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范仲淹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诗镜;味;诗学范畴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的诗学理论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话语系统和概念范畴。“少数民族文艺理论有自己独有的文化生态环境、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别具一格的理论表达以及独有的范畴,体现为一种理论上的原生态性[1],”作为藏族诗学原生态性重要表现的诗学范畴,诸如“味”也有其独有的特点。
依仗着佛教的传播,藏族文化与异质的印度文化之间产生了持续的、多方面的接触,文化接触进而产生了文化传播,而文化接触和文化传播构成了涵化的前提条件。印度文化向其范围之外的转移或扩散,引起了藏族诗学对印度以《诗镜》为代表的诗学著作的采借过程,藏族诗学的涵化得以形成。在涵化过程中,作为变迁双方的藏族诗学和印度诗学,呈现出了接受和适应两种不同的涵化结果。具体分析藏族诗学中的诗学范畴――味,主要体现藏族诗学在接受基础上的改造和印度诗学在适应基础上的改造。接受基础上的改造和适应基础上的改造,即双方将自己传统文化体系与异质的文化成分部分或全部协调起来的过程。
《诗镜》的作者为檀丁,又译执杖者,大约写于古代印度梵语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是7世纪以前的古代印度诗学理论的总结。《诗镜》原书名按意义从梵文译为藏文“年阿买隆”,“年阿”意为“雅语”或“美文”,与汉语“文章”的原意“富有文采,斐然成章”大致相同。“买隆”意为“镜子”,《诗镜》阐述了古代印度的诗学理论和修辞理论。故而,“年阿买隆”意为“文镜”。一直以来,历代藏族翻译者们习惯将其译为《诗镜》,意即其对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如同镜子一般,是艺术之明鉴,创作之准绳。同时,与印度佛教美学观相契合,“镜”还有“圆满”之意。
印度诗学与藏族诗学在接触交往中,进行了双向的调适,产生与各自原有文化特征均不相同的新特征。如《诗镜》中的“味”范畴,虽借自印度,但与印度的味论却有着不同的内涵。《诗镜》中的“味”范畴吸收自《舞论》中关于、英勇、厌恶、滑稽、暴戾、恐怖、怜悯和奇异八种味的论述,藏族诗学中“味”范畴则包括艳美、英勇、丑态、滑稽、凶猛、恐怖、悲悯、希冀、和善九种呈现方式。在藏族文学作品中,味最初的语义表示食物的味道,源于日常饮食活动过程中对于嗅觉和味觉的感知,后来其词意逐步扩大为创作主体面对具体对象时产生的情感的体验和品味。藏族的“味”范畴的内涵的深层是以“情”为其思想内容和产生基础的,又依托“态”展现情,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特色。在情的观照中,又强调接受者与具体对象间的交流与互动,“艳美”、“恐怖”、“和善”等都是通过接受者的阅读产生的情感体验的表现。以《诗镜》为例的藏族诗学中“味”范畴的内涵同时还体现为一种“圆全无缺”的和谐、圆满之美。如第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在《释难妙音欢歌》中谈及文章的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关系时指出“仅仅以用俗言俚语写出有好内容的作品而自诩,而在作品中没有丰富优美的文辞,那就像一个风华正茂的人不着衣饰,着身体外出行走,因而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一样,文辞粗劣的著作,会受到学者们的藐视”,表达出一种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和谐、圆满的审美追求。于乃昌在《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的前言中讲到“在藏族文艺学中,最高的审美范畴是‘味’,而‘味’的含义,最本质的规定是生命意识的感性体验[2]”。
印度的味论源于《罗摩衍那》中关于输洛迦体产生的传说,这一传说中,蕴含了其对生命意识的推崇,渗透了欲望满足的生命性意识。婆罗多的《舞论》中八种味首推味,“它以男女为因,以最好的青年时期为本”,由男女欢爱构成。藏族诗学中在首推艳美味,美既指自然界中一切客观事物、自然景象、动植物等具体对象本身所具有的美的状形态,也包括具体对象给人的美的感受。之所以产生出截然不同的内涵,是基于印度与藏族不同的文化土壤、文化心理与审美取向上,印度诗学理论深受印度教的影响,印度中具有对原始生殖崇拜的信仰,使得印度诗学中将味作为了创作与描写的重点。藏穿佛教关注来世的精神内核反映在诗学思想中则体现为对自然世界的美存在的展现与表达上。“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拥有自己个性鲜明的理论范畴与诗学观念。而这些文艺美学思想又与他们的物质生活和意识形态紧密联系,是本民族文化的产物”[3]。藏族文学对于以《诗镜》为代表的印度文学借鉴吸收是按其民族文化特征、社会生活、审美情趣传统的审美要求有选择地接受的进行再创造的。
藏族古典诗学在典籍虽承袭自印度古典诗学,然其远非仅是重复印度的思想,而是数百年间,历经几代藏族学者以藏民族文化为基础,在对印度诗学典籍及佛教经典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将《诗镜》理论与藏族文学实际相结合,在学习、借鉴《诗镜》的基础上,通过注释、解说、探讨和应用,逐渐将异质性的诗学理论发展为“为我所有、为我所用”的诗学理论,形成自己的话语系统和概念体系。长期实践的结果,藏民族已将《诗镜》改造为藏民族化、本土化的诗学理论著作了,并将其视为其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了。
将藏族诗学理论中“味”范畴单独提出,作为论述的核心与切入点,一方面,希望为藏族诗学范畴研究添砖加瓦,丰富藏族诗学体系,为藏族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另一方面,以期对其他少数民族的诗学理论的研究提供途径、方法等方面可资借鉴与参考的经验。
藏族诗学范畴的研究也向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民族诗学理论的态度和原则。即一种民族文学在接受其他民族文学作品时,不能生吞活剥,或是生硬机械地蹈袭模仿,而需要按照本民族特有的生活习惯、思想愿望、审美情趣、传统的艺术形式对另一民族的文学作品、诗学观点进行加工改造,使之与本民族的文学传统相一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本民族自己的作品,为本民族人民所喜闻乐见,并从中得到思想启示和审美享受。《诗镜》由印度的诗学著作变成具有鲜明民藏民族特色的诗学理论经典著作的过程便是历经数百年间的藏族学者们不断加工、改造、阐发、运用的过程。
注释:
[1]贾一心. 对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研究的思考[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8(4).
[2]彭书麟、于乃昌、冯育柱.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0页.
[3]彭书麟. 从整一多元看少数民族文艺理论的独特性[J].民族文学研究.2007(4).
参考文献:
[1]彭书麟、于乃昌、冯育柱.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中国少数民族古代美学资料初编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古代美学资料初编[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
[3]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贾一心. 对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研究的思考[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8(4).
[5]于乃昌. 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概览[J].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5).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二、三部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读,感悟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3、了解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4、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领会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法 朗读指导法 质疑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交流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 指名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对范仲淹又了解了多少呢?
二、学习第三部份
1、学习第七自然段
(1)指名读第7自然段。思考:有范仲淹实现他的抱负吗?
(2)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再读感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第6自然段。
(2)提问范仲淹还有怎样的志向和抱负呢?
(3)品读、感悟: “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三、学习第二部份
过渡:文章举了哪些事例讲范仲淹要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而刻苦学习的?
只身苦学、 划粥割齑、 谢绝佳肴、 闭门不出
(一)品读、感悟
学习第二自然段“只身苦学”
1、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找出能感动你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体会。
2、指名反馈。
3、出示重点句
(1)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
(2)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理解废寝忘食)
4、归纳学习方法:读、画、写、说
(二)利用上面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3、4、5自然段
1、出示自读要求
(1) 读:小组内一起朗读3、4、5自然段
(2) 画、写:找出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体会。
(3) 说:同桌或小组内讨论你的答案并说出理由。
2、检查自学情况
(1)理解成语“划粥割齑”。
(2)出示句子①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半夜才和衣而眠,五年未解衣就寝。②送银子他委婉谢绝了,送美味佳肴,却食品发霉也不吃一口。③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粥和咸菜了。④别的师生都丢下书本跑出去,他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随便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
(3)再读这些句子。
(4)师小结:范仲淹为了实现他着远大理想和抱负而刻苦读书,实在令人敬佩,那后人又是怎样赞颂他的呢?
(5)引导学生理解并品读感悟“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三)总结写作方法
1、懂得文章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采用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去叙述;
2、回顾板书,明白写人首先必须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
3、再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反映人物的特点和崇高精神的。
四、 课堂总结,拓展
范仲淹为着理想苦读诗书,成就了他的一生,实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今天,你学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收获呢?
五、 作业
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的语言艺术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交往有着重要的影响。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运用恰当,往往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更好的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反之,如果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运用不够恰当,出现语言失范的问题,不但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心理以及体育学习兴趣,甚至还有可能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正常顺利进行。
1 体育教学中常见的教师语言失范问题
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主要可以归纳为四个大的类别,即:书面语言、口头语言以及哨音语言和体态语言。体育任课教师运用这四类教学语言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学语言的失范问题,最常见于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书面语言和哨音语言出现失范的情况相对较为少见。因此,以下就针对常见的口头语言失范和体态语言失范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1.1 口头语言失范
口头语言是体育任课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最为常用的一类教学语言,无论是体育理论知识的讲解还是体育技术动作的传授都离不开口头语言,教师口头语言运用水平的高低,往往会对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同时,口头语言也是最容易出现语言失范问题的一类教学语言。很多任课教师由于没有意识到口头语言的重要性,没有给予自己的口头语言运用行为应有的重视,在口头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过于随意,常常会有意无意的出现口头语言失范的问题。
例如:习惯使用否定性的词语或者是带有偏见的词语,习惯对学生的做出非建设性的评价甚至是讽刺性的评价等等,如,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动作都不会做;你懂什么,这样做不行;你这脑子,我看你是学不会了;学了这么久都没有进步,你是不可能有前途了!这些都属于任课教师口头语言失范的问题,不但在学生的体育学习中不会发生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反而还极易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从而对体育教学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重视任课教师口头语言的失范问题,注意口头语言的恰当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1.2 体态语言失范
著名的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宾,曾经在自己关于信息传播的研究中,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论证得出了如下结论,即:信息传播的总效果=7%的用词+38%的口头表达+55%的体态语言。由此可见,体态语言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实际上也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再加上,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体育任课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通过特定的姿势和动作来发出相应的信息。因此,任课教师的体态语言,就成为了其教学语言中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学体育任课教师能否科学、正确的应用体态语言,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直接的影响。
目前,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常见的体态语言失范问题,主要有冷视冷笑、讪笑、漠视以及动作示范随意应付不够标准和不参与学生的保护与帮助等等。
2 体育教学中教师语言失范的原因分析
在对体育教学中教师语言失范的原因进行研究时,主要从体育教学自身、任课教师以及学生等几个层面入手进行了分析:
体育教学层面的因素
体育教学相较于其它的文化课教学而言,教学环境更为开放、师生互动更为频繁,学生行为更为随意,而且某些体育教学活动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体育教学所具备的上述特点,就决定了体育任课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既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和高效开展,还要注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以尽可能的避免运动伤害事故的出现,这就使得很多任课教师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再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足够的耐心,在处理复杂的教学活动时,就极有可能导致语言失范问题的出现。
任课教师层面的因素
任课教师层面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任课教师个人的口头语言使用习惯不好,例如:某些任课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就习惯于使用否定性的词语或者是带有消极意义的叹词,这些不好的语言使用习惯,常常会有意无意的就在任课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从而造成教学语言失范的问题,对学生造成消极负面的影响;二是,某些体育任课教师由于长期面对较高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出现了职业倦怠的问题或者是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一旦在教学活动中出现错误或者是做出不合理的行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教师就极有可能产生厌烦抵触的情绪,并引发语言失范的问题;三是,体育任课教师的法律意识淡薄。在我国现行的很多法律法规中均禁止教师对学生实施体罚和使用侮辱性言语。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中就均对此有明确的规定。但是,绝大多数体育任课教师却对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都不甚了解,以至于没有意识到语言失范问题的重要性,没有从观念上给予重视与关注。
2.3学生层面的因素
相较于其它的文化课教学而言,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出现问题的几率更高,而且问题的类型也更为多样。例如:争抢体育器材和场地、在练习时间交头接耳、不遵守课堂纪律、不遵守课堂规范,胆怯退缩、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会给体育任课教师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带来相当大的负担与压力,从而使得语言失范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也随之升高。
3 体育教学中教师语言失范的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的体育教学中常见的教师语言失范问题,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如下几点有助于预防和避免任课教师语言失范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首先,体育任课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面对的是不同能力、不能气质、性格迥异的学生,再加上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较为开放,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小问题和小插曲,影响任课教师的情绪和状态。例如:在任课教师集体讲解示范的过程中,如果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打打闹闹,肯定会打扰其它学生的注意力水平,影响任课教师讲解示范的成效和上课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任课教师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愤怒发火,对学生做出消极的批评或是讽刺,往往就会让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变得紧张而压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及时的调整授课的方式,在采用恰当的语言制止学生的打闹行为的同时,采用提问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教学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高效进行。由此可见,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对体育任课教师的重要性。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通过自我反思、自我分析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自我调节能力,尽可能的避免教学中语言失范行为的出现。
中图分类号:R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1-0040-03
反流性食管炎(RE)是因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道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性病变,严重者可合并食管溃疡或狭窄,临床上多表现为灼热、疼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属中医学噎膈、吐酸、胃痞、胃痛、梅核气、反胃、胸痹、嘈杂等范畴。本病发病率高,且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中医药在改善症状,调节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抑制反流,促进食管受损粘膜修复等方面均有良好的疗效。近年来,中医界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研究,现将近十年来的文献资料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反流性食管炎因无统一病名规范,故临床医家对该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亦不尽相同。古人认为,其本为胆病及胃。《灵枢・四时气篇》所谓:“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胃为六腑之一,胆为奇恒之腑,肝胆相表里,若肝气疏泄失常,影响胆腑,致胆汁不循常道,横逆犯胃,则胆胃俱病。现代中医学者认为,食管属于胃,胃为水谷之海,与脾胃相表里,一升一降,共司受纳运化和输布功能。外邪入侵,食滞、肝郁等原因使胃气郁而不降,胃郁日久,从阳化热,中焦气滞,运化失司,水湿内停,从而导致胃气不降,湿热中阻。而脾胃运化与肝之疏泄有关,故本病病位在食管,与肝脾胃关系密切。而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脾失健运是引起胃失和降的关键所在。单氏认为该病是因脾胃虚弱,阴火浊邪上逆而致。李氏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常,素体脾胃虚弱为其病因。其本为脾胃虚弱,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涉及脾肺。气逆、痰火、食积、湿热为上扰阻于咽喉胸膈而发病。高氏则提出瘀血在RE发病过程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由于瘀血的存在,延长并加重病情。马氏认为RE不仅与肝脾胃相关,与肺脏亦有一定的相关性。肺金与肝木属乘克关系,与胃有土金相生关系。肺主气,主肃降,肺气之肃降有利于胃气之通降,肺气上逆可影响中焦气机升降,胃气不和则酸水上泛。
2 辨证施治
宋氏等将35例RE患者分为肝胃郁热型、寒湿中阻型及脾胃虚寒型,分别用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香砂六君子汤合良附丸加减及理中汤加味.总有效率为97%。陈氏等将102例患者分为肝胃郁热、胃阴不足及气滞血瘀型,分别治以丹栀逍遥散、沙参麦冬汤及启膈散,与雷尼替丁对照组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但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且肝胃郁热组疗效明显优于气滞血瘀组,提示反流性食管炎早期治疗疗效显著。曹氏等将其分为:脾胃湿热、肝胃不和、痰浊阻胃及脾胃虚寒型,分别治以连朴苓草汤(藿香12g,佩兰12g,苏梗10g,陈皮10g,厚朴10g,砂仁6g,姜半夏6g,黄连6g,代赭石30g)、疏肝和胃汤(柴胡、白芍、枳壳、香附、川楝子、佛手、郁金、法半夏、炒麦芽)、导痰汤(姜半夏8g,胆南星6g,陈皮10g,枳实10g,茯苓10g,甘草3g)及黄芪建中汤加减(炙黄芪30g,桂枝6g,白芍10g,炙甘草6g,荜澄茄10g,香附6g)。刘氏观察39例RE,将其分为脾胃湿热、阴虚胃热、脾虚气滞及肝胃不和型,分别治以藿香正气散合平胃散、甘露饮合丹栀逍遥散、香砂六君汤合丁香柿蒂散及柴胡疏肝散,总有效率为84.62%,并强调脾胃气机逆乱往往与肝气失于疏泄有关,因此在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中,不可忽视疏肝理气。田氏将38例患者分为脾胃虚寒型、肝气犯胃型、肝胃郁热型、胃阴不足型,分别用香砂六君子汤、柴胡疏肝散、化肝煎合左金丸及一贯煎加减,总有效率为89.47%。杨氏将本病分为胆胃郁热型,药用醋柴胡、炒枳实、炒黄芩、清半夏、紫苏梗、炒陈皮、旋覆花、生大黄、虎杖、代赭石、瓦楞子、白及粉;肝胃不和型,方用小柴胡汤合左金丸加减;脾胃湿热型,方用平陈泻心汤加减;脾虚湿滞型,药用太子参、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旋覆花、姜竹茹、陈皮、木香、黄连、吴茱萸、砂仁、炙甘草。谷氏辨证分为:痰(湿)热中阻,胃失和降型,用苍术、茯苓、陈皮、清半夏、黄芩、栀子、莱菔子、麦芽、甘草;食滞胃脘,胃气上逆型,药用木香、槟榔、青皮、陈皮、黄连、莪术等;肝郁化火,横逆犯胃型,药用柴胡、枳实、白芍、栀子、丹皮、半夏等;脾胃虚弱,升降失调型,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麦芽、莱菔子。单氏分为:肝胃不和型,治以疏肝和胃兼清通降逆,药用醋柴胡、炒枳壳、黄连、吴茱萸、丹参、檀香、砂仁、自芍、甘草;痰气交阻型,治以调气化痰、祛痰降逆,药选半夏厚朴汤合启膈散加减;脾虚胃弱、寒热错杂型,治以健脾清胃、和胃降逆,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胃阴不足型,治以滋阴养胃,方选益胃汤加减。张氏等治疗该病,将其分为:肝气犯胃型,方用柴胡疏肝散合旋复代赭汤加减;肝胃郁热型,方用黄连温胆汤合左金丸;寒热互结型,方用半夏泻心汤合旋复代赭汤;气滞血瘀型,方用膈下逐瘀汤。绍氏将本病辨证分为5型:肝胃不和型,方用四逆散合小半夏汤加减;肝胃郁热型,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痰气交阻型,方用启膈散加减;脾胃虚弱型,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气虚血瘀型,方用四君子汤合丹参饮加味。帅氏阳将该病分为:肝胃不和型,以柴胡疏肝散合沉香降气散加减;肝胃郁热,以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痰气郁结,以半夏厚朴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胃热上逆,以温胆汤合左金丸加减;脾胃虚寒(弱),以黄芪建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化裁。张氏收治60例患者,辨证分为6型:肝气郁结型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肝胃郁热型用四逆散合左金丸加减;胆热犯胃型用四逆散合金铃子散加减;气郁痰阻型用旋复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气虚血瘀型用启膈散加减;肺虚气逆型用逍遥散加减,结果总有效率为96.6%。
3 专方治疗
3.1 和胃降逆为主的基础方治疗 刘氏等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36例,总有效率为88.9%。段氏等用旋复代赭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5例,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胃舒平、吗丁林对照组(80.0%)。吴氏等用丁香柿蒂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6例,总有效率为95.5%。李氏等用清热降逆汤治疗83例,并以雷尼替丁作对照,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朱氏等用四逆陷胸汤治疗66例,总有效率为97.96%。胡氏等21例RE患者分为发作期和恢复期,分别用四逆散合左金丸化裁、参苓白术散化裁,总有效率为90.5%,停药半年复发率为15.7%,1年后复发率为21%,与西药对照组相比疗效显著而持久,体现了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
3.2 清热祛湿为主的基础方治疗 吴氏等用加味清中饮(黄连10g,焦栀子10g,蒲公英30g,刀把豆15g,陈皮10g,枳壳10g,海螵蛸20g,蒲黄10g,法夏10g,代赭石(包)30g,香附10g,甘草6g)清郁热、化瘀滞、降胃气治疗27例患者,疗效明
显高于西药对照组(P<0.05)。
3.3 疏肝理气为主的基础方治疗 许氏用中药基本方[木香10~15g,砂仁10~12g(后下),陈皮12~15g,青皮9~12g,川楝子6~10g,佛手12~15g,制半夏6~9g]辨证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6例,总有效率为90.4%。薛氏用柴胡疏肝散治疗3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西药组,提出利胆和胃的方法。
3.4 补益脾胃为主的基础方治疗 李氏用补中益气汤(人参、白术、陈皮、柴胡、升麻、当归各10g,半夏、吴茱萸、白芍各15g,蒲公英、黄芪各30g,甘草6g)随症治疗57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1.2%,明显高于西药组。叶氏等用柴芍六君子汤合左金丸(柴胡、白术、姜半夏、益智仁、郁金各10g,白芍药、党参、白茯苓各15g,陈皮、川黄连、甘草各6g,吴茱萸3g)加减治疗32例,疗效满意。王氏应用中药汤散并用,中药汤剂基本方:党参15g,白术、茯苓、制半夏、陈皮、黄芩、柴胡、枳壳、莱菔子、浙贝、桔梗、丹参各10g,白花蛇舌草20g,黄连5g,吴茱萸3g;中药散剂:白及、生苡仁、煅瓦楞、莪术、枳实、木香、蒲公英,沙棘各等份,研成细末,每次12g,用开水50ml,加入药粉搅拌,药温后口服,饭后或睡前服用,1日3次,总有效率优于中药汤剂组与西药组。
3.5 针灸及外治法治疗 柳氏等针刺双侧足三里,用捻转提插手法使之得气后留针。观察17例胃病患者。一般2min后,胆汁或肠液反流逐渐减少至消失。黄氏则分4型治疗,主穴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阳陵泉、脾俞、胃俞。肝胃不和加太冲、肝俞、胆俞;脾胃虚弱加关元、气海,可加灸。或隔姜灸;胃阴不足加三阴交;胃络瘀阻加膈俞、血海。有胆胃郁热者加内庭,大便干结者加天枢。手法均为平补平泻,每次留针30rain,10次为1个疗程,共治3个疗程,治疗33例,有效率为90.91%。缪氏用穴位注射,取膈俞、胆俞、胃俞、足三里穴,用板蓝根、黄芪注射液各2ml混合,得气后每穴注入药液1ml,每次双穴取单侧,交替使用,每日1次,配合服用吗丁啉10mg,雷尼替丁150mg,庆大霉素片8万u,每日3次,连续治疗4星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30例,总有效率为96.7%,半年内复发率低(3.33%)。苏氏用耳穴压丸法治疗38例,取耳穴脾、胃、肝、胆、交感、神门,配合口服吗丁啉10mg,谷维素10mg,每日3次,1月为1个疗程,结果有效率94.74%。李氏等采用菌类药物鬼笔(鬼笔科植物,为细皱鬼笔的子实体)胸胃外局部涂搽,每次涂3遍,日3次,10天为1个疗程,共治20例,总有效率为95%。张氏等运用穴位按摩(脾俞,胃俞,足三里,公孙,肝俞,胆俞,上巨虚,太冲等穴)配合口服西利,治疗100例RE病人,有效率达100%,明显优于仅用西利的对照组。
4 现代研究
关键词:实验活动;计划性;客观性;目的性
一、关注生物实验活动的计划性及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生物实验活动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唯有如此,才能够在有限的实验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好的实验效果。初中生物实验的计划性建设,可由三个部分组成: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总结。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之前,自己要先进行相关的操练,以便更好地解决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突发问题。实验科学的指导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因而,在进行生物实验的过程中,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以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不得扭曲、夸张或掩饰实验结果。高中生物实验结果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实验结果与科学定论之间出现或多或少的偏差与出入,学生在进行实验结果汇报时,会遇到实验结论与教材定论不一致的状况,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以更加客观、务实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实验结果,分析其中产生实验差异的原因。
二、加强生物实验教学的目的性建设
高中学生之所以会对生物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就在于实验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各种实验器材、各种实验工具、实验用品、实验活动的结果等,而非实验活动本身。开展高中实验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生物学习的主动性,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对于相关的生物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内在追求兴趣,因而也就很容易发生实验过程混乱的情况。因此,加强生物实验教学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之所以强调实验活动的目的,就是因为活动的目的既是活动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活动过程结束之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在每次进行生物实验活动之前,强调和突出实验目的,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实验操作的根本活动目标,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实验活动的本质和内涵当中,而非表面性的、粗浅的实验现象。生物实验教材中都会有关于实验活动目的的简要性介绍,学生也能够通过文字获得实验目的,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并不会去真正的反思教材中所列举出来的实验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去帮组学生分析教材的要求,并有意识地强化这些实验目的,让学生带着目的来完成一系列的实验操作的,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从实验中学到知识,同时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生物实验活动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生物教学的重要的方法。组织与开展好生物实验教学活动,是培养有能力、有文化、有素质、有潜力的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