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股票投资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银行体系;股票市场;向量自回归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8)-01-0090-05[HK]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自戈德史密斯1969年强调 “金融领域中,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果不是唯一的一个最重要问题,也是重要问题之一……”(戈德史密斯,1996)以来,大批学者致力于研究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和实体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问题可以归结为“金融发展①主动地刺激经济增长,还是金融体系被动地跟随经济增长而发展”,而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问题就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和以金融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哪一个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
Levine(2003)总结现有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认为,虽然不同研究方法②、不同样本国家、不同研究者得出的结果不尽相同③,但是金融发展主动地导致经济增长的观点得到绝大多数研究结果的支持(King and Levine, 1993; Christopoulos and Tsionas, 2004)。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之一。Levine(2002)认为,理论上关于该问题有四种不同的观点:基于银行的观点(Diamond, 1984; Ramakrishnan and Thakor, 1984; Bhide, 1993; Boot and Thakor, 1997)、基于市场的观点(Jensen and Murphy, 1990; Rajan, 1992)、金融服务观点(Merton and Bodie, 1995; Levine, 1997)以及法与金融的观点(LLSV, 1998)。[ZW(]前两个观点分别强调银行以及金融市场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而金融服务观点则认为,以银行和市场为标准区分金融体制并非有用,关键要看金融体系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的质量,而不管这样的服务是银行体系提供的还是金融市场提供的。法与金融的观点则认为,只要一国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法律体系充分完备,而且这些法律能够得到有效地实施,一国的金融体系就会发展,法律体系通过促进金融发展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是银行更重要还是金融市场更重要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完备的法律体系及其有效的实施机制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ZW)]实证研究方面,Levine(2002)的跨国数据截面回归表明,虽然总的来说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稳健的相关关系,但没有证据支持基于银行的观点和基于市场的观点,数据更加支持金融服务观点以及法与金融的观点。而Arestis等(2004)采用不同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得到了完全不同于Levine(2002)的研究结论。[ZW(]Arestis等(2004)的研究结论是:对于希腊、印度、韩国以及中国台湾而言,基于市场的金融体系更有利于经济增长;而对于南非而言,基于银行的金融体系能够更好地解释长期的人均产出;只有在菲律宾,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没有影响。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实证研究中国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常见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以中国的区域经济数据,采用截面回归分析,检验不同的金融发展指标对经济增长指标的解释能力(周立、王子明,2002;张俊生、曾亚敏,2005;徐琼,2006;卢爱珍、刘俊峰,2006)。也有学者以特定省份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陈述云、刘带春,2006;陈敏 等,2006)。王景武(2005)等则采用时间序列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战明华(2004),贝多广、黄为(2005)以及赵振全、薛丰慧(2004)等则通过构建数理经济模型研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的结论可归纳为:中国银行体系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显著,而股票市场的作用并不显著;在不同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存在很大的偏差[ZW(]东部地区金融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在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并不显著,甚至抑制实体经济的增长。
但国内实证研究中国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较少。在中国期刊网中检索文章标题同时出现“金融结构”和“实证”关键词的文章,结果一共只有7篇。可见国内学者对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还不是很充分。[ZW)]刘红忠、郑海青(2006)基于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东亚国家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马长有(2005)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中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而李蕊、韩晶(2006)基于时间序列方法的研究结果是“我国区域金融结构转变是被动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导源于金融的自由化”。但他们都没有研究银行和股票市场谁更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增长。类承曜、张金林(2005)对该问题的研究结论则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互补的观点。
国内现有关于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国内现有文献对中国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实证研究不充分。其次,现有研究往往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这两个关系割裂开来。这就有可能忽视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综合影响。本文研究正是就试图克服现有研究的这些不足而展开的。本文其余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在构建衡量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以及经济增长指标的基础上,提出实证研究这三个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三元向量自回归模型;第三部分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第四部分是结论。
二、数据、变量及三元向量自回归模型
(一)数据及变量
本文以月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对数(I)来作为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
国外也有研究采用类似的指标来衡量实体经济的发展,因为根据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由投资而形成的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金融作用于实体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促进投资的增加以及更有效地配置资本。所以,本文选择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指标来衡量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用股票市场月度交易额的对数(TUR)来衡量股票市场发展水平,用金融机构短期信贷和中长期信贷月末余额之和的对数(CREDIT)来度量银行体系的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指标(FD)是月末股市市值[ZW(]股市市值也是一个常用的衡量股票市场发展水平的经济指标,但下文实证研究中并没有用它作为股票市场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而采用的是股票市场交易额的对数。[ZW)]和银行信贷(短期信贷和中长期信贷)余额之和的对数,而金融结构指标(FS)为月末股市市值和银行信贷余额之比的对数。计算上述五个变量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stats.省略/)以及各月度的《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应用到模型估计中的是各个变量2000年12月到2007年6月的月度数据,每个变量有99个观测值。
(二)三元向量自回归模型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常用的研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的方法是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但现有研究在采用这种方法时都没有将金融结构变量设定为模型的内生变量,这就有可能忽视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综合影响,而且无法实证研究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因此,本文同时将I、FD以及FS设定为内生变量,建立了如下的三元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VAR):
则历史的金融发展变量对当前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具有显著的影响,而反之不成立。因此,金融发展格兰杰引起投资增加,而投资并没有格兰杰引起金融发展。此时,金融发展和投资之间的因果关系是金融发展主动地导致投资的增加,而不是被动地跟随投资的增加而发展。以类似的方法可以分析金融结构和投资之间的因果关系。
Hamilton(1994)讨论了模型(1)的极大似然参数估计方法,并且给出了检验上述原假设H0和H1的F统计量。本文直接采用Eviews软件估计模型(1)、计算检验原假设H0和H1的F统计量及对应的p值。Eviews软件同时还给出模型(1)的AIC值,以便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K。
三、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本小节首先利用Eviews软件估计出模型(1),然后以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以及固定资产
投资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此,在本文的研究期间内,金融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因果关系是:金融发展格兰杰引起投资,而投资不能格兰杰引起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具有主动地刺激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功能,而不是金融发展被动地跟随投资的增加而发展。这就意味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同样具有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主动地刺激经济增长的功能。实证研究结果和国内外大部分现有研究结论相吻合。
但金融发展对投资增加的积极影响到底是银行体系发展导致的,还是股票市场发展导致的呢?本文进一步将I、TUR和CREDIT设定为内生变量,建立了结构类似于模型(1)的向量自回归模型(2)。表1下部分对模型(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金融发展对投资的积极作用不是股票市场发展引起的,而是银行体系发展引起的。因为模型(2)关于I的回归方程中,股票市场发展变量TUR各阶滞后项回归系数全为零原假设成立的概率0.1312大于5%,而银行体系发展变量CREDIT各阶滞后项回归系数全为零原假设成立的p值仅仅为0.0205。但TUR和CREDIT各阶滞后项回归系数同时为零假设检验的F统计量为2.9468、p值为0.0189,这就进一步验证了模型(1)中FD格兰杰引起I的结果。模型(2)还表明,投资并没有格兰杰引起股票市场的发展和银行体系的发展,这和模型(1)中I没有格兰杰引起FD的结果相一致。
模型(1)就金融结构和投资因果关系得到的结果是:我们有超过20%的把握认为,金融结构没有格兰杰引起投资,投资也没有格兰杰引起金融结构。[ZW(]模型(1)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金融结构没有格兰杰引起投资”成立的概率为0.2148,而“投资没有格兰杰引起金融结构”成立的概率为0.2722。[ZW)]结合前文金融发展和投资因果关系实证研究的结果,本文认为就中国的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这个问题,金融服务观点更加切合中国的现实。[ZW(]由于本文没有考虑度量法律完善程度的变量,并将它作为模型的内生变量,因此本文的研究无法就“法与金融的观点”下结论。[ZW)]银行体系和股票市场相对结构的变化不是导致投资变化的原因所在,只要银行和股票市场能够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更好地促进中国的金融发展,它们都能够主动地刺激投资增加和经济增长。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并没有格兰杰引起投资增加,根本原因在于股票市场并没有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也没有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引导闲置资金转化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功能。
四、结 论
本文以固定资产投资、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变量为内生变量,构建了三元向量自回归模型,并以此为基础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实证研究了中国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
其一,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模型拒绝了金融发展不能格兰杰引起投资的原假设,但不能拒绝投资不能格兰杰引起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和投资之间的因果关系是,金融发展主动刺激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而不是被动跟随投资的增加而发展。
其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模型拒绝了银行体系发展不能格兰杰引起投资的原假设,但不能拒绝股票市场发展不能格兰杰引起投资。即仅仅是银行体系的发展格兰杰引起投资增加,股票市场的发展并没有格兰杰引起投资。同时,模型也不能拒绝投资不能格兰杰引起银行体系发展和股票市场发展。
其三,我们有超过20%的把握认为,金融结构和投资在格兰杰意义上并不存在因果关系。金融服务观点更加切合中国的现实,只要金融体系能够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它就能够主动地刺激投资增加和经济增长,不管这个服务是银行体系提供的还是股票市场提供的。中国股票市场发展没有引起投资增加,根本原因在于股票市场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功能。
参考文献:
贝多广,黄为. 2005. 金融发展的数理与实证分析[J]. 当代财经(8).
陈敏,杜勇,李小庆. 2006. 黑龙江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陈述云,刘带春. 2006.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来自西部贵州的实证[J]. 统计研究(9).
戈德史密斯. 1996. 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3-24.
李蕊,韩晶. 2006. 我国区域金融结构转变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 特区经济(1).
刘红忠,郑海青. 2006. 东亚国家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 国际金融研究(5).
类承曜,张金林. 2005. 关于我国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 海南金融(1).
卢爱珍,刘俊峰. 2006. 新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J]. 新疆财经(1).
马长有. 2005. 中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 社会科学研究(3).
王景武. 2005.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实证研究[J]. 财贸经济(10).
徐琼. 2006. 金融发展对技术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 华东经济管理(4).
战明华. 2004. 多重均衡条件下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与中国的实证[J]. 统计研究(4).
张俊生,曾亚敏. 2005. 社会资本与区域金融发展: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J]. 财经研究(4).
赵振全,薛丰慧. 2004.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 金融研究(8).
周立,王子明. 2002. 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1978―2000[J]. 金融研究(10).
ARESTIS P, AMBIKA D, LUINTEL K, et al B. 2004.Does financial structure matter [R/OL] .econwpa.wustl.edu:80/eps/fin/papers/0401/0401006.pdf.
BHIDE A. 1993. The hidden costs of stock market liquidity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4: 1-51.
BOOT A, THAKOR A. 1997. Financial system architecture [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0: 693-733.
CHRISTOPOULOS D K, TSIONAS E G. 2004.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panel unit root and co-integration tests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73(1): 55-74.
DEMETRIADES P, HUSSEIN K. 1996. Does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use economic growth? 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16 countries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51: 387-411.
DIAMOND D W. 1984.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delegated monitoring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51: 393-414.
HAMILTON J. 1994. Time series analysis[M].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23-200.
JENSEN M, MURPHY K. 1990. Performance pay and top management incentives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 225-263.
KING R G, LEVINE R. 1993. Fina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8: 717-738.
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 et al. 1998. Law and finance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6: 1113-1155.
LEVINE R. 1997.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 [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5: 688-726.
LEVINE R. 2002. Bankbased or marketbased financial systems: which is better [R/OL]. eres.bus.umich.edu/docs/workpap-dav/wp442.pdf.
LEVINE R. 2003. Finance and growth: theory, evidence, and mechanisms [R/OL]. ifk-cfs.de/papers/handbook.pdf.
MERTON R C, BODIE Z. 1995.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financial environment[M]// CRANE D B, et al.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3-31.
RAJAN R G. 1992. Insiders and outsiders: the choice between informed and arms length debt [J]. Journal of Finance, 47: 1367-1400.
RAMAKRISHNAN R T S, THAKOR A. 1984. Information reliability and a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51: 415-432.
参考文献:Banking System, Stock Market and Fixed Asset Investment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Based on a ThreeFactor VAR Model
HUA Guihong1ZHOU Maobin2CHENG Chunlin1
(1.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JZ]2.Institute for Financial Studie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Abstract:With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as the three endogenous variables of the VAR model and the Granger causality tes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ausality relationships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1) Financial development stimulates the increase of investment initiatively, but does not follow the investment passively; (2) On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nking system has the function of increasing the investment initiative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ock market does not have the function; (3) There is no causal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investment in the Granger sense, “financial service view”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reality of Chinese financial system.
(一)股票投资的优势
1、投资股票门槛低。这是大多数散户投资股票的主要原因。不像房地产或黄金等投资类型,如果没有一定的资金做敲门砖,很难进入市场。
2、能获上市公司的股息和红利。这是股民选择股票的主要目的,因为投资股票获得的股息和红利一般比银行存款或购买国债获得的利息要高很多。
3、可以通过买卖股票获得资本利得。有一部分投资者通过在二级市场上自由买卖股票,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从而获得差价,即资本利得。
4、流动性强。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很强,加之现代电子交易系统的辅助,股票的成交速度非常快,从而使得股票市场的变现速度很快,时间成本很低。
(二)股票投资的劣势
在股市上经常流传一句话:“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因此股票的风险是隐藏在很多因素之下,接下来是关于股票风险的来源进行简析:
1、市场的流动性较强。每一交易时间单位中的行情,可以视为“独立重复试验”,而且概率还不是一样的。
2、信息的不对称性。有效市场假说在现实中并不起作用,因为市场价格包含所有的信息,也包含了大多数人错误的信息。
3、市场的不确定性。市场中顺次发生、同时发生的现象,不一定具有因果关系。
4、股价的不确定性。估值不是定值,除开企业谈股价没有任何意义。既然估值永远是估计的,那么价格也是主观的。
二、投资者行为分析
虽然不同投资者选择股票的方向或途径不同,但是每个投资者的投资目的是相同的,因此投资者大多存在相似的投资行为,基本总结如下:
1、从众行为。由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当作出投资决策时,会根据机构投资者、经验丰富的权威人士或其他投资者,甚至是小道消息作出不理性的判断。当看到股票牛市就贸然入市,看到股票低迷就退出股市,这都是大多数投资者不成熟的理财行为。
2、贪婪行为。当在股票投资中获得收益时,大多数人会不满足于当前微弱的收益,会看的更高更远,希望获得更多的收益。通常他们会被眼前的利益迷住双眼,眼睛中只有巨额的收益,而忽视存在的风险。投机心理是大多数投资者的心态,一般投资者会执着于追涨杀跌,最后资金被市场被套牢。
3、冲动行为。大多数投资者都存在这种行为,因此“牛市”和“熊市”这两个词孕育而生。当投资者的投机心理被市场行情识破时,心里就会着急,担心自己的资金会成为股市下跌的牺牲品,缺乏耐心的大多数投资者就会退出股市。当股市见长时,投资者又会初步预测股票继续增长,冲动购买股票。这些都是缺乏耐心的不理智投资行为,很容易被股市套牢。
4、政策扭曲行为。有些投资者盯着有关股票投资的国家政策,每次投资都是依赖对国家政策的判断。而政策的误导会扭曲市场,导致投资者错误投资。
三、股票投资策略
(一)尽量避免杠杆投资
尽量避免避免负债进行股票投资,杠杆投资的投机性质很强。投资者应尽量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避免杠杆投资。应该尽量保持一定的流动资金,进行股票投资首先应该考虑是否有足够的资金维持日常生活,因为股票的风险是时刻存在的。
(二)适当的进行分散投资
职业炒股者或炒股专家一般都会进行多元化投资,即不会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分散投资实质就是分散风险,股神巴菲特一般持有6种股票,在他看来股票太多不利于投资者集中时间和精力关注企业经营状况,就会存在投机心理。因此股票应分散投资但不能过于分散,应该遵循少而精的原则。
(三)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首先应该避免盲目从众,应该理性客观的判断自己的投资方向,不能一味的依赖股票市场的走势,即应该解决信息不对称,提高认知能力。其次应该避免贪婪,应懂得知足者常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不可冲动投资,避免频繁交易。频繁交易会造成正确率下降,出现亏损,同时还会损失手续费。股票市场是考验投资者心态的一大市场,具有稳定的心态那么股票投资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别人贪婪的时候要学会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要学会贪婪。这句话的意思是投资者要选择适当的股票投资策略,不能盲从。例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我国股票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据统计我国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的历史最高点6124点到2008年10月的最低点1664点,下滑速度如此之大,让中国的股民不敢轻易步入股票市场。但却有投资者抓住这次机会冷静分析股市从中获巨大的盈利。
(四)善于总结错误
股神巴菲特也不是没有失误的时候,但是巴菲特的过人之处在于勇于承认错误,善于总结错误并抓住危机中难得的机会最终转败为胜,获得成功。因此,只要正确的次数多于错误的次数,在正确的投资上所获得的利润足以弥补并超过失败投资的亏损,那么该投资策略就是成功的。
四、股票投资选择的建议
随着人们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加深,股票作为一种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投资产品,在人生的各个不同阶段所占有的资产比例也应有所不同。
(一)单身青年期
该时期的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最强,因此高风险和高收益的股票投资最为合适。比如:成长股、重组股、题材股、周期循环股等应优先选择。
(二)已婚青年期
这时期的投资者风险承受力较强,且收入也提高了,因此同样应把重点放在收益上。比如:成长股、重组股、题材股、周期循环股等应优先选择。
(三)已婚中年期
这时期的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较差,但是收入水平最高,因此股票投资更重视收益性和安全性的结合。比如购买成长股和周期循环股,同时购买稳健的蓝筹股,同时前者最好稍微高于后者。
(四)退休老年期
老年投资者的风险承受力和收入水平都是最低,因此安全性投资是他们优先考虑因素。比如安全性最高的蓝筹股成为最佳选择。
考虑到世界经济的增长目前仍面临不确定性和稳定性,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而决定股市难以形成由资金推动的行情。中国为了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与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和波动,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经济结构转型中,消费将受益于经济增长所引发的消费升级和收入分配格局改善所引发的消费扩展。扩大消费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市场流通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发展新兴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倡导节约低碳消费等,都会为上市企业提供发展机会。战略新兴产业会受益于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既包括在传统制造业中要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更包含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会得到优先发展与支持。在这些领域也让许多企业大有可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还会重点支持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信息化建设以及海洋经济的发展。水电、核电、智能电网、高速铁路、三网融合、物联网、软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将会成为积极财政政策扶持的领域。还要注意的是服务业,积极的财政政策会推动服务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比重的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会从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方面,为服务业的发展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生产业、生活业会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区域振兴同样受到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持。在许多领域,都会看到巨大的区域发展机会。这种机会是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在财政政策支持下改变这种不平衡所引起的。区域振兴集聚效应会拉动许多行业区域需求的高速增长,凸显区域市场投资价值。各行业分类及其走向分析(1)家电行业—TCL集团:家电行业2011年一季度保持增长.受"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惠民"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影响,我国家电行业内销量增长迅速;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回暖,2011年一季度家电行业出口复苏强劲. 内销量的快速增长,出口的不断回暖是家电板块一季度受基金青睐的主要原因。(2)民航机场—南方航空:我们认为在前期航 空股的上涨主要是由于近期人民币升值加速以及高铁降速带来的估值修复,我们也指出航空可能存在一定交易性机会. 但由于通胀和谨慎仍在持续,我们预计短期内航线增速仍将较为缓慢,运力控制虽然使得淡季不淡,但我们认为如果需求仍然疲软,旺季的运力控制效果可能会降低,从而降低旺季的景气程度,而且国际航线的景气可能仍会延续之前下滑的态势.因此,专家建议: 从航空供需改善的大周期角度去做航空股投资, 在目前需求增速不振的情况下,行业的供需关系可能会出现逐步逆转, 尽管短期可能存在交易性机会,但从中期的角度我们对航空股仍持相对谨慎的态度,我们仍建议持续关注行业需求同比增速的环比变化。
推荐投资行业及其原因: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股市波动性;工具变量
中图分类号: F832.51;F2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2
一、引言
我国建立股票市场以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多层次的资本结构。在发展过程中,我国股市出现大幅度的波动以及严重投机行为,而中国以散户为主的投资结构被认为是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自2006年起,机构投资者迅速发展,成为股票市场的中坚力量,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中国证监会推进机构投资者发展是因为机构投资者有强大的研究能力,是相对理性的投资者,提高机构持股比例有利于维护市场稳定,降低股票市场的非理性波动。然后在此过程中,我国股票市场依然经历着大起大落,机构投资者究竟对股票市场的波动性产生了什么影响?不同的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结论。有些学者认为机构持股能够稳定股市,另一方面,一些学者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与股票市场波动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当然,还有一些学者对机构投资者能否稳定股票市场保持中立的态度。机构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的作用还没有定论,国内外学者在机构投资者是否能够稳定股票市场这一问题上还有很大的分歧。在实证研究方面,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数据不同,得到的结论也有所不同。早期的研究认为,机构投资者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信息优势,能够及时发现股票市场的非理易,并采取相反的交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股票市场的波动。而近些年来的有些研究认为,机构投资者中存在羊群行为和正反馈效应这些非理性的行为,会增大股票市场的波动性。
二、样本数据和变量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股票样本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全部上市公司年的股票。本文原始数据包括每日收盘时上证综指、总股本数、国家及国企持股数量、境内个人持股数、境外持股数、机构持股数以及流通股合计,其中机构持股包括基金持股、券商集合理财持股、保险公司持股、社保基金持股、QFII持股以及其他机构持股,所有数据均来自上海万德咨询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wind数据库。另外本文以季度为单位采集样本,时间段为2013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4季度,共12季度,共29774条记录,删除有缺省值的记录,保留有连续12个季度记录的公司,最终剩余28440条记录。
(二)变量定义
1.因变量――股票市场的波
本文以上市公司季度内日股票收益率的标准差衡量股票市场的波动,用volatility表示。收益率用一个季度内的所有日收益率的标准差来表示。
2.自变量――机构投资者持股
本文选取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作为自变量,用institution表示,此变量由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份与上市公司发行在外的所有股份之比计算得到。本文研究时间区间为2013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4季度,并不是每家上市公司都有机构持股。在所有上市公司中,绝大部分的上市公司中都有机构持股,在此研究区间,有机构持股的公司占全体上市公司的比例,最高达到了99.11%,最低也有92.49%,平均达到了97%,说明机构投资在近几年已经发展非常壮大,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
3.控制变量
为使本文更好地说明股票市场的波动,本文还考虑了多个常见因素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其中包括国家及国有企业持股比例(domstate)、境内个人持股比例(domper)、境外持股比例以及流通股对数(foreign),国家及国有企业持股比例、境内个人持股比例及境外持股比例分别由国家及国有企业持股数、境内个人持股数、境外个人持股数与上市公司发行在外的所有股份之比计算的到,而流通股对数则是流通股合计取自然对数(circulation)得到。
(三)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股票市场的波动率平均达到2.4736,最大达到140.3131,可以看到股票市场波动的变化比较显著;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均值达到36.47%,在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中占较大比例,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股票市场的中流砥柱;国家及国有企业持股比例的均值达到了76.57%,最高达到100%。
三、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研究t-1期机构持股比例(inst,t-1)及其变化(Δinst,t-1)对t期股票波动(volatilityi,t)的影响,机构持股的变化对股票市场的波动确实有一定的影响,在t-1期增、减持股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对t期股票市场波动的预期的影响,即股票市场未来的波动性会对机构持股比例产生一定影响,这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生性问题。而解决内生性问题,主要依靠寻找合适的工具变量,故本文引入工具变量法(连玉君 et al. 2008)解决这一问题,得到比较稳健的结果。
工具变量法的关键是寻找一个合适的工具变量,要求必须与内生变量之间有稳健的相关性,同时又要求具备外生性,反映在回归中即是该变量通过内生性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发挥影响。本文使用t-2期的机构持股比例(inst,t-2)作为t-1期的机构持股比例(inst,t-1)即t-1期的机构持股比例变化(Δinst,t-1)的工具变量。
表2是以Δinst,t-1为核心解释变量,分别用混合OLS、组内去心和动态面板模型三种方法对Δinst,t-1的系数进行估计,三种方法的估计系数都为正,即t-1期的机构持股比例的变动与股票市场的波动存在正相关关系,而显著性不高。其中面板模型通过Hausman检验得知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模型。每种方法包含是否加入控制变量两个模型,检验估计系数的稳健性。三种方法的系数都为负,即t-1期的机构持股比例与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存在负相关关系,但在统计上不是非常显著,所以只能说机构持股从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股票市场的稳定性,但并不十分明显。
四、结果及分析
下面使用工具变量法作估计方法,本文利用inst,t-2作为inst,t-1及Δinst,t-1的工具变量。
根据回归模型(1)检验基金持股比例(inst,t-1)对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表3为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广义矩估计法(GMM)和一阶差分GMM估计方法的结果,同样每种方法分为没有控制变量和加入控制变量两个模型,以检验inst,t-1系数的稳健性。
通过表3可以看出,模型(1)―(4)的系数都为负,且模型(1)和模型(3)中的系数相对比较显著,而模型(2)和模型(4)的系数在统计上并不显著,机构持股比例确实起到减弱股票市场的波动性的作用,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更为理性且不容易受到噪声交易的影响,能够抵消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从而稳定市场;第二,机构投资者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信息方面的优势,当股票价格出现价值低估时,具有信息优势的机构投资者便会及时发现这种股票的投资机会进而买进,相反,当股票价格出现价值高估时,机构投资者会抛售这些被高估的股票,这样,投资机构能够及时地发现市场的非理性,采取相反的交易,纠正错误定价,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股票市场的波动水平。第三,机构投资者都遵循“谨慎原则”,就长期来看,通常偏好波动性小、风险较低的股票。然而,若加入其它控制变量之后,这一作用会被削弱,特别是受到国家及国有企业持股比例的影响,国家及国有企业持股能够稳定股票市场,这一系数估计值在统计上也是非常显著的,国家及国有企业持股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国家的政策导向,而这样的投资往往是理性的,或是国家重点扶持行业,所以我们认为国家及国有企业持股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稳定我国股票市场。
五、结论、政策建议及不足
本文采用我国股票市场的全体上市公司2013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4季度的数据实证研究了机构持股比例及机构持股比例变化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得到以下三条结论:第一,机构持股比例的提高减弱了股票市场的波动性;第二,机构持股比例的变化加剧了股票市场的波动性;第三,当机构持股比例变化较小时,机构持股比例对股票市场的稳定作用越强,而t-1机构持股比例较高时,t期的机构持股变化加剧股票市场波动的作用会减弱。
根据本文的实证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几条政策建议:
第一,机构投资者在我国已经颇具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政府应当正确引导并鼓励机构投资的理性投资,另外政府也适当支持机构投资者的发展,防止机构投资者由于机制不完善、信息纰漏不完全、信息传递和吸收慢以及羊群效应等原因引起机构投资的非理,从而导致股票市场的强烈波动性。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监管,尤其是对上市公司大股东、高管人员等进行监管。
第二,中国股票市场稳定性的增强与波动性的下降,不全是由于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所造成的,所以在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同时,还需要完善市场机制,不断加强市场基础环境建设,建立良好宏观环境和微观基础,培养合格的机构投资者,提高持有基金的个人投资者的理性投资意识,多方面共同促进资本市场稳定。
第三,本文还发现国家即国有企业持股也相对稳定了中国股票市场,所以我们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发挥我们群众的力量。另外境外持股也从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我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性,所以,我国应当积极引进外资,改善投资者结构,发挥境外投资者的积极作用,同时,我国也应当做好投资者保护、完善法律、加强监管等工作,以免境内中小投资者被境外投资者挤出股票市场。
本文实证研究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本文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机构投资者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不能仅仅从表象判断,还需要考虑市场效率及政策因素等方面,故而本文的结论并不是绝对的。
参考文献:
[1]Zweig, M.E., 1973. An investor expectations stock price predictive model using closed-end fund premiums. Journal of Finance, 67-78.
[2]Lakonishok, J., Shleifer, A., Vishny, R.W., 1994. Contrarian investment, extrapolation, and risk. The journal of finance 49, 1541-1578.
[3]祁斌,S明,陈卓思,机构投资者与股市波动性[J].金融研究,2006:54-64.
[4]宋小保,企业盈利能力、机构投资者与股票波动风险[J].管理工程学报,2015:121-129.
[5]Sias, R.W., 1996. Volatility and the institutional investor.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52, 13-20.
关键词:中国股市;投资者行为;行为金融学
中国股市的投资者行为所具有的特点和其他国家股市中投资者的行为特征有着极为相似或者相同的地方,但是由于中国股市所具有的特点,导致中国股市投资者的行为还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在于中国股市的特殊系统。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在股市投资交易中,投资者获取的信息速度和信息质量是影响投资者投资行为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国股市的不完全市场导向和发行人截至导致中国投资者的投机行为比较明显。另外一个,投资者对于非公开的信息以及政府的干涉的期望,也是其他国家股市投资者所不具备的。股市中非公开的信息和政府的对股市的干预效果显著。这种偏好,决定了更高程度中的自由放任、自我处置效应,同时这种处置效应也严重影响着中国的股市交易模式。由于中国股市对外开放的局限性,导致外国投资者的规模和数量缺乏,中国股市的卖空机制比较缺乏,因此在中国股市中形成买涨不买跌的交易形式。使得中国股市具有市场流动性过高和市霾ǘ性过大两个最为突出的特点。
一、行为金融理论的定义和内涵
要想实现对我国股票市场制度下投资者行为进行有效的研究,就必须涉及到行为金融理论。行为金融理论的出现时间只有最近几十年,行为金融理论是一个比较新型的研究方向。对于金融理论的定义和内涵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因美国学者为代表的西方金融学者认为新闻系行为金融理论与心理学紧密相连,投资者的金融行为都是基于人的心理因素。因此,造就了行为金融与单纯的标准金融理论研究有着巨大的不同,使得不同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行为金融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美国金融学专家 Hsee认为行为金融学是行为科学与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三者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因此在对行为金融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的相关理论。心理学和行为科学被认为是行为金融理论中最为基本的学科,这种理论是从人的角度来解释研究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行为。其中,行为金融学出现较晚,出现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左右,在此之前,行为学已经比较成熟,作为行为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行为金融学主要厂商发展表现为两个时期,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学术界对行为金融学都展开了相关的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开始,认为人类是一种理性的经济动物,但是心里现象对人类的行为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自从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提出了经济人的概念,确定了经济的研究前提,每个人对财富的偏好不同,认识不同,导致了不同人的金融行为有着显著的差异。在后来的马歇尔经济学当中,他认为经济学是人们对生活运动相关的意识形态的研究,马歇尔甚至一度认为,人对心理是动物性心理,是决定人们的经济行为的重要因素。经济学发展到近现代。凯恩斯流派成为当今经济学的主流。凯恩斯认为,在人的经济行为当中,蕴含着动物精神,也就是对传统理性的一种否定,他解释了动物精神在投资行为中产生的周期性原因,动物精神指的就是人们在投资行为中产生的不理。在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学者进一步提出了效用,最大化和消费偏好等等一系列概念,并在这些研究中提出了有限理性的理论,这就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前提产生了有力的挑战。
二、我国股票市场制度下投资者行为的特点
在中国当前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市场参与者往往面对着巨大的信息量,伴随着上下不断波动的价格,面临的交易压力也十分巨大,交易机会往往转瞬即逝,人们要想在特定的时间内做出有效的判断和决定,投资者往往要使用一些直觉。对于交易者的直觉,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往往会逐渐形成一系列自认为比较有效的经验和规则,他们帮助投资者找到的不一定是最优解但是投资者一般认为这种直觉可能是最为接近真正答案的正确行为。在二者之间会产生一些系统性的偏差。因此采用相关的框架研究。但是因为许多框架是模糊的,投资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框架进行不同的解释,学者对于这种现象称为框架依赖性,无论是直观的偏差还是对这种框架的依赖性,都会影响投资者的判断和决策。从目前的学术研究来看,投资者所具有的普遍观念偏差,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过度自信的心理偏差,在具体的金融市场投资中,投资者无论是基于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行为,投资者都往往会认为它们具有一定数量的信息和特定的专业知识,因此在面临投资决策时,往往不太相信自己的直觉判断,他们会倾向于那些专业的研究者和分析师,因为他们认为,拥有比较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能够进行比较准确的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但是往往实践证明,这种自我的信心和实际投资的成功之间没有相关的必然性。学术研究表明从性别角度来看,男性一般都往往高估了他们自身的许多领域之中的能力,包括运动技能和领导能力,在股票市场下,资金管理者和投资顾问往往因为这种能力过分自信,导致失败。
另一种是心理偏差是遗憾的规避。所谓的遗憾的规避指的是投资者在作出错误判断之后会产生相应的悲伤,痛苦的心理行为,而这种痛苦,悲伤的心理行为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理性决策和判断,投资者往往避免可能会发生更大的痛苦,从而不合理的改变他们的投资决策和行为。
锚固偏差。所谓锚定指的是投资者在进行未来估计和投资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其他人的建议带影响。在相关专家的研究中,特别是在房地产交易中,初始价格比较高的交易要比初始价格比较低的交易更容易成交,当外界有人提出相关的建议时,投资者往往会接受别人的建议而改变自己当初的投资决策。
三、我国股票市场制度下,投资者行为相关建议
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制度的特殊性,中国股票市场往往受到非公开信息和政府干预市场干预因素的显著影响。这种认知行为在投资者身上往往表现得更为明显,非理性因素依赖较高,在中国股票市场制度下,投资者往往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受外界的干预,常常,改变自己当初的投资决策行为。在这张,影响下,投资者往往采用对风险的回避,常常会急躁地卖出股票来兑现利润,但是这种行为的结果往往会导致股票市场的不断上涨,使股票投资者往往受到更大的损失。这是投资者应该重点注意的问题。
四、结语
投资者的行为研究与传统的金融理论不同,投资者的行为研究涉及到行为金融理论的相关学说,在进行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往往要对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试图找出个人的心理角色,对投资者投资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在行为金融学在研究过程中,往往采用心理学和经济学原理,来解释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理解投资者的股票投资行为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方向,投资者在投资市场的行为是一种约束下的理,在这种约束下,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要想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这必须要结合中国当前的股票市场制度。
参考文献:
[1]卢华.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变迁与投资者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14.
[2]申隆.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下的投资者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11.
[3]宋倩倩. 涨跌停板下投资者行为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