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它是由不同高低、不同长短、不同音色、不同强弱的乐音通过一定的形式有机地排列组合而成,并具有某种内容,以此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艺术。欣赏者必须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音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音乐艺术的美。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自身情况不同,存在着不同的审美趣味,而无论这种趣味的差异有多大,都无及是非。
所谓趣味就是兴趣和爱好,音乐的审美趣味也就是说喜欢和爱好什么样的音乐。喜欢哪种音乐,不喜欢哪种音乐这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选择。有人喜欢本土音乐,有人喜欢异域音乐;有人喜欢古典音乐,有人喜欢现代音乐;有人喜欢声乐,有人喜欢器乐等等。这是非常自然的,也是无可非议的。为什么人的审美趣味会存在如此差异呢?这与人的经历、性格、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便形成了一个人的爱好和趣味。这种差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客观规律。例如:一位从事音乐专业的人士,他对某部音乐作品的风格流派、作者生平、创作背景、表现形式以及表达的音乐内容了如指掌,自然会领悟到其蕴含的美,也自然会产生兴趣。反之,对于上述情况均一无所知的外行而言,又何谈兴趣!
音乐的审美趣味关系到审美的倾向性和审美的鉴赏力问题。也就是说,音乐的审美趣味虽然是以个人的主观爱好的形式出现的,但是从根源上说它却是人们隐于审美活动中的倾向性和鉴赏力的表现。它和一定社会审美理想和艺术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通常所说的健康高尚的音乐审美趣味和庸俗低级的音乐审美趣味的区别就是在这一层意义上说的。音乐审美趣味的健康高尚和庸俗低级的分界线在于人们是从音乐中去欣赏与体验人的美的创造,并且把这种美作为一种精神内涵来加以品味,还是只把音乐作为一种感官满足和生理刺激的工具。通常高尚的音乐审美趣味,表现为健康、纯正、明朗、自然,它体现出文明社会的人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修养。而音乐审美中的低级趣味,则把精神性的审美活动降低为官能的满足,把获得生理作为唯一的终极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审美趣味的健康高尚和庸俗低级,又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它还直接影响着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文明程度。
音乐审美趣味还存在着另一种性质的差异,即在审美层次上雅俗的不同。例如一般所说的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区别,虽然二者都可能是美的,在审美体验上也都是美感与的统一。对于许多表达爱情的流行歌曲,人们仅从歌词便知其意,然而,当人们面对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之第二乐章是为谁而写都不清楚,那就无法从音乐中欣赏到那种催人泪下的对恋人的思念之情了。正是由于流行音乐相对来说反映生活的内涵层次比较浅显,更多的是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感受,在音乐表现方式上也比较通俗易懂,更多的是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受,这些都使它与严肃音乐形成明显的差异。所谓严肃音乐,即艺术音乐,它在形式上一般更加精雕细琢,在内涵上往往追求丰富深刻。因而在审美上也要求有更高的文化与音乐修养,一部作品往往需要多次反复的鉴赏与回味。这一切都决定了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在音乐审美鉴赏上雅俗的不同。
此外,音乐审美趣味还存在有广与狭的差别。有些人音乐审美趣味很广,不同风格和形式的音乐都能引起他们的美感,而有些人的音乐审美趣味却很狭窄,他们喜欢的和能鉴赏的音乐范围相当有限。显然,这也是和人们的生活环境、教育程度以及文化艺术修养密切相关。然而,从人的听觉审美规律来看,人总是具有寻找新颖与向多元化发展的倾向的,不断扩大音乐审美范围是人的自然的要求。总是听一首乐曲或同一种音乐,虽可以形成为一种习惯和爱好,然而有时也会产生逆反心理,转而寻找新的音乐。一个人在不同年龄层次上,也可能产生不同的音乐审美趣味。就一般情况而言,儿童、青年和老年的音乐审美趣味各有不同。儿童一般更倾向于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结构、情感体验越来越丰富,人们的音乐审美趣味也会向着更加丰富、深刻,并且更加具有个性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人们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心态下的音乐审美趣味也会发生变化,有时可能寻找同类情调的音乐以求寄托与宣泄,有时则可能寻找不同情调的音乐以求解脱和变异。音乐审美趣味的扩展,不仅会极大地丰富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而且还会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影响人的世界观和道德风貌。
关于音乐的审美趣味问题,我们既要承认和尊重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趣味的个性差异,又要提倡不断提高与扩展音乐艺术的审美趣味,这对真正实现音乐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音乐治疗发展特色问题
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与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有着“亲缘”的关系。美国音乐治疗协会(AMTA)在创建时曾对音乐治疗做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的目标就是将音乐运用于恢复和改善人的身心健康。我国学者对音乐治疗提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是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效应,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和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上述定义的理念焦点都集中体现在运用音乐使人类身心的失调损害状态得以恢复,帮助患者回归社会。下面笔者拟从音乐治疗的起源、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我国中医音乐治疗的特色、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等几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音乐治疗溯源
1.我国是音乐治疗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我国早期音乐多用于祭祀、娱神灵、省风、宣气,而“宣气”是指在阴阳阻滞、不能通畅运行的时候,音乐具有宣导、疏通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能找到大量关于音乐治疗的论述及临床实例。我国古代的医学著作《内经》中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间,可以意识”。指出五音和五脏有特定的联系,各脏有病其发声常出现与之相应的音阶,各音阶又会侧重影响与之相应的脏腑,即宫通脾、商通肺、角通肝、徵通心、羽通肾,并指出五音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欧阳修曾记述自己“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既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宫声数引,久则乐乐愉然,不知疾之在体矣。”这是宋代孙道滋以“宫声数引”使欧阳修的“幽忧之疾”得到治疗的典型实例记载。另外,在《乐记》《律历志》《太平经》《养生论》《论衡》等文献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治疗思想。
2.音乐治疗在国外也有悠久的历史。古埃及人通过巫医治病,除了给病人服用一些确有疗效的天然药物之外,还经常采用一定的仪式,对病人手舞足蹈一番,口中念念有词,哼唱着怪异小调,这样的怪异小调不仅起着暗示作用,也使病人内心得到很大的安慰,心情变得舒畅,病情便趋于好转。古希腊人很早就将健康和音乐联系起来,他们所崇拜的太阳神阿波罗就是主宰健康和音乐的神,他们将情绪的净化看作是精神治疗的重要过程,而完成净化过程是通过戏剧表演和音乐演奏来实现的。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爱好音乐的医生把音乐视为一种娱乐和焕发精神的手段,认为音乐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安慰人,使人摆脱烦恼恐惧与胡思乱想。18至19世纪,出现了大量关于音乐的心理效应的研究材料,并有许多医生采用音乐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二、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音乐治疗思想古已有之,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的音乐治疗起步较晚。1980年,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美籍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进行了讲学活动,首次把音乐治疗介绍到中国。此次讲座开启了我国进入音乐治疗领域的大门。1981年,医院开展了以音乐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音乐电疗,随后又与传统针灸相结合,使我国的音乐治疗从一开始,便具有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198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疗养院开展心理音乐疗法,为适应国内患者特定的文化背景,大量采用了中国乐曲。后来又与长沙医疗器械厂共同研制了心理音乐治疗机,并在全国推广。1985年,中华医学会音像出版社成立,开始出版、发行音乐治疗的音像制品。1986年,北京安定医院和回龙观医院与音乐专业人员合作,先后开展了老年忧郁症的主动治疗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操作性音乐治疗。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建立音乐治疗专业,1989年正式招收专科生。1989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参加者有25个省市100多个会员单位。成立同时,举办了首届学术交流会,音乐界著名人士赵沨、张非等出席了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1991年和1993年又分别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该学会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我国音乐治疗事业的发展步伐。1992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北京设备研制中心成立。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00多家医疗单位开展了音乐治疗,初步形成了由音乐家、心理学家、医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音乐治疗队伍,有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专门的教育机构、专业的音像出版社和设备研制中心。可以说,一个覆盖全国的音乐治疗网络已初步形成。
三、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特色
我国的很多专家学者在开拓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合理地结合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创造了不少新的音乐治疗内容,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学术体系,扩大了音乐治疗研究的视野。
1.在理论上,注重音乐的物理治疗作用,强调音乐声波的生理效应,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以心理学为主的理论体系。在中医音乐治疗思想中,注重“身、心双修”。在音乐对生理调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是“同构异质”的,无论世界上的什么实物,都是由各种相同的元素构成的,只是结构不同,所以才表现出不同的形状和特征。音乐也是一样具有世间万物所共有的属性,“五音”也有着和“五脏”相应的各种属性,因此,以五音调式编配的各种乐曲,可以通过这种共同的属性而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五脏系统。在音乐对心理调节方面,中国的七情理论认为:情志的失调可以通过“相生、相克”来获得平衡,例如,过度压抑的病态,可以用“怒”来平衡,通常采用激昂、悲愤的旋律,强大而带震撼性的音量,帮助患者宣泄郁闷的心志,然后再用轻松、流畅的音乐放松患者精神。2.在作品上,中国古典音乐、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下的作曲理论,为西方的音乐治疗提供了大量曲目。与西方作曲家强调个性大相径庭,我国自古以来的多数音乐作品都是为环境、为氛围、为景观而创作的,这非常符合音乐治疗对作品的要求。因此,诸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之类的音乐,以及近年来中国的一批医学家、音乐家主动地“为治疗而创作音乐”。诸如《阴阳五行疗效音乐系列》《现代心身疾病疗效音乐》《心理健康保健系列》《美容系列》《睡眠音乐系列》《现代催眠疗法系列》等制品,受到国内外音乐治疗师和广大患者的欢迎。
3.在方法上,中国音乐治疗结合了诸多中医方法,使音乐治疗的手段更加丰富。我国在音乐治疗的方法上,比较突出的是创造了音乐穴位电疗法、音乐气功疗法等。其中电针疗法是采用亳针刺入穴位,通过音乐电流,同时兼听音乐,其作用机理是音乐、音乐电流、经络穴位等作用机制的综合,其疗效更为显著。
四、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日趋迫切,音乐治疗作为一种“享受型”“自然型”的医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喜爱,这是它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民众基础。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音乐治疗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毕竟还短,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医学研究水平等,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在音乐治疗方面还存在着发展中的瓶颈,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1.理论基础薄弱。音乐治疗是由临床实践开始起步的,实践中有了疗效,自然不胫而走,广为效法。但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只有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理论基础薄弱,临床实践就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这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几次学术会议科研报告,大部分是以对照比较的方式说明音乐疗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治疗机制,也就是音乐作用于人心身的原理所涉不多。这里一方面是因为进行这样的测试和研究,都离不开新型的、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使得有些研究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是从事该项工作的大部分是医护人员,他们忙于日常的临床治疗工作,又没有受过系统的有关基础学科及技能的训练,所以进行基础研究也比较困难。
2.学科人才紧缺。目前从事我国音乐治疗的队伍分两大阵营:音乐界和医学界。这两大阵营的学术相容性极差,音乐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不懂医学,医学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对音乐知之甚少。这种现象严重削弱了我国音乐治疗的学术发展,难以达到应有的学术水平。把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在高等院校普及开设这门专业课程势在必行。
3.政策法规的束缚。欧美的音乐治疗学会大多具有资质审查权力,通过学会认可的资格证书后,可以在医疗单位工作,也可以独立开业,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受到法律的保护。而我国医疗职业序列中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职位,更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资格认定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音乐治疗从业人员的就业发展,也限制了音乐治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使得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前景受到一定影响。
在音乐治疗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丰收过、喜悦过,但我们还需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能打破制约音乐治疗发展的瓶颈。展望未来,这里将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张鸿懿.音乐疗法(一)[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1999(1).51.
[2]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M].中国电子音乐出版社.2002,第1版.
[3]张鸿懿.中国音乐治疗实践与教育二十年[J].艺术教育,2003.
[4]高天.第一届音乐治疗训练班讲义[R].2000,8-10,1-4.
[5]王志远.高等医学院开展音乐治疗学初探[J].音乐治疗学科信息,2002(6):38.
[6]侯建鹏.音乐有镇静作用——京城流行音乐止痛[N].北京青年报,2003-1-28.
[7]郑璇,徐建红,龚孝淑.音乐疗法的进展和应用现状[J].护理杂志,2003(7)42-43.
[8]普凯元.音乐治疗原理[J].音乐艺术,1996(3):71-73.
一、主要乐器与情感表达
春秋时期的主要乐器有钟、鼓、笙、謦、琴、瑟、籥(笛子)等。在这些乐器中,最常用的是钟鼓,在诗经中涉及乐器的十一首诗中,十首提到了钟鼓,《诗经》中有一首《鼓钟》,描写了七种乐器。节选如下: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此诗是描写乐器种类最多的一首。内容是思念古代贤德的君子,感叹他们曾经美好的德行已经失去,基调是忧郁悲伤的。在使用乐器方面,诗中描绘到的乐器有钟、鼓、笙、謦、琴、瑟、籥(笛子)。《鼓钟》描写了这样一幅画面:君子立于淮水之畔,演奏乐,敲打钟声锵锵作响。这种音乐与君子的德行不相匹配,所以贤者为之忧心,为之悲伤。《毛诗序》直言此乐是乐,但是没有说明何为乐。汉末王基解释说:“所谓乐者,谓郑、卫桑间濮上之音,师延所作新声之属。”三国时魏王肃解释说:“凡作乐而非所,则谓之。,过也。幽王既用乐不与德比,又鼓之于淮上,所谓过也。桑间濮上,亡国之音,非徒过而已。”这种解释强调了《诗经》的讽刺功能,与原意有所歪曲。其实,诗歌只是抒发了一种忧伤的、焦虑的情感。
诗歌的最后一节描写的是雅乐,就是配合很好的乐曲。“鼓琴鼓瑟,笙謦同音”,是指堂上堂下八音克协,配合协调。诗歌中只提到了琴、瑟、笙、謦配合协调,郑玄注解说是“八音克协”。笔者以为郑玄注解很有道理。理由有二:一是关于“八音克协”出现在《尚书》之中,说明“八音”出现的年代相当早,春秋时代的乐器至少不少于《尚书》中的“八音”。关于“八音”所指,《周礼•春官•太师》注解说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诗中只出现了锺、琴、笙、磬四种乐器,分别指金、石、丝、匏这四种乐器,根据诗歌语言简练的特征,以这四种乐器代指“八音”也合情理。
在祭祀重要物品的时候,或者招待嘉宾的时候,往往钟鼓齐鸣奏乐。看来钟鼓之乐是隆重的形式。
《诗经•彤弓》用复沓的形式,分别用“中心贶之”、“中心喜之”、“中心好之”,表达了对“彤弓”的重视、对“嘉宾”的友好、喜爱、尊敬之情: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宾,中心贶之。
钟鼓既设,一朝飨之。
彤弓,就是红色的弓,周王所赐。因此,“我”非常重视它,当嘉宾带着彤弓赐给“我”时,“我”非常高兴,毕恭毕敬地把彤弓“藏之”、“载之”、“櫜之”,然后设宴奏乐,款待使者。诗歌用彤弓来起兴,连续三段重复使用“钟鼓既设”,烘托了一种庄严盛大的气氛,强化了情感的抒发。
在《诗经•执竞》中,还出现了“筦”,其中说:“钟鼓喤喤,磬筦将将,降福穰穰。”还有《诗经•有瞽》出现了八种不同的乐器: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虡,崇牙树羽。
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喤喤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诗中包含两种管乐器:箫、管;六种打击乐器:田,大鼓;县鼓,悬挂的鼓;鞉,古同“鼗”,摇柄鼓,俗称拨浪鼓;磬,石制打击乐器;柷,木制如方匣的打击乐器;圉,乐器名。可见,在春秋时期,乐器的种类已经比较丰富,有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其中以打击乐器种类最为丰富。
二、音乐的表现形式
音乐的演奏最讲究配合,《诗经》中凡是演奏乐器都体现了乐器的配合。最为明显的就是钟鼓的配合和琴瑟的配合。体现钟鼓的配合的诗歌有: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钟鼓既设,一朝飨之。体现琴瑟的配合的诗歌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诗中在形容夫妻关系好的时候,往往用琴瑟合奏来比喻,或用于描写君子追求淑女,说明当时琴瑟经常用来配合演奏,多反映夫妻或恋人之间的相亲相爱的情感。
大型乐舞需要多种乐器的配合,主要体现在《鼓钟》《执竞》这两首诗中。在《鼓钟》这首诗中,最后一章体现了“八音克协”的演奏境界,也是“礼”的最高境界。《执竞》描写祭祀周宗庙的情形。虽然只有五十六字,却勾勒了整个祭祀的过程:祭拜、奏乐、宴享。
奏乐也出现了四种乐器:钟、鼓、笙、管,描写了鼓乐演奏的盛大场面。在不同的情境下,音乐的风格也是不同的,表现恋情的音乐是舒缓的;配合祭祀的音乐是庄严、肃穆、平和的。当时诗乐舞是一体的,《诗经•邶风•简兮》就描绘了一场盛大的乐舞。舞者手中所持之物有“辔”———缰绳;“籥”———笛子;“翟”———野鸡尾,在演出精彩的时候,还有王公的赏赐,赐爵———赐酒。当时还有唱和之风,《萚兮》云: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关键词:音乐要素、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与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把审美体验价值提到第一位,可见审美体验价值是非常重要的。这只是因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我认为小学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体验为重点,也就是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上,如何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要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我的观点是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单纯的走马观花的欣赏,而是要充分揭示音乐的要素(节拍、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将音乐要素贯穿在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的讲授。要注重艺术的完整性,这正是音乐教育区别其他学科的一项重要原则。与音乐隔离开来的单纯的记忆音乐概念,讲解音乐知识是毫无意义的。所以音乐欣赏要把音乐要素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音乐欣赏中情景(场面)变化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
当人们打开音像资料第一遍欣赏音乐是,首先听到的是音乐的旋律,其次是音乐的力度是强还是弱、速度是慢还是快、然后才是考虑是有什么乐器演奏的。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很多老师讲课时,会问学生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表现了…………然后教师非常高兴得说回答的太好了、你真棒。而不再去揭示出表现这个场面的音乐要素是什么?只是来个走马观花的欣赏。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册《爱劳动》一课中我注重了音乐表现的情景、场面是由许多音乐要素的变化发展来的(运用的第一段音乐是表现小和尚,第二段是表现胖和尚的)。在一上课老师问学生第一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和尚?第二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和尚?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表现的是小和尚。第二段音乐表现的是胖和尚。老师进一步问你是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的音乐细、轻巧。第二段的音乐浑厚、笨重、低沉。虽然学生由于学的知识少不能说出是通过音色变化听出来的,但学生明白音色的不同能表现出不同得音乐画面。
在对力度、速度这一要素的欣赏教学中,我听到、看到过得音乐优质课、公开课教学大都是与以上的做法相同,只是注重了音乐所表现的场面,而不去挖掘音乐的要素。在欣赏教学中只是注重表面的现象,不注重深层次地实际教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音乐组人员经过讨论、实践、验证大胆的运用了通过学生说出以音乐要素来表现人物、场景、情景。再例如:在欣赏《三个和尚》那段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那段音乐进行比较时学生说出了慢的音乐是说: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场面。另一段音乐学生则说:和尚们在救火、打架等场面。老师这个时候接着问你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慢而且很轻、第二点音乐重而且快、很紧张。通过学生对乐曲慢与快得比较,轻与重的比较体会出音乐的强与弱、快于慢的音乐要素的变化。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的根本是音乐场面、情境的变化是音乐要素变化的真理。
二、音乐欣赏的情绪、情感变化中要渗透音乐要素变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情绪与情感是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二种心理形式。但从关联范围来说,情绪比情感要更广泛。虽然当我们体验到某中情感时,总会感到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但这种情绪色彩远不如情感那样稳定和持久。情感有强度和深度之分,有高、低层次之分。情绪与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对音乐教学来说,不仅尤为突出,而且,还有特殊的表现内容。从音乐美的本质来说,音乐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同时也是音乐要素发展变化的过程,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虽无语义,但却是最生动的心灵语言,常言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就艺术形式来说,音乐的表现力远远胜过其他艺术门类,其特质就是情感抒发、情感的撞击、情感渲泄、情感交流、和情感审美。
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搞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们的情绪、情感同音乐情绪、情感和谐的沟通与交流,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动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艺术效果与境界。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当然在体验情感的同时要更深层次的挖掘音乐要素的变化,小小的音乐要素变化了,音乐的情绪、情感就会发生变化。情绪甚至会相反。在《爱劳动》一课中老师通过情绪的变化,就挖掘的音乐要素的变化。如,在欣赏《三个和尚》那段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那段音乐进行比较时学生说出了第一段音乐是: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情绪。另一段音乐学生则说:和尚们在救火、打架等焦急的情绪。老师这个时候接着问你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慢而且优美,第二段音乐很紧张。通过学生对乐曲舒展与紧张而终情绪的比较,体会出音乐快于慢的音乐要素的比较。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中音乐要素变化是音乐情绪、情感变化的根本要素。
三、音乐欣赏的体裁形式中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一、二年级对音乐体裁的了解是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能够区别独唱、独奏、齐唱、齐奏。《爱劳动》是进行曲体裁的歌曲,老师在进行歌曲教学中,首先通过歌曲中的衬词:嗨哟里格嗨哟嗨嗨…..与劳动的步伐相结合来了解体验“进行曲”这一体裁,音乐与行进的步伐是统一的。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册《汪汪与》一课通过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体会三拍子咚、嚓、嚓,咚、嚓、嚓的舞蹈场面,把音乐场面融合与渗透了音乐情绪、情感,音乐的力度、速度等表现要素体验乐曲的各种节奏形式与音乐体裁的关系。突出了节奏在音乐要素中重要地位。
通过以上,教给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受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在音乐教学中,深入浅出,潜移默化的渗透音乐知识、音乐要素的欣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音乐、审美音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关键词:节奏声音感觉律动速度
懂得音乐的人常常不无根据地把音乐作品的节奏比作是音乐的脉搏,换句话说也就是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我觉得人们这样的比喻是恰好不过的。他们不把节奏和钟表的滴答声相比,而是和脉搏相比,是有理由的。在我们生命存在的每时每刻,我们的脉搏都在跳动,每个健康的人脉搏的跳动是很均匀的,在心绪稳定的情况下,基本上保持在七十次上下,当兴奋一些时,跳得便略快一些,安静时,则跳的慢一些,这些正常的伸缩都是合理的。如果基本次数是一分钟跳七十次,忽然在几秒种之内变成了九十次,一百次,忽然又掉到五十次,六十次,若出现这样的变化,那一定是心脏出了问题了。音乐节奏不可能像机器一样地纹丝不变。一首奏鸣曲,一个乐章虽有一个基本速度,但在欢快时,也许稍稍加快了一点,抒情的地方也许要稍稍放慢一些,但是基本速度不能改变,从整体感觉上,速度必须是统一的,这样,乐曲才能完整。
节奏和节拍方面的若干普遍的缺点,使人们认为节奏节拍可分为较难的和较易的。在这里,首先明确是节奏与节拍是不同的。节拍包含在节奏的概念中。从人们把节奏的比喻上就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把节奏和摆钟的摆动,钟表的滴答声和节拍器的敲打声上比,其实这些都是节拍,并不是节奏。在音乐的领域里,节奏和节拍最为吻合的情况发生在进行曲中,因为士兵们的步伐最接近节拍的机械而准确的敲击,在音乐作品表演中,节奏应当更接近于节后,而不是接近于无节奏,应当更像健康人的脉搏。
关于一些基本常用的节拍,如四四,四三,八六,八三等。我们首先要养成数拍子,打拍子的习惯,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借助一下节拍器来帮助没有数拍子习惯的学生。节拍器的使用只是借助一下外力,从根本上来说,还要我们自己有拍子准确的概念和感觉。
一、对于拍子的错误,我们要从实际练习和弹奏中常常会影响拍子准确的情况:
1、乐曲中的一些的音。往往没弹够其时值,便匆匆接下去了,这样就会出现缺拍子的现象。
下面这一段是八六拍,每小节六个八分音我们可以数为:一二三博士三,即每小节分为两个节奏组,每组三个八分音符,即三拍。问题常出现在第二与第四小节的第二组拍子上,此外都是一个加符号的四分音符,在以八分音符为一拍的八六拍中,符点四分音符应算三拍。而不少学生弹到这里,都只耽搁了两个八分音符的时间,就提前接下去弹了。这样,这一小节就变成了五拍,前半小节还是三拍,后半小节变成了两拍。导致的后果是节奏不均衡,好像一句话没有说完,不喘气地又抢着说下去了,听起来非常不舒服。
2、对休止符要重视。在有休止符的地方视而不见,一到休止符,就把拍子抢过去了,匆匆接着往下弹,这样节拍就错了。休止符都是占拍子的,还都要数拍子,这是从最基本的和基础的节拍角度来说的。休止符是音乐和节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休止符的忽略必将歪曲音乐和节奏。
这一段谱例最后一小节第三拍是休止符,这一小节一个二分音符占去两拍,休止符占去一拍,加起来正好三拍,但有的同学在弹完两拍的音后就紧接下一小节去了。由于这一小节正好在这一乐段的末尾,虽只是少停了一拍,并没有弹错音,但是却影响了全曲的完整性,成为一个无法弥补的缺憾。
3、还有一种常见的弹的不准确的情况,其实它和节奏有间接关系。大家都知道,刚开始学琴的学生往往在加强音响时把速度也加快,减弱音响时速度也减慢,他们把渐强、渐快、渐弱和渐慢的概念等同起来。在音乐实践中的许许多多的“渐强但不渐快”的情况,也同样有许多“渐强并且渐快”的情况。在大多数情况下,作曲家明确地标出是否应当渐快,但有时他们并不标出,忽而这两种情况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应当特别小心,不要弄错。
4、延长记号也必须加以注意。在乐曲中,最容易确定的是渐慢之后的延长记号的时值。只要在思想上把延长记号的那几个长音继续弹渐慢即可。也就是说,用不着增加时值的倍数,这样,延长就成为在它之前的渐慢或更慢的合科逻辑的结束。这中是延长的一种类型。如果延长突然出现,没有先前的减慢或加速,那就应当按基本的,正常的速度来数拍子。只不过要视情况而把写在延长记号下的时值增加一倍,二倍,甚至三倍。重要的是应当区别延长记号在作品中作曲结构上所处的地位。这个“分水岭”是重要的还是不重要的,也就是说它和曲式中的主要分界处相吻合,还是和次要分界处相吻合。
延长记号并不是无关紧要的,不仅延长记号如此,多乐章乐曲中各个乐章之间的间隔也是这样。记得苏联的涅高兹说过:无论是寂静、间歇、停顿或休止都应当是听的清楚的,它们也是音乐。“对音乐的聆听”一秒钟也不能中止!只有这样,一切才会有说服力并且是真实的。在思想上把这些间歇,停顿指挥出来,也是很有用的。
二、节奏与声音:
节奏和声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密切的不可分割的。两者只有同心协作,相辅相成,才能解决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演奏的问题。
1、切分音中,如果把具有重大节奏意义的切分音弹的比它前面的,后面的,在另一声部中和它同时出现的切分的音还要轻的话,那它就不再是切分音,也就是说,它既失去节奏特点,也失去了力度特点。
2、在散板中,声音和节奏之间的关系显得更为清楚。如果没有找到一个句子的正确的强弱表现,就无法明确它的节奏究竟自由到什么程度。只有将两者合作了,才能解决演奏的问题。
三、节奏与感觉:
在数准节拍之后,我们就要去感觉节奏。有的学生并不去感觉节拍的分组,节奏的特性等等,而是机械地数着拍子,我们要把这种被动变为主动,进入内心的节奏感觉。要做到有内心的节奏感觉,首先要去感觉节奏。
许多节奏方面的缺点之所以产生,实际上由于弹奏者没有很好地理解作曲家家的精神和他的风格;作品的艺术形象。这就使永远变化无穷的多种多样的表演手法同作品、作品的意义、内容,首先是同它的形式结构,同作曲法本身,同组强起来的实际声音素材取得完全的协调,只有这样,表演才可能是好的,艺术的。
1、在技术性段落中,要划分清楚一些有规律的织体的节奏。
这首练习曲是四三拍子,节奏是全曲都由三连音构成。也就是说,每小节三拍,每拍三个音,每小节是九个音。其经常发生的节奏错误是有些同学不管它的三个音为一拍的划分,只是只管琶音的上行和下行,所以头四小节常常变成四个音一组再加上五个音一组,或者完全是无规律的乱弹。其实,学生在弹这首曲子时只要按一拍三个音的感觉,并在每小节音上适当加上节奏重音,就可以弹好了。
这首练习曲是四四拍子,关键在于第一小节第一拍的第一个音是一个十六分音符的休止符,而我们弹的时候常常没有去感觉它。音一出来,就让人感觉到弹的过重,它的前边毕竟是休止符。由于第一拍的感觉不对,弹到第三拍时,第二个的音划到第三拍了,而第一个音则是属于前一拍的。弹这一小节时,可以先吸一小口气,头可在十六分休止符上稍有点动,把节奏划分明确化,第一拍只有后三个音,第二三四拍都是四个音,只要练习时明确了,演奏时就不会出问题。把这一小节弹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对弹好整首曲子是至关重要的。
2、要对节奏有感觉,也就是说对每小节内强拍弱拍的区分有感觉。
举几个常用的节拍:四二拍是强、弱,四三拍是强弱、弱,四四拍是强、弱、次强、弱,八六拍依次是强、弱、弱、次强、弱、弱。
这首乐曲,左手表现的是船在水中摇荡的背景。船歌一般是用八六拍子写成的。左手部分以三个八分音符为一组,每小节分为两组,根据六拍的节奏特点,把船在水中左右摇摆着前进的感觉表现得恰到好处。我们在弹奏时,把第一拍,正好是根音沉下去,作为一个重音,二三拍轻轻地弹过去,第四拍作为次重音也要放下去一个小重量,然后五六拍再轻轻地弹。只要把这些力量安排好了,弹奏的时候就会比较有感觉。
有些弹奏者过远地偏离原谱和作者的构思,其根本在于不够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歪曲作品的结构。因此,我们必须养成认真去分析节奏,并去感觉,体现它的习惯,这是保证弹奏中基本的节奏感所必需的。
四、节奏与律动:
节奏的律动感,是要通过自己的内心去体会,去感受,其要点是结合乐曲的情绪言,意境,选择好合适的节奏。这种律动感可说是一种韵律。真正以内心感觉到节奏活生生的脉搏。节奏的律动是节奏的生命。
律动经常在较快速的段落和有规律的伴奏音型部分能更明确地得到体现。
这段的左手部分,在八六拍子中,每小节分成两组,每组六个十六分音符。在淡雅、宁馨的旋律之下,伴奏音型平稳而美好地缓缓向前流动着,每六个音为一个律动。这六个音中,第一个音稍重一些,作为律动的点和依靠,后五个音均匀柔和地贴近键盘弹过去。这时有一种对冬天里初雪到时所产生的赞叹和憧憬。在这种感觉中,逐步去体会出合适的律动速度和意境。节奏的律动感是一种活生生的,发自内心的感觉,就像脉搏对人的生命那样的富有活力。我们必须多听、多想、多体会,只有内有“有动于衷”了,才能把律动感表现好。
五、节奏与速度:
如果弹奏者没有把大型套曲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足够的思考并去感觉这个整体,就必然会出现速度上的和节奏上的错误。有的弹奏者在刚开始表演作品时难以确定作品的正确的基本速度。开始时采用的速度如果是不肯定的或是错误的。往往会对整个作品产生影响,有时即使作品的速度得到改进,但是表演的完整性却已遭到破坏。练琴时可以试用各种与原来速度略为有所不同的速度,借以确定以最慢到最快速度的幅度,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开始表演之前,最好在思想上把开始时的速度和作品以后发展中的某个地方作一比较。例如在开始指某一段气息宽广的柔板或广板之前,先用你认为最合适和正确的速度把这个开始部分在心里唱出来,为的是在表演开始前已经能使自己感觉到需要的节奏气氛。采用这种方法确定开始的速度时,就不大会出现“偶然”和“大致如此”的情况了。
在速度中,它有各种不同的变化,常见的有自由节奏(temporubato);渐慢(vit),加快(atempo)等等。在节奏的变化和节奏自由等情况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基本速度不要忘记!每一首曲子都可以有很多渐慢、渐快的变化,但是在一定的时候它总要回到它的原速,即基本速度上去。
我们拿自由节奏----rubato这一音乐术语来说,本意是有借有还,意思就是说你在某一个地方慢了一些,拖了一些拍子,下面适当的地方就需要稍快一点,紧凑一点。这在浪漫派的乐曲中是很多见的,至于临时性加快和渐慢,在乐谱上都会标明,这种节奏上的变化,比自由节奏要规范的多。
这首曲子标明自由节奏,但在需要的地方是标明的,主要是渐快或加快,然后回到原速成。在这个谱例映入眼前的是速度是每拍等于120拍,说是说每分钟一百二十拍。乐曲开始,整个第一行速度极稳定。第二行第一小拍标上了加快,要求从这一小节第一拍起加快,一共两小节,这个加快,这两小节从原速开始,一拍比一拍更快,这是一个逐渐加快的过程。表现捉人者开始行动,被捉的则迅速四下逃窜,弹到这里时,弹奏者常常过急,一下子加速至最快,这就成了突快,而不是渐快了。这样却违背了作曲者本身的意愿。在加快之后,第二行的第三小节标着回原速,从这一拍起,马上要回到一分钟一百二十拍的基本速度上去,这个速度不能忘记。由此可见,这一段乐曲速度虽变化很大,但不时要回到基本速度上去。
所以,在变化节奏中,变化的部分能否打得出渐慢或渐快的拍子,回到原速时,节奏是否清楚,稳定,这些方面同样是我们对节奏感的很好考验。
总之,大家是知道的,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也是音乐的生命,节奏又是千变万化的,其实每个曲子都会有一个基本的节奏,在弹奏过程中,弹奏者都是抓住了这点,对于弹好整个乐曲来说就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对于节奏知识的了解,我的水平还是有限的。在写这篇论文的过程中,我通过对书本知识和自己对节奏知识的了解,同时也在系里老师的指导的帮助下,完成了这篇论文。
参考文献:
[1][2]《钢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3][4]车尔尼《车尔尼练习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