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爱情经典话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爱情。
2、为什么要那么痛苦地忘记一个人,时间自然会使你忘记。如果时间不可以让你忘记不应该记住的人,我们失去的岁月又有甚么意义?
3、世上最凄绝的距离是两个人本来距离很远,互不相识,忽然有一天,他们相识,相爱,距离变得很近。然后有一天,不再相爱了,本来很近的两个人,变得很远,甚至比以前更远。
4、只想找一个在我失意时可以承受我的眼泪;在我快乐时,可以让我咬一口的肩膊。
5、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
6、太爱一个人,你会太在乎他跟谁一起,心里是否有你;太爱一个人,会被他牵着鼻子走,完全不能自己;太爱一个人,会无原则地忍受他,慢慢他习惯被纵容;太爱一个人,他会习惯你对他的好,而忘了自己也应该付出。所以,爱一个人不要爱十分,八分已足够,剩下的两分爱自己。
7、凡事皆有代价,快乐的代价便是痛苦。
8、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枝无法相依;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而是纵然轨迹交汇,却在瞬间无处寻觅。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而是尚未相遇,便无法相聚。
9、弱谁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如果不是痛彻心扉,谁又记得谁。
10、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
11、爱,从来就是一件千回百转的事。不曾被离弃,不曾受伤害,怎懂得爱人?
12、别离,是为了重聚。
13、两个人一起是为了快乐,分手是为了减轻痛苦,你无法再令我快乐,我也唯有离开,我离开的时候,也很痛苦,只是,你肯定比我痛苦,因为我首先说再见,首先追求快乐的是我。
14、佛说五百年修炼,才换来今生与你相识,如果真的是,我愿用亿万年的轮回去换与你相恋;今生只有一个愿望让我好好爱你。
15、我们也许可以同时爱两个人,又被两个人所爱。遗憾的是,我们只能跟其中一个厮守到老。
16、同一个人?是没法给你相同的痛苦的。当他重复地伤害你?那个伤口已经习惯了?感觉已经麻木了?无论在给他伤害多少次?也远远不如第一次受的伤那么痛了。
17、我以为爱情可以克服一切,谁知道她有时毫无力量。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阴晴圆缺,在一段爱情中不断重演。换一个人,都不会天色常蓝。
18、当爱情来临,当然也是快乐的。但是,这种快乐是要付出的,()也要学习去接受失望、伤痛和离别。从此,人生不再纯粹。
19、爱火,还是不应该重燃的。重燃了,从前那些美丽的回忆也会化为乌有。如果我们没有重聚,也许我?带着他深深的思念洽着,直到肉体衰朽;可是,这一刻,我却恨他。所有的美好日子,已经远远一去不回了。
20、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总会有点害怕,怕得到他;怕失掉他。
21、失望,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所期待所以才会失望。因为有爱,才会有期待,所以纵使失望,也是一种幸福,虽然这种幸福有点痛。
22、有些人注定是等待别人的,有些人是注定被人等的。
23、爱情还没有来到,日子是无忧无虑的;最痛苦的,也不过是测验和考试。当时觉得很大压力,后来回望,不过是多么的微小。
24、喜欢一个人,是不会有痛苦的。爱一个人,也许有绵长的痛苦,但他给我的快乐,也是世上最大的快乐。
25、没有一个人值得你去为他哭,那个唯一值得你去哭的人是永远都不会让你哭的!
26、缘起缘灭,缘浓缘淡,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我们能做到的,是在因缘际会的时侯好好的珍惜那短暂的时光。
27、如果我不爱你,我就不会思念你,我就不会妒忌你身边的异性,我也不会失去自信心和斗志,我更不会痛苦。如果我能够不爱你,那该多好。
28、世界上不知道自己爱你的程度有多深,只知道在没有你的天空下是那么的害怕孤独。
【摘要】本文以代表受众接受度的“集体记忆”作为切入点,选取我国情景喜剧受众聚居的网络社区作为研究样本,收集各类对情景喜剧的情感、态度、文化价值观的话语,对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得出中、美两国情景喜剧在我国社交媒体上“情感与成长——娱乐”“经典——沿袭”“文化接纳——文化批判”的“记忆框架”;在此框架内,集体记忆具备独特的文化传承价值,其建构反映了社交媒体话语权的主导性。同时,展望我国本土情景喜剧的发展路径:剧本的“众筹”,多平台的品牌宣传,传统文化和创新精神的回归,以及面向地方文化。
关键词 情景喜剧;集体记忆;社交媒体;框架;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缘起
情景喜剧发源于美国,其以短小的形式(每集大概30分钟左右)和轻松幽默的内容,深受电视观众的喜爱。1992年,经过译制的美国情景剧《成长的烦恼》(Growing Pains)被率先引入我国,引发收视热潮;而我国的情景剧则以《我爱我家》(1993年播出)为先河,已经有了22年的发展史。在这期间,国内涌现了诸多优秀作品,如《闲人马大姐》《家有儿女》《武林外传》《爱情公寓》等,国外则有经久不衰的《老友记》(Friends),如今仍能吸引美剧迷们每周守候的《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和《摩登家庭》(Modem Family)等。
作为影视作品的一类,情景喜剧被大量研究,当前我国关于情景喜剧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向:第一是情景喜剧的幽默性(话语)分析,分析的对象主要包括语言、文化、戏剧冲突等;第二是将国产情景喜剧与国外情景喜剧作对比研究(以中美为主),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题材、人物设计、叙事结构、文化差异、制作方式、产业环境等;第三是从文化产业角度研究情景喜剧的发展前景,不少学者提出了“本土化、品牌化、产业化”的对策。概述之,现有成果大多纯粹研究影视作品本身,将情景喜剧看作文化产品,分析构成其整体的艺术因素,但以受众为切入点分析情景喜剧的接受度则缺少系统、实证的研究。本文将以此为突破口。
情景喜剧老少皆宜,受众出于年龄、生活环境、阅历、时代背景等不同,在观赏时的动机、审美、心理存在天然的差异,从而形成有所区别的对不同作品的“印象”和“记忆”。法国心理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个体只能在社会中才能获得记忆,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和对记忆进行定位,而这种唤起、建构和定位记忆的文化框架即所谓的集体记忆。可以说,记忆依托于某一个“社会群体”中才有意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部分重要的社会记忆通过社交媒体储存,虚拟社交为公共情感的集体记忆提供了完美的平台,情景喜剧爱好者们通过加入各类社区,发表评论,诉诸情感,结交志同道合者,丰富交往的途径,构建了一种别致的影视狂欢,留下了独特的关于影视作品的集体记忆。而这些记忆的话语,则代表了受众对情景喜剧的接受度。
本文选取我国情景喜剧受众聚居的网络社区作为研究样本,如豆瓣、主题贴吧(论坛)等,收集各类对情景喜剧的情感、态度、文化价值观的话语,对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中、美两国情景喜剧在我国受众当中的“记忆框架”,并据此提出我国情景喜剧的发展路径。
二、集体记忆形成的框架
(一)情感与成长——娱乐
娱乐性是情景喜剧的固有属性,但在与美剧的对比中,我国情景剧的“娱乐”性质却饱受诟病,如近年惹来无数争议的《爱情公寓》,被许多网友认为“为了搞笑而搞笑”“剧情生搬硬套”,而《家有儿女》则是“剧情比较搞笑,但剧中人物言语、行为误导青少年”。而美剧则被普遍认为搞笑的同时还十分“有爱”,如《老友记》中被奉为经典的友情,《成长的烦恼》中那一幕幕家长对孩子成长点滴的关爱和引导,更不用说以每集讲述一种人际情感为故事模式的《摩登家庭》了。尽管中、美的情景喜剧都注重在“搞笑”的同时建立人文情感,但两者给予观众的记忆是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对我国情景剧的记忆与真实剧情有所偏差,而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正是由于其负面因素的干扰,连带着破坏了对整部剧的整体记忆。需要强调的是,这是对比框架下的记忆呈现,当对比的两者换成同为美剧时,也有该种效果,如在不少《老友记》与《生活大爆炸》的对比主题帖中,几乎是一边倒地认为《生活大爆炸》对情感的叙述“尚可”(JustGood),而《老友记》则是“非常棒”(Creat);而我国公认的情景剧巅峰之作《武林外传》,受众对其的记忆就不是单纯的“搞笑”,而是融入了亲情、爱情和友情的“神作”。
同时,大多数受众强调了“与美剧人物共同成长”的情怀,而对我国情景剧的记忆则更多是“陪伴度过少年时代”,如有网友表示“看《老友记》不下十遍,随着自身阅历的增加,每看一次,总会对人物有新的认识”。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剧大多播出周期较长,如《老友记》播了10年,《寻妈记》(How I Met Your Mother)播了9年,《生活大爆炸》(仍在播)也已经播了8年,许多观众都是真正的“与剧中人物一同成长”,而我国的情景剧大多播放周期较短,两三年就完结了,很多观众都是在年少时看过,因此记忆并不深刻。另一方面则是受众随着自身的成长,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深度让其对美剧的剧情有了新的认识,并愿意再投入时间重温,因此即使成年了也感觉还能从剧中找到归属感。但中国的情景剧制作水准并未达到“让人百看不腻”的程度,受众对其的记忆就仅限于少年时期。
(二)经典——沿袭
我国的情景喜剧是在探索和模仿中起步的,在社交媒体上,受众对于美、中喜剧建立了“经典——沿袭”的记忆框架,而这也是两者在社交媒体上被提及最多的话题。如《家有儿女》之于《成长的烦恼》,《爱情公寓》之于《老友记》,都带有很深刻的“借鉴”烙印。
形成这一记忆框架的原因并不难探寻,随着20世纪九十年代初情景喜剧这一崭新事物被引入我国并大获成功,收视群体全覆盖、创作成本低的特点吸引了影视制作方的投入,而在当时的背景下,最保险、稳妥、易见成效的创作就是模仿和借鉴。作为伴随情景喜剧成长起来的“75后”至“85前”的一代人,他们接触过几乎所有在我国公开播放、在网络上共享的中、美情景喜剧,在如此鲜明的对比下形成的记忆框架显然是合乎实际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的记忆框架下,情节创新的情景喜剧则更容易脱颖而出,这也是《武林外传》口碑大好的极重要原因。
(三)文化接纳——文化批判
在中美影视剧的对比研究中,对文化的接受方式和程度是热点话题。而在情景喜剧这一喜闻乐见的跨文化交流平台下,我国的观众展现出了对多元文化的接纳,这也是诸多研究成果中提及的,而在社交媒体上,透过情景喜剧的中、美文化对比一直没有停歇。在社交媒体上,受众普遍接受美剧中的“异类文化”,而对中国情景剧则要求甚高。如受众对《老友记》中主人公们多次不靠谱的爱情经历,主人公之一菲比许多让人不可思议的“怪诞行径”,《成长的烦恼》中麦克的叛逆,《生活大爆炸》中各主人公的低情商行为等,都给予了接纳,并冠以“人物个性的体现”;而在我国的情景喜剧中,文化批判的意味则较浓重,如《家有儿女》中刘星的捣蛋,《爱情公寓》中浮夸、不贴近真实的情节等,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范畴内被批判的家庭和处世行为。
这样的“接纳——批判”框架,既有我国受众对中、美文化的偏见,潜意识下愿意接受外来事物,而对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更严苛;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喜剧传递的情感和伦理价值,《老友记》对友情细致入微的表现,《摩登家庭》对为人处世的深刻理解,《成长的烦恼》对少年成长的点滴刻画,都给予了中国受众太深的记忆。而《家有儿女》《爱情公寓》等除了看时的乐呵,能给予受众的思考还是太少了。也就是说,美剧中对人文情怀的刻画和渲染足以掩盖其中的另类文化,其传递的文化情感符合人类应有的普世价值观,而在借鉴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情景剧由于各方面原因,均未达成理想的艺术效果,这也可以说是中国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
(四)经典人物(场景)的怀念
尽管中国情景剧在剧情方面有诸多缺陷,但仍然不妨碍其成为我国的观众们寄予厚望和留下美好回忆的影视作品。在社交媒体上,受众对中、美情景剧都存在“经典的怀念情愫”,如剧中的经典人物和经典事件就被经常拿出来讨论,网友们将自己代入其中的人物或情节,抒发见解,发表影评。如“《老友记》十大经典画面票选”“《成长的烦恼》的十大成长瞬间”“《武林外传》中你最喜欢谁”等,受众通过对经典人物或情节的怀念,表达对作品的喜爱,在这一点上,中、美情景剧在我国社交媒体上的集体记忆是有共同点的。可见,一些能够深入打动人心或具有戏剧冲突效果的剧情会以记忆的形式长期保留在观众的脑海中,很多影视作品就是依靠某些“闪光点”,让受众一下子接受。
三、研究结论
(一)集体记忆的文化传承价值
集体记忆依托于社会才得以存在并体现它的价值,在社交媒体上,中国观众对中、美情景剧的集体记忆主导和构建了独特的影视浪潮,这股浪潮是情景剧得以广泛传播、经典得以延续的强大推动力,是影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年轻的受众通过社交媒体抒发对于情景剧的集体记忆,收获文化交流的,让情感得到释放,自身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简言之,上一辈人对作品的记忆实际上就是年轻一辈的“观影指南”,他们会从社交媒体的集体记忆中接收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判断影视作品的收看价值,从而让经典的作品得以延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可见,影视作品在社交媒体上的集体记忆并不是单纯的“影评”或“吐槽”,其还承载了文化传承的功能,是经典影视作品广泛流传、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播的关键要素,社交媒体为优秀影视作品生命力的生生不息提供了宽阔的平台。
(二)集体记忆反映社交媒体话语权的主导性
从我国社交媒体上受众为中、美情景喜剧构建的记忆框架可以看出,他们大多愿意将老牌的情景剧、美国的情景剧奉为经典,却对当前的中国情景剧评价不高,即使同为美剧,如同为多次艾美奖喜剧类最佳剧集获奖作品的《老友记》和《生活大爆炸》,两者放在一起比较时,后者也明显不如前者。在社交媒体上,出生在不同年代的受众群体拥有迥然各异的对情景剧的接受度,反映在社交媒体上,就是对比区分的集体记忆框架。究其原因,当前我国社交媒体话语权主导者的主要构成是75后至85前的这一批人,在现实中,他们事业已经小有所成,同时乐于使用新媒体,愿意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几乎接触过所有中、美的情景剧,且已经拥有足够的社会阅历,对作品有更独到的见解,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发言更能获得其他人的理解,自然更有发言权,也因此成为社交媒体上情景剧集体记忆的主要建构者。
每个时代的受众都有符合自己年龄段的对于影视作品的集体记忆,正如当前的许多年轻人将《爱情公寓》视为对《老友记》的创新和超越,《武林外传》是中国情景剧不可逾越的丰碑,将它们奉为经典一样。可以预见,当如今的年轻一代成长起来,接过社交媒体的话语主导权之后,他们也会将自己对情景喜剧的情感烙印在社交媒体上,构建具有自身所处年代特色的集体记忆。
四、情景喜剧发展的途径
在娱乐至上的电视受众审美品位背景下,如何将大众文化的市场需要和弘扬价值观主旋律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创作出新媒体时代下的本土经典之作,是情景剧制作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剧本的“众筹”
近年来, “众筹”这一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专用语进入了新闻行业,记者通过公开报道计划,向社会公众募集新闻报道项目启动资金,被称为“众筹新闻”。情景剧的制作可以参考这一机制,但“众筹”的不是资金,而是剧本,这需要情景剧在进入正式创作之前,广泛采样民意,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做出最合理的选择,也就是说,拍什么、谁来演、怎么播,都由观众的客观喜好统计结果决定。这样的方式有成功的先例,美剧《纸牌屋》就是这样一部经由大数据“算”出来的电视剧,其中包含了对3000万用户的收视选择、400万条评论、300万次主题搜索的调查。在新媒体时代下,日益发达的传播技术能够保证情景剧制作方对剧本“众筹”的需要,目前的瓶颈在于缺少能够将数据分析技术与影视业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提出较有创见性意见的编剧人才。
(二)多平台的品牌宣传
在影视作品和综艺娱乐层出不穷的现代社会,一部情景喜剧能够得到受众广泛的好评和追逐,除了自身的制作精良,另一个重要推动因素就是制造吸引受众持续关注的话题,将作品打造成一个品牌。如我国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品牌宣传,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吸引受众广泛讨论和参与活动,就是较成功的案例;而如今风靡全美的《摩登家庭》,除了剧组多次组织有众位主演参与的线下活动,剧中的几位小演员更是社交网络Twitter的活跃用户,并经常与粉丝互动,带动了影视作品的传播度。
(三)传统文化和创新精神的回归
可以看出,社交媒体上受众对于中、美情景剧集体记忆的框架,并不是建立在“哪部剧搞笑”的基础上,而是哪部剧更贴近生活、更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伦理、更能让人体会到普世价值中的经典传统文化,如好评度颇高的《老友记》《成长的烦恼》《武林外传》《摩登家庭》等就是此类典范。另一关键要素就是作品的创新要素,如《生活大爆炸》以科学宅男为主角,《武林外传》在我国开辟一种“有内涵地搞笑”的表演手法,就是此类精品。反之如《爱情公寓》则只能刻上“国产《老友记》”的烙印,成为部分受众的快餐文化。中国的情景剧制作需要真正地沉下心来,有“十年磨一剑”的创作态度,富于创新精神,才能实现突破。
(四)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地方文化各具特色,一些地方电视台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情景喜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如广东电视台摄制的深具岭南文化特色的情景剧《外来媳妇本地郎》和《新七十二家房客》,上海海派文化情景剧《老娘舅》,就深受当地观众的喜爱。尤其是《外来媳妇本地郎》已经连载了2000多集,至今仍在两广热播,可谓连续剧“神话”般的存在,周末一边吃晚饭一边收看该剧成为部分广东人的生活习惯。可见,弘扬本土文化,将目光定位于本地市场,不失为情景喜剧创作的一种不错的选择。
五、结语
[论文摘要]当电影艺术经历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运动等各种风起云涌的电影浪潮时,美国作为一个参与电影最初的创始事业的国家之一,也以其独有的方式进行着自身电影话语的变革,由此带来了新好莱坞运动的开始,显示出跨文化性和融合性,以及其他种种话语特点。它作为美国当代电影的发端,为今后的美国电影的发展预示了许多方向。
美国作为一个参与电影最初的创始事业的国家之一,不仅对电影的早期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电影的发展,使其能够成为我们现今所说的第七艺术。同时。当电影进入其高速发展时期。正经历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运动等各种风起云涌的电影浪潮时,美国电影也以其特有的方式进行着自己的变革,由此也就带来了新好莱坞运动的开始。
新好莱坞运动作为美国当代电影的发端,其为美国电影今后的发展预示了许多方向,也使得美国电影逐渐成为一种不同于他国电影并富有自己特色的电影,当然这也是由各国的文化意识形态所造成的。
对于一部电影而言,美国无论是在最初的经典好莱坞时期。还是到了新好莱坞时期,都是一个极会讲故事的国家,它懂得如何变换着不同的形态来讲故事,来吸引观众。可以说美国对于一部电影究竟应该采用何种话语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但是。就这一点来说,美国在其电影本身的变革运动中也是不同的。它对于影片的话语的把握随着新好莱坞运动的到来也开始发生着变化。就如作为新好莱坞运动开始标志的影片《邦妮和克莱德》,它首先带来的就是电影话语的变革,在这部影片中呈现除了与以往影片所不同的元素:(1)邦妮和克莱德的形象不再是之前经典好莱坞中的理想化的典型人物,而是代表着20世纪60年代大胆而富有反抗精神的年轻一代,这种平民化的形象成为电影的主角是在之前的美国电影中所不常见的。同时他们也是电影银幕上首次出现的反英雄的英雄形象,对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和传统道德提出了挑战。而不像之前的美国电影都是顺从美国的主流文化思想形态的。(2)在这部影片中融入了法国新浪潮的艺术观点和电影技巧。伴随时空的自由交叉切换和快慢镜头的运用,还采用了一些花饰框,产生了特吕弗式的画面与言语构成的双点效果和戈达尔式的喜剧性与强刺激的画面相交替的效果。虽然这部影片最初就是为这两位大导演而写的,但当阿瑟·佩恩拿起导演的指挥棒时,电影开始向着一种更加有趣的方向行进着。而影片在叙事结构上的突破,对于无叙事结构的大胆追求也与之前经典好莱坞所要求遵循的戏剧四段式结构相违背。没有必然因果关系的片段被组接在一起,我们不难说从中多少看到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子。但依然不变的是美国人一向骄傲的美国式的幽默,这也使得《邦妮和克莱德》没有成为大多数的法国新浪潮电影那样的枯燥乏味的影片,而是一个能使人从头笑到尾的影片。(3)这部电影突破了经典好莱坞的类型模式,即一部影片只有一个类型,并且是该类型电影元素的最大化的集合的传统,而是体现了类型融合的倾向。在《邦妮和克莱德》中,从表面上看它是一部强盗片,但细细考究之下。其实它还包含了惊险片、警匪片、传记片、喜剧片、爱情片等多种类型影片的元素。体现了类型融合的倾向。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就已经能看出由新好莱坞运动所带来的一些美国当代电影话语特色的一些端倪。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上:即跨文化性和融合性。
就跨文化性而言,在世界电影发生着巨大变革的同时,美国电影所受到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其中有一些是在欧洲艺术电影中就已经颇有名望的移民导演出现在美国的影坛上。如捷克的米洛斯·福尔曼和伊万·帕塞尔、波兰的罗曼·波兰斯基,以及英国的约翰·斯莱辛格、杰克·克莱顿和肯·罗素等。新好莱坞给这些导演的艺术生涯注入了新的推动力,但同时他们也为美国电影带来了世界的声音。当然也有不少成长于这一时期的美国本土导演,外界世界对他们的冲击使得他们成为欧洲电影的忠实拥护者,他们纷纷迫不及待地想要在自己的电影里实现他们对于欧洲电影的理想。于是,向来高雅的欧洲文化和向来通俗的美国文化在电影这一艺术样式上产生了交融,使得美国电影的故事情节开始完全不同于经典好莱坞所塑造的那些人们心目中的经典情节,而呈现出一种跨文化的趋势。的确,当美国的电影中有了来自于其他国家文化的声音后,它是变得有些不同了。
而就融合性而言,它大致可以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美国电影本身的传统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虽然美国当代电影所起始的新好莱坞运动是对传统的经曲好莱坞的发难,但它并未抛弃传统经典好莱坞所建立的成果。相反在某些阶段还呈现出一种回归的趋势。就如斯皮尔伯格在其电影《大白鲨》中,就复兴了与好莱坞黄金时期密切相关的风格化技巧,他借用了希区柯克《迷魂记》里缩进/拉出的技巧。这个技巧在1980年代的电影中常常被用来表现围绕着一个固定不动的人物周围的怪异而压抑沉闷的背景。但是“无论对于那些在1970年代中期好莱坞复兴的一代,还是那些在1980年代电影制作扩张中崛起的一代来说,他们的参考坐标,通常都是伟大的好莱坞传统。许多电影工作者工作在稳定的类型片模式、神圣的经典影片和令人生畏的导演的浓烈的阴影之下。”由此,从许多方面来看,美国的当代电影从新好莱坞开始就是通过经典好莱坞所创立的电影传统来确立自己的地位的。所以,即使是美国的当代电影,我们依然从它身上辨析出一些传统主义的影子,只不过他往往被穿上了现代主义的外衣,与现代主义的各种元素相混合在一起,长久以往,融合就不可避免了。(2)对美国早期经典好莱坞所创立的各种类型的混合。新好莱坞的主导类型电影——西部片、强盗片、战争片、情节剧、爱情喜剧、音乐片和科幻片在经典技巧与现代主义技巧之间的张力中寻求着平衡和突破,从而实现了类型的融合。这种融合也可以说是在最初的单型化的影片中加入了许多其他类型影片的元素,从而使得影片本身以一种更为多样化的手法表现出来。如影片《莫扎特》作为一部传记片,但是却并未采用传统传记片的枯燥乏味的形式,而是以一种音乐片的方式进行呈现,使影片在音符的跳动中自然流露。而在经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变革转型之后,到了80年代美国电影进入了平稳发展时期,类型样式的混合也同样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如果说之前混合的只是不同类型电影的外在形式的话,那现在所混合的就是不同类型影片的内在精神。即使传统的西部片已经消失,但它的许多主题。如法律的本性,新秩序的创立、个人自由同社会责任等,都或多或少已被转让给科幻片。就像《世界末日》一片已是临近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但在它理所当然的科幻片的外在形态下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爱情片的影子,励志片的内涵,当然还有之前所说的来自于传统西部片的种种母题。而90年代以来的卖座大片《黑客帝国》、《异形》系列等都是战争片与幻想片的融合,《哈利波特》则是将儿童的想象世界注入科幻的因子。总之,影片类型的演进过程。就是传统类型和不同表意系统的不断综合过程。并且,多种类型的混合l也使得其所带来的新变种层出不穷。就好像在恐怖片《凶宅》中,早期恐怖片中那令人作呕的血光之灾已不再充斥整个影片,取而代之的是人内心的一种恐怖,当任何一种影片进入到人的内心时,我们都能看到的影子,并且忠贞的爱情似乎是美国当地影片永远无法摆脱的东西,这使得任何一部当代美国电影都能理直气壮地称之为爱情片。
当然。美国当代电影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表现出以上所说的两大性方面的特点外,还呈现出一些其他的话语特点:
第一、美国当代电影从其影片主题思想意识上来说表现出了文化价值取向的变换。
在新好莱坞的最初,影片所选择塑造的人物多为一些反抗社会、反抗秩序的人或犯罪分子。就像《邦妮和克莱德》中所表现的那样,他们善良、富于同情心,而且对社会所宣扬的幸福生活充满信心,但丧失了人性的国家机器的代表者却成了对他们的无情的追逐者和屠杀者。对于此时来说,社会就是用来破坏的。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传统的社会美德又在主人公身上重新得到了回归,家庭的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伦理道德重新受到重视,幸福和睦的家庭和天伦之乐重新又回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来,如在《苹果酒屋的法则》一片中什么是苹果酒屋的法则——张破旧不堪却记录着一代又一代传承着的几条看似荒唐而可笑的法则的纸,虽然它早已破旧得被风轻轻一吹就会自动飘落,虽然人们最终鼓起勇气把它撕了下来,但其实它已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纵然男女主人公可以发生出轨的行为,女主人公的未婚夫因伤从战场上回来。当家庭的道德观念重新冲击人时,我们所选择的往往会如同男女主人公所做的一样。那就是回到自己原来的秩序世界中去履行每一人应有的那份责任。这就是人的法则。当然如果这部影片出现在新好莱坞正成熟的时期时,将会表现出来的方向就会截然不同了。而在这过程中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无非是对人的道德观念的一种厉练,当然要对那些已经横行电影20多年的的思想意识而言,最终对于传统社会道德观念,对于家庭信仰的回归是多少得付出点时间和代价的。
第二、美国当代电影就之前的电影来看所表现出来的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开始注重对社会的思考,对人内心的关注,而不如早期的影片那样只是一味地表现一些理想化的生活和人物。无论是《全金属外壳》还是《苹果酒屋的法则》,亦或是看似最为商业化的《世界末日》和《凶宅》。它们在讲故事的同时都没有忘了去关注故事中的人本身。当人在某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或事件中,人的心境是怎样的。这是当代美国电影所着力讨论的地方。而《全金属外壳》中所表露出来的对于越南战争的反思也使得对美国近期历史反思的影片一下子爆发出来,加上对好莱坞文化传统的再认识。所共同引起的一股社会反思浪潮使得原先较为理想化的美国生活变得平凡起来。其实。小人物的内心才更值得关注,因为它往往代表了最普遍的民众。
第三,美国当代电影开始懂得用新的镜头语言来讲述故事,以适应电影本身主题内涵等多方面的变化。此时当代美国电影不要求观众对一切信以为真。影片中常出现人为加工的痕迹和一定的间离效果。导演们不但没有掩盖电影技巧,反而尽可能地用技巧去强化气氛。慢镜头、定格、跳接、黑白画面与彩色画面的交织,是这些影片中常见的手法。它们旨在加强视觉上的冲击力,使画面更具感情的力度。就好像我们在《全金属外壳》的开头所看到的那样,连续17个同景别、同长短的固定镜头拍摄的新兵们一个个被剃成光头的画面被毫无关联地跳接在一起。使得我们一次又一次受到强烈的震撼,一群正值花样的年轻人正在被剥夺他们的人性,正在被机器化地打造。正在丧失自我。而在《安妮·霍尔》中各种突破性手法的运用更是使得影片变得截然不同。在影片中。导演伍迪·艾伦充分运用了闹剧和幻想剧的表现方式,使两者相得益彰。主人公直接对着摄影机的长篇独自,回忆性的闪回,在分割的画面中对话,突然插如剧中人物所看到的画面,动作的二次曝光,与行为对立的字幕,摄影机边上突然冒出来的评论。两个反省的声音的对话,这等等等等全新的对传统主义具有颠覆性的手法的运用都在告诉我们美国当代电影所独有的形态,这些手法在对视觉造成冲击力的同时,也是对影片叙述话语发展的一大贡献。
第四、美国当代电影在其艺术电影与主流商业电影上呈现出平行发展的特点。“新好莱坞电影在前10年完成了主流商业电影艺术化、艺术电影通俗化的过程后,便出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繁荣景象:由美国式艺术电影和新主流商业电影构成的两极平行发展,形成巨大的张力。从而使得美国电影的发展机制由单元变为多元,结束了过去长期单轨制发展的局面。这种共存与合流的现象。乃是后现代文化在电影上的特殊反映。后现代文化把生产、技术与文化消费一体化。把上层贵族文化和大众文化一体化,即所谓填平‘精英’与‘平民’之间的文化鸿沟。”其实,就我看来,美国当代电影并没有真正把商业片和艺术片融合起来。所谓的艺术片除了其影片的表现的手法以外,更多的是其所具有的思想性。而美国当代电影只是开始懂得如何将一个深邃的思想,一个更适宜艺术影片的思想以一种通俗化的、商业化的姿态表现出来。它可以将导演眼中的艺术以一种大众化的、甚至于庸俗的姿态来表现,但只是前者隐藏在后者之下而使得其本身不是那么的一目了然。因此,与其说美国当代电影使得商业片和艺术片彼此之间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倒不如说是美国当代电影成功地找到了一种可以被大众所接受又不动声色地传递影片的思想性的道路。它明白怎样在大众文化的幌子下堂而皇之地传递精英文化。
然而,对于美国当代电影而言。除了上述几点话语特点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个人化电影的出现。
在2021年里,你知道都有哪些最新的励志句子吗,这些励志的话语又能给你带来哪些励志能量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1最新励志语录经典段落,供大家参阅!
2021最新励志语录经典段落精选1、人生最精彩的不是成功的那一瞬间,而是回头看,那段漆黑看似没有尽头、苦苦摸索的过程。
其实,我只是很在意,在意在我所在意的人的心里,我,在哪个位置。
2、生活再不如人意,都要学会自我温暖和慰藉,给自己多一点欣赏和鼓励。
生活就是童话,只要心存美好,结局就会是美好。
3、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
4、强烈的信仰会赢取坚强的人,然后又使他们更坚强。
5、只要我们能梦想的,我们就能实现。
6、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
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7、自弃者扶不起,自强者击不倒。
8、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
(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9、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今天少几小时的麻烦。
10、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11、不管心情如何,不论今天过得怎么样,无论身在何方,请记得…微笑。
人生没有彩排,只有现场直播,所以每一件事都要努力做得最好!
12、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的种子,便成不了事业家。自古成功在尝试。
13、征服困难,就是荣耀。
14、不要因为一点瑕疵而放弃一段爱情,毕竟在爱情里,需要的是真情,而不是完美。
很多时候,我们视为刻骨铭心的记忆,而别人却早已忘记,与其纠结于心,不如看淡,看轻。
15、你一天的爱心可能带来别人一生的感谢。
2021最新励志语录经典段落经典1、学佛就是学做人。
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觉醒的方法,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
2、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
内在安祥,才是下手之处。
3、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
4、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5、领导的速度决定团队的效率。
6、气是无明火,忍是敌灾星,但留方寸地,把于子孙耕。
7、万事得成于忍,与其能辩,不如能忍。
8、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9、在你不害怕的时间去斗牛,这不算什么;
在你害怕时不去斗牛,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有在你害怕时还去斗牛才是真正了不起。
10、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11、成功呈概率分布,关键是你能不能坚持到成功开始呈现的那一刻。
12、时时好心,就是时时好日。
13、金钱损失了还能挽回,一旦失去信誉就很难挽回。
14、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智慧,办事以尽力为有功。
15、你能把“忍”功夫做到多大,你将来的事业就能成就多大。
2021最新励志语录经典段落推荐1、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2、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
3、自弃者扶不起,自强者击不倒。
4、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5、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今天少几小时的麻烦。
6、最足以显示一个人性格的,莫过于他所嘲笑的是什么东西。
7、只有千锤百炼,才能成为好钢。
8、最有效的资本是我们的信誉,它24小时不停为我们工作。
9、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
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10、征服困难,就是荣耀。
11、知识决定竞争力。
12、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13、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14、只要热情犹在,哪怕青春消逝。
15、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的种子,便成不了事业家。自古成功在尝试。
16、知识给人重量,成就给人光彩,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光彩,而不去称量重量。
17、只要我们能梦想的,我们就能实现。
18、做的技艺来自做的过程。
19、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
于千万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不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一、周星驰电影的“戏仿”与香港的后现代语境
戏仿”是香港电影常用的手段,其制造出的滑稽效果也是香港喜剧电影所体现出的著特征之一。香港有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文化,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渗透在香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集体意识等各个方面,给电影带来了新的活力。再加上香港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香港较自由和商业发达的特点,民众的精英文化立?龊驼?治热情匮乏,他们更多追求商业利益和物质享乐,这与后现代主义文化中的反理性、反智慧不谋而合。这都影响了电影的制作,电影只是为了娱乐,对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思想并不关心,奉行娱乐至上。香港电影一直深受世界电影和好莱坞大片的影响。在这样的语境下,香港电影中出现了具有明显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后现代式电影”――周星驰无厘头式喜剧电影。“后现代主义电影就善于把‘戏仿’作为展示影像话语的策略手段和修辞手法”,因此周星驰电影中大量的“戏仿”痕迹,肆无忌惮滑稽搞笑花样百出,正好为人们提供暂时忘记、寻求安慰和快乐的途径。
总之,香港喜剧电影后现代的生成既是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也是自身文化因素培育出来的结果。香港的民间文化、经济的高度繁荣、大众传媒的发展和大众趣味的影响等多种因素促进了香港喜剧电影在90年代的快速发展。
二、“戏仿”:周星驰电影的后现代表征
(一)对经典人物和经典文本“戏仿”
周星驰电影中存在着大量对经典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的“戏仿”,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戏仿”,周星驰消解了他们身上的神圣性与崇高性。《国产凌凌漆》中凌凌漆自比关公对其刮骨疗毒进行“戏仿”,大腿受伤后看黄色录影带转移注意力,美其名曰转移视线分心大法。《白面包青天》是对包青天的“戏仿”,白面包青天断案变成比赛骂人的功夫。《新精武门》《功夫》等影片则是对功夫宗师李小龙的效仿。这些都与传统的经典人物大相径庭。
对经典文本的“戏仿”。《大话西游》是对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戏仿”,将孙悟空保唐曾取经的故事改编得面目全非。《鹿鼎记Ⅰ》和《鹿鼎记Ⅱ》是对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的“戏仿”。
(二)对经典电影的“戏仿”
周星驰对经典电影的“戏仿”体现在对人物对白、行为和情节等的颠覆与模仿。
对人物对白的“戏仿”。《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对王家卫《重庆森林》的“戏仿”最为人称道。《重庆森林》的经典台词“1994年5月1日,有个女人对我说了一句‘生日快乐’。因为这句话,我会一直记得这个女人,如果记忆是一个罐头的话,我希望这个罐头永不过期,如果一定要加上一个日期,我希望是一万年。”被周星驰“戏仿”后变成:“曾将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这是至尊宝对紫霞仙子的爱情谎话,将原本在《重庆森林》里面的意思彻底改头换面,有一种幽默与搞笑的情调,但因为是谎言,又有一种悲剧色彩。
对动作和情节的“戏仿”。周星驰有很多电影“戏仿”了中国传统武侠片。以电影《功夫》为例,“狮吼功”“戏仿”了金毛狮王谢逊(《倚天屠龙记》);“火云邪神”的“蛤蟆功”“戏仿”了欧阳锋(《神雕侠侣》)的绝技;“如来神掌”更直接来自于《如来神掌》这部影片等。周星驰对好莱坞大片的情节进行“戏仿”,如《长江七号》“戏仿”了电影《E.T》中的镜头,《少林足球》则“戏仿”了《拯救大兵瑞恩》中的情节。此外还有《家有喜事》对好莱坞大片《人鬼情未了》的情节进行了“戏仿”。
(三)对现代流行元素的“戏仿”
对现代流行元素的“戏仿”主要表现在对流行歌曲和广告的“戏仿”两方面。
《大话西游》中唐僧“戏仿”歌曲《only you》:“on――ly you――能伴我去西经,on――ly you――能杀妖除魔,only you保护我……”这段流行歌曲的演唱体现出对唐僧传统刻板、严肃形象的颠覆。
《唐伯虎点秋香》中唐伯虎和华夫人分别对着镜头做宣传自家毒药厉害的广告,是对广告语言的“戏仿”。华夫人:“吃了我们‘一日丧命散’的人,一天之内会武功全失,静脉逆流,胡思乱想,从而导致走火入魔,最后血管爆裂而死。”唐伯虎:“没错!而吃了‘含笑半步癫’的朋友,顾名思义绝对不能走半步路,或者面露笑容,否则也会全身爆炸而死。”唐伯虎:“实在是居家旅行。”华夫人:“杀人灭口。”合:“必备良药。”用现代广告的方式将毒药的毒性解说出来,独具一格,消解了毒药杀人的意义,让我们在哈哈大笑中想起了某些虚假广告。
(四)对某种活动形式的“戏仿”
对某种活动的“戏仿”体现在对时下很流行的颁奖典礼和比赛的“戏仿”。
对颁奖典礼的“戏仿”主要表现在《大内密探零零发》。零零发作为颁奖嘉宾,把最佳女主角颁给了他老婆,并发表颁奖词:“她充分表现出被老公抛弃的妻子那份唏嘘跟坎坷,不论是眼神、动作、表情等方面都能演得丝丝入扣,入木三分……”。发嫂发表获奖感言:“谢谢,首先我要感谢我爹我娘,因为他们一直在身边支持我,另外,我要感谢我的老公……”这段对时下流行的颁奖仪式的“戏仿”,表达出对颁奖话语的嘲讽。
影片《九品芝麻官》周星驰对拳击比赛进行了“戏仿”。包龙兴作为八府巡案将戚秦氏的案件发回重审,在重审之前,以拳击比赛的形式展示出双方的准备活动,包龙兴扮演拳击手,十三叔扮演教练。律师方唐镜扮演另一个拳击手,审判在双方一番唇枪舌战之后,第一回合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