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蜀道难作者

蜀道难作者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蜀道难作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蜀道难作者

蜀道难作者范文第1篇

一、创设情境,歌咏成诵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诸如李白的《蜀道难》等古典诗词是高度凝练、字字玑珠、便于人们口传心授、朗朗上口的纯粹的语言艺术。因为相比于戏剧、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它既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富有张力的人物形象,也没有严格的“三一律”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更缺少对场景的铺写或对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等,它所具备的仅仅是高度凝练和高度概括的语言、优美的节奏韵律等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而这种语言文字中的美学韵味,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的吟咏诵读才能感知与体会。此外,古典诗词从来到人间的第一天起就与音乐成为一对难舍难分的孪生姐妹,因而它所具有的独特的铿锵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优雅的韵律等美学特质,学生也只有通过用心吟诵才能真正体会得到。所以,在李白的《蜀道难》等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文本的不同题材、不同内容、不同艺术风格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诵读、涵泳之兴趣,以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品鉴其美学特质。

讲解李白《蜀道难》时,我们可以为学生播放视频《文化大百科・蜀道难》,当学生美美地享受了精美的视听觉盛宴后,急于走进文本的心情溢于言表。随之,再为学生播放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的配乐朗诵,这样在音视频的导引下,学生不约而同抑扬顿挫地高声诵读起了《蜀道难》:“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二、品鉴意境,领略风光

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日新月异,多媒体电教设备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设施可以集图像、文字、声音、符号等于一体,能够将无声、静止、抽象的古典诗词文本有声化、动态化、具体化、形象化,在视频的声、光、色、图像等元素的综合作用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将他们带入亦真亦幻、精彩纷呈的古典诗词文本中,有效解决了传统的古典诗词教学中难以处理的诸如语言高度凝练、意境极为深远广阔、形象极为生动、时空跨度极大、情感跳跃极大等难题。所以,语文教师该充分利用这一手段,将古典诗词的美学特质全方位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理解、鉴赏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

以李白的《蜀道难》为例,诗中精心描绘的诸多画面亦真亦幻、此隐彼现,山之高峻、水之湍急、河山之相互映衬、林木之荒芜沉寂、悬崖峭壁之险要等均有摄人心魄之势,全诗所描绘的山川景色气象宏伟、境界阔大、意境深远,沈德潜评价其语言“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然而,《蜀道难》上述的众多美学意象和美丽画面,如果仅借古典诗词传统教学中的简介作者生平、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掌握理解诗歌中的生字生词、借用的典故、诗人的情感意向等方法显然是无法让学生体会得到的。所以,在李白的《蜀道难》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文本中描述的画面精心制作成PPT课件,并将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郭文景根据李白的《蜀道难》创作的交响乐《蜀道难》做为背景音乐。在学生用心体会诗中诸多审美意象所构成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深邃意境时,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学生就会获得借描述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而带来回肠荡气之感,同时,也会被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所深深感染。

三、读写结合,提升能力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意境含蓄美、语言凝练美、意蕴深邃美、情感丰富美、时空跨度大等美学特质。在诸如李白的《蜀道难》等古典诗词中,诗人常常只用几个字来表现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幻化无穷的自然景观、辽阔深远的意境等,一首短小精悍的古典诗词犹如一幅用寥寥几笔勾勒而成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山水写意画,其间留有的大量“空白”给学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想象与联想空间。古典诗词中这一具有含蓄蕴藉韵味的美学特点,显然给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带来了诸多不便。因为高中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等尚欠丰富,对于诸如李白《蜀道难》等古典诗词中所表达出来的作者的丰富情感和深沉意蕴等有时还无法准确、深刻地理解和体味,而古典诗词具有的无穷意蕴本身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至上境界。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在古典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处进行再度创作,就可以顺利解决古典诗词因具有上述美学特质而给学生的阅读、品鉴等带来的诸多不便。

比如,李白的《蜀道难》教学,可以在引导学生诵读体味诗歌的韵律美,理解品鉴诗歌的丰富意蕴,细品深究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丰富情感等美学意蕴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挥动生花之妙笔或者挥洒灵动之画笔在文本中选择自己觉得最能体现“言有尽而意无穷”,又最有再度创作价值之处进行补写或者描绘,以期在此过程中既加深学生对文本多维度、多视角、多层面的感知、理解、鉴赏等,又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

蜀道难作者范文第2篇

随后,大家一个个从书堆里探出头来,用“四只眼”莫名其妙地看着他。

他扫视全场,把书放在讲台上,然后发话了。

“你们语文老师有事外出,我来代课。”他略作停顿,“今天,我们学白的诗――《蜀道难》。”

下面传来一阵阵议论声:“好像在某本杂志上看见过这位老师的光辉形象。”“不管谁上,古诗课,都没劲!”“还是去会会周公吧……”

他在黑板上写下“蜀道难”三个字,字写得很大,很有劲,跟他说话的声音一样厚实沉稳,使人精神为之一振,睡意跑了三分之一。

“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25页,大家先来读一下。”

“噫――吁―― ,危乎高哉……”拖泥带水,有气无力,好像都是饿着肚子来上学的。读到“飞湍瀑流争喧……”时全班六十余人,居然“凝绝不通声暂歇”,卡壳了!原来“”是个生僻字,大家预习得不仔细,哪会读啊!

“在正式鉴赏这首诗之前,我们先‘知人’,了解一下李白。李白,我们是很熟悉的,小学甚至幼儿园时我们有同学就会背诵他的《静夜思》了。大家知道,唐朝是诗的时代,诗人是很吃香的,像李白这样的大诗人,走到哪里都可能受到热烈欢迎。他的崇拜者,也可能像现在的追星族见了小沈阳大喊‘阳仔,我爱你’一样,见了李白就大喊:‘白哥,我想你!’‘白哥,再来一首!’”

“哈哈哈……”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有的还伏到桌子上揉着肚子……老师这简短而难得的段子让我们的睡意荡然无存。

他却板着面孔,没有丝毫绽放的神态。等大家笑完,他便拉亮嗓门。

“‘噫吁’,这是一个惊叹词,相当于现在新新人类使用的前卫词语‘哇噻’……”

又笑倒了一大片,我摸摸自己的嘴巴,感觉有点疼,平时锻炼得太少了。

几分钟工夫,同学们对这首诗来了兴趣,个个竖起耳朵,握住笔杆,专心致志起来。过去一天到晚都趴在“城墙”(书堆)下面的瞌睡虫也大眼圆睁,饶有兴趣地点头,摇头。

这老师能耐不小,读诗的声音,洪亮而且有磁性,很有味道,高亢低回,抑扬顿挫,我们一个个都跟着在底下轻轻地念,静静地回味,默默地想象……

“丁零零――”下课铃响了。走出教室,我意犹未尽,感觉这节课太短,好像没有45分钟,便又摇头晃脑起来。“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哇噻!我居然背出了一大半。与同学们一起交流,他们都说这节课太有趣了,效率挺高的,课后再花点工夫,这首诗就能默写出来了。

蜀道难,李白仕途难,语文课不打瞌睡难。而如今,老李的这首诗在我们班早已是“大道如青天,个个背得出”了。

蜀道难作者范文第3篇

生:(小声地)山高啊。

师:现在不说,等一会你们就明白了。课文能够背了吗?不能背的继续背,能背的要能默。现在开始背诵,不能背的看着课本。

(学生背,比较整齐。)

师:背得不错,一直没有犹疑,说明同学们背得很熟。但是,有几个句子同学们背得很快,我还不太清楚。第一个是“蚕丛及鱼(凫)”,“鱼”什么啊?

生:凫(fu)。

师:嗯,不错。还有一个句子,你们读得不好。有一个字音读得不准确。“飞湍瀑流争喧胚”,什么“崖转石万壑雷”。

生:(ping)曲崖转石万壑雷。

师:什么“崖”?

生:(ping)曲崖,课本上有注音。

师:呵呵,别得意得太早。我本来不准备抓这个的,后面的句子怎么读?

生:奇险/也如此。

师:不要读了,已经错了。“也”字,靠前,还是靠后?

生:靠前。

师:不但靠前,还要拉长。李白的诗歌中用“也”字,跨越了诗文的界限。继续读。

生:奇险也/如此。

师:据说,李白拜谒贺知章,就呈上这首诗。贺知章读完之后,说,真乃谪仙人也。什么是谪仙人啊?

生:就是被贬谪的仙人。

师: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蜀道难》是神仙才能写出的诗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神仙有什么特点?

生:不受束缚,比较自由。

生:想象丰富,奇特。

师:有道理。下面我们就进入神仙的诗文。诗歌讲究诵读。这首诗如果把前面三个字读好了,这首诗就不要上了。谁来试试。我们请五个人读一读。从这位同学开始。

生:噫吁喊!

生:噫吁喊!

生:噫吁喊!

生:(感觉读不出来。)

师我修正一下,把后面的一句连起来,让感情充分宣泄出来。

生:(五个学生一同读。)噫吁喊!危乎高哉!

师:同学们,排列组合有没有学?

生(同声):还没有呢。

师:你们可以想一想,一是重音,二是延长,三是延多长。等会儿,你们把这个题目给你们的数学老师做一做,看他能不能做出来。同学们继续读一读。义含其中。

(学生读。)

师:除了这三个词,全诗还有一句话,出现了三次。请你们把这三句都划出来。

(学生划这三句。)

师:请两位同学演绎一下。胖哥,到你出场了。(学生笑。)

两位学生先后读:“噫吁喊!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师:第一个同学读得比较豪放,第二个同学的情感把握得更出色一些,把三句的变化读出来了。这三句的读法很有讲究。第一句要读得豪迈,第二句要读得低沉,第三句要读得感叹。那么,这三句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呢?

生:把文章串起来。

师:这是结构上的作用。除了把文章串起来,还能把文章的层次向前推进一层。

生:内容上,能够把情感的变化表现出来。

师:情感的变化,很重要。就是文章的脉络。要从内容、形式、情感上来考虑。除了这三句,其他又写了什么?与这三句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合作朗诵一下诗歌,我读这三句,你们读其他部分。

(师生合作朗诵。)

师:说一说,除了这三句,还写了哪些内容?与这三句有什么关系?

生:写了蜀地的形成。

师:(教师板书。)也就是“来由”。

生:行走在蜀道中。

师:压缩一下,就是“旅途”。(板书。)

生:还有一个神话传说。

师:为什么要写这个神话?

生:可以写出险峻,神奇。

师:刚才这三句如果是关键句,那么,关键句中,还有关键部分,还有一个诗眼,是什么?

生:诗眼就是“难”。

师:蜀道“难”在哪里?

生:难在蜀道之路的艰险。还难在守道之人的凶残。

师:难有两种,一种是本身的,内在的,一种是外在的原因,可以再想想。

生:关系很清楚。第一是写蜀道的高和险,渲染出蜀道之难。第二是写蜀道上行道之人的艰难。第三是通过想象,写蜀道之难的外在原因。

师:想一想,李白为什么要把蜀道写得那么难?

生:我觉得是李白通过蜀道之难,说明人生之路的艰难。

生:我觉得是李白政治上的艰难。

(老师板书。)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关于李白把蜀道说得艰难的原因有多种,我来列举一下:

第一,政治上的艰难。第二是人生的感喟。第三是送友人入蜀。第四是关心故人(杜甫)。第五是劝明皇不要入蜀。第六是讽刺军阀。那么,同学们能否从文本中找到根据?

生:最后一句是表达政治上的艰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生:送友人是:“问君西游何时还?”

生:挂念老杜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

生:劝明皇不要去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师:这里的“险”,除了蜀道自身的高险之外,还有“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之险。你们觉得哪一种理解更好?

生:我觉得人生感慨,可能更好一些。

师:关于上面的这几种原因。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第三种。李白的很多诗歌,既为送友人,又为感慨人生。其他的各种观点,有的经不起推敲,比如关心故人杜甫,据考证当时杜甫已经不在四川了。比如劝明皇不要入川,当时安史之乱早就平息了,都不足为据。

有人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还有人说,诗歌是排列的艺术。不同的排列,效果不一样。比如有人把“噫吁喊”独立排行。也有人把,“噫吁喊,危乎高哉”排在一行。除了句子的排行之外,有时候断句也影响排行。比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也可以断句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你们觉得哪一种更好?

生:书上的好。

师:对,书上的。这种排列有一种参差的美,还能把空山的空旷,人的孤独和惆怅表达出来。现在,我们尝试一下,如果让你来排,你如何排,大体上是如何排的?然后,把你们的排法诵读出来,我在黑板上划出图谱。

(学生按照自己的排法,诵读全文。)

师:(在黑板上按照学生的诵读,划出图谱。为什么竖着写,在这里找到了落脚。)为什么强调这种图谱和分行?

生:形式上给人高峻的感觉。

师:的确是这样,这是形式上给人的感觉。李白需要的时候,三个字,五个字,七个字。

生:还有感情上的起伏和变化。

师:很好,通过诗句的长短,映衬出感情上的起伏和变化。

生:我觉得这还是李白作为诗仙的一种语言的艺术。

师:非常好,我觉得就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把握:形象表达,感情变化,语言艺术。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再见。

点评

万里写入胸怀间

终于有幸听了黄厚江先生的一节课――《蜀道难》。大师风范,感慨良深。

《蜀道难》的“读”,就很有匠心。

第一次是全班背读。条件很宽松,能背的就背读,不能背的就看课本。这是老师对预习的检查,掌握第一手学情,为下面的课堂教学服务。比如文字音的检查,断句的理解等等。

第二次找了一组同学,对“噫吁喊!”三个字诵读。之所以用了五个同学,就是要找出他们读的多种差异。之所以找出多种差异,就在于直观地告诉学生,古诗诵读的多样性。根据重音、停顿和字音延长,这三个字有无数种读法;那么,究竟哪一种读法更好呢?老师指导,关键是要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三次是两个人赛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通过赛读的评判,第一句要读得豪迈,第二句要读得低沉,第三句要读出感叹。实质上落实了这三个关键句在文中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是把文章串起来,把文章的层次向前推进;内容上的作用,是要突出情感变化,显示文章脉络。

第四次是师生合作诵读。老师读反复的三句,学生读其它部分。这个环节妙不可言。

一是昭示文章脉络之清晰,一是体悟“其它部分”与老师读的这三句之关联。引出下文对蜀道险峻、游人历险、守道之人凶残的条分缕析。这一切都指向那三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因此诗眼在于一个“难”字。那么,作者写“难”有意思吗?究竟他有哪些难言之隐、难言之意?正好交给学生去探究,这是课堂的核心部分,也是最出彩的部分。

第五次仍然是师生合作。学生按照自己的诗句排列,自由诵读,体悟韵律起伏之美,老师据此画出高低不平的图谱。当教师描画出排行的边缘线,山势险峻的蜀道,跌宕起伏的情感,豁然于眼前。

蜀道难作者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格赖斯的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 语用推理

[中图分类号]H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039-01

一、格赖斯的合作原则的定义

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都希望对方能够理解自己传递的信息,因此他们必须遵守某些共同的原则。美国哲学家Grice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或者说,合作原则就是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交谈的目标或方向。人类的语言交际是随着情景的不同而千变万化的,如果人人都遵守合作原则,谈话会变得单调而毫无悬念。

二、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会话含义的四种情况

(一)数量准则的违反与会话含义的产生

按照格赖斯的合作原则,说话者应该用最简洁的语言,提供给对方所期待的信息量,即按照说话者的原始目的,知道什么就说什么,知道多少就说多少,不能多说也不能少说。违反数量准则的第一条是信息量的不足,即说话人所说的话不包含需要的信息。如:A:你刚刚到哪里去了?B:到外面去了。在这个对话中,B的简单回答故意违反了量的准则,没有提供足够量的信息,想让A感到他不愿意详细作答,暗含了他不愿说出自己的去向,有“我去哪里与你无关”的含义。

(二)质量准则的违反与会话含义的产生

故意违反质准则的情况,在中国的古代文学尤其是诗词当中可以经常见到;比如李白《蜀道难》中写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显然,蜀道难的程度在这里被极度地夸大了。作者正是通过这种违反质量准则的夸张手法,把蜀道难的程度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关联准则的违反与会话含义的产生

按照合作原则的关联准则,问话人和回话人似乎应该问啥答啥,否则就会显得答非所问。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稍加留意,我们不难发现问东答西的情况实在是屡见不鲜。如:A:吃饭了么,一起去吧?B:我刚刚从食堂回来。在这个例子中,B没有正面回答A的提问,即没有回答“去”还是“不去”的问题。按照格赖斯的合作原则,A断定B的回答是“合作”的。如果B的话为真,在现时情况下,A肯定是吃过的;如果B的话为假,则A断定B不愿意与其一起吃饭。因此,B的回答在这里是否定的回答。

(四)方式准则的违反与会话含义的产生

违反方式准则的情况指的是,“人们不用那种语言本身为我们提供的简洁的、通常使用的方式去说话。而是拐弯抹角、咬文嚼字地去说话,使听话人感到其中必有缘故。”如:“……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鲁迅《祝福》)在这里,作者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立场,而是采用暗示的手法。即用含混、闪烁的话,既使作者的本意模糊起来,又使读者能够隐隐约约地得到暗示。

三、从会话含义到语用推理

从上述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在日常交际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违反合作原则的非常多。但这并不是讲,违反了合作原则有碍于交际的顺利进行,或者有碍于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理解。如果在交际中和文学作品中,都刻意去遵守合作原则,那么,交际将会变得呆板僵硬,文学作品将会变得单调平淡而失去价值。相反,正是由于违反合作原则的出现,才使我们的语言丰富多彩,使作品有揣摩欣赏的余地。合作原则的理论,有利于我们对交际语言和文学作品的解读。要想真正弄懂说话者或文学作品的含义,必须进行语用推理。根据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要做到成功的语用推理,我们就要做到:把握数量准则,理解话语表面的语义;把握质量准则,理解交际的目的意图;把握关联准则,了解相关的语境知识;把握方式准则,利用逻辑推理。

四、结语

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学说自上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激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它的这个理论体系不断地被完善。虽然它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交际是否必须合作,说话人是不是必然地遵守着真实、充分、关联、清楚等原则或准则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会话合作学说作进一步的探讨。尤其是在文学作品领域,它有助于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进一步理解。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4.

[2]唐家璇.交际语用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190.

蜀道难作者范文第5篇

一、合作探究衍生无限生机

从对高中教材的解读来说,李白作品无论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无疑具有典范性,我否定了古代诗歌传统的讲解即读一读、译一译、背一背。备课时我这样设想:围绕“难”字,将作品的艺术风格与李白的身世经历相结合,从情感层面对诗作作出解读。在讲课之前,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唯恐学生不能领悟理解,然而早读时学生读书的交流互助的热情给了我大胆放手的勇气与信心,于是我决定把设计好的整体思路拆散成零散部件,让学生自己去组合。然而,课堂上学生的创造力与潜能令我惊异,他们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查字典、句读诵读、情感讨论等,碰出智慧的火花,解决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同学们不仅很好地体会出了朗读的技巧,而且还能由李白的生活经历联想到他的理想追求,语文课堂丰富了,预设的课堂焕发出意料之外的无限生机。

二、学生活动展示思维之旅

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渴望时时有展示的机会,渴望被认同接受,渴望得到赞扬与鼓励,渴望得到引领和帮助。素养课堂上他们通过发表意见、展示才艺、显现特长,可以获得个性张扬的充分自由,我们要给学生展示的平台。

1、个人展示。

抄课文。先请三名学生在黑板上抄写课文(抄写时间可以在课前),字迹好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增强自信,字迹差的学生也会在同学们的或善意或玩笑的话语中不好意思地触及自己练字的想法,同时此举也可以来检查学生熟悉课文的程度。

写问题。学生有问题可通过独立思考、交流、互查等方式来完成。学生把生字词、文学常识、好词佳句、课文分析疑问等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学生结对子,讨论、解决并互查黑板上的问题。教师也可以根据情况指派同学到黑板前解答问题,检查掌握情况。

2、小组展示。

为便于学习、讨论,素养课堂上,我们把班级座位改为“小组围坐式”――将四到六人按优劣不同的成绩面向围坐,师生互动交流同时,小组同学之间多方位互助交流。每个学生都获得了多倍于以往的发言机会,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畅所欲言的机会。

组内朗读。本文运用多种手法,从多个角度突出蜀道的难,这个“难”指行走艰难,出入不便;人生之难,仕途之难;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等。在诗句中反复表达出了作者“难”的感叹,先让同学们找出表达作者的感叹之情的诗句,在组内相互体会。

组外展示。准备展示前小组内要稍作准备,尽量要求课堂上没有展示的同学在优等生的帮助指导下,认真分析或演练增强自信再起来展示。也可以请小组代表发言,《蜀道难》主旨多重,由小组推荐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发言,小组成员补充。既充分形成讨论,又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教学。

三、评价“开放”激发学习兴趣

用赞美的语言可激励学生,用委婉的语言可批评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可启迪学生。老师接收学生课堂活动中的各种反馈信息要细心,给予的评价要适度、合理,这样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帮助理解、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李白怀着“济世救民”的远大抱负来到长安,可是唐玄宗却只给了他一个闲职。李白的满腔抱负顷刻化为乌有。文章多少总要寄托当时的一点心情:或失落,或困惑,或担忧),学生朗读体会后,老师可以范读,用比较诵读来作为轻松的评价手段,保护学生最大的自信。当然给学生自信、鼓励的同时,就相当于给了他一个高位,他们就向着这个高位发展。老师的评价要“开放”、要艺术性,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进入积极、主动乐学的境界,切实提升教学实效。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名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扬州市委

茶博览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