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装置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范文第1篇

一个世纪以来,首饰经历了从高贵走向平民的过程。人们对于首饰的看法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主要关心首饰的经济价值转变为既重视其商业意义叉关注它的表现形式、佩戴方式以及所蕴含的艺术情怀等等。与传统的贵金属珠宝以及如今的商业首饰相比,当代艺术首饰的魅力是无可比拟的。随着20世纪60年代星期的装置艺术这一多元化艺术形式的影响,当代艺术首饰也呈现出更加耐人寻味的姿态。当代艺术首饰作为一种多元的、年轻的创作形式,除了自身完善与发展之外,也为传统首饰和商业首饰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启示。

关键词:

当代艺术 首饰 装置艺术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080-02

当代艺术首饰作为首饰领域中的重要门类之一,逐渐摆脱了首饰中材料的保值价值观念,拓展了原本依附于人体的装饰功能,成为一种艺术家与设计师钟爱的表达手段和载体。如今的首饰艺术家与设计师们着眼于首饰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精神内涵,喜欢通过首饰与身体的配合,探讨人与物的关联性。因此,首饰已经不再仅仅是传统观念中财富、身份以及阶级地位等的象征物,而可以扩展为一种与人具有某种关联性的佩戴物。

回顾百年的首饰历程,主流艺术的革新总是会对首饰艺术产生明显的影响。目前普遍认为设计史上有过两次力图实现设计艺术化的时期:第一次是20世纪前后的“新艺术”运动时期;另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时期。此外,现代艺术也为艺术首饰语言形式的丰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艺术首饰的发展正是在这些艺术思潮的影响下逐步发展与演变成今天的多元风格。装置艺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时期,虽然不及首饰的历史渊远,却深深地渗透到了当代艺术以及设计当中,包括当代艺术首饰。

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或设计师在特定的展示空间中,将现成品通过分割、组合、错置、扭曲、悬空、叠加等手段予以中心构件,以表达其自身情感和艺术观念的一种艺术创造和展现形式。装置艺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年轻艺术家们大胆地通过对雕塑、建筑、绘画等传统艺术的消解,运用“包括现成品在内的一切可供使用的艺术手段和材料”,不受主题、内容、形式限制的自由创作,以此表达对社会理念的强烈诉求、对历史的再现诉说、对人与自然的哲性探求、对个人心灵的自我救赎或者只为纯粹哗众取宠的热闹。追溯第一件装置艺术作品,应当是杜尚大师的《泉),一件带手写签名的小便器。1917年,马塞尔.杜尚(Duchamp,1887-1968)把一个从商店买来的男用小便池命名为《泉》,匿名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展览要求作为艺术品展出。2005年,他的小便池被全球500位重要的艺术界权威人士评为:对艺术史影响最大的艺术作品。装置艺术摒弃了绘画的本体,取材于生活、表现于生活,不仅不影响对艺术的表达,反而比绘画艺术更加贴近观众。此时所表达的观念,不仅仅是代表艺术家本人,而是依靠观众的参与和场景的效果影响观众的感受和思考模式。

艺术首饰与装置艺术并不仅仅因为同属于艺术范畴就可以直接结合在一起,二者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这样的共同点,使当代艺术首饰绽放出装置艺术的火花时,让人为之惊叹。

首先,艺术首饰与装置艺术都非架上艺术,确切地说,装置艺术并非架上艺术,而艺术首饰虽然不是商业产品,却是某种程度上具备商业价值的艺术品。在这一点上,二者都是作为艺术表达的载体而存在,装置艺术更加大胆、纯粹,具有极强的视觉张力和无限的可能性。当代艺术首饰正是深深汲取了装置艺术的这一特点,彻底颠覆了首饰的外观、与人的关系以及本质上的概念。

其次,艺术首饰与装置艺术都不能作为没有观众的客观存在。离开了艺术家所倾注的观念和情怀,离开了佩戴者或者观众的解读与欣赏,是没有意义的。装置艺术一向具有强烈的放射性视觉效果以及引入入胜的故事性或者思想性,因此观众在装置艺术中的解读是大量的思维交换以及思想的碰撞,观众可以臆测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也可以自由地产生自己的理解;无论怎样的解读,都达到了这套装置的目的――连接了艺术家与观众的意识。这种接受美学在传统的首饰上体现很少,而在当代艺术首饰中,首饰连接了艺术家(设计师)、佩戴者和观者三方的意识。只有在一定的场合下,首饰充分表达了艺术家(设计师)的创作理念、佩戴者所要体现的精神状态以及在这个场合下观者的感受,才能充分实现首饰的价值。

首饰是载体。

在当代艺术首饰中,我们不难发现,首饰成为了一种媒介、一种载体,艺术家可以通过首饰不断发现新的视觉形式,创造新的美感以及新的佩戴方式;艺术家也可以不局限于任何材质与结构,纯粹地表达对于生活、自然、社会等的发现与感悟。

总体来说,作为载体,艺术首饰包括两个元素―思维与视觉,简单来说就是表达什么(思维/精神层面)与怎么表达(视觉/物质层面),通常这两个元素是相互转化的。

例如艺术家西尔克.弗莱舍( Silke Fleischer)的作品《拾起>(Pickups)与《相称>( Fittings)(图二),放大了我们与批量生产的物品间的关系。比如饮料瓶盖、绳子等这些生活物品,大多数人都会对这些微不足道的物品熟视无睹,这些物品可能名字都没有,人们在生活中往往意识不到它们。但实际上,它们的设计都带有强烈的目的性。艺术家在挑出这些物品的同时,将它们从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背景中剥离出来,对它们进行重新定义。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关于“物”有一个理论,“物”就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这是一件典型地运用了装置艺术的创作手法所设计的当代艺术首饰,它的取材随处可见――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简单直观地突出了艺术家关于“物”的再解读,另外,这些首饰上的组件甚至可以像平时一样扣上或是拔开,这样就达到了装置艺术最具魅力的环节――交互性。常规首饰一般都是直接佩戴,不具备操作性的,而在装置艺术熏陶下,艺术首饰可以具有一些可操作的装置性,增加体验乐趣,也更好地体现了创作意图。

上述例子看起来廉价、平凡,却巧妙地表达了艺术家独到的生活探索,引发了观者的共同思考,并且即使是这样的首饰也是可以佩戴的,并没有丧失它的基本功能。而其实在当代艺术首饰领域,存在很多一般人想象不到的首饰形式。很多艺术家专注于探索“首饰”的存在艺术。同样是由于接受美学,一个物品之所以成为某种物品,是因为人们普遍接受了它,并且赋予了它区别于其他物品的定义。而首饰艺术家就是要打破这种已成定局的定义,不断拓展艺术首饰存在形式的可能性。这样的探索往往给人惊喜,具有强烈的实验性、创造性,甚至破坏性,这样的探索位于艺术首饰发展的前线,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例如米米,莫斯科(mi-mi Moscow)的作品(图三)。艺术家认为材料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自己要表达的想法,金属、石头、纸或者塑料,都相当于调色盘上的各种颜料一样。想要另辟蹊径,就要以一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传达不同的思想、体会和经历等。在艺术家看来,最难能可贵的财富,就是“大不同”。这位艺术家的手法常常是用一些精密的金属构件,将一些遥不相及的物品(蜡烛、青蛙、煎鸡蛋等等)与佩戴者连接起来,不论从材料还是佩戴方式都完全超出了常人接受的范畴。这种大胆尝试带来的视觉冲击告诉人们,不是挂在脖子上或是环在手腕上的才是首饰,作为装置艺术手法下的首饰探索,一切都是具有价值的。

除了以首饰为载体来表达艺术家思想的首饰创作以外,还有很多是专注于另一元素――视觉的创作。例如首饰艺术家马丽娜.马索内( MarinaMassone),创造的是空间结构。她不断地探索各种材质、让它们的科技性能展露无余、让它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比如作品《蜂窝》(图四),艺术家追求着形态最为纯粹的内在,她分析了所有的形态以及形态语言,认为美就潜藏在于物品自身的框架中,这是一种理性的纯粹的美。

虽说装置艺术并非架上艺术,而是一种短暂展示的空间艺术,但是结合了装置艺术的当代艺术首饰,不但具有艺术价值,还可以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在商业领域,艺术首饰属于一种比较小规模,比较私人化的消费。艺术首饰不同于大批量生产和销售的商业首饰,艺术首饰从艺术家的创作开始,到制作,到销售渠道,再到买家购买这每一个阶段都是比较私人化的过程。尤其在装置艺术这种后现念主导的艺术形式熏陶下的首饰,则会更加与众不同,与一般的大众审美不相协调。

装置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装置艺术;艺术流派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172-01

装置艺术,这一艺术流派好像一直在一种尴尬的状态下发展,所以也许好多人对它不是特别的了解。关于装置艺术的起源根据目前的文献记载大致有两个版本,一是被称为装置艺术的鼻祖:19世纪末,一位法国邮差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用水泥、石头和贝壳独自一人修建了造型怪异的“理想宫殿”。另一种版本是美国艺术评论家胡・大卫斯认为装置艺术是人类古老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遥远回声,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原始洞窟中的岩画可以说就是装置艺术的前身。

像其他艺术流派一样,装置艺术也产生在一种社会背景下。19世纪60年代,科技水平飞速猛进,精英化,纯粹化的艺术山穷水尽的时候出现了新的艺术活动,这些活动与当时的潮流不同,它使西方艺术峰回路转,另开局面。装置艺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装置艺术一词是在1970年中期以后使用的,当时书中也称其为“环境艺术”。在以后几十年中,装置艺术出现了迅猛发展. 许多艺术家开始大胆使用生活中的日常用品甚至废弃品来做创作,随着不断的发展,装置艺术作品体积越来越大,元素种类也越来越多。这时期的艺术家们强调:装置是一种艺术呈现的过程,从形态到构造,然后进入现场。由于他们的选材使整个创作过程看起来非常平民化,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我认为装置艺术比其他艺术流派优越。艺术本来就不应该划分高低贫贱,更不是上层人的独享品,艺术应该是所有人共享的大餐。

上世纪中后叶,西方一批年轻人的反叛精神从政治延伸到艺术。艺术家们藐视传统的艺术分类,他们试图去掉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等人为分隔的篱蕃。他们不愿意受定义的约束,随意运用一切他们所需要的艺术手段和材料。这一批年轻人在装置艺术的成长中有不可磨灭的功劳。随后装置艺术出现了繁荣的景象,西方也有了专门的装置艺术馆。

装置艺术在中国的起源现在普遍的看法是始于劳神伯格的展览。但是在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对装置艺术的印象是从毕加索的牛头和自行车开始的。八十年代时期装置艺术在厦门、武汉这样的地方性城市陆续发展,但是它的市场却在中国一直不算景气。后来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发展,一直到现在,当人们谈起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装置艺术时,好多人对他也都貌似有一种似曾相见但是不熟悉的感觉,学术之下的市场也仍旧迷雾重重,困难重重。装置艺术在中国和西方发展都是那么艰辛是有原因的。装置艺术和传统的架上画不同,架上绘画只需要占用墙上的面积,而且绘画面积不会很大,即便是雕塑作品也只是占用一席之地,而装置艺术作品随着发展体积越来越大,展览起来就会不方面。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存问题。绘画作品在展览之后可以直接卷起来,而且现在的画纸比较好,有利于长期保持。但是装置艺术在这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所以储存问题是装置艺术致命的弱点。装置艺术在选材的时候就倾向于选择日常用品,甚至废弃品,所以有的作品甚至在展览完之后就成为毫无意义的垃圾。其实这也不完全是装置艺术选材的错。装置艺术作品一般都直接反应了所处社会背景下的人和事,现今社会又是一个步调特别快的状态,时过境迁,当时一件不错的作品它所反映的主题就过时了,所以人们也就没有理由再去收藏它。装置艺术作品也就是这样经常和收藏价值擦肩而过。

装置艺术范文第3篇

装置艺术在形式上的特殊性,导致了对其思想本体认知的淡化,从而影响了对其艺术思想深层的有效读取。装置艺术结构的形成,是人们对事物理性认识、感性表现的结果,是意象思想的一种表达:装置艺术应该从了解其精神结构开始,而了解装置艺术的精神结构,不但是我们思想上的进化,更是一种再创造。

精神结构是精神、思想和观念范畴内的,从更深层次上讲,它是一种精神文化,是指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心理素质、精神面貌、行为准则、审美观念等,是文化的核心。从个人精神层面来说,个人精神层面具有不稳定性,人们固有的视觉识别习惯主要源于视觉的依赖。在复杂的社会里,个人的生长经历,为人的阅历,做人的原则都是不同的,包括思想的教育,由于人们思想的成立是从小建立起来,这也是任何人无法复制的,对装置艺术的理解与创作就随之受这些客观先天的因素所引导与制约。对于艺术来说也就形成了艺术的门派,绘画的风格及装置艺术的精神结构。人们从最初的形似到神似,这种思维观念的转换也体现出它的基本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这样的思想不断的发展,并与艺术结合在一起,使得艺术与思想、艺术与生活、思想与生活、个人与社会等一切的沟通。

装置艺术是将不同题材、不同材料,以夸张、简略和排序等表现形式,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实物,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延异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通过主观的艺术处理,使人们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充分的表达出来的形式,是对事物理性的认识欲与感性的表现欲的升华形式。装置艺术的发展如同其它艺术发展的状况一样,都是受当下多种单一与复合的观念所左右的,也受其自身发展经验的积累所促动。一般而言装置艺术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具有现实的可见性和思想置换的随意性。一方面,对装置艺术造型而言,强调“意高于形”,“形随意转”,用这样的手法改变形的原始性来宣扬自己作品的思想,思想是形的灵魂,思想的可见性主要表现在其固有的精神高层结构。

从表面上看,给人没有共轨的视觉感官,其实质的特征具有很强的叙述功能,于感觉而言能给人最真切的印象,另一方面,思想置换的客观存在,体现了作品精神思想层面的程度。它们支撑着作品的内涵,这种特征和形式,可使作品更彻底,更有效地改变事物常规逻辑关系。思想控制着作品,作品体现着思想,思想受作品的牵动,就这样互相牵动着,嫁接在彼此之上。

人类文化的发展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衣、食、住所需要的物品和工具,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核心载体,是物质文化基础上衍生出的独具特征的人类共有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集合,是装置艺术的创作基础,在这基础之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认识活动过程所产生的结果。艺术家们也同样用装置作品来表达自己文化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念与文化理念,或是反映这某种社会的现实等等,在某种情况下也会形成政治文化精神层面的表达。这是人类新的精神观、价值观、道德观表现出来的主要途径和来源,也将把人类文化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这种多媒介、多维度和多形态的艺术样式。综合采用雕塑、建筑、政治、音乐、电视等各个不同的文化领域,去进行分解、挪用、重构的艺术处理。

另外,它的意义产生在观念的体验与观众的参与之中,也产生在心理和物理层面的互动之中。在装置艺术中,最主要的是利用好材料来表现作者的观念。

装置艺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室内设计;装置关系;艺术探析

一、室内设计和装置艺术的融合原则

1.美学原则

这里的美学原则指的是室内设计要注重美感的塑造。

要遵循多样化原则,以满足产品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在室内设计中,小型的作品应尽量避免材料滥用、造型不规范的现象发生,这样作品才能呈现出令人满意的艺术美感。室内设计中,不同的文化因素在此碰撞和融合,而为了能够将这些不同的文化因素巧妙地整合以呈现不同的艺术美感,就要求设计者有较高的文化功底和文化造诣。

要遵循对称均衡原则,设计过程中要体现设计的中立平衡、稳定平衡和不稳定平衡,要通过对室内设置构件的合理回转、移动等手法,来实现整体的美感表现。

还要遵循对比调和原则,通过不同的手段和处理方式实现室内装置的协调调和,达到和谐的自然美感。这就包括物质的材质、形状和色彩等多方面的对比调和。

2.人文原则

这里的人文原则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自然资源、地域、民族和宗教。自然资源因素,指的是在最大程度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和价值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给人以归宿感。地域因素,指的是充分体现地域风情,采用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观、装饰和空间关系,给人以地域的特殊魅力。民族和宗教因素,指的是从设计对象的具体需求出发,设计效果体现不同的情感诉求。

3.统一原则

装置艺术不仅会对室内环境带来影响,也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官感受和影响。同一性原则,主要指两个方面,即气质和形态。气质上的统一,利用不同的装置方法和手段,来体现独特的空间氛围和感受。形态上的统一,主要是针对装置在空间布置上的不规律性而言,利用装置不受传统设计方式局限约束的特点,充分融合不同形态的装置,给人们的空间感受带来愉悦。

二、装置艺术和室内设计的融合方式

1.与环境的完美融合

与环境的完美融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色彩上的改善

色彩依形式而存在,能够给人以强力的视觉感受,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装置颜色的巧妙搭配是室内环境的独特部分,能够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由于色彩的独特性,即使脱离物质的本身属性,它也能带给人独特的情感感受,因此具有重要性。

(2)形式上的重构

形式上的重构,包含了对原有形式的尺度、变异及材质三个方面。

装置材料的巧妙变化是室内设计中装置艺术创新的有效办法,丰富的材料是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得以实现的条件和基础。尺度感是为了使室内装置的布置达到预期不低。装置的尺寸主要是从人的需求出发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更,要实现与人的感官感受的巧妙融合。重构尺度不可避免地会给人以陌生感,带来错觉,因此就需要注重空间感的把握。变异重构是对装置实态的异化,具有各种不同的手法,主要有扭曲、叠置和简化等等,另外其还有一些比较夸张的手法,例如穿插和断裂等。变异重构在目前的现代主义室内设计重收效甚好,在此种手法要以抽象和简化为主。

(3)对环境的巧妙点缀

对环境的巧妙点缀指的是通过利用装置在室内空间的冲突性,点缀环境,使整体美感得到充分表现。对环境的巧妙点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装置的挪用及并列

装置的挪用及并列指的是在不造成装置形变的基础上,将多个装置共同并列放置在同一环境中,形成一定的对比效果,这目前的装置艺术中应用较多。

装置的挪用及并列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可见于现代室内环境中。比如通过在室内摆放一件或几件古董或者是具有古典气息的家具,使其原有的环境和氛围发生改变,同时性质也发生变化,此时的室内环境具有了独特的观赏性。

杜尚的作品《泉》就是装置语境再造的典型例子,这也是装置艺术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代表性手段。将各种具有不同风格的装置安置在一个环境中,通过不同程度的对比感受,给予人们强烈的视觉和感官感受,夺人眼球,实现和表现出其艺术性。

3.装置的篡改置换

装置的篡改再造是指通过利用组合、涂抹和剪切等多种手段对原装置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造,使其区别于原装置,但又有其新的亮点,它重在采用轻松快捷的方法对原有形式进行创新性改造。

装置的篡改置换早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运用,比如对植物进行修剪使植物更加具有观赏性。而在现代室内设计领域中这一方式运用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的789工厂,在设计中,设计者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结构,对其工厂内部进行了重点的环境改造,使其区别于原有工厂的环境,呈现出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

改造旧建筑这一工程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它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建筑垃圾,还能增强旧材料与新环境的互动性,将原有建筑的价值部分保了下来。

4.装置的转化再造

与装置的挪用、并列和篡改置换不同,装置的转化再造是在不修改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将传统资源融合起来然后进行再创造,主要在语言上形式进行艺术创新,形成较为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一方法运用的较为典型的是北京的香山饭店,其对多边形和圆形的利用较为灵活多变。

三、总结

室内设计要注重装饰性、生活性,同时还要注重实用性,在具体的设计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将三者巧妙地融合起来,同时还要从方面和多角度出发进行综合的调整和改良。室内设计和装置艺术的巧妙融合能够改变以往传统的室内环境设计的枯燥性和重复性,提高室内设计的价值,是室内设计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参考文献:

[1].童黎彬.解析室内设计与装置艺术关系【J】.现代装饰(理论).2015

[2].谢青伶.室内设计与装置艺术关系初探【J】.室内设计.2006

[3].钱兆权.室内设计中的装置艺术运用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

[4].陈健.论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装置艺术范文第5篇

摘 要:“装置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相当强的艺术门类,本文通过分析室内空间设计与室外景观设计中的装置意象特征实例,对装置艺术进行深入理解探讨,在联系设计意象思维,对这一意象思维特征进行总结归纳。探寻装置艺术意象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表达形式。通过总结装置意象对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积极作用与影响,达到对当前环境艺术设计进行补充的成果。

关键字:环境艺术;装置意象;装置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83-01

相对于装置艺术,环境设计的概念内涵要大得多,除了艺术性的要求,它还包含了更追求功能性的道路、建筑及各种公共和私人场合。而所谓“装置艺术的再生性”主要指的是在环境的构成领域中,通过打破、重组原本的空间、结构而建立起新的视觉空间与心理空间的一种对“环境组成”的重新解读。装置艺术与环境设计的结合,不仅能为环境设计提供新的思想和内容,同时也能为环境设计注入新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促进环境设计发展的作用。

一、室内环境设计与装置艺术

除了通过简单的装修对环境进行美化外,室内环境设计还要求通过对空间造型、艺术品,细节色彩等要素进行综合性的整体设计,在满足对室内要求的各种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确保室内设计的艺术形式对审美价值的反映与体现。室内环境设计不止要满足室内空间的用途,在性质和意图上更应以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和意境来满足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对于建筑空间的需求。

室内设计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1.物质层面:包括室内空间,家具陈设等;2.技术层面:包含结构工艺、对室内设计的规范标准等;3.精神层面:由前两个层面所反映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等。在国内外的许多餐饮、休闲空间,为了营造艺术氛围,加深情感交流,常将一些有特殊意义的装置符号应用于室内设计中。在建筑领域中,文脉符号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可广泛应用与建筑内部构件及各类构筑风格的处理上。因此,为充分发挥艺术作用,装置艺术可充分运用于室内环境的空间造型、艺术品和细节色彩等方面。

所以,只有将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重点转移到观念性上,在更大程度上接受装置艺术的观念性因素,着重对室内环境设计中的环境氛围、美感与品位、心理感受与文化内涵等进行重新思考定位,而非简单的追求形式。一旦将装置艺术与室内环境设计艺术相结合,不止会对室内环境设计带来新的活力与动力,更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人们对建筑空间在物质和精神上的不同需求。

二、室外景观设计与装置艺术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耳闻目睹的一切事物几乎都可以归类为环境构成的要素之中,无论是城市广场公园、街区景观、居住区、街头绿地等环境景观,还是小到街边桌凳,雕塑作品、铺地栏杆、花坛水池,甚至于自然界的山水草木等,这一切几乎涵盖了室外造型艺术的所有。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各类如户外雕塑、园艺造景、街心广场等公共环境艺术的建设日渐频繁并趋于完善,给钢筋水泥的城市建设带来的勃勃生机。而这些公共环境艺术的建设在为城市建设创造美的同时,也担负起了承载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与人文精神、民族精神所彰显的社会公共文化。

在现代环境中,作为景观环境中的重要“道具”,装置艺术已经参与到了城市景观的构成当中。在一些相对较为重视环境景观的地区,其景观与艺术装置和实用装置的结合通常相当完善,以完全将艺术装置与实用装置融合成了景观规划中的一部分,在定义了室外空间的功能特征的同时,也确定了室外空间的秩序,丰富了城市景观环境的内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装置艺术在作为一种设施景观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景观。

总之,借助于物化的景观环境形态,装置艺术已与景观艺术完美融合,并逐渐的渗透到了以视觉艺术为主导因素的物境、情景、意境当中。由于其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理解,装置艺术打破了景观设计中对自然元素的常规认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设计中的中庸式表达。可以说,景观设计的形式由于装置艺术的介入而更加独特、饱满,从而打开了一个新的令人兴奋的视觉与情感思维境界。

三、结论

作为装置艺术的核心思维,装置的意象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审视和阅读甚而理解环境艺术中的装置艺术作品。这些作品的设计思路与表现形式大胆而奔放,在设计中也力求对传统设计的质疑与超越,是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重要的时代标签,但是,无论材料空间的丰富性语言如何多变,其围绕展开的中心侧重点依然是“情感的表达”。而装置意象作为装置艺术的折射点,在环境艺术中常能体现出新时代“以人为本”、“以情动人”的精神文化内涵。而其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渗透,更进一步的将艺术融入到生活之中,垃圾饿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