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女版文章

女版文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女版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女版文章

女版文章范文第1篇

你们好!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中,班上一年一度的班干部选举又开始了。能够站在这里,我既高兴又自豪,我竞选的是班长。

我,向来是一个胆怯的小女孩,上课时,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时,我都把头埋得低低的,生怕点我,如果点到我,我的声音就像蚊子一样小,招来周围同学的嘲笑,老师只好无奈地让我坐下。我想通过这次竞选,加强锻炼,让我变成一个活泼开朗的一个小女孩。

这次竞选,我会在这许下诺言,永不改变:“我会做好这份工作。”

女版文章范文第2篇

1、《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的一部散文作品集,篇篇精致,优雅、幽默、有趣,常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会心一笑中品味社会百态。《雅舍小品》出版时,梁实秋就已不在“雅舍”居住,但“雅舍”二字还是被沿用下去,先后有多部以“雅舍”命名的作品问世,单是《雅舍小品》就先后出过四集,其中的经典代表作还要属初版《雅舍小品》。《雅舍小品》初版于1949年,收小品散文34篇;续集于1973年出版,收作品32篇;三集于1982年出版,收作品37篇;四集于1986年出版,收作品40篇。四集合订本亦于1986年出版,共收文章143篇。

2、《秋室杂文》是梁实秋先生的杂文,笔调乾净利落,内容隽永有趣。无论是评文论道,记事叙情,都有他的独特格调,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本书是从先生的杂文中,选出最精粹的三十五篇,有的谈往事,有的记人物,有的抒杂感,有的说生活情调,琳琅满目,多彩多姿,可说是梁先生的杂文代表作。

3、《槐园梦忆》收录了女人、男人、孩子、中年、老年、退休、讲价、乞丐吃相、饮酒、吸烟、雅舍、清华八年、忆《新月》、谈话的艺术、升官图、学问与趣味、利用零碎时间、骂人的艺术、“岂有文章惊海内”——答丘彦明女士问、文艺与道德、谈礼、时间即生命、槐园梦忆——悼念故妻程季淑女士等众多文章。

(来源:文章屋网 )

女版文章范文第3篇

2008年3月27日,是西安小姑娘王安忆佳的9岁生日,她很高兴,因为可以吃到生日蛋糕,还可以收到来自老爸的生日大礼。

那是一本《丹妮和她的魔法书》,漂亮的封面上赫然印着“王安忆佳著”。这本书120多页,将近4万字,里面配着绚丽梦幻的卡通插图。

自己平时随手写的东西被印成了书,歪歪扭扭的文字变成了铅字,忆佳清澈的大眼睛里闪着惊喜的光芒。这是她9岁的生命里收到的最有意义、最令人心醉神迷的礼物!

王安忆佳是一个善于观察、极富语言天赋的灵慧小丫头,老爸是一个极富创意又不走寻常路的策划师。她小时候的涂鸦,随手写的只言片语,老爸都当成宝贝收藏起来。当她开始写作文时,老爸成了她的小秘书、打字员。老爸成立了“家庭出版社”,隆重推出第一本书——她的习作集。这本书的“出版”,点燃了她对文学的挚爱。

和别的孩子一样,忆佳从两三岁起就特别喜欢听《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中外童话故事,看自然百科绘本、漫画故事和动画片。她有一个“特异功能”,无论是听故事,还是看片子,三五遍后,就能发现爸妈读丢掉的字句,而且能绘声绘色地指读给小朋友。其实,她并不认得那些字。

爸爸发现了女儿超常的读图能力和良好的语言感悟力,就有意识地培养她。

忆佳特别想用电脑来写作文,就恳求爸爸:“老叮当,有个伟人说电脑要从娃娃抓起。”爸爸哈哈大笑地说:“小叮当,爸爸不让你用电脑是有道理的。”

“说来听听,如果你能说服我,就听你的;如果你不能说服我,就听我的。”

他耐心地给女儿解释:“用手写东西,一是可以锻炼你的书写能力,体会汉字之美,而电脑自动纠正错别字,会掩盖你的书写错误;二是手写对视力有益,而电脑很容易损害你的视力;三呢,小孩子用电脑写作文,容易惯出电脑病,很多同学在电脑前十指翻飞,可是对着稿纸就会大脑一片空白,还有不少同学喜欢在电脑上拷贝、抄袭,根本写不出自己的东西。所以,还是由老爸当你的秘书喽。”

“老叮当言之有理啊!”

老爸当秘书非常忠实原著,他只把错别字、病句挑出来让女儿改,别的一律不动。和别的家长不一样,他不认为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他觉得要想真正让孩子“我手写我心”,就得尊重孩子。孩子的想象力是难能可贵的,兴趣第一,坚持就会有惊喜。如果在大人的授意下,把作文修改得面目全非,等于造假,既把孩子充满童真童趣的东西弄得索然无味,又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很多人喜欢让孩子积累好词好句,强调辞藻、修辞和技巧,但他却几乎忽略这一点,只是纵容和鼓励忆佳天马行空、胡思乱写,追求观察角度和思想内容上的表现。

他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写文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经常是出口成章,文笔清新,想象丰富。

日积月累,三年级开学前夕忆佳已经有几十篇习作了。正愁她的生日礼物没着落呢,何不把这些作品结集出书,给女儿一个惊喜?于是,他成了责编、美编,搜集文稿、点评、打字、校对、排版、跟机盯印,社长由忆佳妈妈担任,负责出版经费。“家庭出版社”正式成立运营,在这个小小的山寨出版社里,女儿是唯一的“签约”作家。

“家庭出版社”首部出版物《丹妮和她的魔法书》总共只印了三本:一本存档,一本送给忆佳的语文老师,一本送给忆佳的同学互相传阅。这个创举在师生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同学们都被这本装帧漂亮内容精彩的书迷倒了:“王安忆佳你真棒!写得太好了!”“你是不是要学习女作家王安忆呀?”忆佳的文笔受到大家的高度赞赏。

从“山寨”到正版,小丫头练成小作家

一直以来,王吉彦满足于经营自己的“家庭出版社”,直到忆佳11岁时,才陆续把她的几篇文章投出去,但大多泥牛入海。这让忆佳很受打击,看着她由期待变得闷闷不乐,爸爸就劝慰她:“这点儿事算什么,有个大作家成名前被退稿700多次呢,就是一些经典名著当初也不能逃脱退稿的命运。”听了爸爸的话,忆佳笑着说:“我的作品能在老爸的‘家庭出版社’发表就OK了。”

当年5月,爸爸在网上发现了一个全国性的少年作家征文大赛正在征稿,就选了两篇女儿的文章投过去。6月份得到通知,忆佳的《天使之城》得了二等奖,颁奖大会在上海举行。忆佳高兴极了,她第一次参加征文大赛,就得了奖:“太好了,我又可以去上海了。”

组委会组织小作家对获奖作品进行二次评奖,忆佳又获得了三等奖,奖金300元。这是忆佳第一次拿到奖金。

8月,忆佳开了自己的博客,一经亮相,就吸引了很多网友,她写得更加卖力了。学习、写作,是忆佳一对美丽的翅膀,它愉快地翩跹起舞。爸爸鼓励道:“你好好写吧,我要给你出第三本书。”

2011年元月,爸爸的山寨出版社出了忆佳的第三本习作集《天使之城》,收录了忆佳的获奖文章及三、四年级写的东西。老爸凭着他的智慧和狡黠劝说社长老妈投入3000元,印了800册。

父女二人总是互相鼓励和鞭策:“小叮当,出了点儿名,不要骄傲啊!”

女版文章范文第4篇

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戏剧化,《怨女》,平淡自然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2

《金锁记》曾经让张爱玲饱受盛誉,无数学者将它视为“经典”,夏志清先生甚至将它奉为 “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①,然而张爱玲却将这样一部作品重新改写,从中可以想见张爱玲对自己作品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值得玩味的是傅雷曾化名迅雨发表《论张爱玲的文章》,其中虽然给予了《金锁记》很高的评价但同时也指出“外表的美永远比内在的美容易发见”②认为张爱玲过于重视小说的表达技巧,忽略了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心理的把握,“华彩胜于骨干”。对于如此评价年轻气盛的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也给予了尖锐的回击。然而当我们纵观张爱玲小说时却不难发现,张爱玲的小说的确是一步步由“传奇”叙事转向书写平凡人生。

从《金锁记》到《怨女》的改编,可以看到作者对戏剧化倾向的抛弃。威廉・阿契尔认为“一个剧本,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总是命运或环境的一次急连发展的激变,而一个戏剧场面,又是明显地推进着整个根本事件向前发展的那个总的激变内部的一次激变。我们称戏剧是一种激变的艺术,就像小说是一种渐变的艺术一样。正是这种发展进程的缓慢性,使一部典型的小说有别于一个典型的剧本。” ③《金锁记》中紧凑的情节,矛盾冲突,人物尖锐性格在《怨女》中都开始变得和缓。似乎人物走下了充满戏剧冲突的舞台,走进了生活,在诡异的“月光”下被映照的妖魔化的面孔在“日光”的下显出了她真实的面目――苍白扭曲却痛苦无奈。

一、对人物形象的重塑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多用“突转”与“骤变”的方式处理人物与事件关系,侧重对一个个冲突片段的截取,人物性格也更加的决绝和极端。关节人物的行动推动情节走向。而《怨女》中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塑造还是情节的铺陈和发展都是循序渐进,有头有尾的。在对关键人物的性格和人物关系的改写中自然可以体味到戏剧化倾向的淡化。

1、亲子关系的改写

曹七巧这一人物可以说是《金锁记》的灵魂,她由于金钱原因被自己的哥哥出卖,也由于金钱的原因拒绝爱的可能。这样的行为似乎只能用疯狂来形容,无法用理智来解释。童世舫顺着“一级一级的阶梯”在“没有光的所在”看到的正是这样的一个“疯子”。诚如张爱玲自己所说“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

七巧也只能是一个特例,《怨女》中的银娣并不是一个被金钱欲望摧残的变态的人。她不过是一个被命运作弄和摆布的普通人,张爱玲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不得不将曹七巧的女儿长安这一人物删除。正如夏志清先生所说:“七巧和女儿长安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冲突,最能显出《金锁记》的悲剧力量”。④李贞元认为,从小说的角度讲,“《怨女》删掉女主角女儿的悲剧,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那样可能显得女主角过于刻薄残忍了,使人产生近乎渲染的故事感”⑤同时从戏剧性的角度思考,这一改编也大大削弱了小说的戏剧张力。

作者在删除这一情节线索的同时也修正了作品中的母子关系,《金锁记》里曹七巧将无法释放的转嫁到自己儿子的身上,打探儿子与儿媳之间的私密事件,并以此为“利器”对儿媳展开攻击,导致其最终的悲剧结局。而《怨女》中银娣对儿媳的厌恶却主要是因为“她”长的太丑给银娣丢了面子。新媳妇怯生生的在楼梯口剥莲子的身影和三十年前银娣的身影合二为一。痛苦以这样的方式得到发泄,扭曲的心理重归平衡。

2、情爱关系的改写

除了母子关系的改写,七巧和银娣的不同更体现在对爱情的态度上,七巧最大的特点是欲望得不到纾解。由于渴望情爱而不得,转向对金钱的疯狂追求。她对季泽的渴望更多的是身体的,的。一个健康的身体的诱惑。当姜季泽重新回头来找七巧的时候,她审慎的,睿智的可怕,从蛛丝马迹中立刻发现了破绽戳穿了季泽的阴谋,这样的决绝。而《怨女》中银娣曾经在刮着西北风的冬夜为三爷唱过“十二月花名”。这一改写让人物之间的关系有裸的欲回归到情上。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曾经说过:“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乏人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⑥张爱玲对《金锁记》人物形象的改写印证了自己的审美取向。相对于七巧的狠绝,银娣无疑是更复杂的,更生活化的。

二、小说结构的改变

《金锁记》一开篇便写到三十年前的月亮,这轮月游离于文本本身,具备了道具化的特质,并且超越景物本身融入了作品的叙事内涵。这轮月带着浓厚的传奇和神秘色彩。小说的结尾处又写到这轮月。这样一种首尾呼应的套子式结构,延伸了小说的整体意蕴,将时间凝固于月的流转之中。张爱玲早期的小说中这样一种结构非常常见,在《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中都可以看到,而张爱玲中后期的作品中却不再看到这种结构。《怨女》也放弃了这一结构,月亮的出现也并不像《金锁记》中的那样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正是这样一种结构的舍弃,改变了小说的整体基调。传奇性削减,生活化加强。

小说本身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金锁记》前后两部分以镜子里的变化为分界,前半部分主要讲述在姜家被人歧视压抑和不断抗争的故事;后半部分叙述分家后曹七巧与儿女生活的故事,前半部分张爱玲选取七巧的一天却展现了她在姜家的地位,情节发展相当紧凑,无法赘述的背景部分则通过两个丫鬟之口说出,在情节结构安排上独具匠心,特别具有舞台化的表演特色。后半部分中,张爱玲重点描写了七巧挣脱了家庭的束缚后却用金钱的枷锁锁住自己,禁锢亲人。《怨女》则按时间的线索发展情节,从银娣未过门写起,写她嫁入姚家后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包括在《金锁记》中从丫鬟们口中透露出的失窃事件,都在《怨女》中被嵌入情节线索中详细写出。

小说内部结构的变化自然导致小说的叙事节奏的改变,苏珊・朗格曾说过,“恰恰是戏剧行为的节奏才使戏剧成为‘一首戏剧诗’而没有成为对现实生活的摹仿,没有成为对现实生活的‘假装’。”⑦这样的戏剧节奏理论同样可以移植到小说创作之中,《金锁记》显然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或单纯模仿,而是通过对人物生命中主要事件的截取,拼接达到对小说整体节奏的把握。于青也曾经说过“读传奇如观戏剧”⑧,同时苏珊 ・朗格又创造性的将这样一种戏剧节奏与悲喜剧结合,他认为 “个体生命在走向死亡的旅途中具有一系列不可逆转的阶段,即生长、成熟、衰落。这就是悲剧节奏”⑨。《金锁记》中正是将主角的一生通过片段化的形式展现出来,每一次必然会出现一个特定“侧面”的放大。而动作是戏剧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又是描画人物的基本手段,并能引发戏剧矛盾冲突,而精彩的戏剧动作能使得台下的观众们久久回味。在《金锁记》中正是人物的一次又一次的“动作”让整部小说精彩纷呈,让读者欲罢不能。

《怨女》则按照时间的轨迹,展现银娣的人生际遇,小说的叙事节奏很自然地舒缓下来,不再侧重表现激烈的矛盾冲突,人物的命运和抗争不再惊天动地。人似乎是随着命运的潮汐被送往未知的彼岸。无奈辛酸取代残忍愤恨,苍凉盖过了悲壮。

三、生活场景的扩展

相较于《金锁记》,《怨女》中的表现场景和视野都得到了拓展,开篇就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各种风俗,媒婆说媒,对街相看,三寸金莲,瞎子算命,三朝回门,“圆光”这些风俗人情的描写将充满戏剧化冲突的《金锁记》改写成了充满人情气息的“世情”小说。特别是“圆光”一节的加入,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观念和状态的同时也将真正的黑手写出,偷窃者竟是自家的少爷,而非连佣人都瞧不起的出身低微的二少奶奶,所谓三人成虎,更不要说众人的偏见。正是一次次这样的事件的发生,让银娣认清了自己的身份,位置。《金锁记》在表现曹七巧是如何由麻油店的少女变成被金钱桎梏的疯妇时则使用了大段留白的手法,她出场时就已经是一种变化后的形象,像她嫂子所说的姑娘和从前大不一样了,而丫鬟们口中议论的失窃事件带给七巧的痛苦和压力也像一个引子,暗示了她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的被欺压的状态。风俗礼俗的加入使得《怨女》中的人物回归现实,在充满风俗化的场景中展开情节。

与此同时,《怨女》的书写视野也得到了拓展当被困于家庭的“七巧”被放置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矛盾自然被稀释了。那方曾是七巧打探儿子儿媳私密生活的烟炕,成了母子俩叙说分家后家族其他成员命运变化的“小天地”正是在这样的对话里,外部世界的变化,时代的发展,革命的发生,其他各色人物命运的变换都被纳入其中,透过对话展现出来,虽然琐碎凌乱却生活味十足。

作者放弃对小说戏剧化的追求转向对凡俗生活的刻画描写自然是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情感经历,审美趋向的变化脱不开关系的。

张爱玲与母亲黄逸梵之间的关系,一直充满了微妙的纠葛。在张爱玲文学成就最辉煌的时候她曾说“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的毁了我的爱”⑩,而在逝世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对照记》中,她却写到“遗传就是这样神秘飘忽──我就是这些不相干的地方像她,她的长处一点都没有,气死人。”B11对待母亲的态度有明显的变化,这种情感的变化自然地投影到她的作品之中,母亲形象的渐变,母子关系的重构,自然导致戏剧化矛盾的弱化。同时个人情感经历和体验的丰富,也使得作品中对爱情的描写有所转变,张爱玲早期小说中的爱情很难与美好纯洁一类词语联系在一起,但在《十八春》中却把世钧与曼桢的爱情写得如此凄美。《怨女》中也将曹七巧对季泽的改写成得更为曲折婉转,层次感加深。同时张爱玲曾经潜心研究《红楼梦》,这种审美格调也已经潜移默化的深入到了作品之中,《金锁记》中的人物,语言,环境,饰物的描写处处可以看到《红楼梦》的影子,而《怨女》中这种浅层的相似性内化为对平实人生,世情百态的热情书写。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怨女》沿用了《金锁记》的故事梗概,但是后者并非前者的简单重复,从人物的重塑,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的改写,以及生活场景的拓展三个方面都可以看到张爱玲对戏剧化的抛弃,对凡俗人生的摹写。这种对自我作品的重写正是作者对自身的反思,对自我的超越。

注解

①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香港友联出版社事业有限公司 1979 年版

② 迅雨(傅雷) 论张爱玲的小说 万象 第3卷第11期,1944年5月

③ 威廉・阿契尔,剧作法,吴钧燮、聂文祀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第34页

④ 夏志清,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再读张爱玲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第367、367页

⑤ 李元贞,张爱玲的《金锁记》与《怨女》 文学论评 牧童出版社1979年版

⑥ 张爱玲 自己的文章,流言 陈子善主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⑦ 苏珊・朗格 情感与形式 .刘人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⑧ 于青,寻找张爱玲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年

⑨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人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⑩ 张爱玲,童言无忌,张爱玲散文集,伊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8页

女版文章范文第5篇

2、将从古至今的所有千千万万文学大家写的描写的相思之苦的文章都比下去了。姑娘当然一直画了很久,边画边思念,当然都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最后一直画到了纱窗外面出现了黎明的曙光。

3、姑娘画到黎明,非常想念丈夫,在想念中睡着了,此时以为她能够安安心心好好休息一会,但是没想到此时她又梦见了当年她和丈夫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当年她时常在丈夫身边跳舞,此时她又睡不着了,起来将当年那支舞跳完,但是刚刚断下的相思之苦又漫了上来。

4、初春,细雨落下,大地生命复苏。这里有个强烈的对比,外界环境是生机勃勃,歌颂生命的美好,但是在女主人公心中却是毫无生气,意志消沉的。而且细雨在古文也是能唤起人的思念一事物。

5、微风跟前面的细雨,微风细雨合起来不仅表示外部环境,在古文可以表示情感,也可以表示温柔,你可以说此女子非常完美什么都会才女而且对丈夫好温柔,也可以表示她的浓浓的情感。

相关期刊更多

中华儿女海外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中央

男生女生·金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青年期刊出版总社

男生女生·银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青年期刊出版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