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翻译句子

翻译句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翻译句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翻译句子

翻译句子范文第1篇

2011年全国17套试卷,除北京卷外,均设置了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题目,赋分为6―12分。由此可见,本考点是文言文中的重中之重。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选择题,二是主观题。其中,以主观题为主。主观题又分为两类,一是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出几个句子要求翻译,二是另给一则文言短文要求翻译,以前者为主。考点有“正确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特殊句式”等。考生除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外,还要特别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考点解析】

翻译是把对语言形式的考查与文意内容的考查两个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

要翻译句子,必须先理解句子。“理解文中的句子”,要求能够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每一文句的具体含意,并能对该句从内容和表达等方面作出相关分析。正确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特别是多义实词、重点虚词、相关句式,并且要把握某些句子的特殊含意。

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文中的句子。翻译句子,要求将文言句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要做到语意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

翻译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解题方法】

一、理解文言语句六法

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如对“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的翻译,要结合当时帝王气象与众不同的迷信思想来翻译,还要知道“龙虎”象征天子,“五采”云为祥云等自然现象的含义。所以应该翻译成“我让人观望他(刘邦)住所上空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呈现五彩颜色,这是天子的气象啊”。

2.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中省略了主语“江水”,翻译时要补充出来,译成“(江水)总是这样不停地流淌,但(它们)并没有流走”。又如“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中的“侣”“友”,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理解为“以……为侣”“以……为友”,全句译为“把鱼虾作为伙伴,把麋鹿作为朋友”。

3.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凶”字理解起来就比较难。“凶”一般人理解为“不吉祥”“凶恶”“残暴”,代入原句中都不通;联系课文谈话主体及后面的内容,可以推断“凶”应该是指“荒年,谷物收成不好”。此句译为“黄河以北遇到荒年,我就把百姓转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

4.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把握句意。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文言文中与这些语句相对应的语句的用法和意义。如对偶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中的“无以”意义和用法相同,都译为“没有办法来”。又如排比句“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中的“席卷”“包举”“囊括”都是“并吞”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5.对于不好梳理的句子,最好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如“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分析主干为“辛苦……非独……所见明知”,“所见明知”是“所”字短语,作宾语;“蜀之人士”和“二州牧伯(长官)”作定语,全句译为“我的苦衷,不只是蜀之人士和二州的长官看到并明明白白知道的”。

6.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琵琶行》)中的“丝竹”,初中课本《陋室铭》中有“无丝竹之乱耳”一句,“丝竹”解释为“弦乐器、管乐器的总称,古代泛指音乐”。据此推出“终岁不闻丝竹声”中的“丝竹”也是指“音乐”。又如“腹犹果然”(《逍遥游》)中的“果然”的义项,可以联想到成语“食不果腹”来推断为“吃饱的样子”。

二、文言文翻译十法

1.留(原词保留)。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2.换(古今词代替)。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如:“吾本布衣,汝亦黎民。”这里“吾”“汝”直接换为“我”“你”; “布衣”“黎民” 换为“百姓”即可。

3.对(对应翻译)。主要包括通假字要解释为对应的通假本词的意义;一般词语最好翻译为一个包含此语素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语等。如:“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这里的“游”翻译为“游玩” 比较好。

4.转(转词意译)。文言文中有一些习惯用语(如“下车”),运用比喻、借代(“秋毫”)等修辞用语,形象描绘的词语(“乞骸骨”、“山陵崩”)等,要根据语境转换词语,意译。如:“上书乞骸骨”可译成“上书请求退休,回家养老”。

5.调(调整语序)。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语后置以及固定句式,翻译时要调整过来。)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可译成:“公子能为别人的困难而焦急,(这种品德)表现在哪里呢?”

6.合(繁笔简合)。有些句子为了某些需要,故意用繁笔,翻译时只要译出意思即可。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可合译为:“有统一天下的心意(志向)。”

7.分(语意分承)。有些特殊的句子,翻译时需要扩充,才能使语意丰厚。如:“怀敌附远,何招不致?”可分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8.补(成分补充)。文言文省略某一词语(如介词“于”等)或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兼语)的现象很常见,翻译时根据语境要补出。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补出省略译为:“人不知(我)而(我)不愠,(我)不亦君子乎?”

9.去(删除省略)。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发语词(夫)、感叹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10.套(套用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很常见,遇此情况可以套用翻译。如:“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这里的“无乃……乎”就是固定句式,可以套用为:这恐怕(太晚了)吧?

【模拟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翻译句子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负迁移;母语;英语;翻译学习

外语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常借助母语知识解决外语学习上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我国的英语学习者也很自然地会把英语当作和母语差不多的语言,以汉语方式来处理英语学习中的问题。翻译活动的一切理论、方法都建立在两种语言异同的对比之上。通过汉语与英语的比较,了解两者的同异,并在学习和运用英语时注意这些特点,以促进英语学习。本文将学生在英语翻译练习中一些常见的错误译例进行归类,通过英汉对比,分析母语及母语文化在英语的理解与翻译方面对学生的干扰和影响,即“母语负迁移”现象,以便在教学中注意减少负迁移的产生,提高学习效率。

一、语言迁移的概念

迁移是普通心理学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学得的经验对于后来学习的影响。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于学习过程之中。根据这一理论,成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母语迁移现象。语言迁移一般有两种,即正迁移和负迁移,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时,母语对后来的目的语学习起帮助、促进作用,是正迁移。例如在“她告诉我她要出门一个月并给我一大堆作业做。”(She told me she would be away for one month and gave me much homework to do.)这个句子中, 汉、英语句中的主要成份及语序都基本一致,我国学生可以借鉴相似的汉语加快对英语的理解和掌握。相反,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相迥异时,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若盲目地套用母语的习惯、模式、规则,就容易出现语言错误,对学习起妨碍、干扰作用,导致负迁移。如英语的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要在谓语动词后加“s”,但由于汉语没有这种变化,学生往往会忽略这一点,造成英语表达的错误。R·Lado在他著名的《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指出:“(学习外语的)个人有这样一种倾向,即容易把自己母语和本族文化的结构、词义和词序迁移到外语和外族文化中去。”(R·Lado·1960:2)。汉语和英语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语言迁移总体上是负迁移大于正迁移,艾里斯(Ellis,1986)调查研究的结论也曾表明: “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英语时受母语干扰的错误占51%。”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初期,由于掌握的英语还未达到熟练和运用自如的程度,在英语学习和运用活动中常借助母语知识,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尤为明显。在英汉互译学习中,负迁移通常表现在词汇、语法以及文化等方面。

二、词汇方面的负迁移

英汉语词汇中词义的差异,常引起翻译中出现错误。英语词义灵活,对上下文依赖很大,一词多义现象十分普遍;而汉语词义讲求精确、规范和严谨,词义相对稳定、单一, 受这一语言现象的影响,加之我们一些课本为学习方便,每课后的生词表都对每个英语生词列出一、两个对应的汉语, 初学者往往靠汉语释义来理解、记忆英语单词,他们不善于或不习惯查阅英语解释,这些因素都会使一些学生产生这样的错觉:英语的某词等于汉语的某词。这种一对一的思维定势被错误地迁移到英语学习中,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难以摆脱,常被应用到理解和翻译实践中去,忽略了英语单词在不同上下文的意义变化,造成译文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如:

例(1) I love sleeping late on summer vacation.

误译:我喜欢暑假晚睡。

正译:我喜欢暑假睡懒觉。

有些学生按字面单个意义与汉语单词一对一地去理解,将“sleeping late”误解为晚睡,实际上它表示“起得晚, 睡懒觉”。类似的例子很多, 如: I am for the method and he is against it. 句中的and并非汉语的“和”而是表示相反之意的“但是”、“而”。如用词义简单对应的概念去理解,就容易产生误译。又如:A fruit grower once said:“ I eat what I can, what I can not I can·”句中前两个can为情态动词“能”而后一个can则是实义动词“装进罐中”,如果忽视单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误译往往不可避免。将汉语词汇搭配习惯错误地迁移到英语。“在词义搭配上英语追求言简意赅的美,而汉语追求语言形式整齐与内容丰富的美。”(邵志洪,1997:215)英语通常避免“同义反复”; 而汉语词语搭配却常用这一方式。如:“共同合作”, “走进房间”,“预先的计划”如果将它们分别译成:“to cooperate together”, “enter into room”, “advance planning”, 斜体部分是英语中要避免使用的冗余信息,另一个词本身已经说明其含义。然而,由于母语习惯的影响,与上面所列相类似的错误经常出现。

按汉语构词习惯,逐词相加去理解、翻译英语。由于对英语词汇意义及其搭配运用方面知识的缺乏,或图省事不查考,学习者会以汉语逐词相加的构词习惯代替英语词义的检查、分析和传译,以为一串单词的意义,就是各单词的意义的总和,做起来便当自然,而错误也随处出现:学习知识learn knowledge (acquire knowledge)(括号为正译);匿名信anonymous letter(poison-pen letter);dead line死线(截止日期);graduate student毕业生(研究生)等等。

翻译句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形合 意合 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 跨双语复杂的人类活动。傅雷在60年代给罗新璋的信中说: “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 我人重综合, 重归纳, 重暗示, 重含蓄; 西方人则重分析, 细微曲折, 挖掘惟恐不尽, 描述惟恐不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而思维方式的差异也影响或决定了语言上的差异。

1形合与意合的概念

从句法结构方面看, “就汉语和英语句式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nida,1983)。英文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贾玉新曾在《跨文化交际学》一书中将两者的差异概括为:“英语高度形式化、逻辑化, 句法结构严紧完备, 并以动词为核心, 重分析, 轻意合; 而汉语则不注重形式, 句法结构不必完备, 动词的作用没有英语中那么突出, 重意合, 轻分析”。

1.1 英语的形合

英语在造句、谋篇时,常使用明显的形式标记, 如用介词、连接词、关系词、代词及综合运用这些连接手段等方式。并且讲究词之间在形式上的搭配规律, 如: 一致关系、支配关系、限定关系等。

1.2 汉语的意合

汉语句中各意群、成分间的内在关系, 只要可以“意会”的, 很多的连接词都可以不出现。因此, 汉语重意合, 汉语句子相对英语句子而言, 显得简约而又模糊。

2例句分析

王力先生曾经所说的:“……英国人写文章往往化零为整,而中国人则化整为零。”“我感觉汉语句子结构好比一根竹子, 一节一节地连下去; 而英语的句子结构好比一串葡萄,主干可能很短, 累累果实附着在上面。”

笔者通过几篇英汉翻译材料,就此举例分析一下。

(1)before emerging from it, the rattling of wheels approached behind us, and a stage-coach rumbled out of the mountain, with seats on top and trunks behind, and a smart driver, in a drab great-coat, touching the wheel horses with the whip-stock, and reining in the leaders. (the notch of the white mountains,nathaniel hawthorne)

译文:在抵达隘口之前,一辆马车咔哒咔哒地从后面驶近我们。这是辆从山里辘辘驶出的驿车,顶上是座位,后面放行李箱。车上英俊的车夫穿着件黄褐色的厚长大衣,用鞭子不时抽打着马儿,驾驭着马车。

上述整个英文仅为一个长句, 看上去结构复杂, 但仔细分析,句首是一个状语结构,句子的主干运用了“approach”和“rumble”两个并列的动词,其后的“with”结构和in 介词结构以及句尾的分词短语作伴随状语都是修饰成分。在进行翻译的时候, 如果我们完全按部就班原来的句式进行, 一定会成为一句费解的汉语, 这主要是因为英文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 有这些连接成分帮助贯通语义。因此不管看似多么繁杂的英文句子, 都未必那么繁杂了。而汉语是意合性语言, 注重隐性连贯,重意合, 所以必须化繁为简,化长为短。译文根据汉语的句法结构特点, 将该句英文划分成三句表达。

(2)we had come since sunrise from bartlett, passing up through the valley of the saco, which extends between mountainous walls, sometimes with a steep ascent, but often as level as a church-aisle.(the notch of the white mountains,nathaniel hawthorne)

译文:日出时我们就从巴特利特城出发了,穿过山谷,沿着在群山间蜿蜒流淌的索科河逆流而上。有时,沿途的小道陡峭地笔直向上,而大部分时候,它们就有如教堂的侧廊一般平坦。

同样, 原文英文也是较长的一句话,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我们将其分成几句汉语,简洁明快,符合汉语的表达。

(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这次会议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各国积极应对危机挑战一年后召开的。(新闻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召开 可能左右全球经济走向》)

译文:the central economic working conference will be convened after all countries active r

esponded to the challenge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for a year.

笔者用从句将这两句中文化繁为简,翻译成了一个句子 。

3 结论

形合和意合两种基本组织手段的不同,使得英汉句子在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英语句子结构是语法的,具有强制性;而汉语句子结构是语义的,具有意合性;对比和掌握两者的具体差异,有助于英汉句子翻译。

参考文献

[1]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290.

[2] nida.e.a. on translation[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3] 庄绎传.英汉翻译500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1.

翻译句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对口单招 英译汉 句子翻译 策略

江苏省对口高考英语试题第四部分翻译句子,自2010年由汉译英转变为英译汉以来已经历四次高考,试题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命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命题实质上不仅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而且也考查学生读、说、写的综合能力。测试方式是对试题中第三部分语篇的句子进行翻译,该题型要求学生在正确理解语篇的基础上,能恰当地翻译出由语篇中抽取的几个句子。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许多针对高等院校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但专门针对中职院校对口单招句子翻译题型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研究意义重大。

一、研究过程

本文以仪征技师学院10单招2班(实验班)41名学生和10单招4班(对照班)4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实验法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调研。

通过抽取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对其进行访谈,得知职高生普遍惧怕甚至讨厌做翻译题,有的同学甚至放弃。虽然翻译题分值仅占10分,但从长远看,翻译是影响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能力。因此,教师应教育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起来,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句子翻译能力,逐步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翻译的兴趣。

二、研究方式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笔者尝试利用各种课堂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英译汉句子翻译能力,以下是在实验班教学的

做法。

1.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英汉翻译能力的培养,与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密切相关,李赋宁教授说:“要想很好地进行笔译,我们需要很高的阅读理解力和写作能力,而他的母语的阅读理解及写作能力则绝对是前提”。虽然中职阶段对学生的英译汉水平要求较低,检测题型也只是英译汉句子翻译,但其原理是相通的。从李教授的话来看,笔译能力的先决条件是阅读,阅读可以扩大词汇量,因此要提高阅读能力。阅读不仅要有广度,更要有一定的深度。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笔者注意拓宽学生的阅读广度,包括人文、科技等题材的涉及,阅读前为学生介绍相关文化背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同时注意深度的把握,具体到词的用法、句型的用法、人物的性格分析、修辞法的运用等。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阅读理解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阅读兴趣提升了。此外,写作能力是翻译能力提高的基础。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经常采取改写课文、复述课文、写心得体会等方式来训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增加英美文化知识学习

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缺乏了解,而很多词语都具有特殊的文化信息,所以,学生翻译时经常词不达意。因此要提高翻译能力,必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实验班教学中,笔者经常有针对性地比较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适时地向学生讲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同时笔者还组织学生观看英美大片,在提高学生英语兴趣的同时,拓宽了他们的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反复练习,提高技能

技能的提高是反复练习的结果,熟能生巧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有一定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翻译能力的培养也遵循同样的规律。阅读中可以培养译的能力,写作中也能培养译的能力,听力和口语练习中也可以培养译的能力,五种语言技能可以互相促进、同步提高。

三、实验结果

经过近一年的实验,通过测验对比,我们发现实验班比对照班学生在翻译的流畅性、精确度、语序三方面均有所提高。该测验共20道英译汉句子翻译题,每题5分,其中流畅性占2分、精确度2分、语序1分,满分100分。实验班学生的平均成绩流畅性占25.32分,对照班则是22.54分,平均差2.78分,以此顺序排列,精确度表现为23.48分,21.64分,平均差1.84分,语序15.62分,12.67分,平均差2.95分。

结果表明,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中职学生提高句子翻译能力是完全可能的。以上介绍的几条教学策略仅是笔者个人的初步探索,仍不够全面,希望能有更多的业内人士共同关注对口单招。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翻译句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汉语 句子主题 语义角色 英语翻译

从语言类型学上看,汉语是主题凸显的语言,而英语是主语凸显的语言。主语属于句法范畴,但对主题的范畴,国内外的学者有着理解上的分歧。有的学者从句法结构的角度把主题当作一个句子的主语(赵元任,1968);有的从句子的信息结构的角度把主题看作是一种语用成分(徐烈炯,1998);也有的认为“句法和语用混在一起,难分你我。”(潘文国,1997)笔者认为,不论主题是句法成分还是语用成分,主题在语义结构上一定充当一个语义角色,该角色在投射到句法结构中,也一定有一个句法成分与之相对应,因为“不用句子成分跟事件角色的对应关系做基础,语法模型就无法使用,这是可以断言的。”(杨成凯,1997)据此,我们认为,主题是一个具有语用功能的句法成分。本文拟从语义层面来确定汉语句子主题的语义角色,并从语义结构映射到句法结构的角度来探讨汉语句子主题的英译。

一、汉语句子主题与主题化的语义角色

主题“是说话者在形成一个表述时意念上作为句子陈述对象的,作为整个陈述‘所关’的实体。”(刘鑫民,2004),通常置于句首。陈述“所关”的实体,有的是整个句子的所关,有的是句中某一部分的所关。之所以成为主题,是因为言者把该实体作为推动交际进行的出发点,具有一定的语用功能。其“所关”的实体在句法上可能或可能不是句子的主语,但在语义结构中一定充当一个语义角色,与整句或句中其他成分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语义关系。主题置于句首,往往是通过主题化手段移位生成的。所谓主题化就是通过移位的手段使一个不是主题的成分成为句子的主题。汉语中语义角色主题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客体成分移位主题化

客体成分主题化是指将主体所涉及或改变的客体(直接宾语或间接宾语)移位置于句首成为主题的过程。如:

1.他昨晚就想到了这种结果。——这种结果,他昨晚就想到了。

2.我送小李一本词典。——小李,我送(他)一本词典。

3.他送人一本词典。——一本词典被他送人了。

4.同学们请张教授去作报告了。——张教授被同学们请去作报告了。

5.一只老鼠吓得她花容失色。——她被一只老鼠吓得花容失色。

(二)限定成分移位主题化

限定成分移位主题化是将充当修饰语的名词性成分置于句首成为主题的过程。如:

1.小王的手酸了。——小王手酸了。

2.这些哥们的宿舍乱得像猪窝。——这些哥们呀,宿舍乱得像猪窝。

(三)状元成分移位主题化

状元成分移位主题化是将具有情景语义角色的状元成分主题化的过程。这些语义角色在主题化之前,通常要用一个介词作为标记来说明其语义角色的类属,如“我用这把刀切肉”,介词“用”就标记其情景语义角色的类属为工具格。该状元成分移位至句首成为主题时,一定要省去介词,如“这把刀我切肉”。汉语可以主题化的状元语义角色主要有对象、关涉、范围、目的、依据、方面、工具和处所等。如:

1.(对)这门亲事,原本他们就没安好心。(对象)

2.(关于)这牲口的事情,我自己认倒霉吧。(关涉)

3.(在)这些书(里面)数这一种售得快。(范围)

4.(为了)什么事又开会?(目的)

5.(按照)现在的法律,再大的罪也只是个死。(依据)

6.(靠着)一个月200块怎么生活啊?(凭借)

7.(在)这件事(上)你说服不了我。(方面)

8.(在)图书馆他只待了十分钟就离开了。(处所)

二、汉语句子主题的语义角色的确定与翻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可以主题化的语义角色是移位的客体、修饰语和状元,投射到句法上则分别是宾语、定语和状语。汉语这种“主题+说明”结构恰恰是区别于英语“主谓”结构的重要特征。英语是“法”制的语言,各句法成分都有其固定的形态和位置。英汉语的语言类型虽然截然不同,但两者的语义网络是有共性的,都有着共同的语义基础,即英汉语中对同一场景分解出来的语义项及语义项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这种相互关系或作用都是用动词或形容词来加以说明的。这是因为动词或形容词的概念是“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用来叙述所指事物的运动状态、属性特征和相互关系的概念。”(鲁川,2001)其特点是具有“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在一个事件表达中的体现总是以一个动词或形容词为中心,以一个或多个相关的语义角色为周边。换言之,动词或形容词是句子形成的语义关系的基础,周边成分都是受动词或形容词的支配来分别充当不同的语义角色。尽管英汉语的句法编码手段和规则不同,但共同的语义网络为语言翻译提供了依据。下面举例说明汉语句子主题的语义角色确定及其英译的方法。

1.你提到的那个人,我们一起爬过泰山。

该句动词“爬”的主体是“你提到的那个人”和“我们”,英语一般说成“we and the man you mentioned”。但主题把“你提到的那个人”作为陈述的对象,“我们”就只能用与事格来表示,应译为“That man you mentioned climbed up Mount Tai together with us.”如果译为“We climbed up Mount Tai together with that man you mentioned us.”“你提到的那个人”就成了焦点,表示我们是和谁一起爬山,新旧信息颠倒了,所表达的语用意义就完全不同。

2.世界上的事不应该由一两个国家说了算。

动词“说了算”是不能有宾语的,其主体是“一两个国家”。“世界上的事”既不是主体又不是客体,那么是什么语义角色呢?如果从状元主题化上考虑,使用介词将该句还原为“对世界上的事,一两个国家不应该说了算。”我们就可以确定该主题是整个句子的所关,表示对象。英语是没有省略介词的状元主题化手段的,而是使用不同的介词来标记出不同的语义角色。该句可译为“On world affairs,one or two powers should not have the final say.”

参考文献:

[1]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和话题的功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4]杨成凯.“主主谓”句法范畴和话题概念的逻辑分析[J].中国语文,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