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重阳节的佳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那么重阳节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重阳节的意义简短50字介绍,欢迎阅读!
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来自于古时候在外乡的人对家乡的思念而演变成的节日,意义在于敬老、敬祖、感恩。
重阳节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当时民间就有登高、饮酒的风俗。古人对重阳节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写重阳节思念家乡的诗句。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主要节俗活动是赏菊、登高、喝酒、插茱萸等。
每到重阳节就会登高远眺,为的是站在高处能瞻望到家乡,表达思想的情感。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纪念祖先的佳节,也是一个阖家团圆的日子。
重阳节的意义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在每年的九月初九,因为读音和“久久”不谋而合,所以也被人们赋予了长寿的含义,在**年的时候更是被定为“敬老节”,告诫人们要多关心身边的老人。
因此现在重阳节的意义主要是为了倡导人们尊老、敬老,多多陪伴身边的老人,也就是重视孝道,在古代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佳句,而现阶段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如何让他们安享晚年,就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重阳节有这非常多的习俗,例如吃重阳糕、插茱萸、赏菊等等,它们都寄予了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以及向往之情,更是家人团圆、共享天伦的美好日子,值得我们永久传承。
重阳节的好句摘抄1、今天是九九重阳节,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2、今天,在这云淡山清、秋高气爽、橘红橙黄、金桂飘香的收获季节,我们欢聚一堂,隆重召开平山区教育局庆“重阳节”茶话会,共同庆祝属于您们的节日——重阳节。
3、尊敬的各位前辈,您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把美好的年华、热情和精力都献给了教育事业,您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让我们一起畅所欲言,共话平山教育不老的情结。
4、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
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
5、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举办,那时的老奶奶们在县村里跳舞、唱歌为自己过重阳。
九九重阳正赶上丰富多彩的秋季,它也染上了秋天的五彩和美丽。“九”包蕴着长久,吉利,祝福老人们延年益寿,健康。“九”代表着中华人民的喜悦、兴奋。
6、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就是重阳节。重阳节在秋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每到重阳节,我国都有登高赏秋,敬老的传统。故而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7、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酒,吃重阳糕等风俗。
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
8、重阳节还要赏菊饮酒,起源于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9、重阳节的种种风俗习惯,不辜负这大好光景,增添了这个秋天的快乐,有多少人画上了这个秋天的快乐,为多少人画上了一丝微笑,它看不见,摸不着,要发自内心去感受。
10、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
重阳节主题活动策划方案【学校】
一、指导思想
重阳节期间组织开展敬老爱老志愿者服务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大力培养我校学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风尚。
二、活动时间
20xx年x月x日。
三、活动内容
1、组织志愿者到xx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帮助敬老院打扫卫生,陪老人谈心聊天。
2、组织志愿者探望慰问我校部分退休教师。
四、活动安排
1、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
时间:上午8点30分。
参加人员:30名学生志愿者(带备清洁工具)。
集中地点:学校教学楼中厅。
2、慰问退休教师。
时间:上午8点30分。
参加人员:6名学生志愿者。
集中地点:学校教学楼中厅。
五、活动要求
1、统一认识,高度重视,精心安排,认真组织。
2、活动过程要注意安全。
3、要收集好各类资料并以新闻稿的形式及时上报校团委,校团委将通过校园广播、校报等形式进行宣传,以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
4、活动结束后,以简报、总结等形式向相关上级部门汇报活动的开展情况。
重阳节主题活动策划方案【学校】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炎黄子孙,应继承、弘扬传统。为引导孩子们敬老、亲老、爱老、助老,树立良好美德观念,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我班在重阳节之际,针对全班同学,开展尊老,敬老重阳节活动。
一、活动目的
1、让孩子解重阳节的风俗及民族文化含义。
2、培养孩子敬老,爱老的良好品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二、活动时间
20xx年x月x日。
三、活动准备
1、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同学和家长一起准备一个尊老的故事:古代的、名人的、身边的。
3、同学和家长一起准备一句国学里关敬老,孝道的名句。(最好能理解并背诵下来)
4、同学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写一句“尊老承诺”。
四、活动过程
1、重阳节的时间。
2、重阳节的来历。
3、重阳节的习俗。
4、重阳节的诗句。
5、重阳节尊老。
6、尊老的名句交流。
7、尊老的故事:古代、名人、身边。
8、我们可以这样做。
9、尊老承诺。
10、在节日里为老人送上一份礼物(重心意)。
重阳节主题活动策划方案【学校】
(1)三分钟小故事演讲
利用晨读课的时间进行“三分钟小故事演讲”。请学生讲述自己亲身感受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父母、长辈真心付出、无私关爱子女,以及作为子女真诚回报、感恩于行的感人故事。
(2)开展“爷爷、奶奶的重阳节,我做主”的活动。
要求小学生开动脑筋,为爷爷(奶奶)设计一个有新意的过节方案,向长辈们送上节日深深的祝福。建议少先队员可以为爷爷、奶奶准备一根拐杖,方便他们平时的出行;可以陪爷爷、奶奶锻炼身体,大家一起来运动;也可以陪爷爷、奶奶聊天,陪老人们说说话,谈谈心,还可以帮助爷爷、奶奶做点家务事,减轻爷爷、奶奶的辛劳等。
(3)小小真心话
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每位同学准备一张漂亮的贺卡,将自己想要对父母、长辈说的祝福语或最想表达的感谢语写到纸上并带回家送给自己的父母长辈;
(4)孝歌我会唱
组织学生学唱一首以孝敬父母和长辈为主题的歌曲,曲目自选。
通过上面开展的活动,可以让小学生更加尊老爱老,促进他们和长辈之间的情感交流,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重阳节主题活动策划方案【学校】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习俗;
2.通过调查、访问、总结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个性的发展。
3.在重阳节活动中培养学生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懂得“孝敬长辈,尊老敬老”是每个人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20xx年10月23日(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又称敬老节。前段时间,我们就围绕“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这个主题,进行了调查活动,今天,我们就以生动的形式来对成果进行汇报吧!
本次活动共分为6个组,分别是重阳溯源组、重阳美食组、重阳习俗组、重阳诗文组、重阳敬老组、重阳调查组。(幻灯出示)
请各组认真准备,首先有请第一组——重阳溯源组。大家欢迎!
二、自主活动,成果展示
(一)重阳溯源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们是重阳溯源组。我们收集到了有关重阳的由来和一个相关的神话故事。
2、组员1介绍重阳节的由来1:
首先请组员1来为大家介绍吧,大家欢迎!
10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专家介绍说,九九重阳节源于西汉,今称“敬老节”“老人节”,是一个非常温馨的传统节日。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亦称“重九节”。古人认为,九为“阳数”,象征吉祥、幸福、光明。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称、“重阳”,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
3、组员2介绍重阳节的由来2:
那大家知道九月初九是什么时候被定为重阳节的吗?接下来有请组员2来给大家介绍。
重阳节正式成为节日,是在西汉时期。在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中已有记载。文中提到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害后,她有个名叫贾佩兰的侍女也被驱逐出宫。贾佩兰与人闲谈时,说到在宫中每逢九月九日,就要佩插茱萸、饮酒,以辟邪延寿。可见,农历九月九日在汉代就成为节日了。
4、组员3介绍重阳来历的神话故事: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听吗?下面请组员3来为大家介绍吧,大家欢迎!
在民间,关于九九重阳的来历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呢。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南有个叫恒景的人,拜方士费长房为师,修炼了几年后,有一天,费长房突然发现恒景脸色难看,就对恒景说:“九月九__家有灾祸,想避开灾祸,你必须做一个红布袋,用红布袋装上茱萸,扎在手臂上,带着全家人一起登上高山向东面远望。到山上,务必喝点酒,这样灾难就会过去。”、恒景照办了,在九月九日这一天,恒景带上全家登上了附近的高山,第二天,恒景一家回到家中,发现所饲养的鸡、犬、牛、羊不知何故都死去了,全家因遵循了费长房的告诫,外出登高才逃过一劫。从此,九月九日登高避邪的风俗便传开了。传说终归是传说,其实,秋天到野外登高爬山、游玩赏花本身就是一项对身心很有益的娱乐活动。
谢谢大家,我们组的介绍完了。
(二)重阳习俗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们是重阳习俗组。在重阳节这天,我国民间有很多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下面就请我们的组员为大家一一介绍。大家欢迎!
2、组员1介绍重阳习俗之一:登高(幻灯片出示)。
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历代以来,汉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结队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干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
3、组员2介绍重阳习俗之三:品酒赏菊(幻灯片出示)。
,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古时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从医学角度看,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时逢佳节,清秋气爽,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就是写了朋友邀请他品酒赏菊的情景。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4、组员3、4分别介绍重阳习俗之二:插茱萸(幻灯片出示)。
大家好!听了前面钱肖毅同学的介绍,大家都知道了重阳节要插茱萸的习俗,那我就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茱萸的功效吧!
重阳节身插茱萸、饮酒,其实和端午节悬艾叶、饮雄黄酒的习俗差不多。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时节。说茱萸可以辟邪,这也反映了古人预防疾病的科学思想。除了防虫,它还有散寒止痛、止呕止泻的功效,可用于头痛、疝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等。可见,茱萸的功效可不小啊!所以,古人不但喜欢将带果实的枝叶采下来插在头上,还喜欢单独将果实做成香囊随身佩戴。
大家好!听了我们组的介绍,同学们一定会想这种植物究竟长什么样呢?请看大屏幕。(幻灯片出示茱萸图片)
因为据了解,茱萸分为两种:吴茱萸和山茱萸。两种都是中药,不过前者有芳香的气味,而且可以驱虫。古人重阳节插的就是吴茱萸。不过,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盛行,到了宋元以后,就开始少见了。专家认为,大概是因为重阳节俗的重心发生潜移,重阳在早期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所以代表“延寿客”的`最终盖过了“辟邪翁”――茱萸。因此,现代人知道茱萸的已经很少了。这也是我们调查之后,觉得非常遗憾的一件事。
1.教学中充分联系学生的家庭生活实际。学生细心观察自己的爷爷、奶奶的生活起居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所得。
2.利用双休日,通过“与爷爷奶奶互换角色”,亲身体验老人的生活,真切感受他们的辛劳。
3.引导学生回忆平日里爷爷奶奶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老人的敬爱。
4.了解学生对爷爷奶奶的关爱程度,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利用重阳节到来之际,设计活动方案,用实际行动为爷爷奶奶庆祝节日。
二、收集资料
1.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重点收集重阳节的有关资料。
2.教师向学生推荐与老人有关的书籍、报刊,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引导他们认真阅读并将典型故事记下来,结合自己的感想,准备交流。
3.上网收集资料。利用“酷站漫游”提供的网址和利用关键词上网搜寻有关尊老敬老的资料,为活动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调查访问
为了全面掌握地区老人的生活状况,提高学生的尊老意识,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开展调查、访问、参观等活动。
1.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调查的目的设计调查表,开展问卷调查工作,并统计汇总百分比,进行交流反思,及时记下调查后的感受。
2.根据调查反馈情况,确定访问对象(邻里尊老敬老的先进典型),指导学生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设计相应的问题进行采访,做好记录,认真写好采访日记。
3.各小组到社区找到自己的长期服务对象,利用双休日,组织探望,并为他们打扫卫生,跟老人聊天、谈家常,了解对方情况,深入开展体验活动。
4.学生调查访问活动结束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根据各自的特长把所见所闻及时地写下来、画下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社会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访问阶段,学生虽是活动的主体,但教师的指导还是不必可少的。教师要及时与相关单位、个人联系,保证学生活动得以有效开展。采访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调查采访时的态度、方法,做好活动前的物质准备和活动过程的资料收集,有意识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各项阶段性活动给予肯定性的评价。
四、合作交流
1.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收集的尊老敬老的资料,谈谈自己的感受。
2.小组合作制定一份重阳节活动方案,各小组具体谈谈活动方案的实施步骤。
3.学生出示调查统计结果,交流采访后收集的信息,向同学介绍在调查采访过程中的体会。
4.展示参观访问中拍摄的照片或录像,并向同学谈谈参观后的感受。
5.在各组组长交流时,教师要和其他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活动成果,并建议学生把感兴趣和感受深的内容记录下来,认真收集资料,分类整理。
6.分为六个小组,讨论交流,根据每组要求准备节目参加班级“爱在重阳”主题队会。
五、成果展示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20*年10月7日(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又称敬老节。前段时间,我们就围绕“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这个主题,进行了调查活动,今天,我们就以生动的形式来对成果进行汇报吧!
本次活动共分为6个组,分别是重阳溯源组、重阳美食组、重阳习俗组、重阳诗文组、重阳敬老组、重阳调查组。(课件出示)
请各组认真准备,首先有请第一组——重阳溯源组。大家欢迎!
(二)自主活动,成果展示
1.重阳溯源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们是重阳溯源组。我们收集到了有关重阳的由来和一个相关的神话故事。
(2)组员1介绍重阳节的由来1:
首先请组员1来为大家介绍吧,大家欢迎!
10月7日,是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专家介绍说,九九重阳节源于西汉,今称“敬老节”“老人节”,是一个非常温馨的传统节日。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亦称“重九节”。古人认为,九为“阳数”,象征吉祥、幸福、光明。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称“重阳”,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
(3)组员2介绍重阳节的由来:
那大家知道九月初九是什么时候被定为重阳节的吗?接下来有请组员2来给大家介绍。
重阳节正式成为节日,是在西汉时期。在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中已有记载。文中提到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害后,她有个名叫贾佩兰的侍女也被驱逐出宫。贾佩兰与人闲谈时,说到在宫中每逢九月九日,就要佩插茱萸、饮酒,以辟邪延寿。可见,农历九月九日在汉代就成为节日了。
(4)组员3介绍重阳来历的神话故事: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听吗?下面请组员3来为大家介绍吧,大家欢迎!
在民间,关于九九重阳的来历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呢。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南有个叫恒景的人,拜方士费长房为师,修炼了几年后,有一天,费长房突然发现恒景脸色难看,就对恒景说:“九月九日你家有灾祸,想避开灾祸,你必须做一个红布袋,用红布袋装上茱萸,扎在手臂上,带着全家人一起登上高山向东面远望。到山上,务必喝点酒,这样灾难就会过去。”恒景照办了,在九月九日这一天,恒景带上全家登上了附近的高山,第二天,恒景一家回到家中,发现所饲养的鸡、犬、牛、羊不知何故都死去了,全家因遵循了费长房的告诫,外出登高才逃过一劫。从此,九月九日登高避邪的风俗便传开了。传说终归是传说,其实,秋天到野外登高爬山、游玩赏花本身就是一项对身心很有益的娱乐活动。
谢谢大家,我们组的介绍完了。
2.重阳美食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民以食为天”,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都离不开吃,那你们知道,端午节吃什么吗?(粽子)对!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那重阳节呢?(吃重阳糕)对,我们这一小组就来介绍重阳节的美食。
(2)组员1:大家好!我为大家介绍的是北京特色小吃——栗子糕(课件出示)。
北京有重阳节吃花糕的习俗,花糕又称栗子糕,它是在蒸熟的江米上排满整栗子而名。还有一种栗子糕,是用栗子泥为主料制作的。它的做法是生栗子去皮蒸熟烂后捣成泥,并准备好京糕切的大片和澄沙馅,将200克栗子泥分成3份,用一份摊开为底层,接着铺一层京糕片,再用一份抹平在京糕片上,再抹一层澄沙馅后,最后一份栗泥抹在最上层,上面用切成小菱角形的京糕片和细青梅丝拼成图案,就成了上、中、下为黄色,中间夹有红、褐两色五层的栗子糕了。吃时,用白糖和糖桂花熬成的糖汁浇在上面即可。栗子糕宜秋、冬季制作与食用。因此,这种栗子糕还获得了“中华名小吃”称号呢。
(3)组员2:大家好!我为大家介绍的是上海五色糕(课件出示)。
上海五色糕一共有这样五种颜色:用麦青汁做成的绿色,用莲子汁做的白色,用松花粉的黄色,用玫瑰浆做成的红色,用可可粉做成的咖啡色。这五种芳香植物原料,分别加入相粉制成色浆。这样的菱形块状,装盒时插上象征吉祥的小旗即可。
(4)组员3:大家好!我为大家介绍的是当地重阳糕(课件出示)。
(5)组员4:大家好!我为大家介绍的是九层重阳糕(课件出示)的美丽传说:
传说那天是王母娘娘在天上做大寿,各路神仙都前来拜寿,在众仙欢庆之际,七位仙女却觉得天堂非常厌烦,便互相商量偷偷下凡,来到人间游玩。怎知,过了一会儿,这件事便被一位朝中大臣发现了,于是他动邪使了法术,让七位仙女永远不能回到天上。
七位仙女带着欢乐与好奇,在人间游啊,玩啊,等天黑下来,四处无人的时候,她们才觉得应该回天上去了,可是,她们怎样变化,也飞不上天,心中已知定是天上有哪位神仙在惩罚她们。出于无耐,她们便偷偷地溜进了一户人家,到厨房寻食。正巧这户人家准备在第二天摆酒席办婚事,于是在厨房里准备了糕点。其中有一种糕点是七层的,每层颜色都不同,是为了渲染酒席气氛的,特别好看。当她们吃得正高兴之时,突然有人进来了,这七位仙女便各自钻进七层糕中的每一层,为了保护严密,她们又使仙术在头首又变了两层糕面,加起来共九层。
到第二天酒席中,一位客人看见这种糕点很可爱,便询问主人叫什么。主人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考虑到新婚大喜日子,便随口说出“玫瑰九层糕”。从此,玫瑰九层糕便在人间传开了。大家一定没想到,美丽的九层重阳糕还有如此动听的传说吧?
3.重阳习俗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们是重阳习俗组。在重阳节这天,我国民间有很多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下面就请我们的组员为大家一一介绍。大家欢迎!
(2)组员1介绍重阳习俗之一:登高(课件出示)。
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历代以来,汉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结队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干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
(3)组员2介绍重阳习俗之三:品酒赏菊(课件出示)。
,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古时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从医学角度看,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时逢佳节,清秋气爽,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就是写了朋友邀请他品酒赏菊的情景。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4)组员3、4分别介绍重阳习俗之二:插茱萸(课件出示)。
大家好!听了前面同学的介绍,大家都知道了重阳节要插茱萸的习俗,那我就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茱萸的功效吧!
重阳节身插茱萸、饮酒,其实和端午节悬艾叶、饮雄黄酒的习俗差不多。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时节。说茱萸可以辟邪,这也反映了古人预防疾病的科学思想。除了防虫,它还有散寒止痛、止呕止泻的功效,可用于头痛、疝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等。可见,茱萸的功效可不小啊!所以,古人不但喜欢将带果实的枝叶采下来插在头上,还喜欢单独将果实做成香囊随身佩戴。
大家好!听了我们组的介绍,同学们一定会想这种植物究竟长什么样呢?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茱萸图片)
因为据了解,茱萸分为两种:吴茱萸和山茱萸。两种都是中药,不过前者有芳香的气味,而且可以驱虫。古人重阳节插的就是吴茱萸。不过,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盛行,到了宋元以后,就开始少见了。专家认为,大概是因为重阳节俗的重心发生潜移,重阳在早期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所以代表“延寿客”的最终盖过了“辟邪翁”――茱萸。因此,现代人知道茱萸的已经很少了。这也是我们调查之后,觉得非常遗憾的一件事。
4.重阳诗文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大家好!我们是重阳诗文组的,根据收集的资料,我们队员分工合作,出了手抄报(课件出示)。大家看,这两张手抄报上面写到了我们组收集到的所有诗歌,其中最有名的,也是同学们都知道的一首诗,就是大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为此,我还专门写了一幅字呢,请大家一起来读一坊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吧!(出示毛笔字)
(2)当然,我们组其他的组员们也是费尽心思,准备了几张精美的贺卡,大家请看!(出示贺卡)这些贺卡可是我们诗文组专门送给在这次活动中评选出的“孝敬之星”所准备的。
(3)表彰“敬老之星”
前段时间,我们根据同学们父母所写的资料,评选出了“敬老之星”,现表彰如下:(略学生名单)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吧!希望他们一直保持这种美德,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好好向他们学习哦!
谢谢大家,我们组的介绍完了,相信大家对重阳节的诗文也有所了解了吧。下面就有请下一组为大家介绍重阳节的敬老故事
5.重阳敬老组
(1)组员1介绍古代敬老故事(《二十四孝》故事之一:亲尝汤药)(幻灯片出示)。
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又称为“敬老节”“老人节”。其实,从古至今,重阳敬老之风是绵延不绝啊。首先请听我为大家介绍古代孝子的故事。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曾收集了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了《二十四孝》,现在它已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其中的一则故事,叫《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后来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自古道:“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刘恒却能做到日复一日,真是不简单啊!今天,我们学习刘恒的孝道,就是要学习他“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的耐心啊!
(2)组员2介绍名人敬老故事(鲁迅、孔繁森)(课件分别出示)。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许多名人都是敬老的好榜样,接下来,请听名人敬老故事。
鲁迅一生遵母命
鲁迅平常不多喝酒。他在小时候,母亲常提到父亲酒后失态,并告诫他长大了不要多喝酒。鲁迅遵母令,一生从未喝醉过。
鲁迅的母亲爱看小说。当母亲由家乡移居北京后,鲁迅在上海买了些畅销小说给母亲浏览消遣。在《鲁迅书简》一书中,收有鲁迅写给母亲的问安信,就有50封之多,可见其拳拳赤子之心。
孔繁森情系孤老
孔繁森在拉萨当副市长期间,全市56所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他走访了48所,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老人和孩子们的心田。他平时自己节衣缩食,把节省下来的钱用来买茶叶、食盐、酥油、大米和棉鞋等,送给有困难的孤寡老人。他到风雪灾区慰问时,宁肯自己挨冻,却将身上的毛衣、毛裤脱下来,给穷苦的老人穿上。他还随身携带自备的药箱下乡巡诊,为老人和群众看病治病。
他不仅关心社会上的老人,也同样孝敬自己的老母亲。*年,孔繁森回到老家,就给93岁高龄的妈妈梳头、洗脚、喂饭,用轮椅推着老人出去乘凉,村里人看到了,个个都伸出大拇指夸奖。
6.重阳调查组
大家好!我们是重阳调查组。前段时间,我们小组分别调查了周围同学、邻居或亲戚,了解重阳来历、习俗和敬老的情况,发现大家对重阳节了解得并不多,敬老意识也不强。因此,我们希望同学们参加了这次活动后,能做好宣传工作,把我们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发扬光大!下面献上我们的一首诗朗诵:
《敬老歌》
人人都有悲和乐,
人人都有情和爱。
人人都有老和少,
谁的青春他也不常在。
你别笑他的腰背驼,
你别笑她的头发白。
人人都会老,
人人都会衰。
尊老敬老把老爱,
咱中华的美德要一代传一代。
老人有所养,
老人有所爱。
当儿孙的应该让老人笑口常开,
让老人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人人都会老,
人人都会衰。
尊老敬老把老爱,
咱中华的美德要一代传一代。
老人有所养,
老人有所爱。
当儿孙的应该让老人笑口常开,
让老人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尊老敬老把老爱,
咱中华的美德要一代传一代。
六、活动评价:
(一)学生评价
活动结束后,可按小组汇集活动过程的材料(包括收集的资料、设计方案、体验文章以及观察记录卡、自制贺卡、书画作品、调查报告、采访记录、活动照片、家长的评价表、队活动资料、演讲稿等)。教师引导学生队自己活动的成果进行反思,把自己的活动收获及时记下来。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可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中的团结协作精神、人际关系的协调性、与同伴的分享交流情况、活动成果的独创性、活动反思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教师评价
教师的评价要贯穿于活动的始终,要重视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评价的发展功能。评价应以激励为主,要肯定和发展每位学生身上的潜能,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努力形成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以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七、活动反思
今天是重阳节,是我们国家独有的尊老节日。尊敬老人,孝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父母养育了我们,给我们生命,抚育我们成长,是我们每个人生命和生活的源泉,孝敬老人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分,更是天经地义的事。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我们有意无意地把对老人的孝敬淡化了,而对自己的子女却溺爱有加,家庭的重点也是在孩子身上,较少考虑自己年迈的父母。
潇湘晨报的文章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父母含辛茹苦将子女一个个抚养成人,子女们都成家立业了,父母却因年迈体衰,无人照料,生活陷入困境;有的子女自己已经成人了,不思独立,还是依赖父母生存;更有的人甚至不顾父母体质,让父母拼命劳动和工作,自己游手好闲任意挥霍。有的人自己在城里日子小康,却对在乡下的父母不管不问,还有的人为了私利,甚至和自己的父母对簿公堂……
关键词:思亲 思家 思乡
思亲怀乡,是一切远游客子共有的情怀,也是人类拥有的共同美好情感。“有情天地内,多感是诗人”(唐·顾非熊),感情丰富、感受敏锐的唐代诗人,用朴素真挚的诗笔表达了自己眷恋故乡、思念亲人的生活体验和真情实感。思亲怀乡乃人之常情,但在不同的环境下这一情感的内涵也会有所不同。唐诗表现了人们在各种特定情景下的乡思亲情,使这一题材真挚感人,且丰富多彩,像节日思亲便是其中一类。传统佳节,合家团聚,欢聚一堂,理所应当,然有时却异乡作客、他乡漂流、远乡回望,王维重阳登高、白居易冬至贺节、高适除夜守岁,值此佳节之际,诗人却欢愉之情甚少,愁苦之感倍生。他们利用对写法与对比的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宦游人漂泊的伤感独语,远行者飘流的辛酸滋味,羁旅客飘零的凄然神伤,表达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共同心声,质朴的诗句之中透露出一丝幽幽的酸楚、一缕浅浅的忧郁和一股淡淡的感伤。
一.思亲:宦游人漂泊的伤感独语
王维于重阳节忆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重阳节,是古代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相聚登高,插茱萸,饮酒。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旅居京华时所作。对于十七岁的王维来说,“独在异乡为异客”,两个“独”字一个“异”字,凸显一种不得其门而入的漂泊感,展示一种身世浮萍的孤独感,彰显一种异乡流浪的悲凉感。“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哀伤幽怨的神色中一瞥充满温情的目光。“佳节”既是事实现状,也是自己孤独无依情感纽带所系。唐代是一个浪漫的朝代,一个开放的时期,也是一个特重节令的时代,人们用各种娱乐游艺活动,来冲淡节日中祭祀、禁忌、祈福等宗教内涵,来冲淡积压中日常生活中的悲凉和无助。晚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有云:“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在一个悲伤的节令里,人们追逐着快乐,用快乐来缘饰自己对时光的恐惧。现代歌谣《中华民谣》唱的是往日的岁月又上心头,“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之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插满头……”秋日登高远望,目送雁阵,头插,欢快淋漓,然醉人的笑容之下仍是寂寞满怀。这种快乐,包含着团聚和亲情,蕴藏着和谐与温馨。“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儿飘流在外头,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忧……”(《九月九的酒》),重阳应聚首却难,该快乐而忧愁,却漂流他乡,愁绪不断,思念不断。这种愁绪,寄托了凄凉与悲伤,蕴藉了孤独与流浪。
“遥知兄弟登高处”,一“知”即对往日的回忆,于故乡的思恋,对于漂泊的王维,具有极大的诱惑,家乡兄弟欢聚,在彼此亲昵而关切的打量与寻问之中,缥缈着一丝隐隐的缺憾。思念的感伤,弥漫的深情,一个孤独的人,就这样感动了,在异乡的秋风中深深地感动着。茱萸成为了思念的载体,“遍插茱萸”是一个理想,但它只能招来一阵袅袅的秋风,在长安和蒲州之间浮动,寒意阵阵袭人。“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采桑子·重阳》)重阳节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凝结了生活的内涵,如此真切而形象,具有普遍而悠久的意义,成为节令的一个情感标志。“每逢佳节倍思亲”,道出了人人心中所有的客思情愁,非王维一人独有,隐隐之中透露出淡淡的感伤,“临川多悲风,秋日苦凄凉。客子易为戚,感此用哀伤。”(阮瑀《杂诗》)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对写与对比手法的精妙结合。首先是对写的手法。前两句直笔深入,后二句从对方落笔,谓之对写法。清人浦起龙称之为“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浦起龙《读杜新解》)之意象创造手法。这一方法,与其说是一种艺术创造手法,莫如说,是对人们情感经验的成功提炼,对人们情感世界的更深刻、更细腻的挖掘。在怀人思亲的世界里,情到深处,所谓刻骨铭心,朝思暮想,它已不再是一种抽象的念头或执著的想法,而是眼前幻化出所怀所思之人的具体场景、具体形象和具体言谈行止,一句话,是历历在目、耿耿于怀的一个活生生的对象,凭藉于此,聊以慰怀。《诗经》中许多杰出的怀人诗,就采用了此类艺术手法,把自己思恋的情感通过对方的行为来体现,“诗从对面飞来”。如《诗经·周南·卷耳》描摹了一个不胜思恋之苦的思妇形象,文字纯是思妇的想象之词,思妇之苦幻化成远行的丈夫对自己的不胜思念。《诗经·魏风·陟岵》描写役夫对家人的思念,呈现的却是登高之处遥想父母兄长对自己的牵肠挂肚。《诗经·豳风·东山》刻画了戍卒的家园幽思,镶嵌了妻子等候丈夫归来的细节。
对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蓄,也是袁枚所谓“诗文贵曲”(《随园诗话》)之妙,这是古典诗歌中的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唐诗中最为传诵的当属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的《月夜》
从对方入手,写妻子思念丈夫,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光。诗中写道:今夜在鄜州,只有妻子独自看月了。可怜我那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夜雾沾湿了妻子浓密的发丝,清冷的月光使她的玉臂感到寒意。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倚着薄帷望月,让月光照干彼此的泪痕。此诗的妙处,正如明人王嗣奭《杜臆》所说:“意本思家,而偏偏写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至念及女儿之不能思,又进一层。”从对面落笔,写出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对写之至,儿女“未解忆”,不但衬托出妻子内心的孤苦,而且诗人怜惜儿女的一片慈父之情,也跃然纸上,感人肺腑。施补华谓《月夜》诗为“无笔不曲”(《岘佣说诗》),究其原因,乃对写法之结果,处处曲写,尽置想象之辞,将诗人一往情深的爱怜写得深沉感人,顿挫郁积,令人味之不竭。
“遥知兄弟登高处”,一个“知”字,遥相呼应,不具体表达自己如何思亲,而从对面落笔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想念自己,这样既曲折表达出家人对自己的思念,又更深一层地写出了对家人的相忆和体贴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经写出,便万口传诵,表达了人人容易遇到的事实和人人容易产生的感情。故俞陛云说:“诗到真切动人处,一字不可移易也。”(《诗境浅说续编》)此诗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从中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精心意象,展示一个颇有情趣的兄弟共乐的场面,从而把“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写得令人心颤而余味无穷。
其次是对比的手法。一是内容的反差对比。以乐时写哀情,倍增其哀。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欢快的时刻,应是融融泄泄,不应是愁绪满怀,哀思盈膺。重阳登高,冬至贺节,除夜守岁,节日之热闹,欢聚之快乐,人生之繁华,于王维、白居易、高适而言,却是孤独、凄凉、寂寞充斥诗里行间,忧愁、感伤、悲戚萦绕胸次心间。王维逢重阳节,“独在异乡为异客”,一语道破心机,语虽平淡,情已深挚,非情动于衷不可解也。旅居为“客”,漂泊他乡,此一层意也;为“异客”,孤寂比客尤甚,此二层意也;“异乡”之“异客”,又着一“异”字,凄凉倍生,此三层意也;“独”在异乡为异客,突出一个“独”字,哀伤幽怨,此四层意也。客居他乡,客心凄然。二是形象的映衬对比。用孤单作愁思,愈见其愁。“遍插茱萸少一人”,“遍插茱萸”与“少一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相忆之情与孤独之思相得益彰。
质朴之中见深厚。真理是朴素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就像家常话一样脱口道出的诗句,朴素无华,看不出任何雕琢的痕迹,却高度概括了人们“独在异乡”时的普遍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佳节思亲这一生活现象体验的深刻。
二.思家:远行者飘流的辛酸滋味
白居易于冬至日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念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冬至是一个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民间至今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俗语,有“肥冬瘦年”之谚。唐人又以“小岁”称冬至,白居易在小岁日对酒吟出了“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的佳句。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放假,民间互赠饭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如年。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趣味,如今在他乡的客店碰上这个佳节,该如何过呢?“抱膝灯前影伴身”,“抱膝”,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渲染环境,又照应“夜”、烘托“影”,“伴”字,绾和“影”与“身”,着一个“伴”字,世运之沧桑,人事之变幻,自身之凄凉流离、悲怆孤寂俱在其中。“影”乃“身”之魂灵,“身”乃“影”之躯体,身随影动,影与心通,“影徒随我身”(李白《月下独酌》),“残灯无焰影幢幢”(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茕茕孓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抱膝灯前影伴身”之经历,但凡有此阅历之人皆亲身体验过,诵之令人倍感亲切,柔肠万种。“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羌村三首》)那是杜甫之悲欣交集,“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临江仙》)那是晏几道之喜出望外,“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那是李商隐之郁闷孤寂,“抱膝灯前影伴身”,此乃香山居士之思家情结,何等曲致、何等深婉、何等含蓄、何等隽永。
“想得家中夜深坐”,一个“想”字,思接千里,思家之情溢于言表。明明是自己思家,却说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家中夜深围坐,絮说远行未归之人,驿馆孤灯影伴,想念家中围聚之亲,两厢映照,思之愈切,念之愈切,情之愈切。独在旅途,只影伴身,孤于行程,一心思亲。白居易冬至日“抱膝灯前影伴身”,思家无限,“抱膝灯前影伴身”,“影”与“身”构成淡淡的映照,思家之情与孤寂之感如影随身。
三.思乡:羁旅客飘零的忧郁神伤
高适于除夕夜思乡: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
为何叫作除夜?光阴过去为除,《诗经·唐风·蟋蟀》有云:“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岁月其除。”这大概是有关除岁之“除”的最早使用。当此除岁迎新之际,“当此之时而不乐,则日月将舍我而去矣。”除夕之夜,传统习俗,一家欢聚,“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风土记》)。诗人却于万家灯火其乐融融之时,却“旅馆寒灯独不眠”,一个“寒”字,“寒”气袭人,旅馆之凄凉,除夜之凄寂,“客心”之“凄然”,着一“寒”字,情愫尽现,境界全出。“霜鬓明朝又一年”,一个“霜”字,“霜”意盎然,思之久、恋之深、想之苦,跃然纸上,得环其中。将故乡之思与寒灯之下的凄然感受放置在具有欢乐色彩的除夕之夜,将“愁鬓”的生命体验置于“明朝又一年”的时间流逝的临界点,诗意盎然,思绪不断。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除旧迎新之际,更具有宏大的盛唐气象和普遍的生活意义,将北固山下的具体景象升华为一幅宏伟雄奇的海日除夕图,含蓄了生命新旧交替的哲思诗魂。除夜之诗,含蓄哲思,涵咏不尽,体味无穷,积极向上,乐观宏达。除夜之时,心境平淡冲和者也有: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白居易《除夜》
多是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生命仍然存在的怡然自得,是那种“七十期渐进,万缘心已忘”的闲适和“堂上书帐前,长幼合成行”(《三年除夜》)的惬意。这其中不乏一种诙谐与,然缺少一份昂扬与激情。除夜之时,感受“霜鬓”、“衰鬓”与“愁颜”者亦有:
旅馆谁相同?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长期漂泊,客中寂寞,除岁夜阑;他乡逆旅,寒灯相亲,人何以堪。孤苦冷落,苍茫百感,寥落辛酸,凄苦万端;一意连绵,寄慨深远。
“故乡今夜思千里”,一个“思”字,联系两地,客心凄然思故乡。沈德潜说“作故乡之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亲人思念诗人,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光,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蓄。高适除夕夜“客心何事转凄然”,眷恋不断。“旅馆寒灯独不眠”,“寒灯”与“独”相映成趣,相忆之情与孤单之思油然而生。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罗邺《雁》:“想到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写思乡之情,都从对面着笔,有异曲同工之妙。
“每逢佳节倍思亲”,它表达了人人容易遇到的事实和人人容易产生的心情。以上三首节日思亲唐诗运用对写和对比的艺术手法,迫使读者探寻所呈现的简朴语言中的更深刻意义。每逢佳节,正是诗人情感最活跃,也是最脆弱的时候;倍思亲,正是诗人情感最直露,也是最深沉的体验。思从对面飞来,诗从对面飞来。诗作境界开阔,意义宏远,将难尽之情尽于意象之中,不浅露,不直白,委婉深沉,一波三折,余韵无绝。
参考文献:
[1]张明非.唐诗咀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张爱华.唐诗二十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4]宇文所安 贾晋华.盛唐诗[M].北京:三联书店,2004.
[5]李浩.唐诗的美学阐释[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6]李元洛.唐诗之旅[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7]林庚.唐诗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尚永亮.唐诗艺术讲演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李敬一.壮哉唐诗[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8.
[10]王兆鹏 邵大为 张静 唐元等.唐诗排行榜[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1]王先霈.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真实生活;情境设置;表达欲望
常常激动于这样的一种作文境界:孩子们“吾口说吾心”,自由、自发、自主地作文,有话可说,有情可诉,在真实情感和具体情境中体验生命拔节的快乐。那么,如何层层开启快乐作文与生活情境的秘境?如何在真实生活和情境设置中,淌出一条自由表达、顺畅写文的作文之路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有话可写
活泼泼的生活情境是作文的源泉,所谓“作文与生活隔膜”,主要体现在学生没有真实的生活情境体验就提笔行文。所以,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给予学生一方灵动真实的情境体验空间,应该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渠道之一。比如,可以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情境创设中自由作文。如此也许能触摸到快乐作文的门槛,宣泄出真实、可信和率真的自我。
以下是一堂游戏情境创设作文中的教学设计: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名字叫“逗木头人”:
1.请两位“木头人”上台。另两位同学要尽量用语言、动作、表情来逗“木头人”,看能不能把“木头人”逗笑。坚持到最后的“木头人”就是“超级木头人”。千万注意逗笑的人不能接触“木头人”的身体。
2.请两位“木头人”上台,三位同学来逗。其他同学就是评委了,评一评谁表演得最有趣。最会逗笑的评他为逗笑专家,坚持到最后没笑的木头人评为“超级木头人”
3.注意观察:(1)请你仔细观察“木头人”脸上的表情和身体姿态的变化;(2)逗笑的同学是怎样“逗”“木头人”发笑的。
4.逗笑。(三十秒)
5.评出“逗笑专家”和“超级木头人”:你觉得谁表演得最好?什么地方最有趣?(引导学生说具体哪个动作、语言、表情。)
6.大家想不想亲身体会一下“木头人”和逗笑者呢?和你的同桌一起玩游戏,一人演木头人,一人做逗笑者,成功了之后,换一换角色。
以真实的情境创设内容写就的作文,首先其“立意”是好的,就像《红楼梦》中黛玉教导香菱写诗时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让学生感到有话可写,关键就在于教师要营造真实,健康和灵动的生活体验情境,让学生的心有所触动,情有所打动,意有所感悟,审美的天眼才能砰然打开,如此,学生必将步入轻松作文、自由作文和快乐作文的理想境界。
二、情境创设,让习作词句信手拈来
光有素材还不行,还得积累一定的语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妙词佳句。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充分地“玩玩说说”,才能用合适的语言把游戏时自己或伙伴的神态、动作、语言表达清楚。在尽情游戏、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再进行具体、形象的描述,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游戏作文。
仍然以“逗木头人”情境创设作文为例,以下就是通过情境创设才“诞生”出的鲜活的语言:
1.你瞧,作为这次游戏的“逗笑人”陈×大步流星地上场了,他一手叉腰,自言自语道:“今天可有你好看的了。”而作为“木头人”的小杰也毫不示弱,镇定自若地走了上去。
2.最可笑的要数王×了,他做了个令人捧腹大笑的斗鸡眼,原本镇定的小×有点儿按捺不住了,嘴角微微往上翘了翘,但立即恢复了“一”字形。
3.游戏开始了!我们快乐地拍手唱儿歌:“山山山,山山山,山上有个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还有一个不许笑。”
三、创设情境,让习作素材丰厚丰盈
其实,对习作的苦恼就是对素材的苦恼。“不知如何下笔”“不知写什么”“没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这已经成为部分孩子心中永远的“痛”。确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真作文”解决的就是“真素材”的问题。我想,教师如果引领学生和真实的生活情境进行更广意义上的对话,也许能够激活学生已萎缩凝固的语言和写作欲望。的确,写作,是替自己立言,其背后永远站着“思想”。而“思想”需要货真价实的实践、探索和体验。
比如,秋天,当一只漂亮的蝴蝶不小心飞进教室;冬天,当美丽的雪花时不时在校园编织美丽的图案之时……身为教师的你会怎么办呢?是抓住这一契机顺势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还是墨守成规,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继续上课呢?
又如,可以引领学生在端午、中秋、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来临之际,制作一张饱含深情、构思新奇、意蕴十足的贺卡送给亲人。也许仅仅是几句短短的亲情语,却在无意间积累了素材,点燃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在《教育漫话》里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情境创设似的。”另有一些教育专家或教育的先行者,也多次强调“学中玩,玩中学”。的确,在情境创设中学习是暗合孩子天性的,是“本我”的释放,是润物无声且极为高效的。但愿,情境设置下的作文教学,能够还作文的“真”,还作文言语的“真”,还作品“灵魂”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