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河道生态治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Japanese rivers, from rivers governance development stage of summarizes Japanese river ecological treatment and related research.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river Japan learning method, and concludes that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namely the river harnessing to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plan ahead, keep space, increasing investment,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management, etc.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日本地处温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境内河流众多,河道治理的时间比较早,在很多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一、日本河川历史和现状
很久以前,日本人民就沿河而居,现今流传下来的许多的古老文化的活动场所就在河边。沿河流域很早就是日本民众进行文化交流、休闲、学习和聚集的场所。
河边景观给日本人民带来很多生活的乐趣,日本人民已习惯于在河边进行休闲娱乐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河道的治理逐步向前推进,包括治理模式、河岸类型等都有了变化,但都尽量维持传统的水边文化和民众对河流的生活需求。
二、日本河川治理的发展阶段
日本政府通过法规手段来规范河川治理,并保证治理的顺利实施。早在1896年就建立了《河川法》。随着法规的不断修正,体现了日本河川治理的不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896年的《河川法》标志着日本近代河川制度的诞生,在该法中,规定河川治理的基本理念是“治水”,即防洪为主。这是在当时河流经常发生洪水灾害,人们生命财产得不到保护的情况下制定的,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第二阶段:1964年,日本政府对《河川法》进行了修正,规定河川治理的理念为“治水+利水”,即防洪与兴利并重,在防治洪水的同时,要考虑对河流的兴利要求。
第三阶段:1997年,《河川法》修正河川治理的理念为“治水+利水+环境”,建立了治水、利水、环境相综合的一体化的河川治理制度。之前,日本从1990年提出建设“多自然型河川”的方针,为现代河川治理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三、日本河道的生态建设和研究
日本河川治理保证河床、河岸尽量采用生态材料,在满足泄洪安全要求的条件下,允许河川有一定变化,但必须确保河床的连续性,流速不能超过现状,同时重视维护和管理。尽量采用适合植物、鱼类和微生物生存和栖息的护岸和河床,对河道的生态系统进行观测、统计,及时发现物种的变化情况。通过建立水环境馆,对市民进行科普教育,馆内通过各种形式的展览手段,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引导人们深入了解水环境的各种知识,以增强人民保护水环境的意识。
岐阜县河川环境研究所在现有河道旁,另外修筑了三条不同条件的人工河道,通过改变原始河道状态,对河道弯道处、水流速不同河段及采用不同形式的堤防护岸营造不同的水流态,进而对河流特性及水生态环境进行观测、统计、对比,以掌握建立适宜生态环境的数据资料。
四、日本河道的管理
河道治理不只是治理,更在管理。日本河道管理体系完善,根据流域大小和规模,分政府直辖、县级、市级等分级分层管理。
在日本,河道维护和管理不只是水利部门的责任,政府部门让普通民众形成一种思维,即维护良好的河道环境人人有责,他们鼓励学生、志愿者利用休息天、节假日,参加河道维护工作。通过直接参与,大大增强了人们保护河道保护环境的意识,更有利于河道环境的维持。
五、对我国生态河道建设的启示
纵观日本的河道治理,得到如下启示:
1、河道治理要因地制宜
河流是属于自然形成的,不同地区、地形,形成的河川特性是不同的,河流有急、有缓,河床土质有岩石、也有土质的,有常年流水,也有季节性的,流域的植物和生物种群不同,因此,我们在对河道规划、设计、治理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做好前期调查研究工作,建立适宜生态发展的环境,而不是一刀切。前期要对河道情况做好了解、分析研究,做出适宜的方案进行评估、研究,再决策,这样才能更好治理河道。
2、河道治理要提前做好规划,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日本河道治理经历的过程与我国现在的情况大体一致,也是在发现问题之后再想办法一步一步进行解决。由于我们现在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相对不够,出现诸如乱采滥挖砂石、侵占河道土地、向河道中排放污水等现象。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政府和大众已普遍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但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过程。
3、河道治理以生态措施、植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
日本河道治理已弃除了硬铺盖、拆弯取直等加大河道流速的治理方式,回归到创造自然的生态环境,在满足泄洪安全条件下,达到了水清、岸绿、蛙鸣。
我们现在的河道治理方式还是以工程措施为主,大部分河道堤防都是硬质护岸,没有考虑河道改造后水流流速变化对河道中鱼类、植物等的影响。因此,以后在治理过程中,应注意对现有河岸线不做刻意的调整,对河床流速不刻意调大,保护河床现有的水生动物和湿地植物的生态环境。
4、河道治理需要加大投入
从日本的生态河道治理过程可以看出,生态河道治理的投入是巨大的,但其收益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来说,一条好的生态河道其社会效益要更显著,而且可以长期持续发挥效益。因此,河道建设资金必须加大,并要积极寻求多方面的资金支持。同时,对建设资金的使用要加强管理,对资金使用过程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保证资金的使用合理、规范。
5、河道治理后的管理更重要
生态河道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治理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治理后的管理更重要。如果不注重维护和管理,不能长期保持治理的效果,治理就是失败的。
在日本,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河道,其水质清澈,鱼虾漫游,植被水土保持完好,全域污水收集达到100%。河道治理的成果得益于建设资金投入,更依赖于全社会各部门的参与和维护。
关键词:山区:河道规划;治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B845.6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质结构十分复杂,气候差异悬殊。各方面条件都十分恶劣。其河道坡降陡,洪水位高,洪枯变幅大,冲刷力强,水土流失严重。而山区的大部分城镇、村庄,良田又恰恰集巾分布在江河溪沟两岸。洪灾损失逐年增加,河道治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研究山区河道的规划治理工作尤其重要。我们只有不断地对山区河道的洪水特性、洪灾类型、灾害成因、治理措施进行认真探索,密切结合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土地利用与防洪规划,城乡建没与河道整治,治山治水与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全面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分项分部门分阶段逐步实施,合理开发利用河道潍涂,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重复建设项目,把河道治好管好,达到治理河道,防治洪涝。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城镇乡村建设的目的。
山区河道由于集雨面积小,暴雨集中且强度大,汇流时问短.水流速度快,挟沙能力和冲刷能力强,其推移质和悬移质多,危害性不容忽视。轻则河岸坍塌、淤塞河床,重则损毁耕地、摧毁城镇村庄,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损失巨大。实践证明,要治理好山区河道,无论在规划设计阶段,还是在实施阶段,都必须根据山区每一条河道的具体情况,如历史洪水、成灾的原因、灾害性质、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地形地质情况等,进行具体分析,制定出基本完整、切合实际的治理方案,达到河道治理赞省效宏,事半功倍的目的。
1、掌握河流特性,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山区河流,水文条件、水力要索情况复杂。一般情况下,流域面积都比较小,流程短,汇流时间短,河道比降大,汛期洪水陡涨陡落,枯期流量很小,有的基本断流,河岸或河堤承受高水位压力的时间不长,但一遇洪水,水流速度快,冲刷力特强,推移质多,有的河流一次洪水后,推移质就填满了河槽,再遇洪水,灾害损失迅速扩大。所以在规划治理中,要因地制宜,综合考察上下游、左右岸、甚至整个流域的相互关系.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一方面在流域内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拦截地面径流。减少泥沙进入河道。另一方面进行河道整治,采取上堵下排,修建堤防、护岸工程。上堵就是在河道上游修建一定的拦挡坝、沉沙库,拦截泥沙;下排就是疏导河道.清除阻水障碍。使河道畅通。其次在关键河段修建堤防护岸工程,约束水流,保护岸坡。
2、平面布置问题
山区河道规划治理中的平面布置,直接影响一个流域、一条河流的总体规划,必须做到点、线、面、体的合理布局。点就是要确定治理的重要河段和重点部位,一般以城镇、集镇、村庄、耕地面积集中成片的河段为重要河段,以易垮塌易冲刷一旦决门损失较大的地段为重点部位。线就是对河道的岸线、堤线进行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布置。调整好河势和流向,充分发挥天然河道的作用。为了避免新建的堤防、护岸工程侵占行洪断面,阻碍行洪,抬高水位,加重损失,一是最好不要建丁坝,对确定需要建丁坝的地段,其坝轴线与水流方向的央角最好控制在三十度以内,这样建成的丁坝阻水很小,既能保护耕地和自身的建筑物,又能防止挑流时影响对岸,同时对堤坝的安全、稳定有利:二是河道转弯半径不能太小,应成一光滑的抛物曲线.并注意上下游提线的衔接和左右岸的协调:三是对河道弯曲形成的浅滩。沙洲可以适当缩窄河道断面,用抽心京水归槽的办法来增大流速,减少推移质淤垫河槽。面就是处理好整条河流的平面、断面和挡水面之问的关系。
3、确定堤防的高度问题
山区河道堤防高度的确定,主要应根据保护对象、堤防等级先确定设计洪水标准,按照设计标准,确定洪水流量和洪水位,再加上一定的堤防安全超高来拟定堤防高度。我国《防洪标准》规定一般城市、工矿区、保护耕地面积小于三十万亩的采用十年到二十年的设计洪水标准。但堤防设计洪水的计算方法目前尚不成熟。还处于探索阶段,加之山区河道水文资料短缺,有的根本无资料,常采用经验公式进行设计洪水计算,其计算成果精度差。实践中,加上历史调查洪水,结合实际,综合平衡考虑。
4、堤身的结构剖式问题
山区河道堤身结构和型式,应根据当地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交通条件,因地制寅地选取,既要经济合理。又要安全可靠。山区河流水土流失严重。推移质多,大部分河道内都有充足的卵石材料,河道两岸岸坡灰岩分布较多,都可结构形式简便。有利于群众施工,但工程量大。水流条件差,最好选用仰卧式或梯形结构,这两种型式水流条件、稳定性均好,投资省,同时减少了工程量,但施工技术要求高,需要专业队伍施工。在条件好的地方。还要推广堤防新型结构,如拉筋挡墙等。
5、基础处理问题
山区河流修建堤防,基础是关键,从多数冲毁的堤防看,与基础处理上的好坏直接相关。不少堤防是前一年建成,第二年洪水就掏空堤脚,开始垮塌,形成了年年修堤,连年受灾。所以一般都应把基础嵌进完整的基岩50公分以上。对冲击层较深的河段,必须清到1.5米以上。对排水困难的河段雇础,应运用水下施工技术,同时对堤脚趾加固保护,防掏脚、抗和增加堤防稳定性。
众所周知,以因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发展速度不断的提升,河流在每一个城市中的作用就很快的凸显出来,在城市建设以及经济建设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又因为,我们的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的越来越多,很多破坏环境的行为严重的影响了河流的清洁,使得河流变得肮脏不堪,使得城市中的水质不断的呈现出退化的状态。特别是河流水质的污染主要体现在城市河流里面。因为人们越来越对环境有着很高的要求,不断的改善河流就成了题中之义。再看,我们的城市河流的环境营造实质上是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社会和谐型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为城市的河流进行改造可以很好的提升城市形象。更加爱有利于整个小康社会的进程以及我国现代化发展以及各方面的发展。立足于我国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我国具有河流的城市而言,城市河流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我们应该很好的确认河道治理与生态发展的联系,更加要注重这其中的关联性。如果我们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和不断的物质追求进而忽视我们的环境,尤其是河道环境。这样的发展状态也是一种不正常的发展状态。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城市发展建设中河道综合治理的状况,这样我们才可以不断的提升我们自己的生态环境,从而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所以要注重城市河道治理以及生态的良好关系,才可以更好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众所周知,城市河流水环境具体包括河水环境、河岸带环境和河岸带周边环境三部分,具有城市生态廊道、遗产廊道、绿色休闲通道和城市标志景观界面的功能。但是在我国因为城市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很多河流被污染严重。河流规划面积难以保证城市垃圾管理不善,沿河堆积下水道建设滞后,污水直排河流水质恶化,这些如果不能及时处理都会造成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城市河流治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城市河流综合规划治理与生态建设有效的开展,要按照科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原则进行。
2我国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应遵循的以人为本原则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当下我们国家城市中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应遵循的首要原则。这样我们可以很好的规避水灾或者水污染造成的一系列影响。所以,我们要最尽最大的努力使得河流的治理以及周边生物以及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让河道周边的景物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相融合,这样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要义。另外,我们知道,我们在城市之中的不断更新换代中可以感受的到城市向着集群化的发展方向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从而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城市河流水环境是城市居民最宝贵的自然资源、物质财富,城市河流水环境的改善能推动市民物质收入和精神需求两方面的提升。所以,我们应该注重河流的治理以及生态建设的内在联系,一定要改善河流治理的综合环境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上进行治理和规划,要采用科学的,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巧妙的将景观生态学原理、恢复生态学原理、生态工程学原理,采用近自然治理方法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得河流在治理中不断的回复生态升级。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保障河流周边生物的多样性,在河流治理的过程中要不断的体现出保护的心态。再次,为了提升人们的生存空间可以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有效的设置文化、健身、娱乐和观景场所使人与水进行亲切的交流,建设出水清、岸绿、突出河流自然属性的城市河流。这样可以使得我们真正的做到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子啊人类智力河道的过程中,很好的保障了生态文明的发展,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标本兼治,控制河流污染,恢复河流自净能力的原则
在河道的治理中,笔者认为只是治标不治本是不行的,我们不能本着先将河水进行肆意的污染,再去全身心的治理的传统道路,这样是不科学的。我们在首次河流治理的时候就要坚持标本兼治的方式方法,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很好的控制河流的自净能力,这样才有利于河道的治理与生态的完美结合,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最终目标。要想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还要做到很好的清理河水,整理绿色河岸的目的,从而达到从根源上治理问题的目的。可以说,在河流污染的处理中,我们应该坚信,我们要始终保持全流域有效治理,不嗯能够分流与治理,厚此薄彼。我们要充分的实现全流域共同治理,下游治理,上游我行我素,那么所有的治理功夫都会变为空谈,最终达不到效果,所以我们在研究河流治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方式与方法的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河流生态治理的良好效果。最终才可以使得城市的发展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迈进,我们才能在美好的环境下创造更加多的经济效益。
4采取生态工程治理的手段建设多自然型河流和健康河流的原则
【关键词】河道;综合治理;修复
一、河道综合治理的新理念
在河道整治中,要在充分利用河道自然生态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自然的生态体系,不但要保持河道自然流向,而且要注意协调城市建设与河道的和谐关系。目前,比较流行的河道综合治理的理念就是建设自然型河道。所谓自然型河道,也就是要在尽量维持河流固有生物环境的前提下,以制造优美的自然景观为目的加强护岸,保持河道自然原生态,使河岸景观建设体现自然形态。所以,河道整治不仅仅是单纯地保护自然,还要在河道环境建设中,实现自然回归。
二、城市河道整治和修复的设计理念
1、恢复河道自然形态
弯曲的河道通过漫长的时间形成,弯曲是河道的本性,裁弯取直改变了河道原有的水流状态,势必造成河道冲刷。在整治河道过程中,天然河道该弯就弯,不要裁弯取直。而是根据现有的河道走势,在与河边绿地相结合的地方修建蜿蜒曲线的河道边线,使河道的水环境更为丰富,改变原来渠道化的河道岸线设计模式,为鱼栖息和水生植物生长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促进河道水质改善。
2、促进水体与岸坡的水体交换
我们在河流治理中经常大量采用了现浇混凝土、钢筋砼挡墙、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这些工程措施阻断水与岸坡、水与底泥之间的连通,使水生植物无法生长,水生动物和两栖动物没有栖息的空间,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因此我们在今后的设计中要尊重河道自然的水体循环,采用软化的河底及护岸,促进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体交换,营造更多动植物能够栖息的空间,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河底做法可以采用自然河底,对有防冲要求的,可以采用干砌石护底,护岸可以采用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抛石护岸,也可以采用生态袋护坡。
3、保护湿地,营造生物多样性
自然河道宽窄不一,形成了许多自然湿地,对于湿地我们要尽量保护。不能为了追求短暂的利益,圈出更多的用地,去占用湿地。湿地作为一个生态圈,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能够促进河道水体自然净化。在调蓄洪水、净化水体、美化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河道湿地具有生物多样性,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保留水域面积,避免围河湖造地,防止湿地面积减少,为鸟类的迁移、湿地动植物生长繁衍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改善流域的水生态环境。因此在设计中我们要尽可能保护湿地、浅滩,尽量减少人为改造河道,让水生植物得以生长,鱼类得以繁殖。
4、河道两岸建绿化带或公园
城市河道随着城市的发展,必将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河道两岸拥有住宅、商铺等,是人类活动的区域,属于动的范畴,河道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属于静的范畴,两者一动一静,要相辅相成。在规划中要确定好河道的控制红线,建筑物的控制边线,河道两岸预留绿化范围,营造景观休闲带,打造沿河绿色走廊。
5、控制污染源,让水动起来
城市河道治理首先是截污治污,还河道于清水,再让水活起来,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正是这个道理,利用现有河道的滩地、水域或湿地,提高河流本身水体自净能力。城市河道水质严重污染的地区,必须控制点源污染、减少面源污染、治理内源污染等。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沿河截污,将污水送入污水处理厂,同时加强对市民的宣传教育,防止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倒入水体污染河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让水动起来,必须向河道注入新鲜的水体,可以采用补水,有条件的上游利用水库补水,没条件采用从下游向上游抽水补水。
6、以人为本,人水和谐
在城市河道为了与水更加亲近,需要雍高河道水位,通常采用了橡胶坝、拦河闸、溢流堰等布置水工建筑物,满足亲水、景观、改善水质等要求。在住宅区或商业街,营造水景观,并设计亲水平台、亲水广场、亲水台阶、亲水栈道等亲水建筑物,让人与水有交流,体现“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设计理念,满足人们的“亲水、戏水、赏水”的基本要求,从而提升人们的“思水、爱水、节水”的思想意识。
7、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
在一些城市郊野地区的河流,人类足迹较少,受污染程度较低,对于这类河道,我们要打造生态清洁型的河流。在河道治理设计过程中要重点治理河道流域内的水土流失,加强房地产开发的水土流失监管,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的河道淤积,保持流域范围内湿地、溪流、山林等多样化自然生态系统和地形地貌,增加水土保持功能,提高水土资源的承载能力。要标本兼治,从源头控制,提倡全流域清洁生产,减少污水排放,还自然以原生态。
四、生态景观在河道综合治理和修复中的应用
1、改善水质,涵养水源
改善水质,涵养水源是河道综合治理的内容之一,因为河道与城市建设密不可分,河道的治理对城市品质的提升有重要促进作用。生态景观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有效截污治污,生态植物能有利于污水的截留和沉淀,减少河道污水的排放量;另一方面景观植被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
2、优化城市水环境
河水被誉为是城市的生命线,城市水环境的优化建设,有利于保证城市生态环境及其社会环境建设的协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实现城市水利建设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河道里的水资源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生命之水,也对城市建设品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优美的城市中一条清澈明亮的河水,提升了这个城市人们环境幸福指数。不但有利于建设宜居的生态城市,还有利于现代城市建设新理念的实践,更是提高了人们追求自然生活的品味。河道的生态景观建设与城市建设互为补充,提升了河水质量,也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数,是互利共赢的举措。
3、绿色河岸的生态景观技术措施
河道综合治理“绿色生态”的理念,生态景观的运用有很多方面,比如,改造原有的硬质河岸,在土坡采用柔性材料种植绿化,如根系发达具有良好护坡固土作用的紫穗槐、杞柳、胡枝子、黑麦草等品种,滨河绿带的种植要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分别选择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树种以及展现当地特色的植被。关于护岸工程,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河道和生态景观相协调。其技术措施主要是采用复式断面、人行道设置在堤顶、亲水平台设置在堤下。亲水平台与堤顶之间的衔接采用斜坡进行,并采用草皮护坡。所以,河道综合治理完全可以保持原河道的蜿蜒曲折,河岸绿色植被也能遵循原有的风格,生态系统就可以得以全面地保护。
4、生态景观的改造措施
河道生态景观的改造工程措施中,植物种植必须要体现绿化的本质,并注重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多种植物的特点,利用不同植物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人工生态景观,并与河道呼应,确保河道景观的融合性和一致性。让人们深入河道沿岸生态景观中,感受不同景观元素错落有致的布置,使身心真正融入生态的环境中,体验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怡然自得。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提高对河道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的设计方法和手段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河道;生态治理;实施措施
1、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必然性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对河道治理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治理要求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过去河道治理工程是为了解决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极少数考虑到河道治理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也因此带来了许多问题。生态治理是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现代河道治理工程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实现河道治理工程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的重要措施,也是河道治理工程实现生态化的重要举措。
2、传统河道治理工程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河道治理工程大都是基于河道基本功能和实用角度开展的,例如防洪、抗旱、加高拦河坝、护坡、淤泥清理等。较少考虑到河道治理的生态效能,在河道治理过程中也不注重治理的生态性,根据人们对河道的需要,肆意的进行河道改道、砍伐岸边植物等,对河道生态环境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在长远的角度看,这不仅会改变河道本身的属性,而且也影响到河道自然生态景观。
3、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功能分析
3.1 河道基本功能
不论是传统河道治理工程还是生态河道治理工程,蓄洪涵水功能一直都是河道治理工程基本出发点,但是与传统河道治理工程采取裁弯取直、更改河道走向等粗狂方式不同,生态河道治理工程注重维护河道的自然走向,通过起伏多变的河床和被大量植被覆盖的河岸等对河道水流和水源渗入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实现河道的蓄洪涵水功能。
3.2 防污功能
与传统河道治理工程不同,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对钢筋、水泥等硬性材料的使用很少,大都是在河道原有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治理改造工程,这样就避免了硬性材料对河道水质的污染,促进了河水、土壤和生物群落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增强了河道的自净功能,提高了河道的水质质量。
3.3 生态功能
生态功能是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核心,是指在河道治理过程中,遵循河道原有的生态系统运行规律,实行保护性河道治理改造施工,充分地发挥河道的天然性能。生态功能不仅能够保护河道原有的弯曲自然、凹凸有致,而且还能够为河道周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增加创造良好的条件。
3.4 景观功能
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最终目的是将河道打造成具有特色的景观,因此,在河道治理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河道治理规划与周围建筑物、街道等的和谐统一,而且要将景观建造融入到河道治理过程中,如常见的过桥亭廊建设,这样既能保证河道的原有状态不被破坏,而且能够将河道打造成美丽的景观。
3.5 文化功能
文化功能是河道生态治理的最大创新点,将与河道有关的历史传说、民间掌故等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相结合,通过河道沿岸壁画、亭廊建造等方式将这些河道文化表现出来,使得河道在原有的功能基础上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4、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措施探究
4.1 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形态
裁弯取直是传统河道治理的常用方式,这种基于看似基于人们需要的河道治理方式不仅破坏了河道原有的形态,而且对河道环境内的动植物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因此,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形态是河道生态治理的重要措施。对过去裁弯取直的河道进行适当的修复,保留现有的自然弯曲,通过河道弯曲度和流沙控制度对河水流速进行控制,以便更好地实现河道的生态功能。
4.2 河道护坡的生态化建设
河道护坡的生态化建设就是要改变过去采用硬性材料建设的方式,在选材、铺坡和护坡方面对河道进行生态化建设。首先,在河道治理选材方面,尽量的减少水泥、浆砌石块等硬性材料的使用,而是充分地利用河道原有的材料开展河道治理施工,如将河底的淤泥进行脱水、固话处理后用于河道填土,这样既能减少硬性材料对河水水质的污染,而且保证了河道资源的再利用。其次,在河道铺坡方面,运用天然石块在河道急流处或者是洪水缓流处进行河道砌垒,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空隙用水草、河道泥沙等自然物质填充,不需要用水泥或者是混凝土进行填充,这样不仅减少了施工材料的使用,而且用水草、泥沙等物质进行填充还能够为河内的动物提供优良的栖息空间。天然抛石是一种最常见也是在最简单的河道生态治理方式,天然抛石不仅能够很好的改善河道的蓄洪功能,而且也能够为河道的鱼类提供良好的繁殖空间,有利于河道生物多样性的提高。最后,在河道护坡方面,采用植物护坡的方式不仅能够实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作用,而且为河道与周围环境之间搭建了绿色廊道。常见的护坡植物主要有柳树、槐树等。另外,在缓坡多采用种草和灌木进行护坡,既能够提高护坡植物的成活率,又能够营造层次分明的河道绿色景观。
4.3 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河道断面设计
复式断面、矩形断面、双层断面是比较常见的集中河道断面设计形式,在河道生态治理过程中,要根据河道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首先,山溪河流一般采取复式断面的河道设计,主要功能是行洪、排涝,在枯水期,河道水流量小,洪水位低,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不需要建设防洪堤,因此可以根据河道地势进行不同的辅能开发,如在宽阔的滩地建设足球场,在相对狭窄处建设休憩场所,提高河道综合性能。其次,城市河道一般采用矩形断面的形式,矩形断面占地面积较小,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河道的基本功能,而且还能够为城市景观增添亮点。最后,城镇区域内的河道治理适合选择双层断面,上层的明河能够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要求,而下层的暗河则能够保证河道的排涝、泄洪功能,促进了河道实用性和休闲性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4 注重河道景观营造
河道景观建设是河道生态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要在河道原有形态保护和河道护坡建设方面注重河道景观的营造,而且要在河道周边环境的改善方面下大力气。首先,注重河道周围景观与河道的和谐统一,通过河道周边的亭廊设计、植被种植层次设计等方式将河道景观与周围植被景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其次,要注重河道文化的挖掘和展示,通过壁画、景观造物等形式营造河道的文化景观。另外,在不影响河道自然生态的条件下,适当的开展开辟一定的人文休闲活动场所,实现河道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和谐统一。
5、河道案例
我国的京杭大运河就曾经在历史上辉煌一时,不过后来渐渐走向了没落,到现在有很多省市已经见不到大运河曾经的景象了,甚至成为了臭水沟。早在上个世纪开始,聊城市就开始了对大运河的整治,现在已经成为了聊城市的景点,是聊城对外宣传旅游的招牌。
结 语
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本文对河道生态治理措施进行了探究,在实际治理工程中,要充分结合各个河道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生态治理方案,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和谐统一的河道环境。
参考文献
[1]石玉琛,宋庆武.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探讨[J].水利技术监督,2013,(3)
[2]方燕琴.浅谈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理念[J].湖南水利水电,2013,(3)
[3]徐德辉.浅论河道生态治理中生态护坡实施各阶段的任务[J].中国水运(下半月刊),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