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

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范文第1篇

一、课外阅读与学生的听、说相结合

这里的“听说”是指学生将阅读的内容讲给同学听或听同学介绍他的阅读收获。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的阅读成效;另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阅读的成功体验。成功的体验总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不仅大大消减阅读过程的艰辛,甚至有可能演变成阅读的乐趣。

我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开展“故事大王献艺”“成语接力赛”“连词成段”“名篇赏读”“新书窗”等活动。还可以形成固定的每日活动内容,如:“今日新闻会”“早间5分钟”等,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谈怪论、民情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等讲出来,从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书感受等方面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真正掀起一个人人喜欢读书,人人学会读书的。例如,开展“今日格言”活动,由学生轮流搜集格言,每天推荐一句。搜集者在黑板报的固定版块写下格言,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推荐给大家的理由,其他同学记录整理。这样一学期下来,每位同学至少能积累、理解一百条格言。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每位同学在搜集推荐的过程中翻阅书籍、整理发言,其收获岂是能用数字可以表示的呢?

二、课外阅读与评、议相结合

针对阅读的内容开展讨论,有时是专题讨论,有时是自由议论。可以在阅读课上随机进行,让学生自由评书、议论书。可以是书的内容,也可以是文章的写法。有时一个同学看书后有一种独特的见解,又会引起大家再读的欲望,使读书活动精彩纷呈。

针对班内学生阅读没有兴趣的现象,我经常开展 “师生同读一本书”的活动。例如师生同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后,开展 “我怎样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我心目中的‘汤姆’”、“汤姆该不该离家出走?”、“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汤姆·索亚历险记》成语知多少”、“《汤姆·索亚历险记》精彩故事回放表演”等系列交流活动。活动中师生既交流阅读的感受,又交流个人的阅读方法。同学们不但加深了对所读内容的了解,也进一步调动了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师生同读活动过后,学生手中的书从《奥特曼》《乌龙院》等一些小儿书变成了《安徒生的童话》《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等少儿名著。同学们在一起谈论的是“你又读什么书了?”“知道‘马小跳’吗?太好玩了!”“你喜欢郑渊洁讲的故事吗?”……

在引导学生评议书的同时,也可以结合时事新闻,热点话题组织一些评论性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养成关注新闻、阅读报刊以丰富积累的良好习惯。例如,结合“5·12”地震开展“地震中的英雄”演讲活动,为了开展好这次活动,学生阅读报刊,收看新闻,搜集到大量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在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后,写出自己的体会。

三、课外阅读与竞赛相结合

教育心理学认为,竞争是个体或群体为了某种目标开展的较量。竞争活动能够使学生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中,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机水平。尤其是处于学生时代的孩子都有争强好胜和表现的欲望,所以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恰当而合理地开展一些阅读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比如:演讲比赛、辩论会、读书征文竞赛、速读赛、美读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这样,以竞赛形式促进读书活动有效、深入地开展,既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又能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的步步深入。

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范文第2篇

1渗透物理知识

例1 (2013年贵阳卷)提取下面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给“弹力”下一个定义。(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弹力是

①弹力是一种力。

②弹力是物体在外界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后产生的。

③弹力是物体要恢复原来形状时产生的。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把分句整合成一个单句的能力。考查了对物理知识“弹力”的理解。考生可以从三句话中提取主要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整合成一个单句。仔细分析三句话,简单地说“弹力”是一种力,是一种什么力呢?考生要把第②③句糅合在一起,把枝叶部分删去即可。参考答案:弹力是物体在外界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时产生的一种力。

例2 (2013年贵阳卷)阅读下面材料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填空作答。

材料: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时,可以直接提取公因式,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当多项式的各项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

材料主要介绍了运用 ① 来解决因式分解的数学方法,强调了运用该方法时的两种情形。材料中涉及到的两种情形分别是: ② ,③。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结合提取公因式考查考生对这一数学知识的了解能力。考生需要仔细审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结合题干的要求,从中提炼出主要内容填空即可。参考答案:①提取公因式法;②当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时;③当多项式的各项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

例3 (2013年贵阳卷)在离别之际,同学们心里一定会荡漾起对老师的许多感激怀念之情。请联系生活,仍然以“老师”为题,模仿歌词中相应的句子,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第一段:在这离别之际,我们别情依依,走一回校园的小路,踏一回教室的楼梯,心中荡起甜蜜的回忆。再见吧同学!再见啊再见!亲爱的同学再见,盼望你早日成功的消息。

第二段:在这离别之际,我们有千言万语,看一眼先生的白发,摸一把老师的坐椅,腮边挂满滚烫的泪滴。再见吧老师!再见啊再见!敬爱的老师再见,请接受我们深情的敬礼。

――歌词《告别母校》(作者:田德芳)

在这离别之际,我们有万千思绪, ① ,

② ,胸中荡起感激的涟漪。再见吧老师!再见啊再见!敬爱的老师再见,您永远屹立在我们的心里。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的仿写能力。要求考生结合歌词中的内容去仿写毕业时对老师的依恋之情。考生结合题干,从歌词的两个段落中找出一句模仿去写即可。音乐讲究节奏美,所以考生在模仿时应注意句子的节奏音韵的美。参考答案:①听一番先生的教诲,翻一回老师的讲义。②挽一回先生的臂弯,寻一遍老师的足迹。

例4 (2013年黔东南卷)经常阅读名著,可以进一步丰富你的语文知识。生活中有许多家喻户晓的成语或典故就来自古典名著。下面所选内容就是现实生活中常用到的,与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相关联,请你在括号中写出相对应的小说人物。

⑴( )――“大意失荆州”;

⑵( )――“赔了夫人又折兵”;

⑶(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考生必须熟悉这三个成语、典故的出处,然后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思考该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与之有关的历史故事,多角度广泛思考人物的所作所为,这样才能按要求作答。参考答案:⑴关羽;⑵周瑜;⑶诸葛亮。

例5 (2013年昆明卷)语文书中精彩的名著故事吸引着第一小组的同学。他们为“名著故事会”准备了【A】【B】两幅插图,请你任选一幅,为前来参加活动的家长们讲述图中的故事。(80字左右)

A图《汤姆索亚历险记》 B图《儒林外史》

我选【 】图:

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范文第3篇

语文园地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感知名著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评价人物。

2.

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涵义和表达作用,并发挥想象,学会仿写夸张性句子。

3.

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文学名著语言,学会琢磨语言,体会各自语言的巧妙之处,交流自己的喜好感受。

4.

理解并积累谚语。

教学

重点

1.感知名著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2.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并发挥想象,学会仿写夸张性句子。

教学

难点

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2.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

3.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5

)分钟

交流平台

一、交流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

1.本组课文让我接触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短篇和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某一类人物的典范代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

2.

【出示课件2】出示图片,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鲁滨逊、汤姆·索亚、尼尔斯。

以谈话方式导入,总结学过的名著中的人物角色,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

教学

( 33

)分钟

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一)了解课外阅读情况

【出示课件3】1.你还阅读哪些外国文学作品,哪些作品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谈谈你是在什么时间、怎样进行阅读的。

(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1.充分表达自己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中所见所想,以及自己的感悟。

2.讨论阅读方法

(1)激发持续的阅读兴趣:外国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来各国民族创作的艺术瑰宝。优秀的作品其实就是生动形象的教科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等进行综合反映。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更是我们与文学大师对话的阶梯,是精神的享受。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能够让我们走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

(2)小组讨论

A.划分小组,推选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B.明确讨论要求:小组成员要结合课内外阅读经验,探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C.最好能结合自己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

(3)全班交流

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阅读方法(板书:人物的评价方法):

A.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B.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

C.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多面性,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D.在选择外国文学作品时,可以略读。粗略地快速阅读了解主要内容和大意,看自己是否有阅读兴趣,来判断是否选择阅读。

E.选择后要尽可能读完整作品,可采取见缝插针式的阅读方式,有时间就读,连续几天读完一部。

F.在开始阅读一部作品前,可以先浏览作家生平简介、译者的话、序言、后记和内容简介等,把握主要内容后再开始阅读。

(【出示课件4】板书:作品情节

人物描写

多方位)

三、拓展延伸

联系我们曾经学过的名著,运用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交流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探讨品味人物形象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从整体上名著阅读的方法。

自主学习探究,发现问题,并小组合作探讨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课文、阅读名著打下基础。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2 )分钟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翻开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我们会置身一个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廊,进入奇情异闻的异域他乡,那跌宕起伏的精彩情节、血肉丰满的风云人物,将使我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

板书

语文园地二

鲁滨逊、汤姆·索亚、尼尔斯

人物的评价方法

作品情节

人物描写

多方位

课堂作业新设计

阅读短文

海(节选)

[美]海明威

他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多钟头。这时他又看见了两条凶残的鲨鱼。

它们来了。一条鲨鱼(

)了一个身,就(

)到船底下看不见的地方,它把那条死鱼一(

)又一(

),老头儿感觉到船在晃动。另一条鲨鱼用它一条缝似的黄眼睛望着老头儿,然后飞快地游到船跟前,张着半圆形的大嘴朝死鱼身上被咬过的部分咬去。在它那褐色的头顶和后颈上,在脑子和脊髓相连的地方,清清楚楚地现出了一条纹路,老头儿就用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里攮(nǎng)进去,又抽出来,再攮进它的猫似的黄眼睛里。鲨鱼放开了它咬的死鱼,从鱼身上滑下去,死去的时候还吞着它咬下的鱼肉。

由于另一条鲨鱼正在撕咬死鱼的缘故,船身还在晃荡,老头儿松开了帆脚绳,让船向一边摆动,使鲨鱼从船底下出来。一看见鲨鱼,他就从船边弯着身子把刀子朝它身上扎去。可是鲨鱼的皮很结实,好不容易才把刀子戳进去。这一下不仅震痛了他的手,也震痛了他的肩膀。鲨鱼又很快地露出头来,当它的鼻子伸出水面来靠在死鱼身上的时候,老头儿对准它的扁平的脑顶中央扎去,然后把刀子拔出,又朝同一个地方扎了一下。它依旧闭紧了嘴咬住鱼,老头儿再从它的左眼上戳进去,但它还是缠住死鱼不放。老头儿又把刀子扎进它的脊骨和脑子中间去……

1.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2.从老人的

等动作中,可以看出老人

3.选文主要描写了

的情景,表现了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

_的精神。

4.读了这篇文章后,有的同学批评老人太残忍,不爱惜动物。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5.在《老人与海》这本书中,作者借老人之口说出了一句名言,请把这句话补充完整。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

答案:1.转

2.攮

勇敢顽强,凭借自己的经验在与鲨鱼进行不懈的斗争

3.老人和鲨鱼搏斗

积极奋起,永不言败

4.示例:我觉得老人不是不爱惜动物,而是在困难面前,他必须首先自保,否则就会有丧命的危险。我们对不同的情况应该区别对待。

5.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积累词语。

2.了解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夸张”,感受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发挥想象,学会仿写夸张的句子。

3.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文学名著语言,学会琢磨语言,体会各自语言的巧妙之处,交流自己的喜好感受。

4.理解并积累古人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5

)分钟

词句段的运用

【出示课件5】一、读一读,

你发现了什么

1.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句子,重点读读加点的词语。

2.想一想,

你明白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请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形象的动作或语言解释词语的意思。

4.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发现了什么,加点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

加点的词语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板书:修辞手法:夸张)

此环节设计是先读词语,再读句子,层层深入,逐步理解句子的相同点,以及词语的表达效果。

新课

教学

( 33

)分钟

二.再读一读,

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出示课件6】1.教师简单介绍“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再读句子,

感受三句话表达的意思,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疑问。

(第一句和第三句分别使用扩大夸张。第二句使用了缩小夸张,让我们知道了春节马上就要到了,时间的紧迫性。)

3.学生品句子,请说一说夸张的作用是什么?

【出示课件6】夸张的作用:

A.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B.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C.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教师提醒应该注意的地方

A.夸张不是浮夸,

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B.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

C.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

如科技说明文,

说理文章就很少运用夸张手法,以免歪曲事实

4.学生从后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盼望

饿

安静

喜欢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看其是否正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三、品味句子,探究研析

【出示课件7】

1.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三组例句,重点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表达意思一致的句子。

2.想一想,

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请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形象的动作或语言解释自己喜欢的原因。

4.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发现了什么,课文中采用的是哪一种语言,与你的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更好?好在哪里?

小结:

语言表达是否连贯,语意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精炼。

(板书:锤炼语言:连贯,清晰,精炼)

四、日积月累

【出示课件8】1.小组交流合作,联系生活理解谚语的意思。

(板书:谚语)

2.小组进行汇报,全班交流。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出自《增广贤文》。解释:想文采出众,一字千金,就得在读书时下一番苦功夫。告诫世人读书不可囫囵吞枣,而应该用心。

体会夸张修辞手法的作用,积累写作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句子,学会琢磨语言,体会各自语言的巧妙之处,交流自己的喜好感受。

此环节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体会谚语的含义。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出自《增广贤文》。这句诗的意思为别以为你走得早,还有比你走得更早的人。不要以为只有你行,也有比你更强的。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出自《增广贤文》。解释: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很大。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意为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出处】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则愿得姐姐长命富贵,若有些儿好歹,我少不得报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出自《增广贤文》。解释: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会知道林中鸟儿的习性。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2 )分钟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及作用,学习了不同语言的表达的巧妙之处,理解并积累谚语。语文是不断积累的,

在我们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多对比、多运用,才能够灵活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板书

内容

语文园地二【出示课件9】

1.修辞手法:夸张

2.锤炼语言:连贯,清晰,精炼

3.谚语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

B.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夸张)

C.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设问)

D.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比喻)

二、按要求写句子。

1.桂花开了,很远就能闻到香味。(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跑得很快。(使用夸张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好瘦。(续写夸张句)

老师好瘦

【答案】

一、C

二、1.

桂花开了,远在十万八千里的地方都能闻到香味。

2.

他跑得很快,就像一支离弦的箭。

3.

瘦得一阵风就能吹走。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走进外国名著”,语文园地二由“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部分学习内容组成。“交流平台”重在交流人物的评价方法,“词句段运用”由夸张修辞手法的学习和语言的锤炼两部分组成,“日积月累”重在谚语的积累。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交流平台”部分。在上课伊始,我先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孩子们出示人物的图片,了解名著作品的阅读方法,在课堂上孩子们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寻找人物的评价方法,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阅读方法。

第二课时主要学习了“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两部分。主要是学习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同过大量的举例与学生实践,孩子们大体上掌握了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接下来学习了如何锤炼语言,为孩子们平时的习作和语言运用打下了基础。对于谚语,孩子们的兴趣比较大,积极性比较高。

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范文第4篇

一、 精读课文,渗透读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阅读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阅读,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阅读方法。

这一单元课文以“奋斗与生存”为主题。这组课文展现了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面对困难时应该持有的正确心态和处理方式,为我们唱响了一曲“奋斗与生存”的主题曲。课堂上重点阅读《小草和大树》,课文讲述了出生于贫困家庭的夏洛蒂・勃朗特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坚持学习,尝试写作。当她满怀希望得到大诗人指点时,却遭到了巨大的打击。但她没有失去信心,而是从羞惭与痛苦中昂起头来,与两个妹妹一起发奋努力,改变方向,继续写作。三姐妹终于脱颖而出,成为震动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作家。折射出夏洛蒂・勃朗特和两个妹妹不屈的抗争精神与不懈努力的坚强意志,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她在保守观念与陈腐偏见盛行的年代,敢于冲破旧势力的勇气与胆识。

让学生找出《小草和大树》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一条是夏落蒂・勃朗特的成长经历:贫苦中奋争―写作中受挫―思考中转型―努力中成功。这条线索展现了夏落蒂・勃朗特姐妹不屈的奋斗历程,表现了她们坚强的意志。一条是与保守和偏见相抗争的线索,来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人生。艰苦的环境,在我们常人看来似乎是永远没有希望的苦难,却使三个倔强之心灵有了顽强拼搏的动力,将那磨难的沙漠变成希望的绿洲。

二、 单元阅读,总结阅读方法

科学的阅读方法来源于成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阅读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阅读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主动阅读单元中的其它课文。

这一单元的课文,除了《小草和大树》,还有《轮椅上的霍金》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学习这一单元的课文,既要引导学生以名人为榜样,正确面对生活中、学习中、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又要考虑到高年段的学科特点和学习目标,以促进课程目标全面、整体的达成。从课堂教学看,课文的阅读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初读―熟读―有感情地读(悟读),每一个阶段都要教给学生方法。上课前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扫清阅读中的障碍,识记生字,能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课中通过不同的阅读达到熟练程度,利用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小组比赛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读书的机会,避免少数学生“难以启齿”的现象。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章条理,通过分析体会句子表达的含义。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会善于模仿,经常通过范读、录音读,激发学生会阅读欲望。有助于提炼文章的思想内容,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精读指导,放手让学生大胆阅读,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过程的本身就是学习,让学生明白怎么读,读什么,并懂得开卷有益,“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交朋友”的道理,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我相信学生的能力会得到极大的培养。

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三、 拓展阅读,巩固运用学法

特级教师于漪说:“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生命,对一个孩子来说,他不可能有很多的直接经验,大量的是间接经验,而阅读就是积累,是储存,是吸取前人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精华,然后,化为自己的营养。”

对于阅读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阅读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阅读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讲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还可迁移运用到阅读课上,遇到具有共同的结构和思路的同类文章时还可进行篇与篇的学习迁移。使阅读课着眼于讲读课所学训练重点的实施和运用,着眼于所学阅读方法的运用巩固。教师半扶半放,少扶多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像以上这样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学习迁移,既揭示了规律,教会了方法,激发了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在迁移中得到巩固,在迁移中得到提高。

在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自主阅读《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知道在课文中介绍了《鲁滨逊漂流记》这一部经典的小说。运用这篇小说打动孩子,走进孩子的心,鼓励孩子迁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体会鲁滨逊在荒岛二十八年生存与奋斗的故事。同时推荐孩子们阅读《童年》、《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夫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及《伊索寓言》……书中图文并茂地向孩子们展现了主人公悲惨的生活经历及其冒险历程,反映了他们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受到启发与感召。通过主题的相关阅读,培养孩子的勇气、胆量、智谋,以及临危不惧、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品质。

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内容范文第5篇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初中生的名著阅读现状和中考复习情况却不容乐观。部分学生平时由于学习任务的繁重、学习时间的限制等因素,对重要名著只有一些浮光掠影的认识,真正能认真地徜徉于名著经典中的很少。在中考名著复习时,也基本上是选读零散语段,而后强化训练一些专题。这样的复习方法基本上是“题海”战术,仅是对中考名著阅读题的简单训练,却忽略了对命题依据和规律的研究,致使复习效率十分低下。

鉴于名著阅读和复习的现状,如何避免复习的高度功利化,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够有效的提升中考名著阅读题的得分率,又能浸润于书香之中,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成了摆在老师和同学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树立课标意识、制定复习策略

中考名著阅读题常考常新,在命题实践中不断丰富考查的呈现形式,细化考查的要点。从考查的内容看,始终不变的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名著阅读的规定。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读两三部名著”。要求能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新课标的最终目标是不断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及创造的能力。

因此各地中考名著阅读考查的题型的设计上的改革步伐也越来越大。总结其命题规律可以发现:不断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变;由记忆性考查发展到理解性考查;压缩选择题、填空题,增加简析题等对形象的感受、情感的体验和语言的鉴赏等精细化、深度化考查的试题;甚至将名著阅读与实践运用性题型、综合性学习题型等相结合。这些变化对那些没有通读名著的同学将是一个难关,教师集中印发提纲的知识点灌输以及“题海”战术也行不通了。因此我们要根据《语文课程目标》的要求转变观念,牢固树立课标意识,制定正确有效的复习策略,提高名著阅读复习有效性。

首先要以课本为纲。教材中关于名著的内容涵盖作者生平、创作成就、本名著的主要情节、人物性格命运评析、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等,是对名著的整体介绍,在复习阶段,它能有效地起到强化考生对名著整体内容的把握的积极效果;并且课本中所提及的重要情节和人物,极有可能成为考查名著的设项对象。因此要重视课本上的名著推荐内容,针对其中重要情节和重要人物去对应阅读原著中的相应内容,体会人物性格。

其次不能只备考课本内容,还应该重视对名著原著的整体阅读。要对要考查的名著篇目进行全面梳理、合理归类,不断引导学生真正的深入名著文本,进行个性化、精细化阅读。

此外还要研究归纳各地历年中考名著阅读的不同命题形式,总结当地中考名著考查规律,归纳总结各种复习名著和解答名著阅读试题的方法、技巧,切实提高学生名著阅读的应考能力。

二、梳理考查类型。归纳复习要点

纵观全国各地中考名著阅读题,其考查主要体现基础性、能力性、开放性等特点,考查的题型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文学常识类

目前中考试题中对名著文学常识内容主要考查谁写的、写的是谁、写的哪些事。多从填空、选择两种角度来考查学生对相关名著的记忆程度。不过随着改革的深入,文学常识类考题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题型,以此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量以及是否真正的深入的阅读过名著。

如【2011浙江余姚卷】我等一百八人,上应天星,生死一处。……汝等军校,也有自来落草的,也有随众上山的,亦有军官失陷的,亦有掳掠来的。

从上面的对白中,可知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上梁山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请任选一种,举一例加以说明。

①型,代表人物是:

②战败投降型,代表人物是:

③自愿上山型,代表人物是:

复习名著的相关文学常识,首先要注重平时的积累,掌握与课本内容有紧密联系的篇目和作者及其生活的朝代、国别,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等浅显常识。复习的涉及面要广,记忆要准确。可以采用制作读书卡片法,利用空余时间随时掌握细碎知识点,从而克服文学常识的量大、琐碎等特点。

乌申斯基说过:“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所以复习时还要注意归纳整理,如上面的考题就要跨越整部作品,宏观概括『生较强。对此可以采用分类法,如按古代、现代、外国三类整理。或采用绘制知识树、网络法,归纳作家、篇名、人物、情节、名句等,形成网络,加固记忆。

此外为了克服此类题型干扰项多、易混淆等难点,避免出现作品的名称、朝代以及作品中的人物或故事张冠李戴的现象,复习时可以采用表格法,即对某一大类列表对照,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差异,如鲁智深和李逵的人物特征。

只要我们能按新课程的要求扎实地读好课外书,并采取以上的复习方法,解起文学常识题来定会得心应手。

(二)人物形象号情节类

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号情节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名著中的人物都是在特定的情节框架内展现其鲜明个性的,而情节也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及其独特的言行举止而支撑起来的。所以中考名著考查时也往往将二者联系在一起进行考查,要求围绕一个主要人物,弄清相关的主要情节,着重考查考生对名著的情节的把握能力和人物性格形成的主客观原因的分析能力。

如【2011连云港中考试题】

名著阅读题。请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 在《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故事非常精彩。请你任选其中两次,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其情节。

2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共有“四次面临死亡”的经历。请你任选其中两次,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名著塑造的人物形象虽然是浩如繁星,但真正能进入命题者视野的人物并不多,大多是名著中的主要的或是性格鲜明、便于流传的人物。

首先应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去熟悉名著的序、跋和回目章节等,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全书的大概内容,对名著情节有提纲挈领的把握。

其次采用精读式阅读法对著名的人物、绰号、外貌特征、个性品质以及与之对应的精彩的脍炙人口的情节作深入分析,以获取一定的认知或情感体验,总结出情节的演变和人物性格形成之间的关系。

此外还可以针对课程标准推荐的篇目拟出主要人物情节图表,并进行归类识记,区分人物之间的相同与不同点,防止出现混淆情况。如在阅读《西游记》时,可以分组合作画出唐僧取经的过程图,将人物、地点、事件在图上一一标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整体梳理故事的情节线索,力求能化繁为简,理丝为帛,从而面对考试信心百倍。

(三)体验、评价类

对于名著的阅读,如果仅仅停留在熟悉作品的故事情节等表层意义上,这样的阅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更强调深层次阅读、探究性阅读,这个目标在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中体现的越来越明显,往往从名著的主要内容、作品的特点、主题思想、写作手法、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任意角度进行赏析,以考查学生是否拥有对名著阅读体验感悟和欣赏评价能力。考查的形式往往有:1 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评价;2 谈阅读作品的感受;3 说说喜欢作品或作品中人物的原因;4 为作品中的人物写“颁奖词”等。

如【2011泰州中考试题】

下面是《西游记》中四位取经人物的画像,分别由代表各自名号的汉字组合而成。仔细观察后,完成以下小题。

有人认为“D”在取经途中是一位多余人物,你不赞同这种看法,理由是: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名著时能否运用辩证思维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和主观见解。

由于长篇名著内容复杂,意义深刻,学生较难把握。而且初中学生因其年龄阶段的特点,思维的浅露性造成了阅读的浮浅性,也就决定了他们的目前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思维表面化,缺乏应有的深度。因此阅读只流于表象的理解,只能领会浅表层的明示信息,思维达到语言层就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到意蕴层,发掘不出深层次的隐含信息,并以此领会文章的重点。

所以在复习时,首先要充分利用每一册的提供的“名著推荐阅读”,了解每部名著的主题思想、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等,并将课内的分析评价的方法迁移到课外章节阅读,运用对比阅读法,把两个读物或同一读物中两个不同片段比较阅读,让学生对著作的诸多要素做出比较、评价,以此产生个人情感体验。

其次指引学生多写读书笔记。阅读时总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要及时的把独特的感受及时地记入读书笔记本。“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还要定期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笔记心得,以期共同进步。

此外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多角度的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入。如阅读《水浒传》可举行以“我最喜爱的水浒英雄――”为题的读书报告会或读书辩论会。以此来激发初中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创造欲和激辩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铸就学生的思想深度。

我们还要正确处理教师指导和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关系。教者要把阅读的主动权放给学生,指导学生用创造性阅读法在精读和研读的基础上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新见解,进行有所创新为目的的阅读,让他们在没有束缚的自由阅读中学会感悟、探索、鉴赏、创新。

(四)开放拓展类

开放拓展类试题是综合考查考生对名著的理解和综合性学习能力。这类题型往往将名著考查与综合性学习或阅读理解结合在一起,如将名著阅读与仿句、对联、颁奖词、人物访谈、活动感言、比较阅读、生活体验、实际应用等结合,不仅要个性化阅读名著、理解名著,还要具备语言组织等方面的才能,要能熟练地驾驭语言来完成答题,进行全方位的能力展示。

如【2010南通中考试题】

某班级创办了一个“文学泡泡”网站,其中“泡泡拍”和“泡泡问”两个栏目的点击率很高。

1 如果你是版主,“泡泡问”里有两个主题帖,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帖子回复。(要求:观点明确,并简述理由)

主题帖一:能否说《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是个粗人?

主题帖二:如何看待《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离家出走的行为?

回帖:――

2 “泡泡拍”网站将拍卖著名文学作品中的三样物件,请你选择其中一件,写一段广告词。(要求:紧扣原作,明确物件与人物的关系及作用)

金箍棒(《西游记》)、人力车(《骆驼祥子》)、绿色礼服(《最后一课》)

这种题型将名著阅读题与口语交际、仿写、图表、综合性学习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相结合,对考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全面考查,体现了中考名著阅读试题形式求变求新的趋势。

因此教师在制定复习时有必要有意识的将名著阅读与语文实践进行整合,不拘一格地运用多种方式,广开听说读写甚至动手操作的训练之路,让学生试读、试说、试演、试写,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得以点燃,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们才能创造性地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如教师可以划分“名著复习小组”,给每个小组制定不同的复习任务和展现形式,创设相互交流、合作探究的环境,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名著、深入研读、获得感悟。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展示,开展读书报告会、辩论会、戏剧表演、编名著墙报等活动。活动结束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创设问题,这样学生既熟悉了情节,又能提高审题和答题的能力;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经典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反复揣摩、深入推究中提高阅读鉴赏和评价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强化仿真训练。总结解题经验

当然光有复习理论还不够,更需要多实践。因此我们在充分复习的基础上,需要有计划的分类进行专项训练。下面列举若干仿真训练题,以供参考:

【仿真训练1】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其中的英雄在“落草”或“入伙”的过程中,无不形成了独特的性格,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是“义”,晁盖劫取生辰纲是“义”,宋公明私放晁天王是“义”,李逵中州劫法场是“义”,武松醉打蒋门神是“义”……

请任选其中的一个,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其情节,并说说你怎样看待这位水浒英雄的“义”?

【仿真训练2】

1961年11月17日,随着国际国内客观情况的变化,写下著名诗句:“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字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诗句中的“金猴”“孙大圣”在取得真经之后获得的称号是

“千钧棒”就是

,是大禹治水后遗下的,被东海龙君得到并供奉起来,故又称为――。

诗句中表现的是《西游记》中的哪个情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内容?

请结合这个情节谈谈你对“僧是愚氓犹可训”一句的理解。(愚氓:愚昧的人)

【仿真训练3】

某班在举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交流会时,有位同学发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这句话在主人公保尔身上也得到了深刻体现”。

相关期刊更多

家庭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妇女联合会

中国新时代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外企服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闽都文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