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3、一元二次方程 的根的情况为( )A.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C.只有一个实数根 D.没有实数根4、如图,ABC中,AB=AC=8,BC=6,AD平分∠BAC交BC于点D,点E为AC的中点,连接DE,则CDE的周长为( )A、10 B、11 C、12 D、135、为了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某市计划用未来两年的时间,将城镇居民的住房面积由现在的人均约为 提高到 若每年的年增长率相同,则年增长率为( )A、 B、 C、 D、 ﹪6、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一点p(-2,3)关于原点对称点的坐标是( ) A、(3,-2) B 、(2,3) C、(-2,-3) D、(2,-3)7、下图是一个五环图案,它由五个圆组成,下排的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是( )A、相交 B 、相切 C、内含 D、外离 8、如图,DC 是O的直径,弦ABCD于F,连结BC,DB,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AD=BD B.AF=BF C.OF=CF D.∠DBC=90° 9、某正方形园地是由边长为1的四个小正方形组成的,现要在园地上建一个花坛(阴影部分)使花坛面积是园地面积的一半,以下图中设计不合要求的是( ). 10、如果一个三角形的其中两边长分别是方程 的两个根,那么连结这个三角形三边的中点,得到的三角形的周长可能是( )A.5.5 B.5 C.4.5 D.4
二、填空题(本部分共24分。每小题4分,共6小题,合计 )11、一元二次方程x2=3x的解是: .12、蔬菜基地建圆弧形蔬菜大棚的剖面如右图所示,已知AB=16m,半径 OA=10m,高度CD为 m. 13、如图,AB、AC与O相切于点B、C,∠A=50゜,P为O上异于B、C的一个动点,则∠BPC的度数为 .14、如图,在RtOAB中,∠AOB=30°,将OAB绕点O逆时针旋转100°得到OA1B1,则∠A1OB= . 15已知方程x -3x+k=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k= .16、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A=60°,AB=2,扇形BEF的半径为2,圆心角为60°,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三、解答题(一)(本部分共18分。每小题6分,共3小题,合计 )17、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1)x2﹣5x+1=0; (2)3(x﹣2)2=x(x﹣2). 18、已知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 .(1)当m=3时,判断方程的根的情况; (2)当m=-3时,求方程的根.
19、如图,在O中,CD为直径,AB为弦,且CD平分AB于E,OE=3cm,AB=8cm求:O的半径. 四、解答题(二)(本部分共21分。每小题7分,共3小题,合计 )20、如图,在 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个单位.将 向下平移4个单位,得到 ,再把 绕点 顺时针旋转 ,得到 ,请你画出 和 (不要求写画法).
导入艺术 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101-01
成功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导入。精彩的导入环节往往会对后续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课堂导入的运用还存在着误区,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解决。
一、温故而知新,实现新旧知识间的有效衔接和迁移
新授课伊始,教师可以先通过复习旧知识,进而导入新课,进一步强化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知识系统中已有的旧知识是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基础,首先,教师可通过让学生练习、提问等方式,在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同时,帮助学生回忆、巩固已有知识。其次,找准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效衔接点,引导学生以原有认知为基础,进行有效迁移,自然过渡到新课导入。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时,笔者通过复习平行线的判定的相关内容导入新课:①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判定两条直线是平行的?(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平旁内角互补)②如果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接着让学生用直尺在纸上画出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直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度量所形成的8个角,分析其特点。通过这样的新课导入教学,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新授课的学习过程中。
二、设置疑难问题,引发学生探究和思考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有时学生会感觉到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导入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层层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不断感受挑战疑难问题的刺激和乐趣,进而越发喜欢数学,主动研究数学。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二次根式》时,笔者巧妙地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心中的疑问,引发学生探究答案的好奇心理,进而导入新课。①如果知道某一正方形的边长,你能求出正方形的面积吗?②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你能求出正方形的边长吗?第一个问题,所有学生都很自信地回答能,但对于第二个问题,有的学生回答能,有的说不能。笔者再问:“如果已知一正方形的面积是16平方米,那么边长是多少呢?”学生回答:“4米。”笔者继续追问:“如果一正方形面积为6平方米,它的边长又为多少呢?”学生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计算。在这种状态下,笔者顺势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共同来学习新的内容――二次根式……。”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激活,课堂探究和学习的氛围已形成,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利用疑难问题导入新课时,教师要注意把握问题的难度和梯度,使学生感觉该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不容易轻易解决,但也不能太难而无法解决,进而激发其主动探究的热情。
三、联系生活经历,实现生活情境导入
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来呈现数学问题,解释数学概念,能够使抽象、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妙趣横生。结合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导入,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更好地接受、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时,笔者结合学生实际来创设生活情境,孕育新知:①先让学生欣赏三张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在几何图形上有什么共同点。②从学生经历过的生活情境着手,比较两张奖状哪张粘贴得更好一些,为什么?接着给学生播放木工画平行线的动画,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这样的导入,从学生身边发生的、经历过的事情入手,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感性认知和数学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把生活原型抽象为数学模型,从数学问题的角度去发现、解释和研究,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数学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标教学理念。
四、合理设计游戏,实现游戏导入
通过科学设计游戏内容来导入新课,可以刺激学生们的兴趣点,让引言变得更加有趣。对于初中生来说,都还比较喜欢游戏,因此教师可以将游戏导入的方式应用到数学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垂径定理》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将一个圆和任意一条弦画于纸上,然后对折圆,使其能够重合两个部分,将垂直于本直径的弦画出来,然后提问学生发现了什么现象,最后将课本教学内容自然导入。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更加深刻地记忆所学到的知识。又如,在讲解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把呼啦圈搬到课堂,运用呼啦圈来让学生理解两个圆的位置关系。
【关键词】初中数学 合作学习 实效性
随着中学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学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了适应新时期的需求,很多教学目标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转变,以课堂合作方式进行初中数学教学取得了不错效果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进行不断的改进,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目标。
一、当前初中数学课堂合作所面临的问题
1.学生缺乏合作意识,课堂合作流于形式
传统数学教学注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合作意义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不强。其中重要一点为学生没有从合作学习中获得有益的经验,或者说没有“尝到甜头”。因此,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课堂合作学习时,很多学生只陈述自己的观点,没有与其他同学进行深入探究,课堂合作学习也就流于形式。
2.没有划分个性化小组,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初中学生本身对新鲜事物具有极大的好奇性,处在人生的特殊阶段,个性化较强,较易产生叛逆心理。教师没有进行针对性的课堂小组划分,只是按照学生所在区域进行小组的划分。很多学生与周围的同学早已很熟悉,合作学习时缺乏新鲜感,课堂合作的效率不高。另外,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学生的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很多合作小组长期固定,没有轮换,造成学生合作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3.任务布置简单或任务目标不明确,学生无法掌握科学的合作方法
教师对合作任务的选择不合理。例如,学习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有理数》一章时,教师考虑到学生刚刚进入初中课堂,对有理数的理解有难度,在选择合作任务时,将题目的难度降低。根据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方法很可能适得其反。在进行小升初的准备中,大多数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七年级的教材。将题目难度设置过低,在合作中也缺乏了挑战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另外,很多教师未能对学生的合作方法进行科学引导,很多学生进行独自摸索,不得其法后,学习积极性往往也遭到了打击,对课堂合作学习也仅仅是走过场了。很多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课堂缺乏有效控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聊天、吵闹,扰乱了课堂秩序。
二、加强课堂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方法分析
1.划定个性化的小组,根据合作效果进行定期调整
教师在划分学习小组时,需充分考察学生的个性,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合理搭配小组成员。小组的划分要充分利用小组成员的各自优势,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提升合作效率。教师在进行小组划分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对小组划分的情绪变化,避免将存在矛盾的学生划分到同一小组,从而激化矛盾。另外,教师在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一定时间后,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可以建立评测机制,在划分前与划分后进行考试的测评,对测评的结果进行分析,逐渐划分出最佳的小组,充分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2.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时间进行充分把握。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的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尽量充足。其中的重要原因不仅仅在于此章内容较难,学生独立学习难以掌握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勾股定理》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进行合作学习能够加深理解,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对课堂进度以及课堂秩序进行科学控制,合理发挥教师的控制能力。
3.合理设置合作任务,加强引导式探究学习
教学任务的布置是课堂合作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将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结合。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活动中,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研究,科学掌握教学内容。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的任务设置时,可以将合作任务与实际问题进行紧密结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题材,进行相关应用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要进行多种方法上的引导,引导学生创新合作方式,积极寻求适合自己小组的合作方式。同时,纠正合作方式的偏差,找出个性化的小组合作方式。
结语
初中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的耐心与坚持,针对出现的状况能够及时解决,科学、合理地掌握教学的过程,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加强与各学科教师的合作,充分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小组教学,提升课堂合作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第五单元第九课时实际问题与方程1
同步测试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进步不少吧,今天就让我们来检验一下!
一、找出等量关系,写出方程。
(共4题;共4分)
1.
(1分)
列方程解应用题
甲乙两人沿着400米的环形跑道跑步,他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而行.甲平均每分钟跑280米,乙平均每分钟跑240米.经过________分钟甲比乙多跑一圈?
2.
(1分)
某工厂第一车间的人数比第二车间人数的
少30人,如果从第二车间调10人到第一车间,这时第一车间的人数是第二车间人数的
.原来两个车间各有________?(按第一车间、第二车间的順序填写)
3.
(1分)
长方形的周长是40厘米,已知长是宽的3倍,长方形的面积是________平方厘米.
4.
(1分)
列方程解应用题:
小丁丁和小巧先后从学校出发去电影院观看电影.小巧先行50米后小丁丁再出发,小巧平均每分钟走67米,小丁丁出发10分钟后在途中追上小巧,小丁丁平均每分钟走________米?
二、解下列方程。
(共1题;共10分)
5.
(10分)
(2019五上·商丘月考)
看图列方程并求解。
(1)
(2)
三、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共4题;共20分)
6.
(5分)
(2019五下·闵行月考)
一个数的8倍加上2等于19.6,求这个数。
7.
(5分)
一台冰箱,打八折比打九折少花320元,这台冰箱原价多少元?
8.
(5分)
(2020五上·醴陵期末)
小明和小红在校门口分手,7分钟后他们同时到家。小明的平均每分钟走45m,小红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请列方程解答)
9.
(5分)
地球上的一昼夜是1440分钟,恰好是“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太空中度过一昼夜的16倍。“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太空中度过一昼夜是多少分钟?
四、列方程求x的值。
(共4题;共30分)
10.
(5分)
(2019五上·浦东期中)
学校买来50只篮球,比足球的3.6倍少4只,学校买来多少只足球?
11.
(10分)
(2020六上·十堰期末)
列式计算。
(1)
一个数的
与它的50%相差0.2,这个数是多少?(列方程解)
(2)
甲数是乙数的
,
乙数是
,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12.
(5分)
列方程解答。
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和是8.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3.
(10分)
(2011·深圳)
只列式,不计算.
3除以0.06的商减去5,再乘0.3,积是多少?
一个数的3倍与它的
1
5
的和是48,这个数是多少?(列方程)
(1)
3除以0.06的商减去5,再乘0.3,积是多少?
(2)
一个数的3倍与它的
的和是48,这个数是多少?(列方程)
五、填适当的数。
(共1题;共1分)
14.
(1分)
解方程.16.5-4x=14.5
x=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找出等量关系,写出方程。
(共4题;共4分)
1-1、
2-1、
3-1、
4-1、
二、解下列方程。
(共1题;共10分)
5-1、
5-2、
三、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共4题;共20分)
6-1、
7-1、
8-1、
9-1、
四、列方程求x的值。
(共4题;共30分)
10-1、
11-1、
11-2、
12-1、
13-1、
13-2、
五、填适当的数。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通过学习,联系上节课学习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提出问题,从上节课过渡到这节课的学习,既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和兴趣和热情。
本节课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1)圆的对称性。(2)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开始以赵州桥的问题引入课题,带着问题进入学习,圆的轴对称主要通过动手操作和动画演示得出结论,圆是轴对称图形,根据轴对称进一步研究圆中相等的弧、弦得出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利用此定理再去解决赵州桥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动手操作实验,使学生理解圆的对称性;(2) 掌握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理解其证明,并会用它解决的相关的证明与计算问题;(3) 掌握辅助线的作法――作弦心距。
过程与方法:(1) 经历探索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2) 向学生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基本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本课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意识和良好的运用数学的习惯,培养学生猜想、探究的良好品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与交流、共同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1)理解圆的对称性;(2)掌握垂径定理、推论及其应用;(3)学会应用垂径定理等结论解决一些有关的证明、计算和作图问题。
教学难点:发现并证明垂径定理。
教具准备:圆规、直尺、圆形纸片、等腰三角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播放赵州桥图片,语音阅读教材第80页“问题”,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问题”中的问题。
教师:要解这一问题,就要用到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我们大家一起来共同探究、寻求解决这个问题的数学方法。
二、导入新课,自主探究
(一)圆的轴对称性
学生操作:(1)将一等腰三角形对折。(回忆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复习轴对称图形的概念。);(2)将你手中的圆形纸片沿圆心对折,你会发现圆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教师观察操作结果)。
教师演示动画(几何画板软件):(1)等腰三角形对折;(2)圆形纸片沿圆心对折。
提出问题:(1)你发现了什么?(2)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猜想”,等待学生表达自己发现的结论 )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1)圆是轴对称图形;(2)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注:不能说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3)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4)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教师要注意学生归纳结论时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教师强调:1、圆有无数条对称轴;2、圆的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二)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1、垂径定理
(1)学生操作:学生在自己准备的圆形纸片上作图:①任意作一条弦 AB;②作直径CD垂直弦AB垂足为E。将圆形纸片沿直径CD对折,观察重合部分后,发现有哪些线段相等、弧相等?(2)教师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在学生分析、观察的基础上,得出:在圆O中,CD是直径,AB是弦,CD垂直AB于E。那么AE=BE,弧AC=弧BC,弧AD=弧BD。(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发现结论。);(3)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归纳发现的结论: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板书: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提出问题:你能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达这个结论吗?
(让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变为符号语言,用几何符号表达定理的逻辑关系)。
(4)验证垂径定理:
已知:如图,在圆O中,CD是直径,AB是弦,
CDAB于E。
求证:AE=BE,弧AC=弧BC,弧AD=弧BD。
分析:如图,连接OA、OB,OA=OB。可通过证明RtOAE ≌RtOBE,结合轴对称证明。
(学生观察图形,结合圆的对称性和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得出垂径定理,再进行严密的几何证明。)
2、垂径定理的推论
如上图,若直径CD平分弦AB。
提出问题:(1)直径CD是否垂直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如何证明?(2)你能用一句话总结这个结论吗?(即推论:平分弦的直径也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3)如果弦AB是直径,以上结论还成立吗?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得到: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提出问题:推论中“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为什么不是直径?(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不是直径”的理由)
提出要求:如图,请同学们写出“垂径定理定理“中的题设和结论:
① 直径CD(过圆心);② CDAB(垂直于弦);③ AE=BE(平分弦);④ 弧AC=弧BC(平分弦所对的优弧);⑤ 弧AD=弧BD(平分弦所对的劣弧);
教师指导学生明确定理中的题设和结论,初步理解“知二推三”口诀的含义。
(要求每位同学独立写出下列“知二推三”的“题设”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