本科阶段的基础知识,以实现知识体系从中职向本科阶段的转变。第四学年到第六学年则为本科阶段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及专业知识的深化;第七学年则全部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职业资格与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并重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把生产现场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考核内容融入教学计划中,实行取证考核与课程考核相融合。
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措施
一体化教学体系设计[2]通过对两校原有课程体系的梳理和对比分析,在充分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合理、集约、高效和便于实施的原则,进行教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整合和合理交融,形成一体化的中职—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教学计划。该计划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及实践环节模块,通过与能力对接的课程学习和技能实践,实现基于通用能力、核心能力和岗位能力标准的环境工程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在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前三年要注重德育、语文、英语与数学等文化基础课从中职内容向高中内容延续,加强基本素质培养,补充中职教育中过早缺失的人文知识和数理推理能力。在第三年,则增设必要的高中教学内容,并针对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等难度较大的课程,进行前期基础性教育。通过上述措施,确保学生进入大学后,能够顺利衔接大学基础课程,能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语文、数学等学科,在完成通识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将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与岗位需求,增强应用能力培养模块。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设置环境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如化学类课程,包括《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环境化学》等。在专业课程模块,开设《电力工业环境保护》《电厂给水处理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化学》《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特色鲜明、专业能力要求更高、专业领域更广的课程。在实践模块充分体现“课证融通、校企结合”思想,主要安排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证辅导实训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基础、工业废水处理工(初级、中级、高级)等,并从第四学年至第六学年安排大学英语四级、全国计算机二级、化学检验员(高级)、司泵工(高级)和水处理工(高级)等证书相关的操作培训。通过这样一系列教学体系的调整和修订,避免了中职+本科模式的“中间断层”和“内容重叠”现象,确保了课程体系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并有利于学生系统化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在完成通识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将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在中本贯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使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不仅满足基础岗位的需要,而且具有一定专业研发和创新能力,能适应环境工程专业领域不同方向(如污水处理、废气处理和固废处理与处置等)的岗位工作,更能聚焦电力环保市场对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以实现环境工程专业高素质、强技能、高端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创新项目和“三小”(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项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认同感,激发学生的专业研究和创新能力。从开展调研、立项、制定研究方案、实施项目研究到研究结果分析和撰写研究报告,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知识和寻求解决方案,将以往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并充分运用了所学课程的理论知识,锻炼了不同方面的专业技能(如仪器操作分析、工艺设计和运行、科技论文写作等)。为了对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毕业后五年培养目标达成度的理念,本试点专业鼓励学生在毕业后达到年限要求后参加环境保护行业注册类工程师资格证书考试。本试点专业将在本科教学方案设置中,全方位对接注册环保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在课程内容中增加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与案例,在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中向学生宣传注册环保工程师相关制度。在课程设置中,注册环保工程师基础考试和专业知识考试的内容对应课程均作为必修课或优选课程;在中本贯通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中,引入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考试案例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考试资格制度的对接度。为了对接注册环境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本试点专业将增加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课时数,在授课内容中直接引入注册环评工程师考试资料。一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根据贯通培养目标,制定教材、实验实训及校外实习基地资源共享机制,使教学资源与贯通培训需求相匹配,充分发挥中本两校各自的教学特长和资源优势。建立教材资源共享机制。两校教师将通力合作,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实践,借鉴先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开发有特色的满足不同阶段培养要求的专业教材。选用教材时,由相关教学部门论证、严格筛选,并优先采用基本教材、辅助教材、教学参考书等形成配套的出版物。重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及仿真软件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开发,按照两校已完成的精品课程模式,共建共享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等。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完善教材选用与开发的评价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教材使用情况定期进行调研与评价,综合分析评价结果,研究对策,不断完善教材选用与开发机制。建立实验实训资源共享机制。贯通培养将历时七年,学生学习的专业与职业技能跨度比较大,因此,两校将开放环境工程相关专业实训室,共享实验实训资源。两校具备成熟的适合环境工程专业不同培养需要的实验实训室,建立共享机制可为贯通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实训资源,并使其发挥更大的服务人才培养的功能。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共享机制[3]。在贯通培养的七年中,为使本专业培养更贴近行业,锻炼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安排了一系列实践实习活动,包括专业认识实习(第二学期)、环境监测综合实训(第五学期)、污水工艺与仿真专业实训(第六学期)、污水处理工艺认识实习(第七学期)、环保行业与产业调研(第八学期)、城市排水系统调研(第期)、水环境与水生态调查(第十学期)、泵与阀门拆装检修(第十一学期)、电厂水处理系统运行控制(第十二学期)、毕业实习(第十三学期),两校依托校企合作,建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这些实习教学过程提供了支撑条件,包括环境污染治理企业、电力生产企业、环保设备生产企业、环境监测企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企业等。建立两校实习基地共享机制,充分利用两校已有的实习资源,并进一步建设与行业同步的生产性校外实习基地,强化岗位实践管理,明确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在注重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的同时,重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两校的教师队伍专业素质较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合理,除专任教师外还聘请了行业专家担任专业顾问,以提升师资力量。加强教学研究,由两校教师组成相关课程教学团队。按照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整体要求,通过教研活动,领会培养精神,把握贯通培养的特点,研究新变化新情况,转变观念,共同进行贯通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等。根据教师培养目标,促进中、本教师的交流与协作,组织两校教师开展结对带教活动,由资深本科教师指导中职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及科研水平,选派中青年教师参与贯通培养、参与国内外在职教师资格能力培训等。加强校企合作,邀请行业、企业资深专家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选聘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教学工作,优化贯通培养教师队伍结构,使教学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人才培养更符合岗位需要。一体化教学管理在贯通培养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两校的相关教学职能部门、企业主管及职教专家参与的教学管理工作组。贯通培养学制长达七年,管理涉及中职、本科两个阶段,为确保教学工作规范、科学、高效开展,教学管理要从实际出发,针对贯通特点,有计划、有目的,严格、细致地开展各项主要工作。一体化育人工作机制[4]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科学规划教育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建立长期、稳定、系统的育人机制,使育人工作贯穿于学习过程,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达到中本教育一体化效果。积极提倡并实践“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局面。将育人工作贯穿于中本贯通培养的教学工作全过程、管理工作全过程、服务工作全过程,形成育人工作的有效“网络”。建立专任教师联系学生工作制度,为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和考研、出国深造等提供指导和咨询,同时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与学生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特长,做到因人施教,并协同配合学生处的相关工作,落实“三全”育人要求。
结论
通过优化整体课程设计,贯通培养过程,加强专业素养培养,提升学习能力,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拓展专业领域和职业发展综合素质,形成“中本贯通”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朱嫣嫣,上海市试点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实践的思考,职业技术教育,2018,08,68-701.
[2]张毅强,中本贯通人才培养的“三横四纵”质量监控体系研究,决策探索,2019,11,84-85.
[3]念潮旭,基于校企合作的“3+4”中本贯通路径研究,盐城师范师院学报,2020,40,11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