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学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和谐的生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同学之间能和睦相处,关系和谐,可以促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本人针对住校学生生生关系出现的不和谐音符,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调适,作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住校生 生生关系 生态式管理
一、寝室中发生的故事:生生关系的不和谐音符
故事1:一个中学男生的叙述:害怕被同学误解
我的一位同学说我偷了他的100元钱,并和另外两名男生在寝室里偷偷地议论我,说我家里如何如何穷,经常交不起学费。其实我根本没有偷东西,即使家里再穷,我也不会去偷别人的钱,但是对方不听我的辩解。就这样,我害怕同学会继续数落我,又害怕老师也不理解我,更害怕老师和别的同学误以为我是小偷,用异样的眼光看我,瞧不起我,不理我,要是被学校知道,还可能处分我。我很害怕,又紧张。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洗脱我的罪名。这是周记中我看到的一段话。
故事2:一个中学男生的叙述:因为同学的计较而争吵
我这人平时生活很有规律,洗漱动作麻利,不会与同学因为洗漱中的矛盾而争吵,但是我有一个坏毛病,就是晚上一睡就会大声地打呼噜。等到其他同学躺下,我已经开始“工作”了。吵得其他同学根本无法入睡。有一天,我感冒了,由于呼吸不畅,我睡不着,同寝室同学说:“怎么没听到声音呢?”我火了,“吵什么吵,被你们吵得睡不着了”。“只许你吵我们,你天天晚上吵得我们无法入睡,你就好意思啦。”幸亏有人劝说,否则难免一场争斗。我很苦恼,他们为什么这么恨我,向老师提出要把我换到别的寝室去。其实我很无奈,我知道同学关系不好的根本原因是我打呼噜每天吵得同学无法入睡。
故事3:一个中学女生的叙述:因为同学关系紧张而焦虑
我现在不想住校,在寝室里,我没有什么朋友,有时候,别的同学在一起说话聊天,故意背着我。大家好像都联合起来对付我;看到同学之间互相说对方的坏话,有的班委跑到老师那里打小报告,我也觉得很没意思。前不久,我因为一点小事和一个同学吵了一架。我承认自己脾气不好,总和同学吵架,可是我觉得同学也不理解我,有时我会主动找老师说话,她们却说我拍老师马屁。我很孤独,不知道怎么才能和同学好起来。
故事4:一位寝室长的叙述:熄灯、闭嘴总不能同步
每天晚上到了熄灯时间,老师就会在寝室门口巡视,检查并督促同学们及时上床睡觉。老师走后,同学们便在熄灯后小声讲话,有时也会讲到很晚。即使寝室长提醒也没用,有时熄灯后还磨蹭着搞这搞那的,不肯及时上床睡觉,同学还会说:“老师还没来,慢慢讲,反正不会扣分的。”总要等到老师来了才肯停止。
二、住校学生生生关系的生态学分析
故事1中的男生,因为家境比较困难而被同学瞧不起,甚至是人格上受到侮辱。他在班级社会群聚性所处的生态位比较低。他由于家庭的经济困难的原因,总是比较自卑,但是,他并不是人穷志短,他很孤傲。
故事2中的同学因为没有向同学说声抱歉,没有得到同学的宽容,从而与同学发生激烈的争吵。该同学的鼾声对以及鼾声影响的态度,要在其他同学所能承受范的围之内,否则就会发生激烈的冲突。这符合生态学中的耐度定律,即,各种生物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此范围内主体能很好发展,否则将走向反面。
故事3中的女生因为不合群,也就是与同学的信息交流太少,又很渴望与同学有正常的信息交流。因而总是感觉到同学关系紧张而焦虑。生态链中,最重要的是物质与能量的流通,生生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信息的流通。
故事4的寝室长,非常的循规蹈矩,也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是老师最喜欢的类型之一。如果再进一步的追问——学生为什么要聊天?他们聊了什么?那么,就不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生态学的观点认为:生命个体的成长是和环境因素相关联的,环境因素也可以是其他不同物种的生物。生命的生长是靠不同生物之间的共生和互生来支撑的,共生互动赋予生命机体自我生长的内在动力。有利的生态环境可以促成个体的健康成长,可持续地发展。
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用“生态智慧”,对住校学生进行生态式管理。它不同于工业化管理。工业化管理给每个人(或每个小组)规定了具体的规章和任务,等级化、封闭性是其典型的特征,这虽然提高了效率,但却扼杀了人的生命,扼杀了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阻止了创生的可能性。而生态式管理,强调整体性,注重系统中个体之间的关联,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追求整体功效;强调个体在整体中的平等性,生态系统中生命个体都是平等的,打破等级制;打破了封闭性,注重相互作用,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可创生性;强调组织、个体的自我自主的生长性。
因此,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来调适住校学生生生关系,应遵循的原则是:
第一, 规则不能太多,太细,要保留一定的能够让自己自觉选择行为的余地。
第二,提倡自己给自己制定规则,或者规则的制定要体现民主参与的原则。譬如强调班级管理以建设班级文化为重点,强调师生的密切配合,由教师主建、师生共建,到学生自建。
第三,规则自身必须是开放的。随着教学系统与各种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换,教学制度规范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和变更,这样才能有助于实现教学的善。
第四,建立多样的、立体的组织系统。通过多样的组织体系,让更多的可能性得以涌现。当然,多样的组织体系,需要有相应的分工。但是,这种分工不是要重新搞科层制,而是要构成网络式的沟通关系,促进相互作用,使它们通过信息的沟通而不断交融、对话,这不仅使得创生有了可能,同时使得教学生活立体化、丰富化。
四、运用生态学原理的初步尝试
晚上讲话怎么办?对于她们,我采用过多种方法,第一种:谁晚上讲话,谁就通校一周,这样的做法有的家长极力反对,会找出种种理由,要求不通校。第二种:谁讲话谁扣分,结果是谁也不会承认自己说话,寝室长说了,就会遭到同学的反目,干脆有人说话,每次就寝室长承认自己说话,搞得同学关系很糟。第三种:一人讲话,全寝室同学都扣分,采用捆绑式,这种方法,对有的寝室有效,但对于扣分多的寝室却基本无效,反正已经扣那么多了,就随便扣吧。 我经过了解和分析同学平时聊天的内容后,总感觉堵不如梳。我对同学们聊天的时间做适当的调整,就是提前5分钟熄灯;对他们想聊的话题做适当的规定和限制,就是由同学自己提出想要聊的话题,提前确定好并排序;聊天时每位同学要提前做好思考和准备,充分发表陈述自己的观点;有兴趣的同学对每次聊天的场景进行记录。
本来,就寝前的闲聊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扣分、影响休息、早上迟到、上课无精打采等等。现在,“闲聊”变成了睡前的一项重要活动,变成了有组织、有主题的论坛,是锻炼口才、交流思想、训练思辩的场所。
寝室纪律怎么制定?学校有一系列的规范、制度来约束住校生的行为、纪律。我总是在让学生学习的时候,充分让学生参于、自己给自己制定规则。规则中都保留一定的能够让自己自觉选择行为的余地。并不断在使用规则时作必要的调整和修改。
附我班的寝室制度:
1、早晨按时起床,准时到班级,能够自觉完成自己在寝室的清洁工作。
2、住校生必须在规定的寝室,床铺就寝,未经学生处老师许可,不准私自调换寝室和床位。
3、同学之间友好相处,包容别人的小过失,正确处理同学们的摩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谦让、争创文明健康的生活。
4、每天按时熄灯就寝。熄灯后不讲闲话、不点蜡烛、不用手电筒照明、不准大声喧哗。
5、禁止赌博、喝酒、吸烟、私装用电器。
6、每天起床后要叠好、整理好床铺,日用品要放置整齐、干净。严禁向窗外乱倒脏水、乱扔脏物。
7、未经准许不能私自拿他人东西。
8、上课期间寝室应及时上好锁,加强防盗意识。
9、不准私自留他人在寝室过夜、不准私自在校外过夜,双休日留校必须办好有关手续后方可留校。
10、要爱护寝室公共财物,如有损坏,照价赔偿。
最后,全班住校同学在倡议书上签名,表达自己对重塑自我的决心。
希住校同学自觉遵守,违反者将视情节给予批评或相应的纪律处分。
参考文献
1、自然式设计。通过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起伏处理,从形式上表现自然。应用在城市的人工环境。
2、乡土化设计。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及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和自然史的调查研究。应用在园林设计中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的特色。
3、保护性设计。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通过合理设计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应用在园林中以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
4、恢复性设计。在设计中运用种种科技手段来恢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教育生态学 大学英语 生态化课堂
教育生态学这个术语首先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 Lawrence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正式提出的。目前,国际上对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的研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分歧。L・克雷明等人认为应以教育为主体,研究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台湾学者方炳林在他所撰《生态环境与教育》一书中则提出以生态环境因子为主,研究各种生态环境与教育的关系及对教育的影响的体系。我国学者吴鼎福、诸文蔚所撰《教育生态学》一书则认为:应把上述两种体系统一起来,从教育和周围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入手,以教育系统为主轴,剖析教育的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以教育的生态系统为横断面,然后扩展开去,建立起纵横交织的网络系统结构,从而集中地阐述其原理,揭示出教育生态的基本规律。国内学者对生态教育的微观层面涉猎不多,例如课堂教学生态要素的互动问题研究不多;对生态教学理论作为教学策略的研究远远不够或完全忽略。
目前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出现了四种不平衡现象。首先,大学英语课堂学生“人口密度”太大,造成了课堂生态主体师生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其次,应试教学目标与生命全面发展目标的失衡,忽略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再次,教与学的失衡。应试教育更多地强调知识点或者考试要点的讲解,教师主导课堂,结果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被忽视,出现学生高分通过考试但不会适当地运用语言的局面;最后,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的失衡。过度强调课堂内课本知识的学习,缺乏课堂外交际环境的营造,导致课内学习与课外语言运用的失衡。我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尝试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构建大学英语生态化课堂,以体现“生态平衡”的生态学基本思想。从教师、学生与课堂环境等生态因子之间的联系和制约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创建有助于学生生物个体和群体学习生命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和互动机制这一问题,通过应用教育生态学理论改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在生态学上,生态系统指生物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作为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的一个子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种生态因子构成的。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和影响;它们在合作与共生中使大学英语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生态整体,师生是这个生态系统的主体。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与学之间的均衡发展,实现生态教育理念下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我认为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大学英语生态化课堂
课堂环境是大学英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约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积极的英语课堂环境,例如在大班授课时可以采取分组教学的课堂策略,构建开放性的英语课堂体系;建立主体交往互动的仿生模式,以实现大班英语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另外美化教室、保持教室内充足的光线、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营造优良的教学环境,尽量维持课堂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的平衡。
2.生态的教学方法
作为课堂教学生态系统构成因子的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因此教学活动不应是单向的师教生学的活动,而是各类课堂生态因子的动态组合和互动。教师在教学和实践中起着主导的作用,除具备相当的业务素质之外,教学方法也应该不断改进,与时俱进地与先进技术相配套。在教学方法上我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教师在大班课堂授课中采取合作学习小组的教学形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组内互助、组间竞争,营造较为安全的心理环境和耐度适当的生态空间环境;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欲,鼓励学生多开口,结合书本教学内容,就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发表观点,展开语言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转化大班环境的限制因子为促进学生主体学习的非限制因子,为学生提供语言技能训练所需要的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和生活情境。
(2)采用网络教学模式,为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教学法创造条件。在网络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围绕教材中的一个主题,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分工合作,对所面临任务的意义进行建构,然后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做调查、写报告,再回到教室做陈述、搞讨论。这种活动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到的语言知识得到应用,真正做到将交际活动和语言学习相结合。
(3)打破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性,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开放的生态系统之中,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强化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的关联,注重课堂教学与外界社会的互动。积极开辟无限的课外活动天地,举办外籍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的英语角、英语沙龙、演讲比赛、戏剧表演,带领学生到外资企业进行实践教学等活动,创造真实自然的交际环境,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3.生态的学习方法
教育生态学认为,学生个体是最基本最活跃的生态“细胞”,没有学生就没有课堂生态。目前国内高校的英语一般每周只有四五个学时,主要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至于扩大词汇的工作则主要由学生完成。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语言教学设备,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让学生拥有丰富的英语学习素材,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调整学习的速度和方法,有问题的时候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单独对话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准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主动设计话题,如模拟旅游购物、酒店接待、商务谈判、求职应聘等,并通过听英文歌曲、看英语教学片等方式,丰富感性认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此外积极参加英语角、英语节,参观实习等课外活动,或者登陆一些优秀的网站进行听力、发音等方面的训练,甚至登陆Skype、Facebook等网站与英语国家的学生上网交流,以多种形式提高自身英语交际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4.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模式与合格的教学管理人员
英语学科的本质是语言,语言是一种工具,所以英语课程的设置要尽量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实践运用的机会,或者专业性院校考虑把双语教学纳入必修课,将不同专业的科目用英语进行教学。再开设第二课堂活动,尽量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教学管理中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或外来优秀的管理软件或自主开发软件,为教学创造方便、快捷的条件。另外完善发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的体系。教学管理人员是英语学习生态系统中非常关键的生态因子,他们必须不仅懂得教学管理的一般原理,还要熟悉英语教学的一般规律,以便懂得适时调整英语课堂管理系统。
教育生态学强调构建生态化的大学英语课堂,体现“生态平衡”的生态学基本思想。综上所述,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课堂生态环境各因子的分析与解构,我们了解到只有教师、学生与课堂生态环境等生态因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形成动态平衡的关系,才能有效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以生命存在的自然状态和方法学习英语,从而真正构建平衡协调的大学英语生态课堂,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树芳.大学外语课堂生态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关键词】生态学理论城市大园林城市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26-02
凡事有生物生存的地方就存在生态系统,就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生态系统的建设,主要是构建其完善的合理的结构与充分发挥它所具有的功能,让人类获得更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城市是一类生态系统,是较为特殊的一类生态系统,它与天然生态系统(如天然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或别的人工生态系统加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显著不同。由于构建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都是较特殊的,显然,要搞好现代化城市建设,必须着眼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也就是说,城市建设不仅是建筑(商业区、工业区、居民区等)与交通(如街道、公交车、地铁等)的建设,城市大园林的建设也十分重要,而且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是因为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人口越来越聚集,建筑越来越高大,交通越来越复杂,人流活动空间越来越小,污染越来越重,园林与绿地却在相对减少。因此,生态学家在呼吁:必须建设适于人类生活与生存的城市生态系统,否则人类将会最早从森林里走出来,最后可悲地毁灭于城市。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二十世纪以来,城市化发展很快,城市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大,山区与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化及城市人口聚集是必然的趋势。然而,城市污染,不仅是空气、水、土、噪声等的污染,而且存在越加严重的心理上(视觉的、神经系统的谙方面)的污染,为了挣钱和生活方便,大量的平民百姓迁入城内,而有钱人为了高质量的生活与长寿,却离开城市,住到郊外去。现在,不仅发达国家,尤其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重视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其中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建设城市大园林。
要认识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了解城市大园林对该系统的作用与贡献无疑应以生态系统的观点来审视,用生态学的思想来研究城市的生态学结构与功能,研究城市大园林在城市大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
1 城市生态系统(urban ecosystem)的特点
1.1首先是人口集中。该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主要是人,这一点是城市生态系统与任何其他生态系统的最大区别。
1.2城市排列着高楼大厦,街道纵横,水泥或沥青覆盖着地表,造成空气流通不畅,热岛效应显著,水的收支也无法平衡。
1.3城市盛行冷气、暖气,大量使用冰箱,街上汽车洪流排出大量尾气,工厂与居民烧煤大量排出烟尘。所有这些生产、生活中排出的废气,主要是C02、CO、No、NO2、SO2、H2S、NH3、03、HF、Ca2以及CH4、苯、乙烯、花和苯并花等,都是对人体有不同程度污染、毒害的物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十分缺乏,因此难以自行生产有机物质。该系统中的大量物资或能源是从市外即其他系统输入的。而该系统的消费者主要是人,无机环境是人工创造的,所有的物质与环境都是为人而创造的。
1.4该系统中科学技术高度集中,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并且有大量产品输出到其他生态系统。可是,在生产中产生的大量废渣、废水、废气也带来很大的危害,既对城市生态系统自身又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种种危害。
城市生态系统的所有这些特点说明,系统中的要素都是人创造的,但以往在系统的建设中又以损害环境的质量为代价,因此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极为重要,而大园林建设则是改善环境的不可替代的途径。
2城市大园林建设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园林,在中国往往是指人文景观与绿地的统称。中国传统的造园往往很重视美景,其中有很多的花园建筑。但是,在现代新建的城市,尤其在现代重视回归自然的潮流中,园林的主要内涵之一就意味着城市植被。不过,城市植被已不同于天然植被,城市生态系统中早已看不到植被的自然演替,构成城市植被的树木与草本植物的关系也与自然植被的情况不同。一般说来,城市大园林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以下的作用:
2.1调节气象与气候。这种作用因城市公园、各类绿地、森林公园、街道树、防风林等树木群的种植规模、种类、结构与质量等的不同而异。这对缓冲城市“热岛效应”与人口过密带来的人为热污染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2.2净化空气的作用。由于植物的气体交换,空气中的污染物有一定数量进入植物体内,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又放出新鲜的02,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空气中污染气体的浓度。据日本测定,10年生左右的黑松林,每平方米的叶量约1.5kg,在夏天3个月中(6月上旬到8月下旬),1.5kg树叶吸硫量可达5g,平均lhm2的林子在一年生长期中(4-9个月)可吸收硫100kg。另外,树叶与树皮还可吸附大量的尘埃,并有杀菌作用,因此有着很好的净化空气的作用。
2.3
防减噪声的作用。枝叶繁茂的林木可以吸音和隔音。草坪也有这种消音的作用。据研究,3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6分贝一8分贝的噪音。阔叶林比针叶林的吸百性能更好。这在大城市车水马龙、机器轰鸣的声浪中,降低音量,是一种重要消减污染的作用。
2.4防阻火灾的作用。枝叶茂密含水量高、着火点低的高大乔木和矮小灌木,具有很好的阻火的作用。如能在城市的居民点、工厂四周用耐火树种建造阻火带,则可有效阻隔火灾蔓延。
2.5市民休憩、锻炼的场所。城市公园;城区、郊区各类绿地与林地是市民在业余时间散步、游览的去处,是晨练、跳集体舞的好场所,也是人际交往与情感交流的地方。
2.6心理上的作用
关键词 生态性学习 单元学习活动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20世纪以来,人们开始通过实验探索学习现象和学习机制的原理,创立各种学习理论,生态性学习理论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辩证的、整体的、开放的态度还原自然与真实的学习现象。在高中生物必修3的教学中,笔者尝试运用该理论进行单元的学习设计。
1 问题的提出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涉及内容广泛,从人口问题到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教材的篇幅有限,呈现的资料也略显陈旧,阐述的是人类对待生态环境的主要观点。如果仅仅围绕教材展开学习,内容空泛,学生感悟不深。众所周知,本部分内容是当今人类生存发展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对待地球家园的问题上,现已明确“不能只索取,不知保护,更不能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正确观点,但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行动如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地球环境的现状如何?各个国家地球村的村民又有哪些共识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呢?可见,环境问题时时发生在身边,而各种关于环境保护的新闻每天都通过网络、报纸向人们传播。教师又应采用何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进而转化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共鸣呢?
何为“生态性学习”?由于构成一个学习系统的要素多种多样且相互交叉,因此提出一种对学习整体的、生态的理解。生态性学习理论主要是以生态学为研究基础的,现代性的生态学定义是海克尔在1868年给出的,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而所有的生物适应其所生存的环境,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因此,生态性学习理论是换了一种观察人类学习过程的视角,是一种追求整合、适应性的视角。生态性学习理论坚持作为主体的学习者不是消极的受制于环境中的物理刺激,而是有意义的与其学习环境交互作用。主体学习者不意味长时记忆表征知识,不是汲取、存储和再现信息的熟练信息加工者,而是共同体中的一员,强调个体与共同体在学习过程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生态学习理论视野中的学习。可理解为信息探测者的学习者通过积极主动地活动、借助有目的的反思实践,对其情景(物质及社会环境)所能提供的给养进行调试的过程。
根据该章知识所呈现的特点及本单元教学的目标,笔者拟定生态学习的理论,渗透生态学习的理念,从整体设计本单元的学习活动。
2 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笔者把整章书的学习作为一个单元,整体设计该单元的学习活动。
2.1 学习活动设计的理念
以生态性学习理论的指导思想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理念,让学习者处于含有真实学习任务的学习环境中,在工具、资源、其他学习者或教师的支持下,借助反思去积极解决这些真实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构建和理解知识点意义,而且可以逐渐完善主体性的自我。因此,笔者设计学习活动的载体是改变一种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这是生物学研究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由于本部分内容是关于地球的危机问题,有大量丰富的最新信息要比课本的丰富,可以让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并分享学习成果,激发兴趣,进而可以了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
2.2 学习活动的目标和方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为主题,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根据该主题进行自主查找资料,收集、整理与深入分析,在全班汇报,分享本章最新最热的相关知识,体现学习活动的目标“自主学习、知识共享”。
2.3 学习活动的步骤
整个学习活动持续两周,包括学习活动的准备、
2.3.1 学习活动的准备
首先动员学生,明确教学活动将采用的学习方式。其次教师确定学生学习的小课题,并在各班张贴“自主学习的说明”,具体内容如下:
(1)阅读课本P117-P130的内容,熟悉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热点问题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并做汇报。共设以下8个专题:①全球气候变化问题;②水资源短缺问题;③臭氧层破坏问题;④酸雨问题;⑤土地荒漠化问题;⑥海洋污染问题;⑦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⑧人口问题。全班分8个小组,每组以抽签的方式选定研究一个专题,各组自选研究组长并进行任务分工。
(3)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展现主要结果(可以多种形式展示,如小品、演讲等),报告时间为4 min
最后学生自主形成小组,抽签选定课题,推选组长并做分工安排。
2.3.2 学习活动的实施
小组成员按分工,在课余时间进行知识收集与整理,并统一安排一节网络信息课,让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及进一步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形成汇报内容提纲,并利用一节课在全班进行知识共享与交流。
2.3.3 学习活动的评价
本次评价的内容见评分表,评价方式包括自评(25%)、小组评价(25%)、组间互评(即汇报部分表现,占50%)。每位学生的评75%分结果记入期末总评成绩,占10分。
3 生态性学习理论对学习实践活动设计的启示
3.1 整体性原则对活动设计的引导作用
“一切事物与一切事物有关”是生态学重要的规律。同样用这一观点来诠释学习系统,学习由多重因素构成,如人、物、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实体。
3.1.1 学习内容的整体性 人教版对该章的命名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具体分为两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整章内容主要阐述地球所面临的问题及我们该如何行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笔者在设计该学习活动时,学习内容的小课题源于课本又要进行适当的拓展,从整体角度去划分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在分享交流阶段,对地球所面临的问题就会有一个伞面系统的认识。最终达到学习活动的终极日标,让学生关注环境,关注环境问题的最新变化,明确责任和使命,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1.2 学习活动设计的整体性
我们对该学习活动的定位为生态性学习,因此在设计整个活动中均注意把握系统性、整体性原则。
活动过程体现整体性。该学习活动历时两周,包括准备阶段、学习交流阶段、分享评价阶段。每一阶段有明确的任务,应有序地完成。准备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学习的内容,进行选题、分组;学习交流阶段,主要是小组内成员根据选题的内容,利用各种工具,进行组内交流学习,形成关于课题的观点;分享评价阶段,则是组间同学的共享阶段并给予评价。
活动实施体现整体性。活动实施呈现的载体是课堂,以班级为单位,班里的学生又被分成若干小组,课代表、组长则是活动实施的统筹者。这种以群体组织形式完成的学习活动,他们会自然建立起一定的制度,分配角色,相互帮助与相互教授,借助集体的力量,根据学习过程的变化,不断调试,使学习活动系统走向有序。
3.2 适应性原则对活动实施的引导作用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能进行积极调试,达到适应。因此,从生态性学习理论适应原则角度看,教师应设计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该环境应做出富有弹性的变化,以适应每个处于发展中的学习者的特征。
①自主性与合作性的活动组织环境。
根据学习活动的方式,由学生自发组建小组,他们可根据学习活动的要求,选择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作为小组的成员,并进行分工,分别承担小组的工作,如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制作PPT、汇报展示等。
②开放性和限定性的活动选题环境。
根据学习目标,设计既开放又有一定限定的选题内容,由小组以抽签的方式进行认定选题。再根据组员的不同特质,进行自主分工。
⑧个性化与共性化的活动指导环境。
根据学习任务要求,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网络实验室,为所有学生提供交流平台。此时,教师可与小组成员进行个别交流探讨,且组员内部也可针对选题做充分的探讨。
④创新与务实的活动展示环境。
在学习活动要求中,教师提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呈现他们对课题学习的结果。在展示环节,学生的创新展示:有小品表演式,有激情朗涌式,有广告对比式,有主持互动式,当然也有传统的报告式。不管哪一种方式,都为不同特质的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要形式不是重点,关键是内容要言之有物,要有自己学习的观点与体会,有与大家探究创新的内容。
3.3 多样性原则对学习活动评价的引导作用
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可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而生态性学习的多样性,则让学习者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多样性原则的指引下,多样性的课堂尊重每个学习活动参与者的身份,鼓励每个人先通过自我学习,之后在小组内对话提问、质疑、协商,形成知识学习的共同体。在共同体中相互分享各自的特长,建构新的理解,形成共同的智慧,并在更大的共同学习体中分享。因此,根据多样性原则,教师建立了多样性的学习活动评价机制。
从评价的主体看,分为自评、同组组员互评、不同组组员互评种形式。从评价的内容看,关注其在小组内承担的任务。从评价的比例看,即重视学习的过程(50%),也重视学习的结果(50%)。这些评价要求强调个人的责任,也体现共同分享,更尊重每个个体的发展。
4 生态学习理论对教学实践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