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心理测试

大学生心理测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心理测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心理测试

大学生心理测试范文第1篇

1.何为“心理贫困”。

湖北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谢桂阳给出了以下定义:心理贫困,就是指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从而产生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变化。

2.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谢桂阳教授曾对湖北大学185名贫困生和271名非贫困生进行过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同年龄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个性特征和行为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更为敏感、拘谨;在心理健康状况上,他们心理健康水平过低———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精神病性的得分明显高于非贫困生。

无独有偶,宁夏大学学生工作部和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在校贫困大学生进行的一次心理调查结果也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堪忧:在217名被调查的贫困大学生中,有73.27%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64.51%的贫困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还有52.53%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

从以上调查结果不难看出,相对于其他学生,贫困学生在人格和心理健康上更容易陷入“心理贫困”中,更容易罹患各种心理疾病。

二、贫困生“心理贫困”的表现。

1.性格问题。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校中,60%的贫困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

自卑、敏感、脆弱是一部分贫困生最普遍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会出现三种行为表现:一是通过优异的学习成绩来补偿因贫困带来的心理自卑;二是在盲目的攀比中产生无助感,自愧不如别人;三是逃避离群,仇视社会和他人,在心理极端脆弱的状态下容易采取极端方式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人际交往问题。

贫困生因贫困而自卑,但又有极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融入集体,被他人接纳和认可,却又不愿接受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有的贫困生因经济困难而故意疏远同学;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因贫困受到打击,他们一般很少参加需要花销的集体活动,更有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

3.学习问题。

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和更高的期望,他们中的一些人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标。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一方面因期望值过高而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许多现实问题很难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而得到解决。贫困对学业的影响较大,他们除了与别人一样竞争之外,还必须为生计问题而奔波。这就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使学习压力更大。

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强烈的自卑感、极度敏感脆弱的自尊心、拘谨压抑的性格、尴尬的人际关系、因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学业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时候,就会引发问题行为。在贫困生的问题行为当中,比较突出的除了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失败以外,还有出走、旷课、偷窃、打架等。据统计,因学业不良而留级、退学、结业的学生中,贫困生的人数明显偏高。

三、心理帮扶的渠道。

1.完善勤工助学,提高贫困生自助能力。

现在许多高等院校对贫困生都采取传统的资助方法,从生活费、学费上资助,减轻经济方面的压力,但上述各种手段容易使许多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产生依赖心理。而勤工助学与其他资助方式最不同的一点就是“参与式”,学生不再消极被动的等待捐助,而是靠自己的劳动来自救。勤工助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减轻学习和生活负担,还可以克服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大学生自主、自强意识。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大学生们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角色,在与不同的人和事频繁接触的同时,学会了应付多种多样复杂局面,增加了对社会和人的了解。最关键的一点是,通过勤工助学,贫困生从观念上摆脱了等待救助,学会了平等、积极、主动。

(1)对贫困生资助的宣传要合理。

学校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援助时,很容易就把贫困生的资助做成对外宣传的工程,比如邀请受助学生公开谈感受、表决心,公开曝光等,殊不知很容易造成对贫困生自尊心的伤害。这种公开的宣传会使他们的生活状况完全暴露,加重敏感和自卑心理。因此,高校在宣传时应征得受助人同意,尽量保护贫困生的隐私和自尊,以合理的不伤害贫困生心理的方式来表彰献爱心的精神,鼓励受助贫困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2)对贫困生心理问题不能“一刀切”

有些心理问题不光是贫困生特有的,普通大学生群体也会存在类似情况。但有的高校政工干部经常把贫困生置于学校的焦点下,将贫困生与其他学生区别对待,放大贫困生身上出现的问题,殊不知这样对他们是一种很大的心理刺激,非但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3.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

(1)建立一支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创新心理辅导模式。

高校应建立一支以专业心理健康教师为主体,政工干部、辅导员为辅助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分清职责,各司其职。同时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在心理教育模式上一方面要秉承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另一方面要探索创新的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

(2)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多开设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让他们知道自己需要改变的心理特点以及引起这些不健康心理的原因,学会如何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完善应对的方式。

(3)加强贫困生回报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有些贫困生在得到学校或社会的帮助后,对赞助人却很冷漠,也没有回报社会的意识。这给学校对贫困生回报社会的思想教育提出了要求。学校应有意识地将支助活动加以深化,变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丰富回报社会的途径,例如参加志愿活动等,让他们通过公益活动在奉献社会中升华自己。

大学生心理测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新生 心理适应 对策

心理适应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经常涉及的一个重要概念。心理适应的衡量指标被称为心理适应性。心理适应性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在学业适应、人际关系、生活适应、环境适应、自我适应等方面通过自我调节、自我管理,同周围环境和谐共处的一种能力[1]。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性不仅会左右他们的学业和人格,而且会影响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据统计,我国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发生率高达20%,且有逐年攀升的趋势[2]。因此,了解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适应问题及原因,找到应对策略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常见问题及原因

(一)生活与环境适应问题。对于大多数新生来说,上大学是第一次远离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自己能否合理、有效地安排日常生活是生活适应的重要内容。由于水土、气候、饮食习惯不同,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某些躯体不适感。躯体不适感容易引发新生们对身体健康的焦虑和担忧。此外,来自城市的大部分新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过惯了被人安排、受人照顾的舒适生活,独自生活能力较差。

(二)人际适应问题。进入大学前,许多人没有真正过过集体生活,无须处理人际相处问题。进入大学后,新生必须面对新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尤其是复杂的宿舍关系。在新的环境下,他们渴望被接纳、被认同,但由于人际交往经验欠缺、人际交往技巧不足,他们往往对人际交往缺乏应有的正确认知。当对方没有第一时间给予正面反馈时,他们就会产生焦虑、自卑、胆怯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导致人际适应问题。

(三)学习适应问题。学习的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不适应、学习能力不适应和教育教学模式不适应等三个方面。步入大学之后,学生的学习动机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学习动机的多样化导致学习动力各不相同,学习效果千差万别。大学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较高,被老师牵着学的被动学习再也无法跟上大学学习节奏。此外,大学新生要面临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授课方式。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则很容易对大学学习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严重影响新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效率,甚至导致厌学、逃课等。

(四)自我适应问题。自我适应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认识不清楚,自我意识不客观。自我意识指个人对于自身及内心世界的主观反映。新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由于生活阅历较少,往往不能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容易出现理想与现实脱节、自我发展目标不明确等问题。此外,部分新生对所学专业不接纳、不认同,导致对前途茫然、失望,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和失落感比较突出,严重影响其对大学生活的适应。

二、对策

(一)加强新生入学教育。为加大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力度,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新生入学教育协会,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并制定新生入学教育的标准及细则。新生入学教育协会要定期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讲座,适时适当开展班级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测试,及时发现新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此外,还应大力引进国内外其他高校先进的入学教育经验,引导学生尽早适应大学生活。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联谊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校园活动,让新老学生都参与,增加新老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丰富新生的课余生活,让新生更快地融入美好和谐的校园生活,尽快建立新的校园交际网。

(三)发挥朋辈的榜样示范和互动作用。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出一批思想道德素质高、学习优、综合能力强的优秀学生, 以先进事迹报告会、主题班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形式,给新生在学习、生活和情感上树立起看得见、可效仿的榜样。通过朋辈榜样的示范和互动解决新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促进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四)畅通交流渠道,帮助新生走出心理适应困境。数字化时代,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要充分利用QQ、微博、微信、易信、飞信等现代化手段,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并通过这些网络形式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发现同学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引导,帮助新生走出心理适应困境,尽快度过新生心理适应期。

三、结语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热点。顺利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通过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发挥朋辈的榜样示范和互动作用等,积极引导大学新生及时调整自己,投入到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中,最终顺利度过大学适应期。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测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挫折心理 行为表现 调适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009-02

大学生在通向学习、情感、生活等道路上遇到内在或者外在的障碍,个体无法达到目标,就会感到挫折、沮丧和失意,从而产生挫折心理。挫折的产生会使意志较为薄弱的大学生感到痛苦,引起低落情绪,产生行为偏差,引起疾病,甚至造成攻击或自杀等偏激行为;但挫折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果能够正确看待挫折,在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情绪困扰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了成长的契机。从教育和管理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善于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大学生受挫后的反应,找出其产生挫折心理的真实原因,帮助他们掌握正确应对“挫折心理”的科学方法,使他们迅速走出逆境,恢复积极健康的心态。

1 大学生的挫折心理及其产生的原因

1.1 大学生的挫折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挫折心理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挫折对人的影响取决于挫折本身和受挫人对挫折的认知。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有目的的活动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有可能延迟或阻碍目标的达成,影响要求的满足,从而给大学生带来挫折感。

1.2 挫折心理的成因

根据大学校园环境及大学生的活动性质,一般而言挫折的产生受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1)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主要是指各种非人为力量所造成的时空限制,天灾地变等因素,使大学生的行为无法达到目标而造成挫折。社会环境也可以称为校园环境,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遭受的人为因素的限制而引起的挫折。主要包括:教育界面临着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学校的管理体制存在着许多弊端,主要是缺乏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2)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主要指个体生理的某些缺陷或疾病带来的限制,使个体不能胜任某些工作或进行某些活动,因而无法实现预定目标等。心理因素所引起的挫折是相当复杂的,归结来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面对社会,大学生产生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2 受挫后的行为表现

大学生在主观上感受到挫折后,总是通过情绪、行为等综合反映出来。从受挫后行为的性质来分,主要有积极行为表现和消极行为表现。

积极的行为表现主要是理智性反应,这实质上是一种意志行为的表现,即当大学生无论在学习、情感还是生活中遭受挫折后,能审时度势,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根据自身情况分析受挫的原因,调整自己的行为目标和情绪,并且对自身能力做较为客观的分析,从而以自己的成功行动获得的满足来弥补原先失败的痛苦,勇于克服种种困难,排除阻碍。这种反应也是我们经常鼓励和倡导的一种受挫后反应。

大学生受挫群体中大部分都是以消极行为表现来应对挫折,并影响到以后事情的处理方式。消极的行为表现主要有:(1)个性的变化。当持续的挫折或重大的挫折降临时,不仅会使受挫大学生产生持续紧张状态和挫折反应,而且某些行为反应还会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个体相应的习惯和某些突出的个性特点,甚至会影响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如挫折使某些同学缺乏主动性,冷漠无情。这类反应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因为一旦形成受挫后个性变化,对于受挫个体的影响是长远和巨大的。(2)攻击行为。当大学生受到挫折后,引起强烈的愤怒情绪,进而引起对象的公开对抗和攻击行为。这又分为:受挫者对构成挫折的对象发起的直接攻击行为;由于受挫者不能直接攻击构成挫折的对象或碍于自己的身份不便攻击时,受挫者会将愤怒的情绪转向毫不相干的他人或事物,寻找出气的对象,这就是所谓的“踢猫现象”。(3)压抑行为。这是指大学生个体受到挫折以后,害怕由此引起的冲动会造成行为过错,而采取一种心理压抑。这种压抑一方面是有意识地想从思想中排除痛苦、忘却不愉快,另一方面是想通过内心压抑保持自身行为的适应性。(4)防御行为。这是指个体受到挫折以后,为了减轻挫折压力保护自己,或采取的是逃避的态度,把自己封闭在个人的情感世界里,借酒消愁,独生闷气;或离校出走,远离受挫情境;或采取的是推诿的态度,把自己遭受挫折的责任推给他人,借以减轻自身忧虑不安的紧张心理;或采取的是自我安慰的态度,对遭遇的挫折以种种理由来原谅自己。(5)固执行为。在正常的情况下,当大学生个体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时,需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但是,有些同学遭受到挫折后,不能总结经验教训,采取灵活应变的态度,反而固执已见,刻板盲目地重复某种无效的行为。(6)冷漠行为。这是指个体受挫以后,所表现出来的对于事物漠不关心与无动于衷,漠不关心,它一般表现在长期遭受挫折,或处境十分艰险又无法改变的情况下。(7)退化行为。这是指大学生个体受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年龄和身份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当个体受挫折时,可能失去理智,不能控制自己,而以简单、幼稚的方式对付挫折,表现出一种由成熟向幼稚倒退的反常现象,但本人并不能意识到。

3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引导途径

3.1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增强其受挫心理

大学生心理测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管理 瓶颈 对策

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体层出不穷,各种新闻信息汹涌而来,势必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严重的冲击,这就对大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打破这个局面,实现大学生管理的发展与进步。

一、大学生管理所遇到的瓶颈

新的社会环境,新的发展要求,给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找出大学生管理的问题所在,是摆在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对我国大学生管理所遇到的瓶颈做了简要总结,具体如下:

1.大学生管理工作者管理意识淡薄。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不强,这是当前大学生管理所遇到的瓶颈之一。多数管理人员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没有必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工作,没有必要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做过多的约束,所以对于大学生的日常管理便有所松懈,对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疏于管理。另外,大学生的生活自由性比较强,也无法建立起学生、家长与学校的有效沟通机制,三者之间不能够做到长久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这就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问题。所以,高校大学生管理人员一定要重视大学生管理工作,增强管理意识,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

2.大学生管理制度滞后。大学生管理制度是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但是,由于大学生管理者的管理意识淡薄,意识不到大学生管理的重要性,所以也没能够做好大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一方面,这主要表现在我国高校缺乏规范的大学生管理文件,没有明确的规章管理制度,好多程序不太严谨,大多数制度的制定都是从学校的角度考虑的,而忽视了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不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没能够得到有效保护,缺乏对大学生合法权利的有效救助,不能够通过法律来对大学生的权利进行保障,造成了大学生管理环节上的不规范,导致高校的规章制度发挥不出其应有的功能。

3.大学生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有赖于高素质的管理队伍,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缺乏专业的大学生管理团队,管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管理水平不高。一方面,近年来,高校学生人数与日俱增,而管理人员相对较少,与学生人数不匹配,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管理队伍规模发展滞后;另一方面,管理队伍缺乏专业的人才,多数高校的管理人员是兼的或者是临时的,并且缺乏对大学生管理人员的培训,所以这就导致了管理团队专业素质不强。

二、大学生管理对策分析

针对大学管理瓶颈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予以解决,笔者认为,做好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大学生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增强大学生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是解决大学生管理问题的首要任务,高校学生管理者一定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管理工作。各个高校要在全校范围内宣传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大学生管理人员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大学生管理工作当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建立良好的学生管理队伍,发挥学生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大学生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2.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管理制度。完善的大学生管理制度是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基础,是进行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保障。高校要大力建设大学生管理制度,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学生工作会议制度,定期开展学生工作会议,对近期学生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做到及时解决,不断优化大学生管理手段与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管理,建立班级管理制度,积极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学习,不断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强化其纪律意识,使其自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管理制度。

3.加强大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所以高校应该大力建设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到大学生管理队伍中来,充实大学生管理队伍,扩大管理队伍规模,以专业化的管理团队进行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积极组织大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学习,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综合素质,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大学生管理人才队伍,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做好人才保障。

总之,新时期大学生管理工作遇到了严峻的挑战,管理工作处于特殊的瓶颈时期,急需要广大管理人员打破这个局面,促进大学生管理工作有序开展。高校大学生管理者应该增强大学生管理意识,充分重视大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大学生管理制度,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高校还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打造一流的大学生管理团队,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保驾护航。

大学生心理测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标准 调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016-02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任务艰巨。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以至于当今大学生常常“陷入个人问题的矛盾之中不能自拔”,由于学习、恋爱、人际关系等问题造成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从而导致大学生不能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和工作,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一 大学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

大学是心理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一方面大学生生理已发展成熟,另一方面刚脱离父母的管束,在心理上寻求独立、追求自我。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这是心理不断成熟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因而在这一阶段,大学生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是很平常的,但是大学生在不同阶段反映出的心理问题却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一年级大学生集中表现为新生活、心理适应问题,兼有学习、人际交往等问题;二年级一般出现如人际交往、学习、情感与恋爱等问题;三年级主要表现在自我表现发展与能力培养、人际交往、恋爱与情感方面;四年级则多以择业和求职问题,兼有恋爱、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等问题。

1.心理适应问题

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大多数都是第一次远离熟悉的家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上的适应,要学会自理;而困扰最大的还是其自身心理上的适应,如在学业上感到与同学之间差距很大,在人际交往上感到自己不如同学,感到自己没有同学受欢迎,尤其是对于那些在高中时就很优秀的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宠爱的学生来说,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常常困扰着大学新生。而大量的调查和实践表明,不管哪类高校,总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学习、恋爱、自我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事实上,适应不良正困扰着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使他们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研究表明,学生由于适应不良导致了30%~40%的新生存在心理障碍。

当前大学新生在心理适应问题上的主要表现为:自豪和自卑的矛盾、渴望交往和孤独的矛盾、独立和依赖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等,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心理症状,如学习方面有考试综合征、学习适应不良征等,人际关系方面有社交恐惧综合征、权威恐惧综合征、异性恐惧综合征等。由此可见,心理适应问题明显高于其他心理障碍,特别是在大学新生中,适应不良已成为学生首要而普遍的问题。

2.人际交往困扰

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流意见和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它以情感为基础。有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普遍不高。大学是一个开放的校园,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而经过中学应试教育的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上存在困扰,进入大学后,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个人的逐渐成熟,人际关系的范围和要求也大大提高,现代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和自己喜欢的人交往,还要与自己不喜欢的人保持友好的关系。如果不能做到这点,依旧我行我素,按习惯行事,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人际关系紧张。尤其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在心理上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来说,常常会觉得自己被人际交往问题所困扰,不懂得也不敢去主动与他人交流,害怕在公开场合发言。而这些学生常常又是渴望与人交往、希望能交朋友,只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以及在心理上存在胆怯心理。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会有大学生感觉与同学、与室友相处不融洽,感觉看不惯他们的行为、习惯,难以与他们相处,但是又不可避免地要与这些同学共同学习、生活,这些都会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扰,从而造成其他的心理不适。

3.恋爱造成的心理困扰

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满足、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等。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在心理和生活上都得到了极大的自由,对曾经在中学时因学业、升学压力而压抑的情感需求通过恋爱的方式得到满足,呈现出恋爱普及化、公开化和低龄化三个特点。而另一些大学生虽暂时没有谈恋爱,但由于从众心理等仍然会对恋爱有所期待,尤其对于自身条件稍差、心理上较自卑的学生来说,常常会因为暗恋、或追求异性失败而产生价值感的缺失,孤独感、失落感也会涌现,从而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

此外,大学校园里的恋爱很平常,大学生正值谈恋爱的年龄,但是由于他们思想尚不成熟,有很多大学生处理不好其中的关系。对恋爱中的矛盾不会妥善处理,特别是不能正确面对失恋,一旦失恋就会使他们的情绪、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学习、生活等方面便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产生诸多心理压力。

4.择业求职困扰

择业求职方面的心理问题,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一些成绩和技能平平、家境一般的学生压力更大,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心理、自负心理、怯懦心理、自卑心理、功利心理等。在职业选择中,学生对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够干什么”难以定位;对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兴趣特长、环境又优越的单位、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怎么办、自己看中的单位父母不赞同怎么办、选择单位失误造成“千古恨”怎么办、到单位不能胜任工作怎么办等问题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和矛盾心理。

5.个性及情绪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还与自己的个性、性格等方面有关。一些个性中存在如自卑、自负、焦虑等的学生更容易在遇到环境变化、学业偶尔不佳、偶遇挫折等情况下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有些学生的情绪变化起伏较大,而自己却没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已影响到周围的同学;另外也有一些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不懂得如何排解自己的“坏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便会选择逃避,或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不知道该如何寻求帮助,导致长期处于压抑、消极的心理状态。

二 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健康乃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良好而完满的状态,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生理、心理以及行为等方面去考虑。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对环境高效而满意的适应,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具有活力,人的潜能得到开发,人的价值能够实现。根据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提出的心理健康四个标志:(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而判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兼顾内外两方面:外部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乐于交往,保持对学习较深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内部则是指心理机能健全,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并能接纳自我,能调节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三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试策略

当大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以后,应如何排解呢?对待心理问题,要主动学习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掌握一些心理问题的鉴别方法和常用的心理调试方法。以科学、理智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发现有心理困扰时,主动、积极、及时地到学校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1.自我心理调试

自我心理调试能帮助大学生在择业遇到困难、挫折和心理冲突时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化解困境、排除困扰、改善心境。

大学生应学会自我释放、自我调节,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及时让郁积在心里的不快得到舒缓,这是保证心理健康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主动情绪宣泄法、自我慰藉法以及倾诉、阅读、运动等方式,使过分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另外,还可以通过练习学会躯体放松的方法,使自己心情安宁、平静,排除各种不良情绪,常用的有肌肉松弛训练、意念放松训练、松弛练习法等。

第一,注意转移调节。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应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和生活体验,增加社会阅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增强人际交往的技能,从而不断增进人际关系,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如当心情不好、有烦恼时,可以外出参加一些娱乐活动,约朋友聊聊心事,换个环境,换个想法,因为新鲜刺激可以使人忘却不良的情绪。

第二,合理宣泄调节。在适当的场合下,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同样可以起到调节心理的作用。因此,要学会合理地宣泄情绪,当有心理压力或情绪不好时,可以找一个空旷的地方把不开心的事喊出来,释放抑郁情绪和压力;或者大哭一场,有研究表明,经常哭的人要比很少哭的人健康。但在宣泄情绪时要注意情感宣泄的对象、地点、场合、方式等,切不可任意宣泄,无端迁怒于他人或他物,造成不良后果。

第三,放松训练。当我们感到郁闷时,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场所,坐下来或躺下来,全身放松、面带微笑、轻轻地闭上眼睛,然后自上而下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放松身体。待全身放松后,再轻松自然地回想一下自己心中烦闷的原因以及问题出现后的思想变化、态度和周围的人际关系等。通过变换想象和放松,也许你就会在瞬间豁然开朗,使积存已久的不良情绪倏然而逝。

第四,交往心理调节。与朋友倾诉、交心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不要独自承受,应多与朋友交流谈心,倾诉心事。另外,提高自己人际交流的主动性,让别人了解你,用你的真心去换取别人的真心,自己在遇到问题时要主动去与他人交流,或寻求同学、老师的帮助,会产生良好的心理调节作用。

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网络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第一,一方面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获得正确的、科学的心理知识;另一方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以及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让学生有正确的渠道去排解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如对于在学生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焦虑、人际关系等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加以解决。

第二,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还应充分发挥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优势,学生到社会中的机构咨询心理问题,往往顾虑更少,所以学校可以与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让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参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必须形成合力,特别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统一起来。

第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延伸到家庭中去,努力提高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突破校园界限,扩展到家庭和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网络系统。

参考文献

[1]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9~21

[2]张莉.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探析及教育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8)

[3]盛洁.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与思考[J].职教研究,2009(3)

[4]刘岚、李明.当代大学生人际心理障碍对策分析[J].才智,2009(18)

[5]李、杨阳.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综述[J].传承(社会版),2011(8)

[6]庄敏、姜锋.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