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山水的古诗

关于山水的古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山水的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山水的古诗

关于山水的古诗范文第1篇

关于古诗词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图片1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图片2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图片3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图片4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图片5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的资料:关于山水风光的古诗

1、《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有关于古诗词手抄报的内容:李白古诗欣赏

1、《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2、《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精美的古诗词手抄报内容资料

2.关于古诗手抄报的内容设计

3.古诗手抄报大全

关于山水的古诗范文第2篇

1.重视朗读积累,在反复朗读中提高理解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诵是学诗歌的基本切入点,是诗歌阅读的第一要招。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诵,正如鱼虾离不开江河,虎豹离不开山林,花木离不开土地一样。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朗读,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读出其豪放之情,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要读出淡雅闲情来。文章的感情并不单一,朗读者更需留心。另外,文章言尽而意无穷处,更需细心揣摩。

2.讲究方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歌除了在形式上具有其特定的声韵、节奏、格律等要求外,好的诗歌还必然表现出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高度的创造性的特征,以便调动读者的创造性思维再创诗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针对这一特点,探究诗歌教学中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2.1 了解作者及背景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观。"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只有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了解他的为人和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如:我们了解了杜甫一生中的四个阶段的经历,怀才不遇的遭遇及忧国忧民的思想,对他在《秋兴八首》《登高》《旅夜抒怀》《登岳阳楼》等诗中所抒发的感情及寄予的思想便易于理解和把握。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应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并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方便之门。

2.2 抓住意象赏析法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像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比如:李清照的词《 声声慢》,抓住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一系列典型意象来诉说词人受尽磨难与内心煎熬的凄惨心情,倾吐着词人哀愁凄苦、孤寂悲愤的内心感受。如果我们抓住这些意象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对这首词做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了。

2.3 关键词句推敲法

写作讲究炼词炼句,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披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如:杜甫《春望》第三四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它们都是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这是移情于物,也可以说是触景生情。

2.4 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中要学生知道诗人的写作风格。如《诗经》是现实主义之源,《楚辞》是浪漫主义之头。汉魏古诗悲怆凄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李白诗自由奔放,颇显浪漫;杜甫诗沉郁顿挫,尤重现实。乐天(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义山(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花间词"(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另有欧阳炯、李询、孙克宪等)既浓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

关于山水的古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生 古诗词鉴赏能力 提高方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往往以精辟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指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内容、形式、风格的鉴别与欣赏的能力,是初中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水平的综合反映。在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上,古诗词鉴赏题是必考内容,分值为4分,考查内容为诗词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等等,但在实际考查中,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等诸多原因,该试题得分率一向偏低。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方法。

一、注重积累,夯实基础

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无非是熟读、吟诵、背默,重要的是理解、记忆,然后才能够在发表自己看法,也只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够谈得上鉴赏,最后能陶冶性灵、变化气质,达到较高境界。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需把工夫下在平时,借助课堂,多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后逐渐地提高其能力。

1.课内指导学法,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

一般来说,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朗读和背诵放到所有环节的中心位置上来,用读来带动背并加深领悟,逐步形成语感。当然语感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背诵量作为前提,《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古诗文背诵量为50首,这是河南中考的必考内容,也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因此,我们在平时上课时就要注重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

2.课外进行比赛,让学生赛一赛、争一争。

每学期开学之初,我班第一节课进行的内容就是了解目录,明确本册书要掌握的古诗文,然后展开背诵比赛。不管老师有没有讲到这些内容,学生都可以提前背诵。比赛不仅在小组之内,也在小组之间,获胜的小组将被评为本学期的“最佳背诵小组”,获胜的同学则被评为“背诵之星”。对于此类张张嘴就能完成的任务,学生还是很乐于做的,老师的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发现有进步的同学时一定不要忘记表扬。

学生的潜力一旦被挖掘出来,将是不可估量的,课内的古诗文背诵完毕之后,教师还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

二、知人知事,分门别类

中考把古诗词阅读与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内容上。学生要想学会鉴赏古诗词,首先就必须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所处的广阔的时代背景,因为只有把诗词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中,才有可能看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比如诗仙李白《行路难》,如果不了解李白被赐金还山的经历,又怎能理解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迷茫与失落。再如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如果不了解他作为亡国之君被囚禁于汴京的身世,又怎能理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愁苦与哀伤。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文学常识与时代背景的介绍,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另外,学生在学习古诗歌的时候要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词按风格,又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三、掌握方法,适量训练

1.审清题干,留意注释。

命题人设题时一般会在题干中给出提示。这些提示往往或点明考查要点,或提示赏析要点,或透露诗词的主旨。此外,有些注释虽然只有短短一两句,却会透露诗词的写作背景、内容、风格与意境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考场上所需要注意的。如2010年河南中招21小题: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这明确告诉我们要从“炼字角度”来对名句进行赏析,但仍然有不少考生因没有留意到该关键词而失分。

2.掌握角度,科学答题。

(1)赏语言

古诗词的有些词语生动传神,起到挖掘本文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作者的情感的作用。这些词往往受到命题人的青睐,常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首联中的某某字用得很好,好在哪里?”“这句话中某个词能不能用其他词来替换,为什么?”学生在回答此类试题时不能就某个字词孤立地来谈,应结合情感意境来分析。例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它表现了大自然景色的秀丽美好,哪怕作者不是有意观看,也会自然而然地映入眼帘。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淡泊名利,安恬自适,热爱美好的田园生活。

再者,还可能出现分析语言风格的试题。这要求考生在答题时不能单就词语运用的巧妙来答题,而应结合本首诗风格来谈。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的语言写出事物的……特点,然而结合词语来回答。

(2)赏用典

典故是古诗词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作者通过借用典故来表达一些特定的内涵。了解典故的出处及其在诗词中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近几年的中考,关于典故的考查备受出题人的青睐。如:2011年河南中考试21小题:“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时不仅要了解古诗词中所运用的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而且要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3)赏修辞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就中考而言,比喻、拟人、夸张是常考的修辞手法。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就在中考试卷中频频出现。这就要求考生不仅准确判断诗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而且结合诗句来谈使用该修辞手法的好处。

(4)赏感情

诗词的思想内容,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指的是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学生则通过品读古诗,跨越历史的门槛,与诗人作心与心的交流,去神游祖国的秀美河山,去感受那雄壮的英雄气概,去体味其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从中受到陶冶,启迪和激励,提高语文素养。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以下几种: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学生在平时可根据诗词所蕴含的感情进行分类记忆,从而加深印象。

(5)赏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近年来分析意境型的试题逐渐增多。如: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而所谓意境就是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境界,它包括景、境、情,在答题时缺一不可。

上述备考技巧只是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的一些体会。学生学会了这些方法,也仅仅是入门,要想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必须有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所谓“观千剑然后识器,操千曲然后晓声”,学生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多看多练,自然能突破这一中考难点。

参考文献:

关于山水的古诗范文第4篇

到了宋朝,永嘉学派兴起,温州诗人把他们对于家乡的喜爱都融进了优美的诗词之中。叶适所作的《西山》,写的就是今天的水心、吴桥带的迷人景色:

对面吴桥港,西山第一家。

有林皆橘树,无水不荷花。

竹下晴垂钓,松间雨试茶。

更瞻东挂彩,空翠杂朝霞。

“无水不荷花”这句实在太迷人了,就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西湖也不过如此吧!这么看来,古人把温州称作繁华的“小杭州”也就不足为奇了。

“永嘉四灵”之一的徐照,也曾作诗《舟上》,描写了他在楠溪江上游玩的情景:

小船停桨逐潮还,四五人家住一湾。

贪看晓光侵月色,不知云气失前山。

小船随着水流漂荡,稀稀落落的人家在河湾安居,这些看起来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嘛。可诗人早已被沿途的美景迷住了,等到月亮落下,晨光升起,他才恍然回过神来。此时,山间的雾气都已经消散了……

这些美丽的诗句,为我们描画出温州的醉人风光。不过,最美的风景,还是要自己亲自去领略。相信如诗般的温州,一定能给你许多如诗的记忆。

关于山水的古诗范文第5篇

【教学目标】

1.

会认“远、有”等10

个生字,会写“水、去”等4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必备品格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热爱、了解中国山水画。

关键能力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认识走之、斜刀头

2

个偏旁。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远、有”等10

个生字,会写“水、去”等4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3.认识走之、斜刀头

2

个偏旁。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1)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图片,画面上画了些什么?(山水、花鸟)

(1-4)

(2)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季)从哪儿看得出来?(画中的桃花可以看得出来。)

2.关于这幅画,有人给它题了一首诗,名字叫做《画》,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吧!(板书:6

画)

3.出示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问题引导,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课题中来。】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

三、学习字词

1.认读生字

(1)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识记生字。

①注意读准:翘舌音“声”,平舌音“色”,前鼻音“近、”,后鼻音“听、声”。

②识记生字

换一换。用熟字换笔画或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如:

无:“天”换笔画成“无”。

听、近:互换偏旁。

色:“爸”换偏旁成“色”。

偏旁归类。本课要认识的两个偏旁,斜刀头表示的意义学生不太熟悉,学生只要

能记住这个偏旁的名称即可。走之作意符,表达的意思多与走路或路有关。本课有

3

个带

走之的字:“远、近、还”,结合偏旁表达的意思,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这些字的含义。

借助反义词,识记生字。如,“有—无、来—去、远—近。”

结合生活实际识记:有的生字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可以用它们编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如:

(5—6)

(7-15)

还是

你还是学习那么好。

(2)认识“走之、斜刀头

2”两个偏旁。

“远、近、还”这三个字都是“辶”,这是我们这课要学习的新的偏旁,我们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走之底”,它表达的意思多与走路或路有关。

“色”这个字的偏旁是“⺈”,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偏旁“斜刀头”。

(3)出示词语

望远镜

远处

有钱

有人

颜色

色彩

近视

远近

歌声

声音

去哪儿

走去

还有

还来

来到

走来

2.认识多音字:还(hái

huán)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春去花还在。

这里的加点字“还”读“hái”,意思是“依然,仍然,尚且”,还有一个读音是“

huán”,意思是“偿还、回到原状”。组词如下:

hái(还有)(还是)

huán

(还钱)(还给)

②读一读:

还(hái)有一些人到现在也没还(huán)钱。

3.学生玩识字游戏。

摘苹果游戏,学生先读生字,谁读对了苹果就归谁,看谁的苹果最多。

4.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认读生字,从音、形、义全方位设计,掌握扎实、全面、有效。】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水:第一笔竖钩写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撇不要写成两笔,而第三笔和第四笔

不能写成一笔。

去:第三笔为长横,在横中线上;第四笔撇折,在田字格中间起笔。

来:字形左右对称,竖要写在竖中线上。两横之间的距离要适中,不要过远或过近。

不:第一笔横要长;第三笔竖从撇上起笔,不要在横与撇的交叉点上起笔;长

点收尾。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3.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初读课文后,我发现了这是一首谜语诗。

【设计意图:会写字教学,本着一看二写三对照的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学会了生字的音、形、意,我发现了这是一首诗歌性质的谜语。

五、课后作业

(请做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知识的习题。)

(16-20)

(21)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新词,初读了课文,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课文吧!

2.出示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问题引导,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课题中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谁愿意把课文读给老师听一听。(指名读)

3.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种景物?(山、水、花、鸟)

三、结合生活,回答问题

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山、水、花、鸟”的情景,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想一想,如果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颜色、看不清)

2.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3.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看不到花)

4.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就会受惊,会飞走)

(1-3)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鸟是这样的,那么画上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请跟老师来看看。

四、品读释疑

1.学习诗歌前两句:

出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1)“远看”、“近听”分别是指什么?(板书:远看

山有色)

(“远看”指在远处看,“近听”指在近处听。)(板书:近听

水无声)

(2)这两句诗,告诉了我们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2.学习诗歌后两句:

出示“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1)“春去”、“还在”“鸟不惊”分别是指什么?

(“春去”,指春天过去了,“还在”是指花儿依然还在开放,“鸟不惊”是指鸟儿一点儿也不害怕。)(板书:春去

花还在

人来

鸟不惊)

(2)这两句诗,告诉了我们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设计意图:理解诗句,抓住难理解的词语,以点带面,理解诗句,层层推进。】

五、创设情境、补充诗句。

1.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的最后排看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告诉同学。

2.请一位女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要求把听到的告诉同学。

3.请一个同学说说,图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在什么季节开的?(春天)现在是什么季节了,为什么它还开着?

(4-7)

4.请一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平时赶鸟的情景,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怕?即它会不会飞走?板书:人来不惊。

小结: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引出课文题目《画》。

5.学生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 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2)远——近 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通过课件演示,体会“远、近”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意思相反的词语?先找一找,然后再说一说或演一演。

生汇报:有—无 高—矮 多—少 早—晚

(4)同桌相互读一读反义词。

(5)教师引领学生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我说一个词,你们来说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领会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句描写的奇怪现象,原来诗句说的是“画”。组织表演等活动,理解反义词的意思并巩固识字。

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1.教师导言:同学们朗读得很棒啊!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得最快。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趣味提示,指名背诵古诗。(学生背诵一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1)师生搭档每人背一句。

(2)学生分小组在组内互相背诵。

(3)男女生互相比赛背诵。

(4)教师点名挑战背诵。

(5)学生互相点名挑战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开展“古诗诵读会”的形式,引导学生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兴趣,丰富积累。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回家为爸爸妈妈猜谜语的活动再现情境,加深印象的同时感受到成就感。】

七、阅读方法解密

阅读方法解密

如何猜诗谜

读懂诗意:明白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如《画》描写的是山、水、花、鸟的特点。

抓住重点:明白诗中的景物和生活实际的关系。如本诗,我们要重点抓住画中的景物和生活实际的矛盾:远处地山为何会有颜色,近处的水为何没有声音,春天过去了花儿为何还盛开,人来了鸟儿为什么不害怕?抓住这些矛盾点,猜出谜底就不难了。

八、诵读积累,课堂拓展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古诗的朗读要注意掌握好停顿,读出韵味。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2)背诵课文,可以抓住“山、水、

花、鸟”4

个字来背诵,也可以抓住“远”和“近”、“去”和“来”两组意思相反的词来背诵。

2.推荐阅读诗歌《荷花》、《牡丹》。

听读谜语诗歌《荷花》、《牡丹》,了解荷花、牡丹的特点,试着背一背,背给小朋友或爸爸妈妈猜一猜。

九、课文主旨

这是一首谜语诗,作者通过文字的描述,把一幅本是静止的画变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卷轴展现出来:苍翠的山,流动的水,绽放的花,欢鸣的鸟,一派鲜活的景象,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

十、课堂小结

《画》是一首谜语诗,诗中有苍翠的山,流动的水,绽放的花,可爱的鸟,一派鲜活的景象。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十一、主题延伸

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一幅画?

大自然中,远看山是没有明亮的颜色的,近听水是由声音的,春天过去了,花儿就谢了,人走过来,鸟儿就吓的飞走了。而诗中描绘的景色恰恰相反,可以看出这是一幅画。

十二、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三、课后作业

(请做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的习题。)

(8)

(9)

(10)

(11)

(12-14)

板书设计(课件15)

远看

山有色

近听

水无声

春去

花还在

人来

鸟不惊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一年级的教学,识字还是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将要求认的10个字,指导学生从单个生字的认读、组词、巧记的认识进行学习。除此之外,通过字理的分析,对本堂课重点要学的偏旁“走之底”“斜刀头”进行教学,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动态演示来明确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这个偏旁,学习汉字的兴趣。整堂课学生兴趣也都较高,也都乐于参加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