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羊角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螃蟹长相丑陋,性格凶狠霸道,人们见了躲都来不及,是谁发现了它的美味?鲁迅先生就曾说过,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
相传几千年前,江河湖泊里有一种双螯八足,形状凶恶的甲壳虫,不仅偷吃稻谷,还会用螯伤人,人们叫它"夹人虫"。后来,大禹到江南治水,派壮士巴解督工。夹人虫的侵扰,严重妨碍着工程。巴解想出一个办法,在城边掘条围沟,围沟里灌进沸水。夹人虫过来,就此纷纷跌入沟里烫死。烫死的夹人虫浑身通红,发出一股引人的鲜美香味。巴解好奇地把甲壳掰开来,一闻香味更浓。便大着胆子咬一口,谁知竟比什么东西都好吃。于是人人胆寒的害虫一下成了家喻户晓的美食。大家为了感激敢为天下先的巴解,在解字下面加个虫字,称夹人虫为"蟹",意思是巴解征服夹人虫,是天下第一食蟹人。
虽然传说透着一股子泥土气,可秋天吃螃蟹,实在是件很风雅的事情,所谓持螯赏菊。《红楼梦》里的公子小姐们,吃一篓蟹,也要正式下帖子请客,还得写出漂亮的诗句来才行。吃螃蟹还很讲究,各地有各地的风俗。常见的有清蒸、水煮,精细些的还能做成醉蟹。
营养学家一直建议我们吃时令性的东西,秋天的螃蟹特别肥美,蟹肉洁白入口即化,鲜香逼人......不如下班后就去菜场提几只回家,与家人共享吧!
麻辣小螃蟹
原料:冷冻小螃蟹500克 青花椒50克 干红辣椒50克 葱末2汤匙(30克) 姜末2汤匙(30克) 蒜末2汤匙(30克) 青笋1根 藕1根 曲酒2汤匙(30ml) 辣椒酱4汤匙(60ml) 酱油1茶匙(5ml) 糖1茶匙(5克) 醋1/2茶匙(3ml)
做法:
1.螃蟹冲净后切开,用曲酒腌制10分钟。青笋去皮洗净切块。藕去皮洗净切块。
2.加入油,稍温后,将青花椒和干红辣椒放入,炒出香味后,倒入葱姜蒜末爆香。
3.蟹块煸炒至蟹腿变红,倒入青笋块和藕块翻炒。
4.辣椒酱,酱油,糖和盐,倒入适量清水(高度为锅中食物的1/3),加盖子用中火焖2分钟后,打开盖子,用大火收汤即可。
速成锦囊:
冷冻的海鲜类食品,尽量放在室温中自然解冻,不要放在水中浸泡,否则会损失一部分鲜味。腌制海鲜用曲酒,比料酒更好,除了去腥,还有提香的作用。但腌制时间不要太长,10分钟足够了。青花椒是四川一种特有的花椒,麻辣鲜香。如果没有,用普通的花椒也可以,只是麻味没那么重。辣椒酱,可随意选择。老干妈辣酱也是不错的选择。
搭配吃的爽口菜――凉拌剁椒黑木耳
原料:干黑木耳10朵 剁椒3汤匙(30克) 青葱2根 姜1小块 大蒜2瓣 白芝麻随意
调料:白糖1茶匙(5克) 香醋1汤匙(15ml) 生抽1茶匙(15ml) 盐1/4茶匙(1克) 味精1/4茶匙(1克) 香油1/2茶匙(3ml) 白胡椒粉1/4茶匙(1克)
做法:
1.将黑木耳用冷水泡发变软后洗净,用手择掉木耳的硬结,并将木耳撕成一口大小的块儿。
2.锅中倒入清水,大火煮开后,放入木耳,焯烫半分钟后捞出备用。
关键词: 网球教学 教学质量 能力培养
网球运动课是一门技术精细、对抗性极强的教学科目,该课程在我国开展普及得比较晚,但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体育课中很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在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技能,还要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而这些教学目标都不是能够通过简单的教授就能实现的。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与网球教师和学生的探讨,结合网球运动的规律及自身的实践,对提升网球教学质量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期为网球教学尽一份力量。
一、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球理念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技术的提高幅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网球运动是否有正确的理解。拥有正确的网球思维习惯能使他们在以后的训练中有飞跃式的进步。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只要不断地反复引导,学生都会逐渐接受正确的网球理念,并能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实践。同时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那样才能使形成的理念能够灵活运用。另外独立思考还是学生在以后的网球运动及比赛中所不可避免会遇到的问题,能够独立思考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网球运动员。
二、课堂组织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网球课的教学过程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课堂教学组织要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竞赛性。不管是在教学内容上,如每次课程安排、学习进度、运动强度、练习密度等,还是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中,如教师领做、学生示范等训练内容的合理安排,都应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课堂上的一些客观因素,如集体课堂气氛,教学环境条件等,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起到影响。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若教法死板单一,是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活泼多变、独特新颖的组织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好奇心理,让学生在大强度、大运动量的练习状况中也能保持较好的学习心态,这就是全身心投入的结果。例如:在发球练习中,教师可根据场地、人数、学生的技能不同等因素,合理安排定位球、二发球练习动作,在击球方法上可选择平击、侧旋、上旋等不同击球方法,以增加学习趣味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学习气氛,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另外也可以通过游戏练习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网球最早是一种宫廷游戏,因此可在课堂中增加一些游戏方法。如在熟悉球性的过程中,双人互相干扰的持指颠球练习,变网球为打口袋练习等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网球的球性,提高上课的积极性。
三、享受网球,让学生尽情发挥
在传统的体育课中,一般以学习运动姿势为首要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在网球课中,往往使学生陷入两难的境界,为了做好姿势而打不到球,而当打到球时姿势又不正确了,使学生感觉网球太难学,而且还造成学了很久姿势却还打不好球的现象。很多学生因此错误地认为网球难学,放弃了网球。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能尽早地熟悉球性,了解网球的弹跳规律,在教授学生基本的击球技巧的前提下,让他们一开始就学会控制自己的打球力度,处理好人与球之间的距离,把球尽量打过网,从中体会到打球的快乐。学生在网球教学练习中,注意力大都集中在战术上,容易出现动作变形和不合理动作,教师应及时适当地指出技术优劣、动作运用是否合理等。这样学生就能针对自己的错误、不足之处去改正,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纠正错误技术动作,反复练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从中享受到网球的乐趣。
四、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目前教学中追求的重要目标,且体育课本身就含有艺术魅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潜在的情趣提升课堂氛围,如综合能力表达、提问问题等等。教师在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时,应结合运动项目本身及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介绍一些网球锻炼的意义、价值等知识,使学生对网球运动本身有个全方位的了解。在课堂中还可以设置一些比赛项目,调动课堂活跃氛围,同时提高学生自豪感、荣誉感。
五、合理安排课程难度
在练习时,难度、强度、密度不宜要求过高。如果要求过高,学生达不到要求,会降低学习兴趣,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如先学会怎样握拍、正手位击球、反手位击球等基本动作后,再要求加强击球力量。待击球力量的熟练性提高后,再要求加强连续快速移动击球的组合动作联系。这样易与难、慢与快、轻与重、少与多相结合的练习方法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开始就应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学生取得进步的同时不断地调整他们训练的重点,让教学双方都做到心中有数,共同进步。在教学中从简单到复杂,保持学生训练有一定的成功率,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循序渐进,同时还有助于他们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
六、结语
网球课是要求学生技术和身体素质较高的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利。以上的分析建议还不足以全面提高网球教学的质量,因此希望网球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满足学生们知识的渴求,使他们的技能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提高,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陶志翔.网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提到补肾,有些人可能立马就来了精神:“补肾应吃××,广告都是这么说的。”且不论这类产品是否真如广告所言那么神奇,单就肾虚来讲,也是分不同类型的。你如果连自己属于哪种情况都分不清就乱服药,无异于闭着眼睛打仗,不惨败才怪。
疾病是如何生成的呢?中医认为主要是阴阳失调引起的。中医用药,往往也是采去其多,补其不足,以使阴阳重新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之中。如果本来就多,你却非要补;本来就少,你却非要泄,只会使弱者愈弱,强者愈强,结果是越治越糟。想要补肾,首先就得判断自己是不是肾虚。如果肾脏原本健康你却盲目滥补,只会将原来的平衡打破。这就相当于在一件新衣服上打一个补丁,好衣服也变成烂衣服了。
退一步讲,就算肾虚了,也要分清是属于哪种肾虚。肾虚一般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两种,那么如何区分自己属于哪种呢?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看自己怕热还是怕冷。阴虚是水少火多,这样的人表现出来的是内热症状,比如说脸发红,口干烦躁,爱出汗,五心烦热。五心是中医术语,指的是两手心,两脚心,还有心口。阳虚是火少水多,表现出来的是寒症,比如说四肢发凉,怕冷,面色苍白等。
中医一般倾向性认为,肾阳虚体现的是功能上的匮乏,而肾阴虚体现的是物质上的缺乏。这句话怎么来理解呢?比如说肾阴虚,如果消耗的物质比较多,比如说肾精这块,就会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脱发、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这样的人要么生下来就比较弱,要么由于性生活过于频繁或是劳力过度。这里的“劳力”既包括脑力又包括体力。此类患者一般以中青年人为多。
肾阳虚主要体现在功能上,比如说男同志如果肾阳虚,的就会无力,也会稀薄。如果是女人,还有可能会出现不孕的危险。肾阳虚一般多见于中老年人。当然了,两者也有共同之处,比如说腰酸乏力,四肢酸软等,这个是共同的症状。肾虚最忌讳的就是补反。比如自己明明是肾阴虚,却服用壮阳药,只会让虚者愈虚,情况更加严重了。只有分清病情,在治疗时辨证施治,才能见效。
关于补肾,明代医家薛己曾说过,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用八味地黄丸。薛己最善补肾,这点我们可以用来借鉴。
“六味地黄丸”与“八味地黄丸”
大家对六味地黄丸应该不会陌生了,这是一味生活中很常见的中成药。六味地黄丸补肾阴的效果非常显著。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先从六味地黄丸的药方组成来说,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牧丹皮、茯苓这六味中药组成。其中熟地黄可补肾阴,山茱萸则是肝肾同补,通过补肝而达到补肾的目的。山药的主要功效则是健脾,脾为后天,肾为先天,通过培补后天而使先天强壮,可见此药是三阴同补(补肾阴、补肝阴、补脾阴),因此对于肾阴虚患者来说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阳虚者就不适合服用了,否则只会“雪上加霜”。
那么肾阳虚患者吃什么呢?吃八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又叫“金匮肾气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桂枝、附子两味药。八味地黄丸一方主要来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不仅具有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的作用,还能在补阴中生火助阳,从而达到温补肾阳的目的。虽说这两味药可以起到很好的补肾效果,但患者在服食之间最好向医师咨询,且不可盲目服用。
当然了,肾阴虚与肾阳虚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无论哪种肾虚,如果匮乏到一定程度了,就是阴损积阳,阳损积阴。也就是说肾阴虚时间长了会有肾阳虚的症状,肾阳虚时间长了也会有肾阴虚的症状。所以高明的医家在补肾时往往追求“善补阴者,阳中求阴;善补阳者,阴中求阳”。
搓腰眼,让你的肾强壮起来
说来说去,以上这些办法虽好,却有局限性。对于没有医学基础的普通患者而言,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中医按摩办法,不管你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用此法都可取得很好的办法。我把这种按摩叫“搓腰眼”。此功法来自《内功图说・分行外功诀》:“两手擦热,以鼻吸清气,徐徐从鼻放出,用两热手擦精门(即背下腰软处)”。可先将双手搓热,置于腰两侧,然后从上到下来回摩擦约2分钟,至皮肤微红,有热感为宜。或者两手握拳,用手背反复敲打腰眼,每次100次左右,也有同样的效果。
事业心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动力,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热爱和努力把工作做好的执着追求。学前教育专业更应如此。
1.要热爱学前教育事业
对事业的爱是建立在对事业的认识的基础上的。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兴旺、民族素质的提高。有了这种认识,学前教育教师才会产生高度的责任感,也才会增强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情感,对工作才会倾注满腔的爱和热情,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任何情况下,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好。对学前教育事业不热爱,就会把学前教育工作单纯看作是谋生的手段,在工作中处处被动,时常感到苦不堪言,一有机会就想办法改行,这种人是胜任不了幼儿教育工作的。
2.要热爱幼儿
学前教育就是幼儿教育,教师对幼儿的关心和爱护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和幼儿间的良好关系,可以使幼儿乐意接受教育。教师对幼儿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俗称教育爱,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爱幼儿,对待幼儿态度温和、宽容、不偏爱、尊重幼儿的人格,保护幼儿的合法权益,做幼儿的老师也做幼儿的朋友。
3.要具有较为扎实的教育和文化科学知识
学前专业教师在就职前,必须了解和掌握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了解学前教育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学习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教师掌握学前教育规律,提高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工作效率;也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实际上,每个教师都是按照自己对儿童发展与教育的观点和看法来组织教育教学的。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了他在教育过程中确立什么样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策略,对儿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学前专业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学前教育知识,关注教育形势的变化,研究教育实践,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
4.要具有多方面的能力素质
学前教育是一门科学,只有了解幼儿,才能教好幼儿。而观察是了解幼儿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由于幼儿自身控制能力差,情绪易外露,其内心活动,身体状况常通过表情、动作或简短语言表现出来。往往幼儿的一个小动作,一刹那的活动,常反映一个真实的内心活动。教师如果能理解其外在行为所传递的内部信息,敏感地觉察出幼儿的最迫切需要,并根据该幼儿的特点做出及时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恰当反应,那么教师就赢得了教育的主动权。
学前专业教师在班级组织管理中,肩负着重大职责。从教育内容看,有德、智、体、美诸方面;从工作任务看,有保育和教育两方面;从教育途径看,有集体教学活动、劳动、游戏、日常生活活动等;从组织形式看,有集体、个别、小组活动等,教师要将这些内容和活动形式,合理计划,科学安排,并做出最佳方案,促进幼儿发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信息交流,彼此相互理解,彼此接纳对方观点、行为,彼此协调,达到默契的过程。沟通的方式主要有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等。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能力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
5.要具有教育研究能力
关键词: 科学素养 养成教育 求知需要
上世o80年代,美国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米勒提出了科学素养概念的三维模型:(1)对科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2)对重要科学术语和概念的理解;(3)对科技的社会影响的理解[1][2]。米勒提出的三维模型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测试公民科学素养的通用标准。此后,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以“提倡科学探究,培养科学素养为核心”的科学课程改革[1]。2001年,我国教育部制定的《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亦指出:科学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3]。
如今,有关科学素养的研究与实践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对于科学素养的培养,依然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科学技能和科学价值观培养。唐荣德认为,以科学旨趣和科学精神为核心的非认知因素,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也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标志[4]。本研究拟从心理学视角基于求知需要探索科学素养的养成性训练。
一、科学素养的养成性
虽然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对科学素养的内涵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但是都不能无视米勒提出的三个基本维度。对应心理学“知情意”的基本原理,我们认为科学素养三个维度可以简称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积极科学价值观。积极的科学价值观,即在形成探究性思维习惯的基础上,积极评价科学的本质,积极评价科学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科学精神是一种开放的理性精神,若没有感性经验的积淀,理性体系无以为根。
就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来说,小学儿童的思维正处在从形象性思维到抽象性思维过渡的时期,直观的经验获取方式相对于成人来说更为重要。小学儿童的科学知识主要是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模仿获得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著名的“做中学”理论,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以学生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传授,重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该理论对于今天的科学教育,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的教育。本研究认为,小学儿童的科学素养具有鲜明的养成性,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探究的习惯、理性的精神、动态的科学发展观,将科学精神融入个人生活方式之中。
二、求知需要是科学素养的内在动力
当今世界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从个体角度来说,个体科学素养的内在动力来自于其求知需要。求知需要指发展和保持对世界有一个丰富和准确理解的意愿[5],即“给问题找到一个明确答案的愿望”。每个人都拥有天生的好奇心,渴望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幼儿期儿童不断向大人请教“为什么”,这是他们求知需要的展现,也是成年人培养其科学素养的契机。
大哲学家叔本华在他著名的《论教育》中曾解释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一种是自然的教育方法,让儿童自己观察具体的事物,经历具体的事情,自己抽象出一般的概念;另一种是人为的教育方法,让儿童听别人讲,学习已经被总结好了的一般概念。人为的教育方法往往扭曲儿童学习动力,他们会以为那些眼下用不着的知识是为了取悦成年人而学的。在人的幼年时期,自身经验匮乏的情况下,若灌输各种观念,并令儿童强记,将早早地将儿童的思维与观念固化,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很危险的。而自然的教育方法突出了自主学习的理念,儿童在天赋的求知需要的支配下,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的世界,养成探究性思维的习惯,可以更好地体验科学的乐趣与魅力。
科学本身是动态发展的,科学课本上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这是科学家不懈探索的成果。如果以应试教育方式进行科学教育,那必然令学生固着于课本上的条条框框,约束他们的求知需要,甚至束缚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发展。
小学儿童正处于求知需要旺盛的时期,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在蓄养其科学素养的内在动力。儿童是未来的希望,求知需要让他们勇于探索未知,在探究道路上的每一次失败都减少了下一次试误的成本,每一次成功都照亮了进一步前进的方向。
三、基于求知需要进行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
(一)满足儿童的基本需要,点燃儿童求知热情。
根据马斯洛的观点[6],人的需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需要(basic needs),此类需要是因匮乏而产生的,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和尊重需要。基本需要属于低层次需要,按层次逐级递升。较低级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之后,较高一级的需要便成为主导需要。该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会暂停其动力作用。另一类是成长需要(growth needs),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此类需要属于高级需要,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不受一般生存欲望的支配,而是由实现自我潜能的动力驱策。这类需要不会由于暂时的满足而停止作用,相反会由于满足而产生更强烈的动力。马斯洛的认知需要实质上就是求知需要,在需要层次上属于高层次需要,是一种积极生长的力量。
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时会看到儿童不好好学习、调皮捣蛋,其中有的孩子不是“学不会”,而是“不想学”。为什么不想学呢?很有可能是爱与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基本的满足,甚至受到挫折,令儿童无心向学。在这种情况下,不顾儿童的主导需要,只一味命令他们“遵守课堂纪律,好好听讲”,甚至“批评指责”,显然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引起儿童的逆反心理。
如果说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主要是父母的责任,那么中间层次的爱与归属需要和尊重需要的调适,则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介入。学校教育虽然是分科教育,但实际上是全人教育,每一位老师都承担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比如,小明与爸爸妈妈关系不好,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即爱与归属的需要未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求知需要难以凸显。老师在了解缘由的情况下,可以建议小明一家人接受家庭心理辅导,继而恢复小明求知热情,激发其对认识科学和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创设开放自由的探究情境,放飞儿童求知的翅膀。
长期以来,我国《科学》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即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价值观的培养[1]。如前所述,儿童科学素养的养成得益于其亲自科学探究的过程。世界各国都强调科学素养的培养要以科学探究为途径。我国《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H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探究能力主要包括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能力等。问题是探究的开端,问题的存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为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动力[1]。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分为教师演示情境和学生发现情境两大类。目前,科学课程采用较多的是教师演示情境。
教师课堂演示情境由教师精心创设课堂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愿意主动跟随老师寻求问题的答案,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教学策略。但是科学探究课环节较多,而课堂时间只有40分钟,时间有限,局限性比较大[7][8]。科学探究本质上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如果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跟随老师的演示情境,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热闹归热闹,却失去一些主动探究的乐趣。
学生发现情境,由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取材,自主发现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科学的规范设计研究过程,探索问题的解决。对此,有些学校开展了科技实践活动甚至校本课程[9],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有的学校或社区毗邻铁路,火车经过的时候会造成噪声污染,学生可以就此展开“火车噪声污染调查”,通过调查、实验等方法,了解噪声的危害,减少噪声的方法与途径,并进一步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面对诸多真实的挑战,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开放自由的环境需要学校、家长和社区多方合作共同经营。老师、家长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作为指导者和支持者出现,学生可以放心地展开科学探究活动,不必担心,无需忧虑,身心没有束缚,才能尽情放飞求知的翅膀。
(三)采用过程性的科学素养评价方案,公正检验儿童求知的成果。
美国于1967年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10],从此,公民科学素养的测评已逐渐成为发达国家政府的一项常规工作。在此背景下,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测量,更是成为学生评价项目中的重要内容。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由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起,其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测评围绕科学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情境三方面进行[11]。我国教育部自2005年起连续对我国8年级学生的科学学业水平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调查研究,考察内容主要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以及科学探究能力[10]。
由于目前科学教育依然偏重于知识教育,因此对学生科研素养的评价偏重于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认知能力[12]。至于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价值观,主要采用自我报告法。然而对于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测量,自我报告法具有明显的社会赞许性。从教育管理角度来说,不应该是教什么就考什么,而是反过来,我们希望学生掌握什么,就考察什么,从而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学什么和怎么学。
科学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长远发展,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胡方(2014)就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提出了五点建议:把“发展”定为核心理念;创新评价内容;加强背景评价;注重过程评价;稳定评价试题[12]。
本研究认为,基于求知需要的科学素养,除了已有的针对结果的评价方法之外,还可以进行过程性评价,即在学生探究性活动过程中考察其科学素养。实施过程性评价,需要从教师素质着手,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育管理水平,保护学生的求知需要不受伤害,从学习过程角度审视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如果一个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尝试不同的研究方案,能够协调其他人的力量,即便他的科学知识测评水平不高,也不能否认他的求知欲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韩光艳.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对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有效性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Miller J.D.Scientific literacy: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J].Daedalus,1983(2):29-48.
[3]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唐荣德.我国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中的问题探析[J].教育探索,2006(7):32-34.
[5]M Kramer-R,E Newton.Pommerenke P L. The psychology of being “right”:the problem of accuracy in social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J].1989,106(2):395-409.
[6][美]马斯洛,著.许金声,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7]任伟.以科学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J].考试周刊,2016(15):172.
[8]翁青芬.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落叶堆肥》的教学反思[J].长三角・教育,2012(8):25-26.
[9]蒲朝林.浅谈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文理导航,2016(3):96.
[10]杜秀芳,刘丹丹,陈英敏.多元视角下的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内涵解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1,(8):49-52.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