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隐隐于乐

大隐隐于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隐隐于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隐隐于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教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的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它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和较强的民族特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然而当前我国对民族音乐的保护却很不到位,社会上对民族音乐的关注越来越少,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把民族音乐当成过时的、落伍的东西,更不用说对它进行欣赏了。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使其了解并认识民族音乐,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我国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凭借过人的智慧,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之中当然包含有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音乐。我国各民族在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生存环境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不同地域生活的民族,其音乐文化也有着特有的风格,形成了我国类型繁多的民族音乐。我国民族音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1.地域性

我国地域辽阔,各民族分布其中,因民族的不同,民族音乐在不同的地域内,表现出极强的地域特点。一般可分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北方草原、中南丘陵、中亚绿洲等八个地域音乐文化。在黄土高原上,信天游高亢激昂;江南地区则有婉转动听的丝竹,新疆的民族音乐一般都较为活泼、极富朝气。

2.多样性

我国民族创作出的音乐种类繁多,在音阶、节奏、音调上各有千秋。宗教音乐、少数民族音乐、宫廷音乐、器乐音乐、说唱音乐、歌舞音乐、地方戏曲、民间歌唱音乐等等,都属于我国民族音乐的优秀成果。

二、大学中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

民族音乐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出的艺术。它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开展民族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文化艺术修养水平,还能使其增强对本民族的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精神。其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

1.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民族音乐传递着民族的精神内涵,是民族精神的直接表现形式,体现了本民族的特点。民族音乐教育教育能营造一个民族的本源文化的氛围,让大学生获得民族文化的熏陶,能增强他们的思考能力,使大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得到提升。民族音乐教育为大学生提供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使大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创造出的灿烂文化、优秀的音乐作品,进而产生对本民族的文化归属感、文化认同感、和强烈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感。

2.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及综合素养

民族音乐作为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深刻反映出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大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能使其对民族音乐有更深的体会,了解到民族音乐的内涵和价值,提高其审美能力。进行少数民族音乐的教育,使大学生对少数民族的音乐发展、音乐特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能够培养其对不同文化的包容能力。

音乐可以影响人们的情感,不同类型的民族音乐,可以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不同体验,让人们感受到音乐之美。民族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培养其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实现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加强大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的措施

1.营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

对大学生加强民族音乐教育,需要运用各种方法营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如可以在教学楼、图书馆、餐厅、宿舍等地方营造具有民族音乐的艺术气息,以培养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陶冶其音乐情操。

2.改变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互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民族音乐教学的课堂缺乏活力,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形成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能使大学生主动的进行民族音乐的学习,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3.进行规范的民族音乐教育,避免单一的西方音乐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我国音乐教育都是以西方乐理知识为基础,缺乏科学的、规范的民族音乐教育体制,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所以大学要改变音乐教师的组成结构,培养民族音乐教师、规范民族音乐教材,改变我国的音乐教育以西方音乐理论为依托的状态。

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体现着我国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民族精神。但在当今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对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了解甚少,甚至认为应当摒弃民族音乐,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加强民族音乐的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其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参考文献:

[1]娜响.高校音乐鉴赏课应积极倡导民族音乐教育[J].民族音乐.2012(52)

大隐隐于乐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人格;超我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213-02

长期以来,音乐工作者们较为深入地探讨了音乐欣赏教学在美育、德育、智育等方面所具有的功能及价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音乐欣赏教学与人的心理方面的探讨,也随着社会各行业、各阶层的人们的音乐欣赏实践活动的日益增多而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音乐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已意识到了音乐欣赏与人的心理有密切的联系,如,在大型商场选择一定的背景音乐来适应顾客的心理,从而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在工作之余,通过各种形式或途径来欣赏音乐达到释放或者减轻人的心理压力的目的;通过音乐疗法对分裂型人格的心理患者进行治疗等,在当今大学生面对的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也日益增多,其中人格问题尤为突出。人格,作为组成人的心理的核心部分,往往被学者专家们单独提出来,成为他(她)们研究或探时的重要对象。各不同层次、专业的学校也因此而试图通过各种形式或途径来完善学生的人格,从而达到心理和谐的目的。

1 “超我”在人格中的地位与作用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认为,人的整个精神状态是一个能量系统、动态系统,这个系统即人格,在人格的内部有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子系统,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便是人格系统内部三个部分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结果,“超我”主要是指人格中理想的部分,由自我理想和良心组成,是人格的第三个主要机构,是人格上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超我”的功能在于控制和引导本能,如果这些冲动不加控制地发泄出来,就可能危及社会的安定。“超我”为至善至美而奋斗,不为现实或快乐操心。它提出的与其说是真理,不如说是理想,它所奉行的是理想原则。超我一部分发源于无意识,一部分是儿童与父母的情绪联系及其自我――理想的产物。弗罗洛德对“超我”的界定核心部分是自我理想和良心,这里我想照搬他所说的自我理想和良心概念。因为现代人赋予了自我理想和良心以更加广泛的意义,“超我”中蕴含了超然、超脱,它是心灵的自由状态。但正如弗洛伊德所说,“‘超我’的功能在于控制和引导”,而这种控制和引导最终的目标在于使内心达到和谐的状态,从而使人自己更好地存在于现世中。

2 音乐欣赏教学引导人格上受压抑的“本我”在“超我”中实现升华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文明导致对人性的压抑,进而提出“超我”压抑人的本能,而艺术是使本能升华的途径,笔者似乎感到了“超我与艺术、文明”之间的错综复杂,我们只能简单地认为:欣赏艺术,是引导“本我”在“超我”中实现升华的重要途径,这种升华是如何实现的呢?笔者认为,音乐欣赏教学,为人格的理想提供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自由的审美状态。上文中笔者提到了现代人对超我意义的理解,它包括心灵的自由状态,审美的境界是自由的境界,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审美的人生,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音乐欣赏所能提供给学生的“自由”,是基于一种“心理距离”。心理距离首先是指主体的心理活动,人是多种属性的统一,有认识的、功利的、审美的等多种属性。在对音乐的审美过程中,人往往将自身的功利的态度、认识的态度及一切非审美的态度加括号括起来,把音乐的认识的属性、功利的属性及一切非审美的属性也加括号括起来,只剩下纯粹的审美关系。现实中,事物离功利越远,就越容易引起审美知觉,音乐艺术的非功利性特点正好符合这一点。这种纯粹的审美状态,使人超然于物外,进入理想化的精神境地,这也许是一种过于理想的绝对自由的审美状态,实践中是不可能完全的达到的,但我们可以无限地去追求它、无限地朝它接近,由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使学生感到轻松和不受约束是非常重要的,生硬的音乐知识的灌输和道德说教,是阻碍学生灵感进发的障碍。

从小学到大学,学生经历了或正在经历各种压力:家庭、经济、升学、就业等。从心理而言,他(她)们迫切的需要精神的避难或求乐,音乐教师把音乐之门打得越开,学生越能凭借音乐所带给自己的意象,甚至忘掉自身的存在,让心灵的翅膀随着音乐的流动而自由的飞翔。

第二,由感动至感化的升华。音乐直接打动感官,引起生理效应,所以感人,最普及而深入,中西神话和历史上都有不少关于音乐感动力的传说,城市有借音乐造成的,也有借音乐毁掉的;胜仗有用音乐打来的,重围有用音乐解除的等等。然而,感动是暂时的,感化是永久的,音乐由感动而达至感化,一旦它的和谐侵入到整个身心,成为固定的模型,习惯成自然,身心的活动也就处处不违背和谐的原则。内心和谐,则一切不和谐的卑鄙龌龊的念头便无从发生,

这里关系到的是音乐使人道德升华的问题,音乐之美带来的感动激发了学生真实性的流露,又能怡养性情,使性情的和谐流露为行为的端正。学生在审美愉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被引向教化的目的,弗洛伊德认为超我中“良心”与道德是紧密相关的,学生在不断的感化中有了良心发现,久而久之,内心的世界在一种至善至美中变得自由和谐,为人处事也力求“美善”,从而达到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能使压抑的本我得以升华,从而使人的心理能量得到转换,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艺术能促使人进入“自由审美状态”、进而达到“感动至感化的升华”。这些过程,实际上就是使人的灵魂进入超脱、超然的境界的过程,如果不断的接受这种过程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个体的人格的“超我”部分将在人格的各系统中能保持平衡发展,最终走向人的心理的和谐。

笔者认为,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感动应该是无时不刻存在的,因为作品的创作动机中,很多是源于一种感动。音乐教师如何借助音乐的力量实现这种由感动到感化的升华呢?一方面,教师应该尽量依据学生的人格心理特征,抓住音乐中那些情感的细节,去触动学生中我们见不到的最为细腻的情感的弦;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人格力量、对音乐的理解力等,在教学中也是时刻影响学生的。因而加强教师自身各方面的素养尤显重要。一个善于将自身的生命揉入音乐教学中的教师,一定是一位很容易引起人感动的教师,能使学生的感动升华为感化,最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艺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实现超越,从而达到理想的和谐境界。进入这种“超我”的境界,压抑在人的本能中的心理能量迅速得到了转化,大学生的人格由此而

逐步走向健康。

3 音乐欣赏教学对人格之“超我”层面的影响表征

“超我”是人格中最理想化的部分,它既是人们精神的避难所,又为至善至美而奋斗达至超然的境界。在音乐欣赏的自由审美状态中,在对音乐的感动和感化中,学生的人格心理受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更富爱心,这种爱心表现在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他人,热爱生活与热爱自己所生活的自然世界。当代的大学校园中,学生与学生之间表现出越来越冷漠。那些爱心和热情丧失的例子举不胜举,音乐怎样激发学生的爱心的呢?上文讲过,音乐对人的良心具有感化作用,音乐所引起人们的道德感,使学生在良好的自我意识状态下,对自身日常的人际关系中所表现的言语、行为也会有更为客观的认识,从而使自身看到:“人,只不过是自然界一个微不足道的物,应该珍爱自己、关爱他人”,无论是教学过程中的细节或者音乐本身所传达的爱心,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日本的江本胜在其著作《水知道答案》中,就描述过他用高倍相机拍摄到的水的结晶体在“听”到有关于“爱”的音乐时,会呈现出异常漂亮的结晶状态。有专家指出,人体内所含的水分子占居了人体成分的绝大部分,江本胜所做的实验,是否也会对我们也有所启示呢?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尽量注意选择为大学生人格的道德与良知的培养带来有益的帮助的作品进行欣赏。

大隐隐于乐范文第3篇

电影《大话西游》是由刘镇伟导演执导,周星驰、朱茵、莫文蔚以及吴孟达等主演的电影。这部1995年首映的电影目前广为人知并依然受到追捧,而且这部电影的出师不利,票房失败却在一段时间后引起非凡的讨论的“历史过程”也已经“传奇化”。《大话西游》的电影受到广泛欢迎和其电影音乐离不开。

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往往需要肢体语言、脸部表情或者语气语调等等综合起来来传达自己的情感。而电影音乐之于情感传达是自足的,当音乐响起,它仅仅通过人的耳膜的震动,便能够告诉它能够告诉的每一个大脑――在合适的音量范围内的人的大脑――它想要表达的情感。它有时欢乐,有时悲伤,这些悲欢离合被音乐家编成曲谱、敲成音阶,被载入悲欢离合的故事当中,当电影放映,当人们欣赏电影时,它悄悄钻进人的耳朵,讲述着自己身上的悲欢离合。

总的来说,电影音乐在电影当中起着三种作用:第一是它讲述着剧中人物的情感,可视为人物内心的声音的外化;第二是它影响着观众的情感,增强电影情感效果;第三是它服务于电影情境的营造,烘托各种各样的电影氛围。从这个三个作用的角度来看,《大话西游》这部电影的音乐整体性很强,虽然并非毫无缺点,但其对音乐的把握与利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大话西游》分上下两部,上部全称为《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这部电影开头讲述了孙悟空本来答应如来佛祖要护送唐三藏去西天取经的,却和牛魔王串通要吃掉自己的师父,于是观音菩萨替天行道,杀死了孙悟空,而唐三藏为了拯救孙悟空,选择了一命抵一命,由此换取孙悟空以及自己的重生。上部《月光宝盒》主要讲述的便是在孙悟空重生为强盗头子“至尊宝”到遇到紫霞仙子即菩萨所言给至尊宝脚底板上三颗痣的人这一段故事。

一、辅助情境

开头第一场景是孙悟空与观音菩萨作对的戏,这个阶段的孙悟空正是最暴虐发狂的阶段,连观音菩萨都被他搅得嗔心大动,影片的这个部分的人物关系非常紧张,影片当中最主要的生死场面都在这一段,因此可以说这一段影片是充满这愤怒、鲜血和残杀的:观音菩萨将孙悟空束缚进手持的瓶中杀死,唐三藏则高抛手杖,利用向下的力将自己刺死。因此电影一开场,伴随着观音菩萨对孙悟空的厉声呵责的,是呼啸的风声,随风急逝、红得像血的硝烟,以及低沉的急促的弦乐。它们合理营造一种极具压抑感和紧张感的氛围,一声声“漫天神佛闹悟空”的配乐成功的将追杀的可怖与躲避追杀的慌张以及无路可退负隅顽抗的无奈、绝望与愤怒笼罩在观众心头,使观众在电影第50秒一开始便迅速被紧张的生死冲突拉进戏中并绷紧神经。镜头在转向唠唠叨叨的唐三藏时,“漫天神佛闹悟空”的配乐出现间歇,这种间歇使观众不至于因为过度压抑而产生过多的负面情绪,电影开头带给观众的压抑感在唐三藏的诙谐的唠叨语言、笑眯眯的温和表情和急促音乐的间歇退场中得到疏解。然而呼啸的风声却始终存在于开头的情境当中,保证了统一镜头下的退场和在场的情感稳定性和延续性。并且,随着唐三藏无休止的唠叨和孙悟空乃至观音菩萨对这种唠叨难以遏制的反感情绪的积淀,孙悟空的面孔越发狰狞,他谩骂并一棍将唐三藏打倒,这个过程中急促的音乐出现并提高音量。在出现钢琴声外夹杂着二胡的声音,穿出古典的中国气息,对于“西游”的环境营造大有裨益。

当孙悟空被观音菩萨收入瓶中,紧张得人物对立冲突告一段落,唐三藏开始为孙悟空向观音菩萨求情,这时候,“一生有爱”的配乐响起,标志着电影背景部分的结束和电影故事的主体部分开始。

在《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当中孙悟空两次梦回水帘洞,一次通过月光宝盒回到水帘洞。水帘洞中光线偏弱,前两次更因为是出现在梦中,始终无法看清全貌,至尊宝也不明白自己身处何方,水帘洞为何物。这时候的配乐空灵而清脆,与潺潺的流水声、叽叽喳喳的猴子的叫声、观音菩萨的说话声相混合,构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氛围,体现的恰恰是孙至尊宝的好奇和疑惑。第三次借助月光宝盒误打误撞来到真的来到这个地方,同样的配乐响起,这次有所不同的是没有了梦中的与观音菩萨的交谈,没有了嘻嘻索索的猴子叫声,而空灵的配乐当中更多了一种清脆的手铃晃动声。随着这种越来越大的手铃声,至尊宝身处的环境与脑海中的梦镜逐渐合二为一,并且金箍棒开始发出亮光,水帘洞的全貌第一次显现在至尊宝和观众的眼前。关于这三次进水帘洞,还有一个细节就是,第一次至尊宝听到猴子的叫声,第二次除了叫声还因为盲炳想要用手晃醒他而产生被群猴抓的感觉,第三次则在水帘洞的金箍棒的金光照耀下看到了群猴膜拜的幻影。由此可以看出,水帘洞中的光景连同它的音乐所形成的神秘感在至尊宝三回水帘洞是一个缓慢的有层次的被揭开的过程。此外,这种空灵的乐响和手铃的声音并不单单出现水帘洞中,它伴随着神秘,传递着至尊宝的疑惑,连接着未知。它也同样出现在了《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的结尾紫霞仙子出现的时候,那个时候,至尊宝瞪大眼睛疑惑地瞧着眼前这个缓缓走来的牵驴的陌生女子。

二、塑造人物形象

另外,针对不同人物的出场,《大话西游》中的音乐也表现出明显的类型化特点,辅助于人物形象塑造。

紫霞仙子是在《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的末尾出场的,故事发展到了至尊宝为救白晶晶而误打误撞的穿越回五百年前的“水帘洞”,恰逢“盘丝大仙”。下部《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一开始故事转为从紫霞仙子视角讲述伴,随着悠扬舒缓的“芦苇荡”的音乐,镜头在一片芦苇水淀上缓缓前进,紫霞仙子独自撑一叶扁舟出现。一身乳白色的风衣,与蓝天、白云、芦苇和水色相映成趣。乐声时高时低,将这水色、水域上吹动清冽的风、略显空旷的天统统染上若有若无的一缕寂寞、一丝愁绪,仿佛预示着紫霞仙子的命运,似乎整个大自然爱怜这个美好的生命,为它喜悦,又为她的命运而愁眉难舒。当紫霞仙子在水帘洞前与至尊宝相遇时,她问了至尊宝几个问题,至尊宝瞪大的双眼同样表现出他对眼前的陌生人的好奇。这时候,象征着神秘的空灵乐声和手铃声响起。看了《仙履奇缘》的片头,我们才明白这手铃声原来是紫霞手链的晃动的声音:当紫霞与二郎神以及四大天王打斗的时候,晃动手链的声乐同时成为使敌人产生幻觉的武器。这种空灵清脆的乐响是致幻的。当孙悟空质问菩萨为什么又带他来水帘洞,菩萨回答说是他自己来的;当紫霞仙子出现在至尊宝面前,一场新的爱情的梦幻与诱惑出现了。这种乐响的终极象征便是诱惑。因此也可以说紫霞仙子本身便是诱惑的象征,这庶几解释了为什么至尊宝、牛魔王都喜欢她,甚至连佛祖都要把她留在身边。

牛魔王作为电影的终极反派人物,其在《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中有长短共计五次出场,每次出场都配有高昂而持续的打击乐,这种类似于战争前的击鼓声一方面表现出牛魔王的“王者”实力,另一方面更意味着牛魔王的出场所体现的冲突的升级。在电影的下部即《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当中,牛魔王的这一出场音乐并没有保留下来,同一段音乐反而是在铁扇公主出场时。而我们考察铁扇公主出场的时机恰恰是牛魔王讨小老婆遭到众妖怪的反对,时的牛魔王“牛颜大怒”,宣称谁敢阻挠这门亲事就杀掉谁的时候。铁扇公主的出场恰恰意味着冲突的升级,这与这段狂躁的打击乐是吻合的。

大隐隐于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典音乐;欣赏;大学生;审美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213-01

古典音乐是过去时代流传下来的典范(或经典)的音乐,但特指以维也纳古典乐派为代表的音乐。就广义而言,该词在使用中常有几个层次的内容:1.从维也纳古典乐派往前追溯一至二个世纪,包括文艺复兴(1430-1650)以来所有欧洲著名音乐家的创作。在这个意义上,古典音乐是指19世纪初叶以前的音乐,区别于浪漫乐派的音乐。2.从维也纳古典乐派往后顺延一个世纪,将浪漫乐派、民族乐派以及有其他倾向的大批作曲家创作包括在内。在这个意义上,古典音乐是指20世纪以前的音乐,有别于20世纪以来现代乐派的音乐。3.将20世纪以来的某些音乐也划入古典音乐的范畴。

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不能缺少的语言,也是人类灵魂的升华。从原始人不断抗拒自然界的威胁以及漫长的艰苦劳动中提炼出最早的音乐,到现今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音乐体系,不能不说是一个文明的奇迹。古典音乐是音乐文化的结晶,它包括交响乐、奏鸣曲、清唱剧、管弦乐、歌剧、协奏曲、器乐独奏曲、室内器乐重奏曲等。古典音乐与严肃音乐成为同义词,与流行音乐和民间音乐等形成相对的概念。古典音乐具有较为丰富和深刻的内容,艺术形式上较为严谨完美,包含着较多的教育和审美意义。所以,欣赏古典音乐可以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审美能力。通过多年古典音乐的教学实践,总结古典音乐欣赏教学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

一、古典音乐的官能欣赏

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知道:最容易进入古典音乐殿堂的就是官能的欣赏,即满足于音乐的直觉感受。也就是说你觉得旋律优美动听或者有振撼力的古典音乐,给学生以力量、振奋精神的古典音乐;或你认为是好的声音、好的音乐可不必考虑其他的内涵。如果有一套较好的音响,学生就更爱听,听得轻松,听得舒服,时间长了学生就很快跟着你进入古典音乐的殿堂在教学中可以以这种基本意识来引导学生进行古典音乐的欣赏。例如,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中的《四小天鹅舞》,是该舞剧中最受人们欢迎的舞曲之一,舞剧的节奏干净利落,描绘出了小天鹅在湖畔嬉游的情景,质朴动人而又富于田园般的诗意。学生可以从该舞剧的音乐中感到轻松活泼,在聆听音乐时学生都能将“天鹅湖”优美、典雅的元素联系起来,把“天鹅”的美丽、活泼、天真的元素联系起来。所以说优美动听的旋律、有振撼力的古典音乐,刺激了学生的直觉感受,使他们的直觉感受得到了满足,这就是古典音乐的官能欣赏。长久坚持就能提高大学生对欣赏古典音乐的兴趣,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古典音乐的情感欣赏

再进一步就是古典音乐情感的欣赏,也就是通过感受古典音乐的各要素,体验、理解音乐的情感。在欣赏过程中,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主题加以了解分析。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节奏是音乐中要拍弱拍强的周期性律的重复进行,基本的节奏所表现的风格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如慢三、慢四一般表现抒情、优美。在曲式表现上圆舞曲表现活泼;进行曲表现有力度等。

旋律也称曲调节,高低起伏的音乐是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发展起来。我们让学生欣赏古典音乐过程中,要让学生思想跟着旋律走,欣赏感觉就容易找到,古典音乐的思想内涵就会清了,也可以从古典音乐的思想内涵中对学生进行审美的能力培养。如水平进行时的旋律表现温柔和优美、宁静;级进和跳进时就是主题推向,表现兴奋、激动和进取;下行时的旋律一般表现激烈转为平静等。

和声也称和弦的应用,一般古典音乐都是多声部的音乐,如果说旋律是横向发展进行,和声就是纵向进行的。如此一来,音乐就丰满起来,也有了气势。音乐力度、速度等这些要素我们可以适当学习一些音乐基础知识得以掌握。古典音乐作品的曲式、和声、主题是十分规范严谨的,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去体验理解。引导学生凭着兴趣进入古典音乐情感的欣赏也是不难实现的。要注意在教学中,学生应在学习一定音乐基础之上进行古典音乐的欣赏,才能全面的理解古典音乐的内涵,才能在潜移默化的古典音乐欣赏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理解古典音乐、欣赏古典音乐,将有利于提文化修养素质、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大隐隐于乐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于1939年3月创作,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描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的大型音乐套曲,共分为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的。虽然每个乐章在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上有所差别,但是整个作品所贯穿的思想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笔者通过音乐的欣赏来探析《黄河大合唱》。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第一乐章是一首混声的合唱,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第一乐章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壮观场景,音乐中充满了战斗的力量;第二部分是根据开始的主题旋律,逐渐的放慢了速度,表现出船夫们穿过了激流、靠近了河岸的欣慰感,从这个部分可以体会到中国人民尽管在艰难的进行,但是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乐章开始的速度,但是又由强渐弱、由远及近,这一乐章通过对船夫们与激浪、险滩的搏斗情景,描绘出了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益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乐章《黄河颂》

第二乐章是一首男中音的独唱,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这一乐章分成三个段子,开始乐队演奏出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的引子,这就是这一乐章的主题,显示出了黄河的雄伟气魄。接下来,男中音唱出内心的赞美,这里唱出看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第二段从“啊、黄河”

开始,进入一个激情澎湃的音乐段落,这里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的革命传统。接着又是一个“啊、黄河”,这是一个激情的甩腔,似乎是在说“我们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我们像一头沉睡已久的雄狮醒了过来,无所畏惧、不怕牺牲,誓言战斗到底。”此时音乐到达了部分。随着跟进来的是第三个“啊、黄河”使音乐进入第三段,这时音乐变成了4分之4拍,气息宽广,像黄河一样奔流而下。这个章节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但又将黄河形象的比拟成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第三乐章是一个配乐诗朗诵,由原来的三旋伴奏改成后来的琵琶伴奏。这个乐章,冼星海以诗词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和创造。朗诵诗写的非常有气魄,在倾诉民族灾难中展现出了悲壮的美丽,也歌颂了民族的英雄。是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也是在暗示着中华民族即将面临的一场劫难。

第四乐章《黄水谣》

      第四章是女生二部合唱,这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其曲调非常的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无限的情意表达的淋漓尽致。第一段展现出了黄河两岸人民安宁的生活状态,音乐十分的流畅。中段情绪急转直下,其中在“奸烧杀”四个字的音调上都加了特别强的记号,表达了中国人民在遭受蹂躏时产生的仇恨。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但是在情感上则变得压抑和悲凉。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性的矛盾就此拉开了帷幕。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

      第五章是一个男生二重唱及混声合唱,采用了乐段反复的民间音乐结构形式,音乐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调,采用锣鼓伴奏的方法进行演奏。以说唱音乐的对话形式,形象生动的描绘出了两个老乡见面后诉说不幸遭遇,侧面的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然后将两个调试加以叠成二部合唱,构成一个乐段。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黄河怨》

      第六章是一首女生独唱,用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的哀怨。这一段是一个绝望的妇女的内心独白,叙述了一位乡村妇女在战争中失去了丈夫和孩子,自己又受到侮辱,在一个凄凉的夜晚来到黄河边,含泪哭诉自己的仇和怨。全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哭诉自己的悲惨遭遇,节奏缓慢,情绪低落,带有哭诉的音调;第二部分是在呐喊,是一个妇女哭天喊地的哭诉。当唱到“狂风啊,你不要叫喊!乌云啊,你不要躲闪!黄河的水啊,你不要呜咽”时,音乐中出现的男风声和黄河浪涛的呜咽声加以女生惊恐的伴唱,把人们带到了黄河的河边,倾听着这个女人撕心裂肺的哭诉;第三部分是这位妇女的绝望和愤怒,音区的提高,音量的加大,速度的加快,最大限度的表现了受难者誓死报仇的决心。作者通过一个女人的死来激发全国人们斗争的意志,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第七乐章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一首,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斗志昂扬的奔赴战场。此乐章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万马奔腾的效果。首先是二部轮唱,然手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音乐气氛,让人感受到抗日的力量在不断的壮大、千军万马势不可挡。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第八章是一首混声合唱歌曲,这首合唱是整个大合唱的结局。它是整个作品的概括和最后的升华。用富于诗意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

总结:

      这首音乐作品的欣赏,不仅仅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的强大动力,而且让我们的身心都得到了启迪和鼓舞。优秀的音乐作品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更大限度上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了优美而且伟大的音乐,我们的生活会变的更加的美好,更加的有意义。

参考文献:

      张永江. 浅析《黄河大合唱》.青年文学家,2011(05).

      李长伟. 冼星海与他的《黄河大合唱》.科技信息,2007(25).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美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