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成功人士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克孜尔石窟;供养人;壁画;技法
中图分类号:J5文献标识码:A
关于克孜尔石窟总体壁画的制作技术,已经有一些专家和学者以论文的形式予以了探讨。如苏伯民等人发表的《克孜尔石窟壁画颜料研究》和王征发表的《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制作过程和表现形式》等文章,专门分析了克孜尔石窟壁画颜料的特点,及壁画的一般制作过程和技法。本文试图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对克孜尔石窟供养人壁画的技法和特点展开进一步分析,以加深对克孜尔石窟壁画造型技法的研究。
一、一般制作过程
关于克孜尔石窟壁画制作过程,王征将其分为泥层制作、制稿、着基本色、壁画细致绘制和最后完成阶段五个总体阶段。苏伯民等人将克孜尔石窟壁画的泥层分为三层:“即在开凿好的洞窟墙壁上,先抹上一层胶泥,为泥地仗层;在泥地仗层上涂一层白粉层;然后在白粉层上作画,为颜料层。也有一些壁画直接将颜料层绘于泥地仗上,泥地仗分为细泥层和粗泥层。”[注:参见苏伯民、李最雄《克孜尔石窟壁画颜料研究》一文,《敦煌研究》,2000年第1期,第73页。]壁画底子的过程基本如下:“在开凿好的洞窟岩体壁面上将壁面凿平,并留下密集的凿迹,这样有利于泥层与岩体结合的牢固。壁面掩体处理后,将加有麦草的泥和好上墙。从洞窟的实际情况来看,克孜尔石窟泥层中未加入动物毛。泥层所用的是本地的土,其中红土含胶较多。泥层的厚度在1至2厘米左右,待这一层泥和好后,再上一层细泥。有些窟中用与底层泥不一样的泥,如第81、114、171等窟,这层泥用偏绿的土制作。这层泥较薄,一般在05厘米左右,并且麦草较少,上墙后处理的较平实光滑,以便利于绘画。待泥层做好后,再在上面着白色底料,白色底料一般为石膏。”[注:参见王征《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制作过程和表现形式》一文,《敦煌研究》,2001年第4期,第35页。]需要指出的是,在石窟墙壁上凿平后留下的凿迹,应当是专门凿出为“挂”泥层而做的处理。从形状来看,凿迹都为长条状并呈基本一致方向分布。而王征认为有些窟中使用的偏绿较薄的(细)泥层,和随后加上的白色底料的这种壁画制底方法,与欧洲传统湿壁画使用泥灰(plaster)制底的手法相一致。在《艺术词典》中,泥灰是:“一种塑性材料,干燥后变硬,由多种材料混合而成。其主要成分包括石灰石、沙和水并在其中添入毛发以增加强度。它被用来涂布室外或室内的墙壁(有时用来作为湿壁画的画基[ground])。”[注:参见[英]爱德华・露西・史密斯著,殷企平等译《艺术词典》,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58页。]而细泥灰(stucco)词条解释为:“快速凝结会变硬的韧性材料,它与泥灰不同。细泥灰是由石膏或熟石灰和沙、水强化混合而成(有时也加葡萄酒等慢干剂,以减慢凝固时间,以便一次能铺较大面积)。这种技术早在古代已为人知,在16世纪被重新发现,此后从意大利传入奥地利及欧洲的其它地区和北美洲。”[注:参见[英]爱德华・露西・史密斯著,殷企平等译《艺术词典》,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95页。]在壁画的制稿阶段,克孜尔石窟壁画的轮廓是以制好的粉本为基础,通过色包拓稿将形象转移到墙体上。关于粉本的拷贝方式,王征认为克孜尔石窟的壁画是将粉本:“放置在结实的纸上或布上面,然后用点燃的香等,在纸或布上按着图稿的线点扎细密的孔制成粉本稿,这样就将稿子放到墙上了。”[注:参见王征《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制作过程和表现形式》一文,《敦煌研究》,2001年第4期,第35页。]这种方法,在中国传统壁画制作中被称为“漏稿”。其中,放稿的粉本材料可能为纸质,中原地区纸的出现保守时间也在东汉时期(东汉蔡伦发明纸在公元105年),况且《辞源》第四册中有:“伦(指蔡伦)曾总结前人经验,始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造纸,世称‘蔡侯纸’。”[注:参见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四),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710页。]也就是说在蔡伦之前,已经有了初步的造纸技术,克孜尔石窟的开凿时间也是在蔡伦造纸技术出现以后,况且布在起形和壁面上平展的效果不会比纸理想。因此,本文认为克孜尔石窟用布做为粉本材料的可能性不大。克孜尔石窟用粉本转移图像轮廓的方法,基本经过这样的过程:首先,是将在纸上完成的画稿,用针或针状工具按形象轮廓扎出连续紧密的小孔;其次,在将纸用水润湿后平整地贴在做好底的壁面,并趁湿用有色的粉包扑粉在纸面上;最后,依照留在墙壁上的色点,用笔勾线定出造型的轮廓。理由之一,是润湿的纸能够较平整地展开于壁面,不会出现移动或者纸面凸凹现象;其二,壁面干扑上去的粉稿易落,而在湿底上扑的干粉保持的效果好且时间长。但是必须指出,上述技法的使用并不等于克孜尔石窟的肖像壁画,就是单一的湿壁画或干壁画画法绘制成的。克孜尔石窟干燥的气候,虽然对湿壁画的绘制不利,但却有着较好的条件保持壁画不受潮湿的影响。所以,不能排除在壁画设色的开始阶段,部分采用了湿壁画技术绘制的可能性。至少,在刻线取形这一特点上,能够看出这是在趁底层墙泥未干时所完成的。
二、勾形、刻线和设色的特点
在勾形的颜色方面,克孜尔石窟供养人肖像早期勾形的用色与佛像较一致,总体以偏暖的土红色或赭色为主。如第118窟(约公元3世纪)券顶北侧壁所绘的比丘像。这一点,基本符合了瓦尔德施密特等人关于第一种画风用色特点的论断。从克孜尔石窟早期开凿的洞窟第4窟(约公元270±90)西甬道券顶壁画中,可以发现原壁画制作者起稿后,为了便于设色时区分不同色块在底层所做的系列标记,由于后来覆盖的颜料脱落而露来,出常见的几种字母符号代表了几种主要不同的颜色。在第4窟主室西壁肖像造型上也有土红色的上述标注字母,并且同为白色可以分为不同几种标记符,比如标为“[XC;%50%50]的总是出现在肤色为白色的肖像面部内,可能代表着面部的白色;面部颜色为土红色的则常以“[XC;%50%50]为记号,而头光色环内反复出现的另一种符号则表示不同的白色。说明在将粉本上墙以后,壁画的制作者随后用土红等暖色进行了第一遍的勾色和刻线,并在形象的不同颜色处做了必要的标记,以确定下一步的上色工作顺利进行。克孜尔石窟第175窟西甬道内侧壁上的一列供养比丘肖像,在袈裟的轮廓和衣纹处理上显然运用了勾形与刻形相结合的技术。所以,能够基本肯定的是,在勾线定稿的这一阶段,克孜尔石窟供养人肖像的轮廓加工大致采用了两种方式:以线为主要手段的勾形方式和局部(如衣纹等处)使用刻凹线取形的方式。刻凹线取形的造型方式,出现在克孜尔石窟早期的部分洞窟内,该技法不会是克孜尔石窟特有的造型技术。因为克孜尔石窟的佛像造型(泥塑)受犍陀罗造型风格的影响在先,以雕刻和塑像为主的犍陀罗式的造型技术,不可能对克孜尔石窟壁画在制作工艺的方法上没有影响。而且,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湿壁画制作过程里,同样也存在刻凹线取形的方法:“将画稿放在位置上,然后用一只尖头木杆,轻轻依人物的边线画一遍,画稿取下后灰壁上就留下了一道沟状轮廓。”[注:参见叶心适《欧洲古代壁画材料和技法的发展》一文,《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6期,第54页。]这种刻线的方法,需要在墙壁没有干透之前才能刻出凹线。显然这种刻线造型的方式,最初不是来自克孜尔地区或犍陀罗地区,而是来源于没有纸张作粉本,但有明暗传统的古希腊和罗马湿壁画技术。湿壁画,英文名:fresco(又名buon fresco或fresco buono),以区别fresco secco(干壁画,也称secco),该词在意大利语中有“新鲜的”之含意。《牛津艺术与艺术家词典》一书中,湿壁画词条里提到:“这项技术(指湿壁画)非常的古老,可以追溯到希腊时代。并且在欧洲之外的中国和印度也可以发现这种技术。”[注:Lan Chilvers,ed: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Art and Artists,(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187]由此来看,克孜尔石窟壁画和文艺复兴时期湿壁画中的刻线取形技术,不排除共同来自古希腊和罗马的湿壁画技术,只是克孜尔石窟壁画是间接地从犍陀罗造型中吸收了上述技术。在湿壁画的保存效果和适应气候方面,该书还提到:“湿壁画在干燥的气候中,能够保存的很长久,但如果有潮气渗入墙壁,带有画面的泥灰层(石膏)会很容易受到影响而起裂破坏。”[注:同上。]从克孜尔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历史上宗教文化和艺术的影响来推断,克孜尔地区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造型渊源,克孜尔石窟都是湿壁画存在和发展的理想场所。该石窟壁画中凹刻线造型的方式,不但可能来自于古希腊时期的湿壁画艺术技法,而且克孜尔石窟壁画中不排除有湿壁画和干壁画相结合的方式。因此,不难理解克孜尔石窟第175窟壁画中的供养比丘像上凹刻出的轮廓线,是在底层泥层未干时刻出的,而这又恰巧证明了本文对粉本趁湿上墙便于扑粉的推断。完成粉本勾色和刻线,并在各个不同部位做出了色块标记后,下一步就是设色(铺大体色调)阶段。克孜尔石窟的供养人肖像设色特点是以涂(平涂)、绘(画)、染(晕染)和点(装饰)四种设色方式为主。而王征认为克孜尔石窟的设色主要为:“平涂和晕染两大形式。平涂一般多用于画面的基础大色块及背景等,用色的主观性色彩意念很强烈,并非完全按物体的固有色上色,而是依据画面需求上色。在此基础上对形象再进行晕染,晕染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薄染法,这种晕染较细致,一般晕染中多不见笔触,晕染时能产生透明的感觉,如第118窟、76等窟。另一种厚染法,则用色较厚,多见笔触,用晕染概括提炼出形体结构,具有浓郁的装饰性表现效果,如第17、47、48、80、198等窟。” [注:参见王征《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制作过程和表现形式》一文,《敦煌研究》,2001年第4期,第38页。]和本文对供养人肖像设色的四种设色方式有所差别。这种差别在于,王征文中把“厚染法”归入“染”的技术理解之中,并且没有提及或关注克孜尔石窟中期本地风格中装饰很强的“点”的效果,而本文将供养人肖像设色的方式分为画、染、涂和点这四个特点,是依据画面中所采取的不同设色手法和效果划分的。如“涂”的特点在第早期的供养人肖像中并不比“画”和“染”的特点突出,画面用笔的特点同传入的凹凸法的明暗绘画有一定影响。
在克孜尔石窟早期的第118窟和库木吐拉石窟早期的第46窟里的供养比丘像造型中,“画”的痕迹尤其比后期的克孜尔石窟第175窟,以及库木吐拉石窟第75窟中的供养人形象明显。其次,“染”的设色特点与趁湿接色后的明暗过渡效果紧密相关。正是如此,才有“晕染”或“罩染”等名称,和“画”的特点相比更带有湿壁画技术的特点。在库木吐拉石窟受中原风格影响的洞窟壁画中,“染”的设色特点最为明显[注:由于这种“染”的上色方式,必须要趁湿衔接才能较好地将过渡颜色,所以不排除在未干的墙壁或先将墙壁湿润后,然后再染色的可能。],如第13窟前壁入口北侧的礼佛图就采用了色泽饱满、明暗过渡柔和细腻的“染”的设色方法。
在供养人造型中,“染”的特点典型的有库木吐拉第79窟主室方坛正壁上的供养人列像。而出现“涂”的设色特点最明显的时期,主要集中在克孜尔石窟发展的中、后期阶段,这段时期克孜尔本地民族装饰特点的造型风格已逐渐成熟,即开始出现平面装饰化的“本地风格”。在克孜尔石窟第199窟甬道内侧壁的供养人列像以及库木吐拉石窟第75窟主室南壁下部的供养人列像中,追求装饰的平面效果较为典型,其设色方式就运用了平涂的方式。最后一个特点,就是“点”设色方式。在克孜尔石窟中期后的供养人造型中,“点”的设色方式较多地伴随着“涂”的方式,虽然这种设色的方式决定了该手法不如前述几种方式所绘的面积大,但是却往往起着重要的装饰作用。“点”的设色主要是在平涂的肖像衣冠、服饰和背景等处点缀上花纹、图案及其它装饰等,以起到丰富画面形象的装饰作用。采用“点”的设色方式,其技术来源离不开克孜尔本地民族艺术的造型方式,这也是供养人的肖像要忠实于供养人的民族特点、风俗习惯和年代的现实要求。因此,出现在供养人肖像中的大量装饰性图案和饰物能够传达出佛像造型中所没有的民族造型艺术的特点,这也是本课题对供养人造型和绘画技法进行研究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上述四种设色方式,基本概括了克孜尔石窟中供养人壁画的绘画方式和用笔特点。在这些特点中,克孜尔本地风格的造型显然以“涂”和“点”为主。
三、“凹凸花”与“凹凸画法”间的技法及特点
在克孜尔石窟供养人肖像中使用的技法,虽然按来源主要可以分为凹凸式、克孜尔本地和中原汉地等几种不同风格的技法。但是在每种风格的运用中,又有不同的技术特点上的变化。这些特点的变化,往往和克孜尔地区所处地域关系密切密不可分,也间接地反映了克孜尔本地风格的形成原因。从较早传入克孜尔地区的“凹凸画法”来看,这个绘画技术虽然后来在隋、唐时期经吐火罗国画师尉迟跋质那、尉迟乙僧父子等人传入长安,并被称为受到“天竺画法”影响的于阗画派技法。(图1)可见这种“凹凸画法”最早却并不是来源于唐代的于阗国,而是来源于更早的天竺国的绘画技法。在《后汉书》第118卷中有:“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俗于月氏同。其国临大水,乘象而战;其人弱于月氏,修佛图,道不杀伐,随以成俗。” [注:参见[南朝]范晔著《后汉书》第118卷。]说明天竺和月氏处于同一时期,并且是“俗与月氏同”。克孜尔石窟供养人造型所体现出的技法特点,基本如下面三点:
图1尉迟乙僧所画的(临摹品)
[注:图片来源:许建英,何汉民《中亚佛教艺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2年版,版图部分,第27图。]
首先,是外来明暗造型技术的影响。可以肯定的是,用明暗体现凹凸效果的造型技术,在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就已经从西域传入中原汉地,并与有“凹凸花”之称的“天竺遗法”有用色上的区别。晚唐诗人杜牧在题为《江甫春》的诗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名句,说明了南朝时期的佛教已经达到了盛期。伴随佛教发展的佛教绘画同样也得到了传播,而南朝著名画家张僧繇(公元502―549)就是这一造型技术的传播者。在许嵩(唐)所著的《建康实录》第十七卷中记载:“(一乘寺)寺门遍画凹凸花,代称张僧繇手记。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即平,世咸异之,乃名凹凸寺。” [注:参见[唐]许嵩著《建康实录》第17卷。]这里记载的天竺,是唐代时对古印度的称呼。而这个“天竺遗法”的设色成分,应当是由朱(红色)和青(群青)、绿(绿色)三种颜色所组成。事实上,也有学者对“朱及青绿所成”这一句进行过分析。如有人认为:“所谓‘凹凸花’,是一种远来自古印度的遗法,其花有朱、青、绿三色组成,是佛教画敷彩技术之一。” [注:参见顾震岩《“凹凸花”与宋人“没骨花”札记》一文,《新美术》,2000年第1期,第17页。]就把文献中对“凹凸花”的用色理解为三种颜色,确切地说是把“青绿”认为是“青”和“绿”两种不同的颜色。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解释,是由于“青绿”在古人的记载中,也不排除指的是一种颜色,而不是两种不同的颜色。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一些记载中找到依据。例如三国时期吴人陆玑在其《毛诗草木鸟兽鱼虫疏》上卷中提到:“竹也绿竹,一草名,其茎叶似竹,青绿色,高数尺,今淇澳傍生此,人谓此为绿竹。”[注:参见[吴]陆玑著《毛诗草木鸟兽鱼虫疏》上卷。]从“其茎叶似竹,青绿色。”的描述中,前人所说的青绿色因该可能是指深绿色。退一步讲,至少可以认为,张僧繇的“凹凸花”画法,主要使用了暖色和冷色这两种色调。张僧繇是南朝时期的画家,因其在一乘寺绘有“凹凸花”,所以该寺后来被称为凹凸寺。而那一时期,正是克孜尔石窟壁画艺术早期向中期发展的阶段,即传入克孜尔地区的“凹凸画法”开始逐渐用笔轻快和形成带有本地特点的阶段。从时间上看,克孜尔石窟尤其是克孜尔石窟早期“凹凸画法”的出现,要比张僧繇在中原地区绘制“凹凸花”绘画技法的时间要早,但是在克孜尔石窟中并未见有用运“朱及青绿”颜色绘制的“凹凸花”式的人物肖像。而尉迟跋质那及尉迟乙僧父子二人到中原的时间在隋末、唐初,这个时间比张僧繇在吴地从事“凹凸花”创作的时间要晚,加之于阗佛教的传播和寺窟壁画的时代并不晚于克孜尔石窟,于阗佛寺绘画(包括供养人)中,同样也没有发现有采用“朱及青绿”绘制出的“凹凸花”技法的壁画。因此,可以认为从古印度传入西域的“凹凸画法”和“凹凸花”所采用的明暗手法是一致的。但是在用色方面,“凹凸花”和最先在克孜尔石窟的壁画肖像中体现出来的“凹凸画法”却并不相同。这一点,也能够证明格伦威德尔等人认为的克孜尔石窟第一种画风特点的观点是正确的。可以推断,所谓的“凹凸花”并不是指的一种普遍使用的绘画技法,而是指运用明暗立体的效果绘制装饰花卉的特称。以此推断,这种建筑体上特定部位的装饰画法,与中国传统的彩画艺术同属一类。所以,本文提出一个推断,张僧繇在一乘寺门上所绘的“凹凸花”应当是绘制在门楣等处,有立体效果和用红、群青和绿三色画成的装饰画(花),属于后来建筑彩画的范畴。这一形式是将明暗画法和红、群青和绿色结合使用的结果。
“凹凸画法”,顾名思义就是运用颜色的深浅、浓淡变化使形象产生立体效果的画法。“凹凸画法”采用的设色技术也称晕染法,又称:“色晕、晕染、叠润、退晕和润色。是指色彩用不同深浅来表现。或从深到浅;或由浅到深。有的运用深浅层次表现,称层晕;有的深浅之间不露痕迹的渲染称烘晕”。[注:参见吴山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大词典》,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9页。]“凹凸画法”传入克孜尔地区,在克孜尔等石窟壁画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供养人肖像的刻画方面,受程式化的影响小于佛像制作的模式化束缚。
在克孜尔石窟中,早期的石窟供养人造型技术与佛像和本生故事等并不明显区别,但是到了中期带有平面装饰特点的克孜尔本地绘画特点,首先出现在供养人的造型技术中。究其原因,这是主要是因为供养人世俗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其与佛教系列中肖像的固定模式存在较大的可调整性。在克孜尔石窟中期采用“凹凸画法”的供养人造型中,早期严谨且谨慎的造型方式和设色特点,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逐渐放松,并且将凹凸画法中明暗过渡的衔接部分舍弃掉,成为了亮、暗面直接对比的造型形式(这就是被称作第二种风格旁系的画法)。其次,本地平面装饰化造型的出现。克孜尔本地绘画的风格,一般认为是在肖像造型的一些特征上发生了变化。如在佛像以及供养人的肖像画中,佛陀及人物一般有面部造型扁圆,肖像装饰性强和平面造型等特点。而克孜尔石窟“本地风格”的出现,即是外来绘画艺术本地化倾向的表现,也是克孜尔石窟壁画艺术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这种走向成熟的“本地风格”在技法上的体现,表现在吸收了本地区民族的浓郁的装饰化特点,并在供养人肖像中绘制出来。
这一特点,一方面大胆地简化了“凹凸画法”对于明暗体积的追求,另一方面却加强了符合本地审美习俗的传统装饰,形成了具有凹凸和平面双重效果结合的“凹凸平面式”造型方式。这种造型的方式一方面在佛像造型中也有所体现,另一方面在供养人造型趋于平面造型的过程中,反映了向本地化造型过渡的重要阶段。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改变,从而使克孜尔石窟壁画,走上了对外来造型形式从审美到技术的民族化演变的道路。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供养人造型,具有明显克孜尔本地装饰风格的肖像,有第199窟甬道内侧壁的供养人列像(也被称为武士像)。这组供养人列像的造型较为相似,色彩至今仍然鲜艳如故。尽管这些身着装饰华丽服装的供养人中个别肖像带有头光,但是在肖像的大小和位置上整齐划一,轮廓线条清晰简练且粗细一致,但未带有“屈铁盘丝”的特点;同时,凹凸晕染的体力效果在这一时期“本地风格”的供养人造型中已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线条清晰、色泽鲜艳和装饰性强的造型风格。通过这幅供养人造型可以看出,克孜尔本地风格的绘画在克孜尔石窟供养人肖像中体现的较为明显,而库木吐拉石窟后期更多地体现出了以线为主的中原汉地绘画的表现方式。
通过佛教的传播路线,克孜尔石窟中绘制佛像及供养人壁画的技术和方法,对敦煌石窟乃至中原地区佛教壁画的技法有显著的影响。如克孜尔石窟在壁画的粉本转形、土红色勾线和在壁画不同部位标出对应的色标的工序上,与中原佛教壁画的步骤基本相似。如在内地:“世代相传的画工成法中,也有师傅起样,标明色号,再由弟子成色的传统。” [注:参见金维诺《克孜尔艺术的成就与风格》一文,《西域研究》,1997年第3期,第8页。]说明克孜尔石窟中壁画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已经流传并影响到了中原壁画的绘制,这是克孜尔石窟壁画技术传播到中原的各地的直接证据。
克孜尔石窟后期的部分石窟的供养人壁画风格,却深受中原汉地画风的影响,或直接就是采用了中原绘画的技法。这也说明了汉地佛教绘画技术存在“回传”的现象。在这一时期,早先的“凹凸画法”,中期的“本地风格”以及后期“汉地风格”的绘画技法,几乎同时并存地出现在克孜尔地区不同的石窟供养人壁画中。因此,克孜尔石窟这一时期的几种绘画风格,在供养人的肖像壁画中出现了相互影响、借鉴和技法混合的特点。尤其是后期库木吐拉石窟的一些供养人壁画中,出现了用笔均匀流畅且设色效果“润染细腻”的近似于湿壁画的绘画效果。关于这一点,今后可以进行专门的研究。
关键词: 浙西区域产业 深度对接 特色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长三角成为国际的制造业集聚地。浙江省是全国电子信息产业最发达的省市之一。根据浙江省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至2008年末,浙江省电子信息化产业企业数已达1万余家,从业人员70余万人,全省电子信息化产业中上市企业23家,浙江省有10家企业被评为全国电子信息技术百强企业,23家企业入选全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全省电子产品总产值列全国第4位。到2010年,浙江省电子产业销售收入达到8000亿元,占全国电子产业经济总量的比重由之前的7.2%上升到10%。通过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就2008年来看,浙江全省电子信息类技术应用性人才需求20000多人。
许多企业面临着国外企业更激烈的竞争。国际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竞争。设计出一套相对完整又切实可行,能深度与浙西区域产业对接的特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浙西区域信息产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我们通过对长三角数十家电子企业进行大量调研后发现,一般企业对传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的评价普遍不佳。
(1)偏重理论学习,但远不如精英教育时代的大学生,而实践技能的训练则明显不足,而且与企业需求差距较大。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不符和浙西人才市场需求,没有贴近行业和企业要求和本地区的就业竞争力。
(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中虽然规划实施适合实际的实习制度,制定了产学合作计划,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但缺少电子信息产业或产业链进行人才需求调研。
3.与浙西区域产业深度对接的特色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1)对浙西电子信息产业或产业链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分析专业的服务面向和岗位群,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浙西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对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进行分析职责分析(专家访谈)和职业行动领域分析,形成专业岗位群工作分析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落实与浙西区域产业深度对接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思想,实现“梯度式,双技能、双循环的应用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分析,结合浙西电子产业发展,以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我们把学生技能素质培养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基础性技能素质培养,二是拓展性高技能型素质培养。根据课程知识的需要,后把授课内容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基础性专业教学内容,二是拓展性专业教学内容。为了把基础性、拓展性教学内容和高技能素质培养有机结合,我们把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分为四个阶段,即“3111”的梯度式、双技能、双循环的高级技能型培养模式,而且在实施的每个阶段,都把素质教育作为重点,渗透到每个教学和顶岗实习环节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
(3)以区域职业分析为基础,开发课程体系。
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开发课程体系框架就是基于职业分析的课程体系开发思想,是以地区企业工作工程为主线,串起整个职业教育教学的相关环节和过程。让区域职业教育的各个元素渗透和融合在教学的过程,渗透和融合在学校的教学环境,实施教学的教师,接受教育的学生,以及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从而形成职业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境。
(4)制定教学标准专业标准和课程教学标准,规范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
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时性教学文件,对专业培养目标和实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是进一步学习情境(教学单元)设置的指导性文件。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的开发和制定,必须由企业技术专家、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等组成的团队共同完成。要求我们以“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学标准文件中必须包含本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岗位(群)分析、教学目标等一系列细致规范文件。在课程教学标准文件中要包含课程制定的依据、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课程教育目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建议学时和教学基本条件等内容。
(5)以区域产业深度对接的工学结合为内涵建设,完成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的改革。
职业教育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区域产业深度对接工学结合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所谓区域产业深度对接以工学结合的课程内容建设主要是指课程内容设计以实际工程应用中具有代表性、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工程项目为案例,进行教学加工、设计和实施,把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融合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工程中,并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课程教学结果。
(6)加强人才培养实施的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实施的保障体系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管理改革、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图2展示了人才培养实施的保障体系内容和实现方法或目标。
4.结语
总之,“与浙西区域产业深度对接的特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案应更注重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时,规划实施适合实际的实习制度,制定产学合作计划,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从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及相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等角度出发,结合学校与企业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增进实践技能的机会,突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实践”的办学特色,以利于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立福,王蕾等.高等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教探索与研究,2010,(04):70-72.
[2]杨晓波,冯冀宁等.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47-48.
[3]戴雅玲.高等院校如何培养适应时代的创新型人才[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1):54-55.
随着的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创业的大潮中,而创业之路是否有一定的模式可寻?虽然已有大量的研究聚焦于创业领域,但在研究具有英语专业特色的创业方向上还很少有人问津。因此,英语专业毕业生如何选择合适的方式自主创业并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有自己特色的经济效益,是形势所至、大势所趋。
一、英语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之理想模式
对于从未亲身尝试过创业的在校生及毕业生来说,他们对自主创业的看法和认识、影响因素、所需的准备条件、理想中的创业途径怎样?为此我们围绕这四个方面设计了一套问卷,对国内12所大学的1500名英语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进行了调查。
从回收的1732份有效答卷看,78.63%的刚毕业学生都表示对自主创业有一点兴趣,但对相关信息了解甚少。对创业相当感兴趣的人占40.95%。这就表示大部分毕业生是或多或少对于创业感兴趣的。回答创业目时,赚钱、积累社会经验、展示自我能力三个问题选择率分别为32.38%、31.43%和34.29%,仅有5.71%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应对当代找工作的压力”。在校期间有过实践创业经历的学生占17.71%,创业的方法有组办家教中介、承包店面、摆地摊,小型手工艺品加工等。
在阻碍英语专业学生创业的因素选择中:“缺乏相关经营运作的相关专业知识”排在第一。更多的毕业生希望能够拓宽学习领域,突出实际运用性。问及英语专业毕业生自身优势时,回答“敢于创新,思维活跃”的人占了61.21%,还有34.2%认为“广泛的涉猎极掌握先进的国际信息”亦是英语专业的优势所在。调查中,90%毕业生们表示希望得到更多实习机会。32%的被调查者认为增加实习经验是为创业所做的必要准备,其比率稍低于“参加创业成功人士的报告”及“实际技能培训”。
调查显示,由于参考标准和信息来源具有同一性,其理想的创业模式也具有趋同性,大都由五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信息搜集期。在校期间能获得更多关于企业管理和运作的培训,最好是创新型有个性化的辅导,积极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创业实践活动,了解创业所需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时间酌情而定)。
第二阶段,尽可能地向创业成功人士学习经验,在实践中摸索可发展的创业方向及途径。(从大三、大四开始至毕业或毕业后累计2~5年)。
第三阶段,创业实践期。毕业后与朋友或有一定社会经验的职业人士一起引进国外先进业务或发展特色英语教育事业。
第四阶段,多方面获取帮助。在创业初期争取获得毕业院校的资金或场地、设备的支持,希望政府可以拓宽融资渠道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如果同时也能获得政府的补助或大型企业的资助将会更有利于发展和运营。
最后,计划在东部沿海、珠三角地区的大城市展开业务,只有5.2%的同学选择在西部地区展开创业,如果中途失败了就等待时机,积累经验。
二、英语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之现实模式
许多同学反映,增多与成功人士的互动可以增强毕业生们创业的自信心及热情,而毕业生们的理想创业模式往往也是参考了这些相同专业背景的创业名人们而定的。因此,我们选择了15名英语专业毕业的成功创业者通过面谈,电话及视频方式进行采访。
对于创业准备方面,近99%的采访人士指出,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创业成功的关键之一是,他们是否有足够的经验。实践的经验可以提高他们的创业风险的认知力,并与书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此外,谈及制约英语专业创业的因素,他们都不约而同的提到:缺陷在于,英语专业毕业生缺乏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受访者丙先生,2002年本科英语专业毕业,现经营一家较大规模的翻译公司,他指出“就自己开公司来说,我觉得英语专业优势不大。从专业角度看,你不够专业,你的英语水平达不到专业翻译水平;从经营角度看,英语专业的学生又没有学过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所以,要想做好创业这条道路,完善自身素质是必经之路。
走好创业路,就要扬长避短。采访案例中丁先生分析“英语专业的优势就是在大学中我们受到的通识教育没有太局限到某一个领域,或者被限制到某个专业,这使我们涉猎的知识比较广泛,以后再创业的过程中能有思想、有创意,因为我们发展的领域可以比较宽”。对于英语专业的创业者,很好的一点就是英语专业对我们思维的限制相对较少,可以通过对各个方向的接触来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将它发展为自己的事业。
通过采访发现,尽管这些成功者在创业之路上经历不同,成功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发展阶段大致可归纳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读书期间通过兼职、做小本生意等积累社会经历,补充经营知识,丰富管理经验,完善自身素质。第二阶段,兴趣培养。英语专业对思维的限制相对较少,可以通过对各个方向的接触来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将它发展为自己的事业。第三阶段,创业领域的选择。自己兴趣所在领域有其发展前景,则可在该领域创业,如果该领域将被淘汰,则应选择放弃。第四阶段,创业前期准备,将创业进行一个比较细致的规划。包括可行性分析、地域选择、项目选择、资金筹集、合伙人选择等,第五阶段,创业实践。利用政府和学校对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鼓励措施,按照自己的创业规划进行创业实践。
三、“理想创业模式”与“现实创业模式”的差异对比
1.现实模式的注重的方向
(1)不能丢下专业
创业之前要深入了解社会,积累工作经验。但同时不能丢下专业,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找与专业挂钩的兼职来积累社会经验,在积累经验的同时也能帮助专业知识的学习。
(2)完善自身素质
通过自己阅读相关管理方面的书籍,也可以通过实习等途径观摩其他公司的管理模式来进行借鉴。
(3)有创意的项目以及一个良好的创业团队
创业合伙人最好从以下人群中选择:一是同学;第二是曾经多年共事的伙伴;第三是曾经一起创过业的人,而且最好一起失败过,大家都知道底线在哪儿,失败痛苦的滋味是什么。
(4)投资渠道要多元
第一种方式是苦心经营,逐步扩大规模;第二种方式可以是找银行贷款,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融资;第三种方式是寻求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多赢的企业战略。
(5)有良好的心态
要有良好的心态,时刻保持冷静的心,永不放弃。虽然他们的创业历程不尽相同,但是做决策的原则是相似的,他们创业的精神更是相同的。
2.理想模式中关注的重点
毕业生们首先关注的是信息搜集,希望能获得更多关于企业管理和运作的培训,最好是创新型有个性化的辅导。其次关注创业的发展步骤,从实现创业的时间阶段考虑较多。第三是创业资金来源和受国家支持程度。
3.比较分析
(1)阶段准备规划顺序不同
在“现实模式”中,积累社会经验被放在了第一阶段,而“理想模式”中第一阶段的规划则是搜集创业信息。已有过创业经验被访者指出:当代大学课程设置落后,脱离社会现实,知识更新速度慢,实践性的人才缺乏。认为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可以在积累经验的同时搜集信息,此时所搜集到的信息都非常具有实用性而且及时有效。
(2)阶段重点不同
在“现实模式”中培养自身兴趣,完善自身素质,寻找合适的创业行业选择占据了最大比例,但在“理想模式”中几乎没有任何体现。当然,在发展自己兴趣的同时,必须要确定这一领域有其发展前景,如果该领域已经要被淘汰,如不及时放弃则需在该领域引进先进技术,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也可以带来成功。但对于初创业的人来说,需要谨慎选择这样的尝试。
(3)地域选择不同
在校生大多把创业目光放在东部沿海,珠三角地区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选择西部地区的很少。理由是,在大城市机遇多,一旦攻克了大城市创业之路就会势如破竹一帆风顺。而采访中有71.3%的创业成功人士认为,不要盲目选择在大城市创业,因为大城市只能容纳部分大学生,且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在大城市工作,最后有一部分盲目涌向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注定失败。
(4)投资方式考虑不同
“现实模式”中投资方式被明显提出有三种:苦心经营、找银行贷款融资、寻求风险投资。但在“理想模式”中,这一点却没有被细细考虑。调查中,尽管在校生均认为缺乏资金是创业的重要制约因素,但具体怎样解决被忽略了,他们更多的是及期望于学校、政府或自身家庭。事实上,究竟学校和政府能够在现实创业过程中提供多少资金支持呢?这又是一个无法考量的问题。
(5)创业心态
“现实模式”中格外说明,冷静、锲而不舍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一点又成为“理想模式”中的一个盲点。专家指出前几年就业形势也非常的严峻,大学生就业心态浮躁,涌向创业之后创业准备不足,对创业人士也不够,对于创业求快,最后导致失败。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创业切记盲目求快,只有冷静下来找准方位,稳扎稳打,坚持不懈才是应有的心态。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英语专业毕业生走自主创业之路是当前就业形势所迫,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创业之路注定是崎岖不平,布满荆棘的,不论是“理想模式”还是“现实模式”,只是一些“规定动作”或“基本动作”,指在提示有志创业者少走弯路,切忌生搬硬套。就英语专业毕业而言,由于其专业的局限性,更应该扬长避短,走出一条适合本专业特点的创业之路。
经济全球化的热潮方兴未艾,语言作为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是不可或缺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在选择创业之路时,应该紧贴国际化这个主题,选择涉“外”方面的行业,方能游刃有余。
英语专业毕业生要注意必要的经济、法律、财经知识补充,以弥补自身专业知识不足的缺陷。要想取得创业的成功,光有英语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英语作为一门技能和工具应该做到技艺精湛、运用自如,如果只是半生不熟,技能一般,是不可能适应竞争日趋涉外行业的需求的,也无法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他们听得多,说得少,关键是不敢说。所以本人认为练好口才,首先要练自己敢说的胆识。个人胆识的确立,应该建立在良好自信心上。为此查字典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锻炼口才的资料,供大家参考。
锻炼口才的建议:
1、每天起来阅读成功口才激励语:
A 我是世界上最好的演说家
B 我的口才一天比一天好
C 我有良好的交际能力,而且朋友越我越多
D 我有无比的魅力和良好的气质
E 我能自由应付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人
(每句读10遍)输入潜意识!
2、每天寻找3个不同的人谈话
3、每天读一些口语化的文章,要大声读出来,最好读到嘴麻为止
最重要的是:坚持!坚持!再坚持!
口才锻炼的实例
1、工作面试中如何做自我介绍
工作面试的自我介绍,一般在三分钟,这个自我介绍是主考官为了更多的了解你,所以在这三分钟内,尽量把尽可能多的信息传递出去。
举例:
你好!我叫张文魁,20xx年毕业于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xx年至今一直在思贤教育担任演讲口才课程培训讲师,大型公开课演讲和两天一夜的公众讲话培训班是我的主要工作。
在大学期间开始系统研究世界演说家卡耐基、世界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亚洲成功学权威陈安之、推销之神乔吉拉德、中国式管理专家曾仕强等等成功人士的宝贵经验。
20xx年,特地赶往上海进修演讲与口才,得到了许多成功人士的指导,如陈安之国际训练机构中国总代表林正财先生,中国婚纱摄影行业第一名张斌总裁,亚洲讲师之一林伟贤等等。
20xx年曾受武汉一家著名培训公司邀请,出任该公司特聘讲师,开展大学生演讲与口才培训,培训学员遍布整个武汉。
之后,又去北京系统地研究魅力口才与公众演讲,与许多在北京的著名演说家探讨了如何提升口才水平与公众演说能力,回到杭州后,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公众讲话训练系统。
至今,已在全国高校做过上百场巡回演讲,激励了不少的在校大学生锻炼提升演讲口才水平的热情,也帮助了不少在校大学生树立公众讲话的自信。
2、生活和社交场合中如何作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一直困扰着许多人,很多人害怕作自我介绍,觉得不知道自己介绍什么,除了名字之外还能讲什么。其实自我介绍在我们人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自我介绍,可以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是从积累人脉也好还是工作生活也好,都给起到很好的作用。很多学员经常跑来问我如何去设计自我介绍,今天就整理下思路,简单写几点,分析分析,希望对大家能有一定的帮助。自我介绍分不同场合,不同环境,我们平时应该为不同场合准备好所需要的自我介绍,花一点点时间用心准备下还是有必要的,一般你设计好的自我介绍至少可以用好几年,到用时拿来就用,也不再会为不知道怎么介绍而发愁了。
生活中和社交场合中的自我介绍要讲究简洁明了,一般在10秒钟左右,有时伴随的是握手。
举例:你好!我叫张文魁,弓长张,文武双全的文,一举夺魁的魁,来自思贤教育(很高兴认识你)。
这种自我介绍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姓名;第二部分:姓名简单解释(方便他人记忆);第三部分:来自哪里。作为生活和社交场合,这样的自我介绍已经足够了,有时候也可以根据情景,把第二部分也去掉,直接就是你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就可以了。
3、在公众前如何作自我介绍
在公众前作自我介绍和在生活社交中的自我介绍就不一样了,不能像生活中的自我介绍那么简单,毕竟你站在一个舞台上,既然站上去了,就让大家对你多了解点,你也把握机会宣传下自己。
自我宣传其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像马云走到哪都会讲他的阿里巴巴,牛根生走到哪都会讲他的蒙牛,俞敏洪走到哪都会讲他的新东方一样,我们要学会不断去宣传自己,让更多人知道你,并对你留下深刻印象。
举例:亲爱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叫张文魁,弓长张,文武双全的文,一举夺魁的魁,来自思贤教育,今天很高兴能在这里认识这么多优秀的朋友,那么祝福在座的每一位朋友,自从认识文魁这一刻起,家庭更幸福,事业更成功,文武双全,一举夺魁!谢谢!(时间:30秒左右)
设计灵感
意大利歌剧、假面舞会、老电影,BAROLO红酒、白兰地,以及扑面而来的歌谣和海风,摩登都市的享乐意象,成为TRANDS重温经典的灵感之源。
质 料
奢华精致,强调细腻温柔的触感,完美的质地造就了无比的多功能性。双面性面料让精神和身体都能感受欣喜及自在的体验;体贴的天鹅绒表现出男人与生俱来的内敛和内心的朦胧;光鲜的高科技尼龙传达着成功男人卓而不群的态度。
色 彩
经典的黑色、蓝色,温顺的驼色,还有不同程度的灰色,在深与浅的色调间变幻的暗红色,皆予人无比温暖的感觉,这些充满深邃魅力的色彩,优雅、含蓄地流露出TRANDS男人对于新生活的尊敬和热爱。
款 式
城市中的生活,纯粹的梦境,丰富的叠穿层次,妥帖精致的线条变为无穷的活力。从正装、长褛,到合体马甲、双排扣外套等,这个季节的TRANDS男人拥有令人感动的美学提案。为增添一份绅士风度,长裤的剪裁讲究轻便、挺括,几乎可以任意搭配穿着。
配 饰
闲适镇定的阴柔气质在领带间荡漾,图案的运用扮演着重要角色,条纹、格子、波尔卡圆点、佩兹利纹等,在或明或暗的黑白色调间自由切换,折射出不可多得的成熟智慧。
记者:请您解释一下Trands(创世)为什么是“无国界品牌”
石:之所以说Trands(创世)是无国界品牌,是因为Trands(创世)是中国的品牌,但它却有着意大利的设计理念、韩国的生产技术、欧美的运营模式,它有着国际化专业团队:首席设计师是意大利的伊万诺・凯特林大师,技术总监是意大利的路易吉・布劳迪先生,企划主管是日本的吉村雅彦先生,欧美区域的营销总监是戴维・玛格丽特先生,集团顾问是韩国的申弘淳先生,品牌顾问是中国的闵庚水先生。从简单的意义上来讲,Trands(创世)品牌是无法以国别来区分它的归属问题,因为它汇集了全球最伟大的智慧、集合了全球最好的服装品质特点、拥有全球广泛的经营渠道,所以Trands(创世)是无国界的品牌,是全世界男人的品牌。
记者:Trands的消费人群是什么样的?
石:Trands是专门为世界商界新贵量身设计的高级品牌定制男装,它所面对的消费人群是在28~50岁的商界成功人士、行业精英、企业高管、投资经理人、社会名流、都会高级Office人士等。这类人群有着良好教育背景和经济基础以及广泛的社交圈子,这些类人群也正是与Trands品牌国际化相对应的人群。
记者:为什么主题是“马背上的约会”,寓意何在?
石:在今年Trands的秋冬装会上,我们推出了户外休闲系列、商务装系列等,这类款式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商界成功人士、行业精英、社会名流等,他们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拥有广泛的社交圈子。在国外,衡量贵族的标志不是简单的说拥有多少财富,而是你拥有什么样的马,来马背上约会的定是精英男士,也是Trands的目标消费者。我们希望通过今天的“马背上的约会”,来传播一种尊贵、绅士的骑士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也正体现出了我们消费群体所追求的那种高品质的生活和追求,通过他们的参与和亲身体验,向更为广泛的消费群体传播Trands的品质特点和品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