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手抄报版面设计

科技手抄报版面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手抄报版面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手抄报版面设计

科技手抄报版面设计范文第1篇

一、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宇宙万象是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的源泉,学生每天置身其中的校园的园林花卉、人文景观更是良好的自然资源,我们选择校园文化的建设为着陆点,将传统的优秀文化与美丽的自然资源等多种文化因素潜移默化渗透给学生,使学生深受教育和熏陶。

1、独特的古诗长廊

我校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碧绿的草坪,五颜六色的鲜花,苍翠的树木,各种形状的花坛交相辉映,孩子们在这座美丽的花园里轻松地学习、生活受到美的熏陶。校园充满了浓浓的人文关怀和诗情画意。学校主要通道两旁竖立了精美的古诗牌,形成了一道古诗画廊的独特风景线。学生每天愉快的走进校园边诵读古诗边欣赏美景,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楼的外墙、走廊,悬挂着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激励学生发愤读书、勤勉学习。这样的文化环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使学生感受了高尚理想人格的熏陶,他们的精神将得到升华,心灵也会得到净化。教室里张贴着"让读书伴随我们成长""腹有诗书气自华""与经典为友,为人生奠基"。黑板上有"每周一诗"。学校到处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氛围,学生置身其中,感受母语教育无处不在。

2、新颖的科学文化艺术长廊

语文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单纯以分论人,要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摆在首位,重视学生特长个性的发展。我们利用校园一侧围墙建起了十多米长的文化艺术长廊,展示学生的科技手工作品、手抄报、书法、绘画作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艺的舞台。学生们动手、动脑、自己设计、自己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搜集材料。即积累了语文知识,又丰富了体验,把自己学习语文的感悟与收获生动地再现了出来,从中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学生的品德修养,文学艺术鉴赏能力,审美情趣都有一定的提高。

四月份,我校开展"环保教育"暨"循环经济"进校园活动。力求将循环经济理念纳入到学生学习中,从小养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为了让学生了解 "循环经济"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学校在文化长廊的墙壁上设计了12张宣传栏。坚持每天由专职教师利用下午两节课后,带领一个班级学生进行学习,切实有效的将课堂搬到了校园,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此次活动同学们踊跃的进入书香世界,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改变自己,做一个环保、高素质的现代学生。学生不仅提高了阅读兴趣,还使循环经济更加深入学生心里。潜移默化地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3、探究校址释义,形成校园特色文化。

我校位于西夏区恩和巷,校址好记又有意义。

我校教师对校址意义进行探究,经查阅资料,访谈调查,对校址含义有了新的诠释。

"怀远"中的"怀"意为,对父母老师的教导念念不忘。"远"指追根溯源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优良传统。

"恩和"中的"恩"意为,严格自律、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勤奋学习,报答老师的教育之恩;学好本领,报效祖国、报答祖国的培育之恩;爱惜物命,保护环境,报答大自然的赋予之恩。"和"指与家人、同学、朋友、邻居和睦相处,要有宽广的胸怀,容纳不同的意见,要与他人、与社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通过引导学生对校址文化含义的探究,学生受到了热爱学校,刻苦学国语言文字,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

二、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有多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就有多丰富。

1、唱响"校园童谣"

儿童的世界是纯真、灿烂、多姿多彩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儿童的生活,再现儿童生活,让洋溢着儿童生活气息的童谣唱响我们的校园。每月给每个年级专辟一个"童谣展示台"。把师生合作、学生自创的童谣作品亮相展示。每学期开展一次"童谣大奖赛"来丰富孩子的课外生活,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健康的童谣伴随孩子快乐成长。

2、诵读中华文化经典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长期走在世界前列,领导着时代的潮流,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中,处处充满了创造精神、民族智慧,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截止本学期我校组织的"每周一诗"活动已有4年之久,学生坚持利用每天晨读,每节课前诵读古诗。学校每学期定期开展两次"古诗诵读比赛"。学生已熟记一百多首古诗。

校园广播站每天利用上午大课间和中午两点半至三点之间对学生播放《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孟子》等经典古诗文。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很多孩子已耳熟能详,熟记能诵了,并从中认识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了民族文化智慧。

3、营造书香校园,让学生在书香伴随下成长

全面启动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名著及优秀作品。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我们在一、二年级开设了故事课,三至六年级开设了阅读课,培养了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阅读习惯和语言听说表达能力。学校面向全体师生开放图书阅览室并将每个年级的阅读课设在阅览室上,学生们在阅览室如饥似渴地吮吸知识的甘泉,边读边记,一节课下来读书积累双丰收。课外知识与阅读能力、作文水平进步迅速。

每学期学校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和竞赛。开展"每日一读活动"读书小报评比活动,读后感评比活动,"好书伴我成长"演讲比赛,家庭读书成果展示。各年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设立班级读书角。四年级设立了"读书笔记优秀奖""读书笔记进步奖""谈天说地能手""优秀手抄报员""小书迷""小博士"。激发了学生读书兴趣。六年级使家庭读书活动与学校读书活动相结合,倡导家长建设好"家庭图书角"。开展"亲子读书"活动,将家庭引入到热爱图书,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受经典的行动中来。

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了语文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语感、素养。本学期举办的"好书伴我成才"的演讲比赛中,小选手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谈读书的体会。他们广博的知识,流畅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演讲博得了大家的赞赏。而家庭读书成果展示会上,24个家庭进行了才艺大比拼。他们诵读经典,表演相声小品,节目异彩纷呈,令人赏心悦目。

这一系列的读书活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他们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塑造了完美人格。真是"书香浸入校园内外,枝头挂满累累硕果"。

4、语文与丰富多彩实践活动相结合

举办"风筝节""春游踏青""金色的秋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观察大自然,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事物的兴趣。

组织学生参加全区小学生手抄报比赛,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上网查询、翻阅图书资料等途径,开阔了视野。小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版面、构图、文字都很精美,小报种类有军事天地、宇航天地、旅游天地、习作天地、知识报、生活报、健康报等三十多种。

我校的《启航》校报自创办之日起,就树立了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参谋的思想。在校报的编辑过程中,我们放手让学生自己写稿、组稿、自己确定形式和方法,让他们去"临场发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管理。教师则从中引导、点拨,起到参谋作用。通过一段时间培养,初步形成了校园小记者、小编辑、小节目主持人队伍。

开展演讲、手抄报、广播稿、班级黑板报评比制度,放手由学生写稿、版面设计、书写、培养学生能力。

利用文化节、科技节、艺术节及"安全教育日""文明礼仪月" "国防知识一日行"活动,给学生锻炼和展示的机会,提高了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

科技手抄报版面设计范文第2篇

一、转变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信心

有些人把人的创新能力看成是一种先天的才能,总以为科学家、发明家的“天赋好”,把创新能力看成是少数人的专利,是祖代相继遗传的结果,学生的创新力本来就已经定型了,好的就是好的,差的就是差的,不必再加以培养,其实这是对创新能力的一种误解。优异的生理因素只是为发展人的创造力提供了可能,并不能决定人的智力和智慧发展的方向及其结果,决定的因素是人的后天的勤奋与努力。爱因斯坦在年轻时并不比常人聪明,学习成绩较差,初中毕业后连一所中等技术学校也未能考上,因而不得不进入一所补习学校学习,后来却成了科学泰斗。爱因斯坦在科学上能作出创造性的巨大贡献,并不是靠他的天赋,而是靠他的勤奋和思考。“业精于勤”“天才就是勤奋”,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鲁迅曾经说过:“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是一首好诗。”拿破仑也说过,我能够在别人猝不及防的情况下知道自己应该说什么和采取什么行动,这完全不是冥冥中有什么天才对我的突然启示,而是我的思考对我的启示,那些没有受过未知物折磨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发现的快乐。由此可见,勤奋才是激发创造力的最佳动力,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天才。我们应该帮学生树立起创新的信心,树立起成才的信心。

二、大胆摆脱教材的限制,营造全新的课堂氛围

教材是教学的一种工具,它只是为了实现课程标准的一种载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课标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不能只为教教材而教。这也就是说,只要是有助于实现课标的、达到教学目的的,即使学生的答案与教材有一定的差异,我们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地打破教材的限制,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努力营造出一种全新的较轻松的课堂氛围。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了创新环境在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在课堂上,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人物的独特看法和对中心的独特理解。只要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理由,都应给予适当的肯定。对于有些想法有偏差的学生,应给予适当的引导,但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中专业设置过窄,人文教育薄弱,教学方法过死,培养模式单一。在学科分类教学中,不讲究学科间的学科整合。音乐便是音乐,只能教学生唱歌。语文就是语文,只能在讲授中让学生掌握知识。而在新的教学中,语文的课堂应是生活舞台的缩影,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说、唱、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上完《犟龟》一文后,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分小组把课文改成课本剧。并鼓励他们根据文中角色,大胆加入细节和对话。他们在课堂的表演时,很多学生都表现出很强的创新能力,把课本剧演得妙趣横生。我还故意临时让不同组扮演不同角色的同学合演,虽说效果不是非常好,但我发现个别学生在临场上能随机应变,有出色的表现。所以,我认为教师应在课堂上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把说、唱、演甚至于辩论等形式融入语文教学当中,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之一。

四、引导学生创新求异

敢于求异,这本身就是创新。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向或突发奇想,教师必须予以点拨,而不能立即令学生坐下或批评、训斥、嘲笑,而大搞“听话教育”,这只能泯灭学生的天性。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要给以概括和恰当的评价,不断引导学生向既定目标靠拢,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但要合情合理,不能随意求异,不能脱离实际。应强调逆向思维要立意求新。

五、作业设计的灵活化

作业,是课堂教学在课外的延续。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而在每堂课结束之后,教师都应结合课堂教学设计好课后作业。作业的布置重要的是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想象发挥的空间性,使学生能够进行思维的重组再构。如在教完《基因畅想》一文后,我便适机布置了一道作文题,内容如下:在《基因畅想》一文中,作者根据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平介绍了利用基因技术进行科学实验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人类利用基因技术进行大胆的预测和科学的想象。请你结合现代人们的居住环境及条件,想想若干年以后人们居住的房子将有哪些更为先进的功能。要求想象合理,有一定的创造性。此题一出,学生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的设计以后的房子会飞,能根据人们的需要上天或进入海洋中,房屋四周的材料由太阳能吸收板做成,可将吸收的太阳能转换成各种人们需要的能量,供用户使用;屋内的房间格局可以任意变换……谁能说这不是一种创新呢?说不定若干年后的房子就是学生所想象的。可见,巧妙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而,教师在教学当中一定要做好作业的设置。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科技手抄报版面设计范文第3篇

    课程体系的建构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以笔者所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为例,中文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目标确定为: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强化全过程的实践教学,着力于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实践教学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基本指导思想为“高素质、强能力、显特长”,构建具有专业特点、岗位要求和学校层级类型三维关联度的中文专业学生核心能力体系。结合其定位的“文化信息传播”方向,核心能力表述为:合旨得体的言说和写作能力、自如灵动的沟通与策划能力、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等。教学的重点围绕核心能力培养来展开:提炼汉语言文学核心课程的理论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突出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的实践内涵,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具体而言,保留中文专业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以确保专业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凝炼核心课程,把握相应的理论精髓;综合课程内容,合理取舍,形成语言类、文学类、写作类、应用传播类四大课程群,利用现代传媒的技术手段,鼓励学生合理利用这个载体学习、提高。

    首先,文学类课程内容注重名着解读的学理归纳,培养学生“思”的能力。将原来文学分阶段授课的方式改为块状式讲解的课程,弱化史的完整性,以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文体形式发展为线索讲解,以考察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为主,并辅以具体作家作品研究的系列选修课,重点培养学生艺术感悟、艺术欣赏和审美判断能力。

    其次,适应市场需求,优化语言类课程教学,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操练,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以应用语言学内容为主,重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倾听理解能力协调发展。

    第三,优化写作类课程内容,强化学生文字表述训练,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根据学生个性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学写作、日常应用写作、新闻写作等课程,加强与外部的联系,外聘着名作家、记者、编辑等开设专题讲座,负责学生课外写作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本质上改变原有写作课侧重于理论的性质,使写作课的实践本质落到实处。第四,加强应用传播类内容的实验化,利用传媒技能实验室优势,强化学生办公、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做”的能力。

    二、分立教学层次,改变“教”、“学”态度和方法

    调适知识性、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比例,注意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匹配,强化实践性课程的比重。中文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一种设计性教学,其核心环节是设计有效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课程内非独立实践环节;一是独立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大量包含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的开设,如计算机文化基础、多媒体技术与运用、动态网页制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应用写作等必修和选修课程,支撑“文化信息传播”的专业方向,并针对实践教学环节内容,编写出完整的教学大纲,设计出详细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考查措施。这样就有助于强化学生基本专业能力,有利于提高其专业特质的显示度。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实践环节必修课和实践环节选修课程,如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作为必修的专业实践课程,新闻采编实践、传播策划实践以及办公文秘实践等作为选修实践课程。每门实践课程通过时间安排、过程评价和综合考查措施的完整设计、确立实训主体并激发其内在动力从而达到实训目的。如实践必修课程“社会调查”,在学生第二学年结束后,利用两周时间进行实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到社会中去锻炼,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其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职业技能。

    以上是显性计划里能反映出的并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课程设计,另外还鼓励所有老师进行课程实践性探索。如《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如何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尤为重要。我们的任课老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获得成功:从传统的角度,要求学生多读、多背、多写,立足传统打基础的一个方面。从创新的角度,强调师生互动,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1)除了老师讲授之外,某些次要章节的内容布置给学生,由学生在课堂上主讲,老师补充。有些章节也直接安排学生自学,写出相应的学习提纲;(2)就重要的教学内容,设置论题,布置辩论会,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论辩;(3)布置某一专题的学习时,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独立完成小论文;(4)利用成都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把课堂延伸至名胜古迹,如在讲李白和杜甫时,组织学生到江油太白堂和杜甫草堂,让学生感受传统历史文化。

    三、恪守“结合”原则,加强过程评价,形成职业能力。

    1.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相结合。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当前社会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学生是否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能否快速适应岗位需要,是用人单位在接收毕业生时优先考虑的因素。因此,与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接轨,鼓励学生在完成模块教学后衔接参加社会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考试、测试,取得社会公认的职业技能资格考试证书,不失为一条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我们在教学中积极推行职业资格的培训,如普通话等级证、秘书证、教师资格证、广告从业资格证等。通过这些职业资格的培训,培养学生从业规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其在毕业后能够达到劳动准入制要求的相关技能等级,为自己顺利就业“添砖加瓦”。在此涉及到师资问题,从中文专业教师基本构成看,博士、硕士学位和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居多,但多数只能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由于自身缺乏实践,无法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所以安排教师到实习基地或指定单位兼职进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以弥补实践性环节的缺失是目前切实可行的做法。

    2.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一方面采用“岗位模拟”这一行之有效的实践方式,充分利用课堂、实验室和校内其他资源,如校园电视台、校报编辑部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一方面开门办学,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双方互利性的校外实习基地,集中开展实践实训,推动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课外学分的设置和管理,把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学生综合素质和操作能力的提高、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社会发展人才类型需求相结合,在相对稳定的专业教学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之间构造一定富有弹性的中介。这对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20世纪初,西班牙着名思想家奥尔特加曾经指出:“大学不仅需要与科学进行长期的永久的接触,否则就要萎缩退化,而且需要和公共生活、历史事实以及现实环境保持接触。大学必须向其所处的时代的整个现实环境开放,必须投身于真正的生活,必须整个地融入外部环境。”①

    3.教学实践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课内活动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无法进行充裕的安排,因此与课内作有机联动的活动设计,然后通过课外活动来实现成为十分重要的实现途径。充分利用中文专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势作用,通过创办文学刊物,组织文学社、开展读书征文竞赛、演讲比赛、写作比赛、辩论赛、话剧表演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4.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初步科研意识。学生毕业论文和各种科技创新竞赛活动,选题均可源于专业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通过师生间研讨式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