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铁凝简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铁路工程;大体积钢筋混凝土;混凝土防裂;施工技术
1 引言
大部分的大型工程项目建设都会涉及到大体积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例如水库大坝、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高层、超高层楼房建设、大型桥梁承台等。顾名思义,大体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主要特点就是其体积一般较大,但是结构的表面系数却相对较小,水泥水化热的释放也更加集中,使其内部升温非常迅速。如果混凝土的内外部温度相差过大,就非常容易导致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出现,进而对工程质量和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性能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在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指导下按照科学、合理的工序进行施工,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从而为工程质量提供更多的保障。本文结合某工程实例,对大体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
2 工程概况
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铁路工程的施工环境较为恶劣,外部气候条件复杂多变,给包括承台的浇筑施工在内的大体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带来了不少的困难。为了提高施工质量,避免各类有害结构裂缝的出现,工程人员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优化了施工工艺,最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工程成果,下面就对有关内容进行具体的介绍。
3 混凝土配合比的有关问题
对于混凝土配合比的合理选择与设计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结构的浇筑质量,因此,工程技术人员主要从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混凝土的制作、浇筑、内部温度检测、表面结构养护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必要的监督与控制,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混凝土外部温度与内部温度之差的控制无疑是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在这方面主要存在着三个问题:第一,承台的体积较大,并且要一次性浇筑成型,使其内部的热量不容易被散发。第二,室外气温较低,混凝土结构内外温差较大。第三,较大的温差将会增加出现裂缝的几率,给控制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
为了提高结构的施工质量,避免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就必须要从增强混凝土自身的抗拉性能以及尽可能的消除混凝土结构内外温差两方面入手。
3.1 配合比的选择与试配
本次工程所使用的是C30高性能混凝土,想要对其最高温度进行控制,最为核心的环节就是要尽可能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配合比的选择与试配工作也因此被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1)材料的选用
对于原材料的控制主要分为五个方面进行,首先就是水泥的选择。C30大体积混凝土所选用的水泥应该是水化热程度较低的类型,在不影响混凝土整体性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对水泥的使用。其次是粗细骨料。由于中砂能够有效降低对水泥和水的使用,因此细骨料应以II区中砂为宜。而粗骨料的选择则应以可被泵送为原则,选用粒径在5~10mm、10~20mm 、20~31.5mm的三级配石子,以便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混凝土出现收缩变形的情况。第三是含泥量。大体积混凝土骨料的含泥量是影响其性能的关键环节,如果含泥量过大,不仅会增加混凝土收缩变形的程度,还会对其抗拉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开裂。因此,对于骨料含泥量的检测必须在施工现场进行,并注意将砂石的含泥量分别控制在2%和1%以内。第四是掺合料。实践表明,将粉煤灰掺入混凝土中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水泥的使用,降低水化热,还能进一步提升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后期强度。使用了粉煤灰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基本在一个月左右就能够接近甚至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值。最后是外加剂。在本次工程中采用了UEA技术,混凝土中大约被掺入了10%的UEA,初期试验表明,UEA的掺入使混凝土的膨胀力能够抵消一部分收缩力的影响,进而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2)试配
配合比的设计是根据实验室的前期试验结果完成的,在本次工程中,1m³混凝土中含有300kg PO.42.5水泥,714 kg中砂,1103kg粒径在5~10mm、10~20mm 、20~31.5mm的三级配碎石,104kg掺合料,外加剂,164kg水,配置出的混凝土坍落度在160~180mm之间。
4 对于混凝土温度的预测与分析
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所选定的混凝土配合比、施工过程中的室外气温变化情况以及有关养护方案,本次工程选择通过3D―TFEP程序来完成混凝土结构温度及内外温差的计算、模拟和预测,及时的向技术人员反映出沿厚度方向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分布以及温度随混凝土龄期变化而发生的改变,以便技术人员对优化、保温和养护措施进行合理选择,本次工程采用的是一层薄膜、2层麻袋、一层塑料薄膜的温度控制方式。
5 大体钢筋钢筋混凝土的工艺流程
在本次工程中,1号承台的大体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厚度达到了2.5m,内部温度因水化热而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升,内外温差以及外表温度的控制不易进行。考虑到基坑支护已经出现偏移、需要尽快完成底板浇筑的情况,工程技术人员在充分考虑到了混凝土的运输延迟问题后,选择按照三个阶段来完成混凝土的浇筑工作,第一个阶段所浇筑的是承台结构的最底部;第二个阶段所浇筑的是承台结构的下层部分;最后一个阶段按照从中心向周围扩散的方法来完成承台底层、上部和周边部位的浇筑。
为了避免冷缝的出现,技术人员要求前后混凝土的浇筑间隔要控制在4h之内,因此,可以根据以往工程中的统计数据来完成浇筑次序、规格、长度、流向、搭接时间的合理安排。整个浇筑过程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
(1)共设置了东北、西北两台混凝土输送泵,另外两个角设置了两台吊车,还有8辆罐车,共同完成承台的浇筑工作。
(2)从北向南,通过分层浇筑的方法完成8层混凝土的浇筑,整个浇筑过程坚持坡度一致,一次到顶的原则,每层的厚度被控制在30cm。
(3)在承台的底板位置,按照由北向南的顺序进行混凝土的振捣,同时,将4―8m的位置作为中心进行左右浇筑。输送泵按照12m宽度进行浇筑,当纵向长度大于承台长度的三分之二时,输送泵返回端部位置,开始进行第二层的浇筑工作,剩余的三分之一部分由吊车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混凝土的振捣工作应在浇筑后及时进行,做到不漏振、不过振,避免混凝土发生离析现象。在整体浇筑结束约3小时,工作人员对混凝土表面的水泥浆进行搓平和压实。
6 结构内部的温度检测
首先,工作人员利用水平长刮尺将结构表面的浮浆除去,并将其刮平,避免表面出现龟裂,处理结束后,按照有关要求对其进行覆盖养护。在核心承台的范围内,总共垂直埋设了16根测杆,每根测杆配有4个测点,也就是整个承台结构拥有64个测点对其内部温度进行检测。同时,工作人员还在结构的外部设置了两个用来检测其外部温度的测点。
全部的温度测点都通过热电偶补偿导线与响应的数据采集仪器连接在一起,所获得的内外温度数据在经过计算机的分析和处理后由打印机打印输出,使技术人员能够掌握结构内部温度的第一手资料,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温度裂缝的出现。
7 结构的养护
在第一阶段的施工结束后,承台混凝土的表面尚低于底板面层钢筋约60cm,工作人员无法为其覆盖保温材料,因此采用了在浇筑结束4小时后向其喷洒热水的方法进行养护。在此期间,曾经出现过结构内外温差>25℃的情况,在经过了碘钨灯照射和增加热水的喷洒量处理后,温差重新被控制在25℃以内。
工程第二、三阶段的施工几乎是连续进行,因此在第三阶段的振捣工作结束后,工作人员首先利用水平长刮尺对其表面进行了处理,在喷洒温水进行初步保养之后,采用了塑料膜、两层麻袋、塑料膜的覆盖方式进行保温。在整个养护阶段,工作人员定期对结构的温湿度进行检测,确保这两项数值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在承台的浇筑工作全部结束后,向预埋的降温管注入冷水,以便及时导出结构内部的水化热。
除了做好有关施工和养护工作外,施工方还制定了科学、完善、可行的组织管理制度,在每一道工序正式开始前,技术人员都会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确保他们能够对整个施工流程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确保施工能够顺利进行。
8 检测结果
(1)承台结构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大约在13~22℃之间,而在其振捣和养护期间,施工现场的室外温度在7~25℃的范围内。
(2)承台下部结构中心位置的混凝土的最高温度曾达到45℃的水平,而面层部位混凝土的最高温度仅为22℃,底层部位的混凝土最高温度达到35℃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混凝土结构内部水化热的温度是随着混凝土的体积和厚度的增加而增加的。
(3)混凝土内部热峰值出现的龄期随着混凝土体积和厚度的增加而相应延长,一般来说,承台区域的中心部位出现热峰值的龄期约为3天。
(4)承台区域混凝土的振捣工作实际上是分上下两层进行的,但是由于彼此间隔时间较短,因此由此而造成的影响并不是非常显著。在混凝土的振捣结束后,应注意做好养护工作,并将混凝土结构的内外温差控制在25℃的范围之内,同时注意使结构保持一定的湿度。
狗们都很英俊,出身未必名贵,但上相,黄色卷毛者居多。狗脖子拴着绸子、铃铛什么的,有颜色又有响声,被训练得善解人意且颇有涵养,可随游客的愿望而做出一些姿势。比如游客拍照时要求狗与之亲热些,狗便抬爪挽住游客胳膊并将狗头歪向游客;比如游客希望狗恭顺些,狗便卧在游客脚前做俯首帖耳状。狗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亲热和恭顺,久而久之,它们的恭顺里就带上了几分因娴熟而生的油滑,它们的亲热里就带上了几分因疲惫而生的木然。当镜头已对准它与它的合作者――游客,而快门即将按动时,就保不准狗会张开狗嘴打一个大而乏的哈欠。有游客怜惜道:“看把这些狗累得……”便另有游客道:“什么东西跟人在一块儿待长了也累。”
如此说,最累的莫过于做人。做人累,这累甚至于牵连了不谙人事的狗。又有人说,做人累就累在多一条会说话的舌头。不能说这话毫无道理:想想我们由小到大,谁不是在听着各式各样的舌头对我们各式各样的说法中一岁岁地长大起来?少年时你若经常沉默不语,定有人会说这孩子怕是有些呆傻;你若活泼好动,定有人会说这孩子打小就这么疯,长大还得了么?
貌逢人便打招呼,说不定有人说你会来事儿;你若见人躲着走,说不定就有人断言你干了什么不光彩的事。你长大了,长到了自立谋生的年龄,你谋得一份工作一心想努力干下去,你抢着为办公室打开水,就可能有人说你是为了提升;你为工作给领导出谋献策,就可能有人说你会摆自己能。遇见两位熟人闹别扭你去劝阻,可能有人说你和稀泥;若你直言哪位同事工作中的差错,还会有人说你冒充明白人。你受了表扬喜形于色便有人说你肤浅,你受了表扬面容平静便有人说你故作深沉。开会时话多了可能是热衷于表现自己,开会时不说话必然是诱敌出动城府太深。适逢激动人心的场面你眼含热泪可能是装腔作势,适逢激动人心的场面你没有热泪就肯定是冷酷的心。你赞美别人是天生爱奉承,你从不赞美别人是目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你笑多了是轻薄,你不笑八成有人就说整天像谁该着你二百吊钱。你尽可能宽容、友善地对待大家,不刻薄也不委琐,不轻浮也不深沉,不瞎施奉承也不目空一切,不表现自己也不城府太深,不和稀泥也不冒充明白人。遇事多替他人着想,有一点儿委屈就自己兜着让时光冲淡委屈带给你的不悦的一瞬,你盼望人与人之间多些理解,健康、文明的气息应该在文明的时代充溢,豁达、明快的心地应该属于每一个崇尚现代文明的人。但你千万不要
为如此旁人便挑不出毛病便没有舌头给你下定语,这时有舌头会说你“会做人”。
[关键词]女性悲剧命运;依附性;女性的隔膜与对立;男性救赎的虚妄
《茉莉花开》以一个家庭中三代女性的爱情、婚姻为故事情节的核心。电影由三个部分有机构成,分别以女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即茉(第一章)、莉(第二章)、花(第三章)。影片以汇隆照相馆为地点,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50年代、80年生在三个女人身上的故事,分开来看三个女人的故事似乎并无太大的深意,然而放在一起故事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和一致性,不能不引人深思,为什么女人的悲剧命运如此的相似?什么是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女性悲剧命运的内在根源――依附性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中,女性是没有地位的,她们是被动的、受支配的“他者”。“生命的最高目的,男人为名,女人为爱情”(巴尔扎克语)。女性永远在上演着千古不衰的爱情悲剧与生命悲剧的根源。女人在父权制社会成为一种“对象性存在”[1],婚姻束缚了她们的自由,她们却无法离开婚姻,无法脱离男人而生存。因为婚姻也是她们生存的保障,依附性使女人无法改变父权社会的既定秩序。
影片中人物之间或人物自身前后情节如镜像一般相互映照。有的惊人的相似,有的貌似相反,实则相类。叙述复本的历史写照,上一代讲述了下一代的历史,下一代反过来又强化了历史的循环,其作用在于揭示出女性在历史上受压制的连续性、重复性和停滞性,而且是有自我再生性的效果,代代循环,利用循环式女性化的手法,反映女性悲剧命运的循环性及其宿命意味。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一个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的国际大都市,滋生和实现明星梦想。少女时期的茉对未来充满了幻想,一心想成为电影明星,电影充分运用了造型性语言为我们展示了茉的内心世界。她看电影时的痴迷与投入,显示出了她的天真与幻想。当孟先生推开汇隆照相馆的门时,茉感觉一阵晕眩,她觉得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来了,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她奋不顾身地投入到孟老板的怀抱,因为他能够满足她的明星梦。茉一生的悲剧在此徐徐地拉开了序幕,在这个过程中茉的母亲虽然试图阻止这场悲剧,然而最后还是放任自流。茉住进了孟老板提供的高级公寓,孟老板放在床上的真丝睡衣和茉莉香水令茉爱不释手,欣喜异常,表现了茉性格中的爱慕虚荣。茉的明星梦在一次舞会上因妊娠反应而无法唱完《茉莉花》戛然而止,因为怕疼茉拒绝流产,然而正在这时上海沦陷,孟老板携款逃到香港,抛下怀孕的茉。茉只得拖着笨重的身躯无奈地回到汇隆照相馆,此时的照相馆已经变成了寿衣店。从此茉的一生深陷在曾经的明星梦中,她写给孟老板的信虽然被一封封地退了回来,但是她一直保存着那瓶香水和一份良友画报,那是她曾经风光荣耀的见证。她把邹杰和小杜都叫做小高――高占非那是她少女时期的偶像。茉死的时候,手中的香水掉在地上,由旋转终于归于静止,好像茉的一生。
黑格尔认为,“一件仅仅作为厄运而出现的不幸事件,例如,由偶然机遇而遭到的不幸与死亡,不能算作悲剧。”“真正悲剧的灾难,却完全作为本人的行动后果,落在积极参与者的头上。”[2]英国作家哈代曾说过,“由必然性所决定的应有的悲剧,是最好的,更简单地说,是最高的悲剧。”茉的悲剧看似是偶然事件造成的,由于怕疼没有流产,由于日军入侵,其实是必然。茉并没有明确的女性独立自主的意识,她认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只有依靠男人;她自觉自愿地钻进孟先生设下的圈套;即使在孟先生弃她而去之后,在得知她住的这套房已经有人住过半年之后,她依然执迷不悟,将自己一生的悲剧归因为错生了莉。依附人格是指一个人依附他人而存在,或是对经济的依附,或是对权力的依附,或是精神上的依附。如果说茉对孟先生是经济、权利的依附,那么莉和花则是对男性精神的依附。
二、女性之间的战争――无以自赎的女性
同时,影片提示给我们的另一个问题是女性自身也成为自己和其他女性独立价值实现的巨大阻碍。在男权社会中,文明的陋习经过长时期的历史沉淀,已经在女性的意识和无意识中固定,成为女性自身的一部分。上述在爱情中所体现出来的依附观点是一个体现,女性与女性之间的对立同样是体现之一。即便是在有着血缘关系的母女之间,这种对立仍然存在,它表现为两代人之间的冷漠、隔离与对话的空白。
影片对“母亲神话”进行了结构,在父权制社会里认为女性的最高价值和惟一使命就是她们自身女性特征的完善,而这一完善的关键就在于女性在男权主宰下的母亲身份的获得。母亲身份在女性性别身份中处于重要位置。一方面母亲是女儿身份的延伸;另一方面,母亲身份又暗示了父亲身份的在场,这样对母亲身份的关注事实上就是对女性命运的全面关注。从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母性大多是类似于慈爱、奉献、保护等正面心理特征,但是现代心理学证实:一个母亲在面对子女时也会有恐惧、厌恶、仇恨等心理,这样母性中也存在着隐秘的负面因素。正是因为母性及母亲身份之于女性生存体验的这种复杂性,因而母亲形象成为透视女性文本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茉与母亲的关系是生疏的隔离的,茉的母亲眼看着茉一步步陷入孟先生的圈套而无能为力,茉也曾深夜回家,然而母亲却未开门,母女之间的隔阂恰似那一扇门。茉被抛弃之后挺着大肚子回家遭到母亲的冷嘲热讽;茉遭到母亲情人的勾引并未拒绝,从而直接导致母亲的跳江自杀。茉与其母的关系如此,茉与其女的关系同样冷漠。茉并不情愿生下莉,莉在摇篮中饿得大哭,茉却自顾自用篮子吊上来一碗赤豆粥喝。由于父亲身份的缺失,茉将自己对男人的失望、怨恨发泄到女儿身上,就像古希腊悲剧中的美狄亚,为了报复丈夫的负心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茉与母亲的情人苟合时,莉在旁边哇哇大哭;茉去找理发师要回母亲的遗物时,茉将莉扛在肩膀上,又是一张莉哭泣面孔的特写。莉在母亲对自己的忽视与冷漠中逐渐长大。母亲被男人玩弄,在莉这里,不过只是嘴边一丝夹杂着快意报复的轻蔑微笑,在影片中的女性世界里,很明显,猜忌多于沟通,冷漠大于温情。
亲情在男性中心文化为她们布置的狭窄通道上也代之以虚荣、嫉妒、刻毒等异己的力量的主宰,造成自身人格的裂变,呈现出疯狂、病态、畸形的心理状态。茉对女婿邹杰的不正常的亲密,莉对母亲的疑心;莉对养女花与丈夫关系的猜忌,最终导致了家庭悲剧。王雪瑛曾在谈到女性命运时指出:“男人并不是她们孤独无依的生命长途中爱与渴望的归宿、痛苦与绝望的拯救者,相反是一个重大的疑问――关于爱与信赖的疑问,一块给她们平稳的生活带来威胁的暗礁。”[3]女性自身对男性长期依附的心理有效地配合了外界环境对她们的压抑和剥夺,从而酿成女性的命运悲剧。铁凝:“……在中国,并非大多数女性都有解放自己的明确概念,真正奴役和压抑女性心灵的往往也不是男性,恰是女性自身。”[4]
三、无以援手的男性――彼岸的他者
影片中的女性从一开始,都处于一种无父的状态中。父亲对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女性而言,意味着她们人生最初的最强有力的支撑。当她们丧失了这一支点时,无助感与危机感会让他们将自己的全部生命都依附于另一个男性之上,而这恰恰是女性依附意识的强化。三代女性同样上演的是对爱情的死心塌地和义无反顾。而花对小杜无怨无悔的付出更是让人欷[不已,花靠辛辛苦苦织毛衣来供养小杜上大学。还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就是在抽烟的问题上,小杜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嗜好,而花在送别小杜的时候又塞给他一条烟,象征了男性始终不会为女性而改变自己,只有女性会在爱的名义下放弃自己的原则。
把幸福的爱情维系在男人和以男人为中心的社会里,最终也摆脱不了女性天然的依附性,颠覆男权也只是神话而已。女性悲剧的根源在于:一方面她们受虐传统文化环境和封建残余的社会认同,一方面又受虐于自身的历史惰性对男性身心依附的局限,从而使女性永远摆脱不了某种悲剧命运。正如张爱玲在《有女同车》中讲的那样――“电车上的女人使我悲怆。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5]
长期以来处于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往往无法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男人一样对历史的进程负有责任。而是禁不住安逸生活的诱惑,为了逃避独自承受经济和政治的风险,甘愿放弃自由,成为男人的附属品……”[6]茉的美梦成为泡影,虚荣变成耻辱的心理感受强烈地衬托出她的依附意识和受挫后的悲哀,孟老板能够将她捧为明星,也能使她沦为乞丐,她对自己无能为力,只能听任男人的主宰。莉对邹杰强烈的占有欲源于自己强烈的不自信,最终导致爱情婚姻的泡影归于破灭。花在对小杜无怨无悔的付出中迷失了自己,所以小杜提出离婚之后,花原想和他一起同归于尽,但是腹中的胎儿唤醒了花的母性意识,她是真心实意地想要这个孩子,而不是作为报复和谈判的筹码。导演认为花代表了自己对女性的希望,希望女性能够坚强独立,在爱男人的同时别忘了爱自己。
影片中否定了男性救赎的可能,影片选择了陈冲出演茉的母亲和中、老年的茉,章子怡一人身兼三个角色茉、莉、花,而用了不同的男演员来扮演影片中的不同的男性角色,对此,导演侯咏将其解释为“女性命运的宿命,而男人在女人的生命中只是过客。”[7]无论是孟老板的始乱终弃,邹杰的卧轨自杀,还是小杜的移情别恋都成为一瞥即逝的风景,三者就是男人的象征――金钱、政治、知识。孟老板是金钱和权势的象征;邹杰的工人家庭出身,党员的政治光环;小杜的求学历程,从知识上和花划开了一条鸿沟。在男性掌握话语权的社会里,这些都造成了对女性的挤压。三者共同形成了男性权威的象征。
导演自陈这部影片“在表现手法上,用了很多重复、对位的手法来表现三代女性生活的重复性”[7]。与“生育”相关的情节反复出现在影片里,如妇产病房的镜头关于三代人的三段故事里都有显现。暂且不论在男权社会中,男性特有的优越感和对女性的低视,仅仅在生理体验上,已经存在巨大的沟壑。生育是每一个女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在茉拒绝流产时,孟老板问她:“为什么?你到底在怕什么?”莉因为不能生育试图自杀,邹杰问她:“为什么?你怕什么?”面对女性独特的生命感受,面对女性对于疼痛和不能生育的难以释怀,男性无法理解,不屑于认同。
面对强大的父权文化,他人拯救成为虚妄。我们若要期待女性生命价值的显现,只有回归到女性个体自身。
[参考文献]
[1] 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6.
[2] 朱栋霖,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31.
[3] 王雪瑛.访问迷宫[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 贺绍俊.铁凝评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5] 张爱玲.有女同车[A].张爱玲文集[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6] 刘胜兰.女性人格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1995 (12).
[关键词]爱情 婚姻 危机
电视剧《婚后五年》讲述一个挽救婚姻危机的故事。江安丽与丈夫凌云当年的恩爱有口皆碑。一场车祸造成江安丽不能生育,逐渐产生怨恨、嫉妒、疯狂的心理,从而一步步将丈夫推出了家门……该剧以现代夫妻婚后五年进入婚姻平淡期迷茫、索然寡味的感情波折为蓝本。讲述婚姻的美好与脆弱,折射婚姻生活需要细心呵护的主题。“这部剧就是告诉大家婚姻生活中虽有许多羁绊,但爱的行为方式却千万不能走极端。在生活中应该积极主动地选择健康的人生,婚姻中没有谁对谁错,对待生活都应有一颗仁慈之心。”(陈虹池语)
一、爱之困境与困境中的爱
人的欲望分为两种:一种是维系生活的生物性的“需求”:一种是精神上的、非生理性的“欲望”。江安丽是那种从小在优越的环境里长大的女孩儿,自私、任性,爱耍点小脾气,不懂如何经营爱情,不懂如何珍惜感情。车祸让她失去胎儿并导致终生不孕,她怨恨、悲伤、痛苦。由于情感的狂热和偏执,其欲望的主体在自身和外部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超越了表面上的目标。婚后五年的婚姻状态,爱情已渐失并不是安丽真正的心理需要,只是她对想象中生活的渲染,她迷恋的不是爱情本身,而是游离爱情之上的无法实现的一种强求和幻觉。于是爱陷入了窘境、困境以致绝境。这种境况压得她喘不过气,她对自己感情偏执的坚持,就成为女性掩饰自我的物化和异化的最好依据。对丈夫凌云的忏悔、表白,对何悠然的妥协、退让,凸显了她对爱情选择性的盲目。
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安丽已习惯用俯视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包括对待自己的丈夫,她看不到丈夫的可爱,再加上没有母亲作为生活的开导者,没有女伴作为生活的同盟军,她孤独无依。即使在自己的公司她也没有亲信,没有人站在她的角度和立场去为她着想,即使丈夫的情敌也站在丈夫一边。她四面楚歌。狭小的生活天地与个性的偏执使自己处于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双重逼仄之下。她的爱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约束力中被扭曲了,于是用自己朴素、幼稚、荒谬的观念去诠释身边的人。“人非到遭遇到大悲痛、大灾难的时候,不会显露自己的内心深处,而一旦到了那时刻,他心灵的伟大就随痛苦而增长。”在这种“没有最终胜利的希望但又不甘放弃的奋斗和挣扎中,他们的主体性才表现得最充分。”不需要在经济上依附丈夫的安丽,却在男权社会规则潜移默化之下。作为女性。渐渐丧失了作为“主体”所必须的“自主意识”。变成了一个大众女性的符号和隐喻,在现实中得不到爱情也舍不了现实利益和名份,面临着许多机会却走投无路。安丽的悲哀是转型时代各种文化碰撞在人物身上的体现,是女性解放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痛苦和抉择。
安丽形象在传统与现代,道德与金钱的冲突突显的现代是真实的。女人在经济和政治层面得到平等发展之后,才能守望和坚持爱情和婚姻。除了女性自身的性格原因之外,更主要的还是时代并未发展到能够给女性提供各种必须的社会提醒和警示。包括文化观念上的自我解放的准备。漫步在这无爱的婚姻中,面对自己有时甚至无法容忍的男人时,她们再也不能麻木不仁欺骗自己了。她是痛苦的,但失去了这个不喜欢自己的男人和一个家庭的依靠之后。她将陷入更深的痛苦。这个形象体现的正是坚守传统妇德和与现代观念相结盟试图双赢的冲突和矛盾。安丽虽然已不是婚姻家庭的奴隶,但失去家庭后她将会遭遇到更多的茫然无措。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可以更紧密,可是同时它也更脆弱。一旦爱情没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婚姻不像从前是大家族与大家族的融合,有很多很多的力量能够维系这个婚姻不崩溃。但是现在,以爱情为粘合剂的婚姻很紧密,好象可以抗拒整个大家族的势力,可是同时它也很脆弱,经不起一点点的感情的出轨或冷却。”
安丽摆脱不了观念深处的传统性,她在心理或者现实生活中始终保持着对男权社会的依附,不同程度上缺乏自强不息的独立精神和清醒的自审意识。在这样一个期待爱情而又对男性普遍失望的时代,安丽孤立无援,凌云试图找到属于他的新欢,但是,在他的骨子里已经与江家有太多的联系,他不可能真正离开江家,过世外桃源从头再来的小日子,所以他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
《婚后五年》关注男女两性的区别。同时关注男女两性的联系和沟通,立足于珍惜现实婚姻和爱情幸福的主题,表现了时代的主旋律,也表现了编剧更高的完整的人的意识的体现。受过良好教育的安丽无奈地叹息:“我要怎么做你才能留下来?”当安丽放下清高孤傲的自尊,祈求不爱自己的凌云留下他的躯壳,可是。那个曾经爱过自己的男人连躯壳也舍不得留下,没有什么能阻挡他的脚步。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他已不再需要金钱和权力,他在纯洁和美好的爱情面前禁不住倾倒了。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情人何悠然腹中的孩子更是紧紧地拴住了他的心:那是他生命的延续,是妻子江安丽无法给他的。他再也不是那个需要别人提携和帮助的少年,他是社会的稀有人才,他掌握一个公司的命运,也掌握着一个家庭的命运。安丽的爱走进了困境,在艰难的困境中,凌云和何悠然却想独享无牵无挂的爱情,可能吗?
二、婚姻之痛与痛之婚姻
封建社会,相夫教子是女人生活的全部内容。夫唱妇随是女人的生活准则,夫荣妻贵是女人的生活理想。五四以来,女性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剥脱掉身上的由传统赋予的并得到几千年道德赞美的女性特性,充分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获得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的欲望凸显。但是,女性在追求的过程中,却时时会遭遇痛苦。萧红曾哀叹,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传统的因袭让她们喘不过气来。
安丽拥有婚姻,在这个婚姻中,表面看来,车祸使这个原本甜蜜的婚姻变得伤痕累累,实际上,导致婚姻裂痕的应该是固守在夫妻双方心底中的互不珍惜,不信任。他们互相折磨,互相伤害,最后在痛苦的婚姻中情感和内心都变得累累伤痕。因为缺少爱而渴望爱,因为渴望爱而不由自主地活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里。但她不理解:爱的内涵决不仅仅是与某个特殊的人的关系,爱是一种态度,一种生存智慧,一种性格倾向。在经济,安丽完全可以不依靠男人,但经济上的独立不能消除精神上的依赖,她的情感世界需要一个男人来支撑,精神上的不独立注定了人格上的不独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安丽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她生活在承传的文化的条条框框中,渴望成为妻子成为母亲。因为,这是一个许多观念都约定俗成的时代界域,作为个体的人,如 果不融入其中,那就要被抛掷于人群轨道之外。被社会疏离,被自己放逐,心无居所。漂荡无根。
“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这话不全对,在男权中心的社会中,独立者也可能偶尔泛起家的畅想。女人不会永永远远地讲的是男人。但缺少男性,婚姻的王国即不复存在。爱上一个人组成一个家,共同拥有一片天地,应该是安丽的真实心愿。所以,她甘愿付出,这些主动的付出,表现出安丽性情中仍具有很深的男权意识,在家与社会的非此即彼的陷阱中,她可以说出自己不是什么(不是男人的附庸、不是男性化的女强人、不是贤妻良母……),却难以说出自己究竟是什么。“女性主义的实践只能是否定的,同已经存在的事物不相妥协。我们可以说这个不是和那个也不是。”
剧中,安丽看似已经从男权的限制下解脱,有独立的经济支撑,有自由的婚恋,有独属于自己的身份地位标识,拥有了女性应该有的一切。但她的精神深处,“家”之权威却以两种极端的形式撕扯着她:伤害别人和被别人伤害、拯救别人和被别人拯救。但由于与丈夫之间不能真正地相互交流、信任、依靠,裂痕越来越深,只能无终止地在荒原上孤独的漂泊。纵使有着对精神花园的意念中的憧憬,在一次次失望与疲惫中却失去了行进的精神指向、力量与勇气。孤独中充盈着渴望,冷漠中坚定着高傲,执著行走在情感沙漠的边缘,忧郁的眼神专注地凝视内心深处的那片幻觉之海,在失去中心、凹散混乱的世界里痛苦而无奈地沉浮、挣扎、尴尬,对自身、对外界,对过去、对现在甚至对将来,在这失望之中又无法掩饰的对于具有诗性价值的家庭与婚姻的渴望与牵挂。铁凝曾说过:“在中国,并非大多数女性都有解放自己的明确概念,真正奴役和压抑女性心灵的往往也不是男性,恰是女性自身。”源自女性的心理文化积淀。源自男性对女性的想象选择和女性对这种想象不断内化,愿望的实现与灵魂的游走不是并行的,生命的外界存在是女性难以逾越的困境,而来自女性自身本体性的悖论才是更深层的困境。
故事在简介中说到这样一句话“距离造就美感,这不论在婚前还是婚后都一样,夫妻之间如果能给对方多一份距离,能换来更多的爱。”也如《中国式离婚》中那个最终醒悟了女主人公所说:婚姻就如手中的沙,握得越紧就越容易失去。
家园与秩序,是女性可遇而不可求的心灵灯塔。安丽渴望回“家”,尽管家早已物是人非,凌云再也不会是原来那个凌云了,但他却是安丽最初和最终的选择,这是安丽寻找内心的安宁和生命自由表现的一种感觉。尽管不得不接受这一顾此失彼的缺憾,尽管它有可能是一个错觉。安丽不惜以一种谦恭与守望的俯就姿势。实现回归的梦想。即使她有自己的独立生存,她也仍然会不折不扣地为所谓的家而生存。然而,现实只能让她越走越远,只能以精神的游移来刹停那向婚姻和家庭冲刺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