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焦糖色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可乐需要使用焦糖色素。焦糖色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色素,基本的制造原理是“焦糖化反应”,就是把碳水化合物进行高温加热,得到棕褐色的物质。烤面包的时候表面变色,就是焦糖化反应的结果。焦糖色素是组成复杂的混合物,现在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它详细的产生机理与组成。
工业上生产焦糖色素经过了反应条件的优化,跟烤面包有较大不同。除了碳水化合物和加热,还会加入其他助剂来控制反应的方向,获得不同的产物。按照反应原料和条件的不同,焦糖色素被分成了4类。可乐中使用的是第4类。第4类焦糖色素在生产中使用亚硫酸铵作为助剂。它对酸有很好的稳定性,因而才可以用于可乐这类酸性饮料。亚硫酸铵会导致一些副反应的发生,4-甲基咪唑就是其中的一种副产物。
焦糖色素和4-甲基咪唑的安全性
科学界对焦糖色素的安全性研究相当充分。对第4类焦糖色素,国际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制定的安全标准是每天每公斤体重不超过200毫克。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相当于每天10克以上。因为它只是色素,用量有限,所以在食品中也就用不着“限量”。中国的标准是“按需使用”,而美国给予了“GRAS”的分类,意为厂家正常使用即可。加拿大、欧盟也都把它作为很安全的食品色素。
作为副产物,4-甲基咪唑在焦糖色素中的含量跟具体的产品有关,欧盟规定不能超过250ppm(1ppm相当于每公斤中含有1毫克)。针对4-甲基咪唑的安全性也有过不少研究。较早的研究中发现不良作用的剂量都比较大,远远高于食品中的可能的含量。
“致癌”的担忧来源于2007年的一项研究。这是一项比较初步的动物实验。它观察到了高剂量的4-甲基咪唑对“某些种类”老鼠的致癌作用,但并不是每种老鼠都发生了癌变。它没有提供致癌的机理,也无法推知在人体中的情况会如何。
同一项研究,各方解读不同
根据这种不确定性较多的大剂量动物实验结果,来估计小剂量下对人体的影响,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一切都只能基于各种“假定”来进行计算。同一项研究,不同的专业人员和机构,会采用不同的“假定”,就会得到不同的计算结果。美国加州环境健康危害评估办公室的推测结果是“平均每天吃16微克4-甲基咪唑,一个人一生的癌症发生风险会增加十万分之一”。这个“每天16微克”的“安全标准”,低于人们从可乐中摄取的4-甲基咪唑。
CSPI是一民间消费者权益机构,并不具有专业权威性。他们检测了可乐中的4-甲基咪唑含量,引用加州政府的那个限量标准,从而得出了“可乐致癌”的结论。公平地说,他们是选择了对他们有利的一种专业解读,并不是造谣。
然而加州的那个规定不仅受到了食品行业的质疑与反对,也没有得到其他权威机构的认同。美国FDA的发言人道格拉斯?卡拉斯在一份电子邮件声明中称,他们“不认为这种物质能给人体健康带来任何直接危险,只有当一个人每天喝1000罐以上的可乐时,才能引发与公共利益科学中心研究中啮齿类动物程度类似的致癌风险”。欧洲食品安全局也在2011年发表了一份“科学观点”,对焦糖色素的安全性进行了“重新审查”,结论是其中的4-甲基咪唑“不是问题”。
还要不要喝可乐
CSPI一直反对合成色素,多年来持之以恒地引用一些不成熟的科学研究结果来要求FDA禁用各种合成色素。这次的可乐事件只是他们的“再一次努力”。
根据目前的这些研究结论,这个“致癌指控”不大可能得到支持。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说,这些数据也不足以得出“禁用”的结论。当然,总有一些消费者会因为“万一CSPI是对的”或者“没有确切证据不等于不存在”而忧心忡忡。这本身也无可厚非。还需要注意的是,含有 4-甲基咪唑的第4类焦糖色素并不只用于可乐。按照中国的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它可以用于糖果、饼干、调味料、饮料、酒、烘烤食品等二十多类食品中。如果一一拒绝,那么很多加工食品、饮料、酒类都不能幸免。
可乐本身并不是一种好的饮料。不管含糖还是无糖,它都仅仅只是一种“好喝的水”而已。不喝,并没有什么遗憾;要喝,也不见得有什么危害。套用一句FDA常说的话:根据目前的信息,消费者没有必要因为CSPI的这一指控去改变自己喝或者不喝可乐的习惯。
这“十大最危险食品添加剂”是――
1.蔗糖聚酯。一种人造脂肪,被广泛用于炸薯条和甜品中。
2.焦糖色素。存在于可乐、咖啡等饮料以及调味酱、蛋糕中。
3.糖精。属于人工甜味剂,存在于饮料、果冻等食品中。
4.溴酸钾。在烘烤过程中,它可以帮助面包膨胀,也可作为增白剂用于面粉制作中。
5.BHA和BHT。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和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分别是抗氧化剂和防腐剂。
6.氢化植物油。广泛使用在面包、蛋糕、饼干、薯条及咖啡伴侣、奶昔中。
7.亚硫酸盐。一种能够保持食物光鲜的防腐剂,多用于酒类行业中。
8.偶氮甲酰胺。食品制造中,多用作发泡剂,改善面团的弹性、韧性。
9.角叉菜胶。用于果冻、软糖、冰激凌和乳品中。
10.硫酸铵。用作食品添加剂时,多为面团调节剂。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谈食品添加剂首先要明确一点:凡是经国家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都是经过严格的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证明其在一定的使用量下是安全的。迄今为止,在我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没有一件是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造成的。
那为什么人们还对食品添加剂如此恐慌?主要是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缺乏了解和认识。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10种“危害最大”的食品添加剂。
其实,这10种“食品添加剂”中,有两种根本就不是食品添加剂。
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蔗糖聚酯和
氢化植物油
蔗糖聚酯是2010年10月21日被卫生部批准的“新资源食品”。换句话说,它和普通食品差不多,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性油脂,或者说是一种脂肪替代品。
可见,蔗糖聚酯也不是食品添加剂,微信中想说的应该是氢化植物油中的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有三个来源:一是来自天然食物,主要是反刍动物,如牛、羊等的肉、脂肪、乳和乳制品;二是加工来源,主要产生于植物油的氢化、精炼过程中;三是食物煎炒烹炸过程中油温过高且时间过长时会产生少量反式脂肪。其中,被人讨厌的是食品加工中产生的反式脂肪酸,曾在2010年被众多媒体称为“餐桌上的定时炸弹”。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动物油脂对健康不利,因此用氢化植物油取代动物油被视为科技的进步。但近些年的研究表明,过多摄入反式脂肪酸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为此,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反式脂肪酸提供的能量占膳食摄入总能量的百分比应低于1%。在我国,即便是北京、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反式脂肪酸的供能比也只有0.34%。所以,反式脂肪酸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可怕。
其实,植物油不完全氢化才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如果完全氢化就不是反式脂肪酸而是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并非反式脂肪酸,因此氢化植物油不能等同于反式脂肪酸。当然,完全氢化会使饱和脂肪含量大幅上升,也不宜过多食用。这一点倒是被很多人忽略了。
退出添加剂舞台的溴酸钾
还有一种“食品添加剂”,在今天已经没有这个身份了。溴酸钾,是面粉增白剂的一种,有致癌性。早在2005年7月1日,我国就已全面禁用。不过,溴酸钾在个别国家仍允许使用,比如美国。
具有自限性的焦糖色素和糖精
焦糖色素“很危险”,估计主要是说4-甲基咪唑,因为它曾在食品消费中引起轩然大波。2012年3月,我国曾爆出有关可乐致癌的新闻,焦点即是4-甲基咪唑。
焦糖色素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食品添加剂――着色剂,广泛用于酱油、食醋、黄酒、啤酒、饮料等食品中。可乐型饮料中微量的4-甲基咪唑一般是由所使用的焦糖色素带入的。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4-甲基咪唑定为2B类致癌物,即对动物有明确的致癌性,对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
国际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对焦糖色素的确认是“安全”,但对其中的4-甲基咪唑作出了限量规定:每日允许摄入量值为160~200毫克/公斤体重。2011年欧盟食品安全局提出的焦糖色素ADI值为300毫克/公斤体重。美国食品化学法典对焦糖色素中4-甲基咪唑的规定是小于250毫克/公斤体重,我国的国家标准规定4-甲基咪唑含量为小于200毫克/公斤体重。
作为着色剂,焦糖色素的使用量很有限,因为过量添加反而会影响食品的感官和口感。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家指出,高糖饮料本身带来的能量摄入过剩的风险,远远大于焦糖色里4-甲基咪唑的风险。
糖精,还有我们常在配料表中看到的阿斯巴甜,都是食品添加剂中的甜味剂。糖精的准确称谓应为糖精钠。
甜味剂的甜度是蔗糖的数百倍,对食品工业而言是大好事,因为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对消费者而言也是好事,因为它们提供的热量远低于蔗糖,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自限性”是甜味剂的一大特点,即加多了食品就不是味儿了,就如同蒸馒头,碱(碳酸氢钠)放多了,馒头会发涩一样。
天然的膳食纤维角叉菜胶
角叉菜胶其实就是卡拉胶,提取自海藻,是天然的膳食纤维,其作用和增稠剂类似。对增稠剂我们并不陌生,比如烹饪用的淀粉、形成肉皮冻的明胶(胶原蛋白)。
在《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中,允许使用的增稠剂有30种左右,最常见的是改性淀粉和胶类物质,如羟丙基淀粉、瓜尔胶、黄原胶、果胶、明胶等,还有很多增稠剂来自于天然食物,如海藻酸钠、琼脂等,它们赋予食品黏稠、适宜的口感。
“膳食纤维”有什么可怕的呢?所以,在很多食品中都没有限制增稠剂的使用量。
规范使用很安全的偶氮甲酰胺、亚硫酸盐、丁基羟基茴香醚和二丁基羟基甲苯、硫酸铵
偶氮甲酰胺是一种面粉改良剂,在今年初因“赛百味鞋底事件”而被人们广泛关注。其实,偶氮甲酰胺不仅能起到漂白作用,还能改善面团的强度和柔韧性,是一种“文武双全”的食品添加剂。
至于其安全性,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早在1966年就已作出评估结论:“很安全”,该机构给出的安全剂量是0~45毫克/千克。我国的标准也是据此制定的,限量为45毫克/千克。美国、加拿大等国也都使用它,美国的用量上限和我国一样。
2、混糖即白糖、冰糖、蜂蜜按3:2:0.6的比例混合加入。此比例可根据当地食客的口味调整,如果当地人不爱吃甜,可减少白糖的量,增加适量的麦芽糖,因为麦茅糖甜度不高,主要起增色的效果。
3、在熬底汤时放入干辣椒、花椒是为了使汤内带有原始的辣味,类似于高汤的调底味,而在调味时再次放入的干辣椒和花椒要多于调底味时的用量,为的是给原料提辣度和麻度。
4、调味时加入点糖色,除了起到辅助提色的作用外,主要起调香味的作用,因为糖色有种淡淡的焦糊味,这是黑鸭味型所需要的。
记者对超市中销售的食品进行调查之后发现,几乎所有的食品中都使用了食品添加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食品中使用了多种不同的添加剂。不少品牌的雪糕、饮料、饼干、蛋糕、薯片等食品中,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多达十几种,而一些方便面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竟然多达20多种。
在对消费者进行的随机采访中记者注意到,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于食品中种类繁多的添加剂,都有或多或少的担心,很多消费者都觉得食品中的添加剂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添加剂存在疑虑。
然而,记者在对消费者的进一步采访过程中却发现,消费者对于食品中的多数添加剂并不了解,不少消费者表示,正是因为不了解才导致了他们对于食品添加剂的怀疑和不信任。
记者随机选取了一根雪糕,请食品专家对其中的食品添加剂进行了分析介绍。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 朱毅
最主要的呢就是有乳化剂,有这个增稠剂,还用了膨松剂,这是还有着色剂,还有食用香精,这几样就是我们感觉这个雪糕色香味能够俱全,起了最主要作用的食品添加剂,我们现在就来一一地说,它们有些什么作用啊,它乳化剂呢主要是些酯类,它这个地方呢没有仔细地标出来,只用了标号去标出来,这个乳化剂呢,就能让这个里面的小脂肪滴,它里面不是有些全脂的乳粉嘛,这小脂肪滴和这个变成丝瓜瓤状的那样一种物质,还能够锁住一些小气泡,这样呢你吃起来的时候,就有一种膨松的,入口即化的这样的口感,所以这个主要是乳化剂的这个功能。还有一些增稠剂,增稠剂呢主要是些胶类的物质,它这个地方也是用的一些标号,这些增稠剂呢,比如说我们让这个雪糕要是化了,化了的话就不会说像水一样,到处地流淌,它还能保持一定的塑形,一定的形状,还保持一定的口感,还有让它吃让上去感觉更加的浓稠,因为它不可能加那么多的固体物质,如果加那么多的固体物质又会影响口感,所以增稠剂又起到这样的作用。
专家告诉我们,食品添加剂主要的作用是为了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等感官特性,另外就是满足食品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根据不同的作用大致可以将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分为防腐剂、着色剂、调味剂、膨松剂、稳定剂等不同的品种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韩军花
一般意义上的添加剂,包括那些防腐剂,什么抗氧化剂啊,增稠剂这些东西有300多种,另外还有一些加工助剂。加工助剂就是你加工过程中可以用,在成品里面必须除掉这是一些加工助剂。还有一些就是我们的酶制剂,也是在成品里面要去掉活性的,还有一些胶母糖的基础剂,就是我们胶基糖果的那些东西,它的一些基础剂。那另外呢还有一些是香料,总共是两千多种。
与此同时专家还强调,简单地将食品添加剂视为危险的看法是不科学的,正确合理地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于提升食品品质,保护食品安全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 朱毅
食品添加剂它也就是为了改善食品的品质,比如说防腐啊,还有在这个运输过程当中啊,它加工工艺过程当中啊,能够让这个食品继续保持它原有的品质,或者是达到我们希望它达到的这样的品质,而使用的这样人工合成的或者是天然的这种物质,比如说我们这个以前的食品特别容易腐烂,那么呢,因为食物腐烂导致的这种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机率就特别的大,有了防腐剂之后呢,这个机率就大大的下降了,在没有这个冷链环节的时候,因为有防腐剂的存在,那么它的也许让这个细菌的繁殖,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这个遏制。
按照专家的说法,有些食品添加剂如果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对于保证食品的安全和品质提升是有积极作用的,那么为什么消费者会对食品添加剂有如此深的偏见,甚至出现谈添加剂色变的现象呢?专家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消费者没有正确区分非法添加和食品添加剂。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 罗云波
最近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好多报道是跟添加剂有关的,所谓的食品添加剂有关的,这里头至少有一半,实际上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一些非法添加,比如说像三聚氰氨,像苏丹红等等这一类的。它本身不是属于食品添加剂。造成了老百姓对食品添加剂的这个误解,让老百姓感觉到食品添加剂就是食品安全的根源,所以食品添加剂呢,蒙受了不白之冤,甚至被妖魔化了,一谈起食品添加剂,大家都觉得它一定不好。
也就是说,在近年来公众关注的诸多食品安全事件中,有不少看似与食品添加剂有关的食品事件,其实是非法添加的问题,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和隐患的元凶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非法添加到食品中的工业原料等非食用物质。
2006年前后,亨氏番茄酱以及部分地区的红心鸭蛋等食品中被发现使用了非食用物质苏丹红;2008年三鹿奶粉等婴幼儿奶粉中发现非法添加了非食用物质三聚氰胺,造成大量婴幼儿出现肾结石,并有数名婴幼儿因此死亡;2011年湖南等地执法部门发现部分企业在生产腐竹产品过程中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硼砂;2012年广东等地执法部门发现部分企业在酱油生产过程中非法使用非食用的工业盐水;今年江西等地的松花蛋生产企业被发现在加工过程中非法使用工业用硫酸铜;这些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中,罪魁祸首都是一个,那就是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
正如专家所说,造成这些食品安全事件的元凶都不是食品添加剂本身,因此不能单凭这些事件就全面否定食品添加剂。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面对如此频发的食品加工非法添加事件,单纯强调食品添加剂本身的安全性也是不够的,对于消费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保证吃到嘴里的食品是安全的,因此如何规范食品生产,如何保证食品添加过程的安全性,才是重中之重。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 朱毅
使用非法添加剂,臭名昭著的三聚氰氨,还有这个苏丹红都是属于这一类,它不是添加剂,也就不是我们国家的食品添加剂标准里面的这个添加剂,这个食品添加剂标准2760,这个GB2760,如果不在这个范围之内的,那么就叫做非法添加剂。
导致食品添加剂信任危机的原因,除了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些食品加工企业在生产食品的过程中,不按照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 朱毅
比方说以前的这个染色馒头,那么这个柠檬黄是可以使用的,但是柠檬黄呢是不能用在这个馒头里面的,只有叫做超范围添加,还有就是超量添加,比如说我们这个里面,用的这个色素,我只能是万分之一的比例,你用了,你手抖一抖,就往里面加用了万分之三,万分之五,这就叫做超量添加。还有一种呢就是使用不合格的食品添加剂,它是为了降低成本,这个是比较隐蔽,也是近期新发现的一种食品添加剂的这个不当使用当中的新问题,也应该提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在近年来的各地食品抽查中,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一直都是食品安全问题中的老大难问题。最近山东省工商局公布了2011至2012年全省工商系统流通环节食品抽样结果,在不合格的产品中,食品添加剂超标的占到了31%,是不合格的最主要原因;另外有媒体分析了2013年上半年北京市下架产品名单后发现,超过四成的下架产品下架的原因是食品添加剂超标。
专家认为,消费者理解的由食品添加剂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了非食用物质,另一个是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那么,如果在限量范围内正确使用,能否保证食品添加剂就是安全的呢?继续来看记者的调查。
近日,美国的一家机构报告称,在百事可乐的焦糖色素中再次检出了含有可能致癌物质4-甲基咪唑,而这已经不是百事可乐第一次卷入致癌门事件,早在2011年,美国的多家机构分别在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中发现了可能致癌物质4-甲基咪唑,并指出这种致癌物质的出现与饮料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焦糖色素有关。对此,两家公司均以表示,将改进焦糖色素的生产流程,减少其饮料中的可能致癌物质的含量。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 朱毅
可乐就是因为有了这个焦糖色,才显得特别的,颜色上让我们感觉更加诱人,同时也在口感上也会大为改善。
美国的食品安全研究和监管部门表示,按照目前的研究结果,没有证据表明可乐中可能致癌物质4-甲基咪唑含量,在正常饮用情况下会造成显见的健康危害。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表示,已经开始对可乐焦糖色素中的4-甲基咪唑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进行评估。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韩军花
在这个焦糖色的质量规格标准里面,对这个4-甲基咪唑是有限量的,我们是小于200毫克每公斤。所以就是说只有达到这个限量要求的这个焦糖色,才是一个合格的食品添加剂可以去加。那将来比方说我们评估中心的评估部门,也在对这个可乐里面,就是这个4-甲基咪唑这个目前的一个摄取量,它的这个健康影响也在做一个优先的评估。那将来就是说如果根据评估结果,觉得如果需要做标准的调整,可能会调整。如果觉得评估完以后,对中国居民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危害,或者说这个量呢极其极其的微小,那可能会在标准修订中也会统一去考虑的。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了解到,食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各种食品添加剂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降低生产的成本。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 何计国
第一个就是食品本身原料有缺陷,比如说原料陈旧,他可能会多用点香精,掩盖略微有一些变味的现象,或者是变颜色,他用一些色素来掩盖它。还有一种是掩盖什么呢?这种管理,或者这种机械的这种缺陷,就是说我应该达到多少度能杀菌,能够满足它的保质期的需要,达不到,这时候他就会多用添加剂。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于味道、颜色等方面的感官需求,还是以可乐这种饮料为例,之所以会使用焦糖色素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颜色的需求。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 朱毅
但是这个色素,如果说我们闭着眼睛吃的话,实际上是对我们没有影响的,所以我认为呢,这个色素应该是在这整个的食品添加剂里面,相对来说,它为了保持和改善食品品质当中,它的功能性是最弱的一种。应该来说就是可有可无的,可有可无的,如果说我们的孩子能够养成闭着眼睛,都能感受食物本身的美味的话,那么呢这个色素呢就可以用得少一些,再少一些。
专家分析了这个案例之后指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判断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认识也会越来越全面,因此,专家提醒在现有的食品添加剂安全性判断的基础上,要把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必要性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去考虑。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 何计国
有很多东西是安全的。但是呢,我们通过工艺的发展,我们可以不用了,那个时候也就是说失去了必要性的时候,这个东西就会被砍掉,或者被淘汰掉,不用了。你比如说我们取缔了一个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苯甲酰其实是很安全的,也没有什么毒性、安全问题。但是因为现在有些生产技术可以做到我不用过氧化苯甲酰也能白,所以就把它取缔了。
相关监管部门也表示,会继续加大专门针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性和必要性的科学研究,并以此为依据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动态管理。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三部副主任 韩军花
酱油的主要成分为水,还含有一定量的食盐、氨基酸、多肽、焦糖色素、糖份、香精等。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溶质,可以使其沸点增高。所以酱油的沸点在102至105摄氏度。
盐水沸点高于100摄氏度,由盐的浓度不同而不同。
醋在同一大气压下,沸点为60摄氏度。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