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有很强的时代性、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是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表达了国家和民族核心的价值观,贯彻这种价值观,是课程时代性、思想性的重要体现。同时,在时代进步与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课程建构基础,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学习内容,坚持正确的价值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这些又突出了思想品德课程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因此,当我们认识了为什么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及该学科的性质时,我们才会有目的地去想办法解决教育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相吸引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思想品德学科的吸引力呢?如何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呢?将学科教学与社会心理学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让学生自己体验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用他人及社会对自己行为的期待来要求自己
教育是培养社会人的活动,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在课堂中用社会期待的目光暗示学生的心理,以此来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合格的人才。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在学校里,老师对学生的思想培养;在社会的需求下,对每一个个体的价值观塑造,这些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需求都为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虽然在家庭、学校、社会中,青少年扮演的角色不同,但都需要正确的思想指导行为。否则,即使拥有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知识,而没有优良的道德素质,那么只会给国家、社会以及家庭埋下危害。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严也是一种爱》的课堂任务是通过学校的教学课堂来讲家庭关系。用一贯的教法,我们可以通过备教材、备学生来讲授,但如果这里加入心理学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课堂看到生活中真实的自己,使课堂内与学生的生活产生共鸣。当青春期到来,自我意识增强,叛逆的心理也会随之产生,这个时候,如果心理的“我”和现实的“我”行为不一致,就会造成角色不清,往往产生应激反应,出现焦虑和不满足。“我已经不再是个孩子了”和“我真的长大了吗”的矛盾思想,使青少年往往偏离角色期待,招致他人的反对和不满。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这就要让青少年明确自己在不同环境里扮演的角色,从对角色的期待、角色的领悟、角色的实践三个过程中体会自己与所处地位的行为方式和相应的心理状态。比如,在家庭里,青少年是父母的孩子,是晚辈,从出生到长大,一直都是处在父母长辈的监护下,父母多希望孩子是听话的、好管理的而非任性的,而孩子自己会这样认为吗?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课堂问问学生:父母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角色期待)你觉得孩子会是什么样的?(角色领悟)你如何让自己成为你认为的那个孩子?(角色实践)即个体承担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接着,个体根据他人的期待,认识和理解角色,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在生活中表现自身的角色。如果用这种思维告诉学生懂得体谅、理解父母,并正确认识自己,可能比单纯的用道德规范对学生提出要求的效果更深刻。
二、由态度出发,通过说服沟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要想矫正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并不是关注表面行为的变化,而是要关注学生观念和态度的转变。认知正确,其行为才不会偏离需要,行为正是个体认知内化的结果,知行合一,个体才会内外协调一致,否则,知行不一致,就会产生认知失调,继而产生一些不良心理。
这里用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知识点来举例说明。如果学生只是到了入学年龄就进校,然后顺应学校的内容按部就班上课,完成作业,参加考试等等,而没有完全正确认识到学习、受教育对自己的重要性,很大一部分学生就会觉得学习是一件非常痛苦无趣的事,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何让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发现自身的潜能呢?
认知成分是态度的基础,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首先来源于对学习的正确认知。而学生的种种不良学习态度,往往是对学习的某些错误认识而造成的。因此,转变学生的不良学习态度,首先要转变学生对学习的种种错误认识。
目前社会快速发展,追名逐利的现象对部分学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致使他们错误地认为:“学习好与坏基本一个样”“在校读书不如早早去挣钱”“没有文化知识照样也能挣大钱”等等。这些错误认识,导致他们学习态度消极,个别学生甚至发展到“厌学”“弃学”。要转变这些学生的消极学习态度,教师就要通过说服的方法,改变他们对学习的这些错误认识。在说服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自觉抵制社会上只图眼前实惠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教育学生放眼未来,引导他们纠正目光短浅的低水平动机。另一方面,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向学生提供有说服力的信息或实证材料来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以转变其消极的学习态度。
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的课堂不光是学知识的课堂,还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进而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好行为,可见,该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可谓深远。
三、用良性的人际吸引技巧辅助教学
在社会心理学上,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该理论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喜欢程度。
人际吸引理论里影响喜欢的因素有:
1.熟悉与邻近
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此外如果其他条件大体相当,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过低或过高的交往频率都不会使彼此喜欢的程度提高,中等的频率交往,人们彼此喜欢程度较高。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找出与所学内容有关的同时又是同学们了解的人物及相应行为,但不宜过多使用同一个人的例子。
2.相似与互补
相似性主要包括: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年龄、经验的相似。实际的相似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双方都能感知到的相似性。
互补也会增加喜欢程度,比如,需要的互补;社会角色和职业的互补;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补,如内向与外向。当双方的需要、角色及人格特征都呈互补关系时,所产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强大的。
实际在课堂上用案例进行教学时,往往课本中有些案例是比较过时的,陈旧的案例不仅会降低课堂的灵活感和时代性,还会让师生产生倦怠心理。如果教师能将课本知识与现阶段出现的人物及相关事例联系起来,就会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比如,在讲七年级下册有关个人的道德品质学习时,我们可以用学生喜欢的一些偶像人物的个人历程来举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即使是偶像明星也是在付出努力后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通过学生喜欢的人物来学习有关自立自强、战胜挫折、磨炼意志等等道德品质。
3.人格品质
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美国学者安德森(N.Anderson,1968)研究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影响喜爱程度最高的六个人格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这一点就要求老师起到模范作用,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心灵的塑造者,我们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令而行,行其所服。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格的魅力胜过任何介绍信。教师扮演着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替代的角色,师生交往更是校园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经常会听到学生议论喜欢某位老师,喜欢该老师的课堂,而有些老师则表现出应付、散漫的状态。
事实上,能否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不是单方面因素决定的,老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其人格,这是一名老师吸引学生力量的主要源泉。而这些也与社会心理学有关人际吸引的理论相一致,因此,要丰富自身的知识面和教书育人的能力,拥有一颗慈爱宽容的心,保持对学生的信任和理解,具有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用人格去影响人格,用心灵去感染
一、挖掘传统,打造核心文化
学校的核心文化即指精神文化,它是学校的魂魄,对整个学校的文化经营起着统领作用。精神文化主要包括被全体校园人认可、并自觉践行的价值、理念、目标、团队精神等,它外显为校园的群体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并通过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以及校风、教风、学风表现出来。精神文化来自于校园人的长期实践,植根于校园丰厚的文化沃土。济源四中因有数十年积淀形成的文化底蕴,为打造自己的精神文化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开发这种资源,追寻学校文化的根,汲取滋养文化的水分和营养,打造学校精神文化,为学校新时期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成为四中人谋求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具体行动策略是:挖掘与萃取、整合与创新、认同与内化、拓展与深入,并循环往复,不断深化。
1、挖掘与萃取。2002年春,全体四中人围绕“四中的优良传统是什么?”“怎样使四中的发展驶入快车道”“怎样实现自己和四中同步发展”等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讨论分“个人思考”、“分组研讨”、“大会交流”、“总结提升”四个阶段,历时一个月。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经整理去粗取精,形成了三个方面的认同:(1)四中的精神是:和谐、朴实、严谨、进取。其中朴实是核心,是历代四中人的做人本色。(2)四中应抓住机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快速发展,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省示范性高中。(3)要把人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教师应树立责任、荣辱意识,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谋位置、显价值。
2、整合与创新。在对学校传统文化挖掘与萃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要求和现时实践的思考,对讨论中的认同进行了丰富与提升,形成了富涵传统意蕴、又洋溢时代气息的现代精神文化体系,主要内容有:办学宗旨: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办学目标:不断丰富“四优”(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异成绩)内涵,逐步推进规范办学、人文办学、绿色办学、高效办学,提升办学的层次和品位,创建既严谨规范又活力四射的学校。办学理念:人人有位置,人人有价值,人人有进步,人人有幸福;追求素质与升学的和谐统一,让学生极尽潜能发展。培养目标:养三能(能忠诚团队,能成就学生,能发展自己)教师;育三健(健全素质、健康个性、健美气质)学生。校训:行于足下,止于至善。校风:和谐、务实、严谨、进取。教风:以心教心,躬身践行。学风:净、静、专、主。等等。
3、认同与内化。文化是大家培育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校规模的扩大,文化认同应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学校注意了不断从继承学校传统的角度,从创新发展的角度,从克服现实问题的角度,从融入四中、被集体接纳的角度,从文化与办学要求相联系的角度,阐述学校文化的意义和认同学校文化的重要性,以期使四中文化不断达到在新的层面上的认同。文化只有在成员身上内化,才能显示出文化的价值,而内化虽有自然的成份,但总体来讲应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校坚持以渗透为主的方式,把文化体现在计划中,体现在制度规则中,体现在工作安排和总结中,体现在评价校园的是非中。此外,还利用编警句、讲警句,编校歌、唱校歌等形式营造光大四中文化的氛围。对于教职工言行中、教师群体中亚健康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冲突,我们一般不采用强制的方式,多用理喻和期待的方式解决。现在,济源四中基本形成了以“勤、朴、实、真、谨”为特征的四中群体。
4、拓展与深入。把文化经营拓展深入到班级,渗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对于深化文化经营,放大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学校跨入省级示范性高中行列后,统一组织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在一学年间所有班级均完成了阶段性的从内隐(价值、理念、目标、精神)到外显(各种载体)再到内化(由习惯而品性)的过程,收到明显效果。
二、转变观念,重塑管理文化
因为传统的经验管理和行政管理已经与现代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甚至演变成学校发展的束缚因素,所以无论是从育人的效能角度还是从工作的效率角度,都需要对传统管理进行文化重塑。因此,要用文化眼光审视管理、文化精神洗礼管理,使管理“文化”化,把管理纳入文化经营的范筹,应该是现代学校管理的自然选择。济源四中重塑管理文化的策略是:以核心文化(特别是办学理念)为指导,从转变观念入手,以科学管理为主,以弘扬民主为基础,以文化影响为补充。其中转变观念是关键,它决定了人们对管理的认同和自觉的程度。
1、发挥核心文化的指导作用。用核心文化审视管理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行针对性的重整,使管理观念、管理机制、管理规章、管理行为与核心文化相一致。
2、树立正确的管理思想观念。树立五种管理思想:①管理是保证的思想;②管理是服务的思想;③“三全”管理思想;④管理是教育的思想;⑤给管理赋予生命的思想。确立四种管理观念:①管理不只是领导的专利,而是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管理不是治人而是保证人的自由;管理不是为了某些人的私利,而是为了维护集体的整体利益;管理在某时某事势必会造成一些压力,这种压力对整体、对根本、对长远应是有益的。②管理必须严格,学校每个人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都不能回避管理,都有服从严格管理的义务和实施严格管理的责任。③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应该知道我们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创造人的幸福,促进人的发展,管理就是为了这个最终目的服务的。④教师和学生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主人,因为所有的管理说到底都是为了保证他们的利益,他们的利益也汇集成了学校的利益,他们的成功汇集成了学校的成功,所以只有他们对于管理的觉悟和参与才能使管理更科学、更成功。
3、积极推进科学管理。以核心文化统领、按现代管理要求,设置了职能科室;建立了以“岗位责任,自主组合,管理重心下移,责、权下放,基层组织组长负责制,责、权、利统一,评价奖惩捆绑,行政护导,教师值班,学生自主”为特点的常规管理机制;修订了系列的规则、规章及实施办法,行成了较为完善的科学管理系统。在科学管理运行过程中,力求精细、严谨、坚持,促成习惯,形成常态。
4、坚持把民主作为科学管理的基础。一是坚持科学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二是力求把科学管理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三是通过教育引导,强化民主意识、民主能力以及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四是用制度保障民利的实现。五是用实践研究的方式,探索实现民主管理的途径。学校的“学生民主管理的实践研究”为省级课题,坚持数年,取得了明显成效。
5、用文化的方式提升管理水平。有意把科学管理中某些硬性的行为控制转化为思想引领、环境感染、舆论影响、精神激励的方式,靠潜移默化把外在要求内化。用这样的软管理去达到教育人、规范人的目的,并藉此转变管理观念,改进管理方式,克服科学管理中人文缺失、且不能穷尽时空的缺陷。三、与时俱进,刷新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价值诉求、精神状态、人际关系和行为方式。事实上任何一所学校的教师文化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与学校核心文化不一致或不很一致的落差。因此,克服不良因素侵袭,消除落差,追求积极的教师文化,建设和谐合作、积极向上、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是学校首要的、永恒的主题。济源四中由于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以朴实为底色的传统文化始终在教师文化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学校总是从与时俱进的角度审视教师文化,敏锐地捕捉落差点,坚持不懈培育积极的教师文化,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
1、让工作成为自觉。(1)坚持引导教师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寻找工作的意义,使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幸福快乐的源泉。使教师懂得,能达到用享受的心态从事工作就是自己生命精彩的极致。如何体味工作的意义呢?研究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工作作为艺术品去雕琢;成功或失败都作为自己人生的经历和财富;感受到工作是人生的责任和使命;认识到工作过程是自己的生命生长发光的过程,工作也是生活、是自己生命过程的大部等等。(2)坚持引导教师在工作中找到尊严,走向崇高。强调人是有尊严的,要用多种方式在工作中谋位置、显价值。并创造条件让教师感受成功的快乐,体验职业的崇高。(3)坚持强化教师在集体中的责任荣辱意识,强调人是有责任、知荣辱的,把“责任高于一切,荣辱胜过生命,忠诚所在集体”作为四中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激发教师从“对同事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的角度认识自己的工作,从事自己的工作。(4)坚持关心教师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营造“不好意思”的舆论氛围,让教师既无后顾之忧,又能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而且“不好意思不好好工作”。
2、让成长成为自然。(1)引导教师从“成人、成己、成事”的角度认识自己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增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动性。(2)指导教师进行自己的专业成长规划,增强教师专业成长的自主性。(3)让学习成为需要,让研究成为常态,把培训与常规工作融合,使教师专业成长伴生在工作过程中,成为一种自然。(4)积极发挥教科研的示范、带动、助推的作用,让课题研究不仅是提升工作水平助推器,而且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仪。
3、让修养成为必需。(1)培养自觉性。从事业、成事、成己、法制等多个角度反复阐述师德修养的意义,增强教师加强师德修养的自觉性。(2)强化规范性。学校在征求全体师生意见的基础上,拟定了济源四中教师“四不得、四严禁”和“倡言倡行、禁言禁行二十条”,并长期彰示于校园,既提供了具体的教师行为的准则,又提供了学生评教的依据,而且营造了加强师德修养的舆论氛围。(3)发挥激励性。学校采用了量化评教、师德档案、树立典型、反思查摆、个案处理等多种激励方式,增强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意识,提高教师加强师德修养的积极性。(4)运用强制性。通过对违反师德规范、造成重大影响者纪律处分,对师德评价不合格者评优晋级一票否决等刚性方式,强化师德红线,让守师德、重养成成为教师工作中的必需。
图书行业在近些年来取得了较高的发展,这不仅在于大学图书馆藏书增加、公共图书馆的普及以及中小学图书馆的开放设立,图书管理工作是一项相当精细的工作,给学生或读者提供一个幽静的环境供其读书做学问是每个图书管理员的心愿,精细化管理成为了图书管理行业的重要话题。本文就图书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以及提高管理的方式方法做一下介绍,仅供业内人士加以参考。
【关键词】
图书馆;精细化;管理
一、前言
图书馆管理要推行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从图书拜访结构、制度编制等方面入手。通过细化管理员的日常工作任务、作业标准以及流程来改善作业的实际效果。工作安排要责任到人,并制定严格的考核管理标准,按考核绩效来评定人员的薪酬变化。从日常工作中观察记录每个人的服务水平以及工作态度,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图书馆的整体管理质量。
二、高校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促进图书馆的良性发展
图书馆建立的目的在于给读者或学究们一个读书学习的环境,在高校里面,图书馆的管理员一般由学生组成,学生的新老更替都会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好的管理方法记录并传承下来,这样才能在流水式的管理员中传承下来,并且得到固化,图书管理员的日常工作表现可以在读者满意度方面加以评比,通过读者满意度调查,来一方面了解管理员的工作情况[1]。另一方面是读者对图书馆图书收藏的反馈,读者需要哪方面的藏书,这是一个对读者来说很重要的话题,通过对读者的需求调查,可以了解一些图书收藏的方向。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对于图书的需求也随之慢慢地改变,提高图书馆的读者满意度,需要适应读者的口味,这样才能促进图书馆的良性发展。
(二)利于馆员素质的提高
图书管理的提高主要在于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在于图书馆给提供什么样的平台,加强精细化管理,用制度规范去约束管理员,通过服务心态的转变去磨炼管理员的心性,这样可以锻炼出一批优秀的图书管理员,从而又促进了图书馆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图书馆的整体效益的提高受到管理员的综合素质的影响。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使管理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提高管理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精细化管理能让管理员有相互比较的机会,让管理员通过比较看出自己的不足,并主动学习。精细化才能更加促进管理员发现图书馆的不足,并加以改善[2]。
(三)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
图书馆在新时代社会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能够长存下去,需要转变到科学管理上来,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基础的保障,能使图书馆管理员从心理上给科学管理有一个认可,对科学管理有一个深入的认识。精细化管理能提高图书馆的职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同时也是科学管理的一个基础阶段,只有打好这个基础才能发展到更高的高度。
三、高校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一)确定“精、准、细、严”的工作思路
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本质就是对图书馆战略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使战略规划能够贯彻到每个环节井发挥作用。其核心思想用四个字可以概括:精、准、细、严。“精”,即精益求精,要求图书馆员工对待工作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完善,使工作达到“更好”。“准”即准确定位,指对图书馆的每个岗位的职能与职责都要做出具体、清晰、明确的规定,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机衔接。“细”指细化目标,是指把每一项工作一层一层地分解细化。“严”指严格考核,对照精细化管理的具体、量化的标准。
(二)完善现有的图书馆管理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
首先需要结合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图书管理制度。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改进和完善:一是制定出完善、合理的高校图书馆内部管理制度,规范、限制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行为;二是要制定出完善、合理的图书馆服务体系,规范广大读者的行为。通过这两方面的举措,确保高校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执行力度和落实力度
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执行效果很大一部分在于文化的引导和体系的传承,提高执行力度能够将图书馆在新制度或好方法的推广及应用更加迅速。再一方面高效率的执行力度能在细节效果上加以提高,比如说带书签的摆放,如果能够每一个管理员都执行同一个标准,就不会有读者放错位置,从而不会有后来的读者找不到想要的书籍,这种看似小事的情况在精细化管理以及高执行力下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是精细化管理的落实力度,落实力度的把控是为了检查执行力度,对于好的制度要执行,但是更要检查,检查到位才能执行到位,人的惰性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能可以用检查落实来弥补对结果的影响。
四、结语
高校图书馆在学校里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看出学校的规模、学校对于图书的关注度,更能看出一个学校的底蕴,图书馆是学校的图书中心,也是学校文化知识的泉眼。提高图书馆管理质量,必须从精细化管理入手,在管理过程中通过制度的优化、管理员的培养等具体实施项目来提高整体管理效果。每一个员工都能高质量地完成任务才能提高整体水平,这样有利于图书馆迈向科学管理的高点,使图书馆管理更上一个高度。
作者:曲歌 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具体的管理目标和实践策略。因此,在开展小学各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学校不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还要遵循科学管理的基本价值观,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论述了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
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价值取向
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是指为了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推动小学教学事业的进步而开展的各类组织协调、监督管理活动。科学、积极的价值取向对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进行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前,学校的相关领导、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最大限度地发挥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各项职能的作用。
一、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价值取向的主要内涵
价值取向是指在多种工作情境中指导人们行动、决策和判断的总体信念。决策、判断又和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有关。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第一,对学校具体教学实践工作的整体规划,为各方面教学活动制订正确的教学目标,使全体教学人员能够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活动;第二,对学校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协调,主要包括对教师的招聘、考核、职业评定、人员升迁等工作;第三,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开展各种教学科研会议,进行教学改革;第四,学校日常各方面的行政管理工作。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价值取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只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顺利开展小学教育管理工作。
二、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
1.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自古以来,“以人为本”在我国的教育思想中就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今,在以民族、平等、自由、和谐为核心思想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导向下,学校更要坚定不移地在小学教育管理实际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进行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学校要把指导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放在教育管理工作首位,要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第二,学校要为教师提供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在工作岗位上要为教师留有发展空间,同时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促进教师个人素质能力的提高。此外,学校还要充分保障教师应享有的权利。第三,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要有奉献精神,爱护每位学生,以学生的学习成长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采用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策略,在促进学生知识成长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坚持贯彻“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
开展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教师也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订完善的教育管理组织体系。不同管理职能的相关部门既要权责分明,互不干扰,又要在最高部门的统一管理下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协调。在处理问题的具体过程中,教师要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处事原则,灵活处理遇到的问题,让“科学管理”和“以人为本”紧密结合。此外,教师还要及时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的惩罚制度,提高管理部门的运作效率。一方面,学校的监督部门要制订严格的约束条令,促进管理教育工作的合理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教师要设立具体的、能够实现的管理目标或者工作计划,为相关职责部门提供一个明确的管理方向,避免其管理工作陷入混乱局面。
总而言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要以“以人为本”和“科学管理”为价值取向。只有这样,小学教育管理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作者:周本圣 周道法 单位:安徽省舒城县实验小学 安徽省舒城县棠树乡三拐小学
参考文献:
[1]巫惠群.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探究[J].才智,2014,(25).
“仁”是贯穿于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思想,在《论语》中有多处强调仁及其重要性。如“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在《论语》中“仁”的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它的基本内涵是“爱人”。把“仁爱”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是孔子管理思想的以人为本的突出表现。对于行仁的方法,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是说,作为仁者,自己想要立身于社会,也要帮助别人立身于社会;自己想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凡是能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然而这一理论是基于“经济人”的假设,把工人当做工具,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对工人进行剥削,工人的生存状况并没有变好,相反的变得更加恶劣,劳资纠纷严重。我想一种理论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关键在于运用这一理论的人如何选择。倘若企业的管理人员能本着“仁”的观点利用科学管理原理,那么科学管理理论必能更好地造福于人类,使企业主与工人达到双赢。2010年“富士康跳楼”事件曾轰动一时,十几个鲜活的生命离我们而去,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使得这些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有记者潜入富士康进行调查发现富士康内部的管理存在严重的问题,企业过度关心利润,将工人当做机器,完全忽视工人的身体状况以及情感因素。可以说富士康将科学管理理论应用到极致,却没有本着“仁”的思想,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这一事件对于富士康的企业形象造成了极大地损害,从长远来说对于富士康的发展是不利的。
二、礼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仅次于仁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孔子所提出的礼的概念对中华民族影响巨大,中华民族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孔子提倡的“礼”就是要求人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做到上下有等和在社会仪礼生活中做到尊卑、长幼有序。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合,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大事小事都遵循这个道理。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由此可见孔子认为礼是非常重要的。“礼”的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是企业内部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同时国家也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行为加以约束,以此保证企业的行为不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三鹿奶粉”等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社会人们道德水平的下滑,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因为政府管理制度的缺失,政府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食品安全行为进行严格约束,使得一些企业心存侥幸,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相比之下,西方社会的食品安全事故较少,其原因是西方社会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用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并且久而久之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使得企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损害人民生命健康的事情。
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