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信息化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ERP;信息化分析;SAP;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263-03
0 前言
现代零售业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性、人才密集性的行业特点越来越明显,由此带来的行业门槛以及竞争的层面也越来越高,苏宁在信息技术上的投入以及取得的成就已经成为苏宁电器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1 苏宁电器公司概述
苏宁电器自1990年12月26日成立以来,苏宁在业内一直以信息化水平领先而被称颂,在06年由CECA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主办的“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高峰论坛上,苏宁电器名列“2005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第45位,成为前百强企业中惟一入选的零售企业”,苏宁打造信息化商业帝国的计划和成果显得十分突出。获得2006年度中国商业科技100强,苏宁电器排名第16位,位居中国零售业之首。
2 苏宁电器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2.1 苏宁电器经营方式的特点
2.1.1 产品专卖
产品专卖是指零售企业获的某个品牌或某个品牌的某些型号产品区域专卖权。产品专卖权在国产家电中运用的较多,厂商往往以专卖权所带来的高额利润为动因,换取商家对其产品的主推。专卖商品一般能保证15%的毛利,比一般商品高出2%至5%。于是家电零售商通常作用的方法就是拿出全部的人力、物力、财力主推荐某一品牌或某一品牌的某些型号,迅速提高其销售,短时间内增大厂家的回款额。
2.1.2 连锁的发展
家电零售业率先大力发展连锁。短短三年间,这些企业迅速崛起成为行业翘楚。总部直接对分部店铺的选址进货库存销售财务广告等各项事务进行管理。总部大量集中采购配送,不仅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进货成本,而且价格上可以争取更多的优惠。这种连锁经营的模式,使得这些家电零售商具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力。
2.1.3 价格优势
(1)低价的获得,大型家电零售商利用自己强大的销售网和销售能力向厂家大量包销或买断厂家的部分型号,获得厂家较低的进货价和额外利润,销量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2)低价的运用,大型零售商在获得这些低价资源后,往往只加了3%至4%的毛利,即向外抛售,这样宁可损失部分利润,也要迅速占领市场。
(3)低价的作用,商家利用低价冲击市场,首先提高销量,减轻库存压力,打击对手。其次低价容易吸引顾客,取得很好的广告效应。
2.2 苏宁电器成功经营背后存在的问题
随着家电连锁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连锁企业的发展。这其中有利润偏低和家电零售企业与上游供应商的矛盾激化,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管理的滞后。
管理人才的短缺,连锁经营这种模式在国外是经过多年的积累才逐步演变而来。而在国内很快就从百货业专卖店发展到连锁,经验较少,有较强连锁发展和经营的人才相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有很大的缺口。
管理制度陈旧,国内家电零售业大多起始于家族管理或高度集权式管理。这种管理方法在企业的起始和成长阶段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当企业发展到较大规模,销售额达到百亿水平的时候,就需要科学、规范的制度来管理企业。在这一方面国内企业暴露出的问题较多。2.2.3 管理工具的落后,据了解目前国内大型家电零售商采用的管理软件仅限于门店和配送中心定时传输送货信息。实时销售、实时库存量、实时利润状况远远未实现。
所以苏宁作为国内较大家电零售企业,发现了管理问题的严重性,早在2000年就实施了ERP系统,科学的管理巨大的企业。
2.3 苏宁电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
2.3.1 苏宁电器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
从这个图表看到苏宁电器在一直都在致力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1994年到2004年主要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之所以苏宁选择了集中式ERP管理方案.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1)集中式ERP系统实施容易,商品编码统一,各类信息账务高度统一,有利于合并报表,信息汇总
(2)系统安全性得到保证且成本低
(3)集中式方式除实现ERP信息系统集成外,还可实现办公系统(OA),人事考勤系统的集中管理
2.3.2 实施集成式ERP系统给苏宁电器带来的效益和帮助
这些系统的实施为苏宁建设连锁店提供了帮助,首先加强集中管理合理配置资源,通过数据信息的高度实时的集中,加强了总部对各予公司的有效控制管理,有效调配产品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其次,全国性集中式网络建立有效提高了集团对市场变化做出反映的速度。增强了集团决策分析能力集中式管理系统 为苏宁建立作战式的决策指挥系统打下了基础。
ERP系统互接带来的经济效益(按30家公司每年计算)人员节省费用900万元;销售年利润提高3000万元;物流、售后减少损失1200万元;管理费用减少300万元;实现了内部通讯电信每年节省费用100多万元。
2.3.3 企业信息化推进遇到的主要问题
作为拥有30家子公司的苏宁电器来说,信息化建设光在硬件投入上的资金就是很大的一笔支出,投入这么大的资金和人力,能不能有所回报,有多大回报,这些都是决策者十分关心的问题,而且在陈旧的和传统的业务模式推进新的系统和新的操作方式,也会使人一时间难以接受,这注定在推进信息化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资金不足。
员工抵制心理。
管理者观念、素质制约,信息化推行一定障碍。
制度冲突,信息化系统与企业原有体制存在较大冲突,重组与优化流程的难度较大。
机构障碍,信息化领导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部门之间缺乏配合。
人才不足,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缺乏。
技术满足不了企业需求,软件供应商不能很好的贯彻企业流程。
企业管理模式,结构惯性阻碍。
多产业与多元化给IT规划带来的难度。
系统软件价格昂贵。
3 苏宁现今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和方向
3.1 苏宁现在注重IT系统深加工
苏宁希望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与更灵活的ERP系统的结台来实现公司更加灵活的管理。实现在统购方式下总部与供应商的定单库。结算等实现在本地采购方式下;分公司与供应商的网上结算;实现总部和分公司的网上结算。实现B to C网上促销网上订购。完善现有供应链系统与上游厂家内部ERP系统统与供应商进行有效对接。
目前苏宁工与海尔、索尼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使厂家和商家在销售、库存结算相互透化.双方可以建立更稳固更长久的长靳台作伙伴关系。建立统一企业信息资源库.通过竞争情报系统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进而得到更准确的决策系统。
3.2 苏宁启动SAP/ERP 系统升级项目的原因
(1)作为国内零售企业中信息化应用的领先企业,苏宁电器早在2000年就率先上线实施了ERP系统,多年来该系统成为国内连锁业效仿的模本。
(2)随着苏宁连锁规模扩大,异地扩张增多,尤其是公司上市后计划管理要求的增强,公司决定尽快把公司运营和管理移植到国际大公司通用的管理平台上。
(3)该升级项目于2005年7月中旬正式启动,采用了SAP/ERP这一全球第一的ERP管理软件,以管理集成度高、流程控制严密著称。
(4)2006年4月11日,苏宁电器、德国SAP公司和IBM在南京苏宁总部联合宣布,苏宁电器SAP/ERP成功实施上线。该工程创下了全球零售业SAP实施规模最大、实施周期最短两项记录,并且在国内零售业处于绝对的领先!
3.3 苏宁公司已经实施的SAP模块
图2 正在实施和使用的SAP模块
3.4 SAP成功实施有助于苏宁实现三大管理的突破
(1)投资、业务、财务、服务、人事的一体化管理。以投入产出、成本利润为目标,以个人、部门、公司为核算单位,全面贯穿业务流程管理,把流程数据、流程控制和计划管理结合起来。
(2)实现跨公司的管理。连锁运营的核心价值在于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配送,过去由于政策的限制,认为造成连锁企业的独立注册,割裂运营,而SAP/ERP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3) 跨地区运营。随着连锁规模扩大,以及于外部环境相适应,总部功能需要拆分并在不同地区运作,以达到最佳效果。例如苏宁电器可以实现在北京采购、在上海结算、在南京服务等一系列战略调整的设想。
4 苏宁BtoC的IT业务的建设
4.1 苏宁家电BtoC与SAP系统对接
家电B2C的两个关节点,一是信息系统,一是实体物流操作过程。B2C业务是由网上订货来驱动后台,因此信息系统和物流如果能够达到同时对应和跟进,那就是最理想的状态。苏宁自身的信息系统建设也是稳扎稳打。经过05年改造和06年系统调整后,SAP系统和B2C对接,达到了网站的商品价格及动态随实体店面同步更新。更重要的是我们实现了业务的自动化。目前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家电零售商进入B2C领域,但这其中展示的网站居多,各个环节都是手动生成,唯有苏宁通过B2C与SAP系统对接,形成了“系统自动生成订单――导入线下―― 自动形成销售订单――手动物流配送”的自动化流程。
4.2 苏宁网上商城的独立运营
苏宁对B2C称得上是精耕细作,很多人认为苏宁之类的家电零售商上网开店,还只是作为线下的配合性业务。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苏宁的网上价格会比店面价格便宜10%一20%,使得一些用户在商场看好自己想要的电器后再到网上购买,这种消费群由线下到线上的流动,并未为苏宁带来新的收入来源。
这正是苏宁最不希望看到的,“我们希望把B2C做成一块独立的业务,而不仅仅是为了配合线下。我们所要吸引的是习惯于网上购物的人群,或者是那些因工作忙碌无暇逛商场的上班族,而不是因为便宜而进行网络购的消费者。为此,苏宁对B2C作了两方面的调整:
(1)加强网站设计的专业化,以吸引目标族群;
(2)在产品上动脑筋。由于习惯网上购物的人群大部分是年轻的白领,针对这部分人的消费习惯,苏宁网上商城的基本都是刚刚上市的新品或流行精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了线上和线下的服务;
电子商务对于家电零售商来说并非可有可无,也不应该被当作渠道的附属或者点缀去进行发展,以这样的思路经营电子商务是不会成功的,将来的市场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以苏宁的谋兵布局来看,它的B2C做成独立的业务不是没有可能的。
4.3 [WTHZ]苏宁B2C业务需要改进的方面
苏宁对B2C业务十分重视,但要想使其成为与线下并行的独立业务,苏宁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要拓展网上业务,用户的培育事关重要,而用户体验无疑是提高用户活跃度和粘性的重要因素。
(1)如何消除网上购物顾客的疑虑。
进行网上购物的消费者对网上购买家电多持比较谨慎的态度,主要原因是家用电器大都价值不菲,网络上并不能直观地感受电器的特性,还是眼见为实更让人放心。针对这一问题,苏宁电器网上商城花巨资打造了3D展示板块,但是目前还只有少量的货品有三维展示,大部分商品只有一张展示图而已。这样的展示也有十分大的弊病,近年来,一些零售网站的网页越来越复杂,比如三维显示的新技术的加入,大大减慢了网页载入的速度,网页的稳定性也降低,难免会流失一定的用户。最直观的应该是视频展示,可以用摄像机把新品的展示录下来,在线播放,这样电器的色泽、大小、功能可以一览无余,用户也可以放心购买。而这恐怕正是苏宁B2C改善用户体验的当务之急。
(2)网上购物后退货问题的解决。
网上支付的安全性虽然得到了较高的保障,但退货仍是难题。按照苏宁的规定,除非有质量问题,否则不予退货,这也就意味着如果顾客仅是对电器的大小色泽不甚满意的话将无法退货。
(3)付款方式的多样性变化。
家电一般属于价值比较高的产品,而中国70%的用户习惯货到付款,如果付款方式不能改进,也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用户网上购物的欲望。虽然苏宁希望线上线下所吸引的客户人群不同,但是随着实体店面的密度越来越大,对于消费人群的覆盖度大为增加。要想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那么如何提供更具“差异化”的服务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完善。虽然苏宁希望线上线下所吸引的客户人群不同,但是随着实体店面的密度越来越大,对于消费人群的覆盖度大为增加。要想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那么如何提供更具“差异化”的服务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完善。
5 结语
苏宁电器的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企业信息化越来越来系统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来深,先从最简单的客户服务档案电子化到发展为各个不同的信息化系统,实行SAP/ERP系统集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为一体,最大限度的资源整合和提高效率,使得整个企业更加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受地域和时空限制,协调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目标,从而达到提高客户满意度、控制经营成本、缩短物料制造的供应时间、加速存活周转率、提高经营效率的目的,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多方面拓展企业信息化,独立经营网上商城,使得销售渠道更加多元化,更能减少库存成本和产品的流动,不断创造利润,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鸿.ERP原理、实施、设计[M].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崔本顺.由苏宁入津看家电连锁[J].中国经济信息,2003,(4).
[4]邱麦平.苏宁电器不断创新中提高单店效益分析研究[J].现代家电,2008,(08).
[5]许彩国.苏宁电器从粗犷化生存到精致化发展[J].市场营销导刊,2008,(03).
[6]Bettis R A,HittM A,The New Competitive Landscap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5,(16):7-19.
[7]Lee H L,So K,Tang C.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sharing in a two- level supply chain[J].Management Science,2000,46(5):626-643.
[8]Chopra Sunil,Meindl Peter,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y,Planning and Operation[M].Prentice Hall,2000.
[关键词] 信息化 企业资源计划 模型
一、引言
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正在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着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生存和竞争环境。加入WTO之后,我国钢铁企业正直接地、全面地面对国际市场的全方位竞争。形势要求我们加快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及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管理方式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推进钢铁企业信息化,是钢铁行业自身提高竞争力、适应新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内在需要,是钢铁企业适应国际环境、融入全球经济的战略选择。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新浪潮正在给中国钢铁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深刻变革。
二、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背景
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际先进钢铁业就开始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到九十年代,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企业运行不可缺的支柱。目前,电子商务的建设、信息系统的应用扩大到与客户、供应商之间的应用,甚至同业之间的应用整合。
目前,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实现了企业信息化在第一阶段的目标。钢铁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在全国的工业领域里,处在了领先地位。钢铁企业一般都根据“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先后实施完成了ERP(Enterisd Resourcg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项目及产销资讯系统、资金管理系统、网络协同办公系统(OA)、资产设备管理系统(EAM)、人力资源(HR)、绩效管理系统、项目管理(PM)系统、物流运输管理系统、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及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等信息化项目,为规范内部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问题的提出
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引入管理流程并改造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管理创新;建立一个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融为一体的计算机支持的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作为支撑企业运营的信息平台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使管理更加透明、业务流程更加顺畅,业务活动更加高效。
但是,如何把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有效地连接起来,降低销售和采购成本,最终达到“管理高度集中、产销高度衔接、数据高度一致、信息高度安全”的目的,就需要钢铁企业制定适合自己企业本身情况的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案。
四、钢铁企业信息化规划模型构建
1.企业信息化规划模型
根据钢铁企业的特点,结合企业信息化需求和发展趋势,特提出企业信息化规划模型,如图所示。
2.企业信息化规划模型说明
(1)设计思路:主要从安全性、拓展性和整合性三个方面考虑
①安全性:通过内部门户和外部门户的设立,严格区分内外部用户的登陆入口。用户通过外部门户访问,内部的分子公司通过内部门户访问系统。
②拓展性:从功能的设计上,兼顾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使用要求。不严格区分内外部用户的工作界面,通过完善的权限管理,控制内外部用户的使用深度。在业务发生调整或者外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将目前部分内部的功能开放给外部用户使用。
③整合性:系统建立之初,就应把企业的整个营销体系,完整的纳入到同一个电子商务平台上。企业公司通过整体的电子商务平台对自身的用户的服务。一开始就实现了服务窗口统一,客户信息统一,平台管理统一。
(2)模型说明
企业信息化规划模型分为“四个层次”,至下而上分别是基础硬件及网络环境层、以ERP为主的内部信息化层、以供应链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应用层、公司宣传网站宣传层。
①基础硬件及网络环境层,是整个企业信息化规划模型的基础设施。包括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所有基于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
②内部信息化层,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主。它包括企业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制造执行系统(MES)、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以及决策支持系统等。
③电子商务应用层,以供应链为基础。这是目前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它主要包括供应商门户、招投标管理平台、客户电子订购系统、现货交易平台等。
供应商门户:外部供应商门户是企业供应商访问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入口。外部供应商门户起到了统一企业互联网形象,建立企业网上采购服务手段,屏蔽外部用户的非正常访问等作用。企业通过该供应商门户,同供应商进行网上业务协同,就采购业务要求进行协商、确认;供应商可通过网上申请注册、信息维护等,根据身份验证及相应权限,可及时了解企业的采购公告信息,并可查询货物到达、质量验收、合同付款等情况。
招投标管理平台:实现的功能有招标管理功能、投标管理功能、开标管理和统计分析。招标管理功能包括招标计划管理,招标项目管理。投标管理功能有项目投标人管理,标书购买费用登记,招标书答疑,投票书登记,截标管理等。开标管理包括评标专家管理,评标管理,合同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包括招标费用统计分析,招标项目分类统计。
客户电子订购系统:提供客户从互联网执行下单作业,下单作业分为使用型录下单或根据订购历史草约进行连续订购,并且提供充分信息提供客户及分公司查询下单的处理进展。客户如果对于所需的产品并未包含在型录之中,则可以利用「产品询问功能,将所需产品的规格填入Web的产品询问功能画面,进行询问作业,然后在询问接受之后正式执行订购下单。客户对于模糊或不清晰的订货需求,可先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发出预约,由客服中心根据客户所在地等情况,将客户需求反馈给相应的负责部门,对询单生产能力等加以确认,与客户之间交互讨论,询单最终可转化为订单。
现货交易系统:主要是面向外部用户的现货交易网上平台。提供注册会员从互联网上直接购买企业所的产品资源。交易方式分为现货挂牌交易、现货拍卖、现货投标三种方式,客户进入三种不同的卖场后按照相应规则进行交易活动,系统根据交易结果自动在后台生成相应的现货合同,然后按正常合同执行流程完成整个交易。现货交易和钢材配送信息化平台必须能提供灵活的交易模式,以满足客户不同需求,提升整个电子商务平台的潜在价值。
④企业宣传层:主要是体现企业文化、宣传企业形象和与国际社会快速信息沟通的企业门户网站。实现的功能有公司介绍、产品介绍、新闻、论坛等,以及提供电子商务网站、招投标网站、内部办公自动化(OA)等的链接。
五、信息化规划模型的意义
本模型的意义在于帮助我国钢铁企业构建一个安全的、信息共享的、可支撑企业业务运作的信息系统平台。通过实施市场分析、客户分析、财务分析、质量分析、绩效分析等,促进企业战略研究和决策支持的信息化;有效连接电子商务和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系统,降低销售和采购成本,最终实现管理高度集中、产销高度衔接、数据高度一致、信息高度安全。
参考文献:
[1]钢铁企业信息化及其技术发展[J].中国钢铁业,2004年9期
[2]陆毅: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下一轮挑战[J].微型机与应用, 2007,26(3):56~57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咨询 问题 对策
企业信息化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企业协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在推动和实现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诸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产品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信息化产品供应商与用户间的信息不对称越来越严重。博弈中,用户的弱势地位越来越突显,致使企业信息化非理性因素增加,风险加大,信息化规划、实施和运行的效率与效能下降。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用户对咨询介入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然而,在现阶段,企业信息化咨询业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从信息化咨询服务市场规模上看,国内咨询业还很弱小,市场运作不够规范;从咨询的内容、效果和用户的满意度看,国内信息化咨询服务还属于低水平运作阶段,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制约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一、国内企业信息化咨询问题所在
1.信息化咨询市场发育不全
在我国,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开始孕育,并在近几年呈现增长态势,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同时伴随而来的,是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的不规范和发育不全也日益突显。缺少运营规则是制约信息化咨询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信息化咨询究竟是属于商业服务业还是属于信息服务业,国家工商部门尚没有明确界定;国家统计系统也没有建立一套准确的、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新闻媒体对咨询业的报道也含糊不清。以上这些因素使得信息化咨询业至今没有自己的行业组织,没有自己的运营规则,没有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与职业操守。也正是由于整个行业没有运营规则,企业的利益缺乏有效的保障,同样企业也缺乏责任约束与道德约束。在这种情况之下,市场进入缺乏准入机制,信息化咨询顾问没有权威、规范的职业资格要求,投机行为、短期行为和恶性竞争时有发生。许多咨询公司的服务不规范,缺乏专业理论和经验基础,没有成型的咨询体系,没有咨询案例数据库,动态信息源不够,不能为用户企业提供严谨、详实、规范的文体表达,导致信息化咨询企业缺乏企业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这样就使咨询企业难以持续发展。
2.第三方咨询缺位和咨询的主体异化
按照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提供商主体的不同,可以将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进一步分为三类:(1)系统集成、信息化产品和解决方案供应商自己提供咨询服务的市场;(2)与系统集成、信息化产品和解决方案供应商结成销售关系的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的市场;(3)第三方咨询服务的市场。
目前,前两个细分市场仍占压倒性的优势和市场份额,并存在很多问题。在第一个市场上,用户企业与信息化提供商是直接的甲方乙方关系,由于缺乏第三方,双方利益冲突常常出现且无法调停,在没有第三方帮助沟通、调解的情况下,因双方常常对项目是否完工、成功与否等问题认识不同而产生纠纷,也可能使乙方套牢在一个项目中难以自拔。
在第二个市场上,表面看,信息化提供商与咨询服务商优势互补,携手为甲方服务。但是,由于咨询服务商实际上是信息化提供商的商,利益驱动决定了他们共同作为乙方与甲方的合作关系,第一个市场的弊病仍然是不可避免的。这不仅仍然使用户企业得不到优质、诚信的咨询服务,也不利于我国整个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的健康发展,最终将反过来影响信息化提供商与咨询服务商自身的发展。
在第三个市场上,存在着学院派咨询和咨询公司自主提供中立、第三方咨询服务两种形式。学院派咨询服务,最明显的优势是理论和思想的沉淀。但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咨询方案尽管很系统,但缺乏有效的操作性;二是缺少真正咨询公司必备的组织体系和人力体系。
我国的第三方咨询公司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和国外的大型咨询公司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咨询公司缺乏具有多学科知识融合背景的咨询专家,缺乏企业信息化及企业管理理论和经验基础,咨询服务不规范,缺乏成功案例积累,没有咨询案例数据库,缺乏企业品牌,本土优势仅局限于中低端业务上等。总之,是缺乏核心竞争力。另外,具有强大实力的公司较少,大多数都是以政府信息部门或企业管理协会为依托而成立的公司,主要是国有或集体性质的企业,注册资本大约30万元人民币。目前,中国的民营咨询企业发展很快,但他们的力量较弱,注册资本一般为10万元人民币,多属于初创型,短期内还很难形成规模,这些第三方咨询企业还主要采用合伙制经营,靠咨询“精英”队伍扩大来不断发展,这样不易形成产业规模,也难以成为上市公司从而进入资本市场运作,制约了咨询企业的壮大发展。目前的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仍由系统集成、软件和解决方案供应商自己提供咨询服务和与系统集成、软件和解决方案供应商结成销售关系的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占压倒性的优势和市场份额,第三方咨询还难以向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不能发挥主导作用。第三方咨询缺位或不能发挥主导作用是一种市场发育不全的表现,会给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3.咨询服务低水平运作
目前在我国,信息化咨询介入仍处于低水平运作阶段,很难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全程信息化咨询服务。咨询公司的服务不规范。没有成型的咨询体系,没有咨询案例数据库,并且动态信息资源不够,不能向用户提供严谨、详实、规范的表达信息。咨询需求方明显的感觉就是产品没有档次。在咨询过程之中双方的不信任和在时间、费用、咨询目标等方面的背离,使得咨询的成功性大大的降低。在信息化建设中如何选择咨询服务、咨询什么内容已成为困扰用户企业的又一难题。
另外,企业信息化咨询业务大部分还仅限于管理信息化咨询这一局部咨询服务范围。虽然,管理信息化咨询是对企业管理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系统改造,主要涉及企业管理模式设计、业务流程重组、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设计与管理软件系统的实施应用,最后还要帮助企业利用信息建立绩效分析与监控体系等等,但这些还不是企业信息化的全部。国内专门从事管理信息化咨询业务的公司还不够多,大部分是管理咨询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中的管理咨询部在从事这方面业务,他们是中国管理咨询业的主力。这些咨询公司为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但是由于专业背景的制约,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造成市场空间狭窄,且只限于国内中低端服务,难以满足用户不断怎成增长的需求。
一些企业信息化咨询公司对企业信息化含义理解以偏盖全,尤其是一些由管理咨询业务转而作企业信息化咨询业务的公司、顾问或软件商往往夸大管理信息化的作用,甚至把管理信息化说成企业信息化的全部,制定的企业信息化规划不是服从于企业的目标,反而过于强调信息化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变革,要求企业的目标屈从于信息化目标;一些咨询公司理论脱离实际,新名词、新概念一大堆,却不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架构、基础数据建设;一些咨询公司为了眼前的利益,承接不能完成的咨询项目,匆忙组成临时项目组,项目管理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到位,咨询周期又短,咨询结果难以令人满意;还有一些企业信息化咨询公司,各方面作得都挺规范,也很到位,但对咨询资源缺乏有效积累,对用户缺乏说服力,令用户疑心重重,也难以让用户信服。
由于本土多数企业信息化咨询限于有限的经验积淀,尚没有形成与国际大咨询公司相抗衡的实力,造成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信息化咨询业务集中在中低端。这也与我们许多本土企业信息化咨询企业自身的定位策略有关。本土咨询公司将自己定位为中低端业务上生存的小公司,考虑到咨询公司很大的经营成本都在人力资源的成本上,很多公司在规模扩张上十分谨慎,研究人员和咨询顾问较少,业务承接和拓展能力较弱,缺少高端及海外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开拓魄力和能力。
4.缺乏对咨询介入绩效度量
由于咨询服务所提供的是一种无形、动态的知识产品,而用户支付的咨询费用则是有形的、静态的。而咨询介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缺乏度量手段,使人们对信息化咨询介入的价值产生疑惑。用户寻找高质量的信息化咨询服务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企业信息化项目的风险和降低投资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效率和效能。这是信息化咨询介入的价值体现。信息化咨询服务的质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决定:(1)信息化项目风险降低,对信息化项目绩效影响;(2)信息系统本身质量,与企业切合度和对外接口(3)知识转移。
信息化项目风险是否降低直接决定了咨询介入是否有效;对信息化项目绩效影响则涉及到如何度量信息化规划、实施、应用与利用,计算并解释财务赢利指标,度量和报告咨询介入的非财务性收益。信息系统本身质量,与企业切合度和对外接口说明了咨询活动是否正确实施。知识转移是要看用户学到了什么。在不规范的市场运作下,加上信息不对称,又缺乏度量依据,信息化咨询介入的质量如雾里看花,不仅用户说不请,咨询方也难以解释清楚。增加了用户对咨询介入效果的困惑和不信任。
服务效率也难以指标量化和测定。在信息化咨询服务中,一个方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为企业所利用其实不仅企业没法把握,就连咨询公司也模棱两可。其根本原因不仅在于服务时间不充分,更在于服务者和客户之间的知识领域差异和信息不对称。
5.企业信息化用户对咨询介入缺乏正确认识
总体来看,虽然用户企业绝大部分已意识到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需要咨询介入,但重视程度仍然不足,或对咨询介入心存疑虑。用户企业对咨询介入的价值认识不清,往往认为咨询介入会增加信息化项目的投入,千方百计压缩咨询费开支。一般,国际上信息化询费支出占信息化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大体在三分之一左右,而我国信息化询费支出占信息化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却远远低于这个数字。
6.信息化咨询人才匮乏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多学科知识融合的领域,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要求很高。目前,造成信息化咨询服务低水平运作的关键原因就是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信息化咨询人才极度匮乏,这也是困扰信息化咨询服务商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多学科领域、多专业融合背景下的信息化咨询人才应具有工业工程、企业和工商管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这类人才应该是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要有一定的企业管理实践和项目管理经验,他们应该熟悉企业内部业务和流程,了解用户企业所从事领域的技术和工艺发展特点,能站在全局的角度结合企业特点审视企业信息化,能将息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紧密结合,能将息技术技术和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相结合。企业信息化咨询缺少的是高端的复合型人才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的专业教育复合而成的一种人才,在掌握至少两个专业领域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不同的专业知识有机地相互渗透、互补、衔接而达到融合,实现互为所用。这样的人才才是复合型人才,也正是企业信息化咨询希缺的高层次人才。
二、对策和建议
规范信息化咨询市场,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度,引导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沿着健康轨道发育成长,大力培育第三方咨询市场,促进其良性发育。
建立行业准入制度(机制),适当提高进入门槛,建立和完善企业信息化咨询顾问职业资格制度。
开展信息化咨询介入绩效度量研究,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咨询介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信息化咨询质量评估和监管机制。
转变用户企业观念,正确认识咨询介入的作用和地位,发掘咨询介入的价值。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前言: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深入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的环境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企业中的产品随之也产生了新的问题。由于不同系统软件产生的某些信息的互通性相对较差,因此查找其正确的数据则变得越来越难。所以,产品信息的管理已经成为其提高生产效率的最为关键性问题。而进一步寻找到企业的合理发展途径也是其企业发展管理的核心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的特点
(一)企业的管理与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行业会有不同的人才与不同的技术随之而来。每一个企业的领导者都会将创新列为其重要的显现结果。对于管理来说,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管理方法与经验,但是其管理的结果却是千差万别的。
(二)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个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实施是要经过一个复杂的组织与管理变革的过程。只有通过大量的员工参与才能使员工进一步了解并且明白企业的改革,进而鼓励员工经常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想法来促进其变革的进程。若想使得员工全部都参加变革,管理员则需积极调动并且尽快深入到信息管理中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
(三)全球化的企业战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如今信息技术也发展迅猛。随着其发展的目标越来越清晰,传统的时空观念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相对来说,企业的竞争已经不会再是单一的某个区域内部而是已然扩展并进入到全球化的舞台当中。企业战略目标的全球化与企业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是建立在全球范围之内的资源配置以及寻找市场与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基础之上的。
二、企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发展过快导致信息化变动频繁
在企业发展中,某企业发展过快将导致其信息化的需求量变动过于频繁。然而,对于业务发展过快的中小企业来说,整个业务发展情况会倾向于“朝令夕改”方向。而其信息化的需求刚刚出现不久,甚至还未得到任何的推广便会原来的需求而得到进一步升华。
(二)企业信息化人才的缺乏
对于各中小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人力,最缺乏的就是人才。因为在某些正在发展的中小企业内部,其对于吸纳人才并没有准确的方法。因此无法更好的且过多的吸引信息化专业的人才。
(三)企业不规范的业务
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的中小企业,由于其业务没有较严肃的规定。因此其内部的分工便较为松散毫无规矩可言。对于企业内部业务的不规范性则导致了其信息化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而相对于其模式而言,一些信息化基础并不是很好的企业,则相对于其他的企业来说更具有挑战性。
(四)在信息化方面企业的投入资金压力过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小企业的关键则在于发展。由于各大企业中的竞争压力过大,则导致企业将有限的资金全部投入在市场研发方面。为此,信息化则常常处于一种“零投入”初始状态。
三、解决企业信息化的基本途径
(一)规划信息化建设
无论在何种简单与复杂的系统下,每个系统中都会存在着“快波”和“慢波”两个影响因子。在这其中,“快波”的作用时间短但是其效果大;相反的,“慢波”则是作用的时间长却作用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然而,在这复杂的系统过程中,这两种因子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过程中,还应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其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做一次完整的规划。如此一来,便可以使得企业在完整的信息化管理当中去实现信息的快速有效收集。以此来为企业的发展规划提供更加有利的信息。
(二)应加大力度培养信息化管理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企业的内部员工应该加大力度挖掘并进行培养。应该使得企业内部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熟悉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模式,可以使其尽快的加入到信息化管理中来。而且,应该在不同时期对一些不同的员工进行不同程度的培训。同时应该强调培养员工的创新思想,使员工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并完成其创新生产。然后便要加强对企业外部的人才的吸入。因为随着企业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其需求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不断提高。如此一来,企业如果在再内部人员还无法满足的情况下便要将企业外部的人员吸纳进来,以此借助外来人才的才能来提升企业内部人才的自身工作能力。最后便应该加强合理的企业考核制,以便更好的留住人才而帮助公司服务,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利益。
(三)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对于各企业来说是一项重要工具和手段。而中小企业的首选则是财务管理,没有财务管理就无法推进其企业的信息化工作的推进。而现代企业中,首先会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进行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其次会建立起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并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最后则是积极地向企业的业务与财务的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当中,应自觉处理好引进以及自主开发之间的关系才是整个企业的关键所在。
(四)在信息化方面进行其扩展性原则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属于一个长期的缓慢过程。也可以是经过不断优化以及改进并逐步完善的一个过程。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信息化的建设应该尽量考虑到扩展性的问题。其中,在硬件、软件等各种系统的建设中都应该更加注意到企业今后的发展需求,进而才能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加有序的进行。
结束语:就目前来看,大部分企业的很多活动都不会脱离信息的支持而独立存在。因为在各个企业中,信息系统已经逐渐成为了其企业管理的重要辅助。而这种辅助工具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信息管理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且可以增加社会的市场竞争力。如此一来,便可以为企业的长久发展做出一份贡献并赢得一份光明。
参考文献:
[1]赵宇波.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信息化管理体系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
【关键字】:信息化;战略决策过程;马尔科夫过程;净现值比较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kov equation of the model, using the Markov process to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the net present value comparison, aims to reach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 of information for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process effect.
[ Key words ]: informatization;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process; Markov process; net present value comparison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一、引言
战略管理对企业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战略管理的基础是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战略决策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关键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正在改变着企业许多的经营决策活动。由信息化辅助企业战略决策,提高决策质量是信息化在战略管理应用方面的目标。目前国内将信息化应用于战略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从信息化与战略决策过程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研究还不多,一些研究将信息化作为企业战略,研究其具体构建框架、实施方法、及在不同行业的影响效果;也有少数文献涉及到信息化对战略的影响,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化对广义战略管理的影响,多数是综述和构想类文章,另外,从战略决策过程研究领域看,由于“战略决策”是战略研究与决策研究两个研究领域的交叉渗透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新领域,且多数学者集中于战略决策内容的研究,对战略过程的研究一直比较缺乏,目前尚没有形成完善的研究体系。因此,在既有研究基础上,本文将基于马尔可夫过程描述企业信息化下的战略决策,意在探讨不同的环境下信息化的使用效果对企业战略决策过程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建议。
二、关于战略过程研究
战略决策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方面。首先,是对战略过程的描述问题。如同组织行为学中很多研究一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和维度划分都会导致不同的研究结果。大部分战略决策研究者对战略决策过程是一个连续、多阶段的过程没有异议。自Simon(1960)定义的三阶段论,后人的研究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和扩充,主要的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其中Mintzberg(1976)确定、开发和选择的三阶段论,具有代表性,是多数研究的选择的主要参照。在维度方面,Rajagophalan和国内学者郭立新等先后对战略决策过程使用的自变量和维度问题都做了总结概括,得出战略决策过程一般有六个自变量、中介变量、应变量等,及变量对应的维度。
图1:战略决策过程描述的发展历程示意图
其次,是研究影响战略决策过程的重要因素,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内容也比较丰富和全面,Rajagophalan的综述很具有代表性,郭立新后续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并探索其研究的局限性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建议,综合他们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国内外对战略过程不同研究阶段的研究内容总结见表1。
表1 国内外学者对战略过程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概要
第三,对战略决策速度与弹性的研究,目的提高战略决策的速度和决策的柔性的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快速决策理论、战略柔性理论。Baum&Wally等人的研究表明了快速的战略决策制定和企业的绩效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虽然快速战略决策理论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一些成果,但是目前该理论仅仅是为战略决策提供一个新的方向,尚缺乏相应的决策方法;战略柔性概念虽然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但是目前大部分文献都关注于组织柔性等方面,很少从战略本身进行研究,对于战略决策过程中如何保持战略柔性的研究更是少见,因此,该研究还处于早期的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缺乏可操作的分析及决策模型。
在战略决策过程的研究中,学者使用的方法有案例分析法,观察法、实证法等。战略作为一种组织行为,其决策过程的研究多数是实证法,建立各种模型,并使用不同的数学统计方法;例如,Papadakis 等的案例研究表明当组织处于危机时,决策过程的理性程度和参与决策时各部门合作程度更高,无政治性争论,决策过程速度更快。另外,还有其他学者在研究时采用数学模型,将战略决策过程看做一个动态规划问题或是在原有的SWOT决策矩阵上考虑战略决策过程的动态性,并结合灰色关联决策等方法对战略决策模型进行改良。
本文将战略决策过程看成是马尔科夫链是基于战略决策过程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的事件序列,有分析、制定、实施和变革等阶段。但是,这种描述只体现了战略决策过程中通常观察的行为(事件),没有解释这些行为(事件)的结果,即战略状态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所以一个战略决策过程也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描述战略状态随着时间推移如何变化的战略事件序列。毫无疑问,一个战略状态的改变是由其他战略事件如环境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变革引起的。实际上,战略过程的研究也大量集中于讨论管理者如何通过使用合适的决策过程提高决策质量。因此,将战略决策过程描述为管理者面临不同环境所进行的积极选择和实施,使得企业的战略现状在外部环境的干扰下转换成为新的战略状态是可行的。参考张新武、刘仲英的研究,可以把基于理性假设的战略决策过程可看作一类在当前已知条件下,将来的行为和过去的行为独立的随机过程,这也符合在信息快速更新的条件下,管理者的决策方法。
三、模型建立
定义1行为(bahavior)是企业决策系统对信息化收集的信息的反应,即在信息分析后,决定采用的战略决策。
定义2设,,表示在获取特定的信息下战略决策制定的行为,在单位时间上取得的利润.其中表示企业决策系统的行为集,表示企业获取的信息集,。
定义3,是的后继获取信息,为相应后继战略决策,则定义表示获取新信息的成本。假定持续的时间为,则战略变更带来的收益的净现值就可以写成:
(1)
其中,表示折现率。
情况一:如果信息获取的顺序已知,即信息获取的结果是完全可以预知的,顺序分别为,则收益的净现值就可表示为:
(2)
其中:表示折扣因子,。
情况二:如果信息获取的顺序未知,即信息变化趋势不可完全预测,则设函数表示所有的行为。 表示信息获取的所有可能顺序,表示从初始信息出发的所有变化顺序的概率,假定每个信息的有效持续时间均为,此时的期望净现值为:
(3)
定义6企业在获取信息后,会基于对信息的理解以及企业历史决策路径的知识,则可以在集上建立Markov过程,作为Markov过程的状态描述,它集成了企业对信息的理解,用描述状态之后到下一状态的转移概率,则可对定义5的式(3)修正,将用代替,即,为便于计算,则(3)式可以改写成:
(4)
假设在制定战略时,管理层获取的信息是有时序的,他们往往是获取下一个信息,并作出对应决策,而对全部的信息变化顺序不知。所以讲(4)式改写成如下形式:
(5)
基于式(5)的变形,可以得到以下Markov过程的状态转移方程
(6)
推论4若不连续,为一个有限的状态集,则令表示转变的概率,则,令,表示状态转移到的期望净现值,则式(6)转化为:
(7)
四、不同的外部环境条件下信息化对战略决策过程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会使企业对外部环境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辅助战略决策,假设企业做出正确战略决策的状态为1,企业不做战略决策保持稳定态的状态为0,企业做出错误战略决策的状态为-1。其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
设定相应的和为:
设定,,则,
情况一:环境明朗,信息分析与环境情况拟合良好,即稳定发展型,这情况下信息化很好的辅助了战略决策过程,使得每次做出正确战略决策的概率很大,即在状态1上的概率设定的要很大。这种情况下写出模型的,表示一步转移概率为:
下图显示了在上述参数设置下,随着时间的推进,净现值的变化情况:
图2:稳定发展型(情况一)信息化的净现值变化曲线
由上图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净现值的变化曲线趋于平稳,且该变化曲线是上凸函数,可见信息化所带来的边际利润会递减,可见在后期,信息更新的作用就会趋于稳定。
下面改变参数的值,进行灵敏度分析。下图显示的是改变转移概率,所带来的净现值曲线的变化。
表二:转移概率变化设置表
图3:改变转移概率对净现值的影响
由该图可见,当增加()的概率时,即做出正确战略的概率变大时,信息化所带来利润会变大,可见信息化和战略正确性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且概率越大开始的边际利润也越大,但是从图形上看,收敛的时间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第六阶段到第七阶段。
情况二:环境稳定,信息分析没有大的突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企业将维持原先战略不变,不变的战略概率很大,此时的转移概率是:
图4:环境稳定(情况二)下信息化的净现值变化曲线
由图显示显示可知,在情况二下,信息化是几乎不起作用的,(上图变化明显是放大的效果)。这是因为几乎信息是不更新的,不使用到信息化,这时由于在概率设置中使用的是正确决策和错误决策等概率,由于利润抵消,成本存在的原因,仍然显示净现值是负数,为了探究在什么情况下,会使企业采用信息化,下面对参数设置进行调整,做的变动先是是正确决策的概率大于错误决策的概率,使得信息化处于有效状态,然后对进行调整,下表显示的是调整情况:
表3:情况二下收益参数的设置表:
图5:情况二下不同的收益参数对净现值的影响
由图可以看出,必须要到一定大的值才可能使得净现值显著大于0,即信息化收到效益,这就说明在环境稳定情况下,除非信息化能够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利润,否则企业不会轻易采用信息化,更新战略决策。而这种利润起码要超过原利润的5倍。
情况三:环境多变,得到的信息认知上有较大的分歧,此时战略决策成功的概率变小,波动变大,即转移概率设定在三种状态上要比较平均,此时的转移概率是:
下图显示了在该概率设置下,净现值的变化情况:
图6:环境多变(情况三)下信息化的净现值变化曲线
该图显示,在环境波动的环境下,信息化是有可能产生负收益的,且情况可能恶化。这个纠其原因,第一是做出正确战略的概率没有明显大于做出错误战略的概率,即信息化所产生的引导效果不明显。第二是信息化带来的阶段收益不够大,也无法保证信息化的有效性。如果可以使做出正确战略的概率明显大,即该问题就化为情况一。如果信息化的阶段收益能够足够大,该问题就会化为情况二。
五、结论
本文为信息化对战略决策过程产生的经济影响构建了数学模型,分析了在不同的环境下信息化的净现值变化,针对不同的环境下信息化的使用效果做了分析和提出了建议。但是本文不足之处第一模型仅仅从经济意义上探讨了信息化对战略决策过程的影响,站在完全理性的角度考虑问题,没有考虑其社会意义和文化影响,其次忽略了信息化的解读过程,信息化揭示的环境情况往往会受社会习俗、企业文化,管理者决策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解读的偏差,本文直接认为管理者能够完全不偏差的理解信息化内涵,做出对应战略决策,这种假设是理想化的。因而本文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模型对解释企业信息化在不同环境下的对战略决策过程的影响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参考文献
[] 鹿 盟,李兴森,申爱华. 信息时代的战略管理模式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105-106
[2] 陈 兢,李五四. 研发型企业战略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 30(6):223-225,233
[3] 潘 瑾,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策略[J].决策与信息,2011,(5):234-235.
[4] De Haes,W,Van Grembergen,W. An exploratory study into IT governance implementations and its impact on
business/IT alignment[J]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2009, (2) :123-137
[5] 陈小芳,俞家文.企业战略决策过程中的信息搜集[J].当代经济,2007 ,9:80-81
[6] 金 燕.面向战略管理的信息服务[J].情报科学,2008,26(3):350-353
[7] 王恭哲.动态环境下高技术企业战略决策问题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0.4
[8] Rajagophalan.N, Rasheed.AA, Datta.D. Strategic Decision Processes: Critical Review and Future Direction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3,19(2):349-384
[9] 郭立新,陈传明.国外战略决策过程理论研究述评与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1): 153-158
[0] Said Elbanna, John Child. The influence of decision,environmental and firm characteristics on the rationality ofstrategic decision-making[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7(6):444.
[11] Hough J R, Ogilvie D T. An Empirical test of cognitive style and strategic decision outcome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5(3):417445.
[12] Hiller, Hambrick. Conceptualizing executive hubris:the role of (hyper-)core self-evaluations in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297319.
[13] Daniel P. Forbes. Reconsidering the 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decision comprehensivenes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32(2):361376
[14] Zahra S, Neubaum D, EL Hagrassey G. Competitive analysis 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strategic uncertainty and venture origin[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2,27:128.
[15] George C. Mueller.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and performance:decision process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M].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2000:16.
[16] Atuahene-gima K, LI H. Strategic decision comprehensiveness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outcomes in new technology ventur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4,47:583597.
[17] Ku'aku, Atuahene-gima, Haiyangli. Strategic decision comprehensiveness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outcomes in new technology venture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 2004 , 47(4) , 583-597
[18] 张文慧,张志学,刘雪峰.决策者的认知特征对决策过程及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5,37(3): 373-381.
[19] 卢志平.基于五维度模型的企业信息化战略内涵及其决策过程[J].制造业自动化,2010 ,32(2):131.
[20] Vassilis M. Papadakis,yiannis kaloghirou and maria iatrelli.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from crisis to opportunity[J] .Business Strategy Review,1999(10):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