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资源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水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水资源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1、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水资源规划管理、水资源配置管理、水资源经济管理、水资源投资管理、水资源风险管理、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3、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3.1国际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文献极为有限。根据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特点,国际上也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他们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要求”而展开。这些研究活动为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1992年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上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研究的问题。1993年“第二届国际实验与网络资料水流情势学术大会”上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和信息资料问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主持,国际水资源协会与国际水文科学协办召开了“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管理研究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资源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四个专题。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讨论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例等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1996年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其定义为“支承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1][1]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要求在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中,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最佳联系与协调。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相比,可持续水资源强调了未来变化、社会福利、水文循环、生态系统保护这样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使“未来遗憾可能性达到最小的水的管理决策”。世界银行将水资源管理定义为一系列水资源相关领域(如水电、水资源供给与供给设施,灌溉与排水等)一体化管理。综合水资源管理的观点应该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确保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2][2]。
1997年召开的第5届“不确定性增加下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学术大会”,洪水与干旱管理、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文与生态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等成为重要议题。
1998年在武汉召开了“98年国际水资源量与质的可持续研讨会”,探讨了流域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问题。1998年国际水文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年在美国召开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以及交流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经验。此次研讨会达成一个共识:未来水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流域的统一管理。流域统一管理是流域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统一协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淡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区公众的共同管理。会议认为,为了实现流域统一管理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复杂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科学规划基础之上;②必须显著提高预测各项管理活动结果的能力;③为了达到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持续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必须是透明的和公开的。(MiguelA.Marino等,2001)2001年,国际水文科学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会议针对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包括:以往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研究和讨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多部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专著,这些专著大多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从学科的角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尽管如此,这些专著还是探讨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水资源活动的主要理论和具体内容。并且通过编著者对一些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论文的整理和归类,我们可以从中基本上了解到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划分。
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在2001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收录了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2000年在美国召开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的文章。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从事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不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新的管理方式仍在摸索中,水资源管理活动正处在探索过程中。作者认为,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中,僵化的管理体制(包括法律、政策和管理机构)是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的最大障碍。管理体制的官僚作风、不负责任以及缺乏战略性指导原则导致水管理体系效率低下,缺乏远见,并且拒绝与水资源利益相关者就水资源管理问题进行公开的交流和探讨。新的水资源管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寻求实现长期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为此,他们认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将是水资源管理活动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包含水环境治理和保护问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水资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以及水资源管理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由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2002年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管理》(Ⅰ和Ⅱ)收集了2000年和2001年两年间国际上一系列关于“水资源管理”国际会议上的文章。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当前水资源管理问题在全球变得越来越复杂。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面临着的主要问题是:人口的增长和人均水需水的增加正在家具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此对应的是,水污染、水资源浪费以及气候变迁等因素却正在威胁着水资源的供给。这套书从10个方面论述了当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内容,他们是: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灌溉水管理,流域管理,生活用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活动管理,废水处置和管理,管道输水和渠道输水管理,水文模型,地下水管理,沿岸和港口水资源管理。(C.A.BrebbiaP.Anagnostopolos,2002)。值得注意的是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书中指出,现代水资源管理所涉及学科和领域已经超出了传统水文地质学中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思考和限制。
由M.AL—Rashed、V.P.Singh和M.M.Sherif合作编著的《水资源发展与管理(Ⅳ)》中从7个方面论述了水资源管理的内容,这7个方面包括: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政策和原则,水资源稀缺和保护,用水管理,水资源管理、规划、水权分析和处置的决策支持系统,水电和灌溉的发展潜力,灌溉水管理,水资源稀缺管理。
其他一些比较著名的著作还包括B.DattaRay,R.P.Athparia的《水与水资源管理》(1999年);A.FarooqKhan的《水资源管理:挑战与责任》(199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的《水资源管理:综合政策》(1989)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术界并未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概念,但在国际上许多大学中,都开设了以“水资源管理”为名称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始以及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讲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形成。例如在美国特拉华流域委员会计划和行动部部长Dr.KennethF.Najjar在VILLANOVA大学为水利工程学、水文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水资源规划0与管理”课程介绍中,Dr.KennethF.Najjar认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对水资源规划、分析、设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实际方法等综合型课程,主要包括水资源法律和规章条例,流域管理、水资源建模、地下水和地表水需求和共给分析、洪水管理、水资源质量管理、湿地保护。水资源供给规划包括水资源使用、需求项目,水资源配置、水容量扩充。该课程还包括水库运行等相关问题。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关于水资源的综合问题的考虑,这些问题来自于从静态的水资源法律和章程到动态的自然资源的应用。3.2国内水资源管学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水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的水资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对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管理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堆加,并未从理论的高度来对水资源管理的体系和框架进行系统的阐述。随着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战,学术界开始逐渐关注水资源管理理论的探讨和框架体系的构建。
赵保璋主编的《水资源管理》(1994年)是我国出版较早的专门论述水资源管理的专著之一。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以及废水、污水等水形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联系,统一而相互转化的整体。而现实中,长期以来我国水管理体制较为混乱,水权分散,形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应该以水的资源观点、水的系统观点、水的经济观点以及水的法制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布局与调配,以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系统的综合管理体制,按照相关法律由水行政部门实施管理。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包括规划管理、开发管理、用水管理和水环境管理(赵保璋,1994)。
冯尚友在《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一书中将水资源管理定位为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治理、保护、利用过程中,所进行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规范性活动的总称。统筹规划是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布局、全面策划的关键;政策指导是进行水事活动决策的规则和指南;组织实施是通过立法、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等形式组织社会力量,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活动实践;协调控制是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和水事活动之间的矛盾关系,控制好社会用水与供水的平衡和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的各种措施;监督检查则是不断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执行正确方针政策的必须手段。
吴季松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和《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两本专著。前一部是作者多年来关于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报告和讲话的汇编(吴季松,2002)。《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一书中,作者对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以及主要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从整体来看,该书更多的是从水行政管理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左其亭和陈曦2003年合著并出版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活动》。该书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作了初步探讨。该书专门探讨了现代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目标和水资源管理基本内容,并且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教育、提高工作觉悟和参与意识;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及实时进行水量分配和调度。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该书还专门探讨了水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介绍了电子信息技术和“3S”(GIS、GPS和R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林洪孝在《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界定水资源管理活动为:依据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遵循水资源系统自然循环功能,按照经济社会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对人们的涉水行为进行调整与控制,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该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框架体系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论述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并构架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提出,随着人类水资源问题认识的发展深化,水资源管理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技术和学科,其管理领域涉及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其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政策管理、水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管理、水量分配与调度管理、水质控制与保护管理、节水管理、防汛与抗洪管理、水情监测与预报管理、水资源组织与协调管理以及其他水资源日常管理等十个方面。该书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概括和构架基本上包含了但前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所有内容,是目前比较全面的水资源管理的概括和总结。
姜文来、唐曲等2004年出版了《水资源管理学导论》,本书是国内外首部系统论述水资源管理学的专著。本书在界定水资源管理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然后专题阐述水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最后展开案例研究。全书共分十九章,第一章,水资源管理学概述,界定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水资源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分别阐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水资源复合系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水资源管理学的管理学基础;第三章—第十七章,专题论述,论述了水资源的数量管理、质量管理、经济管理、权属管理、规划管理、工程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投资管理、行政管理、风险管理、安全管理、数字化管理和其他水资源相关管理;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案例研究,以首都圈农业水资源、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利用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use of
Sun Jun-hong
(Hebei Shijin Irrigation Author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00)
【Abstract】Water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bas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for analysis to explore, think building a conservation-oriented society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Water resources;Management;Sustainable use
1. 水资源管理
(1)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维持着经济生产能力、人类生活和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完整,有效进行水资源管理可以保证人类的长治久安,使人民免于饥饿、减少疾病和自然灾害。由于水资源开发不断增加,水管理的重心逐渐从开发新的水源转为更有效、更合理地利用现有水源,用水需求管理也逐渐成为水资源管理的一项新内容,尤其是在缺水地区。
(2)水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精神价值,必须很好地在政策中得到体现。由于水资源具有有限性和脆弱性,因此,需要共同保护,并有明确的分配法规,即优先保证人类的基本需求、保护环境和其他所有经济性用水。政府应在考虑个人和集体用水利益的前提下保护和分配水资源,建立水法、水资源保护合理条款,这为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
(3)水管理有许多方法,如运用法规、经济手段和其他鼓励措施促进各部门更有效地可持续性用水,保护生态系统。污染水源者必须得到严惩,赔偿所造成的损失。商业用途用水者可以为综合有效用水的管理提供捐助,也可以采用各种志愿协议的形式,促进受益者积极参与有关行动。
(4)水管理需要解决政府各部门之间如农业、环保、供水和卫生设施、工业、能源、交通及其他部门分散的用水和水管理局面,防止水资源过度开采和污染,预防和减轻因气候变化和水土管理不善造成的洪涝和旱灾所带来的影响。
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1 合理利用公共基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很大关系。发展中国家几乎所有水部门都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如水工程系统的初始投资或后期偿还、设备运行费用和折旧等。公共基金通常是水部门的主要资金来源,应由政府谨慎投资,以提高水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水部门要把所有公共资金用于投资、运行、维护和折旧,只有当牺牲其他所有部门(健康、教育、交通、研究、农业等)的利益,优先提供给水部门时才有可能,这有利于政府集中资金直接用于减少贫困和向未获供水者供水的水基础设施建设。
2.2 加强培训与教育。成功的水管理需要有受过良好培养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他们可以在水行业的各个领域卓有成效地工作。完善的水管理还需要每一个人熟悉水的知识,因为每一个人都使用水并且有可能对水的有效管理做出贡献,对人进行有关水的教育是一个很有希望的起点。非常有必要在学校中(也可以在公众中)开展一些有意识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达到教育年轻人的目的。
2.3 发挥公共和私营组织的作用。任何国家都会有许多组织涉及水管理,包括公共机构、研究和培训机构、公共和私人水服务组织和各种形式的非政府组织。只有通过这样的组织,人们才能利用他们的才能、知识和改善水管理的经验。随着人们对水管理的认识的变化以及综合水管理的实现,许多组织需要进行相应改革。水资料的管理对综合水管理非常重要,需要增加资料的传送和共享。对水的研究重点是提高用水效率,研究和创新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合用较少的水为人类获得同样或更多的效益。
2.4 水技术推广。综合水管理要求用新的观点审视水利用技术,除那些加强供水的技术如脱盐、筑坝或长距离管道工程外,还需要进一步调查低成本使用技术,这对提高用水效率有积极作用。目前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水管理经验,包括节水技术、重复循环、废水处理、重复利用和分离不同质量的水等,需要找到将这些创新技术推广到城市的供水和废水系统以及推广到农业的方法和途径,以利于降低成本和节约资源。
2.5 水管理的多方参与。
新时期需要人们聚在一起共同考虑解决水危机问题,其中包括从最高政府到普通个人的所有阶层,动员全社会重视和关注水资源管理工作,这里包括多种组织形式的水资源管理。
2.5.1 非政府组织管理。水的受益者参与研究水战略和政策目前已被认为是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前提。大的社区组织,如流域和用水户联合会、水社区组织等,通过正式的管理机制和明确的管理态度,分担有关责任,参与水的管理。在做出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决策时听取广大公众的意见,专业组织和科学组织也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2.5.2 私营部门管理。对于私营部门是否应该在水服务管理中发挥较大的作用,曾有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私营部门采取怎样的形式参与水管理。为了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私营部门,不论是国际公司,还是小地方服务公司,都必须改变它们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因为水是生命,所以成为水管理中的一方也意味着必须承认应履行的相关责任以及履行社会、环境和道德上的义务。用水户、非政府组织和政府机构的联合运行以及接受新型的合作伙伴,各方都和谐地进行商业活动的环境就会出现,以便减小在有些问题上的分歧。
2.5.3 国际组织管理。
(1)国际组织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国际间、地区间和国家间水政策的研究与实施。国际组织通过直接的技术或能力提供支持。国际组织可以为政府间的谈判过程提供进一步的帮助,并促进这种谈判过程中的透明度和多方的参与。国际上通过的原则是支持国家政策的研究,这样有助于政府建立和执行有力的规定、经济手段和机制。
(2)国际组织的另一个作用是通过工程、项目的实施和透明的评价,促进与水管理有关的国际机构和其他重要团体的合作和联系。这项活动的另一方面是对通过的双边、地区和全球性协议(包括联合国公约,如儿童权利、沙漠化、生物多样化、气候、国际水体的非航运用途)的批准实施加强国际支持。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还可能有助于研究开发一些好的方法,来促进国际水体效益和边界水体开发机会的共享,这对于地区开发和安全是一个重要的刺激因素。因为参与者较多,合作至关重要,联合国在建立新的全球水网络的合作伙伴中负有重要责任,它可以使水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并保证每个人为水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做出建设性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莉,张伟利.农业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创新管理机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4):237.
一、*水资源概况
*地处长江、淮河流域下游,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有大小河道2900多条,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近100个,水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地域面积的16.3%。全省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以通扬运河及仪六丘陵区为界,南部属长江流域,北部属淮河流域。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800~1100毫米,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汛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总量为320.2亿立方米。*承受着上中游*万平方公里面积的来水,过境水量丰沛,多年平均过境水量9492亿立方米,其中长江流域9114亿立方米,占总量的96%。
建国以来,全省人民坚持不懈治水,基本建成了防洪与挡潮、排涝、灌溉、降渍、调水五大水利工程体系,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对淮河、太湖、长江开展了新一轮整治,使*的防洪保障和水资源保证能力大为增强,实现了长江、淮河和沂沭泗三大水系的互通互济,既可以通过入江和入海通道,将淮河洪水安全地排入长江和黄海,又可以抽引江水北上济淮,利用京杭大运河及沿线九级抽水泵站调水到洪泽湖、骆马湖,保证淮北和徐州、连云港两市的用水需求;也可抽引江水东调,通过泰州引江河、新通扬运河和通榆河把长江水送到沿海地区,为滩涂开发提供淡水资源;还可以把长江水调入太湖,解决太湖地区的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水资源的跨流域开发利用,为*农业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统计,*3年全省总用水量421.5亿立方米,其中取用地表水占总用水量的97.4%。按用途分类,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分别占总用水量的91.3%、7%和1.7%。*3年,全省人均用水量为569立方米,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为357立方米,一般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94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为每人每日135升,农村为每人每日86升。经过近几年的认真治理,部分地区的水环境状况有所改善。从*3年开始,对全省230余条主要河流440个断面进行监测,劣于ⅲ类水的超标断面319个,主要超标项目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等。
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的水资源开发、保护和管理也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一是水资源紧缺与浪费并存,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我省淮北地区、沿海垦区和丘陵山区仍然存在时段性缺水,供水保证率较低;苏南、沿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水环境受到污染,水质型缺水严重;全社会节水意识比较淡薄,用水效率不高,水资源浪费严重。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在0.5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50%左右(仅相当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生活用水节水器具普及率很低,少数城市自来水管网的漏失率在20%以上。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环境承载能力不协调。淮北地区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但资源性缺水严重;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水网地区和沿湖周边地区,由于人与水争地,盲目围垦河湖,水资源调蓄能力严重衰退;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水污染问题突出,河道淤浅,面源污染严重,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苏锡常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已经导致地面沉陷等地质性灾害。三是水资源管理的体制、机制改革任务艰巨。统一、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尚未真正建立;资源水利和依法治水理念有待进一步增强;水利投入不足,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多元化水利投入机制和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二、所做的主要工作
近年来,全省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发展对水安全、水资源和水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太湖、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目标要求,全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在继续做好水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的同时,切实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的管理工作。
(一)切实加大环境水利治理力度。一是认真实施流域性环境水利工程建设。我们在规划实施流域性重点水利工程时,力求把防洪减灾与水资源调度、水环境改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如常州澡港河沿江引排工程、无锡梅梁湖和五里湖水环境整治工程、苏州市西塘河引水工程等,在流域防洪减灾和改善地区水环境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积极推进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建设。为保证南水北调的水源质量,在前期工作中,我们认真组织沿线四市截污导流工程的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基本落实淮安市里运河截污导流工程以及宿迁市、徐州市以及江都市城区污水处理厂尾水输送工程,这四项工程已列入南水北调治污主体工程,总投资达6.43亿元。通过反复论证和优化设计,各市的截污导流工程建设,不仅能保证南水北调的水源质量,而且对四个市的区域水环境治理具有重要作用。三是突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把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与改善水环境、修复城市水生态系统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解决城市河道的脏、乱、差问题,着力营造碧水绿岸环境,促进人们的亲水意识。南京市外秦淮河、苏州市内城河、淮安的里运河、泰州市凤凰河等一批城市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提高城市防洪能力,也美化了城市环境,丰富了城市水文化。四是全面实施城乡河道疏浚工程。我省县乡河道由于多年淤积,引排不畅,甚至导致严重的内源污染,严重影响城乡居民生产生活质量。经省政府同意,我厅从*2年起,经过系统调查和认真规划,计划用5年时间,每年省级补助1亿元资金,将全省县级河道和乡级骨干河道全面疏浚一遍,提高河道引排能力,改善城乡水环境,为城乡人民提供一个水清、岸绿、景美的人居环境。目前,全省已疏浚县乡河道3700条,共疏浚土方2.5亿立方米。
(二)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几年来,我们围绕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保证防洪排涝的同时,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加快河湖水体交换,增加水环境容量,着力改善区域水环境。引江济太改善苏南地区水环境。利用常熟枢纽和沿江节制闸以及通江河道,抽引长江水改善苏南地区河网水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自*0年以来,引江济太的规模逐年增加。常熟枢纽4年共抽引江水51.1亿立方米,其中向太湖补水24.8亿立方米。监测结果表明,*3年8月常熟枢纽泵站运行前,望虞河干流沿线水质均劣于ⅴ类,泵站运行期间,望虞河干流水质基本上可以达ⅲ类,西岸支流近岸水域水质也有一定改善。科学处置淮河突发水污染。今年7月中旬,淮河干流上中游长达140公里的污水带下泄洪泽湖。据淮河水保局监测,污水带污染水量达5.4亿立方米,是淮河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污染事故。污水带所到之处,水质劣于ⅴ类,丧失水功能。为控制污水扩散范围,缩短污水滞留时间,最大限度减轻对我省的危害,省防指及时调度开启三河闸并关闭二河闸,使污染源就近排泄入江,确保淮安水厂的水源安全。到7月26日三河闸上游水质就恢复到ⅳ类,污染水体基本流出洪泽湖。由于水体的稀释自净,污染水体出洪泽湖后,污染明显减轻,高邮湖以下段基本未受影响。江水北调保障苏北地区水资源供给。*0~*2年我省淮北地区连续三年发生严重干旱,不仅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受到严重影响,而且由于河湖存水量过小,不少河湖低于最小生态水量,引发了生态环境问题。我厅积极调度水利工程,在尽可能拦蓄上游来水的同时,全力抽引江水北调,保证淮北地区的生活、生产和发电、航运等用水需求。*1年、*2两年江都站累计调水量达118.2亿立方米,江水北调沿线泵站累计抽水达331.6亿立方米。*2年底,针对南四湖基本干涸的严重生态性灾害,根据国务院领导和国家防总的指示,我厅认真实施了南四湖生态补水计划,自*2年12月8日至*3年4月30日,我省共调江水2.45亿立方米入湖,有效地保护了南四湖地区水生态系统。
(三)全面加强社会用水管理。近年来,随着我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保障压力进一步增大。加强用水管理,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水排放,是从源头上加强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一是积极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节水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的治本措施,也是减少水污染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厅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措施,全省已有36个项目列入国家节水示范,17个县列为节水重点县,91个项目列入省级节水示范,累计投资17亿元,建设防渗渠道6.2万公里,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35%。通过实施节水灌溉和节水示范区建设,有效降低农药化肥的流失量,减轻了对河湖的面源污染。同时,我们还大力推进城市生活和工业节水。全省制定了工业和生活用水定额,并与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颁布实施;全面推行取水户“四个一”(一表、一证、一卡、一帐)管理制度,积极推广使用ic卡、智能水表等先进的计量设施,逐步建立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全省启动了1000个企业节水改水示范项目。经测算,仅*3年示范项目节水达6100万立方米。二是认真组织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按照“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要求,我们本着“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的方针,从提高认识、积极预防入手,加强执法监督,保护生态环境。近年来,我们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目前,全省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41平方公里。三是全面实施地??苏锡常地区全面实行地下水禁采的决定,经过省、市、县三级共同努力,自*0年起至*3年底苏锡常地区累计封井4187眼,按期完成了省人大规定的“*3年底前超采区全面禁采”的目标任务。目前苏锡常地区地下水水位开始全面回升,地质灾害得到初步控制。苏中、苏北地下水管理按照总量控制、目标管理、计划考核的要求,从*0年起苏北、苏中地下水超采区开始压缩开采计划,累计压缩开采量达1.6亿立方米,目前该地区地下水超采区开采量已压缩至可采范围内。
(四)积极实施水功能区管理。水功能区管理是以水的使用对象和相应水质要求为目标的管理,也是水法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新任务。去年省政府批准实施《*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后,我厅积极推进水功能区划管理。一是加强社会宣传。在每年3月22日“世界水日”,召开以水功能区为主题的专家座谈会,共同为实施水功能区管理出谋划策,增加社会对水功能区的了解。同时,在保护区、保留区、缓冲区、饮用水源区等重要水功能区设立620余块界牌,标明水功能区范围、管理要求等内容,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功能区水质水环境保护指标情况,让全社会监督。二是开展纳污总量测算。提出了全省水功能区年度纳污总量的意见,制定了纳污能力、现状纳污量和污染物削减量的计算方法,目前已有5个市依法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三是实行排污口管理。对在江河、湖泊或水工程管理范围内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实行行政审批管理,对已建的入河排污口加强监测和监督管理。四是实施对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按照水功能区划要求,我厅组织各级水文部门重新调整监测站网,科学规划设置监测站点。对全省保护区、保留区、缓冲区和饮用水源区共383个功能区实施监测,并采用双月报形式编发重点水功能区水质通报。从1998年以来连续对淮河流域的城镇入河排污口和重点控制断面进行监测,掌握了入河排污口的基本资料。对蔷薇河等重要河道设立专用站,加密监测频次。遇突发性污染事故,实施应急监测方案,随测随报,为科学处置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提供决策依据。
(五)认真组织规划和科研工作。水资源保护管理是一项社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既需要合理的规划,又需要先进的技术作支撑。为此,我厅始终把规划和科研作为水资源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以新的治水理念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根据国家水利部的统一部署,结合我省的实际,我厅从*2年起,开始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目前已完成水资源调查评价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组织引江济太改善区域水环境课题研究。为了全面研究*太湖地区调水改善太湖水体和河网水环境问题,指导并规范各种不同要求的引江济太调水行为,我们组织力量开展了*省太湖地区调水改善水环境课题研究,并依据课题研究成果,制定了《*省太湖地区水利工程改善水环境调度方案》,开展了利用水利工程调水改善水环境的实践运行。开展生物工程在水环境治理中的示范研究。利用生物、生态技术进行污水处理是一项比较新兴的技术,为了掌握和推广运用这一新技术,我们组织开展了利用生物-生态技术,处理新沂河北偏泓尾水的示范工程研究。通过人工湿地、地面廊道、快速渗滤、污水灌溉、水工程调度等生态技术对新沂河北偏泓内的尾水进行处理,目前已完成中试。我们还和太湖局合作在宜兴市开展了横山水库水源地保护试点工程,该项目已列入水利部的饮用水源地保护试点项目。编制重点输水河道清水通道规划。近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苏北大运河、望虞河、通榆河、泰州引江河、泰东河等共五条送水河道的清水通道规划工作。通过对河道沿岸的污染源的调查,监测主要进出口门的水质,根据河道实际引排水量,利用水质模型计算河道的水环境容量和纳污能力,确定污染物削减量计划,提出建设清水通道相应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保证水资源输送安全。目前苏北大运河和苏南望虞河清水通道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其它重点河道的清水通道规划正在研制之中。
三、今后的工作重点
(一)抓紧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人水和谐、水资源优化配置、可持续利用的治水理念,坚持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治理,坚持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有机结合,坚持近期目标与规划的统筹兼顾,努力制定一个符合*水情特点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总体规划,更好地为*日益加快的工业化、城市化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更加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
(二)加大城乡水环境治理力度。在城市防洪工程建设进程中,积极推进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把城市防洪建设和改善水环境、修复城市水生态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在认真总结无锡市五里湖和梅梁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泰州市凤凰河整治、淮安市清安河整治及宿迁市骆马湖风光带等一批重点城市防洪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城市水环境整治力度。同时,积极探索农村税费改革后发展农村水利建设的新途径、新机制,大力推进以县乡河道疏浚、圩区治理、灌区改造以及丘陵山区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农村水利建设,提高农村供排水能力,改善农村水环境。
(三)优化水工程调度方案。认真总结多年来我省江水北调、江水东送和引江济太的实践经验,研究洪水资源化的水利工程措施,不断完善优化水利工程运行调度方案,建立水利工程现代化、规范化的调度管理系统,提高工程运行效率和效益。同时,加强水资源调度监控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调度预测预报能力。
(四)提高水功能区管理水平。继续强化水功能区管理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实《水法》中规定的水功能区管理的各项职能。加强排污口设置管理,严格控制污染源排放总量和新污染源的增加;对列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的新建取水项目,规范审查制度;加强对企业退水水质的监督检查,建立经常性监督检查机制。
第一条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水塘、水库中的水,属于集体所有。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水资源使用权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水资源管理贯彻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有效保护、节约用水、讲求效益的原则,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然植被,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污染。
第五条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都有保护水资源的义务,有权对破坏水资源的行为进行检举、揭发和制止。
第二章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六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水资源的主管部门。
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内水资源的管理工作。
水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水政水资源管理机构,受上级水政水资源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负责处理本行政区域内水政监察和水资源管理的日常工作。
第七条市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
建设行政部门负责城市采水、管网输水、用户用水中的节约用水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
林业行政部门负责对水源涵养林营造和保护进行规划并实施。
地质矿产部门负责水资源勘察管理、监测、统计、分析及开发利用工作。
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负责对水污染进行调查、监督和评价,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八条县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配合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
第三章开发利用
第九条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
全市水资源的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地矿、林业及其他有关部门统一进行。
第十条开发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根据流域或区域制订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综合规划应当与国土规划相协调,兼顾各区、各行业的需要,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划。
全市的综合规划和流域综合规划或区域综合规划,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编制,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县级流域综合规划或者区域综合规划,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编制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经批准的规划是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基本依据,修改规划,必须经原批准机关核准。
第十一条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农业、工业和其他用水需要。
第十二条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统筹安排地表水和地下水,开采地下水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保持采补平衡,深层地下水应当限量开采。
第十三条新建、改建、扩建水工程或其他有关取水工程必须征得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申请立项。
兴建工程设施或进行生产作业,对原有取水工程、供水水源、水环境有不利影响的,建设或生产单位应当采取补救措施或予以补偿。
第十四条在河道和水工程保护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或生产作业,应当征得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四章用水管理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水中长期供求计划,报同级计划主管部门审批,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直接从地下、河流取水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实行取水许可制度。
取水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当按《青海省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向水资源管辖区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取水许可证。
为家庭生活、畜禽饮用及其他少量用水取水的,可以不申请取水许可证。
第十七条现有取水工程由取水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经审查合格后,补发取水许可证,确认取水权。
第十八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需要取水或增加取水量的,建设单位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当附有市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书面意见。
建设单位在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时,提交的取水许可预申请或取水许可申请文件中有关水质、水量监测数据,应由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持有国家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监测机构提供。
第十九条除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取水外,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规划和上级规定,取水许可实行限额管理。
第二十条取水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当按批准的取水许可中规定的使用目的和条件取水。因故停止取水的,应向原批准机关申请注销取水权;因故需要变更的,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二十一条水资源实行有偿使用。直接取用地下水或地表水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必须按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门部缴纳水资源费。不需申请取水许可的,免征水资源费。水资源费按取水设施的实际取水量、水产养殖的养殖水面面积计征。取水单位应当在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安装计量设施,逾期不安装计量设施以及计量设施不能正常运行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可按取水设施的最大取水量计征水资源费。
第二十二条取水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应按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计划进行取水,取水单位确需调整取水指标的,须向原核准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查核准后,重新下达取水计划。
第二十三条水资源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征收,依据省有关规定上缴财政,纳入预算管理。
第二十四条水资源费按季征收,取水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当自收到缴费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缴清,逾期不缴纳的,按日加征1‰的滞纳金。
第二十五条单位之间、个人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发生的水事纠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在水事纠纷解决之前,当事人不得单方面改变水的现状。
第二十六条市、县人民政府或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处理水事纠纷时,有权采取临时处置措施,当事人必须服从。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用水的监督管理,及时调解本行政区域内的水事纠纷,支持和协助司法机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处理破坏水资源和水利工程设施的事件。
第五章水资源保护
第二十七条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进行生产建设和其他活动时,不得破坏和污染水资源,不得损坏各种水工程和供水、取水设施。对已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必须立即采取补救措施,限期恢复或赔偿损失,所需费用由责任者负担。
第二十八条市、县人民政府对水源地、泉域、引蓄水工程等,根据其水流量、日取水量、分布位置及其重要性确定水源保护区。城建、地矿、环保、林业、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按各自的职责协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做好水源保护区工作。
第二十九条在水源保护区内,严禁排放污水和废液,不得燃烧一切有害物质或倾倒、堆存垃圾和废渣。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水源保护区内不得打深孔钻探、开采地下水资源及进行考古挖掘。
第三十条对水资源有污染影响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必须设置水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第三十一条在地下水超采区应当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不得扩大取水。严禁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取水。
第三十二条开发矿藏或兴建地下工程,因疏干排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而造成经济损失的,特别是影响人畜饮水的,采矿和建设单位应当采取补救措施并赔偿损失。
第三十三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城建、地矿、环保、林业、卫生防疫等部门和有关企业,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认真做好水质监测和地下水动态观测工作。直接或间接向河流、水库、渠道排放污染物和排污口的设置或扩大的,排污单位向环境保护部门申请之前,应当事先征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第三十四条在水资源补给区,应当大力种树种草、涵养水源,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取水、截水、阻水、排水,给他人造成妨碍或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活动,赔偿损失,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并可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吊销其取水许可证:
(一)未经批准在河床、滩地、堤坝、护堤地、渠道等管理保护范围内修建建筑物、构筑物的;
(二)在河道、水库、渠道、水源工程管理范围内弃置、堆放土石、废渣、倾倒垃圾,以及进行爆破等其他危害水工程安全活动的;
(三)未经批准或不按批准的范围、方式作业,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挖砂石、打井、淘金、取土的;
(四)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向河道、水库、渠道设置或扩大排污口的;
(五)无取水许可证和不按取水许可规定取水的;
(六)拒绝提供取水测定数据等有关资料或弄虚作假,妨碍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授权的管理机构按规定进行检查的;
(七)不按规定缴纳水资源费,拒不执行水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取水量调整和限制决定的;
(八)在水事纠纷解决中,单方面改变水的现状的。
第三十七条对拒绝、阻碍水政水资源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辱骂殴打执法人员的,由*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6年,水资源管理工作加强制度创新,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落实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地下水管理的各项措施,认真贯彻取水许可条例,水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工作得到了全面提升,圆满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取得的主要成绩如下:
一是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取得新进展。法规建设方面起草了《*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见》中明确了节约用水要求;会同省发改委下发了《*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制定出台了贯彻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中规定的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监督管理、水资源费征收等一系列文件;下发了《*省水资源管理考核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的通知》;起草了《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
二是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启动徐州、张家港两个全国试点工作,南京市列为第二批全国试点单位。确定*、南通、淮安等12个市县为第一批省级试点单位;完成了237个节水技改示范项目(其中省级80个),创建节水型企业38家,通过了15家“节水型高校”验收,联合省妇联在全省开展“节水型家庭”创建;初步编制完成了《*省“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
三是强化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工作。会同省物价局、财政厅出台了南水北调基金调价文件;全面贯彻落实《*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年内开展了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方面的专题调研,采取多项措施强化水资源费征收;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6年全省征收水资源费3.5亿,比*5年增加75%。
四是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生态系统修复工作。《全省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已形成初稿。制定了《*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水利系统应急预案》。*市编制了《*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报告》和三年实施方案,经水利部批准,列入全国首批水生态修复与保护试点市。全面开展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工作,完成了入河排污口调查和监测。
五是巩固苏锡常地下水禁采成果,全面提升地下水管理水平。省政府年初召开了禁采总结表彰会议,全面总结苏锡常五年地下水禁采经验,表彰了禁采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今年省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地下水管理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地下水管理。苏中、苏北地区地下水继续加强计划管理和总量控制,按省厅下达的取水计划和压采目标。实际取水量7.3亿立方米,总量控制在计划之内;压采0.34亿立方米,超额完成任务。组织对全省地下水管理工作开展了互查,进行全面考核和评比。
六是认真贯彻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强化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全面启动了取水许可换证工作,规范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审批制度,明晰了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年内全省共审批取水许可申请105份,新审批地表水取水量95亿立方米、地下水860万立方米。同时,各地加强了排污口设置的论证和审批管理,从排污源头控制排污总量。
尽管*6年水资源管理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是全省水资源费征管工作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基金政策落实情况还不尽如人意,地区间工作不平衡,调价政策落实情况不理想。到目前为止仍然还有南通、南京等地级市以及近半数的县市未出台南水北调基金调价文件。部分市、县(市、区)自来水的水资源费和南水北调基金的合并价格没有达到0.20元/立方米的规定标准。
二是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需要进一步增强。根据“四个总量”控制的要求,市际、县际还没有总量控制和计量设施,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提高。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功能区管理要求,水源地保护的应急监测以及快速反应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管理的需求。
三是社会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工作领域的不断拓展,水资源社会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多,而国家对依法行政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水资源管理系统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但是,各地水资源管理人员力量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对资源水利的宣传不够,公众对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意识还不强,政策措施研究还不到位。
二、二七年水资源管理工作重点
*7年,水资源管理要围绕全省水利中心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资源水利,全面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按照资源节约的要求,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按照环境友好的要求,抓好水功能区管理;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抓好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贯彻《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新的一年水资源管理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水资源费征收和管理
一是要落实调价文件。各地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落实水资源费调价文件。*6年省物价、财政、水利三部门关于调整水资源费的通知中明确“各地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尚未调整到位的部分,连同南水北调基金一并调整到位”,各地要根据通知要求,强化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凡是南水北调基金文件没有出台的,或者基金和水资源费合并标准没有到位的必须在今年六月底前全部到位,同时全面清理越权减免文件。
二是要提高征收到位率。各市要加大征收力度,及时分解下达县级征缴任务,并落实到各征收单位。今年省厅将对各市下达征收指标,按征收到位率和征收额度双重考核。各地要加强与用水户的沟通交流,在节水技术、取用水管理等方面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要强化用水计量,全面实行计量收费,杜绝协议收费和人情收费,继续大力推广ic卡等先进的用水计量设施,省厅今年将实施取水大户实时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各市、县已建和在建的系统一并纳入全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三是要规范管理与使用。各地要严格执行《*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统一使用“*省水资源费专用票据”,并按规定设立水资源费缴入专户,按月按比例分别缴入同级金库和省库,并将征收情况逐月上报省厅;水资源费要按照有关规定合理使用、规范管理。*7年,省级水资源费重点支持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信息化建设、饮用水源地保护、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各地的水资源费使用要与省级相配套,要分级建立项目库,按项目化管理要求用好、用足水资源费。
四是要强化考核奖惩。今年省里将组织相关部门对水资源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督查,对各地随意减免水资源费的政策文件进行清理;同时全省建立水资源费征收和使用管理的考核机制,将水资源费征收作为水资源管理工作重要考核内容。各市也要加强对县级水资源费征收和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考核,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奖惩制度。
(二)加强水功能区管理,突出保护饮用水源地
一是要进一步推进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工作,完成全省1315个重点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今年上半年省厅将完成省政府批准的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核定工作,并向环保部门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各地要配合省厅,在此框架下对其辖区内的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进行全面核定,向同级环保部门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
二是加强水质监测和预测,建立应急预案。目前各地已经按月组织重点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并通报,今年在此基础上要定期公布行政区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开展饮用水源地的水质旬报工作。目前各地普遍存在水质监测设备和能力相对较差的问题,要特别重视饮用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完善《*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水利系统应急预案》,各地要建立健全重大水污染事件报告制度,继续开展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月报制度。
三是强化入河排污口的审批和管理。在入河排污口普查的基础上,今年要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规划,划定禁止和限制排污水域范围,提出相应的排污口整合方案。各地要加强重要供水水源地、骨干清水河道沿线排污口整治。加强和规范排污口设置论证,规范新设排污口的审批和管理。从今年起各市审批的排污口要实行省级备案制度。
四是全面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各地要编制完成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开展清水通道建设,突出抓好南水北调东线干线、泰东河、通榆河、望虞河等主要供水河道的水源保护工作。继续开展宜兴横山水库水源地保护试点,探索饮用水源地保护的经验。
同时抓好*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编制完成三年实施方案,报水利部、省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三)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是继续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规划工作。完成《*省“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提请省政府出台《*省关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若干意见》。
二是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三个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要全面完成年度工作任务。徐州市要组织实施水资源监控系统,制定行政区域用水总量节约奖励和超额加价办法,为建设区域用水总量控制体系积累经验;张家港市要开展循环型工业、农业、生活用水体系和城乡水循环体系的建设;南京市要完成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并起步实施。*、南通、淮安3个地级市和大丰、泗洪、江宁、姜堰、句容、东海、淮阴、武进、高邮9个县(市、区)作为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单位今年要编制完成试点工作规划,并完成规划审查和报批工作,年内正式启动试点工作。
三是抓好节水型社会载体建设。今年省厅要对节水型社会载体建设制定统一的标准,各地继续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节水型高校、节水型??工作,推进节水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同时,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配合载体建设,开展相关的节水宣传,及时推广先进的节水经验。
四是实施“行业节水行动”工程。年内在火电、化工、纺织、冶金、建材、食品、造纸、机械行业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力争主要产品用水水平5年内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带动行业节水水平大幅度提高。各地要结合地方实际,重点抓好行业的节水工作,加强开发区、工业园区循环用水,开发利用非传统水源。鼓励企业废污水“零排放”,建设一批“零排放”示范企业,积极开展节水型工业园区建设试点。
五是建立社会用水总量考核指标体系。今年,全省单位gdp水耗要确保下降4%,一般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下降6%。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细化、分解总量指标,分行业、地区建立用水总量考核指标体系。对取水、用水实行按月统计并上报省厅。
(四)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水利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主要任务。
一是各地要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积极稳步地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充分发挥体制优势。要全面做好水资源综合规划、城乡供水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等各项规划;加快人员培训和水务人才的引进,为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人才保障;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城乡供水保证率;结合城市防洪建设,做好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同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多元化拓宽投融资渠道和改革运营机制,继续推进水务一体化工作。
二是继续加强全省地下水管理,逐步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加强地下水的计划管理和开采总量控制,规范地下水审批程序。首先要按照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成果强化地下水禁采区、严重超采区、控制开采区的各项管理工作。各地要按照省厅下达的年度开采计划,逐级考核到每眼深井。苏中、苏北各市要按照五年压采方案,落实水源调整、地下水开采量压缩等措施。其次要进一步健全地下水监测网络,加强监测站网建设,密切关注沿海超采区的地下水位变化和苏锡常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和动态监测,及时评估苏锡常地下水禁采成效。再次是要严格控制新凿深井,凡地表自来水管网到达地区,严禁增凿取水深井。
三是要继续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460号令),规范取水许可程序。今年省厅将组织专题培训,各地要通过培训班、专题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学习《条例》,使各级水利系统的干部职工深刻领会《条例》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各项程序和要求。各地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向厂矿企业和广大取水户广泛宣传《条例》,提高全社会执行《条例》的自觉性。同时,各地要对现行的取水许可审批、发证、监督管理以及水资源费征收等规定进行整理、核查,做好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的修订工作。各地要进一步规范取水许可程序,加强取水许可监督管理,杜绝发生违规审批行为。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各地要规范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制和审查,加强对水资源论证单位的指导和管理,加强对水资源论证从业单位资质管理和人员培训,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水资源论证工作。关于换发新的取水许可证工作,在*6年完成普查登记工作的基础上,今年主要先换发有效期在*7年底前到期的取水许可证。
(五)加强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
*6年省厅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的通知》,各地要按照通知要求,做到管理机构明晰、人员结构合理、技术设备先进、规章制度健全、档案管理规范、基础工作扎实。各级水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节水办、水资源费征收部门要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水资源管理工作人员要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必备的专业知识;各单位要保证工作所需的车辆、计算机、办公设备以及现场踏勘和调查所需的设备和工具;要建立健全行政许可、水资源费征收、岗位责任等规章制度;要重视水资源档案管理和基础工作。
今年,省厅已经组织编制了“*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省取水远程信息实时监控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将于近期启动*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同时还将制定有关的指导意见和技术标准规范,各地在系统开发建设中,要以此作为建设依据,以利整合全省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已有的各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