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猪八戒的歇后语

关于猪八戒的歇后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猪八戒的歇后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猪八戒的歇后语范文第1篇

古典名著的歇后语(精选)

1.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2.草船借箭——自有妙计

3.草船借箭——巧用天时

4.草船借箭——用人的箭射人的靶

5.草船借箭——有误(雾)

6.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7.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

8.晁盖的军师——无(误)用

9.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10.关公斗李逵——大刀阔斧

11.张飞穿针——大眼对小眼

12.关二爷的胡子——然(髯)也

13.关公的脸——红到头了

14.关公的眼睛——睁不开

15.林冲买宝刀——中了诡计

16.林冲误闯白虎堂——单刀直入

17.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

18.林冲棒打洪教头——专找破绽下手

19.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20.林冲上梁山——逼出来的

21.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

22.猪八戒见了白骨精——垂涎三尺

古典名著的歇后语(热门)

1.猪八戒拉着西施拜天地——压根不配

2.猪八戒招亲——凡心难丢

3.猪八戒进了女儿国——不想走了

4.黑旋风劈宋公明——错看(砍)了人

5.唐僧看书——一本正经

6.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7.周瑜摆手——嘟嘟(都督)叫

8.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9.刘姥姥出大观园——满载而归

10.贾宝玉的丫环——喜(袭)人

11.王熙凤害死尤二姐——心狠手毒

12.诸葛亮哭周瑜——假悲假叹

13.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14.唐三藏念紧箍咒——痛苦在后(猴)头

15.孙猴子吃蟠桃——自食其果

16.卢俊义上梁山——不请自来

17.张顺浪中斗李逵——以长攻短

18.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自掩苦处(第回 焦大)

19.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第回 王熙凤)

20.借剑杀人——不露痕迹(第回 王熙凤)

古典名著的歇后语(最新)

1.引风吹火——费力不多(第回 王熙凤)

2.站干岸——-不沾事(湿)(第回 王熙凤)

3.推倒油瓶不扶——懒到家了(第回 王熙凤)

4.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第回 彩霞)

5.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第回 红玉)

6.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第回 李嬷嬷 )

7.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扣了环了(第回 王熙凤)

8.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第回 金钏)

9.九国贩骆驼的——到处兜揽生意(第回 鸳鸯)

10.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第回 鸳鸯)

11.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第回 鸳鸯)

12.黄柏木作磐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第回 贾珍)

13.聋子放炮仗——散了(第回 王熙凤)

14.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儿(第回 芳官)

15.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第回 柳氏)

16.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第回 尤三姐)

17.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第回 尤三姐)

18.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脓血儿(第回 王熙凤)

古典名著的歇后语相关文章:

1.古典名著中的经典歇后语大全

2.古典名著里面的经典歇后语

关于猪八戒的歇后语范文第2篇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一口吃十二个包子--好大的胃口

一嘴吞三个馒头---贪多吃不了

大车拉煎饼---摊(贪)得多了

小秃脱帽子---头明(图名)

小孩哭粑粑---要得整数

见了寿衣也想要---贪心鬼

衣食不愁想当官,得了皇帝想神仙---贪得无厌

有了一福想二福,有了肉吃嫌豆腐---贪得无厌

吝啬鬼天天捡钱还嫌少---不知足

坐着椅子叫使唤---享福

郎中开棺材店---死要钱

抱着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

卖煎饼的说梦话---摊(贪)多了

狗吃牛屎---图多

贪婪鬼赴宴---没有饱足

耐猴子爬樱桃树---粗人吃细粮

屎壳郎进獾窝---钻大门儿

削尖脑壳---往里钻

饿汉嗑几个瓜子吃---太不过瘾

黄河看成一条丝---多大的心

眼睛生在额头上---好高

猫枕鱼头---不吃还捣两下

做梦当皇帝---心大

得陇望蜀---贪得无厌

馋鬼抢生肉---贪多嚼不烂

睡在棺材里伸手---死要钱

歇后语—特别突出类

人群里的秃子---头显眼

马褂上穿背心---隔(格)外一套

出头的橄子----先烂

白鹤站在鸡群里---突出亮天星子---显眼

破手套---露尖了

桌单盖牛背---露头角

脑壳上长头角---比别人出格

瞎子吸烟---摸灯(摩登)

羊群里的象---突出

兔子群里一只象---庞然大物

歇后语—挑剔惹事类

一只筷子吃藕---专挑眼

一跃上墙头---跳得高

六月的扇子---爱生风

六个指头抓脑壳---眼前尽是岔儿

无孔不入---专钻空子

木匠的锯---尖点子多

火车碰头---要出轨(鬼)

东岳庙走到城隍庙---横顺都闯鬼

发了疯的猴子---上窜下跳

庆夫不死---鲁难未已

米筛子挡房门---眼多

杀鸡用牛刀---小题大作

没有规距---不成方圆

豆腐里找骨头---故意挑剔

鸡子打眼---钻蛋

杀鸡用牛刀---小题大作

鸡蛋里挑骨头---专找岔子

吹鼓手赶场---为了寻事

乱坟场里唱戏---闹鬼

肚子里玩杂戏---怪主意多

松香膏药---找毛病

茅厕缸里树旗子---蛆也想造反了

狗咬雷公---惹天祸

烂口袋滤豆腐---尽是渣(碴)子

要公鸡下蛋---故意刀难

屎壳郎搬家---不守粪(分)

眉毛上吊针---刺眼睛

捡田螺要好伴---莫把水搅混了

剧团里的笛子---心眼多

扇子一摇---生风(故意找麻烦)

眼畔上栽刺---扎眼

野蜂飞进鱼网里---专找空子钻

野猫子进宅---无事不来

脱掉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棉花树上结了个大板栗---算它最硬

棺材里插棍子---搅死人

喉咙上使勺子---掏(淘)气

新摘的板栗球---刺多

燕口夺泥---无中觅有

壁缝里的风---到处钻

锹鱼倒进红火锅---死蹦

鹭鸶腿上劈精肉---无中觅有

水银洒地---无孔不入()

钱串子脑袋---见窟窿就钻

阎王吃糍粑---是鬼做的

关于猪八戒的歇后语范文第3篇

笔者从教二十五年,从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以前,我上周会课常是走老一套,先是简单回顾一下上周班上的学习情况、班级纪律、卫生情况,接着是本周应注意的几点要求,最后强调一下如何把学习放在重中之重,剩余时间做作业。久而久之,老调重弹,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结果是老师说得天花乱坠,学生就是不往你那看,收效甚微,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不妨来个变调,改变以前的那种教学方法,其结果发生了改变。

一、用讲小故事、说大道理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一个班集体几十名学生,平时会遇到很多预想不到的事情。尤其是岷县这个地方,因经济条件差,部分农民家庭,家庭经济困难,部分学生一到六年级辍学的也有;因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学生两头受责,个别差生产生厌学的想法;因受社会影响,纪律散漫,走进学校被“束缚”从而产生厌学、想逃学的念头。因此,光靠简单说教,个别学生耳朵听,仍印象不深。如果在周会课上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方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应。比如,讲匡衡凿壁借光读书、少年等故事,可以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讲雷锋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故事,可以促使孩子们从小养成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好品质;讲华罗庚的故事,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同时讲一些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故事,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从小热爱科学的好习惯。

二、用中华古诗咏读,对一对、比一比、接一接

在班会上用分组对比,或男生和女生对比看谁背得多,同时老师要求同学们一个人背时,要用普通话背咏,同时把年代、作者都要背出来。对一对时,要求一个同学背上句,另一位同学背下句。这样周会课才会开得有声有色,学生不会产生厌烦情绪,相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改变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极个别学生对班级不利的因素转变为对班主任工作有利因素。后进生也有他的强项,发现他们的亮点,进行鼓励、表扬从而扭转那种师生对抗的被动局面。通过以上这些方法,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循循善诱,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扭转他们思想,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用打油诗(顺口溜)调整周会课上的单调气氛

在平时上课,有具体内容、有板书,师生配合,有问有答,绘声绘色,师生都在活动,课堂生动活泼。而周会课不同,大多数老师唱独角戏,气氛不够活跃,在这时调节一下课堂气氛是非常必要的。说几句打油诗,课堂立即会别开生面,另有情趣。去年我是二年级班主任,台子村多数姓齐和郎,其中我班叫霞的就有五六个,而这几个霞学习也都不那么好,上课时在课堂上左顾右盼,小声说话,课堂上小动作多,下课喜欢在一起玩,不爱学习。针对这种情况,上周会课时我编了几句顺口溜:我们班上“六片霞”,平时上课爱说话,下课以后爱玩耍,以后改掉老毛病,学习个个顶呱呱。我这么一说,教室里一片欢笑声,而那六位同学也体会到同学们的笑意,后来没到三星期,她们慢慢改正了坏毛病,改掉了以前的那种不良习惯,学习也努力起来。这学期开学的第二周,我上班会课,我走进教室,班长喊了“起立”,别的同学都站起来,只有齐晓芬和郎爱花没有起来。那两位同学一个沮丧着脸,另一位哭哭啼啼,我让同学们坐好后,开玩笑说,你们两个在唱戏呢,好朋友经常笑嘻嘻,形影不离,今天怎么会唱武打戏。同学们听了捧腹大笑,可那两位同学立即转怒为喜。哭的那位同学也被大家惹笑了,差一点连鼻涕也滴在了桌子上,这验方真灵,未等“打官事”矛盾就化解了。

四、用形象、生动的谜语、歇后语启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关于猪八戒的歇后语范文第4篇

事实上,这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除了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树立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掌握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外,还应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

从这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的命题来看,传统文化类考题不时出现,这既增加了试卷的文化厚度,也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陶冶了学生身心,更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剖析2012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传统文化类考题除了古典名句填空、文言文阅读等考题外,还涉及了以下七个知识点,下面逐一进行评析。

一、书法艺术

例如:

1.(2012陕西卷)请参加以“开展书法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汉字书写】根据“行”的字例分析,在下面的字架格中书写“语”字。

字例分析:

①左二右三为黄金比例。

②两横两竖两撇之间间距平行、等距。

③笔画横平竖直,字形方正、秀美。

(2)【书家故事】根据文段提供的有关信息,补写下面的句子。

①有位道士养了好多美丽的鹅,王羲之看后非常喜欢,想全部买走。道士说:“只要你为我写《道德经》,我就把所有的鹅赠送给你。”羲之欣然提笔,得鹅高兴而归。王羲之就是这样的任性率真啊!

②集市中,王羲之见一老妇人卖竹扇,买的人很少,他就在每一把扇子上题写了五个字,然后对老妇人说:“您只要说这是王右军的书法,每把扇子可要价一百钱。”果然,人们竞相购买。他的书法就是这样被世人珍重。

求鹅写经, ;

,其字为世所重。

(3)【名作欣赏】欣赏颜体书法,结合相关评价,简要归纳颜体书法的特点。

相关评价:金刚怒目,壮士挥拳。

特点:

(4)【文化传承】关于开展书法教育问题,个别学生认为这样做会增加课业负担。如果你要说服他,你该怎么说?

解析:这组题目围绕中国书法艺术,从书写、书法故事、书法欣赏、书法教育等角度设题,第(1)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书写能力,第(2)题考查的是学生概括故事内容、按要求补写句子的能力;第(3)题考查的是初步的书法鉴赏能力,第(4)题考查的是口语交际能力。不难看出,这组题目题型多样,有难有易,既考查了考生的多种能力,又能让学生在答题中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受到艺术熏陶。

解答时,第(1)题按照字例分析的三个要求进行书写;第(2)题先要读懂故事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然后上下句对照,按照补写对联的要求进行补写;第(3)题主要根据颜体书法的特点及自己的独特感受,进行归纳,简要表达;第(4)题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表达,可先亮出观点,然后进行说服。

二、对联

例如:

2.(2012山东济南卷)《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一生坎坷,在他人生最不如意的时候,他写了一副自勉联: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 ,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苦心人天不负,

,三千越甲可吞吴。请你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成语,还原这幅对联。

解析:这道题目很有特色,利用作家故事为载体,来考查学生补写对联的能力,同时又涉及了成语运用,可谓一箭双雕。

解答这道题目,首先要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俗称对子,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撰写对联要求“六相”:一是字数要相等,即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二是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即“实对实,虚对虚”。三是结构相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四是节奏相应,即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五是平仄相谐。在普通话中,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而在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二是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六是内容相关。在此基础上,结合蒲松龄的人生经历,从自己积累的成语中进行筛选,选出自己认为最恰的进行补写。

三、国画

例如:

3.(2012山东德州卷)在我国古典名著中,作家塑造了众多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请根据插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人物形象是 。

(2)选出符合人物特点的项:( )

①多愁善感 ②精明能干 ③才华横溢 ④体弱多病 ⑤狠毒泼辣 ⑥孤芳自赏 ⑦世故圆滑

解析:这道题目,本身是一道文学名著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及人物性格特点。但解答这道题目,必须要借助一个极其重要的媒介——插图来完成。而这张插图,是一张典型的中国画。中国画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在中国画中,有许多人物画作品经过沉淀,已成为众所周知的固定艺术形象。譬如看到“闭月”,我们就知道画的是貂蝉;看到“羞花”,我们就知道画的是杨玉环;看到“沉鱼”,我们就知道画的是西施;看到“落雁”,我们就知道画的是王昭君。而本题中的插图,是一女子在葬花,很容易就能看出来画的是“黛玉葬花”。

很显然,同学们在解答国画类题目时,除了对国画的工具、题材、手法、名作要有所了解外,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才能根据画中呈现出来的显著特征判断画的主题、人物等。

四、京剧

例如:

4.(2012江西南昌卷)你校戏剧社将和来访的英国学生开展戏剧交流活动,你作为戏剧社的一名成员,请完成下列任务。

(1)学校决定派你向英国学生介绍我国的国粹——京剧,请你参考下面资料写一段80字以内的介绍文字。

参考资料:①京剧旦角流派有梅派、程派、荀派、尚派等。 ②京剧是流传全国、影响最大的剧种,被人称为“东方歌剧”。 ③京剧脸谱是京剧的一大特点,主要有红脸、黑脸、蓝脸、绿脸、黄脸和白脸等。 ④京剧的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又各有细密分工。 ⑤京剧演出讲究“唱念做打”等程式动作。

你撰写的说明文字:

(2)交流活动中,戏剧社将与英国学生一起探讨对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的认识,请你写一则70字左右的发言稿。

你撰写的发言稿: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戏曲知识。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是一种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国五大戏曲剧是: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其中,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享誉海内外。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近年来,戏曲教育得到重视,许多地方还专门开设课程,让传统戏曲走进校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命题者设计出这道考题,其目的显而易见。第⑴题让考生写介绍京剧的文字,考生通过所给的资料,就能对京剧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命题者可谓用心良苦。第⑵题考的是对外国戏剧人物的评价,关键是要了解夏洛克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解答时,语言首先要准确,同时要简洁。

五、民间艺术

例如:

5.(2012江苏扬州卷)阅读关于“板桥道情”的讨论帖,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楼:汪曾祺先生在《故里杂记》里,写到民间艺人怀抱渔鼓,手打筒板,唱《板桥道情》“老渔翁,一钓竿……”

二楼:接着是“靠山崖,傍水漪,扁舟往来无牵绊,沙鸥点点清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刹时波摇金影, 猛抬头……”最后四个字忘掉了。

三楼:这不是最后,这只是十首送情词中的第一首“派霸”,我上传一幅渔翁图给你们看看。

四楼:多美啊!谁给这幅画起个有诗意的名字呢?

五楼:第二首词是“樵夫”,后面还有“头陀”“道人”“书生”“乞丐”等。

六楼:“头陀”什么人啊?

七楼:《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四人好像都是头陀……

(1)下文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与樵夫的对话。接着孙悟空还向樵夫打听什么地方?他要干什么事?

行者近前作礼道:“樵哥,闻讯了。”那樵子撇了柯斧,答礼道:“长老何往?”行者道:“敢问樵哥,这可是翠云山?”樵子道:“正是……”

(2)二楼记不清的那一句,与“一霎时波摇金影”是对偶诗句,请在下面空格内补写四个字,使该句与上句构成对偶。

猛抬头

(3)下文画线的句子是解说“扬州道情”的。请问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道情脱离原先的宗教色彩而回归市井后,在我国的许多地方流行。扬州道情是其中重要的一支。许多文人也为道情作词,最著名的就是郑板桥所作的道情词,即板桥道情。

(4)根据示例,从“渔翁”唱词中选一句词作为渔翁图的名字,写一则回复四楼的帖子。

【示例】我选“高歌一曲斜阳晚”这句唱词作为渔翁图的名字。你看,忙碌了一天的渔翁正面对着夕阳的余晖纵情放歌呢,这种画面与“高歌一曲斜阳晚”所创造的意境相符,词和画都流露了豁达、乐观的情怀。

解析:这道试题的综合性很强,所给的材料是扬州地方民间艺术——说道情,考的是名著阅读、对句、说明方法、给漫画拟标题等,既让考生感受到了道情艺术的魅力,又考查了考生的积累、分析、提炼、表达等能力。近年来,一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经常被设计成中考语文试题,这一现象值得同学们关注,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经常从语文的视角来关注这些民间艺术。第⑴题考查的是对《西游记》这部小说内容的掌握情况,如果熟读了《西游记》,解答时非常简单;解答第⑵题时,根据上文内容,很容易知道当时的时间已是日落之后,所以自然会想到接下来该是月亮登场了,再结合“波摇金影”的结构特征,想到“月上东山”这个句子并不难。第⑶题明显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第⑷题首先要选出自己认为贴切的一句,然后再陈述理由。

六、图腾文化

例如:

6.(2012福建福州卷)学校开展以“龙年话龙”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活动一 从下列材料中任选两则,参照示例,探究中国龙的象征意义。

【材料一】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摘自歌曲《龙的传人》)

【材料二】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称为“真龙天子”。皇帝的身体叫“龙体”,脸叫“龙颜”,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睡的床叫“龙床 ”,乘坐的车子叫“龙辇”,就连皇帝的子孙也叫“龙子龙孙”。

【材料三】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喜欢舞龙灯,跳龙舞,赛龙舟,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材料四】龙具百兽之形态,汇天地之灵气。古人有“龙有九似”的说法:角似鹿,头似驼 (马),眼似兔(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能显能隐,千变万化,腾云驾雾,上天入海,呼风唤雨。

示例:我选材料三,探究的结果是:龙象征着吉祥平安。

我选 ,探究的结果是:

我选 ,探究的结果是:

活动二 同学们收集了不少与龙有关的谚语佳句。这些语句形象生动,耐人寻味。请从下列四句中任选一句,写出你从中悟出的道理。

①不下大海,难捉蛟龙。

②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我选第 句,悟出的道理是:

解析:这道考题是从图腾文化的角度来进行设计的。原始时代,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们不仅不会伤害自己,而且还能保护自己,并且能获得它们超人的力量、勇气和技能,这就是图腾。图腾文化就是由图腾观念衍生的种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中华民族的图腾是龙,数千年龙文化在中国久盛不衰。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波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而2012年恰好是龙年,这道考题可谓“应景”味实足,也很有意义。解答与图腾文化有关的题目,前提是要对各民族的图腾文化,譬如图腾名称、图腾标志、图腾禁忌、图腾仪式等有所了解,而这需要课外拓展。

活动一是一道探究题,主要是探究龙的象征意义,只要仔细阅读、分析,给出答案并不难。活动二是感悟谚语佳句中的道理,谚语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形式,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找它的比喻义、象征义等。

七、民俗文化

例如:

7.(2012湖南资阳卷)阅读下列文章,完成题目。

月到中秋

①又是一年中秋时节。

②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天上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

③天渐渐黑下来。牛和羊都陆续从田间牵回村子,苦累的庄稼人今天比往常早一些收工了。漫长的秋收时节,人们起早贪黑的,收了水稻掰玉米,种完芝麻种黄豆,砍过红麻刨红薯。农活一件接着一件来,真难得歇一口气儿。秋收大忙时节,每家的壮劳力没日没夜地干活,像是在偿还自己祖祖辈辈还没有还完的债。

④月亮出来了,是一轮满月。在蓝色的天空和白色的云彩里面,慢慢地移动。月到中秋,家家的喜气都从大人小孩儿的心眼里冒出来。每一家都忙着做饭了,屋顶的炊烟在明亮的月光下白白的,在空中弥漫。村庄开始热闹起来,不时可以听到孩子们的嬉戏声,谁家的收音机里还播放着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

⑤一家一户的人们都围在晚饭桌旁边。尽管物质条件比较差,但是到了中秋,还是要讲个排场。红烧猪肉端上来了,厚厚的长条形,上面用褐素和调味品打点,油腻腻的、喷喷香,比现在的猪肉要香上许多。自家养的小公鸡也端上来了,接着,乡下的土菜如四季豆啦、洋葱啦、豆芽儿啦、咸鸭蛋啦,也都陆续上齐了。中秋是乡村的“美食节”,满满一桌子,真是寻常难得吃到的美味!除非家里来了稀客,平时绝不会是这么丰盛的。主妇从厨房里出来,洗脸洗手然后入座,全家人算是坐齐了。男劳动力举起酒杯美美地品着,孩子们则急忙伸筷,埋头大嚼,一饱口福。狗儿乖巧地趴在桌子底下,专注地啃骨头。喝酒的人耳根开始发热,菜也吃得差不多了,白米饭一碗接一碗地端上桌子。这时候如果有谁走在小村里,就会闻到整个村子到处都是新稻米和红烧肉的香味儿。

⑥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有的小孩也已溜下饭桌,呼朋引伴,背着大人悄悄地潜伏到谁家的菜地里去了。以往他们听大人说,八月半的晚上,端一盆水放在菜地里的豆架或辣椒架下,耳朵贴在水面上,侧耳倾听,准能听到月宫里面嫦娥和玉兔的悄悄话儿呢!在娃娃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对这个美好传说的无限向往。他们叽叽喳喳地挤在菜架子底下,眼睛盯着刚刚端出来的半盆水,屏住了呼吸。领头的孩子先把耳朵贴到水面,好像并没有听到什么。别的孩子也一个接一个换着听,还是没有!抬头看看天空中,月亮似乎比黄昏时更高、更圆了,仔细看去,月亮里面影影绰绰的,好像是吴刚在砍桂花树。失望写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有个捣蛋包趁别的孩子不备,呼哨一声:“听,有声音了!”话音未落,一抬手,“哗啦”一声,把半盆水就掀翻到菜园里。大家嘻笑着、骂着,一哄而散,把菜园子踩个乱七八糟。

⑦月亮已经升到高空,蓝白色的天空比平时更显得高远。村里村外吃过饭的大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各自品评着谁家的红麻长得旺势,谁家的水稻又遭了虫灾。有的三三两两走出村子,到庄稼地里去散散步,也散散心。凉风习习,寒蛩(qiónɡ)等秋虫在愉悦地鸣叫着。白雾茫茫,露水已经打湿了每一片庄稼的油绿的叶子。早种的芝麻正在忙着开花,洁白的花朵垂着青露。仔细倾听,能够听到清脆的“啪嗒”“啪嗒”的露珠落地的声音,更显得几分静谧。

⑧月色如水,村口张家李家,家家都把月饼拿出来一块儿品尝。每家都是那种大约半斤重的老式月饼,厚厚的、圆圆的、黄澄澄的浸润着油彩。掰开来,红色的、绿色的甜丝,无色的冰糖,黄色花生瓣儿,都露出来,让人真想立刻咬上一大口。孩子们围着大人撺掇起来,大人们假装呵斥孩子,一边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的道理,一边先掰开一半儿递到老人手里。孩子们有心无心地听着,分得一半块,只顾欢天喜地地跳跃着、品尝着。老人们用所剩无几的牙齿咀嚼着香喷喷的月饼,阅尽沧桑的脸上写满一生的幸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他们是不是也在思念远方的亲人,祝愿亲人们此时此刻也能够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能够一起赏月,共度良宵!

⑨夜已深沉,月儿更明。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

(文/一竿烟雨 有改动)

1. 选文主要写了中秋夜哪四个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选文以“又是一年中秋时节”开头,有何作用?

3. 从文中摘录相关语句,说明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

4. 结合全文,简略说说第⑦段中加横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5. 选文结尾说“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庄稼汉们的“希望”是什么?

解析: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的风俗习惯千姿百态,摇曳生姿,格外迷人。近年来,民俗类考题以各种形式频频进入中考语文试题。本题,选文就介绍了中国人过中秋节时的一些习俗,充满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虽然这道题各问题本身并没有考查民俗知识,但优美的选文还是让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