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成长的步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师资队伍建设关键词:“读书”与“学习”——积淀师资队伍建设内力
读书学习可以让教师更富有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通过读书学习的方式能唤醒教师省察的智慧与探究的勇气,从而让其在个人专业发展中积淀内力。
1.学师德,重师风。自2009年暑期起,市教育局积极开展“教师暑期集中学习讨论周”活动,统一组织教师参加集中学习情况检测,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市教育局将每年9月定为“师德建设月”,深入实施“师德建设月”活动,着重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大反思,并签订教师个人“师德承诺书”,全面规范教师行为。
2.学专业,促发展。2011年,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要求全市中小学45周岁以下的教师要全员参与。既有学科专业知识与新课程理论考核,又有教学技能比赛和课堂教学评比等环节,通过举行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不断锤炼教师个人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学管理,提能力。市教育局2009年出台了《关于金坛市中小学校级后备干部建设实施意见》,就我市教育系统后备干部选拔、培养、管理、使用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并在全市对校级后备干部岗位进行公开竞聘。2010年春,市教育局依托省教院和省师培中心对我市全体校级后备干部开始进行为期两年的专题培训,在努力提高后备干部培训实效的同时建立后备干部年度考核和动态管理制度,落实有效管理和长效管理。
4.学清华,强素质。自2011年7月20日起,市教育局组织各中小学校长书记、机关各科室负责人共90人赴清华园参加“清华大学——金坛教育系统创新管理高级研修班”,进行了为期7天的脱产学习,精彩的讲座、多样的视角、鲜明的主题不断激励着校长的深层次思考,使他们在感悟学习成果的同时,能从新的视角审视过去的工作,用变革和创新的思维规划学校的未来。2012年,教育局还给全市中小学校长下发了《为什么是抚松一中国乡村教育再造》等教育专著,让学校管理者能够从抚松教育奇迹中体验教育的温度,从而促进对自身学校管理的思考和变革。
二、师资队伍建设关键词:“合作”与“分享”——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合力
我们提倡教师之间和学校之间实行专业合作和智慧分享。合作,可以让专业底蕴生成;分享,可以让管理思想勃发。
1.城乡结对,岗位交流。我市在总结下乡支教工作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07年,下发了“关于开展百名城乡教师对流工作的通知”,建立了城乡学校结对,双方互派教师,长期合作交流的制度,城乡学校之间也由原来单一的教学交流变成多角度、全方位合作交流,变原来的单向支教为学校双向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四年的努力,至2010年,全市城区所有骨干教师已实现一次交流,赢得了社会、学校和家长好评。
2.周末讲坛,智慧分享。市教育局为进一步提升“减负增效”背景下的师资队伍水平,自2009年5月起,积极邀请相关专家利用周末时间开设“周末教育讲坛”活动,实施分层培训,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的班主任、骨干教师、校长(园长)开讲,讲坛内容涉及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等诸多领域。迄今为止共举办了73期“周末教育讲坛”,有效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极大充实了教师的专业内涵与素养。
3.学校联盟,联片研训。我们以市教师教育培训中心为核心,成立了以片为中心的研训一体化培训基地,进行农村学校“联片研训”教学活动,全方位地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学习资源和有效支持。2011年,市教育局新成立了小学、初中各4个教育联盟,54名教师参加对流,组建了华罗庚实验学校、金城镇中心小学2个教育集团,充分放大优质学校的引领和辐射功能,努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促进教育公平。
4.名师引路,同步发展。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011年,我们按照学科特点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以省特级教师和特级教师后备人才为内核,成立了22个“名教师工作室”,形成优秀教师专业化发展团队。为促进学校管理内涵发展,我们组织部分有思想、有学力的校长组成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名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彰显我市校长学习共同体的影响力12011年10月15日,省特级教师陈耀方校长作为市名校长学习共同体的名校长,代表长江以南实验区在第二届全国“新学校论坛”活动中,面向全国各地学校管理者做了题为《大量阅读,语文教学的革命》的专题讲座,引发了与会者的广泛共鸣。我市“名校长学习共同体”的这种创新培养模式得到常州教育局领导和同行高度肯定,专题介绍于2011年底在常州教育干部培训工作会上做大会交流发言。
三、师资队伍建设关键词:“评比”与“激励”——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动力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是人格的发育,是精神的拔节,是前行的姿态。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积极创设多元平台,不断激励教师专业发展。
1.表彰优秀,树立典型。我们组织每年一次的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每两年一次的市“十佳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学校”等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我市师德建设的实效性,先后涌现出了全国劳模徐乐益、全国模范教师潘建明、全国优秀教师谭瑞军、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于敏、省师德标兵史兰春等一大批师德优秀典型。
2.搭建平台,梯队发展。我市先后开展了省、市、县三级十个平台的优秀教师评选活动。激励教师不同层次的专业追求,最大限度让教师收获专业成长的快乐,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得到了最优化,成长了一批省级特级教师,教师学术魅力引领得到了最大化,学校骨干教师队伍梯队不断得以强化。
3.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为进一步规范学校中层管理,2010年6月,市教育局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中层干部管理的意见”,对各学校中层机构设置和管理人员职数按学校规模和办学特色重新进行核编,做到按需设岗、公平竞争、规范管理。
关键词:提纲教学法 学习提纲 历史课堂教学
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的加快,新的理念、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接踵而至,新课程改革将又一个新的课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作为中学历史教师,理应用新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去审视和处理中学历史教学,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努力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变革,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提纲教学法”就是笔者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的一种全新的尝试,期望得到同仁们的指正。
一、什么是提纲教学法
提纲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上师生以所授新课的不完整学习提纲为中心,学生通过主动阅读,独立完成提纲填写,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提纲内容进行深入理解的一种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
二、为什么要使用提纲教学法
1、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初中历史因其学科的特点,并不能引起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和重视。学生回家没有时间预习或巩固历史课堂知识,在校也只限于课堂40分钟,所以我们急需找一种既节省学生学习时间,又能让学生轻松掌握并深刻记忆历史知识的历史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效率。
2、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多为“满堂灌”或“满堂问”,这样的教学模式或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学生只关注了教师讲授过程中的历史故事而无视严谨的历史知识本身,造成了历史课堂效率不高,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不到培养的课堂教学现状。
3、在新课改背景下出现的“学案教学”“学生教学生”等新型的教学模式虽然在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上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也存在“加重了学生课下的负担”或“难以按着课标按时完成教学内容”等弊端。
4、于是我们致力于寻找一种既能让学生在课堂上高效运转,又不需学生在课下做足工夫,既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个性展示又不偏离历史课程标准,既能调动全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主动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收发自如的高效课堂教学方法。这就是我们的“提纲教学法”。
三、提纲教学法的操作流程
(一)精心备课,设计出新授课的不完整提纲。
1、设计提纲是要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按要求完成国家赋予我们的教学职责,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不偏离教学方向。
2、设计提纲时还要尽可能的参阅大量的参考书及教辅用书,最大限度的保证学习提纲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因为这个学习提纲要印发给学生,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纲举目张,科学的学习提纲能让学生轻松自然的掌握所学知识,有科学失误的学习提纲则会误导学生。所以设计提纲时一定要慎之又慎,有条件的教师最好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设计提纲,毕竟这一步是决定提纲教学成败的关键。
3、提纲的主体脉络设计出之后,还要仔细设计哪些内容需要留白、留空,因为只有不完全内容的提纲才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和挖掘所学内容。一般要将关键知识留给学生去填写,篇幅较长的内容要给出一些关键词,以便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记忆。
4、与提纲配套,也可补充一些帮助学生理解抽象问题的文字材料、图画材料、或者巩固学习的习题。其实将补充材料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会一举两得,既补充了材料,又巩固学习内容的作用。
(二)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提纲。
这一环节虽然只占用课堂时间的一到二分钟,却致关重要,这是要将学生引入到冷静的自主学习中的关键一步,不仅是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最重要的是将学生的思维带到一定的高度,让学生去高瞻远瞩的观察学习内容,去系统的联系学习内容。也正是这一环节突显了“提纲教学”对于“学案教学”的优势,“提纲教学”要比“学案教学”更具高度,更具整体性和系统性。将这一步坚持下去,学生会自觉形成从整体上系统看问题的思维习惯,而且必将会受益终生。
(三)及时进行习题演练,当堂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当所有授课内容进行完毕后,及时的引导学生通过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点是趁热打铁的最佳时机,做题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和记忆;而刚刚完成的对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短时记忆又使学生在作题时信心倍增,灵感百出!两者在相辅相成的结合中升华了学生的知识体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四、提纲教学法的优点
第一:提纲教学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课堂效率是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率的总和。给学生不完整的提纲,其实就是给学生在课堂上找事干,由于有事可干,学生再也没有时间和机会在课堂上开小差,捣小乱,而是在集体探求的氛围下积极主动的去阅读,思考、判断、决策,以便迅速完成提纲。当提纲完成后,学生又急于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是否有错误或漏洞,带着这样的心理去听课学生当然会更专心,更细致!在学生带着问题专心细致的听课过程中又被教师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提问相吸引,被教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所鼓励,欲罢不能,跟着教师步步深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大脑高速运转,学生的思维在不断被牵引着向前探究。由于学生的主动专心参与,学生学习的效率大大提升,接受的知识也大大增加。
给学生提纲,也能帮助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学习情况进行对症下药的讲解,节省课堂讲授时间,教师能集中精力突破重难点。
总之,提纲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教师的讲课效率,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二:提纲教学法培养了学生从整体上系统看问题的思维习惯。
给学生提纲,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系统的把握所学内容。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总要死记硬背,为什么死记硬背的效果不如人意?那是因为他们对所学的知识缺乏整体的系统认识。提纲教学法提纲不仅引导学生把课本内容认认真真过了一遍,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了整体观、系统观,养成了学生整体、系统看问题的思维习惯,这样当学生记忆零散知识点的时候就能够有纲可循,纲举目张了,便于理解、易于记忆了!而这样的学习习惯也可潜移默化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使学生受益终生。
第三:提纲教学法解放了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下,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的挥汗如雨,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听的一头雾水,恹恹欲睡。学生对老师的讲解不感兴趣,老师对学生的需要不甚了解,这样的课堂既谈不上和谐又做不到有效。提纲教学法让教师在学生自主填写提纲时,走下讲台,腾出时间,专心、静心有心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并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及时采取对策,有的放矢,对于学生已经学会的知识教师不再画蛇添足;对于学生将要学会的知识,教师通过及时的关键的点拨,使学生轻松理解;对于学生一知半解却又是学习重点的内容,教师可以层层设问,步步为营,精讲细练!这样,教师的主要工夫不再花在维持纪律或者滔滔不绝的讲授上,而是真正成为了一个启发引导学生思维的导航者或导师。
第四:提纲教学法使分层教学变得容易操作
课堂上,所有的学生做的是同样一份提纲,也就是提纲内容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底线,学习层次最低的学生也需要守到这份底线。然后在提纲的基础上进行启发提问。层次中等的学生给他中等难度的问题,层次高的学生给难度高的问题。而强调记忆的时候也可以分为三个等级的标准:(1)记住提纲上的全部内容,特别是重点内容,(2)整体把握提纲,能把提纲收放自如 (3)将提纲和教材融会贯通,做到举一反三,这样,不用老师强调,各层次学生自会找到自己的方向
第五:提纲教学能帮助教师重新整合教材
2012年4月至2013年2月间,被告人赵某某化名“肖某”,冒充中国86213部队少校参谋身份,通过“微信”结识高某某、段某某、李某某、魏某某等人,并以伪造的军官证、军装等骗取高某某等人信任,与其发生性关系或与其确立男女朋友关系。在此期间,被告人赵某某以出国培训用钱等名义,骗取高某某人民币19200元;以战友父亲患病急需用钱等名义,骗取段某某人民币16550元;以去军校进修名义,骗取李某某400元。2013年2月22日,段某某报案,被告人赵某某于同日投案。在公安侦查阶段,被告人赵某某仅供述其冒充军人骗取段某某钱财的犯罪事实,对其他犯罪事实未予供述。在审查起诉阶段,在公诉机关掌握了被告人赵某某冒充军人骗取其他被害人钱财的犯罪事实后,被告人赵某某方在公诉机关提讯时如实供述其余犯罪事实。
公诉机关以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将赵某某诉至法院,同时认为被告人赵某某系自动投案,到案后仅如实供述其冒充军人骗取段某某钱财的犯罪事实,而未交待其他犯罪事实,在审查起诉阶段公诉人已掌握其他犯罪事实后,经讯问才交代其余犯罪事实,故不构成自首,但构成如实供述,依法可从轻处罚。法院审理过程中,被告人赵某某通过家属与被害人段某某、高某某、李某某达成赔偿谅解协议。被告人赵某某对公诉机关指控的事实无异议。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赵某某冒充军人招摇撞骗,其行为构成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依法应予惩处。被告人赵某某自动投案,被提起公诉前能够如实供述自己罪行,依法可从轻处罚。但其在侦查阶段仅如实供述欺骗段某某的事实,否认欺骗其他被害人的事实,在审查起诉阶段方能够如实供述自己全部罪行,故依法不构成自首。鉴于其在法院审理过程中积极赔偿三被害人经济损失并取得谅解,依法可酌予从轻处罚。故依法对被告人赵某某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四个月,已扣押作案工具予以没收。
一审判决后,被告人赵某某未上诉,判决已生效。
【评析】
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被告人赵某某的行为是否构成自首。
根据刑法规定,自首分为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两大类。一般自首的成立需要具备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自己罪行两个要件。实践中,由于犯罪嫌疑人自首行为的多样性和侦查工作的复杂性,对于如何认定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素有争议。本案中,对于被告人赵某某系自动投案没有争议。关键在于被告人赵某某的行为是否符合自首中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要求。
(一)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内容要件
根据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一条第(二)项的规定,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
有观点认为,对于犯罪人如实供述的“犯罪事实”的范围应当以犯罪构成要件为判断标准。笔者同意该观点,因为一切符合犯罪构成的行为都是成立犯罪的行为。既然犯罪嫌疑人供述的是犯罪事实,就应当供述成立犯罪所需要的所有主客观要件,不仅要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还要结合刑法总则中有关犯罪构成的一般性规定。
对于“主要犯罪事实”的界定,有观点认为,交代主要犯罪事实,但对影响量刑的情节有所隐瞒的,仍成立自首。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区分罪名是单个还是多个。如果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构成数罪,则只要供述其中一个犯罪的主要事实,应就该罪名的犯罪成立自首。例如,犯罪嫌疑人同时实施了盗窃和故意伤害二个犯罪行为,仅供述了盗窃的犯罪事实,未供述故意伤害的犯罪事实,则不能以行为人未供述主要犯罪事实不认定为自首,而应该就该盗窃犯罪认定为自首。其次,对于“主要犯罪事实”应当既包括对犯罪嫌疑人行为的性质认定有决定意义的事实、情节,也包括对量刑有重大影响的事实、情节,即定罪事实和重大量刑事实。重大量刑事实则是决定着对行为人应适用的法定刑档次是否升格的情节。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具体认定问题规定,犯罪嫌疑人多次实施同种罪行的,应当综合考虑已交代的犯罪事实与未交待的犯罪事实的危害程度,决定是否认定为如实供述主要犯罪事实;虽然投案后没有交代全部犯罪事实,但如实交代的犯罪情节重于未交代的犯罪情节,或者如实交代的犯罪数额多于未交代的犯罪数额,一般应认定为如实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无法区分已交代的与未交代的犯罪情节的严重程度,或者已交代的犯罪数额与未交代的犯罪数额相当,一般不认定为如实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根据该规定,犯罪数额的多少一般有比较明确的界限,用百分比表示,应超过50%;而犯罪情节的轻重,则要根据情节的危害程度、对量刑的影响加以判断。 本案中,被告人赵某某在得知被害人段某某报案后,为获得从轻处罚的机会自动投案,到案后仅如实供述了其冒充军人骗取段某某人民币16550元的犯罪事实,对其他犯罪事实隐瞒未交代。从已查明的犯罪数额上看,被告人赵某某共骗取三名被害人共计人民币36150元,其供述的骗取段某某的犯罪数额仅占总犯罪数额的45.8%,未超过50%。故不能认定被告人赵某某如实供述了主要犯罪事实。
(二)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时间要件
基于自首制度设立的价值基础,还要考虑如实供述的时间节点问题。有观点认为,如实供述的时间节点可以在一审判决前,只要被告人自动投案,在一审判决前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就可以认定为自首。笔者不同意该种观点。因为自首制度设立的目的,不仅在于鼓励犯罪嫌疑人改过自新,还要考虑到降低办案成本,提高诉讼效率。如果供述时间过晚,则会增加司法机关办案成本,影响司法效益,故不应当对其从轻处罚。
根据《意见》规定,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时虽然没有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但在司法机关掌握其主要犯罪事实之前主动交代的,应认定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故而,《意见》将如实供述的时间节点明确在司法机关掌握犯罪嫌疑人主要犯罪事实之前。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时没有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在司法机关掌握其主要犯罪事实之后再主动交代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摘要】 目的 探讨正常人椎间盘ADC值、FA值与年龄和解剖节段的相关性及其变化规律。方法 募集健康志愿者45人,年龄范围6-40岁,6-10岁5人,11-15岁6人,16-20岁6人,21-25岁13人,26-30岁5人,31-35岁5人,36-40岁5人。进行常规T2W、T1W及DTI扫描,重建ADC图、FA图、b0图及b400图,测定其ADC值、FA值及T2W信号强度,分析上述值随着年龄增加的变化规律。 结果 L1/2、L2/3、L3/4、L4/5椎间盘ADC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B1B=-0.668,p
【关键词】 腰椎;椎间盘;弥散张量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各 向异性分数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correlation and change regulation between the mean value of ADC,FA,T2W signal intensity of intervertebral discs and age, anatomic location in healthy volunteers by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Methods The study population consisted of 45 healthy volunteers(range,6-40years),T2 weighted MR imaging,T1 weighted MR imaging and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of the lumbar spine were performed,an isotropic ADC map, FA map,b0 map and b400 map was calculated from DTI, then calculate the mean value of ADC,FA,T2W signal intensity and analysis the change regulation of ADC,FA,T2W signal intensity value with age increased. Results It indicated that the ADC value of L1/2,L2/3,L3/4,L4/5 intervertebral disc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ge(r1=-0.668, p
[Key words] Lumbar spine; Interverbral disc; Diffuse tens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Fractional anisotropy
弥散张量MR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组织中水分子随机运动的一种无创性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测量组织的各向同性表观弥散系数值(Isotropic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和部分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可定量分析组织的水分子弥散能力。有助于了解在正常椎间盘的发育、成熟和老化过程中,椎间盘水分子弥散能力的改变。本研究对45名5-40岁的健康志愿者行腰椎DTI成像,测量各节段椎间盘ADC值、FA值及T2W信号强度,分析正常椎间盘ADC值、FA值与年龄和解剖节段的相关性,探讨ADC值、FA值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
材料与方法
1. 健康志愿者纳入标准
(1)均填写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研究,无涉及经济补偿;(2)无急、慢性腰背部疼痛史;(3)无腰部外伤、手术史;(4)排除其他全身性疾患。排除标准:(1)从事重体力职业1年以上;(2)职业运动员。
2. 募集符合上述纳入标准45人,按5岁为一个年龄组分组,Ⅰ组:6-10岁5人;Ⅱ组:11-15岁6人;Ⅲ组:16~20岁6人;Ⅳ组:21-25岁13人;Ⅴ组:26-30岁5人;Ⅵ组:31~35岁5人;Ⅶ组:36-40岁5人。
3. 成像技术
使用1.5T磁共振仪(PHILIPS Gyroscan Intera 1.5T),使用5通道相控阵脊柱线圈。扫描序列:常规脊柱矢状位SE序列T2WI(TR/TE=3500ms/120ms )和T1WI(TR/TE=400ms/11ms)扫描,平行椎间盘平面的横断面T2WI (TR/TE=3500ms/120ms);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EPI)弥散张量成像(DTI)矢状面扫描:扫描层数7层,矩阵176×256,扫描野中心线定位于腰椎正中矢状面,平均采集次数14次,TR 2500ms,TE 89ms,层厚5mm,层距0mm,弥散方向为6个方向,弥散梯度因子b值设为400s/mmP2P,在椎体前方设置预饱和带排除呼吸运动伪影,饱和带宽30cm,成像时间约4:10min。为避免生理状态所引起的差异,本研究扫描的时间均在下午或晚上完成,扫描前均未剧烈运动,扫描为仰卧位。
4. ADC值、FA值和T2W信号强度值测定
利用PHILIPS Gyroscan Intera 1.5T MR工作站自带软件(MR Systems Intera Release 2.6.1.0),用DTI图像重建ADC图及FA图,选择扫描中心层面(第4层),由于b0图上能清楚的显示椎间盘的解剖结构,在b0上椎间盘部位(包括髓核及纤维环)画取椭圆形ROI,然后将其复制到ADC图及FA图上,测量每个椎间盘(L1/2至L5/S1)的ADC值、FA值及T2W信号强度,每个椎间盘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5.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将所测得的原始数据输入SPSS 16.0软件包。绘制不同节段椎间盘ADC值、FA值和T2W信号强度值随年龄增加的变化趋势图,比较不同年龄组同一节段椎间盘及各年龄组不同节段椎间盘ADC值、FA值及T2W信号强度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椎间盘ADC值、FA值及T2W信号强度与解剖节段和年龄的相关性,计算相关系数r值,P
本研究对45例正常志愿者共225个椎间盘进行DTI成像,均得到了清晰、满意的图像。L1/2、L2/3、L3/4、L4/5椎间盘ADC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B1B=-0.668,p
讨论
椎间盘的血液供应在10-20岁已终止,椎间盘的营养和代谢主要通过椎间盘基质内分子弥散运动进行,因而,椎间盘弥散能力下降被认为是椎间盘退变的早期标志。椎间盘退变的特点是细胞减少、细胞外基质的退化,进而导致形态学以及生化成分的改变[1,2]。Rajasekaran SP[3]等人通过动态增强MRI扫描来评价椎间盘的弥散能力,并间接推测终板软骨受损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MR弥散张量成像(DTI)是目前一种能够反映活体水分子弥散的新技术,较多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如脊髓损伤[4, 5]、急性脑缺血及脑肿瘤等颅内疾病[6-8]。最近有部分学者将DWI、DTI应用于椎间盘疾病的相关研究。杨海涛[9]等利用DTI显示纤维环的形态和完整性。Antoniou J[10]等人利用DWI研究ADC值与髓核基质中生化成分的相关性,结果显示ADC值能定量反映椎间盘髓核中基质生化成分的含量。退变椎间盘内水分的减少在T2W上表现为椎间盘信号减低,但不能进行定量分析,而通过测量ADC值能半定量反映椎间盘内水的弥散能力,FA值反映水分子向各个方向弥散能力的差异。
1. 正常人体椎间盘ADC值、FA值和T2W信号强度值随年龄增加的变化规律
本研究发现:L1/2-L4/5椎间盘ADC值与年龄呈负相关,ADC值随年龄增加呈3阶段下降趋势。5-15岁椎间盘处于快速发育至发育成熟阶段,ADC值快速下降。此时椎间盘基质中水含量减少,而蛋白多糖、胶原等含量增加,水分子自由运动受限,导致ADC值快速下降。16-25岁椎间盘从成熟稳定期进入退变早期,椎间盘基质中水、蛋白多糖和胶原含量相对稳定, 保持ADC值相对稳定。26-40岁,椎间盘缓慢老化,含水量虽无急剧下降,但髓核中基质退变,水分子在椎间盘的弥散能力开始逐渐减低,ADC值缓慢下降。椎间盘内水分子的弥散能力的下降在普通的T2W图像上并不能体现出来,虽然ADC值有减低,但T2W图像上椎间盘的信号并未减低。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年龄与T2W的信号强度值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弥散张量成像相比常规的T2W成像,不仅能反映椎间盘内含水量,更重要的是可反映水分子的弥散能力改变。Kealey SM[11]等人对39例29-86岁的腰椎椎间盘变性患者及5例29-35岁的正常志愿者的DWI研究,结果表明退变椎间盘的ADC值与正常椎间盘相比减低了9%,年龄与椎间盘的ADC值无相关性。由于本研究与Kealey SM等人的研究对象不一致,Kealey SM研究的多数是年龄较大的腰椎间盘变性患者,而本研究的对象是年龄相对小的正常志愿者,导致了研究结果的不完全一致。
FA值反映水分子各向异性成分占整个弥散张量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加,水分子向各个方向弥散能力下降的程度并不是一致的,因此随着年龄的增加,椎间盘水分子各向异性成分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减少,导致了FA值随着年龄的增加并不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2. 椎间盘ADC值与解剖部位的关系
文献报道[11],从L1/2-L5/S1椎间盘,ADC值逐渐减低,研究者以此来解释为什么椎间盘退变易发生在下段腰椎;而Kerttula L[12]等人对14例8-22岁的正常志愿者进行胸椎及腰椎DWI扫描,得出了椎间盘ADC值随着解剖部位的减低有升高的趋势,Kurunlahti M[13]等人对37例22-68岁无腰痛症状志愿者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从L1/2-L5/S1椎间盘,ADC值有升高的趋势,Niinimaki J[14]等人搜集了228例36-56岁的志愿者,行T2W及DWI扫描,测量L3/4-L5/S1椎间盘ADC值,得出了ADC值与椎间盘解剖部位无关的结论。可见对于腰椎椎间盘ADC值与解剖部位的关系各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L1/2-L3/4椎间盘ADC值与解剖部位相关,从L1/2-L3/4,椎间盘的ADC值逐渐升高,而L3/4-L5/S1椎间盘ADC值与解剖部位无相关性,FA值及T2W与解剖部位相关,T2W信号强度与ADC值、FA值相关。从图3可以看出,L1/2-L3/4椎间盘,ADC值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而L3/4-L5/S1椎间盘,ADC值的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无明显变化,说明L3/4-L5/S1椎间盘之间水分子的弥散能力并无显著差异。L5/S1椎间盘,其ADC值存在两种趋势,部分志愿者L5/S1椎间盘呈高ADC值为不易退变型;另一部分呈低ADC值,为易退变型,可解释人群中L5/S1椎间盘退变的差异性。
FA值的变化趋势与ADC值相比具差异性,从L1/2-L3/4,FA值轻度增大,而从L4/5-L5/S1椎间盘,FA值显著增大,表明L4/5、L5/S1椎间盘向各个方向的弥散能力下降明显,这可以部分解释椎间盘变性为什么好发于L4/5、L5/S1椎间盘,FA值的增大可能是L4/5、L5/S1椎间盘变性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文献报道的年龄段多较局限,本研究所用正常志愿者的年龄是7-40岁,更能充分体现正常腰椎椎间盘发育、成熟及老化过程的自然规律。
3. 椎间盘ADC值的影响因素
(1)弥散方向:Kurunlahti M [13]及Niinimaki J[15]等人应用DWI扫描测量椎间盘在x、y、z轴3个方向的ADC值,发现在x轴方向的ADC值最小,在z轴方向的ADC值最大,说明椎间盘水分子在z轴方向上的扩散最大。Kerttula L[12]等人对14例8-22岁的正常志愿者进行胸椎及腰椎DWI扫描,在横断面上测得腰椎的平均ADCBzB为1.9×10P-3Pmm2/sec,而ADCB xB与ADCByB分别为1.49×10P-3Pmm2/sec及1.64×10P-3Pmm2/sec,作者认为腰椎ADCBzB值较大可能是椎间盘结构的各向异性导致了弥散的各向异性所致。文献报道的几乎都是应用DWI扫描,所得到的平均ADC值是在x、y、z三个方向的平均值,而本研究采用DTI扫描,所测得的ADC值是在各个方向的平均值,更能准确、真实的反映水分子的弥散情况。(2)成像设备、方法及b值:Carballido-Gamio J [16]等人对6例正常志愿者采用1.5T及3.0T磁共振利用不同的b值及不同的成像方法进行扫描,所测得的ADC值有一定差异。文献报道所用的b值多在250-500s/mm2之间,本试验选取b值为400s/mm2。(3)测量部位:Bammer R[17]应用线阵扫描弥散成像扫描12例正常志愿者及3例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分别测量椎体、髓核、前部分纤维环及后部分纤维环的ADC值,测得髓核的平均ADC值为(1.645±0.213)×10P-3Pmm2/sec,纤维环的平均ADC值为(0.837±0.318)×10P-3Pmm2/sec。本研究是在矢状面图像上测量整个椎间盘包括髓核及纤维环的ADC值,而文献报道的大多是把ROI定在髓核区,而且是固定ROI大小的,Kerttula L[12]等人是在横断面上测量ADC值,本研究之所以不固定ROI的面积大小,是因为不同个体及不同年龄段的椎间盘面积并不是一致的,如果统一ROI大小会导致测量的误差较大。(4)运动和负荷等因素:腰椎的活动能引起退变的L5/S1椎间盘弥散能力增加,但对退变的L1/2-L4/5椎间盘及正常椎间盘的弥散能力影响很小[18]。本研究所测的ADC值大小与文献报导的差异可能与上述因素有关。
本研究结果表明正常人体椎间盘ADC值随着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并可分为快速下降、相对稳定和缓慢下降3个不同的阶段。椎间盘ADC值与解剖部位的相关性表现为从L1/2-L3/4,椎间盘的ADC值逐渐升高,而L4/5-L5/S1椎间盘ADC值与解剖部位无相关性;FA值的变化趋势与ADC值相比具差异性,从L1/2-L3/4,FA值轻度增大,而从L4/5-L5/S1椎间盘,FA值显著增大,表明FA值的增大可能是L4/5、L5/S1椎间盘变性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ADC值及FA值比T2W信号强度值更能体现椎间盘水分子弥散能力的变化,了解正常椎间盘ADC值及FA值随年龄的变化规律,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机制。
参考文献
1. Urban JP, Smith S, Fairbank JC. Nutrition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Spine. 2004;29:2700-2709.
2. Majumdar 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spectroscopy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NMR Biomed. 2006;19:894-903.
3. Rajasekaran S, Babu JN, Arun R, et al. ISSLS prize winner: A study of diffusion in human lumbar discs: a seri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documen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endplate on diffusion in normal and degenerate discs. Spine. 2004;29:2654-2667.
4. Demir A, Ries M, Moonen CT, et al.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with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nd apparent diffusion tensor maps in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Radiology. 2003;229:37-43.
5. Shanmuganathan K, Gullapalli RP, Zhuo J, et al. Diffusion tensor MR imaging in cervical spine trauma.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8;29:655-659.
6. Beauchamp NJ, Jr., Barker PB, Wang PY, et al. Imaging of acute cerebral ischemia. Radiology. 1999;212:307-324.
7. 钟维佳,赵建农. 弥散张量成像的运用.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5;3:49-51.
8. 张晓丹,陈正光. 扩散张量成像和纤维束示踪成像的原理及其在颅脑的临床应用进展.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8;6:64-67.
9. 杨海涛, 王仁法, 王娟等. 腰椎间盘纤维环MR扩散张量成像的临床应用.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7;41:1100-1103.
10.Antoniou J, Demers CN, Beaudoin G, et al.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intervertebral discs related to matrix composition and integrity. Magn Reson Imaging. 2004;22:963-972.
11.Kealey SM, Aho T, Delong D, et al. Assessment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in normal and degenerated intervertebral lumbar disks: initial experience. Radiology. 2005;235:569-574.
12.Kerttula LI, Jauhiainen JP, Tervonen O, et al.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in thoraco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s of healthy young volunteers. J Magn Reson Imaging. 2000;12:255-260.
13.Kurunlahti M, Kerttula L, Jauhiainen J, et al. Correlation of diffusion in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ks with occlusion of lumbar arteries: a study in adult volunteers. Radiology. 2001;221:779-786.
14.Niinimaki J, Korkiakoski A, Ojala O,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visual degeneration of intervertebral discs and th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Magn Reson Imaging. 2008.
15.Niinimaki J, Korkiakoski A, Parviainen O, et al. Association of lumbar artery narrowing, degenerative changes in disc and endplate and apparent diffusion in disc on postcontrast enhancement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MAGMA. 2008.
16.Carballido-Gamio J, Xu D, Newitt D, et al. Single-shot fast spin-echo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of the lumbar spine at 1.5 and 3 T. Magn Reson Imaging. 2007;25:665-670.
还是会想起那一年夏天,窗外的芭蕉以及门口的好同学。转眼间过去多少离合悲欢,青春就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总是仰望星空,将月的阴晴圆缺琢磨,理不清,道不明。摆脱不尽的无知,挣脱不出的束缚,青春总是让人迷茫,无所适从。摸索着在漆黑的夜里寻找答案。
梦想总是那么遥不可及,让人看不清自己。时间风干了记忆,沉淀的斗志再难唤醒。一季花落又花开,年轻的战场里能否留存青春得痕迹?怎堪让尚未绽放的花朵提起枯萎!
亲爱的人啊,我们的生活我们是主宰,摆脱生活的放逐,寻找属于自己的身影。年轻的战场,找寻自我;时间的长河里,挖掘埋葬的青春;成长的道路上,绽放最美的花朵。
年轻的战场里,不需要激扬的飞扬,只是成长的步伐以及沿途看风景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