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白露节气的诗句

白露节气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白露节气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白露节气的诗句

白露节气的诗句范文第1篇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传统璀灿辉煌,传统节日异彩纷呈。传统节日、节气风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华文化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孩子们通过构建校本课程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并体验传统节日、节气,进而在经典诵读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实现培养身体健壮、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具有中华文明自信的学生的育人目标。

一、诗意耕种,亲近自然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是流淌在历史岁月中的古老歌谣。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工业化、信息化主导的现代文明形态中,人们逐渐疏远了传统的农耕文化与文明。很多人都不知道七夕、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不知道谷雨、芒种、寒露、霜降这些节气,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疏离。为扭转这一局面,我们以普及耕种知识为起点,研究农耕活动内容,开展以“二十四节气”为节点的主题式耕种体验活动,促进学生身体、人格的健康健全发展。

(一)开展种植活动,让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美好

学校开展的种植活动注重将科学课与劳技课相统筹,学生吟诵着“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在学校的“开心农场”里种下果树苗、点下牵牛花种、撒下青菜种……学生可自由组合分小组承包。每组由小组长分配任务,浇水、施肥、松土、间苗、灭虫等,这样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基础的劳作技能、体验耕种的喜悦,给生活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的孩子多提供一些亲近自然与土地的机会。当孩子们看到播种的菜籽在自己的呵护下发芽出土,看到细如蚂蚁触角的小苗一天天长成绿油油的青菜时,他们会由衷地感叹生命的奇妙。更重要的是,种植活动培养了孩子们呵护生命、爱护花草的责任感,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大家在耕种过程中学会了发现、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

(二)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共享自我成长的乐趣

白露过后,学校组织学生走进“梦田农场”,帮助农民收花生。当孩子们来到花生地,看到丰收的景象,充满好奇,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在收花生的过程中,学生们秩序井然,拔得起劲、摘得仔细,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在劳动中,孩子们却热得满脸是汗,有的还吟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来。孩子们在品尝劳动的快乐时,懂得了要珍惜劳动成果、不浪费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寒露过后,学校又组织学生们一起去挖红薯。在主持人激情澎湃地布置任务后,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生龙活虎地奔向自己的责任区域。他们或用铲子挖掘,或互相协作拖拔红薯秧。他们在劳动中分享快乐、学会感恩、收获成长。

在丰富的农耕活动中,学生们发现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关于天时: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小满芝麻芒种谷,过了冬至种大黍。关于地利:黄土变黑土,多打两石五;秋后不深耕,来年虫子生;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关于人事:地尽其力田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粮;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甘薯收。孩子们吟诵着、劳动着,心中油然升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建构课程,传承经典

学校开展了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春节”为节点的主题式研究活动,课程分为《清明春雨》《夏至纵歌》《秋思绵绵》《冬日恋歌》4个单元,共24个篇目,对应24个节气。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不是来源于教材,而是自己围绕节日、节气进行构建与探索,挖掘民俗活动的丰富内涵。如在《清明春雨》一章中,一是要探究清明由来,认识晋国名臣介子推,了解介子推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高风亮节。二是制作家史。孩子们手工制作纸花,拟制挽联纪念祖先;制作“家族树”、续写家谱,了解自己的家族文化,挖掘潜藏在自己家族血液中艰苦奋斗、生生不息的精神。由此学生初步形成尊亲敬祖、孝老敬贤的传统伦理观念。三是继承英烈遗志,践行家国梦想。“烈士陵园英雄小传”的写作活动,是为了让学生们追念先辈和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了解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迹,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种下“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种子。比如,子剑同学的《清明》就记录了自己参加活动的感受。

清 明

天阴浓雾醇,

回乡扫墓尘。

夜来思先辈,

哀思悼英魂。

学校开发的“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通过开展丰富的传统民俗活动、挖掘民俗活动的文化渊源,寓德育于生活。

三、诗意经典,弘扬文化

为了深入开发“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达成文化育人的目标,学校派教师分赴焦作、石家庄、鄂尔多斯等地参加新教育年会,购买有关教育著作,开展校内论坛,聘请专家到学校指导工作。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展了“听风沐雨过清明”“中秋诗会”“我们的端午节”等经典诵读活动和“青青园中葵”等系列晨诵活动。

(一)经典诵读

学生诵读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经典古诗文。立春,学生读“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雨水,学生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惊蛰,学生读“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春分,学生读“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学生用节气诗闪亮每一个日子,诗意地行走于四季的轮回与更替之中。学生在经典诵读中亲近母语,亲近文学经典,不断升华爱国情感。

(二)闯关激趣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让孩子们爱读、乐背,老们想了很多办法。闫老师的晋级闯关就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晋级闯关活动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摘选有关某一节日节气的诗歌。然后,开展经典诗文诵读积累活动――“节日节气经典古诗文积累大闯关”,以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为三关,每关设固定字数的经典诗文积累为过级挑战,逐级晋升。闯关游戏吸引着孩子们热情主动地参与经典诗文的积累与感悟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诗歌的魅力、节气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仿写创编

开展“我是小诗人”活动,结合节日节气及物候特征仿写自创诗歌,逐步回望汉语魅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文化底蕴。现撷取几颗稚嫩的“果实”,以飨读者。

小暑・农家乐

温风汩汩挟热浪,

荷塘漾漾采藕忙。

农家声声碾稻谷,

消夏口口新米香。

处暑・观小儿吃西瓜

处暑正午流火天,

空调屋内也流汗。

最妙小儿吃西瓜,

飞涎三尺湿肚圆。

白露节气的诗句范文第2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是古人的清丽的诗句。可不记得是哪位今人了,把露珠比做秋月的泪滴;霜呢,竟被拟为枯冷了的泪痕……笔意也未免过于凄苦了。其实呢,春雨,夏云,秋霜,冬雪,这历来是诗人们笔下的题材;而春种,夏耕,秋收,冬藏,则是田老乡民们手上的活计,心里的事儿。

前些天,病愈不久;趁个清早儿,信步来到黄寺以北的田陌上,本想探寻那“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烟树”遗址,看看那寒烟中的老树,古墟;不觉间,在一所家舍门前歇了脚。只见一位老农,正蹲在自留园子里侍弄着几畦秋菜。老人手中一把小薅锄,轻轻敲着畦埂背阴处的一层薄薄的冰凌儿,笑了。略一抬头,见我正望着他,就招呼着:

“今儿个‘霜降’,真见冰碴儿了――好兆头儿。”

“好兆头儿?可这菜……”我顺口搭着话儿。

“熟成了,不怕。”老人掂掂小锄,答着言。

“大秋过了,家里怎么就您自己?”听院门里鸦默雀静,我又随口问了句。

“可不,场光了,囤满了,秋果儿也摘了;孩子上学去了,大人开会去了――说是要‘总’什么‘结’哪。”

我刚“嗯”了声,一抬头,见墙里那棵梨树,果子摘净了,叶儿也稀了,蔫了,就说,“霜打的吧……”

“按节气见霜,就不算‘打’,是‘封’。”老人见我不解的样子,索性起身,舒展一下腰腿,笑了笑,“树木,庄稼,跟咱人似的,都有心血,气脉――人,不能劳伤;这梨树,那麦田,也不能亏损。要是到了节令就见霜,这霜就是让这果木、麦苗儿歇心、养血、缓气脉,‘封’住它的长势,让它休息一冬――就说麦子吧,‘今年个霜降见冰喳儿,明年个麦收过小年儿’。老言古语,不蒙人。”

“这霜,要有个提早赶晚的呢?”

“老辈人还说,‘霜早赛刀,霜晚赛烧’。早了,那害是明的;晚了,好比人发高烧,熬心血,耗气脉,没个不受暗伤的。要是天时正,地力足,咱汗珠子落地,那庄稼果木,才见出息呢――嘿,这节令,庄稼,人情,世道,一个理儿:冒了,不行;误了,也不行。是不是,您哪?”

正说着,麦地那头儿传来了扩音喇叭的话音:“全体党政技术干部,快到大队部儿开总结会儿啦!”

白露节气的诗句范文第3篇

“名参十二宿,花入羽毛深。

守信催朝日,能鸣送晓阴。

峨冠装瑞玉,利爪削黄金。

徒有稻粱感,何由报德音?”

(唐・徐寅《鸡》)

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个吉祥的角色,因为“鸡”谐音“吉”。所以年夜宴上一定要有鸡菜。但古人更重视的是鸡报时的吉祥信号。诗中第一句的“参”(shēn)“宿”(xiù)都是古人对星空认识的用语。古人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因而,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为坐标,称谓二十八宿,其中西方白虎七宿就有参宿与昴宿。在《西游记》中,孙大圣遇到了蝎子精,而孙请来降怪的昴日星官,就是一只大雄鸡。

那么,什么是十二宿呢?在古天文中,为了说明日月星辰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自西向东的方向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个等份,叫十二星次。而此处则指的是十二时,即宿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i、晡食、日入、黄昏、人定。(见《左传》)在没有钟表的年代,鸡起了闹钟的作用,朝廷负责报时的官员被称为鸡人。“雄鸡一唱天下白”,每到鸡鸣声起,人们的生活就闻鸡而起,开始每日的操劳,迎来阳光灿烂的一天。

鸡除了报时,斗鸡还为古人提供了娱乐。

斗鸡是古老的博戏。《左传》记述了鲁国大夫斗争,鸡斗发展到人斗引起的鲁国内战。那时候已经发明了斗鸡的基本武器,狸膏和金距,还有一种更神秘的芥羽。芥是铠甲,在鸡头或脖子上穿上保护的甲。也有人说芥羽是在鸡的羽毛上涂上胶水,粘上沙子,胶结成壳,犹如甲胄一样。金距是装在鸡爪上金属刺,是求胜之法。斗鸡到了唐代,可谓空前绝后,唐高宗的几个儿子都是斗鸡之徒。唐人杜淹曾描述斗鸡场面:“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经过了一千多年的繁荣,斗鸡在唐代达到全盛。宋以后,别开生面地流行起斗蟋蟀,到了明清,斗鸡戏渐稀,除了个别地方,今遂绝迹。

鸡是古今中国人的重要肉食资源。

鸡同猪一样是现代中国烹饪使用最广的动物性食品。过去火车站总是有人挎篮拎着烧鸡到窗口兜售。中国各地都有烧鸡制作,德州鸡、符离集鸡、叫花鸡……各具特色。还有一种药用鸡如乌骨鸡。乌骨鸡毛白骨黑,是治疗妇女病的中成药“乌鸡白凤丸”的主要原料。

为了提高鸡的肉质,中国人很早就知道将公鸡去势。经过去势的鸡称做阉鸡,据说此技是名医华佗受中国宦官去势的启发。关于此事《后汉书・华佗传》及《三国演义》均有记载。

鸡是《周礼》中的六畜之一。中国什么时候食用饲养鸟类,目前尚无定论。但是在大约7000年前的河北武安的磁山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猪骨与鸡骨化石。春秋时代的遗址中出土过绘有鸡、鸭图案的陶器。《诗经》记录有公元前100年到公元600年间的民间生活习俗,其中就有不少描述鸡、鸭的诗句。古文献中出现的有关鸡作为家畜饲养的记载比其他家畜要晚,公元540年的《齐民要术》始见记载。书中将鸡、鹅放在一起介绍,提到了鸡可年产蛋100枚,还介绍了鸡蛋的烹调方法。

鸡在飞禽中对人类的贡献最大,其一是容易饲养,适用面广,生长快;其二是作为飞禽,鸡肉较走兽的肉质要嫩很多,营养也更加丰富,味道更鲜美;其三是鸡的产蛋率高,鸡蛋中蛋白质的含量很丰富。

正因如此,我国食鸡的历史悠久。早在《楚辞・招魂》中便记有“露鸡”,即卤鸡。卤鸡之法,最早在楚地盛行,今扬州仍传之。

两汉南北朝有“鸡羹”“蒸鸡”“炒鸡子”等菜肴。隋唐宋有“黄金鸡”等菜。元代有“川炒鸡”“攒鸡儿”“生地黄鸡”等菜。明代有“烹鸡”“烧鸡”“藏鸡(八宝鸡)”等菜。清代食珍有“荷叶包鸡”“芙蓉鸡”“白片鸡”“瓶儿鸡”“松仁鸡”“鸡圆”“叉烧鸡”“蒋鸡”“唐鸡”“宫保鸡丁”等名菜。

在现代,我国各地的著名鸡菜更多,如北京的“白露鸡”,上海的“贵妃鸡”,河北的“芙蓉鸡片”,陕西的“葫芦鸡”,甘肃的“百合鸡丝”,青海的“虫草鸡”,鲁菜的“黄焖鸡块”,苏菜的“三套鸡”,徽菜的“符离集鸡”,浙菜的“叫花童鸡”,赣菜的“三杯鸡”,闽菜的“醉糟鸡”,豫菜的“道口鸡”,海南的“白切文昌鸡”,台湾的“东门当归鸡”,鄂菜的“瓦罐鸡”,湘菜的“东安鸡”,粤菜的“白斩鸡”“东江盐h鸡”,桂菜的“纸包鸡”,川菜的“棒棒鸡”“宫保鸡丁”,滇菜的“汽锅鸡”等。天津津菜有“干酥鸡”“鸡丝银针”“鸡茸花配”“烧蒸鸡”,还有清真“同兴成柴家烧鸡”等。

民间一直认为鸡汤是滋补佳品,现在问题来了,是吃鸡肉有营养,还是喝鸡汤有营养呢?我们来比较一下炖鸡肉和炖鸡汤。

在炖鸡肉的过程中,脂肪、维生素和骨头中的钙比较容易溶解到汤中。脂溶性的香味物质自然容易进入汤中,这是为什么汤好喝的原因。但是,汤好喝并不意味着我们关心的营养成分蛋白质也能进入到汤里。鸡肉中的蛋白质种类很多,在炖制的过程中,鸡肉中的蛋白质受到盐的浓度与煮汤时间的影响很大,只有10%的蛋白质会溶解到汤中。也就是说,只喝鸡汤不吃鸡肉的吃法等于扔掉了90%的蛋白质。

还有个问题,就是炖汤时要不要加盐?有人说加盐会促进蛋白质的溶解,也有人说加盐会导致鸡肉中蛋白质变性凝固。其实,在炖鸡过程中,加不加盐,蛋白质都会变性。有一点可以肯定,盐的加入增加了汤的渗透压而导致鸡肉脱水,使得鸡肉变“柴”。

总之一句话:要美味,喝鸡汤;要营养,吃鸡肉。

相关期刊更多

半岛新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半岛都市报社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