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诊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会诊;信息化管理;质量;指标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管理应用于医院管理渗透面日益扩大,并且医院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医疗、护理进行管理的优势日渐体现,解决了传统管理上存在的部分问题。会诊制度是医疗核心制度之一,做好会诊制度的管理切实抓好核心制度的落实,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举措。传统的会诊模式及管理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医疗服务新需求、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I)及医院等级评审标准要求,且基于信息化医疗的应用,出于医疗管理的需要更有必要建立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1]。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根据医疗质量管理数据统计2013年-2016年期间院内会诊的相关质量指标,如会诊完成率、及时率、会诊医师资质、会诊书写质量等。1.2改进会诊模式1.2.1传统院内会诊模式2013年使用传统的院内会诊模式,因患者诊疗过程中出现疑难重症或病情复杂或涉及其他专业且本科室无法完成的诊疗,由经治医师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同意后经上级医师同意后书写会诊申请单及会诊工作量凭条,护士执行医嘱后统一将申请单及会诊工作量凭条通过健康助理员每天定时统一送达相应受邀科室,由受邀科室安排的医师拿会诊申请单到相应科室会诊。1.2.2利用信息化管理会诊2014年为解决传统会诊模式下的存在问题,对会诊流程进行改造。在简化程序、优化流程、实时有效的监控下的会诊平台对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及医院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提供有效保障。某院电子会诊平台下的会诊流程图,见图1.1.2.3统计学方法数据使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率表示的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2014、2015、2016年会诊的完成比率与2013年对比明显提高,2014年与2013年比较χ2=166.4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5年与2013、2014年比较,P<0.01。会诊书写质量检查达标率有明显提高,2014年与2013年比较χ2=0.3307,P=0.5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5年与2013年对比χ2=62.7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3.1传统院内会诊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仍执行传统的院内会诊模式,多家医院通过管理总结分析传统院内会诊模式存在许多共性或典型的问题:(1)会诊流程繁琐、环节多,每个环节出现脱节均会影响整个会诊流程;(2)会诊时效性问题,特别是常规会诊,由于会诊申请单为每天一次的定点人工传送,流通时间长经办人为多人,容易造成丢失或到达时间长,影响会诊时效;(3)会诊单手工填写,书写项目内容、格式不规范、字迹不易辨认可影响受邀科室会诊医师了解病情;(4)应邀科室会诊医师资质不够;(5)不利于监管:会诊的质量指标不易提取,难以统计会诊及时率、未会诊率等质量指标,主要靠环节、终末病案抽查的结果及各科室向职能部门反馈的信息,存在监管片面且信息反馈滞后,潜在的医疗安全隐患较大[1-4]。某院除此之外仍存在其他问题:急会诊指征把握不够准确、申请会诊前准备不完善、会诊医师责任心不强会诊未能达到目的等问题。
3.2改进会诊管理策略
利用信息化对院内会诊制度进行精细化管理,改进了较多传统模式会诊中存在的问题,为医院管理会诊相关质量指标提供精准的数据、及时反馈,是重要的管理工具[5]。结合某院及其他综合性医院在信息化会诊管理的模式下存在问题,可在以下方面进行持续改进:(1)加强会诊制度落实的管理,包括医师会诊资质、会诊时效、会诊有效率等指标监控,落实奖惩[2]。建议院内会诊专家库,科室人员通过自愿申报、科室推选管理部门审核聘任,提高会诊有效率、保障会诊医师资质符合,保证会诊质量、提高会诊满意度,同时对总住院医师制度灵活掌握,促进医师队伍的培养[5]。(2)推进信息化利用,会诊申请后通过手机短信提醒相应科室会诊医师,避免医师未及时登录导致会诊超时,引进医护考勤手环,记录医师到达科室查看患者的时间及查看记录。(3)实行院内会诊不良事件上报平台,将不及时会诊、会诊指征把握不严、会诊不到场查看患者、会诊意见无指导意义通过平台上报,管理部门定期汇总分析并结合双向会诊评价意见予以通报反馈,对情节严重进行通报批评、诫勉谈话等处罚[6]。(4)加强培训,每年统计申请会诊和受邀会诊前列的科室,归纳分析常见的基本疾病,开展针对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培训,加强三基的培训及考核,对新入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训轮岗,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2]。(5)健全会诊激励机制,在医院绩效考核中,增加会诊工作量的考核权重,对主治/副主任医师会诊质量考核纳入晋升的考核评价,增加会诊报酬,特别是院内大会诊的报酬应视为3个专家会诊工作量考核,充分调动会诊医师积极性和主动性[7]。利用电子会诊平台模式进行院内会诊,解决了许多传统会诊模式下的存在问题,填补了传统会诊模式中的管理缺陷,可以实时监控会诊的流程及执行情况,实现了会诊的动态管理,进一步落实院内会诊制度,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供保障,同时也为其他医疗核心制度,如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等的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提供可借鉴范例。医院信息系统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合理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巧妙将信息化与医院管理结合,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何远学,郭玉娟,韩丽珍.综合性医院多学科写作会诊精细化管理模式探讨[J].海南医学,2015,26(21):3250-3253.
[2]李小芳,徐道亮,潘云龙.基于电子病历系统的院内会诊的信息化管理[J].现代医院管理,2015,13(4):60-62.
[3]王秋卉,王东,姜素霞.院内科间会诊质量管理的改进措施[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1):38-39.
[4]成诚,曾凡,黄昊,等.院内会诊系统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5):92-94.
[5]冀冰心,仇叶龙,李小莹,等.强化会诊管理提高会诊质量与效率[J].中国病案,2016,17(12):9-10.
[6]李大江,钟彦,文强,等.院内科间会诊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0):42-43.
关键词: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信息失真;事业单位会计;结转自筹基建
建设单位会计是应用于建设单位的一种专业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采用一定的专门方法,对建设单位的资金及其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它是基本建设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的会计核算将建设单位和事业单位分别作为两个会计主体,实行两套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会计中设置了“结转自筹基建”科目进行核算,反映事业单位经批准用财政补助收入以外的资金安排基本建设,其所筹集并转存建设银行的资金。事业单位经核定的自筹基本建设资金纳入基本建设财务管理。随着我国投资体制和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会计和建设单位会计双轨运行机制已经不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并且由于制度设计不合理还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一、双轨运行存在的问题
1.与事业单位会计目标不相符。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在事业单位会计理论框架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80年的第4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非营利组织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中指出,非营利组织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向使用者提供对资源配置决策有用的信息;(2)向使用者提供评价服务及持续提供服务能力的信息;(3)向使用者提供对评价管理当局业绩和受托责任有用的信息;(4)向使用者提供有关资源、债务、净资产及其变动方面的信息;(5)向使用者提供管理人员的说明和解释等。我国1997年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以下简称准则)第十一条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并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经营管理。从上述阐述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的基本目标在于: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受托责任评价和资金分配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有其特殊性,其使用者包括外部使用者和内部使用者,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是多方面和多角度的,不同的使用者关注不同的信息。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和建设单位会计双轨运行,任何一个会计主体提供的财务信息都是不完整的,而且由于两个会计主体在会计要素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导致非专业人士很难将其提供的信息进行整合。而会计重要的职能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和报告财务信息,虽然财政部门在部门决算报表中将基本建设收支并入决算报表,并剔除其虚增部分,但是在资产负债情况中却没有将建设单位会计的相关内容进行合并反映,这种制度设计的缺陷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不符。准则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是预算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准则的规定。事业单位的各项资金和财产应纳入单位的会计核算。准则第十五条规定: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运用。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会计信息使用者不知道传统的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之外还存在建设单位会计,大部分单位向外提供的报表只包括部门决算报表而不包括基本建设项目决算报表。事业单位会计和建设单位会计分离使得会计信息不够明了,不便于理解。目前决算报表将基本建设收支纳入报表体系,基本建设收支情况能够完整在部门决算报表中进行反映,但是仍然没有突破传统服务于预算管理结构的框架,部门决算报表的资产负债表只反映事业单位局部的资产和负债情况,而在财政性资金投资基本建设项目决算报表中,资金平衡表是反映建设单位某一特定日期的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情况的报表,信息使用者关心的资产负债情况却是不完整的,特别是对偿债能力等反映财务风险的指标揭示和披露不多。制度设计造成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加上其透明度较差,所以不能提供反映事业单位完整财务状况的财务会计报告。
3.地位不明确。目前我国会计体系分为两个层次: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和参与预算执行的国库会计、收入征解会计、基本建设拨贷款会计等。建设单位会计独立于预算会计体系和企业会计体系之外,很多会计人员甚至不知道建设单位会计这门学科的存在,大部分学校会计专业也没有开设这门课程,目前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和会计职称考试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均未涉及建设单位会计的内容。地位的尴尬无疑会导致从业人员资质的下降,最终影响该门学科的建设和理论的发展。
4.不符合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是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长期以来,我国的会计核算将建设单位和事业分别作为两个会计主体,在事业单位会计中设置了“结转自筹基建”科目进行核算,反映事业单位经批准用财政补助收入以外的资金安排基本建设,其所筹集并转存建设银行的资金。事业单位经核定的自筹基本建设资金纳入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这种双重会计主体不符合事业单位发展的要求,基本建设活动是事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其建设和交付使用并没有分离,投入的基本建设资金与单位其他资金一样,均在事业单位循环周转,双轨运行人为造成资金管理核算上的分裂和资金链的割裂。由于传统的财税检查侧重于事业单位会计,导致有些单位将本应由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资金转入建设单位会计核算,从而规避相关检查,不利于对基建资金进行有效监控和统筹利用资金。
5.与现行预算管理体制不符合。经济决定财政,经济体制朝着市场化方向的转变,决定了财政体制只能朝公共化方向演变。从1998年开始的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财政部实行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一系列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建设项目,应当根据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办理资金支付,但是目前核算体系很难与当前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因此有必要改革目前的基本建设管理程序。部门预算将基本建设收支全部涵盖在内,但是在实际核算时又实行两套会计制度,从而造成了预算与决算“两张皮”的现象。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财政性资金逐步纳入各级政府预算统一管理,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指定的商业银行开设的单一账户,取消所有的过渡账户;财政性支出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拨款到商品或劳务服务商。对于预算外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体系,在实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支付工程款时,既要在事业单位反映事业收入,借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贷记“事业收入”,同时借记“结转自筹基建”,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在支付工程款时,在建设单位会计中既需要借记“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同时借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贷记“基本建设拨款——本年自筹拨款”,这样的话,才能在事业单位会计和建设单位会计分别反映收入和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支付工程款时,在事业单位必须借记“结转自筹基建”,贷记“事业收入”,同时在建设单位会计借记“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等科目,贷记“基建拨款——本年自筹拨款”。但是这种双重反映方式无形中增加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6.与现行会计准则矛盾。准则中第六章规定:收入是指为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和基本建设拨款收入等。通过“结转自筹基建”科目核算并转存到建行的资金,而实际上,这部分资金只是划到建行而已,在没有实际支付之前都属于事业单位的资金。在并未全部支出而已经支出的部分即使全部支出,支出中除了在“应核销投资”和“转出投资”中开支的不应计入固定资产总价的这部分金额外,其余仍属于该单位的资产。只有在该项目竣工验收后,才能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从而增加总资产额。也就是说,在完工前,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额与实际并不相符,而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却不反映基本建设的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情况。而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建设银行已经不再作为基建资金管理链条的重要环节。由于政策和条件的限制,很多单位的基建资金在其他商业银行进行开户和管理。但根据现行核算方法,目前一部分地区将预算外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体系,“结转自筹基建”科目的定义已经与现实产生了冲突。此外事业单位将财政补助收入以外的转存建设银行的资金作为支出并在年终转入事业结余,直接影响到事业结余及结余分配情况,从而影响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而且这种情况容易被当局者利用,其反映的财务状况是不完整的,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误导信息使用者。
7.建设单位会计自身存在缺陷。建设单位会计是20世纪50年代引进前苏联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应该说满足了计划经济时期对基本建设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需要。但是随着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多元投资渠道模式逐渐形成,建设单位会计自身的缺陷也日益明显:(1)会计要素确认方面。建设单位会计的对象,就是建设单位的资金来源、资金占用和资金运动过程,目前大部分建设单位会计教材没有明确提出会计要素的含义,只是就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核算分别进行阐述,并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这种分类只是对建设单位资金的一种大体分类,将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作为会计要素,显得比较粗放,无法揭示其完整的运动轨迹,也不利于核算与管理及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合并和比较。(2)借款利息的列支问题。目前事业单位用于基本建设的借款大致有两种核算形式,一种是直接在事业单位反映借款,另外一种是反映在建设单位会计中,不同的核算形式对资本性支出的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如果在事业单位账中反映,那么利息支出一般在事业支出中列支,不记入固定资产价值。如果在是建设单位会计中反映,那么其一般记入交付使用资产价值。(3)土地使用权的核算问题。建设单位会计规定待摊投资——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反映因建设工程需要,通过划拨方式取得无限期的土地使用权而支付的土地补偿费、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安置补偿费、迁移费及土地征收管理费以及事业单位建设项目通过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而支付的出让金。土地出让金由于地价的不同导致价格的悬殊,使得土地上的附着物价值失去可比性,并且不具备建房条件的长期挂在待摊投资科目,也不合理。(4)项目办理竣工决算后的支出问题。基建项目在办理竣工决算后,固定资产造价一般已经固定下来,但是有些费用是在竣工决算后发生的,如工程保修金支付中的手续费列支渠道均未明确。
二、事业单位取消建设单位会计的可行性
1.并账后的事业单位会计能满足建设单位会计行使的职能。并账后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完整的会计主体,能较好解决两套账并轨运行时信息披露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在公认会计准则下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和可靠性,也能满足建设单位行使的会计职能。就建设单位会计职能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及时记录各项基本建设投资的取得、形成、使用和退出情况;(2)真实、准确地进行成本核算;(3)按期编制和报送会计报表。目前这3种职能均可以通过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增加相应的会计科目来实现。就建设单位会计的意义来说,主要表述为以下几点:(1)建设单位会计可以用来核算和监督基本建设计划及基本建设概算和预算的执行情况;(2)建设单位会计可以用来加强经济核算,提高基本建设投资效益;(3)建设单位会计可以用来核算和监督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情况,保护建设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完整;(4)建设单位会计可以用来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经济关系。目前部门预算已经将基本建设纳入部门预算体系,但是在报送决算报表时却被割裂为两大块。取消建设单位会计,将建设单位会计有关核算内容合并到事业单位会计,将可以有效加强核算,便于事业单位统一调度资金,有效提高资金效益,还可以避免目前在建设单位会计中存在的已经交付使用但是在事业单位漏登记固定资产的情况。
2.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相吻合。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对会计要素进行了明确的定义,特别是在“收入”和“支出”要素中均把基本建设收入和基本建设支出列举出来,对于建设单位会计的其他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科目均可以分解到相应的会计要素中去。
3.与现行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相符合。并账后的事业单位会计解决了部门预算和决算中的“两张皮”现象,也能简化在国库集中收付体系中的会计核算问题。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功能分类不再按照基本建设费、行政费、事业费等经济性质设置科目,而是根据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的要求,统一按照支出功能进行分类,取消了基本建设科目,将其纳入各功能科目中,在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增设了基本建设支出和其他资本性支出科目,分别反映由发展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和除发展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的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战略性和应急性储备、土地和无形资产以及购建基础设施、大型修缮和财政支持企业更新改造所发生支出。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为将建设单位会计并入事业单位会计提供了政策依据,也可以完整反映事业单位的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和存量资产、增量资产及负债的变动情况。
三、事业单位取消建设单位会计的具体措施
在事业单位取消建设单位会计,将建设单位会计并入事业单位会计,实行一套账,取消“结转自筹基建”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增设“专项基本建设结余”项目,反映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支出减去基本建设收入的余额,采用表结账不结的方式进行处理,同时增设“在建工程”科目,核算行政事业尚未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对于事业单位收入类增设“基建拨款”科目,具体做法如下:
(1)在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收到基建拨款时,借: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贷:基建拨款——预算拨款等、事业收入——财政核拨预算外资金——自筹基建拨款。
(2)在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支付工程款等,借:事业支出——项目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同时,借:在建工程,贷:固定基金。
(3)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支付工程款时,借:事业支出——项目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基建拨款——预算拨款、事业收入——财政核拨预算外资金等;同时,借:在建工程,贷:固定基金。
(4)项目交付后,借:固定资产,贷:在建工程;同时,借:基建拨款——预算拨款、事业收入——财政核拨预算外资金——自筹基建拨款,贷:事业支出——项目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建发.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梁慧媛,徐新环,吕劲松.建设单位会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3]张雪芬.政府会计发展与对策[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关键词 陈旧性 会阴裂伤 术式选择
资料与方法
本组重症陈旧性会阴裂伤损伤患者11例,年龄26~68岁,最长时间为48年。其中有9例在家自行分娩,2例在乡村卫生所生产,当时均未及时处理或技术水平欠缺。病人早期会反复出现感染,继而瘙痒,伴有部分直肠黏膜脱垂,出现液性失禁或半液性失禁,性生活能力低下。损伤为会阴浅、深横肌以及肛管直肠环部分离断,因而出现上述症状。
术式选择:①会阴浅、深横肌及离断部分括约肌吻合术:祛除瘢痕组织,寻找会阴浅、深韧带后,再寻找肛管直肠环部分肌肉离断面,先离断肛管直肠括约肌,行双“U”缝合结扎后,助手一食指自插入,吻合处无断裂,且张力适合,然后将会阴浅、深横韧带全层缝合,修整肛缘,重缝阴道口。②臀大肌肌瓣移植术:祛除瘢痕组织,寻找会阴浅、深韧带后,若无法找到肛管直肠环部分离断面,则将肛管直肠环游离1周,宽0.8cm左右,以最近处游离臀大肌,肌瓣长约6cm、宽0.8cm,沿围绕1周且肛内容纳1食指,且有张力后,将游离臀大肌固定在肛管直肠环上。然后将会阴浅、深横韧带全层缝合,修整肛缘,重缝阴道口。
结 果
11例病人,均Ⅰ期愈合,无液性失禁,无肛管狭窄及阴道口狭窄。
讨 论
重症陈旧性会阴裂伤是指分娩致会阴损伤未及时处理,损伤达Ⅲ度以上,出现液性失禁或半液性失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
裂伤后近期会反复出现感染,长期会不洁净,出现痛痒,致使肛周及会阴出现重症湿疹,加之液性失禁,病人极其痛苦。时间越长,离断面越难寻找,故应早期处理。
术前3天阴道及会反复消毒,1日3次,防止术后创口感染,导致吻合处失败。
术前行清洁灌肠,术后禁食3天,抗炎、补液、补充电解质,然后进半流食,同时给予润肠药物,防止大便干燥,致肠吻合处再次离断。
【摘要】目的 通过对156例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治疗的总结,重点阐述胆碱酯酶复能剂,在抢救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早期、及时、足量使用胆碱酯酶复能剂及抗胆碱药。结果与结论 治愈138例,占88.46%。死亡18例,占11.54%,故认为早期负荷量,持续维持量应用复能剂疗效确切,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抢救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成功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胆碱酯酶复能剂;抗胆碱药
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尤其在我们山区农村,发病率较高,要获得抢救成功,必须分秒必争。5年来,我科救治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病人156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病例156例,男性65例,女性91例,年龄16~70岁,治愈138例,占88.46%,死亡18例,占11.54%,其中敌敌畏中毒136例,敌杀死中毒6例,乐果中毒9例,甲胺磷中毒5例,均为口服中毒,服毒量20~200ml,服毒至就诊时间为30~180min,参照文献分级标准,均为重度中毒。
1.2 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有明确的服毒史或有强烈的大蒜臭味。来诊时均出现昏迷、呼吸困难、出汗、流涎、呕吐、瞳孔缩小、紫绀、肺部湿罗音、肌颤等典型重度有机磷中毒症状及体征。血胆碱酯酶低于正常均值的30%,同时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血电解质,心电图等。
1.3 治疗方法
1.3.1 迅速清除毒物立即插胃管用温清水3000~4000ml电动洗胃,注意合并症:如吸入性肺炎,洗胃要彻底,保留胃管反复多次,减少毒物再吸收。并给予导泻及内科综合治疗。
1.3.2 胆碱酯酶复能剂及时,早期、足量给解磷定注射液,先静脉注射负荷量1.0(稀释后静推)。速度为5至10min,必要时一小时后重复上述用药一次,然后加入液体静滴以每小时0.25~0.5速度给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总量每天不超过8~10克,多数病人用药持续4~6天,每天查血胆碱酯酶一次,使胆碱酯酶恢复至50%以上或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病情稳定好转时渐减量或停药,减量时间为第5天或第6天,每天减去半量即5.0、2.5、1.0、0.5直至停用。
1.3.3抗胆碱药早期、足量、反复给药。注意个体差异并确定用量。勿盲目大剂量应用,又要防止剂量不足,维持量7~10天。首剂阿托品用量静注10至15mg/10min,根据阿托品效应,胆碱酯酶复合性及临床表现和体征,调节阿托品用量与时间间隔,直至阿托品化改为小剂量维持,逐渐减量至停药。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
2 结 果
治愈138例,占88.46%。死亡18例,占11.54%。
3 讨 论
我科抢救病例中,死亡原因多与清除毒物不够彻底,阿托品减量后维持时间不够长有密切关系。所以要辩清病情。注意轻、重、缓、急,分秒必争,一旦延误时机即可危及生命。为提高救治水平,必须反复彻底洗胃,及时清除毒物,早期、及时、足量应用胆碱酯酶复能剂和抗胆碱药,迅速达阿托品化,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胆碱酯酶复能剂:具有复能磷酰化胆碱酯酶,直接对抗胆碱酯酶抑制剂所致神经肌肉接头的阻断,过量时可抑制正常胆碱酯酶,具有对外神经肌肉接头的阻滞作用。又可对呼吸中枢起到抑制作用,使胆碱酯酶抑制失活。有机磷中毒患者体内残毒的进一步吸收,毒物肠肝循环随时都有新的酶失活,故仍需复能,另外复能剂还通过化学作用,使胆碱酯酶抑制失活与毒物结合而保护新生酶。因此复能剂宜持续用至胆碱酯酶活力稳定恢复50%以上,不应强调中毒3天后酶老化不易复活的观点。由于重度中毒胆碱酯酶恢复较慢,故复能剂用药时间延长,多数病人用药一周,极个别用药达10天,因胆碱酯酶恢复不完全与病情恢复平行,极个别病人病程到10天时血胆碱酯酶仍为零,所以复能剂减量和停药不能单依照胆碱酯酶活力达50%以上[1],必须结合临床症状和病情变化,采取递减至停药。
因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病情严重,除应用阿托品维持阿托品化及用复能剂维持外,综合治疗必须同时进行。在重度有机磷中毒治疗中,早期负荷量,持续维持量应用复能剂疗效确切可靠,能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在抢救重度有机磷中毒治疗中,并发症要及时对症综合处理。防止治疗不当,输液过量过快,导致低氧血症,酸碱平衡失调,水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尤其是肺、脑水肿的发生。因为毒蕈碱样作用使分泌增多;阻塞气道,至急性缺氧。烟碱样作用使副交感神经兴奋,造成全身及肺小血管收缩。毒物本身可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直接损害肺小血管,造成肺泡及肺间质性水肿,瘀血性肺不张。因而功能残气量增加,导致肺弥散功能障碍。故应及早应用脱水、利尿剂,纠正休克,控制感染,加强护理,力争患者早日康复。
静脉留置针由于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既能减少患者因反复穿刺的痛苦,很好的保护血管,又能保证治疗,减轻护士的工作量,现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临床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导管堵塞现象,导致留置针不能正常使用,既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又增加护士的工作量。现将多年工作中总结的预防外周浅静脉留置针导管堵塞的护理体会与各位同行分享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材料
均选用BD-Ⅱ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和3M6cm*7cm透明敷贴。
1.2 方法
参照《护理技术操作规程》静脉留置针输液法。
2 护理
2.1 静脉的选择
尽量选择上肢血管并避开关节、活动部位。下肢静脉较上肢静脉血流缓慢,且会造成患者活动不便,故不做优先选择。
2.2 留置针的固定
2.2.1穿刺成功后,以穿刺点为中心,用3M透明敷帖作密闭式固定,便于观察局部情况。
2.2.2尽量留出全部延长管,便于封管时固定小夹子。
2.2.3固定时肝素帽的位置应高于导管尖端,延长管作U型固定,以减少血液回流,降低导管堵塞的发生率。
2.3 冲管
冲管要彻底。导管内不能配伍的药物形成结晶是导管堵塞的因素之一,因此应掌握药物配伍禁忌,输液结束时要彻底冲管。采用脉冲式,在导管内形成小旋涡,加强冲管效果。
2.4 封管
2.4.1选用肝素稀释液封管,可有效防止血液凝固堵管。
2.4.2封管时将抽有肝素稀释液的注射器连接在头皮针上,将头皮针向外拔,仅留针尖斜面在肝素帽内,缓慢推注肝素后拔针以形成正压封管(或边推肝素稀释液边退头皮针但注意推的速度应大于退的速度)。
2.4.3尽量靠近针座处夹紧延长管上小夹子。
2.4.4夹小夹子时操作者手指应持小夹子靠肝素帽端延长管,不可捏住靠针座端延长管,以避免延长管内形成负压使血液回流至软管内造成堵管。
3 健康知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