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温酒斩华雄的故事

温酒斩华雄的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温酒斩华雄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温酒斩华雄的故事

温酒斩华雄的故事范文第1篇

《三国演义》这种虚实错杂交融的写法,很容易使读者把史实与“小说家言”混淆一气。为了“核实”《三国演义》中的“虚构”成分,笔者翻读了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所著的史书《三国志》。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将《三国演义》中的一些“虚构”说明如下,供读者备忘。

周瑜不是“气死的”

《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写周瑜被诸葛亮“三气”后,“怒气填胸,坠于马下”,“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

其实,历史上的周瑜是在赤壁之战后,在回江陵的途中,因箭伤发作病倒在巴丘(今湖南岳阳县),医治无效而病逝的。

《三国志・周瑜传》说,周瑜待人温文尔雅,“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三国志・江表传》说,周瑜和老将程普共事,程普自恃年长,常欺周瑜,而周瑜胸怀若谷,总不计较,感动得程普后来对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赏自醉。”《三国演义》之所以虚构周瑜心胸狭小、嫉才忌能,最后被诸葛亮“气”死的情节,目的是为了突显诸葛亮的智慧形象。

蒋干并未中周瑜之计

《三国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段,说的是曹操部下蒋干因与周瑜“自幼同窗”,前去劝降周瑜,竟中了周瑜之计,“盗得”周瑜伪装的已降曹操的将领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结连”东吴的信,回到“江北”后把信交给曹操,致使曹操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

据《三国志》载:在赤壁之战前,确有曹操遣蒋干到东吴劝周瑜归顺一事。据《三国志・周瑜传》注中所引《沅江表传》载,蒋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蒋干虽去东吴游说,但见周瑜对孙权矢志不渝,并以讽言讥语相刺,所以蒋干“但笑,终无所言”,然后就回归曹营了,并没有“中计盗书”一事。

诸葛亮未用“空城计”

《三国演义》讲述了诸葛亮用“空城计”的故事。说的是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率兵5000去西城搬运粮草时,忽然得到司马懿统率15万兵马朝西城而来的报告。诸葛亮在身边只有一班文官的情况下,急中生智,令蔽去军旗、大开城门,亲携两童子,登上城楼悠闲弹琴。司马懿见状大惊,疑有伏兵,遂引兵而退。

其故事纯属虚构。

据《三国志》载:诸葛亮出师魏国5次,而出祁山者仅两次。诸葛亮出师北伐与曹魏交兵时,魏明帝曹睿派曹真、张颌率兵迎战,马谡为张颌所败,失守街亭,司马懿“尚为荆州都督,镇宛城”,并未参加这次战役。

华佗没有为关羽刮骨疗毒

《三国演义》中所讲的“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据《三国志・华佗传》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的爱子因病而死,曹操十分后悔自己下令杀死了华佗,使自己的儿子无人救治。由此可见华佗被害,最晚也在建安十三年,这说明关羽中箭后刮骨疗毒时,华佗早已死去多年了。虽然《三国志・关羽传》中有关羽中箭后刮骨疗毒的记载,但并没有说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是华佗,如果是华佗,史书一定会记载的,因为华佗是当时名医。因此说《三国演义》中讲的“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是不能当史实来对待的。

“怒鞭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刘备

《三国演义》第二回中“张翼德怒鞭督邮”的故事,按史书记载原是发生在刘备身上。《三国志・先主传》载,当时刘备为安嘉县尉,督邮到此县检查工作,刘备求见,督邮不予接待,刘备盛怒之下直闯入内,把督邮在地打了二百棍,又把督邮拴在马桩上,把县尉的印绶挂在督邮的脖子上扬长而去。《三国演义》把这种豪爽粗犷的举动,移植在了疾恶如仇的张飞身上,作为小说是恰到好处的。

关羽没有“斩华雄”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关羽温酒斩华雄的精彩故事,是“小说家言”。

据《三国志》记载,斩华雄的不是关羽,而是孙坚(孙权之兄),斩华雄的地点也不是在汜水关,而在阳人(今河南临汝县)。东汉末年,董卓“欺天子,压诸侯”、激起众怒后,曹操、王匡、刘岱、袁术和孙坚等人组成联军,兴师讨伐董卓。孙坚与袁术合兵进驻阳人后,董卓遣兵进攻阳人,就在这次交战中,孙坚斩了董卓手下“英勇无比”的都督华雄。

关羽没有“过五关斩六将”

《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历史上是没有的。

据《三国志・先主传》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黄中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这就是说,在关羽离开曹操之前,刘备已奉袁绍之命到了许都南面的汝南郡,与刘辟等领兵攻打许都附近地区。关羽得到刘备的消息后,只能由许都南下以归故主,而绝不可能“千里走单骑”北上寻找刘备。因此,关羽不会“过五关”,也不会“斩六将”了。《三国演义》所以虚构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旨在表现关羽对刘备的忠贞之节和义勇之概。

“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

《三国演义》中讲述了赤壁大战时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精彩故事,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为他确有所本。

据《三国志》记载,“草船借箭”的乃是东吴的孙权。此事发生在建安十八年孙权和曹操战于濡经的时候,这已经是赤壁之战以后的事了。

温酒斩华雄的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三国志通俗演义》 酒 功 过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描绘三国时代各个军事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彩色画卷。为了突出政治、军事这一斗争的核心,作者将各种社会关系的描写都与政治、军事联系起来,大到军事集团之间的关系,小到亲戚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婚姻关系,就连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酒也与之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于饮酒有过多次的描写,但是,这些饮酒几乎没有家庭生活中的亲朋相聚、节日喜庆,而是与政治、军事斗争密不可分,酒在政治、军事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具体说来,酒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具有以下三种功能。

一.传威壮行、彰显气概功能

“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的这段唱词,说明了酒有壮胆助威的作用。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酒的壮行作用在关羽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三国志通俗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其精彩片段是就是关羽温酒斩华雄。斩华雄以前的形势是这样的:十七路诸侯响应曹操的号召,公推袁绍为盟主,以长沙太守孙坚为先锋,联合讨伐董卓。兵进汜水关,即遇到董卓的部将关西大汉华雄,华雄骁勇异常,打败孙坚,连杀诸侯大将。面对华雄的挑战,诸侯无人敢出,当此之时,关羽挺身而出,愿出战,斩华雄之头。为了给关羽壮行,曹操命人给关羽斟热酒一杯,先饮后战,关羽却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銮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斩华雄这件事,就关羽个人来说,是他一生英雄战斗历史的开端,此后他不断斩将立功,声名大振。而酒在刻画关羽神勇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酒在凸显关羽英雄气概方面的功能还见于《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鲁肃为讨回荆州,在军中设下鸿门宴,邀请关羽赴宴,关羽独驾小舟,率亲随数人赴宴。酒至半酣,鲁肃提出归还荆州之事,关羽以酒宴不谈国家事为由予以推辞。鲁肃部将欲出袭杀关羽,关羽挟鲁肃之手来到江边,登舟离岸,挫败了鲁肃的阴谋。这里酒在显示关羽无畏的勇气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决战先机、养晦障眼功能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有很多的政治、军事活动是在酒的掩盖下悄然进行的。小说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面对董卓的专权和滥杀无辜,司徒王允决定设美人计,让董卓与吕布反目,借机除掉董卓。王允先令良匠嵌造金冠一顶,送与吕布。吕布来王宅相谢,王允乘机留吕布饮酒,酒至半酣,二青衣引貂蝉艳妆而出,与吕布把盏。吕布与貂蝉二人眉来眼去,“又饮数杯,允指蝉谓布曰:‘吾欲将此女送与将军为妾,还肯纳否?’布出席谢曰:‘若得如此,布当效犬马之报!’”美人计初见成效。又过数日,王允请董卓来家赴宴,天晚酒酣,王允令貂蝉出来歌舞,董卓称赏不已,王允当即将貂蝉送与董卓,“命备毡车,先将貂蝉送到相府”。连环计至此已然成功一半。此后董卓大闹凤仪亭,父子反目,王允劝吕布除掉董卓。在整个连环计使用的过程中,酒的功能处处在发挥关键作用。当年十八路诸侯的未竟之业,竟然在酒席宴间得以实现。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酒在军事斗争中发挥决定作用的是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群英会的故事发生在赤壁之战时期,赤壁之战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一场大战,也是作者花费大量笔墨精心设计的一场战役。此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消灭了吕布、袁绍、袁绍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现在率领数十万大军南下,欲一举平定江东,消灭孙权集团。孙权派周瑜为都督,率领水路各军迎击曹操,敌我双方隔长江夹江对峙。周瑜本想利用北方军队不习水战的略势,利用水战打败曹操。但是,在偷看曹军水寨之后,发现曹军“深得水军之妙也”。原来素习水战的蔡瑁、张允归降了曹操,周瑜看准了二人是自己破曹的最大障碍。要破曹操必须先除掉蔡张,正在无计可施之时,周瑜的同窗蒋干奉曹操之命前来劝降,周瑜决定通过蒋干,借曹操之手除掉蔡瑁、张允,而这一切皆是在酒的功能下进行的。周瑜为了实现自己的计谋,给了蒋干最高的礼遇,举行群英会,招待蒋干,江东诸将作陪。宴会一直进行到深夜,周瑜佯做大醉,“呕吐狼藉”,携蒋干抵足而眠,为蒋干盗书提供有利时机。为了使蒋干深信不疑,周瑜在梦中泄密,并且梦话内容与密信内容并无二致。同时,周瑜还安排了探子密报蔡张二都督急切不能下手的话,并且还要让蒋干听到,是蒋干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心盗书。最后,曹操中计杀了蔡瑁、张允,除了周瑜的心腹之患。在群英会蒋干中计这一情节中,酒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酒,周瑜的计谋就会落空,蔡瑁、张允也不会被杀,赤壁之战胜负难料,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可能改写。

酒在军事上的应用,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还有很多,如第二十二回张飞胜刘岱、第七十回胜张郃都是借助于酒的功能。

三.酗酒乱性、丧师取败功能

酒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有其不利的一面,过度饮酒,不仅会伤害身体,而且会给事业带来负面影响。《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就有多处酗酒贪杯造成军事失败,进而丧失生命的战例。

小说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在官渡之战相持的最后阶段,曹军缺乏粮草,面临败绩。曹操听从了谋士许攸的建议,袭击了袁绍的粮草重地乌巢,焚烧了袁军的粮草,结果曹操转败为胜。乌巢粮草被烧的原因是守将淳于琼“方与众将饮了酒,醉卧帐中;闻鼓噪之声,连忙跳起问:‘何故喧闹?’言未已,早被挠钩拖翻”。结果“粮草尽行烧绝”。

第七十三回,关羽北伐樊城,即将出发之际,先锋傅士仁、糜芳饮酒,致使账后遗火,烧着火炮,把军器粮草尽皆烧毁。大军未出,就发生此事,先伤了锐气。

第一百回,诸葛亮出祁山,大败曹真、司马懿,形势十分有利,都尉苟安押解粮草,因贪杯好酒,迟误十日,被诸葛亮杖责八十。苟安怀恨降魏,司马懿令其回成都散布流言,施反间计,后主急招诸葛亮回成都,结果失去了一次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饮酒取胜与饮酒误事最为典型的,当属张飞。对于张飞来说,应该是“成亦酒,败亦酒”。张飞不仅饮酒误事,而且还为此送掉了性命。

第十四回,刘备奉命去打袁术,张飞自告奋勇愿意留下守卫徐州。刘备要求他一者不要酗酒发疯,鞭挞士卒,二者听从人谏,张飞满口答应。刘备走后,张飞把刘备的话忘在脑后,每日在家参酌,还不过瘾,聚众官豪饮。“自斟巨觥,连饮了几十杯,不觉大醉”。还把不能饮酒的曹豹打了五十鞭,结果,曹豹差人送信给女婿吕布,让其连夜取徐州。吕布兵到时,“张飞正醉卧府中,左右急忙摇醒”,“张飞此时酒犹未醒,不能力战”,不仅丢了徐州,连刘备的家眷也不顾及了。

如果说上面的酗酒使张飞丢失城池的话,那么张飞的最后一次酗酒丧失了自己的生命。《三国志通俗演义》第八十一回,写关羽被杀之后,为了给关羽报仇,张飞“下令军中,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入账告曰:‘白旗白甲,一时无措,须宽限方可。’飞大怒---叱武士缚于树上,各鞭五十。”并命令来日倶要完备,否则即杀二人示众。与其被杀,不如杀人。范疆、张达准备杀掉张飞投吴。当晚,张飞“与部将同饮,不觉大醉,卧于帐中”。范、张二人以短刀刺入腹中,张飞“大叫一声而亡”。一代名将“伐吴未克身先死,秋草长遗阆地愁”,溘然殒世。张飞之死,除了性格原因之外,还与他性喜嗜酒密切相关。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功能,酒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为商谈政治、军事问题以及评价天下人物提供了环境气氛。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这里酒起到营造平等和谐氛围(虽然是表面上的)的作用。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在酒的作用下,曹操想到自己所建立的丰功伟业,面对滚滚的江水,诗兴大发,横竖赋诗《短歌行》。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在箭如雨发的形势下,诸葛亮与鲁肃在舟中闲适的饮酒交谈,体现了孔明履险如平的大智大勇。

温酒斩华雄的故事范文第3篇

《三国演义》是由罗贯中根据魏晋时代的史书与宋代的三分、元代的三国戏和罗贯中自己的思想合并在一起的小说。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三国演义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1去年,我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我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把它读完。

我对《三国演义》里的人物的评价是:诸葛亮——足智多谋的一位贤相,吕布——有勇无谋却是最能打的,关羽——大义凛然却是一个悲剧式英雄,姜维——在智慧和武力方面都超过诸葛亮,曹操——一代奸雄,董卓——东汉末期的霸主,赵云——仅仅次于吕布……

《三国演义》是一本巨着,我希望大家也读一读。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2“东汉末年有三国。。。。。。“这是一首歌曲开头的一句歌词,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对三国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国演义》书中描写了很多大英雄,其中军师诸葛亮是我最佩服的人物。他足智多谋,天天为国家着想,任劳任怨,从来没有过什么要求,“赤壁之战”、“空城计”、“火烧军营”等等都是在他的英明布阵下打下来的大胜仗。我印象最深的是“空城计”这一战。诸葛亮在只有一班文官和老弱病残的士兵的情况下,让人大开城门,自己在城门之上焚香弹琴,引司马懿上钩,以为有埋伏传令军队士兵前军变后军,后军变前军掉头撤离,不费一兵一卒为蜀国解了围。

《三国演义》这本书让我明白,遇到困难事情要多动动脑筋,那样你离成功的机会会很近的。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3《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当我读了它之后,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也明白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物要数号称“武圣”的关羽了。关羽,字云长,三国中一位比较出名的武将,五虎上将之首,曾在沙场上建立过无数的功绩:曾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少功绩。但是,最令人敬佩的却是他那种讲义气的精神,无论谁帮助过他,他一定会回报。记得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大败而归,被吴国的军队逼进了华容道,眼看就要被擒,这时候,正把守华容道的关羽因为念在曹操旧日曾有恩于自己,所以放了他走,结果差点被斩首。由此可看出关羽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是啊,长这么大,帮助过我的人数也数不清,可我记住了吗?回报了吗?

我敬佩关羽那种讲义气的精神,更喜欢刘备那种渴贤求才为君之道。刘备,不能说是一个枭雄,只能说是一个明主,他能成为三国鼎立的一份子是因为他有一颗爱贤的心,要是他没有这一份心,恐怕就不会得到诸葛亮这个大贤人的帮助了,也不可能当皇上了,最多只能在家喝喝茶,织织帽罢了。可以说,刘备的天下几乎全都是诸葛亮打来的,而诸葛亮为什么甘心情愿为他打天下呢?那是出于对刘备的爱贤的心的感激。读到这里我又想到了老班长邝泳韶,他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尽心尽力为班级做出了不少好事,是老师的好帮手,就有如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一样,因为老师相信他,放心地把事交给他,他为了不辜负老师的关爱,工作自然就尽心尽力了。

《三国演义》,教会了我许许多多的道理和哲理,让我爱不释手。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4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我是将关云长败走麦城一章跳过的。从水淹七军的辉煌瞬间落至身首异处的没落,这是最让人不忍卒读的一个英雄的结局。

于是期待着用自己想象力,铺成纸,汇成墨,聚成笔,重新谱写那些自己钟爱的人物的结局。只要让善者幸福,让恶者受惩,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永存,我便可以改变书中人物的命运,改变那些令人义愤填膺或是令人郁郁寡欢的结局。

于是梦想着能够从曹雪芹的谶语中找到线索,让高鹗所写宝黛的生离死别变为皆大欢喜;于是梦想着从历史书的记载中寻找原型,让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能够扭转乾坤;于是梦想着在《宋史》的描述中找到证据,让施耐庵所写的梁山好汉能够共同行侠仗义。

一切努力都归于失败后,我甚至变得有点执拗,哪怕用凭空的幻想也要编出美好的结局。可是当一个个故事被我编至空虚时,我才开始有些理解了悲剧后的真谛。

荆轲刺秦王,最后的飞刃刺在了立柱之上。但是留下的是那种愿为知己者赴死的豪气以及流传至今的美名。试想他刺中了,弱小的燕国也不能反败为胜,他没刺中,遗憾,怨念,仇恨,惋惜等种种情感才会伴随着悲壮深深地浸透在这个故事当中。所以人们还能记住那萧萧的风和冰冰的水,才会记住那一去不返的壮士。

水晶之中,发晶为贵,那种看似使得整块水晶失去其端庄的粗糙的晶发,恰恰成就了它的华美与珍贵。

那么,悲剧不也是这样么?我们欣赏着失去头颅的胜利女神,我们欣赏着断掉两臂的维纳斯,我们欣赏着被风沙磨去光泽的金字塔,我们欣赏着破落不堪的帕特农神庙。那么,为什么我还要尝试着改变悲剧呢?人人收获完美的结局,恰恰是这美丽而残酷的世界不能做到的。

所以我要做的,并不是改变这些悲剧的结局以让它们如同钻石般晶莹剔透。我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的内心,让它成为一面明镜,照见光与暗,照见善与恶,照见微笑的圣徒和狞笑的恶魔。这样以后,用内心去刻录,不要让那些主角所遇的悲剧,在生活中出现。

我没想到的是,改变了内心的心境,我也改变了那些不幸的人的结局。现在我看来,他们的不幸结局不再仅仅是令人悲伤与同情,更能让我看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照影。

这,或许才是真正地改变了悲剧的结局。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5《三国演义》是世界十大名着之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是孩子成长必读的书。

一谈到三国演义,我便想到强大的五虎将,分别是“关羽。赵云。张飞。马超。黄忠,俗话说:看三国,流眼泪,为古人担忧。”这句话的含义十分深,只在一次我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我终于体会到了,那是司马已被诸葛亮用火团团围住,那是我心急如焚,这样一个有才能的人竟被白白烧死,真是可惜!不过就在这是天降大雨把火扑灭了,幸好幸好,就是这场大雨才让司马懿捡回一条命呀!

黄忠十分英勇,虽然年龄已老,但是锐气势不可挡的,想起他活着的时候,杀死了多少敌人的大将。还有一次,赵子龙为了救阿斗差点丧命,还好张飞及时赶到,救了赵子龙,张飞倒竖虎须,瞪着睁环眼,手握丈八蛇矛,大吼一声:谁敢决一死战,声如巨雷,吓得曹军腿发软,后来连喊数声,竟把曹操身边的大将夏侯杰给吓得肝胆碎裂,曹军连忙逃跑了,可见张飞身上隐隐有着杀气。

三国里有着许多历史故事,值得大家去看,很好看哟!

相关期刊更多

滇池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昆明市委宣传部

考试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光明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