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咏雪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原文:
《次韵谢子良咏雪》朝代:宋 作者:喻良能
晚来寒气重,景物故撩人。
不厌诗雕肾,宁辞酒入唇。
关键词:意象古诗教学作用
诗歌发展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尤其是古诗取得的成绩,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有重要的影响。然而,诗歌走到今天呈下坡趋势,不能不令人担忧,看看现当代诗,数量是不少,而质量和读者量却远远不如过去。人们非但对自己的幼稚做法不为耻,反而对古诗采取冷漠的态度,说长道短,妄加评论。对于这点,又以当代青年教师和学生表现最为突出。在古诗教学时,有的青年教师头疼不好教,而大部分学生则干脆认为,社会都进步了,还要去.学那些陈旧的“之乎者也”有什么用?况且听不懂。
学古诗有没有用?回答是肯定的。它不仅仅在文化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先进的传统文化,而且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写照。那么,古诗在他们之间发挥着桥梁的作用。至于会出现上述问题,涉及到态度和能力因素。应该指出并非所有当代青年教师和学生都是这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中的大多数受这个新社会的影响,对古诗写作背景及旧社会知之甚少,换句话说,古文根基不扎实,难教难学是可理解的。
既然是能力问题,我们总会有办法解决的。关键态度是否正确,如果端正了教与学的态度,并正确掌握教与学的方法,那么,问题也就不攻自破。据此,我们提倡古诗教学中的意象捕捉法。
阐释:意象/意象捕捉法
中国人重意境,西方则强调意象。我们之所以选用:“意象/意象捕捉”概念,因为他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里为了教学创新,换一个角度,侧重诗歌中的意象教学。
“意象”最早见于20世纪初形成的西方意象主义。意象派认为,“意象”既是被感知的客体,也是诗人对它的体念;二者再由准确的不加修饰的词语表达出来。作为思想内容的载体,词语本身意义莫大于此。诗歌“只不过是词语镶嵌的图案。”(休姆语)换句话说,庞德在给意象下的定义是:“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简言之,“意象”是由“意”和“象”组成,这里的“象”就是客观事物,而象外之象就是“意”。意象有着可变的意义,象代数中的符号a,b,x。中国古诗中经常出现“月亮”这个意象,用在不同地方其意义不同。“月亮”可表示思念家乡,如“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象征纯洁的爱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还表示寂寞等意象。因此,捕捉意象法就是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即诗中意象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个意象及它想要传达的是什么,最后要求学生领会诗中的画面、形象和语言的特色。我们认为,意象捕捉在古诗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画面的生成
古诗中出现的意象一般不止一个,而是一连串,且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由颜色深浅、虚实、远进组成的一幅幅画。在古诗教学时,老师首先要学生找出其中的意象,然后,指导学生按作者的情感流路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犹如身临其镜。不妨来看两首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扬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浅塘湖春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前一首,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写,诗中句句都是意象,处处有景。也处处活动着诗人的身影,移步换景,景中有人,象中有兴,情义盎然,如诗如画.生动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一曲优美的春的颂歌!教学时,教师应声明:写景诗当然需要形象鲜明,突出景色特征,更主要的还应象中有人。而学生也只有在准确的把握意象基础上,及诗人观察方向。方可进入诗人的心灵,悟出真谛!后一首,前四句是诗人眼中的环境风物。后四句是诗人抒诉这样特定的环境风物中的心情。物与人两组画相互对应、交织。很多时候,与其说我们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看画,看那些一系列鱼惯地越过的动态画面。一个人善于或不善于读诗,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他能否将凝固不动的文字,迅速转换成活跃飞动的图画。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其智力发展不完全的情况下,好动不好静。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个年龄特征,授之以正确的阅读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很必要的。
诗里绝不能没有画面,否则失去了依凭,组织成的静态画面.是很难把激动的感受.深微的意绪表现出诗来的,诗歌画面之所以一般呈现动态,是要发挥”语景”之所长而掩其所短《钱塘湖春行》里出现五个虚词:“初、谁、渐、才、最”,它们所起的重要作用,就是把一副副画面从外部串联在一起,此外,远渐,俯仰,动静结合,有力的推动这些画面加速运动,然而,《登高》基于没有虚词,抬头是“风急天高”。俯仰是“渚青沙白”,全诗主要依靠画面与画面平行、对照、引申、补足等方面来实现对列。”“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外。每上句与下句转关接缝,皆机窍所在也。”
二.有利于理解语言的双层性
很多优秀古诗具有言意两层性。“言”超脱了客观存在而成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即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意”则超越了客观实在的“象”的局限,而且有象外之意,意外之意,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意”假于“象”,假“象”而见“意”。表象只是手段,表意只是目的。所谓“诗贵意”(李东阳《蘼堂诗话》)。“象”要形象生动如在眼前,而“意”则要不尽,愈多愈善,使“意”含于“象”。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李太白《子夜吴歌》,本闺情语,而翼罢征。诗人的意旨是希望朝廷能体贴征伐给唐朝广大人民造成的痛苦不幸,早日结束不义战争。诗歌一开始就以月起兴。明月和下面的“秋风”在古诗中都是浸透离情绪的意象。次句描写千家万户捣衣哦之事。诗人的眼中景,耳中声,无不是长安百姓对征战亲人的思念和牵挂。总之,诗歌意象的有机结合构成明净凄清的景象,撩人愁绪的氛围,哀怨动人的形象,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诗犹文也,忌直贵曲。”(施补华《佣说诗》)托物言志,含蓄蕴籍,是中国诗歌的传统审美特征。“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言有尽而意不穷者,天下至言也。”(苏轼语)韩愈《咏雪赠张籍》中的“穿细时双透,乘危忽半摧”二句描写了下雪时雪花的特性:无处不到,能从两面穿到洗缝,拼命高攀而半途坍塌。诗人观察落雨细致精确,描写形象生动,如在眼前。字面上似精工写雪,实际上含有更深层的意象,那便是对社会上那些善于钻营、拼命高攀的势利小人的嘲讽,活画出他们的嘴脸。诗人的这层意思深藏在模写雪的“象”之下的,于是这个“象”便不仅仅只是雪之景象了,而且是势力小人钻营攀附之象。此外还有,温庭筠“鸡升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等。
三.有利于形象的塑造
诗歌具有形象性,一首好的诗歌离不开形象的塑造,优秀古诗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应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在我们头脑中再现作者诗中所要表达出来的形象。那么,如何再塑诗歌的形象呢?下面介绍两种方法:
1.比兴法的运用。先言他物,以引起歌咏之词,这是中国古诗词的传统方法。从《诗经》到近代,例字可以说不胜枚举。而杜甫堪称这方面的楷模。他借物写人的诗不在少数,作于晚年的《古柏行》就是交口称赞的名篇。这种写法一般是先扬后抑,先极言其美,再笔锋一转言其不幸之遭遇,形成一个鲜明对照,使读者在这种不平衡的场景和情感转换中产生一种特有的审美心理和感受,激越一种感情的震荡,使人久久难以忘怀,沉浸在与艺术回味之中,达到抒发愤懑、陶冶性情的目的。最易见的,是比拟性语言的运用。“樱桃小嘴糯米牙”(李季)"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只是取其鲜明的色彩进行比较,尚以为嘴巴小得像樱桃,人的面庞跟桃花一样红,那将是多么可怕!比拟当然要求贴切,贴切才能容易为人领会;比拟要求新奇,新奇才能产生突发意外的刺激力。
2.语法的变格。变格是对常格而言。人们在诗歌的创作与欣赏中会时时发现,诗歌中的语法是很难用常格来苛求的。变格中有省略、倒装、脱节等等,究极变幻。
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褴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清平调三首》其一
雪莱说:“诗的语言的基础是比喻性,诗的语言揭示的是还没有任何人觉察的事物的关系,并使其为人永远不忘。”诗人用无可挑剔的自然美的属性意象:飘渺的云、国色天香的花去比那具有人间难以企及杨贵妃,为了给人民留以想象的余地,于是才用倒装法。杜甫的《晴》诗中;“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这一倒装,是先突出视觉所见彩色,在句中却是对草、云的形容。倒装句简单说来是如何安排字句问题,贺拉斯说过:“在安排字句的时候,要考究,要小心,如果安排得巧妙,家喻户晓的字,就会取得新义,表达就能尽善尽美。”
我们认为,在古诗教学中,正确掌握并灵活运用意象捕捉法,对于恢复文言教学的应有地位,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得意义。笔者期望,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能有更新更好的方法应用于教学。
参考文献:
[1]《唐诗艺术技巧分类辞典》宗绪连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学具准备要力求有序
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一个班级如果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教学进程又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我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等。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在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注意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学会操作。如学习10以内加法3+2=5时,学生拿着小棒不知往哪里放,只摆了5根,体现不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就拿着小棒在投影仪上边示范边讲解摆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小棒自己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很快发现了进位加法的方法,由于在课堂中注重了学具操作训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节省了时间,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二、创设情境,灵活使用教学用具
新课标数学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图画,而且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所以,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给每位同学提供了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学习比较大小时,通过“看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方式,我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实物卡片或数字符号等摆出“66”,学生能在“”的左右两边先摆出相应数目的卡片,中间摆上“”符号,再通过“我说你猜”,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符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教师教具的使用,不仅只是为了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可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所以,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得轻松自然,而且来源于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更能让他们牢固地掌握,形成表象。
三、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归纳总结操作方法
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会计算方法,掌握运算法则,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与规则,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练习:让学生第一行摆两根小棒(强调两根是一份,要两根一起拿出来,摆成一堆),第二行也是两根一份,摆这样的三份(强调两根一份,摆出三堆),学生摆完后问:“第一行的两根是几份?第二行两根一份摆了这样的几份?”学生答后又强调说:“第二行有这样的三份,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是3个2”。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接着又让他们用实物卡片进行了对应练习,巩固了对倍的认识。
四、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在“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尺子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位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兴趣盎然。可见,合理适用教具与学具,能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好地掌握知识。
五、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具学具
房颤时室早与差传鉴别的新方法-类Brugada法 张传峰,张海生
典型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特殊变异 申清芝,马永喜
34例下壁病理性Q波心电向量图与临床关系回顾性分析 李继忠,黄波,颜丽惠
氯沙坦对高血压病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庞继恩,刘松,辛辉
梗死前心绞痛对梗死后QTc离散度的影响 王力,夏光灿,吴静,彭大勇
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变化与晚电位阳性的相关性分析 王忠波
26例老年人心力衰竭静滴异舒吉的疗效观察 纪承寅,吕军,周春娜,张希瑞,王克,纪一楠
肺心病右心衰与PtfV1关系探讨 吴茵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引发心脏骤停1例分析 赵英,邹竞竞,李耀辉,胡慧民,崔丽娟
33例短阵室速的DCG分析 王献红
雪上一支蒿中毒致加速性室速1例 毛鹏琪,张波,刘慧莉
低血钾周期性麻痹致心律失常28例分析 达天武,张迎春,郭峻梅,赵琳芬
心电图ST段变化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林阿贴,方振耀
肌注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致T波改变1例 徐黎伟
患者憋气发生阵发性室速1例 姜冬红
脑干胶质瘤心电图酷似心肌梗死1例 夏福荣
心肌血管神经性水肿临床与心电图分析 郑瑞凤
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1例 黄显娥,丛玉滋
106例脑出血急性期心电图分析 陆爱霞,于荣波,丛燕楠
马蜂蜇伤致高钾血症巨大T波1例 张琴,陈晓婕
56例心梗患者心室晚电位与QT离散度的关系 朱强,栾怡平
非等频性房室分离3例 孙广霞,郎玉兰,杨爱霞,龚仁泰
120例甲亢患者心电图分析 许梅,卢喜烈
肥厚性心肌病致尖端扭转型室速1例 赵红,刘瑛
心绞痛致U波倒置1例 朱萍,陆爱民,徐珊珊
应用地高辛和恬尔心控制48例慢性房颤的快速心室率 丁锡凤
右冠脉PTCA后缺血性ST-T改变消失 帅莉,阎保国,卢喜烈
甲亢危象并发严重心律失常3例报告 谢银莲
冠脉痉挛植入支架前后的动态心电图改变1例 韩碧银,赵霞,王丽芝
吲哒帕胺对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及QT离散度的影响 孙虹
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反复出现T波伪改善1例 邹冠蓉
52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郑若龙,王东升,钱惠东
隐匿接早致伪文氏现象1例 郭浩溶,张惠娟
特发性室速T波改变4个月未恢复1例 谭华炳,席莲英
房颤时双支阻滞型心室内差异性传导伴蝉联现象1例 王敬云,张俊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特殊表现4例报告 刘丽霞
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尖端扭转性室速1例 杨剑峰,赵丽萍
50例单硝酸异山梨酯静脉点滴对缺血性T波的影响 赵可安,贾兆广
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肌挫伤心电图3例 邹冠蓉,苏叶丽,庄稼青
异常上腔静脉安装永久型心脏起搏器1例 袁光华,朱来武,刘琰,柳韶真
慢性肾衰并不典型心肌梗死1例 陈念,王红梅,王宝生,王晓明
静注心律平致宽QRS波心动过速恶化2例 王翔
表现为原发性房颤的房室结多径路传导2例 包文辉
室速引起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1例 李艳琴,仪忠直,闫方明,刘先仕,乔岩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过敏性及心源性休克抢救成功1例报告 王振枢,殷汉贤,李卓庶
对病毒性心肌炎者房室传导功能影向1例报告 张永生,刘涌,苏广智,胡敏,庞继恩
ST-T改变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金龙英
室颤经电除颤转为窦性心律1例 李艳琴,任洪涛,马士召,张少华
短P-R综合征时房早P′-R间期达0.12s 1例 许智永
P波形态呈反面镜向时左房速1例 钟慧民,江声造
房颤时束支蝉联现象1例 黄丽雯,杨秀萍
急性海绵窦炎致二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 袁光华,邓学军
低血钾致窦房、房室传导双重文氏现象1例 肖力,刘云
高血钾症致特大尖耸型T波2例 潘如宝
房早伴钟氏现象及非典型文氏型窦房阻滞1例 王力明,程华
4条径路的房室结折返型心动过速1例 朱小红,梁群,王延林
加速接区心动过速伴前向文氏现象1例 李红
交接性反复搏动节律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呈二联律1例 洪鹭蓉,张惠娟
房早引起慢-快型房室结折返型心动过速1例 马伟,贾邢倩,王凤秀
巨大J波致心室颤动1例 仪忠直,李民生
短阵性房速伴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 朱为娅
1例主动脉夹层心电图改变 张俊,王莹
肌注右旋糖酐铁致心房颤动1例 孙红剑
迷走神经介导性阵发性心房颤动1例 顾春晓
甲状腺功能亢进伴低钾致窦性停搏1例 黄兴林,梁荣,吕东岭,张道斌
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随访5年1例 程普新,钟美娣
恙虫病引起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不全1例报告 喻为人,李玉珉,喻青青,柳畅华,骆世明,黄雅玲
以肘关节不适为首发症状的心绞痛1例 温丽芳,蔚艳萍
DCG显示长R-R间歇1例 吕光
脑挫伤所致罕见巨大J波1例 孙东江
腹部手术诱发急性心包炎致明显ST段抬高1例 张鸿敏
心脏起搏器置入术中反复室颤1例 田明,孟祥忠,李玲
剧烈运动致心绞痛1例 于华,赵翠云,王雪燕,毕晓静
剧烈活动诱发特发性室速1例 范红,刘光芝
口服普罗帕酮致窦性静止1例 笪星星,高诚明
高血钾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2例 孟晓彤,董薇
心得安过量致加速性房室交接性心动过速1例 梁荣,黄兴林,吕东岭,张道斌
VVI起搏合并尖端扭转型心房扑动1例 阿米娜,贾邢倩,龚晓莉
伴有不典型A/B型交替文氏周期的心房扑动1例 顾法霖,顾方方
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并起源于双阻滞区下方的双重室性并行心律 陈麦林
房性早搏致房内差传酷似窦-房游走心律1例 杨妙珍,沈准斌
慢传型隐性旁道伴房室结内双径路参与的快-慢型心动过速1例 隋敏生
小儿高大F波心房扑动1例 董薇,孟晓彤,杨守益,王朝晖
3相右束支阻滞引起交接性逸搏QRS正常化1例 谢文英,冯桂芹
阵发性房速伴复合性电交替并双束支传导阻滞1例 祝海颖
动态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3相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 陈丽洋
Brugada综合征图形动态改变1例 王秀芹
加速接性心动过速伴双向二度传出阻滞1例 顾法霖,顾方方
间歇性双束支阻滞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心室反复停搏3例 曾潮峰
胸水振荡致酷似QRS尖端扭转1例 丁润香,金银生,罗道生
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伴一度逆向阻滞及室性早搏呈三联律1例 李琳,牛景美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频率依赖性左右束支阻滞1例 张媛,罗园柳,李馥和
DCG监测中缺血性ST段改变的预后意义 彭晓榕,梁玲娥
老年人便秘与心律失常关系探讨 邹剑铭,慈书平
心电图ST-T改变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探讨 杨苏萍,岑梅
非梗死性异常Q波与心肌梗死的鉴别 陈静,沈文,李易红
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病人术后心电监护及长期随访的临床意义 吴武萍,李启富,郭忠则
17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 娄青,刘江潮,杨静,殷丽琼,张君良
心导纳图测定100例孕妇心功能改变的分析 贺亚玲,王国兴,汪海英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病人气管插管期间的心电图变化 何龙江,杨凌岚,莫东平
心率变异性参数选择及其正常值 徐秀芬,胡建荣,毕爱华,倪春苗
房性心律失常与P波离散度关系的探讨 陈月英,朱海云
42例小儿心律失常心电图临床分析 朱秀梅,刘桂华
52例维持性血透尿毒症患者的常规心电图分析 王敏,刘晓洁,李川杰
78例急性心梗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分析 王雯,盛洋,赵光明
丰富多彩的实验永远是生物学科的特色,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从容有效地完成观察与实验呢?在设计“花的结构”这节实验课时,我准备了百合与康乃馨两种花。以百合为主,带领学生一步步解剖花的各部分结构,并且认识、记忆各结构的名称,了解其功能。再以康乃馨作为学生独立操作和认知的材料。在一节课中完成两个实验,一次学习认知,一次复习反馈。
/
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课堂时间总是过得飞快,在实验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造成学生实验的整体速度很慢,很难从容完成预设的两个实验。整节课的节奏很“赶”,学生对于“花的结构与功能”的认知也不充分。针对这个问题,我尝试先将“花的结构”相关知识先于实验讲授。但是这样做会挤占其他内容的课时,得不偿失。而且,“讲授课”缺乏视觉、嗅觉等感官刺激,不利于学生建立生物材料与专业术语间的联系。
最终我发现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一节实验课上,既能让学生掌握花的各部分结构与功能,又要游刃有余的完成两个实验操作,就必须“分清主次”。花的结构中花蕊是主要结构,花被、花托和花柄是次要结构。“认知阶段”主要实验材料还是百合,要让每个学生仔细认真的观察辨认花的各个部分结构,在辨认的过程中反复强调和练习使用术语名称。在这里要舍得花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将百合花用透用尽,学生在这把知识吃透了,后面的实验自然就快了。“反馈阶段”仍然用康乃馨,但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尽快观察到雄蕊和雌蕊的解剖结构,其他结构可以略过或小组互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