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爱情童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某个角度来说,《剪刀手爱德华》只能算是蒂姆的小品之作,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于故事情节的简单与常见,最明显的例子自然就是爱德华的准偷窃行为,看过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青春片就会发现这样的情节比比皆是:男主人公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女孩,这个女孩有男朋友,当然这个男朋友肯定是自私自利的,然后就是男主人公为了心目中的天使开始犯下了某个错误,当然那个男朋友基本上都是教唆犯之类的人物。这种司空见惯的情节放在影片中,给观众的感觉却十分自然和谐,似乎这个情节无关紧要,重要的只是希望美丽的女孩可以与男主人公走到一起,最终满足观众皆大欢喜的心理需求。
浪漫故事一般来说情节都不是很复杂的,而且能够引导着观众的心理走向,这便是它的魅力所在。但前提是观众这种心理愿望必须在此类情结出现之前便达到,即导演已经渲染出来了,只有这样观众才会在潜意识中同情男女主人公。
首先,影片对爱德华这个人物的出场做了必要的铺垫,一个试验的失败品,一个没有双手的人,发明家对这件作品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甚至教授爱德华人类的礼仪和诗歌,何时微笑何时沉默。然而,没有等到机器人最后完成,发明家就去世了,留下已有人类心智却残留着一双剪刀手的爱德华独自在古堡生活,这仅仅是老太太的讲述,然后便是爱德华的出场。虽然是幽暗诡异的城堡,但院中那奇特的树型则给人一种美好的情绪,然后进到城堡之内,从黑暗的角落中,爱德华慢慢地走了出来。观众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没有安全感容易受伤且敏感的男孩,再加上他双手的原因在脸上留下的道道疤痕,观众已经把同情心付与了他,即使这个人看起来的确有些怪异。
然后便是爱德华进入小镇的状态,新奇激动,对很多事物都感受到一种美好,这是一个小孩的心理。尤其是他穿衣时的不能自理,极大地唤起了观众的爱怜心理。仅仅是这些细节,观众已不可救药地将善心交到了爱德华的手里。与此同时,导演也造就了现实中的那些令人感到厌烦的场景:女邻居们都喜欢调情、窥探、搬弄是非。爱德华的出现,给她们百无聊赖的生活增添了新鲜的刺激,她们的无知、安逸、多事,通过家庭里各个戏份表露出来。这种对比将爱德华的单纯表现得可以说是淋漓尽致。但这种对比还没有结束,当爱德华无意中表现出他的天赋的时候,一群家庭妇女对他带有嘲讽式的利用更是让人感到一种对一个小孩子的欺诈。尤其那个善于调情的中年妇女,这个角色的运用可以说是导演极具匠心的天才设计。当她剪头的时候,她的双脚扭在了一起,这是一种性的暗示,也自然而然地为后来的勾引那场戏做了铺垫。
虽然这些对比都将爱德华这个人物深烙在了观众的心里,但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更为强烈的冲突把情节引向,否则影片就会沦落到肥皂剧一类。于是,美丽女孩的男友出现了。他的自私以及他对爱德华的那种嘲讽与利用令观众深恶痛绝。所以,那个偷窃的情节便出现了,虽然极度平常,但处于爱恨之间的观众的选择也就一目了然了。这正是导演处理观赏心理与情节设置关系的独具匠心之处。当爱德华从警局出来的时候,他没有说任何话,但他之所以犯错误的原因也就开始得到了强化。偷窃剧情不但在剧情上是一个转折点,即爱德华突然间从现实中那些所谓的美好的谎言中走出来,开始看到了现实中的不好一面;而另一方面,爱德华与少女的爱恋也真正的开始了。这时候,导演加快了剧情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出爱德华的无奈:一个虽然被赋予了心脏、人类的思维与情感的人,生活中却无法与爱人拥抱,所以剪刀手的爱恋是无法继续的,导演在此时奏响了凄美的爱情悲剧乐章。另一方面,现实中的人们开始表现出他们的自私来,对一个曾经帮助过他们但仅仅是有可能损害自己利益的单纯男孩穷追不舍,冷漠无视的一种心理。悲剧的情节就这样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在古堡的打斗中爱德华杀死了金恶毒的男友,金也接受了爱德华不求回报的爱。这是爱情最初的交融,也是最后一次的交融,从此爱德华永远隐藏进了不为人知的角落,在那里修剪他的植物、冰雪和爱情……如果《剪刀手爱德华》没有那段悲剧性的苦情,我们能记住的,可能只不过是个扮相恐怖的人造生命而已。多亏蒂姆・波顿和约翰尼・德普的精彩演绎,才留下一段另类的爱情经典。一个在孤独中长大的男孩,善良而且灵巧,他渴望别人的关怀与爱,却因为一双剪刀怪手无法和别人接触。当他最终遇到爱情时,这种缺憾就成了撕心裂肺的痛,看过电影的人可能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幕:女孩嘉丽颤抖着试图与爱德华相拥作别的时候,潸然泪下的爱德华努力想和心上人亲密接触,但是,拥抱就意味着剪刀手可能会伤害到她,爱德华只能无奈地说:I can’t!
凄美的爱恋化做了奇幻的风景,美好的预言,爱德华的天赋将世界变得美丽。雪,冰雕时产生的粉末降落在这个南方的小镇中,天使般的少女则成了爱德华心中永远的痛,当然他也是少女心中永远的痛。一个美丽的故事就此结束,那些现实中的不愉快随着岁月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剩下的只有漫天飞舞的雪花,关于一个美丽的爱情信念却仍然在继续。
蒂姆・波顿这位杰出的导演以美好的创意、极简单的剧情渲染了一份震撼人心的爱恋。在细节上,导演运用各种方式的对比手法引导着观众的爱憎,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心目中的偶像:单纯,敏感,但有着一颗真正的心的剪刀手。片中的冰雪,不正是如白纸般纯净的爱德华吗?他近乎怪异的外表下呈现出来的才是影片中真正的至美,尽管是以悲伤地流泪(下雪)为代价的。
从前有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他们各自带着对爱情的憧憬和纯洁相遇,然后就像所有相爱的人那样,认为彼此有很多相像的地方,比如,他们都喜欢《小王子》。
“我喜欢你很久了,你都不知道喔?”那男孩在他们相爱后的某一天,跟女孩撒娇地说。
“我也给过你很多很多次机会,你都不知道喔?”女孩说。
他说:“我带你去看《小王子》。”后来他回忆,那是他今生最美妙的一次旅行。
再后来,那个男孩变成一个男人。他说:“我当时只想做的事情,是让她的生活里,所有看见的,都是与我有关的东西。”
他用自己的方式爱她,常常骑着脚踏车去看她。女孩让男孩在风里载着她,在黑夜里用力大声唱着她爱听的歌。她从此做了他的公主――在他们的城堡里,她希望世界只剩下他们,只要他们不走出去,他们就是王子和公主。到最后,他们将不会走出他们的城堡了。因为城堡外面总是有很多的探照灯,所以他们只要出城,就会有说不出的寂寞。
王子抱着这一愿望要去找公主,可是战友跟他说:“你要放下我们吗,让所有的人因为你的离开而停摆吗?现在外面枪林弹雨的,所有人都在看你,看你的动静,你现在去她的城堡是自投罗网。”
王子沉默着,想到公主最大的心愿是想见到王子,于是他行动起来,像一个逃犯,穿过重重阻拦与岗哨,最后终于到了公主的地方。
推开门那一刻,王子又变成一个男孩。他哽咽着想说很多话,可是他太急、太气,连“对不起”都说得支离破碎,连怎么抱她是最好的姿势都弄不明白,他悬空着手,一下子抓不住……终于跪下来开始大哭。女孩也哭了。他们并不知道,那是他们最后一次抱在一起哭泣。
这个故事应该在这里结束,很抱歉它是一个悲剧,但所有的童话故事总是遗漏了后续的记述……
那是后来的某一天,男人与女人再次见面。
他们聊聊走走,嘴巴跟心里,说着不一样的对话。跟很久以前一样,他们从咖啡厅开始,慢慢走过一个公园,穿过巷弄,在一个阶梯上面坐下来……然后那个男孩走开,像男人那样走开。
他说:“我让她离开,是因为我真的很爱她。你如果真的深爱过一个人,应该就会了解。”
他不敢要她等他长大,因为他知道,她还会遇见很多比他更好的人。他们在跟朋友讲到对方的时候,都还是会忍不住掉眼泪……
那么你我
会在哪里相遇呢
是繁茂的森林
是幽静的古堡
还是
辽阔的大海
如果
爱情是个童话
那么我
会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是花间的精灵
是高贵的公主
还是
单纯的小人鱼
如果
爱情是个童话
那么你
会如何出现在我的面前呢
是迷茫了路途踏入我的世界
是为了某种救赎击退了束缚我的妖魔
还是
航行在生命的波涛中受了伤
如果
爱情是个童话
那么我们
会有怎样的结局呢
是我含泪化做一朵花
是我们携手百年欢歌笑语
还是
你在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射的时候
凝视海中的泡沫
不断地寻找我的身影
……
如果
如果爱情真的是个童话
我们会不会
只是路人
就像天上的精灵
与
水中的游魂
爱情哲学
《云水谣》致力于讴歌高洁的爱情,颇富浪漫色彩,意在为现实宇宙增添一份真善美。也许观影者不向往那个年代。却会羡慕那个年代里生长的爱情。台湾“二二八”运动之际动荡不安的台北、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恢宏壮美的雪域高原,都见证了主人公的真挚情感,而这正是故事的讲述者――八零年代出生的新新人类小芮满世界奔波所要追寻的东西。尽管她和她所代表的族群“生活得很好,不搞同性恋,也不得抑郁症,连感冒都得不上”,但却一直寻觅不到真正的爱情。当现代人在为心灵的孤单而苦闷,为人生意义的缺失而颓废时,《云水谣》的出现无疑是检验现代人情感的一个标尺,导演安排小芮带领人们去寻找心灵故乡中早已遗失的那床能使心灵得以安栖的童年旧花被。
而在这场伟大的爱情之战中,王碧云,王金娣等女性形象更能触动观影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确切地讲,《云水谣》是关于女性的故事,女性的勇敢、执著、真诚、奉献等诸多美好的品性都在影片中得以生动地演绎。陈秋水只是一条金线,贯穿着两位如珍珠般无瑕的女性,她们并非情感的依附者,在爱情上有着自己的主张。在许多作品中,女性往往在对爱情的追求中丧失了自我,泯灭了主体意识,而只是作为空洞的男性附属物存在。《云水谣》的进步之处就在于它所讲述的故事并非女性一味迁就男性的奴化之爱。影片安排了碧云两度寻秋水的戏:第一幕是作为家庭教师的秋水与王家小姐碧云爱意萌生之后却被王家母亲阻挠,碧云跋山涉水寻找已经回老家西螺的心上人:当金娣改名为王碧云为爱远赴时。与前一次的碧云寻秋水遥相呼应,虽然时过境迁,可对爱情的执著却丝毫没有在寒冷的天气中冷却。反而更加挚热,这一当代的爱情童话映衬了两位女主人公高洁的情爱观。碧云在等待中衰老了红颜:金娣鲜活的生命定格在雪崩的瞬间。依常理,她们都很不幸。都没有在生活中得到自己理想的爱情。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们又是圆满的,无论生与死都执著坚守心中的爱情,支撑这种力量的精神是一种由爱情升华而来的信仰。
人生哲学
《云水谣》对女性命运的关注还表现在它以“写实的眼睛”来观察和描写女性的人生命运与情感境遇在社会变迁中的变化,留给观影者许多可供思考的人生问题。综观整部影片,都在试图回答碧云侄女小芮的疑问:“隔开生者和死者的是什么?隔开相爱的人的是什么?”影片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爱情叙事,更多地关注女性的现实人生。隔开生者和死者、隔开相爱的人的固然是战争。但更是主人公阶级身份的差别及由此带来的信仰上的冲突。陈秋水和王碧云相逢于青涩年华,穷学生秋水家境败落,是位以鲁迅先生为榜样,信奉新民主主义的“左翼分子”,他有远大的人生理想,志在“让更多的人,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碧云则出身富裕之家,是位纯真善良,只想与爱人活在二人世界中的美丽女孩。而那次始于狭窄楼道里擦肩而过的一见钟情,却改变了碧云的人生轨迹。码头分别后,碧云伴着一幅肖像、一粒纽扣,半生寻找、一生等待。如果让碧云一见倾心的是整日守候在王家门前的薛子路,就不会有影片中所展示的碧云平淡而热烈的一生。她会像大多的女子一样,与薛子路恋爱、结婚、养育子女,拥有平凡的家庭生活。而影片的动人之处就在于碧云这一女性形象选择了别样的人生。这种选择无所谓对错,影片对主人公的命运安排也合平时代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逻辑。与其说造成秋水和碧云分离的是战争,不如说是不同阶级的不可融合性。每个人都有一个生活圈,秋水和碧云本属于不相交的两个圈,秋水闯入了碧云的圈,却破坏了碧云一生的幸福生活,殊不知两个圈只是偶尔的相交。最终还得回归自己的运行轨道。秋水要的是人类的自由、平等和解放:而碧云则向往安逸、平和与幸福,不论秋水和碧云如何地相爱,都无法改变他们阶级上的差别。所以,他们的故事是一则爱情童话,注定无法走进婚姻:也是一部女性的成长史,引发观影者对“女性在爱情面前应该如何自处”的思考。
随后,在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下,秋水结识了战地护士王金娣。她率真而痴情,对秋水一见倾心并大胆追求。当故事发展到秋水要调到战俘管理所去工作时,暗含了他要拒绝金娣的意思。因为秋水此时所坚守的感情已变成一种信仰,不能改变的也许并不是爱情,而是革命者不得不执著的性格。同样金娣作为革命者也具有这种可贵的品质,她改名王碧云,远赴雪域高原追寻爱人,共同的信仰和成长经历使他们必然成为志气相投的革命爱人,最终他们也因救助一位高原产妇。共同牺牲在雪崩的瞬间。这是比较好的结局,正如片头的海浪呼应片尾的雪崩,影片描绘了童话般地爱情。远离世俗生活的琐屑,带领观影者进入纯美的情感地带。《云水谣》宣扬的人生哲学在理想中含蕴着一定的现实色彩,也是影片虽唯美但仍真实可信之处。
人性哲学
德州结缘,让一切跟着心走
彦辞(Jnes)1971年出生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一个牧师家庭。受家庭环境熏陶,他从小就对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1996年10月,彦辞来到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成为西方政治哲学专业的一名留学生。班里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很快,彦辞便认识了26岁的中国姑娘陈晓妮。陈晓妮1970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军人家庭,大学毕业后,曾在北京一家报社工作过4年,浑身上下散发出一种迷人的书卷气。
行走在校园之间,陈晓妮一身乌黑飘逸的长发、修长的娥黛和凝脂一般的肌肤,格外引人注目,彦辞的目光常不自觉地被她所吸引。可是。陈晓妮却对彦辞不“感冒”。彦辞长着金褐色的短发,向后一丝不苟地梳理着,显得脑门特别大:由于脸型宽阔,彦辞两只眼睛之间的距离很大,在陈晓妮看来,这种长度完全失去了比例,再加上北欧人特有的白色皮肤和笑起来憨厚的大嘴,常常让陈晓妮忍俊不禁。
12月中旬的一天,彦辞到校外商店买了一些圣诞花,路过图书馆时,突然想起自己一直没将叶芝的《丽达与天鹅》与莱蒙特的《福地》看完。于是,想向图书管理员借阅这两本书,却被意外告知书在几分钟前刚刚被别人借走了。
第二天,彦辞竟然在陈晓妮的书桌上发现了这两本书。
彦辞惊讶地问她:“这些书是你刚刚借的吗?”陈晓妮点点头,调皮地仰起脖梗反问他:“是啊!难道有什么问题吗?”彦辞顿时回过神来,不好意思地答道:“没……没什么问题,我也刚好想借这两本书,只是没有借到,没想到是你……”
闻听此言,陈晓妮爽快地将两本书递了过去:“喏,你先看好了,我可以等几天再看。”接过封面已经破损不堪的两本书,彦辞的内心唏嘘不已:虽然两人的文化背景相去甚远。志趣却如此惊人的相似。在知识面前。两个人之间根本不存在国别之分。
陈晓妮和彦辞熟识起来后,两人常常结伴到图书馆看书。他们发现,除了喜欢看同类的书籍外,两人都对美国的乡村乐和爵士乐很有兴趣。冬日的傍晚,他们戴着电教室的耳麦,聆听时而低沉忧郁,时而热情激昂的萨克斯乐曲,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几句,两人会心地一笑,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传的共鸣。
1997年暑假来临,彦辞突然作出了一个"止陈晓妮猝不及防的决定:利用两个月的假期,作一次横跨整个南美的旅行!而且,彦辞事先已联系了另一所留学学校,很可能一去不返。
假期的第一天,陈晓妮在灰狗车站与彦辞依依惜别,车站扬声器里悠然飘出沁人心脾的爵士乐曲声:“我多想让时间停留,让你再次带我飞到那没有人烟的地方,飞到那梦幻般的天堂,只有我俩的世界……”陈晓妮的心头涌上莫名的忧伤――洒满冬日阳光的校园路上,将不再有这个熟悉的身影相伴,自己将如何排遣这些孤单的日子?转念她又想到,南美洲的炎热天气,特别是安第斯山脉的西部沙漠,天气干旱不说,而且人烟稀少,万一……“呜呜呜……”她嘤嘤地哭了起来,彦辞也眼圈一红,拥抱着她,泪流决堤。
恋恋不舍地送走了彦辞,陈晓妮开始每天到图书馆里“搬书”。但是。她看着看着,常常不由自主地走神,总觉得彦辞会冷不丁地从书架后面蹿出来:独自一个人听CD,每每哼唱时,彦辞那张憨厚的笑脸便立即浮现于眼前……记忆的音符被雨丝连成的线穿起,一页页地翻过,陈晓妮蓦然发现:原来自己已经刻骨铭心地爱上彦辞了。
两个多月后,身在南美的彦辞出乎意料地收到了一张明信片,上面画了一个鲜红的中国结。旁边写着寥寥数语。他立即跑到当地的一家中餐馆,请求人家帮忙翻译一下。餐馆工作人员翻译道:“彦辞,你走后,我很是想念。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人走茶凉’。祝你好运!”见彦辞听后一头雾水,那人便又解释说,“这位巾国姑娘对你很有好感,看起来很喜欢你啊!”这句话就像一颗温暖的种子,种在了他的心里……他抓起电话拨通了陈晓妮的号码,语气铿锵地说:“你放心,我在3天内一定赶回去!”
1998年5月,毕业后的陈晓妮拒绝了儿家大公司的邀请,准备回国与父母闭聚。人生的十字路口,彦辞面临着多种选择――他可以继续进修哲学博士,也可以返同丹麦工作……但他考虑再三,决定和陈晓妮一起来中国,
陈晓妮很感动,但她深知,他这样一个地地道道的丹麦人,一句中文不会说,却要冒失地跑到陌生的巾国,将来怎么生活?于是,她谨慎地提醒道:“彦辞,你做这么大的牺牲有必要吗?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啊!”彦辞却斩钉截铁地说:“我在跟着我的心走,这不是牺牲。这是享受,是幸福!”
从零开始,艰难里品味点滴幸福
1998年9月,彦辞追随着心中的爱情,走进了北京这座陌生的城市。他先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的“你好班”,系统地学习中文,陈晓妮则在一家网络公司担任推广工作。
开始时,陈晓妮的家人并不看好这段恋情,但这个执著的丹麦男孩儿让他们渐渐地改变了看法,慢慢地接受了他。陈晓妮的父亲还特意根据Jnes的谐音,给他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彦辞,“彦”是美士的意思,“辞”就是辞海,陈父希望他内外兼修、里外都美。
2000年10月,在北京恭王府花园,陈晓妮和这个铁丫心要留在中国的丹麦男孩儿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中式婚礼。
婚后,由于两人都没有固定收入,只好租住于人民大学附近的一栋筒子楼里。15平方米的小屋,既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冬天,冷风不断地从门缝往里灌,两人冻得瑟瑟发抖,夏天则闷热得辗转难眠。就连他们吃顿“奢侈”的火锅,电线都会突然短路。
这种日子虽然不好受,但两个年轻人的心中却始终没有放弃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尤其是陈晓妮,没事儿就自己“找乐子”。
一次,两人发现当月的钱除了应付房租和水电费之外,所剩无几。窘迫的现状让彦辞感到十分为难,陈晓妮却乐呵呵地说“没关系”。她把剩下的钱全部买了白糖、面粉和鸡蛋,计划做30个大糕点。她一本正经地对彦辞说:“从现在开始,咱俩天天吃糕点,这样就能节省不少的饭钱了!”可是,两大袋面粉根本没法用普通的搅拌器来搅拌,两人只好倒进一个大桶里,每人拿着一根棍子使劲儿搅。做好糕点之后,他们的一日三餐就“定形”了,最初的两天他们还有些新鲜感,可是一个星期之后,两人就看都不想看、提也不想提“蛋糕”这个词了。终于有一天,彦辞开心地报告:“晓妮,告诉你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剩下的蛋糕全部发霉了!”
此后,“做糕点”这个词便成了两人的暗语,就是指做同一样东西做得太烦了,直到让人恶心。比如,“做这个项目就像做糕点一样费劲儿”、“这份工作比吃糕点用的时间还要长”,别人听得云咀雾 里,他俩却默契地相视一笑。
还有一次,彦辞问陈晓妮:“今天咱俩去看什么电影?”陈晓妮马上翻开电视报,仔细研究了一番,然后认真地说:“附近有家电影院正在播放《内部装饰》,看起来不错啊!”彦辞一听,兴高采烈地说:“是吗?那就看《内部装饰》好了。”然而,当她带他到了那个电影院后,他才发现被她涮了――原来,电影院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呢!彦辞故作恼怒地责备陈晓妮,她打趣地说:“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无非是为了使自己更加快乐幸福而已,认真地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就必须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每一件小事中寻求小快乐,这样的生活才能美丽、充实!”
2002年初,彦辞找到了一份丹麦驻巾国大使馆的文员工作,8000元的月薪让两人的生活大为改善,他们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小楼房。在使馆工作期间,彦辞注意到世界航运业巨头马土基集团正在中国区招聘员工,便试着将简历投递过去,对方很快作出了录用的回应。
除航运业务外,马士基集团还有物流、石油及天然气的勘探和生产等业务,其麾下的集装箱海运机构,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承运商,服务网络遍及世界6大洲。作为人力资源部的一名普通员工,彦辞负责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发展和传播企业文化。当时,马士基集团刚刚在中国起步,彦辞不得不在上海、成都、深圳等地四处奔波,很少回北京和陈晓妮网聚。
虽然事务缠身,但彦辞却很会为婚姻“保鲜”。每隔一两天,他便会给陈晓妮发送一封热情洋溢的电子邮件,内容无所不包,有公司每天的进展,也有工作巾的各种趣事。陈晓妮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彦辞的电脑因故障而发不出电子邮件,情急之下。他突发奇想,把报纸上的巾文字一个个地剪下来,再用胶水贴到另一张信纸上,组成了一封奇特的情书:晓妮,爱上你,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想念你,是我生活最甜蜜的折磨:拥有你,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守护你,是我今生最重要的事业……
2003年7月,陈晓妮来到了彦辞的身边,夫妻之间的互补发挥到了极致。此前,好友曾劝告她:“公司义不给你开工资。你这样傻不傻呀?何况又那么辛苦!”陈晓妮却不以为然:“彦辞现在工作很困难。每天来不及吃早饭,叼个汉堡包就往客户那里跑,一家一家地拜访。他的中文又不流利,我给他当个翻译,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客户……”
有段时间,彦辞和客户谈判,一些细节问题总不能达成一致。偏偏他是个急性子,天天上火,加上身体疲劳,经常突发高烧。每到这时,陈晓妮会立即停止他的“外事”活动,让他好好休息,自己则代其进行高度紧张的斡旋。结果,彦辞的病好了,陈晓妮却累倒了。
走过沟坎。你是爱情童话里的公主
2004年初,马士基集团在中国的发展遇到了瓶颈,由于航运行业是一个进入门槛很低的行业,越来越多新的竞争者开始加入,并提供更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这样一来,彦辞的工作压力变得越来越大。
恰在此时,陈晓妮和彦辞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由于两个国家的育儿观念截然不同,彦辞和岳母产生了很大分歧。陈晓妮的母亲很热情,主动提出帮着带孩子,彦辞对此十分不解:“带孩子只是亲生父母的事情,跟上一代人有什么关系吗?”陈晓妮对他解释说,中国家庭中,只要第三代出生,第一辈往往帮着照顾,特别富于牺牲精神。
不久。岳母就不请自来了。她把家具重新摆放了一遍,还给自己安了一张床。那段时间,陈晓妮恰好在外面出差,彦辞惊慌失措地打电话报告了这一情况。陈晓妮只好耐心地解释说:“在中国家庭里,这只是一种帮忙,妈妈是怕月嫂一个人忙不过来。”
出差回来后,陈晓妮第一件事就是把妈妈劝回了家。她告诉妈妈,丹麦家庭与中国家庭的育儿观念大相径庭。在丹麦人看来,育儿不但不用老一辈管,其父母也常常对之“置之不理”。丹麦的年轻父母经常把孩子“搁”在住所的院子里午睡,只是偶尔从楼上的窗户往下看看。他们认为,孩子“独自在外”有利于培养独立意识。母亲逐渐理解了彦辞的做法。完全按照丹麦的育儿观:孩子从小不穿开裆裤:不使用一次性的纸尿裤:一岁前从不喂盐……小家伙成长得健康又自由。
后来。彦辞感激地对陈晓妮说:“幸亏你帮着我解决好了家庭矛盾,不然的话,我真的无法全身心地投人工作。”陈晓妮温柔地说:“感情就像是沙子堆砌成的塔,来不得半点儿的松弛与懈怠。建好一座塔需要长时间的艰辛与磨难,而摧毁一座塔却往往很容易。如果只是因为孩子而把家庭关系搞破裂了,那就太不值得了。”
2008年7月,彦辞升任马士基大中华地区公共事务主管。他在北京购买了一幢别墅,全家人幸福地搬了进去。来华10年,终于创出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彦辞感到十分满足。只要周末有空,他一定会亲自开车带着妻儿到郊区去玩儿。开车时,陈晓妮总是坐在旁边副驾驶的位置上温柔地注视着彦辞。他很喜欢陈晓妮的目光,感觉像一束柔和的灯光,安全而温暖。
一次,彦辞去南方拓展市场,陈晓妮意外地收到了他的一封信,打开一看,信封里装的是几十张彦辞在当地拍摄的风景照片,各种奇特秀美的景致定格于方寸之间。看得陈晓妮爱不释手。忽然,她注意到有一张照片的背后有字:“希望能够与你共赏秀丽山川,这一生别无他求!”原来,彦辞不仅仅是让她看照片上的风景啊!远隔千里。她被彦辞这种用心良苦的深清感动得热泪盈眶……
然而,稳定的生活还没过多久,年底就爆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上任伊始。彦辞便碰到了航运公司成本上升、油价上涨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每天奔忙于各大银行之间。看到丈夫每天回到家,累得瘫倒在沙发上,随手翻几下报纸便鼾声如雷,陈晓妮的心一阵阵揪痛,她开始想方设法为丈夫减轻职场压力。
丹麦人爱花,陈晓妮便在小院里种满了香气扑鼻的蔷薇和月季,还特地栽种了一片冬青。每当看到彦辞心情不佳时,她就拉着他到小花园散步,“你知道我为什么栽植这么多的冬青吗?”彦辞不解地摇头,她又说,“冬青象征着朴实、谦和的个性,代表不畏严寒,也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生生不息。我相信,你一定能像冬青花一样,挺过这场金融寒流的冲击!”
陈晓妮还常常在家里举行聚会,故意“指挥”彦辞为朋友们准备各种美食,开始时彦辞有些不情愿,但很快就找到了制作美食的乐趣。后来。他不但为朋友们制作中餐,还时不时地制作地道的丹麦美食。他最拿手的是盐渍鲱鱼。在全黑麦的面包上面涂层黄油,接着在面包上放置经过香草或香料浸泡过的盐渍鲱鱼,成为所有客人百吃不厌的“招牌菜”。
彦辞惊喜地发现,这种大型Party不仅没有让他感到更加劳累,反而使他紧张的神经渐渐地放松下来,尽情地享受着亲昵的笑脸、怡人的音乐和温馨的宁静……
2010年3月初,彦辞升任为马士基中国高级总监,并成为中国公司的董事,他深知,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依赖于他有一个理解并支持他的中国妻子。那天晚上,在柔和而温馨的烛光晚宴上,他特别为陈晓妮朗诵了一段安徒生写的爱情童话《小人鱼》:“当暮色渐渐垂下来的时候,彩色的灯光就亮起来了,水手们愉快地在甲板上跳起舞来。小人鱼不禁想起她第一次浮到海面上来的情景,想起她那时看到的同样华丽和欢乐的场面。她于是旋舞起来,飞翔着,正如一只被追逐的燕子在飞翔着一样。大家都在喝彩,称赞她,她从来没有跳得这么美丽……”陈晓妮幸福地聆听着,仿佛自己真的成了丹麦童话里的美丽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