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策划案例分析

策划案例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策划案例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策划案例分析

策划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摘 要 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跟进,科学技术不断升级换代,经济水平的层层攀升,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工作不断向着科学化、人性化管理方向迈进,在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对于计划生育档案也就逐渐的重视,因此,对计划生育档案进行数字化的管理是当前工作发展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 计划生育 档案管理 档案数字化

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中,需要向着数字化的方向不断的创新发展,以此来提升整个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当前形势下,数字化铺天盖地的渗透生活的各个角落,计划生育档案也无一例外的加入到数字化应用大军中,但是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档案的管理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数字化应用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因此,解决计划生育档案数字化管理进程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民生问题。

一、计划生育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思路探讨

改革就是一种变化,任何一项改革必将是对前一种模式的创新和部分否定,对于计划生育档案的改革也体现此种观点。在对计划生育档案数字化管理中,需要坚持得基本思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数字化技术要和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现代化相匹配

计划生育档案数字化管理最终落脚点就是能够更好的服务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更新推进,无纸化办公已经在我国的企事业单位中普及,在档案管理中,各地各级部门也相继开发了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一段时间的应用,计划生育档案信息系统有效的促进管理工作的便利,同时也提升了计划生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档案管理的改革换代必须要符合现代化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今后的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便利之舟。

(二)数字化技术管理应当借助于需要社会网络

数字化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涉及的硬件以及软件多种多样,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等,都是建立数字化管理的必备基础。计划生育的不断推进,国家也逐渐的转变计划生育改革模式,在计划生育管理中,已经形成了上至国家,下至乡镇的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大环境已经基本具备,这些信息、社会网络的完善为档案数字化管理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三)数字化技术管理要依托高技术管理人才

传统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就是借助于纸媒,这种形式较为简单,而数字化管理需要一定的技术性人才做系统支撑维护,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也随之提升。在具体的工作环节中,管理部门应当e极引进数字化信息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同时内部员工要加强培训,帮助其转型升级适应工作的新变化。

二、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数字化优化策略

(一)计划生育档案工作的情报管理

计划生育数字化管理中,情报工作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优化了传统的情报管理,将复杂的数据以及数字信息,通过数字化处理,建立了较为准确且精准的数据数;同时,数字化处理技术利用的是二进制代码。这样可以将计划生育档案中的信息和计算机数据进行统一处理,这样既可以利用数码技术的优势,又能保证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和标准性。在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中,尤其是进行情报管理工作中,需要对网络进行浏览咨询,然后利用这些功能对档案信息进行有效及时的更新。这样可以保证在档案管理的实践中,更好的对档案资源进行共享。网络技术的应用,最大的优势就是提升档案的集成化管理,在计划生育情报管理中,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具有较高的职业操守,保证档案的严谨性和实用性,对于档案的管理要分门别类,保证信息资源的准确有效。

(二)计划生育档案资源数字化管理的虚拟化

数字化的服务器一般就是将虚拟的资源进行整合,呈现各种信息,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应当利用资源的虚拟化对信息进行集中化管理,从而而有效的提升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虚拟化档案资源的构建,就是将计划生育档案资源和图书馆的公共平台进行相互连接,借此平台提供更为优质的档案服务,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档案资源的及时跟进更新,这对计划生育数字化档案管理以及系统和模式的创新都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计算机技术是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核心和基础,只有有效的应用才能更好的实现应有的效果在档案工作中使用文档管理集成系统,可以对传统的档案管理和数据库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从而简化工作流程,优化工作效率,完善管理机制。

(三)优化数字化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和人员建设

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制度在长久的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弊端,相关部门应当正视这种问题的存在,将原有的、落后的制度升级为规范的、科学的档案管理制度,为更好的全面的推行数字化档案管理提供坚实的制度保证。同时,对于档案管理中,还应当对计划生育部门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例如邀请专家进行讲座,传授更为专业的理论知识,优化员工的知识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上应用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了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主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在大力的推进普及,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组织化以及网络化的建设,更好的保证计划生育档案管理迈向更高层次的阶段。

参考文献:

策划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一、文书档案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优势

(一)提高档案归档人员的工作效率

通过做好文书档案现代化管理工作,可以进一步规范文书档案管理的流程,改变传统的文书档案管理方式,全面提高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而且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对文书档案进行整理和归档,可以有效的减轻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文件信息资料的收集、存放、分类等工作更为快捷和便利,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提高档案的查阅速度

利用现代化管理方式来做好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提高文件查阅速度。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随时对文书档案资源进行检索,档案使用者在利用档案信息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查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有利于档案利用工作的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有效节约。

(三)提高文件的传递速度和安全性

文书资料在日常公文处理过程中,传递时极易发生丢失的情况。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文书资料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和流转,有效的提高了文书资料的传递速度,保证了文件的安全性。同时还可以通过档案管理系统来对档案密级进行确定,并设置具体的操作权限,以此来保证文书档案信息的安全。另外,现代化管理方式下的电子文书档案,有效的提高了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和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加快文书档案现代化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建立现代化的文书档案管理制度

强化文书档案的制度化建设,对于提高文书档案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化文书档案管理制度与技巧的结合,可有效保护存储文书档案。建立现代化的文书档案管理制度,要求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当摒弃过往传统的管理制度与体系,以国家文书档案管理基本原则为指导,结合组织内部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架构等实际情况,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文??档案管理制度,所建立的制度应当与时俱进,且具备鲜明的科学性、灵活性与合理性,如坚持“文档一体化”、逻辑归档、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共存等。现代化文书档案制度的建立,能够改变过往不合时宜的制度,为单位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新的工作形式,进而不断完善文书档案管理制度和体系,为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制度保证。此外,还应当注重文书档案编修制度的规格与健全。在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中,有计划对文书档案的编修制度进行查阅、编修与完善,确保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还有必要建立文书档案管理绩效考评制度,强化对工作人员的考核,促使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积极高效地投身于工作当中,增强制度的实效性。

(二)应用先进手段实现文书档案现代化管理

当前办公自动化系统得以普及,在具体办公过程中,通过OA流转即能够完成收文和发文,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加快文书档案管理观念的转变,充分的利用现代化化手段来提高文书档案的管理水平。因此在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充分的运用现代化管理软件,依托于计算机技术来对文书档案进行整理、储存和查阅。同时还要通过创建OA系统软件与现代化管理软件的接口,实现来完成公自动化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这样电子文件数据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即能够直接进入到档案管理系统中,完成归档工作。而且有效的保证了纸质档案与电子文档之间信息的一致性。另外,各机关单位还要通过运用相应的软件来加快推动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在保证文书档案质量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文书档案的应用价值,加快促进文书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三)提高文书档案检索效率

在文书档案检索方面,首先通过对当前的文书档案进行全面的普查,根据各行业发展的需要,针对一些不具有利用价值的文书档案进行移除,以减少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中内容的重复性;而对文书档案进行普查与无用档案的清除,也是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实现标准化与科学化的前提。其次,通过对文书档案进行组合,对于一些内容较多的文书档案将其分为几个类别清晰的案卷,并重新梳理内容繁杂的档案,将各档案之间的联系明确,以促进文书档案资料的利用率以及检索效率。与此同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来规范档案题名,以提高文书档案检索的准确性与效率。因为实施文书档案的规范分类,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快速检索与提高利用效率,而只有提高文书档案的题名准确性,才能使档案发挥其具体的效用。

(四)不断完善和健全文书档案管理体系

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文书档案管理水平,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注重构建完善的文书档案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文书档案管理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各单位需要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并按照文书档案管理的要求来建立健全文书档案管理体系。同时还要注重文书档案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各部门之间在日常工作要做好协调工作,加强工作中的交流和配合,确保实现信息的全面传输和实现对文书信息的完整记载。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及繁琐的工作,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配备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并在实际工作严格按照具体的要求来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确保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并对每一个档案人员的相应职责进行明确,全面提升文书档案现代化管理的质量。

策划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材

中图分类号:F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231-03\

案例教学法最早是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被应用,现已成为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哈佛商学院商业和企业管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超过教学总学时数的80%。通过案例教学,哈佛商学院已经培养出众多工商管理、财务管理领域的精英。现在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应用,并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具有特殊效果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在我国应用较晚,首次运用是在1980年大连中美培训中心首次厂长、经理研修班,此后在多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其独特的特点使其必将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被大家所推崇。

一、会计专业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积极进行思考、讨论、课堂发言、撰写报告,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学生进行身份体验,并在实际工作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实际操作、语言表达、信息获取、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

会计是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实践中。传统的授课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会计相关理论知识,只对相关会计信息进行简单描述,学生远离真实的会计环境,对所讲授的内容很难理解和消化,对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会束手无策,不知如何解决,而案例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情境,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此外,会计案例可以贯穿多个知识点,融会多学科知识,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作用。因此,案例教学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广泛运用是大势所趋。

二、当前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案例教学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管理类专业,特别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案例教材质量有待提高。案例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质量的高低。目前在会计专业课程运用案例教学可选择的教材较少,导致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案例过于简单,没有相应的案例背景及相关资料,且将复杂业务分解、删除,结果变成类似课本例题式的案例,失去了案例的特色,采用这样的教材往往会使案例教学变成举例教学。

2.教师实践经验有待提高。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必须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实践经验和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但目前高校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到企业参加过实践,接触会计实践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是从书本中了解企业,其理论功底较扎实,但缺乏实际工作经历,对会计实务工作流程了解不够,且由于条件有限,高校教师虽然有些能到企业参观调研了解到一些企业情况,但了解深度不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使案例教学只能照本宣科,可能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导致案例内容的选择、课程组织和引导、案例点评等存在不足,进而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3.学生的参与程度有待提高。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只起到辅助、引导作用。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参与程度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学生受长期灌输式教学的影响,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学,习惯于接受教师意见或课本中的意见,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参与的习惯,其参与意识非常低。(2)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和扩展性,对案例中的一些问题,考虑不够全面,因此不能紧扣案例做分析,甚至是无从下手,对案例中的问题找不出解决的办法,更谈不上灵活运用案例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3)有些学生碍于面子,怕自己回答错误被同学嘲笑,而不敢参与到讨论中。(4)案例教学要达到较好的效果,应采用小班教学。但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并且财会专业是热门专业,学生规模庞大。各学校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往往采用合班上课,人数可达上百人,有的甚至会超过200人。这种情况下不利于组织案例讨论,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时不足。目前很多院校的教学计划中,会计专业课程课时都较少,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基本上只能把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内容讲解完,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不能将案例中的相关环境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将案例信息变为了教师加工后的描述信息,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将案例教学变为了简单的举例教学。

三、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优化对策

1.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案例。案例教学能否取得好的效果,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案例。应鼓励教师进行案例研究,编写高质量、适合学生需要的案例教材,这就需要大量资源支持,会计专业课程和企业实务联系紧密,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工作,了解企业对专业的需求,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以适应社会需求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使教师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在会计实践中搜集真实的会计案例数据,然后根据收集的资料编写出高质量会计案例教材,并且要每年不断进行充实更新,使其不断完善。

2.教师要精选案例。案例选得是否合适,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围绕教学目标精选案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开展每一堂案例讨论课之前,都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侧重点来精心选择和设计案例。

在案例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实践性,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应用性、可操作性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应以会计实务为蓝本,将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概括、整理和提炼。二是代表性。应让学生通过对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进行分析,逐步扩展到对一般的案例的分析和评价,从而归纳总结出会计与理财工作中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三是针对性,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并且要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学生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掌握。四是综合性,案例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从对单一知识点的了解转化为对问题的综合分析和判断。因此,所采用的案例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要让学生有讨论和思考的余地,使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另外,为了弥补课时不足,教师在设计好案例、开展案例讨论之前应先把案例资料发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前有足够的时间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并开展小组讨论,这样不仅节约了课上时间,而且能促使学生在课前对案例进行分析时对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复习,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案例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研究和实验基地,开展会计实践与调研,定期同实务界进行业务交流与研究、技术咨询和服务等方式,鼓励教师参与到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中,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

4.调动学生积极性。案例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首先,应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应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使学生由“要我说”转变为“我要说”;再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知识水平、素质能力、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在课前,可将案例资料提供给学生,要求其阅读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案例进行分析,课上采取分组讨论、总结发言等形式,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同时又给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充分调动每位同学参与的积极性。

5.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使学生身历其境以会计或审计人员身份参与案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案例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要有始有终,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发言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措施等做出评价,并提出一些值得思考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另外,课后教师应对本次案例教学的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不断修正和完善案例教学,提高案例教学水平。

6.改革学生成绩评价方法。会计专业课程应对以一张试卷来评定成绩的方式进行改革,可将学生的成绩构成分为: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等几项,还可以尝试增加课堂表现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对于课堂表现主要是针对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具体表现,包括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和对问题的理解分析水平。课堂表现在总评中所占比重高会促使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而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对于不参与讨论的学生还可实施扣分的方式,以强制其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7.改革教学计划。良好的案例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改善课堂气氛有很好的效果,是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应鼓励教师开展案例教学。针对案例教学课时不足问题,应改革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增加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课时,以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足够的学时用以开展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 刘婷.案例教学及其在会计专业课程中的运用策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2] 余凯成.中国企业管理案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3]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王,马春爱.案例教学应用现状分析――以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为例[J].会计之友,2011,(6):114-116.

策划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也随之不断的完善。我国电网运行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安全、经济、可靠,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还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制约着我国电网的安全运行,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自动化设计、技术规范、日常维护等方面加强沟通和联系。为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应采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策略,体现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作用,对提高我国电网的安全管理水平并付诸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1 当前对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的分析

1.1 设计不科学、合理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电力系统上还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伴随着近几年的城乡电网规划,我国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方面越来越成熟,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电网技术标准,加上电网技术设计不合理,很容易在实际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运用中出现事故,影响到电力系统安全运行。

1.2 电力设备质量问题

在应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时,常常因电力设备运行问题产生一系列安全事故。然而,这通常是由于电力设备以及自动化技术不能达到统一标准所造成的。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成熟,厂家大都只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重视产品的性能及实用性。有些产品技术含量虽高,但产品并不过关。甚至有些产品生产过程中缺乏起码的质量保证措施,有些外购件的生产更是缺乏管理,导致部分投产的变电站问题百出。另外,有些厂家电力企业内部专业人员对系统认识不透彻,造成设计漏洞较多。

1.3 对技术管理不够规范

在电力系统中, 其应用自动化技术必须由高素质专业人员进行管理,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自动化技术维护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普遍偏低。并且,关于对自动化技术的维护大部分都是由生产厂家完成的,而专业管理人员却十分缺少,由此看来,他们完全忽视对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进而常常在实践操作或者是维护方面,对所存在的安全事故处理的不够及时,进而增大了系统维护成本,另外,又为电网安全运行埋下大量隐患。所以,为从根本上有效解决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应用中存在的诸多安全问题,那么我们首先要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维护队伍,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大关于电力安全教育的宣传。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各类安全问题。

2 切实提升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对策

2.1 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人员综合素质

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工作岗位和在岗员工的职责,使员工可以处在一个动态的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对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员工们意识到生存的源泉就是不断的丰富和提高自身。(2)根据岗位职责设置培训内容,对于技术人员,要使其掌握先进的技术能力,提高实际的操作能力;对于管理人员,要使其明确企业发展经营战略,熟悉先进的管理经验。(3)在企业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员工的从思想上得到转变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4)树立员工的终身学习管理,使员工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完善自我,提高自学能力,以满足企业发展对其的需求。

2.2 提升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应用的维护水平

为进一步提升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维护水平,那么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自动化技术管理队伍,同时还要定期组织各种教育培训工作,以便提升维护人员的整体专素质与能力。同时,也可以真正解决自动化技术管理中存在的推卸责任现象。近几年,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对人们日常生产与生活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数字化电网与变电站开发十分普遍,进而保证了电力系统稳定、安全的运行。事实上,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发展主要是借助各种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及时采集与处理电力系统中所需的运行数据和通信数据,最终完成电网既定管理目标,同时又要提升自动化技术的智能化以及信息化水平,确保电网可靠、安全运行下去。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提升电力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从而大幅度降低电网运行成本。这对进一步加快城乡电网改造产生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强化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应用的管理水平

2.3.1 合理设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模式

当前,我国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和发展中,其缺少足够的经验,所以,对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设计方面要全面考虑多个因素,进而再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降低各类安全事故发生概率。为进一步确保电力系统运行效率,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手段设计:①对自动化技术分布式结构的合理化设计。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对控制、保护、测量等诸多信号传送给处理层信号处理模块, 借助管线将其传送给电力系统设备当中。其中分布式结构,要求各个单元模块都应该相对独立,以免相互间发生任何影响。②通过提升系统可扩展性与兼容性等来提升自动化技术管理水平。事实上,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通常都是由两部分构成,即硬件部分与软件部分。同时在系统中设有与之相对应的串行通信接口, 以便在各种电网环境当中,都可以轻松的应用自动化技术。③优化设计电力系统达到提升自动化技术管理水平。对于电力系统来说,要尽可能简化二次接线,同时利用高质量的继电器把存在质量的继电器予以替换, 同时对开关柜和主控制界限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最终达到优化开关柜内接线的目的,与此同时,又能减少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上述三种模式不仅能够切实提升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管理水平,而且又能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下去。

2.3.2 制定统一、标准的制定规范

为确保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更好的应用,必须建立完善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管理标准,去确保电网高效运行,并且又能减少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在应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时,首先确定出有利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标准规范,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出电力系统的功能。除此之外,对于电力系统中的通信控制器、模拟盘以及RTU 等电力设备,都要严格斩首自动化技术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减少因标准不够规范而引发的一系列电网安全事故问题出现。

3 结束语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其国家对电力行业发展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对于电网运行最基本的要求即为“安全、可靠、经济”,确保我国社会发展有足够的电力资源。另外,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自动化技术发展成为现代电力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当前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正在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所以,为确保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安全管理水平,那么就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使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朝着标准化、智能化、规范化的方向快速发展。除此之外,还要重点强调对自动化技术应用的管理,既要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又要优化电力系统设计,这样一来,为电网运行安全、可靠的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推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晓光.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2013(8).

策划案例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创新

1 引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我们引入了信息化社会,对于档案管理而言,也必须在档案信息化背景下创新自身管理策略。由于在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管理策略,合肥市档案馆的档案查全率由之前的36.7%提高到了现在的100%,档案查准率也由之前的13.7%提高到现在的100%,档案查找的平均时长也有原来的5分钟降低为了现在的不足1秒钟,可以说,在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管理策略,能够有效的提高档案信息的使用效率,降低档案信息的使用成本,进而催生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有必要对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管理策略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2 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管理策略的理论概述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全世界的日益推广,全球目前已经步入了一个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阶段,在档案管理中也是如此,档案管理也已经进入了信息化阶段。所谓的档案信息化就是将现代化的信息科技应用于在原本采用传统方式进行的档案管理活动中去,以实现从管理模式上对于档案管理过程进行优化,将档案管理的重心从档案实体转移到档案信息上去,以实现在信息化社会中,更高效率更持久的对档案资源进行管理,更好的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简单概括,就是指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条件下,采用信息化的方式对档案管理进行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并最终也依靠信息化的方式来服务用户的档案管理全过程。因此,必须要在档案信息化背景下,必须要创新档案的管理策略,以便于档案信息化进程能够顺利推进,档案的价值和作用能更加充分的得到利用,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

3 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管理策略的基础

3.1 档案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管理策略的信息技术基础

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了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也必须以计算机以及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才能够发展起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对于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升,不仅计算机和网络的硬件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相应的数字化技术、检索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都为档案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管理策略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便于社会对档案资料的查阅与使用。

3.2 档案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管理策略的社会环境基础

信息化已经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网上订餐、网上订票、网上购物、网上娱乐,可以说,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已经处处离不开信息化。因此,档案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管理策略,目前已经具备相当广泛的社会环境基础,人们已经日益意识到信息化所带给我们的好处。因此,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基础下,档案信息化能够真正提高档案资源的共享范围,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信息高效沟通机制。

3.3 档案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管理策略的人才培育基础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档案管理人才培育体系也逐渐变革,在高等学校的学科体系中,档案学学科已经逐渐并入信息资源学院里,并且学界也普遍认可档案学是信息资源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档案管理人才的培育中也逐渐重视对于计算机技能、网络技术以及档案学知识的综合培养。可以说,我国目前已经培育出了一大批具备专业知识和信息化素质的档案管理综合性人才,为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管理策略,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培育基础。

3.4 档案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管理策略的相关政策基础

政府和有关部门近些年来出台了诸如《信息化社会建设条例》等一系列的普及和推广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政策;特别在档案管理方面,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法规条例,促进在档案管理中不断的创新和变革,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其中,实现档案信息化。国家直属的一些档案部门也率先以身作则,积极推广档案信息化,不断开发和创新管理策略,取得了明显的信息查阅效率和管理效率提高,为档案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管理策略奠定了充分的政策基础。

4 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管理策略的具体内容

4.1 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管理理念创新

想要在信息化时代真正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首先要创新管理理念。要调整自身的管理理念,适应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管理。要始终以提高档案的信息利用效率为首要目标,时刻都要保证档案的规范化和开放化。特别是,要注意随着信息时代流动性和开放性的增强,必须要时刻保证重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创新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管理的管理理念,注重开放性、规范性以及安全性理念意识的提升。

4.2 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管理技术创新

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管理策略就离不开档案管理技术的创新。一方面,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应当结合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工作的实际状况,不断的学习新的便捷的信息管理技术,并将其有针对性的运用与档案管理工作中去;另一方面,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管理技术创新必须也有大量的管理技术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才能够更好的对档案更好的进行信息化的创新管理,为档案的管理技术管理创新做好充分的铺垫。

4.3 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管理手段创新

首先,就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特色优势,为档案档案馆建立专门的网站,利用网络来更加便捷的提供档案信息查阅与使用的服务;其次,通过网络来建立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力求做到收集档案资料的及时性规范性和便捷性,并以统一的格式在专门的档案管理信息服务器上归档;最后,要结合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形势,建立专门的档案信息化数据库,信息化的档案数据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各项档案信息,既能够保证档案服务的覆盖范围,又能够充实档案管理的内容以及提高档案利用服务的效率。

5 结论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档案管理事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会与巨大挑战。据此,本文主要对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管理策略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对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管理策略进行了理论概述;其次,从信息技术基础、社会环境基础、人才培育基础以及相关政策基础四个方面来具体的介绍了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管理策略的基础;最后,从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技术创新以及管理手段创新三个方面具体介绍了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管理策略的具体内容。受时间、本人的知识储备以及研究能力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本文仍然存在一些分析的不够透彻的地方。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我必将在继续完善充实自己知识体系的同时,更加注重同客观实际的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立新.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J].管理科学,2011(04).

[2]赵子孺.档案管理信息化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05).

[3]陶红.浅议档案信息管理创新[J].档案管理,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