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寒古诗

小寒古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寒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寒古诗

小寒古诗范文第1篇

我有一个小卧室,它并不宽敞,但是,它既整洁又可爱,我可喜欢它了呢!

墙上贴着墙纸,是米老鼠的,还带着一点金色。每到晚上,墙纸就会发亮,我还以为是星星在向我眨眼睛呢!有一张柔软的小床,它的弹力很好,有一次,我和哥哥在床上跳,我比他跳的都高,我很骄傲。有写字桌,只要我写字,写字桌好象说:“快到我这里来写,我很高兴为你服务呢!”我就快速的跑了过来,它的颜色是蓝的,可好看了!还有窗帘,上面的图案是家具,还有一个熊妈妈。最美丽的是书架,它的全身都是金黄金黄的,里面的书整整齐齐,可漂亮了!

我的玩具有好多呢!有芭比娃娃,有一只大手,有玩具电话,我最喜欢的是小牛娃娃,他特别可爱,角是尖尖的,多么可爱呀!

摆设的很美丽呢!有台灯,有闹钟,有书,最美丽的是一幅画,它的条纹很细致,颜色也很漂亮。

小寒古诗范文第2篇

一、 估算教学的内涵

估算主要是指在计算或者测量中,无法或无须精确计算时所采用的一种数学方法。广义的估算包括对于计算的估算、对于数量的估算以及对于测量的估算,分别简称估算(狭义)、估数、估测。估算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不能仅仅将估算作为一种计算方法教给学生,其教学内涵还应包括通过估算培养数感、锤炼数学思维、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苏教版教材在设计编排估算教学内容时,就充分体现了这三个方面的内涵。

1.以数感培养为目标

数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十个关键词中的第一个,足见其对学生数感培养的重视。苏教版教材在编排估算教学内容时,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首要目标。例如,一年级上册安排了数量估计的教学内容,在20以内的数的认识之后,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抓一把黄豆,估一估大约有多少粒黄豆,再数一数,丰富学生对20以内的数的实际感受。四年级下册安排了估计10 000张纸的厚度、推算1 000 000张纸的厚度等估算活动,丰富学生对大数的体验和感知。再如,在学习两、三位数的乘法时,教材常常要求学生先估算再计算,通过估算形成对结果的初步判断,再通过精确计算得出准确结果,并与估算结果进行比较。精算与估算紧密配合、相得益彰,在提高学生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能力的同时,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2.以锤炼思维为核心

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1]估算是对数与数量的体验和感悟,是对运算过程的加工改造和对运算结果的预测估计的过程。可以说,在估算过程中蕴含着复杂的思维活动,估算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苏教版教材充分把握估算的特点,尊重估算目标的主观性、估算策略的开放性、估算结果的或然性[2],通过精心设计估算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计算、推理和验证等活动过程,启迪数学思维方式,锤炼数学思维能力。例如,教材在三年级下册安排了这样一道估算问题。(见图1)

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简单,需要经历严谨的思维过程才能作出判断。学生可以先将48估作50,50×5=250,实际座位数应该比估算出的250个少一些,而估计的座位数250又比村民人数272要少,由此判断5辆车不够坐。在将估算结果与精确结果以及实际需要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估算的基本方法,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3.以问题解决为载体

问题解决是课程标准具体阐述的四个方面的目标之一,旨在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苏教版教材在安排估算教学内容时,以问题解决为重要载体,以儿童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为生长点,精心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应用能力、发展创新意识。例如,教材有多处安排了类似下面的问题。(见图2)

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就知道,这个问题不需要笔算出精确结果,直接估算就能解决。然而这个问题又不只是简单地估算出结果就行了,在估算出5辆儿童车的总价是1 000元后,还要思考因为把210看作200估小了,所以准确的总价应该比估得的1 000元要多,因此1 000元不够买5辆儿童车。买2张儿童床的问题与此类似。这里,学生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他们的思维就不会只停留在估算方法与结果的层面。教材一以贯之地将估算包含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与应用价值,也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 估算内容的脉络

要全面认识和把握小学估算教学,就必须明确课程标准对于各学段估算内容的具体要求,了解估算在小学各年级的分布,理清估算在小学数学中的脉络,把握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笔者对估算内容各学段的目标与要求进行了梳理。

第一学段:1.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2.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4.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第二学段:1.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3.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4.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两个学段均安排了估数、估算和估测三个方面的内容,随着学段的提升,教学内容保持了很好的连贯性,且在难度要求上有所增加。苏教版教材按照课程标准关于估算教学的课程目标,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合理地安排估算内容,通盘考虑,分步实施。笔者对苏教版教材例题及习题中与估算(包括估数和估测)有关的内容进行了细致地统计,发现估算内容主要集中在二至五年级,在这四个年级教材中出现的次数占总数的91.2%。这种分布情况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进程有关。在二至五年级,学生重点学习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以及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与之相关的估算内容也就自然而然地伴随着这些知识的学习。五年级之后,学生的数学学习即将进入代数学习阶段,因此估算的内容也随之减少。

此外,基于对估数、估算和估测三个类别出现次数的统计,笔者得出,苏教版教材中估数内容约占20.4%,计算估算约占57.5%,估测内容占22.1%。计算估算在小学估算内容中占了过半的比例,足见小学阶段对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

三、 估算教学的实施

与估算在课程标准中地位的提升相适应,估算教学的实践愈来愈受到关注。而要真正提高估算教学的实效,教师须对教材编写的意图与特点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对于苏教版教材估算内容的编排与教学,笔者以为应领会以下几点。

1. 整体与局部统一

估算内容的教学必须以与之相关的其他教学内容相融合,这也决定了估算内容的安排不可能特立独行,而要围绕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核心与主线,将估算内容合理穿插其中,逐级递进、螺旋上升,做到整体与局部的有机统一。

通过对苏教版教材估算内容的梳理和统计不难发现,教材对估算内容的安排并不是平均分布、平均用力的。一方面,在小学阶段,由于数与量的认识相比数与量的运算要少得多,所以估数和估测相比估算的内容安排也要少得多。另一方面,小学二至五年级是学习数的运算的重点时段,因而对于估算内容的安排相对其他年级也就比较密集。苏教版教材不同年级对估数、估测和估算都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安排,很好地体现了教材从整体谋划到局部刻画的有机统整。

教师应整体认识小学阶段估算内容的安排及不同年段的教学要求,在相应年段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从而在整体上达成估算教学的总目标。

2.意识与能力并重

估算教学不能满足于仅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而是要通过估算教学,让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体会估算的作用,从被动估算过渡到自觉估算、自主估算,从而增强应用能力与反思意识。苏教版教材在安排估算教学内容时,往往选择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素材,借助生活经验启发估算意识,使学生的估算能力与估算意识一起发展。例如,三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见图3)

这个问题安排在整十数乘一位数之后,普通两位数乘一位数之前,学生无法通过计算出48×4的精确结果来判断200元够不够买,这就“逼迫”学生另想它法。学生基于已有经验自然地联想到将48元看作50元,因为50×4=200,所以48×4

3.过程与结果兼顾

由于不同问题对估算的要求有所不同,不同主体对估算的理解也不同,因此估算的过程相比精算更加开放,估算过程的差异也会导致估算结果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估算教学中既要重视估算过程中方法的选择与指导,尊重估算方法的差异性,鼓励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又要承认估算结果与精算结果的不一致(有时估算结果与精算结果可能相去甚远,但只要估算的目的是明确的,估算的方法是可取的,教师就要肯定估算结果的价值),让学生既体会到估算的简捷高效,又明白在某些特定问题中估算的局限性,客观地处理好估算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例如,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见图4)

在估算3张特快列车总票价时,学生将312看作300,300×3=900,小于1 000元。此时,教师还应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特快列车票是340元一张,1 000元够买3张吗?学生通过估一估、算一算发现,虽然这个问题的估算过程和结果与刚才的问题相同,但实际上,1 000元是不够买3张单价340元的车票的。这里,在估算出300×3=900之后,学生还需考虑12×3的结果小于100元,才能确定1 000元够买3张312元的特快列车票。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估算过程的比较以及对估算结果的辨析,学生对估算的优势和局限会有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

4.情境与活动支撑

通过对估算内容的整理,笔者发现苏教版教材几乎没有单纯地给出算式让学生估算得数的题目,绝大部分估算问题都是镶嵌在情境中的。情境架起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象的儿童思维之间的桥梁,它联结起数学与生活,让理性和感性相趋近,使抽象与具象相映照。[3]教材精心选取了生活中需要估算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经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解决实际问题。此外,教材还精心设计了很多估算(估测)的实践活动。例如,“升与毫升”单元就有很多类似下面的实践活动。(见图5)

这些估算(估测)活动寓教于做,让学生在做一做、估一估、算一算和想一想的过程中,感悟估算的意义和价值、积累估算的经验、培养估算的能力。正如杜威所说,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领会课程标准对于估算教学的要求,把握教材对于估算内容的编排意图,以教材为蓝本但又不囿于教材,适时拓展、开发估算教学资源,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意义与价值,提升估算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创新品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小寒古诗范文第3篇

主人公小豆豆,上课不好好听讲,老是开小差,美术课上不听老师的话,被罚站,还要打破沙锅——问到底:“老师,我被罚站了,为什么呢?我做了什么坏事吗”……因为这些稀奇古怪的表现小豆豆被学校开除,然后来到了巴学园——一个由许多巴士组成的学校,连教室也用巴士代替。

在这里的学生都与小豆豆一样淘气,但是小林校长先生对待他们格外的友好,经常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啊!”他还用“海的味道,山的味道”这种独特的方式使孩子们不挑食;他可以耐心地听一个七岁小孩子乱七八糟地叙述自己经历过的事,并且还能教育他们懂得许多道理,像孩子们的好朋友一样,学生们也非常喜欢这位和蔼可亲的校长。巴学园的教育非常独特,善于因材施教,有许多能培养人好的品行和品德的游戏,小豆豆和伙伴们在这里无忧无虑,茁壮的成长着。但是,好景不长: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夺去了孩子们的笑声,掠走了拥有小豆豆灿烂童年记忆的巴学园。

我们读到最后时,眼里都泛起了泪花。妈妈问我:“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问题还没经过我的大脑我就说出了答案:“不要和小豆豆那样上课不听讲。”妈妈笑了笑,我手舞足蹈地说:“还要珍惜时间,这就叫小故事蕴含大道理。”我看了看书架上《小故事,大道理》这本书,傻傻的笑了笑,妈妈还是默不作声。

小寒古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土壤养分评价;小麦种植;施肥;适宜方案;固原市原州区

中图分类号:S512.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6-3788-03

小麦适应性强,耐寒耐旱,高产、稳产、增产潜力大,是固原市原州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为了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对固原市原州区土壤养分进行了测试和调查,并根据小麦生长特点和需肥量、需肥特性、土壤养分的供给水平,提出相应的麦田施肥方案,目的是在小麦种植过程中提高小麦产量的同时合理使用肥料,减小化肥用量,提高经济效益,同时降低化肥污染。

1 材料与方法

1.1 土样采集

根据固原市原州区土壤种类分布、土地利用现状及不同类型土壤面积、空间分布状况,利用原州区土壤、土地利用现状及行政区划等相关资料,在原州区范围内按随机“等量”和 “多点混合”的原则,用“S”形取样法取10~15点为一个混合土样,用四分法分取1 kg左右土样放入小布袋,采集土样945个。取土工具是不锈钢取土器,取土深度0~20 cm。对所采集土样进行风干、剔除根屑、砖块等杂质。研磨过筛、分级后装袋保存备用。

1.2 样品测定方法

对采集的土样进行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微量元素等养分的测定。土壤pH采用土液比1∶2.5电位法测定,土壤有机质采用油浴锅加热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1],土壤全氮采用硒粉-硫酸铜-硫酸消化-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全钾采用氢氧化钠熔融-火焰光度计法测定,土壤全磷采用氢氧化钠熔融-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土壤碱解氮采用碱解扩散法测定,有效磷采用碳酸氢钠提取-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钾采用常规农化分析方法[2]测定,铜、铁、锰等微量元素采用DTPA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3]。

1.3 土壤肥力评价标准

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规定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大量元素含量丰缺指标”(表1)[4]和“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标准”(表2)[5]对测定结果进行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固原市原州区耕层土壤养分现状

测定结果表明,固原市原州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55~35.73 g/kg,平均含量为14.44 g/kg,属较缺水平;全氮含量为0.392~1.940 g/kg,平均含量为0.998 g/kg,属较缺水平;碱解氮为24.57~143.81 mg/kg,平均含量为68.83 mg/kg,属较缺水平;有效磷含量在1.84~12.26 mg/kg,平均含量为5.82 mg/kg,属较缺水平;速效钾含量为68.59~278.92mg/kg,平均含量为151.98 mg/kg,属较丰水平;有效锌平均含量为0.768 mg/kg,属缺乏水平;有效硫平均含量为11.719 mg/kg,处于缺乏水平;有效铜平均含量为0.989 mg/kg,属中等偏上水平;有效铁平均含量为5.017 mg/kg,有效锰平均含量为11.601 mg/kg,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他元素养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全磷0.759 g/kg,全钾0.593 g/kg。pH 8.3,由此可见原州区的土壤呈微碱性。

由表3可知,在所测定的945份土样中,土壤有机质含量达较丰水平的占11.64%,中等水平的占5.29%,较缺水平的占37.57%,缺乏水平的占31.22%,极缺水平的占14.29%;碱解氮含量较丰水平的占11.64%,中等水平的占5.29%,较缺水平的占31.22%,缺乏水平的占30.69%,极缺水平的占21.16%;全氮含量较丰水平的占11.64%,中等水平的占36.51%,较缺水平的占6.35%,缺乏水平的占38.62%,极缺水平的占6.88%;有效磷含量中等水平的占6.35%,较缺水平的占57.67%,缺乏水平占5.29%,极缺水平的占30.69%;速效钾含量较缺水平的占25.93%,中等水平的占35.98%,较丰水平的占17.46%,丰富水平的占20.63%。

从表4可知,固原市原州区土壤有效铜处于丰富或中等水平,有效铁、锰处于中等或缺乏水平,有效锌、硫处于缺乏水平。

2.2 小麦产量与施肥量的相关性

2.2.1 小麦产量与大量元素养分施用量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一般每生产100 kg小麦需要吸收纯氮3 kg左右,磷(P2O5)1.0~1.5 kg,钾(K2O)2.0~4.0 kg,产量水平不同,生产100 kg小麦所需要的三者之比例稍有差别,随着产量的提高,对氮、磷、钾吸收总量相应增加,且产量水平越低,需肥量越大,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需肥量反而降低。但钾的需要量基本不变,各产量水平下每生产100 kg小麦需钾量基本相同,因此,随着小麦产量的提高,但所占比例减少,钾逐渐增大,在施肥过程中,高产耕地应适当控制氮肥,增施钾肥,其养分要求一般是有机质10~20 g/kg,氮100~350 mg/kg,磷(P2O5)>10 mg/kg,钾(K2O)>120 mg/kg。

2.2.2 小麦产量与微量元素养分施用量的相关性 土壤中的铁、锰、铜、锌、硫、硼、钼等微量元素对小麦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着小麦产量的高低。研究表明,不同的作物对微量元素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土壤中有效锌低于0.7 mg/kg时,小麦已缺锌,在这类土壤施用锌肥,小麦增产可达到10%以上,当土壤中有效锌含量大于0.7 mg/kg时,施用锌增产效果不稳定,有效锌含量大于1.0 mg/kg时,施锌一般不增产;土壤中有效铁小于10 mg/kg,施用铁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有效铁含量10~20 mg/kg,施铁基本无效果;土壤有效锰小于5 mg/kg时,施用锰肥可增产10%以上,有效锰含量5~10 mg/kg时施锰一般增5%~10%,有效锰含量10~20 mg/kg时施锰增产效果不稳定,有效锰含量大于20 mg/kg时施锰一般不增产;土壤中有效硫含量10~16 mg/kg,施用硫肥增产效果为15.4%;土壤有效硼含量小于0.2 mg/kg,施用硼肥增产效果显著,有效硼含量0.2~0.5 mg/kg时施硼有不同的增产效果,有效硼含量0.5~0.8 mg/kg时施硼增产效果不稳定,有效硼含量大于0.8 mg/kg施硼不增产;土壤有效钼含量小于0.1 mg/kg时,施用钼肥增产在10%以上,有效硼含量大于0.1 mg/kg时施用钼肥效果明显下降。

2.3 固原市原州区小麦种植施肥方案

根据目标产量施肥配方方法[6],按照养分平衡计算公式得到固原市原州区各乡镇小麦种植施肥方案(表5)。

3 小结与讨论

固原市原州区耕层土壤为碱性,养分含量整体表现为有机质、氮不足,磷、锌缺乏,硫极其缺乏,铁、锰中等偏下,钾丰富,铜基本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建议在实施固原市原州区各乡镇麦田配方施肥方案时,尽可能利用泥土、垃圾、人粪尿、畜禽粪便、作物秸秆、杂草等高温堆肥,也可采用麦类等矮秆作物高茬收割,或将玉米、豆类等作物根茬还田或秸秆沤肥还田等途径增施有机肥,在此基础上科学配施化肥,推广微肥,平衡养分,满足小麦高产优质需求。

参考文献:

[1] 孙树荣,韩培义.忻府区土壤养分状况分析及其应用[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8(1):22-24.

[2] 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4] 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中国土壤普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小寒古诗范文第5篇

古代文学教学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1]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积极、自主、探索性学习,有益于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而这是需要教师精心指导和耐心培养的。教师要刻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作品讲授之前,提出问题,使学生有目的地阅读,逐渐形成对作品的深层领悟能力。例如,在讲解施耐庵《水浒传》之前,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相关文献和著作的查阅,整理分析水浒戏的发展流变,并引导学生来思考水浒戏中的主要人物(比如李逵)和“小说”中人物在性格特征上的区别,或是分析作品人物的“同而不同”,[2]以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还可以因势利导以此作为选题,鼓励学生整理资料、分析研讨、梳理观点,写成小型论文或是研究报告。整个过程,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随着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古代文学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古代文学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从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等方面出发,艺术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但同时又会产生由于信息量过大导致学生应对不及和限制想象等方面的弊端。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将教学效果最佳化。

1.多媒体教学的前提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时,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万万不可喧宾夺主。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而不是课件的复述者和演示者。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思考才是课堂的中心环节。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正确运用多媒体,不可滥用、泛用。

相关期刊更多

汽车实用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北方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黑龙江省委奋斗杂志社

科学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