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雪山风景

雪山风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雪山风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雪山风景

雪山风景范文第1篇

立足于京山的本土文化是公园的建设之本,也是公园特征形成的根本。维持区域范围内的生态完整性,在广泛的景观水平上进行管理,减少生态破坏,确保开发建设的可持续性。公园内植物多样性引发其他生物的多样性,从而达到保护公园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关键词:生态习性生态效益异质性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文峰公园概述

文峰公园位于湖北省京山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寒。文峰公园位于京山县城中心区域,交通便利、商业设施完善,人气较旺,自身的景观资源优势明显,有历史纪念碑、文峰塔、体育馆等独特的人文景观要素,是城中心一处难得的兼备人文纪念、绿色体育运动和休闲活动为一体的生态风景区。

二. 文峰公园建设原则 2.1可持续发展原则 维持区域范围内的生态完整性,在广泛的景观水平上进行管理,减少生态破坏,确保开发建设的可持续性。 2.2生态观原则 坚持以绿地为主,以绿化塑造空间,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场所和景观的底色,利用丰富的植物材料营造丰富的景区景点,充分利用植物的四季相宜的特点,勾画出公园的四季美景。 2.3人性化与参与性原则 公园的活动主体是居民,规划设计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环境与人之间的互动,注重景观的尺度和观者的心理感受,创造人性化活动空间从而提高景观空间的参与性和使用率。 2.4文化性原则 立足于京山的本土文化是公园的建设之本,也是公园特征形成的根本。历史文化、体育运动文化的充分继承和发扬直接关系到公园火力的激发和氛围的形成。 2.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原则公园里体育公园区块,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经营,做到经济、节约的原则,设计手法简洁、大气,同时景区与景点的营造充分考虑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规划空间结构及主要内容充分尊重原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场地的实际情况,对整个地块进行重新梳理和规划设计。研究公园本身的历史文化及周边地块的性质,分析城市主要视线,从城市的宏观角度出发,公园的空间结构为:“一塔一心一带、两园、四轴、十二区、六广场、数节点” 3.1一塔 文峰塔是体现京山文化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游玩的重要风景点,鸟瞰京山县城。 3.2一心 网球馆是公园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网球馆建筑造型新颖,同时建筑立面干净,有力度。场馆与远处的文峰古塔相对,一新一旧、相应成趣。从大空间上使公园空间更加协调,更富有文化意义! 3.3一带 是一条连通新老公园区块的水的纽带。通过水文化把两者有机联系为一体,使公园安静的历史文化区与体育活动区天然过渡。在水带边也设计了一些可以供人停留,可观赏风景的休闲平台等景观空间。使整个公园更加富有灵气。整条水带分为以下几个区域:休闲垂钓区、水上活动区、溪涧湿地区、河塘月色区。公园水系与京山河互相贯通,借助引水工程,从京山河引水到河塘月色,尽量运用原始地势变化来自然分级来保证水系的稳定、流动、干净,形成市区一处集湖、岛、溪流等多种体验的自然水系,极大的丰富了公园的景观态和生态格局,达到山清水秀的艺术效果。

图3-1“一塔一心”空间效果图

具体建设原则如下:

充分利用现状水资源,重新整合沟通,形成蜿蜒曲折,开放自如的生态水系。在加强和京山河景观视线联系的基础上,从京山河引水进入公园,即保证水体的流动性,又可以创造较好的水空间景观。根据公园本来的地势变化,尽量减少大的工程量,设计出多样性的水域空间景观,如生态小岛、溪涧、河流、湖面等。水系天然的成为了公园动静大空间的过渡带,达到虽由人做,宛如天开的良好生态效果。

图3-2“一塔一心一带”区位示意图

“两园”——人文公园和体育公园。

“四轴”——历史纪念轴、文化轴、体育运动轴、网球运动轴。

“十二区“——休闲运动区、竞技运动区、网球公园区、滨水礼仪区、水乡风貌区、城市记忆区、游乐天地、红色京山、文化京山区、坡地森林区、苗圃园艺区、采摘果园区。

“六广场”——塔前广场、文峰广场、网球主题广场、体育主题广场、县史广场、烈士广场。

图3-3“四轴六广场”区位示意图

四、运用生态学提高文峰公园景观的异质性和多样性

在文峰公园建设中,首先保护公园内原有地形和水系。将水系作为生物栖息地,可以改善城市的景观生态,营造优美的城市水面、滨岸景观,满足城市居民亲水需求。其次,注重植物的生态习性与栽植立地条件相一致,这是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基础,也是园林植物发挥生态效益的基础。在建成区绿地中,由于建筑物的影响,形成植物栽植地光照不同,阳光充足的地方选择喜阳树种,阴暗处选择耐阴树种;因建筑施工影响造成土质较差的,应选择生长较粗放、耐贫瘠的树种。

植物群落层次丰富: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绿地景观的设计上,采用立体种植形式,增加绿地层次结构,以提高绿量。如乔木下加栽耐阴的灌木和地被植物,构成上、中、下复层混交人工植物群落,以得到最大生态效益。

图6-1 文峰公园立体种植效果图

文峰公园内立体种植的植物群落如下:

1)一般性组喜树-月桂-小檗银杏-桂花龙柏-木芙蓉-麦冬 枇杷-八仙花-麦冬池杉-胡颓子-黄花苜蓿无患子-栀子花-百花三叶草竹林-杜鹃-紫花苜蓿青桐-杜鹃-马尼拉草青桐-红枫-马蹄筋

2)有体疗功效的组合银杏-胡颓子-石蒜香樟-小叶黄杨-草皮

白玉兰-茶花-金丝桃雪松-十大功劳-麦冬龙柏-红叶李+罗汉松-地柏湿地松-十大功劳-龙柏球+石蒜

3)嗅觉类广玉兰-栀子+腊梅-月季白玉兰+银杏-结香+栀子-十姐妹+红花酢浆草银杏-桂花+含笑-红花酢浆草

4)以竹为主景可用上层斑竹、慈孝竹,中层淡竹、凤尾竹,下层菲白竹、矮生竹,配以马蹄金和红花酢浆草

5)体现春景的植物群落上木:雪松 中木:白玉兰、樱花+西府海棠或紫荆 地被:紫花地丁;上木:垂柳+鹅掌秋或臭椿 中木:女贞+丁香或紫叶桃 下木:榆叶梅+迎春、野蔷薇、锦带花、海洲常山 地被:鸢尾+二月兰或五叶地锦。

6)体现夏景的植物群落上木:圆柏+国槐+合欢 中木:紫叶李+紫薇或石榴—平枝栒子或卫矛 地被玉簪;上木:意大利杨+栾树 中木:小叶女贞+木槿或珍珠梅 下木:月季或美人蕉 地被:石蒜或半枝莲。

7)体现秋景的植物群落上木:老鸦柿或银杏+火炬漆 中木:平枝栒子 地被:阔叶麦冬;上木:水杉+湿地松+鸡爪槭 中木:荚蒾属或山楂+冰生溲疏下木:月季+紫叶小檗或铺地柏。

8)体现冬季景观的植物群落上木:雪松+朴树 中木:腊梅 下木:构骨 地被:铺地柏+书带草;上木:黑松+柽柳+银杏 中木:竹类+火棘 地被:三叶草。

9)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上木:圆柏(侧柏或雪松)+臭椿(或国槐、白玉兰、柽柳、栾树) 中木:大叶黄杨+碧桃+金银木(或紫丁香、紫薇、接骨木) 下木:铺地柏+丰花月季或连翘 地被:鸢尾或麦冬;上木:白皮松(粗榧或洒金扁柏)+银杏(栾树、杜仲、核桃、丁香) 中木:早园竹+海洲常山(珍珠梅、平枝栒子、构骨、黄刺玫) 地被:萱草+早熟禾抗性植物选择。

植物种属多样:文峰公园规划中注重多种多样植物种属的运用。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的综合配置可以丰富植物群落的次;针叶、常绿阔叶、落叶各种植物类型的运用以丰富林相,观叶、观花、观果、干、观形等各种形态的植物的搭配以丰富景观季相,增加美感等。植物多样性引发其他生物的多样性,从而达到保护公园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雪山风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创新创业;消费主义;浮躁之风;积极心理学;思政工作;耦合

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现代社会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已经是不可忽略的时代要求。知识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由破竹之势席卷而来,把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不断创新的时代,也给教育者们提出了一个个创新培育的新课题。

一、消费主义速食文化风行引发的浮躁之风

“浮躁”一词已经变为了繁华社会心态的典型词汇,人们用以描绘社会状态、反映社会问题、表达公众情绪、解释社会运行机制等等。而这不只是发生在社会表征化的反映中,同样也潜伏在大学生群体中。

大学存在着一定的“价值共同体”,原本孕育“知识共同体”的象牙塔内,学生们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来一场思维意识的争辩,亦或是一场价值共同体的头脑风暴都是彰显智慧火花碰撞的沟通方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浮躁,作为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中的社会心理状态推进者表现出近乎普遍而又一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正在逐渐深入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及学业中。

1、症状一:浮躁之风导致对立竿见影效果的过度追捧

2012年曾经有一则“我为自己代言”系列广告大片引起了“80后”、“90后”强烈的共鸣,青年企业家―陈欧,[1]在年轻一代人心中树立了“一切皆有可能”的形象。作为“80后”成功新贵,聚美优品创始人确实给不少想要创新创业的青年群体们树立了高大坚挺的榜样,然而却在聚美3周年的时候,遭遇了“301事件”。之后,在《老友记》中其与眼光锐利的投资教父―徐小平在讨论“301乱局”时,[2]陈欧本人也在反省,是由于当时自己决策的浮躁度而导致想要一种跃进式的发展,才最终衍生了这场不可收拾的残局。

眼下而言,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很热的话题,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开展的《北京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及实践情况调查》结果显示,77.2%的大学生表示对创新创业有兴趣,很有兴趣的占31.0%;有创业实践的占13.4%,有创业计划的占60.2%。大学生创业热的背后,虚火很旺。其中不免有些大学生创业教育脱离实际,不少大学生急功近利,有些将创业想得过于简单,甚至想当然地认为:能筹到钱就算创业成功。在徐小平与陈欧的谈话中有聊到说,有的创业者连“APP”都不知道是什么,就直接跪在天使投资人的面前,要求其为其投资放款开公司。如此急功近利的做项目,自然会被直接拒之门外。当我们看到,成功者一个接一个的跻身成功新贵,做人生的赢家时,不乏很多一腔热血,头脑发热的积极种子选手,破茧而出。但其中大多数往往都心比天高,渴望立竿见影的成就和效果时却缺少脚踏实地的韧性。

2、症状二:浮躁心理质疑谁偷了我的奶酪的恐慌

在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迎来了新一轮的热情高涨。但是这显然是一场新式的竞争模式。从小我们就被灌输,人生如同赛跑,全速前进,否则就会被践踏,于是喊着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带下一代卷入了成绩追逐大战中。进入大学发现身边都是一些头脑聪明的人,而且在学校里好好学习并不能显示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什么地方,于是,那些跑在自己前方的“战友们”,在自己眼中就蜕变成“非合作方”,于是,被泛化式的敌意就质变成带有攻击性质的“恐慌”。

毫无疑问,“95后”大学生群体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总是假设自己基本上信心满满,相信拥有足够以及独当一面的能力。在进入大学生活的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他们渴望得到尊重与爱,也就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认同感,归属感,对于小事情基本上会呈现较敏感的心理表象。所以在有一些创新思维、创业想法的小部分群体中,他们会尝试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有创新意义的做法,但是,在遇到挫折或是失败的情况发生时,他们往往会逃避现实,将失败的后遗症泛化到各个角落里,质疑自己的创造能力,质疑他人的决策和判断,甚至有些一蹶不振,从此逃避到网络世界中不可自拔。这些也表现大学生在思想行为上出现的问题,如功利心较强、抗压抗挫能力差、网络依赖程度高等等,而且这已成为当下大学生群体在创新创业过程呈现出的显性表象。

这种转变是与合作双方的话语需求相关的,又与双方的利益供需相关。在有利资源的相互竞争上,当竞争的烟火席卷每一片通往光明的道路后,合作以及平和的心态不能不受到巨大的挑战,所以礼让三先的优雅失去了于现实之间的联系,竞争在合作的背后形成了大峡谷,仿佛在一瞬间双方变成了对立者。而没有经历过竞争失败的大学生们,有一部分便会一蹶不振,甚至逃避现实,对创新创业的挑战再没法正面直视。

3、症状三:弱势心态蔓延导致自我效能感低下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感,在他的《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指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完成工作的信心和解决问题的信念,是人们对自身是否能完成某一行为的自信程度。[3]

“95后”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认同自我,并渴望在自己所属的小圈子里获得他人认同,以使得自己的“认同感”有可控性。但社会的复杂性,多元化的建构,导致社会曾经约定俗成的文化地图呈现逐渐模糊的状态。独生子女在角色扮演方面亦呈现单一、简单的经验累积。外界的多元化,不需要面对面,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同样可以了解,他们在SNS,QQ,微信的朋友圈各自找到了与自我有共同话语的“同类”,“宅”成了他们“共同价值观”交流的载体。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创业的确是需要真刀真枪地闯出一片天地,大多都是充满艰辛的,创业甚至和艰苦是一对孪生兄弟,并非在虚拟世界中提升自己的归属感便能将创意和设想变成现实,而是需要在现实中不断积累、研判、经历、总结的经验过程。由于在创业过程中总是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在其中隐藏,且预见性又并非呈现显性表象。所以,失败和挫折就会不间断地袭来,如此也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屡败屡战的过程中,呈现由于可控性弱而导致的自我效能感低下,慢慢也就失去了对创新创业的激情和自信,沉浸在不可控因素的鞭笞中,无法摆脱。

二、积极心理学与思政工作的耦合分析

1、主流意识形态干预下,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

有时候浮躁是一种情绪性、盲目性、冲动性相互交织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有很多时候会找不到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得人们从众不择,随波逐流。表现在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路途上所遇到的各种阻碍及困难时的纠结不堪。而这种随波逐流带着浮躁自身的喧嚣和混乱裹挟着时间的风雨一路向前,给容易冲动又不太懂得如何控制自我的大学生们提供了上演多重主题的剧情。如此,便为大学生们价值取向增添了多种不确定性因素,从而为他们在决策选择和价值取向方面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表现在,对于自己在学校生活中满意感和幸福感的不满足,在看书以及学习和与人沟通方面呈现更多的急性子、没有耐心、推动急躁而恶化的泛化式的敌意,而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激情的欲望之舟不断超载,又常常对自己充满着不停的要做很多宏大叙事的事情,从而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对自己充满不太切合实际的高期望,并对自己要求严苛,其背后是大学生个体所隐现出的社会认同感的危机和内在自尊的缺失,大学生群体中呈现越来越慌乱越不自信的气氛。

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的培育主体方是由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组成的,所以,在消费主义风行、浮躁心气儿蔓延的社会情景中,课堂上思政工作者需要做到占领思想高地领域,用隐性课程教育配合德育教育先行的做法,来消除大学生的自我服务偏差。而在班级里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其思想动态,从而找到其价值取向的维度,引导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小事。

2、改善网络“失范”行为,合理调配“互依性”心理

社会心态,一般将其视为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群中的宏观社会心理状态,它包括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我国现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崭新出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社会心态,突出了相关的矛盾和问题。

而不确定的社会心态以及不确定的社会变动发展,为不可控的焦虑心态提供了产生和传播的温床,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带来了人们对于不确定性的深深感受,人人都不是万能的,我们生活在变换莫测的社会情境中,总有一些是我们不熟悉的事件,加之我们个人的知识储备和经验不一定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况,也不可能作出十分肯定的选择,所以混沌和浮躁之心就顺势而生,而由此产生的负面“互依性”心里也欲盖弥彰的忽隐忽现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

大学生面临着创新创业的大趋势所提供的各种富有挑战而有未尝可知的信息源,所有这些都无疑暴露于网络生态之中,其中的不确定性造就了不定向的社会心态,所以在这种不定向的社会心态下可能会产生“网络失范”行为,而在这样的“失范”行为中,学校作为思政教育,影响学生价值观的间接主体方而言,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且争取学校所提供的一些社会实践机会,包括“参与式”管理的直接锻炼机遇,适当调节人际交往的社交圈,能够体验不同方式的工作和生活乐趣从而调配对虚拟世界的依赖心,进而对合作双方的“互依性”心理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使得大学生能够合理的调节相应的人际交往,塑造包容、理解、信任等等一系列的积极心理。

3、凸显正能量宣传,“经营”思政教育的“朋友圈”

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各自吐槽的对象,以期能在空间与时间的交互碰撞中寻觅到从众的牵引,从而建构一个“价值共同体”,则这种具有信息传播、思想宣传、联觉感染力的“价值共同体”便为共同精神神游世界的受众群体建立了一个通识的小圈子,即所谓的―“朋友圈”便浮现出来。

在多元文化价值观相互碰撞的当今社会,互联网中彰显着开放性、共享性的“朋友圈”正在捆绑着一个个的“价值共同体”。所以,建设具有正能量的“朋友圈”显得尤为必要。而学生也更喜爱在网络形成的“后台”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所以,充分布局和占据新媒体平台,整合以及优化各种教育资源配置,协同各方的力量,共筑思政教育价值共同体,让思政教育工作在互联时挥更大的作用。让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政教育的“朋友圈”,便是一种很好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方法。

也许无论作为社会一份子,还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年青一代都应该有一份难得的清醒。也是在泥沙俱下,物欲横流的社会洪潮中,能够从容些,静穆些,务实些,“心要比天高,脚要踏实地”看清自己所需,倾听内心的呼唤,戒躁戒躁,“蹄疾而步稳”,则创新创业之花方能盛开得自信且壮丽。

【注 释】

[1] 百度百科:陈欧,16岁留学新加坡就读南洋理工大学,大学期间曾成功创办在线游戏平台GG-Game。26岁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MBA学位,2009年回国创业,迅速成为中国80后青年的创业榜样.

[2] 百度百科:徐小平,曾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是新东方留学、签证、出国咨询事业的创始人和过来人独立董事.

[3] 班杜拉,缪小春.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5-230.

【参考文献】

[1] 管健.社会表征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对莫斯科维奇《社会表征:社会心理学探索》的解读[J].社会学研究,2009.

[2] 茄学萍.群体认同与集群行为的关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

[3] 谢宇,韩庆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Meta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3.

[4] 周文霞.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

[5] 连榕,杨丽娴.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

[6] 卢钢.对创业能力研究现状探析与未来展望[J].现代商业,2016,03.

[7] 杨红俊.高校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2016,03.

[8] 黄健.大学生网络行为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

雪山风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活动历史;构造属性;伸展;逆冲;走滑;弧-陆碰撞;溆浦―靖州断裂;雪峰造山带

中图分类号:P542;P548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 The Xupu-Jingzhou fault with NNE- to NE-nearly EW-trending stirkes and SE-dipping direction is an important fault in Xuefeng orogenic belt with long-term activity.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and structural attribute of Xupu-Jingzhou fault through fault-related sedimentation, deformation and magmatism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ult experienced several tectonic movements, which are Nanhuan Period extension, Late Silurian Caledonian thrusting, Late Paleozoic extension, Late Middle Triassic Indosinian thrusting, left-lateral slipping-thrusting during Late Triassic-Middle Jurassic, Late Middle Jurassic Early Yanshanian thrusting, Cretaceous extension and Paleogene dextral strike-slipping from early to late; the block in the

west side of Xupu-Jingzhou fault is stronger or with inflexible coupling between different layers, while the block in the east side of Xupu-Jingzhou fault is softer or with weak coupling between different layers; because of the structural difference of the crustal basements, there are more intensive extension, thinning and subsidence under extensional setting, and stronger folding, thrusting and larger uplift under compressional setting, and several granitic magmatism in the east side of Xupu-Jingzhou fault; Xupu-Jingzhou fault is the boundary between Yangtze Block and the southeastern island arc, and is the major fault in the arc-continental collision zone during Wuling (Jinning) movement.

Key words: activity history; tectonic attribute; extension; thrusting; strike-slipping; arc-continental collision; Xupu-Jingzhou fault; Xuefeng orogenic belt

0 引 言

作为江南造山带西段的雪峰造山带是华南构造演化中一个重要的地质单元。前人对其形成演化和构造属性[1-13]、构造变形特征[14-27]、内部中生代盆地特征和成因[28-32]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在造山带结构组成、构造变形与构造隆升的时代等问题上仍存在认识分歧[1,7-8,14,17,20]。溆浦―靖州断裂是雪峰造山带内部一条长期活动的重要断裂。该断裂的构造特征和活动历史与雪峰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雪峰造山带的地质构造特征[22,26-27,31-32]。前人从不同侧面对溆浦―靖州断裂地质特征和活动历史进行论述[16,22,25-27,31-36],但关于其活动历史缺乏系统总结。此外,有研究者将溆浦―靖州断裂一线视为扬子陆块与华夏地块的分界(西南段)[37-38],但关于扬子陆块与华夏地块之间钦杭结合带在湖南境内的走向尚存在茶陵―郴州断裂[39-41]、长沙―浏阳―桃江―城步一线[42]以及南桥―新化―隆回―苗儿山与川口―常宁―双牌两线之间[43]等其他观点,因此,溆浦―靖州断裂的构造属性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将对溆浦―靖州断裂的活动历史进行系统总结,对该断裂的构造属性进行新的探讨,以期促进雪峰造山带构造特征和演化研究。

1 区域地质概况

雪峰造山带及其内部构造线自南至北由NNE向渐转为EW向,呈NW向凸出弧形展布。造山带西北以慈利―保靖断裂为界,与石门―桑植复向斜相邻,东南与湘中盆地和醴陵断隆带相接(图1)。带内主要出露新元古代冷家溪群、板溪群、南华系―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少量上古生界,并有中生代洞庭盆地、沅麻盆地、溆浦盆地、靖州盆地等叠覆其上。雪峰造山带及边缘自西北往东南依次发育倾向SE的慈利―保靖、怀化―沅陵、溆浦―靖州断裂以及倾向NW的通道―安化、城步―新化断裂等以逆冲为主的大断裂。在洞庭盆地西南部,雪峰造山带可进一步分为西北部的武陵断弯褶皱带和东南部的雪峰基底拆离带(图1)[30]。

雪峰造山带出露地层自早至晚有冷家溪群、板溪群、南华系、震旦系、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下三叠统、上三叠统―中侏罗统、白垩系―古近系等。冷家溪群为活动陆缘碎屑沉积;板溪群―南华系为裂谷盆地火山-碎屑沉积;震旦系―下奥陶统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陆源碎屑和碳酸盐、硅质沉积;中奥陶统―志留系为前陆盆地碳酸盐和砂、泥质沉积;泥盆系―下三叠统为陆表海碳酸盐、陆源碎屑夹硅质沉积;上三叠统―中侏罗统为陆相挤压类前陆盆地碎屑沉积;白垩系―古近系为陆相断陷盆地碎屑沉积[26]。

雪峰造山带及东缘发育大量早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印支期、早燕山期)花岗岩,均分布于溆浦―靖州断裂以东;断裂以西无花岗岩发育(图1)。雪峰造山带经历了武陵(晋宁)、加里东、印支、早燕山等几次主要构造运动,分别造成板溪群与冷家溪群、上古生界与前泥盆系、上三叠统(或侏罗系)与上古生界、白垩系与侏罗系(或前白垩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此外,南华系与板溪群之间存在局部沉积间断或不整合,一般认为这是雪峰运动伸展造成的块体旋转和差异升降所致[44-45]。

2 构造特征

溆浦―靖州断裂实为由多条次级断裂组成的断裂带[33]。该断裂位于雪峰山西侧,南段溆浦―靖州一线呈NNE走向,北段溆浦―安化―益阳则呈NE―近EW向弧形偏转。其为一切穿地壳并深达地幔的大断裂,壳内低速层在断裂东面发育而在西面不发育,沿断裂莫霍面落差为1 km[42]。

溆浦―靖州断裂发生过逆冲、走滑、伸展等多期活动,现地表特征主要表现为一倾向SE的逆断裂,局部表现为正断裂或兼具走滑运动分量。

在溆浦西南面的店上一带,溆浦―靖州断裂(店上断裂)主要表现为倾向SE的正断裂(图2),属继承先期逆冲断裂产生伸展活动的结果,且伸展活动至少存在晚古生代和白垩纪等2期,其中晚期伸展活动造成西侧岩门寨组与东侧跳马涧组―佘田桥组断裂接触[26]。

往南至洪江―团河一段,溆浦―靖州断裂地表形迹清楚。断裂造成东侧的长安组向西逆冲于南沱组之上。在古楼坳东面,断裂由东倾的多条韧性剪切带和断夹块组成叠瓦状构造(图3)。韧性剪切带呈NNE向延伸,宽15~150 m,剪切面理倾向东,倾角为60°~65°;局部因后期脆性叠加而呈韧脆性变形。剪切带中岩石发育有流状构造、剪切鞘褶皱、S-C组构、拉伸线理、σ碎斑系、亚颗粒、波状消光等韧性变形构造。根据地层重复效应及断裂带内的剪切褶皱、S-C组构、σ碎斑系等指向构造分析,断裂主要表现为逆冲运动。此外,局部剪切面理上发育有由绢云母定向排列组成的生长线理,其向南侧伏,侧伏角为70°,反映出断裂还具有一定的左行平移分量。断裂带中断夹块(围岩)由长安组组成,变形构造主要有褶皱、劈理及强劈理化带、次级断裂、挤压石香肠等。

再往南至古楼坳南约500 m公路边,见挤压剪切形成的片化带,带宽约10 m,两侧被浮土所掩,带内岩石为灰绿色板岩,层理S0产状为30°∠40°。剪切面理S1的主体产状为120°∠60°左右。尚见板劈理弯曲形成的小褶皱,其位态指示后期(很可能为白垩纪)的伸展滑动。

在南部靖州一带,靖州盆地两侧或内部发育多条NE向断裂,可能属NNE向溆浦―靖州基底断裂的表层发散或派生断裂[25]。盆地西缘断裂运动性质有左行走滑和西倾逆冲;盆地东缘发育走向NE、倾向SE的逆断裂,东侧寒武系往西逆冲于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等不同层位地层之上。

3 活动历史

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对构造变形特征及断裂相关的沉积作用和盆地成因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溆浦―靖州断裂自早至晚经历了南华纪伸展、志留纪晚期加里东运动中逆冲、晚古生代伸展、中三叠世晚期印支运动中逆冲、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左行走滑-逆冲、中侏罗世晚期早燕山运动中逆冲、白垩纪伸展、古近纪右行走滑等多期构造活动。

3.1 南华纪伸展活动及对裂谷盆地的控制

南华纪区域构造背景为裂谷盆地[45-46]。在此背景下,洪江一带溆浦―靖州断裂在早南华世长安期产生了强烈伸展活动[36],造成断裂两侧沉积物组成和厚度相差悬殊(图4)。断裂以西沉积(长安组)厚约200 m,底部为厚约25 m的含砾板岩,上部为厚约175 m的板岩;断裂以东长安组厚度超过3 000 m,下部为含砾杂砂岩夹含砾板岩、板岩等,中部为绢云母板岩夹少量粉砂岩-细砂岩,上部为含砾板岩、粉砂岩、含砾杂砂岩。

3.2 志留纪晚期加里东运动中逆冲活动

在区域上,雪峰造山带及其东侧地区加里东运动可分为两幕,即奥陶纪末―志留纪初的北流运动和志留纪后期的广西运动,其分别形成了早志留世和志留纪末―泥盆纪初两期后碰撞花岗质岩浆活动[47-50]。城步―新化断裂以东经历了北流运动和广西运动两期变形及早、晚两期花岗质岩浆活动,而断裂以西仅经历广西运动变形及晚期花岗质岩浆活动(北流运动中为前陆盆地)[50]。溆浦―靖州断裂位于城步―新化断裂以西,志留纪后期发生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构造变形。

加里东运动中溆浦―靖州断裂发生NWW向脆韧性逆冲,并构成雪峰逆冲推覆构造的根带与中带之分界(图5)。无论雪峰造山带南段还是中段,溆浦―靖州断裂以东的根带均遭受强烈挤压,前泥盆纪地层中板劈理极为发育,而断裂以西的中带挤压相对较弱,前泥盆系中劈理不发育或发育程度很低[26-27]。在雪峰造山带中段怀化北面泸溪一带,断裂以西印支构造层(石炭系―下三叠统)与加里东构造层(震旦系―寒武系)之间不整合面上、下岩层产状相近,反映了断裂以西加里东运动变形较弱[26]。

3.3 晚古生代伸展活动及对湘中盆地的控制

晚古生代断裂产生伸展活动,构成湘中盆地的西边界。在雪峰造山带中段店上一带,紧邻断裂东侧出露有跳马涧组、棋梓桥组和佘田桥组等,而在断裂西侧约3 km外即为上石炭统大埔组与前泥盆系角度不整合接触,缺失泥盆系―下石炭统大套地层(图2、6)。这一差异清楚揭示出溆浦―靖州断裂在晚古生代产生显著伸展活动,导致其东侧沉降,中泥盆世开始即接受沉积,而西侧相对抬升,至晚石炭世才没入水下接受沉积。雪峰造山带南段具同样构造格局,断裂西侧靖州等地上古生界底部为大埔组,而断裂东侧通道一带残留有中泥盆世跳马涧组[26]。

3.4 中三叠世晚期印支运动中逆冲活动

在区域上,受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NE向接合带控制[43]或两陆块的继发性陆内俯冲汇聚控制[51],中三叠世后期的印支运动在雪峰造山带东部及其东南侧的湘中―湘东南地区表现出强烈的NW―NWW向挤压和陆内挤压造山特征[26-27,52-53],并由此引发了晚三叠世地壳重熔型花岗质岩浆活动[54-55]。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扬子陆块及其以南各地块向北运移与中朝板块碰撞[56]而形成SN向挤压,NNE向溆浦―靖州断裂在SN向挤压下产生左行斜向逆冲[16],古楼坳东面逆冲剪切带即兼左行平移。中侏罗世构造体制发生转变,受古太平洋板块(或伊泽奈崎板块)俯冲的影响,华南地区受NWW向强挤压[57-58],溆浦―靖州断裂发生逆冲活动。溆浦―靖州断裂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左行走滑-逆冲及中侏罗世的逆冲活动控制并形成了断裂西侧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沅麻盆地和靖州盆地等两个类前陆盆地的发育[16,32]。

以靖州盆地为例,由于东南侧溆浦―靖州断裂的持续逆冲,盆区向斜变形持续加强和发展,导致自盆地西北边缘和东南边缘向盆地中央泸阳组岩层产状逐渐变缓(图7)[32]。

3.6 中侏罗世晚期早燕山运动中逆冲活动

中侏罗世晚期发生早燕山运动,构造背景与中侏罗世早、中期相近,即受古太平洋板块(或伊泽奈崎板块)俯冲的影响而具NWW向挤压[57-58],但挤压与变形强度更大,导致地壳整体的大幅抬升和先期类前陆盆地的封闭,同时形成区域NNE向褶皱和逆冲断裂[26-27]。溆浦―靖州断裂也发生更强烈的挤压、逆冲活动,致使其西侧的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沅麻盆地、靖州盆地抬升和封闭。

值得指出的是,印支运动―早燕山运动的早中生代构造运动中,溆浦―靖州断裂以东的挤压变形也相对断裂以西更强烈[26-27]。早中生代断裂以东具有更强的逆冲、褶皱等挤压变形和更大规模的抬升,导致溆浦―靖州断裂以东晚古生代沉积作用自中泥盆世开始且沉积厚度大,但现今上古生界几无保存,而断裂以西晚古生代相对隆起,沉积作用自晚石炭世开始且沉积厚度小,现今上古生界却大量出露。

3.7 白垩纪伸展活动及对断陷盆地的控制

白垩纪进入区域大规模伸展构造体制,其中早白垩世为区域NW―SE向伸展[59-60]。溆浦―靖州断裂产生拉张和正滑活动,于断裂东侧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溆浦断陷盆地和安江小型断陷盆地,同时造成店上一带西侧岩门寨组与东侧跳马涧组―佘田桥组的断裂接触(图2)。

3.8 古近纪右行走滑

古近纪中晚期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31,59],亚洲东部形成一系列的右行走滑断裂[61],雪峰造山带南段―中段也处于NNE向右行走滑变形场中,如溆浦―靖州断裂东侧的NNE向武阳―五团断裂将三叠纪瓦屋塘岩体右行错移约4 km[27],通道―江口断裂将黄茅园岩体右行错移近3 km[26]。溆浦―靖州断裂同样产生右行走滑,并在靖州盆地派生NEE向挤压而于侏罗系形成NE向和NWW向共轭节理[25],在沅麻盆地派生NE向挤压并形成卷入白垩系及先期地层的NW向褶皱、NW向逆断裂、NEE―NE向左行走滑(或兼逆冲)断裂、NNE向右行走滑断裂、NEE向与NNE向共轭剪节理等[60]。

4 构造属性

4.1 不同强度和地壳结构构造块体的边界

溆浦―靖州断裂是不同力学性质和地壳结构组成构造块体的边界,壳内低速层仅于断裂东侧发育[42]即为直接证据。

断裂活动历史表明新元古代中后期(长安期)至早燕山期,溆浦―靖州断裂两侧构造块体一直显示出不同的力学强度或地壳结构组成,断裂以西块体相对强硬或不同壳层具刚性焊合,断裂以东块体相对软弱或不同壳层之间焊合较弱。因此,无论在伸展还是挤压构造事件中,两侧块体均具迥然不同的构造表现。在长安期和晚古生代区域伸展成盆过程中,断裂以东强烈伸展、减薄、沉降,而断裂以西则相对稳定或相对抬升。在加里东运动中,断裂以东强烈挤压、收缩,而断裂以西挤压作用较弱。在早中生代构造运动中,断裂以东变形强烈,逆冲作用及构造抬升显著,而断裂以西变形微弱,构造抬升幅度不大;变形强度和抬升幅度的差异还直接导致断裂西侧形成靖州盆地和沅麻盆地2个类前陆盆地。断裂以西因刚性强而无花岗质岩浆活动;而断裂以东因壳层软弱或不同壳层之间易于拆离,在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和早燕山运动中产生强烈的剪切滑脱、块体叠置和增厚,从而诱发强烈的加里东期、印支期和早燕山期强过铝质花岗质岩浆活动。

4.2 武陵期弧-陆碰撞带

尽管溆浦―靖州一段因后期沉积覆盖而未见武陵期沉积与岩浆岩发育,但基于上述断裂两侧块体构造性质的显著差异并结合其他区域地质资料,仍可初步判断溆浦―靖州断裂为武陵期扬子陆块与东南缘岛弧之间的分界断裂,是武陵运动中扬子陆块与东南侧岛弧(本文暂称之为“雪峰弧”)的弧-陆碰撞带,对应于弧后盆地的关闭位置,而非部分研究者所认为的扬子陆块与华夏地块的分界(西南段)[37-38]。主要地质依据有:

(1)溆浦―靖州断裂往南进入广西,被称为三江断裂,而三江断裂带上或东侧发育峒马岩体、寨滚岩体、本洞岩体等820 Ma至约835 Ma武陵期岛弧花岗岩[11]。从现地表走向来看,溆浦―靖州断裂往东的延伸线大体沿湘中益阳、湘东平江(图1)和赣北九岭岩体北侧经过,沿该线发育浏阳文家市弧后小洋盆蛇绿混杂岩[62];该线以南发育以九岭岩体为代表的大量820~835 Ma武陵期岛弧花岗岩[11]以及(823±6)Ma形成于岛弧环境的益阳科马提质玄武岩(MgO含量高)[63]。此外,湖南目前自北面岳阳往南至衡阳川口的武陵期沉积均厘定为冷家溪群,构造上应跨扬子陆块、弧后盆地、雪峰弧乃至古华南洋等多个构造单元。因此,冷家溪群沉积层序及岩性组成特征在横向上的变化及在不同构造单元的差异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

(2)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基底时代、武陵期构造-岩相单元配置、区域构造线走向变化以及南华纪―早古生代沉积环境差异等多方面证据支持钦杭结合带湖南段的西北和东南边界分别为浏阳―城步汇聚带(沿文家市―新化―隆回―苗儿山一线)和川口―双牌汇聚带(沿萍乡―川口―常宁―双牌一线)[43]。

(3)对城步新元古代火山岩、花岗岩以及区域资料的研究表明,新元古代中期雪峰造山带及其东南缘经历了由陆缘盆地阶段(年龄为835~872 Ma)岛弧岩浆作用阶段(820~835 Ma)(东侧城步地区为弧前盆地)弧-陆(主)碰撞阶段(810~820 Ma)后碰撞阶段(800~810 Ma)(城步地区形成新的岛弧)裂谷盆地阶段(800 Ma后)的完整构造演化过程[11]。这一过程表明城步以西地区属于扬子陆块东南缘弧盆系,因此,位于城步以西的溆浦―靖州断裂不可能是扬子陆块与华夏地块的分界。

(4)溆浦―靖州断裂北端近EW向段及其向东延长线上的湘东北连云山地区是湖南武陵运动挤压、剪切最强烈的变形带[14],同时自NW向SE,板溪群(高涧群)与冷家溪群之间接触关系由高角度不整合转变为低角度不整合,再转变为平行不整合[64],暗示溆浦―靖州断裂为弧-陆碰撞带主断裂。

5 结 语

(1)溆浦―靖州断裂自早至晚经历了南华纪伸展、志留纪晚期加里东运动中逆冲、晚古生代伸展、中三叠世晚期印支运动中逆冲、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左行走滑-逆冲、中侏罗世晚期早燕山运动中逆冲、白垩纪伸展、古近纪右行走滑等多期构造活动。

(2)溆浦―靖州断裂以西块体相对断裂以东块体刚性程度更高,导致断裂以东地区在伸展或挤压构造事件中更易于伸展减薄或变形增厚,且断裂以东花岗质岩浆活动强烈,而断裂以西花岗岩不发育。

(3)溆浦―靖州断裂为扬子陆块与东南缘岛弧之间的分界断裂,是武陵运动中扬子陆块与东南侧岛弧的弧-陆碰撞带内主断裂。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郭令智,施央申,马瑞士.华南大地构造格架和地壳演化[C]∥中国地质学会.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109-116.

GUO Ling-zhi,SHI Yang-shen,MA Rui-shi.Geotectonic Framework and Evolution of South China[C]∥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The Geological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Beijing: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1980:109-116.

[2] 郭令智,施央申,马瑞士,等.中国东南部地体构造的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20(4):732-739.

GUO Ling-zhi,SHI Yang-shen,MA Rui-shi,et al.Tectonostratigraphic Terranes of Southeast China[J].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1984,20(4):732-739.

[3] 王鸿祯,杨巍然,刘本培.华南地区古大陆边缘构造史[M].武汉: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1986.

WANG Hong-zhen,YANG Wei-ran,LIU Ben-pei.Tectonic History of the Ancient Continental Margins of South China[M].Wuhan:Wuhan Geological Institute Press,1986.

[4] 水 涛.中国东南大陆基底构造格局[J].中国科学:B辑,1987(4):414-422.

SHUI Tao.Tectonic Framework of Basement in Southeast China Continental Area[J].Science in China:Series B,1987(4):414-422.

[5] 许靖华,孙 枢,李继亮.是华南造山带而不是华南地台[J].中国科学:B辑,1987(10):1107-1115.

XU Jing-hua,SUN Shu,LI Ji-liang.Huanan Alps,Not South China Platform[J].Science in China:Series B,1987(10):1107-1115.

[6] 陈海泓,孙 枢,李继亮,等.雪峰山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初探[J].地质科学,1993,28(3):201-210.

CHEN Hai-hong,SUN Shu,LI Ji-liang,et al.A Preliminary Study on Tectonics of the Xuefeng Mountains,Western Hunan[J].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1993,28(3):201-210.

[7] 马文璞,丘元禧,何丰盛.江南隆起上的下古生界缺失带:华南加里东前陆褶冲带的标志[J].现代地质,1995,9(3):320-324.

MA Wen-pu,QIU Yuan-xi,HE Feng-sheng.Lower Palaeozoic Omission Zone in Jiangnan Uplift:A Sign of Caledonian Foreland Fold Thrust Belt[J].Geoscience,1995,9(3):320-324.

[8] 丘元禧,张渝昌,马文璞.雪峰山陆内造山带的构造特征与演化[J].高校地质学报,1998,4(4):432-443.

QIU Yuan-xi,ZHANG Yu-chang,MA Wen-pu.Tectonics and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Xuefeng Intra-continental Orogene,South China[J].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1998,4(4):432-443.

[9] 殷鸿福,吴顺宝,杜远生,等.华南是特提斯多岛洋体系的一部分[J].地球科学,1999,24(1):1-12.

YIN Hong-fu,WU Shun-bao,DU Yuan-sheng,et al.South China Defined as Part of Tethyan Archipelagic Ocean System[J].Earth Science,1999,24(1):1-12.

[10] 杨明桂,黄水保,楼法生,等.中国东南陆区岩石圈结构与大规模成矿作用[J].中国地质,2009,36(3):528-543.

YANG Ming-gui,HUANG Shui-bao,LOU Fa-sheng,et al.Lithospheric Structure and Large-scale Metallogenic Process in Southeast China Continental Area[J].Geology in China,2009,36(3):528-543.

[11] 柏道远,贾宝华,刘 伟,等.湖南城步火成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对江南造山带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的约束[J].地质学报,2010,84(12):1715-1726.

BAI Dao-yuan,JIA Bao-hua,LIU Wei,et al.Zircon SHRIMP U-Pb Dating of the Igneous Rocks from Chengbu,Hunan:Constraint on the Neoproter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Jiangnan Orogenic Belt[J].Acta Geologica Sinica,2010,84(12):1715-1726.

[12] 柏道远,贾宝华,钟 响,等.雪峰造山带新元古代构造演化框架[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1,31(3):78-87.

BAI Dao-yuan,JIA Bao-hua,ZHONG Xiang,et al.Neoproter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Xuefeng Orogenic Zone in Hunan[J].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2011,31(3):78-87.

[13] 王自强,高林志,丁孝忠,等.“江南造山带”变质基底形成的构造环境及演化特征[J].地质论评,2012,58(3):401-413.

WANG Zi-qiang,GAO Lin-zhi,DING Xiao-zhong,et al.Tectonic Environment of the Metamorphosed Basement in the Jiangnan Orogen and Its Evolutional Features[J].Geological Review,2012,58(3):401-413.

[14] 贾宝华.湖南雪峰隆起区构造变形研究[J].中国区域地质,1994(1):65-71.

JIA Bao-hua.Tectonic Deformation of the Xuefeng Uplift Area in Hunan[J].Regional Geology of China,1994(1):65-71.

[15] 杨绍祥.湘西花桥―大江口地区推覆构造特征[J].中国区域地质,2000,19(2):113-119.

YANG Shao-xiang.Thrusting Structures in Huaqiao-Dajiangkou Area,Western Hunan[J].Regional Geology of China,2000,19(2):113-119.

[16] WANG Y J,ZHANG Y H,FAN W M,et al.Structural Signatures and 40Ar/39Ar Geochronology of the Indosinian Xuefengshan Tectonic Belt,South China Block[J].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2005,27(6):985-998.

[17] 丁道桂,郭彤楼,刘运黎,等.对江南―雪峰带构造属性的讨论[J].地质通报,2007,26(7):801-809.

DING Dao-gui,GUO Tong-lou,LIU Yun-li,et al.Structural Attribute of the Jiangnan-Xuefengshan Belt,China:A Discussion[J].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2007,26(7):801-809.

[18] 金 宠,李三忠,王岳军,等.雪峰山陆内复合构造系统印支―燕山期构造穿时递进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30(5):598-607

JIN Chong,LI San-zhong,WANG Yue-jun,et al.Diachronous and Progressive Deformation During the Indosinian-Yanshanian Movements of the Xuefeng Mountain in Intracontinental Composite Tectonic System[J].Oil and Gas Geology,2009,30(5):598-607.

[19] 李三忠,王 涛,金 宠,等.雪峰山基底隆升带及其邻区印支期陆内构造特征与成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41(1):93-105.

LI San-zhong,WANG Tao,JIN Chong,et al.Features and Causes of Indosinian Intracontinental Structures in the Xuefengshan Precambrian Basement and Its Neighboring Regions[J].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arth Science Edition,2011,41(1):93-105.

[20] 张 进,马宗晋,陈必河,等.雪峰山中段古生代变形的特征及意义:以绥宁―靖州―天柱―新晃剖面为例[J].地质通报,2010,29(1):44-57.

ZHANG Jin,MA Zong-jin,CHEN Bi-he,et al.Palaeozoic Deform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ntral Xuefeng Mt.and Implication:A Case Study on the Suining-Jingzhou-Tianzhu-Xinhuang Section,China[J].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2010,29(1):44-57.

[21] 胡召齐,朱 光,张必龙,等.雪峰隆起北部加里东事件的K-Ar年代学研究[J].地质论评,2010,56(4):490-500.

HU Shao-qi,ZHU Guang,ZHANG Bi-long,et al.K-Ar Geochronology of the Caledonian Event in the Xuefeng Uplift[J].Geological Review,2010,56(4):490-500.

[22] 陈世悦,李 聪,张鹏飞,等.江南―雪峰地区加里东期和印支期不整合分布规律[J].中国地质,2011,38(5):1212-1219.

CHEN Shi-yue,LI Cong,ZHANG Peng-fei,et al.The Unconformable Distribution of Caledonian and Indosinian Strata in Jiangnan-Xuefeng Area[J].Geology in China,2011,38(5):1212-1219.

[23] 汤双立,颜丹平,汪昌亮,等.华南雪峰山薄皮-厚皮构造转换过程:来自桑植―安化剖面的证据[J].现代地质,2011,25(1):22-30.

TANG Shuang-li,YAN Dan-ping,WANG Chang-liang,et al.Deformational Process from Thick-skinned to Thin-skinned Thrust in Xuefeng Mountain,South China:Evidence from Sangzhi-Anhua Tectonic Section[J].Geoscience,2011,25(1):22-30.

[24] 汪昌亮,颜丹平,张 冰,等.雪峰山西部中生代厚皮逆冲推覆构造样式与变形特征研究[J].现代地质,2011,25(6):1021-1031.

WANG Chang-liang,YAN Dan-ping,ZHANG Bing,et al.Structural Style and Deform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ick-skinned Thrust Belt in the Western Xuefeng Mountain[J].Geoscience,2011,25(6):1021-1031.

[25] 柏道远,钟 响,贾朋远,等.雪峰造山带靖州盆地断裂构造及其形成背景探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3,37(2):173-183.

BAI Dao-yuan,ZHONG Xiang,JIA Peng-yuan,et al.Faults in the Jinzhou Basin and Their Tectonic Settings[J].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2013,37(2):173-183.

[26] 柏道远,熊 雄,杨 俊,等.雪峰造山带中段地质构造特征[J].中国地质,2014,41(2):399-418.

BAI Dao-yuan,XIONG Xiong,YANG Jun,et al.Geologic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Xuefeng Orogen [J].Geology in China,2014,41(2):399-418.

[27] 柏道远,钟 响,贾朋远,等.雪峰造山带南段构造变形研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4,38(3):512-529.

BAI Dao-yuan,ZHONG Xiang,JIA Peng-yuan,et al.Study on the De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Xuefeng Orogenic Belt[J].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2014,38(3):512-529.

[28] 范小林.雪峰山系―沅麻盆地地质结构及找油意义[J].石油实验地质,1996,18(1):64-70.

FAN Xiao-lin.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Xuefeng Mountains-Yuanma Basin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Oil Exploration[J].Experimental Petroleum Geology,1996,18(1):64-70.

[29] 郑贵州.沅麻盆地白垩系地层层序及盆地演化[J].湖南地质,1998,17(2):91-95.

ZHENG Gui-zhou.Cretaceous Stratigraphic Sequence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Yuanling-Mayang Basin[J].Hunan Geology,1998,17(2):91-95.

[30] 丁道桂,刘光祥,吕俊祥,等.扬子板块海相中古生界盆地的递进变形改造[J].地质通报,2007,26(9):1178-1188.

DING Dao-gui,LIU Guang-xiang,LU Jun-xiang,et al.Progressive Deformation of Middle Paleozoic Marine Basins in the Yangtze Plate,China[J].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2007,26(9):1178-1188.

[31] 张 进,马宗晋,杨 健,等.雪峰山西麓中生代盆地属性及构造意义[J].地质学报,2010,84(5):631-650.

ZHANG Jin,MA Zong-jin,YANG Jian,et al.The Attributes of the Mesozoic Basins Along the Western Foothill of Xuefengshan Mt.and Its Tectonic Sigificance[J].Acta Geologica Sinica,2010,84(5):631-650.

[32] 柏道远,钟 响,贾朋远,等.雪峰造山带南段靖州盆地成因性质及形成背景[J].中国地质,2013,40(4):1079-1091.

BAI Dao-yuan,ZHONG Xiang,JIA Peng-yuan,et al.Nature,Origin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Jingzhou Basin in the South Segment of Xuefeng Orogen [J].Geology in China,2013,40(4):1079-1091.

[33] 刘 庆.湘黔桂边区溆浦―三江断裂带平移运动的初步研究[J].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86(2):1-11.

LIU Qing.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the Xupu-Sanjiang Fault Zone in the Border Region of Hunan-Guizhou-Guangxi Provinces[J].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1986(2):1-11.

[34] 梁新权,郭定良.湖南深部构造活化及其浅部响应[J].地质科学,2002,37(3):332-342.

LIANG Xin-quan,GUO Ding-liang.Deep Tectonic Activation and Its Shallow Response in Hunan Province[J].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2002,37(3):332-342.

[35] 杨奎锋,杨坤光,马昌前.雪峰山安化―溆浦断裂带变形特征及ESR定年[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4,28(3):263-269.

YANG Kui-feng,YANG Kun-guang,MA Chang-qian.Defro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SR Dating of Anhua-Xupu Fault Belt in the Xuefeng Mountains,Hunan[J].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2004,28(3):263-269.

[36] 柏道远.湘西南震旦纪长安期沉积相变与构造环境分析[J].湖南地质,2001,20(1):5-8.

BAI Dao-yuan.Analyzing the Facies Change of Sedimentary Facies and the Structural Environment in the Changan Stage of Sinian Period in South-western Hunan[J].Hunan Geology,2001,20(1):5-8.

[37] 傅昭仁,李紫金,郑大瑜.湘赣边区NNE向走滑造山带构造发展样式[J].地学前缘,1999,6(4):263-272.

FU Zhao-ren,LI Zi-jin,ZHENG Da-yu.Structural Pattern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NNE-trending Strike-slip Orogenic Belt in the Border Region of Hunan and Jiangxi Provinces[J].Earth Science Frontiers,1999,6(4):263-272.

[38] 张国伟,郭安林,王岳军,等.中国华南大陆构造与问题[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43(10):1553-1582.

ZHANG Guo-wei,GUO An-lin,WANG Yue-jun,et al.Tectonics of South China Continent and Its Implications[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3,43(10):1553-1582.

[39] 洪大卫,谢锡林,张季生.试析杭州―诸广山―花山高εNd值花岗岩带的地质意义[J].地质通报,2002,21(6):348-354.

HONG Da-wei,XIE Xi-lin,ZHANG Ji-sheng.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Hangzhou-Zhuguangshan-Huashan High-εNd Granite Belt[J].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2002,21(6):348-354.

[40] 王光杰,滕吉文,张中杰.中国华南大陆及陆缘地带的大地构造基本格局[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0,15(3):25-43.

WANG Guang-jie,TENG Ji-wen,ZHANG Zhong-jie.The Continental Structure Pattern of South China and Its Marginal Regions[J].Progress in Geophysics,2000,15(3):25-43.

[41] 郝 义,李三忠,金 宠,等.湘赣桂地区加里东期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0,34(2):166-180.

HAO Yi,LI San-zhong,JIN Chong,et al.Caledonian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in Hunan-Jiangxi-Guangxi Provinces[J].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2010,34(2):166-180.

[42] 饶家荣,王纪恒,曹一中.湖南深部构造[J].湖南地质,1993(增1):1-100.

RAO Jia-rong,WANG Ji-heng,CAO Yi-zhong.Deep Structure in Hunan[J].Hunan Geology,1993(S1):1-100.

[43] 柏道远,贾宝华,钟 响.湘中南晋宁期和加里东期构造线走向变化成因[J].地质力学学报,2012,18(2):165-177.

BAI Dao-yuan,JIA Bao-hua,ZHONG Xiang.Potential Genesis of the Trending Changes of Jinning Period and Caledonian Structural Lineaments in Middle-southern Hunan[J].Journal of Geomechanics,2012,18(2):165-177.

[44] 张世红,蒋干清,董 进,等.华南板溪群五强溪组SHRIMP 锆石U-Pb年代学新结果及其构造地层意义[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38(12):1496-1503.

ZHANG Shi-hong,JIANG Gan-qing,DONG Jin,et al.New Zircon SHRIMP U-Pb Dating of Wuqiangxi Formation of Banxi Group in South China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8,38(12):1496-1503.

[45] 王 剑,潘桂棠.中国南方古大陆研究进展与问题评述[J].沉积学报,2009,27(5):818-825.

WANG Jian,PAN Gui-tang.Neoproterozoic South China Palaeocontinents:An Overview[J].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09,27(5):818-825.

[46] 柏道远,周 亮,王先辉,等.湘东南南华系―寒武系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对华南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构造背景的制约[J].地质学报,2007,81(6):755-771.

BAI Dao-yuan,ZHOU Liang,WANG Xian-hui,et al.Geochemistry of Nanhuaan-Cambrian Sandstones in Southeastern Hunan,and Its Constraints on Neoproterozoic-Early Paleozoic Tectonic Setting of South China[J].Acta Geologica Sinica,2007,81(6):755-771.

[47] 柏道远,钟 响,贾朋远,等.南岭西段加里东期苗儿山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4,33(3):407-423.

BAI Dao-yuan,ZHONG Xiang,JIA Peng-yuan,et al.Zircon SHRIMP U-Pb Dating and Geochemistry of Caledonian Miaoershan Pluton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Nanling Mountains and Their Tectonic Significances[J].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2014,33(3):407-423.

[48] 柏道远,陈必河,钟 响,等.湘西南兰蓉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J].资源调查与环境,2014,35(2):95-105.

BAI Dao-yuan,CHEN Bi-he,ZHONG Xiang,et al.SHRIMP U-Pb Zircon Dating,Geochemical Features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Lanrong Pluton in Southwestern Hunan Province[J].Resources Survey and Environment,2014,35(2):95-105.

[49] 柏道远,钟 响,贾朋远,等.南岭西段加里东期越城岭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构造背景[J].地球化学,2015,44(1):27-42.

BAI Dao-yuan,ZHONG Xiang,JIA Peng-yuan,et al.The Zirocn SHRIMP U-Pb Dating,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Caledonian Yuechengling Pluton in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Nanling Mountains[J].Geochimica,2015,44(1):27-42.

[50] 柏道远,钟 响,贾朋远,等.雪峰造山带及邻区构造变形和构造演化研究新进展[J].华南地质与矿产,2015,31(4):321-343.

BAI Dao-yuan,ZHONG Xiang,JIA Peng-yuan,et al.Progresses in the Deformations and Tectonic Evolutions of the Xuefeng Orogenic Belt and Its Adjacent Areas[J].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South China,2015,31(4):321-343.

[51] 柏道远,贾宝华,钟 响,等.湘东南印支运动变形特征研究[J].地质论评,2012,58(1):19-29.

BAI Dao-yuan,JIA Bao-hua,ZHONG Xiang,et al.Study on the Deformation of Indosinian Movement in Southeastern Hunan[J].Geological Review,2012,58(1):19-29.

[52] 柏道远,邹宾微,赵龙辉,等.湘东太湖逆冲推覆构造基本特征研究[J].中国地质,2009,36(1):53-64.

BAI Dao-yuan,ZOU Bin-wei,ZHAO Long-hui,et al.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ihu Thrust System in Eastern Hunan[J].Geology in China,2009,36(1):53-64.

[53] 张义平,张 进,陈必河,等.湖南白马山复式花岗岩基年代学及对区域构造变形时间的约束[J].地质学报,2015,89(1):1-17.

ZHANG Yi-ping,ZHANG Jin,CHEN Bi-he,et al.Geochronology of Baimashan Granitic Composite Basholith of Hunan Province and Its Constraints on the Timing of Regional Deformation[J].Acta Geologica Sinica,2015,89(1):1-17.

[54] 柏道远,陈必河,钟 响,等.湘西南印支期五团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背景[J].中国地质,2014,41(6):2002-2018.

BAI Dao-yuan,CHEN Bi-he,ZHONG Xiang,et al.Zircon SHRIMP U-Pb Age,Geochemistry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Indosinian Wutuan Pluton in Southwestern Hunan Province [J].Geology in China,2014,41(6):2002-2018.

[55] 柏道远,钟 响,贾朋远,等.湘中印支期关帝庙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4,34(4):92-104.

BAI Dao-yuan,ZHONG Xiang,JIA Peng-yuan,et al.Geochemistry and Petrogenesis of the Indosinian Guandimiao Granitic Pluton in Central Hunan[J].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2014,34(4):92-104.

[56] 万天丰,朱 鸿.中国大陆及邻区中生代―新生代大地构造与环境变迁[J].现代地质,2002,16(2):107-118.

WAN Tian-feng,ZHU Hong.Tectonics and Environment Change of Meso-Cenozoic in China Continent and Its Adjacent Areas[J].Geoscience,2002,16(2):107-118.

[57] 张岳桥,徐先兵,贾 东,等.华南早中生代从印支期碰撞构造体系向燕山期俯冲构造体系转换的形变记录[J].地学前缘,2009,16(1):234-247.

ZHANG Yue-qiao,XU Xian-bing,JIA Dong,et al.Deformation Record of the Change from Indosinian Collision-related Tectonic System to Yanshanian Subduction-related Tectonic System in South China During the Early Mesozoic[J].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9,16(1):234-247.

[58] 徐先兵,张岳桥,贾 东,等.华南早中生代大地构造过程[J].中国地质,2009,36(3):573-593.

XU Xian-bing,ZHANG Yue-qiao,JIA Dong,et al.Early Mesozoic Geotectonic Processes in South China[J].Geology in China,2009,36(3):573-593.

[59] 张岳桥,董树文,李建华,等.华南中生代大地构造研究新进展[J].地球学报,2012,33(3):257-279.

ZHANG Yue-qiao,DONG Shu-wen,LI Jian-hua,et al.The New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Mesozoic Tectonics of South China [J].Acta Geoscientica Sinica,2012,33(3):257-279.

[60] 柏道远,姜 文,钟 响,等.湘西沅麻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区域地质背景[J].中国地质,2015,42(6):1851-1875.

BAI Dao-yuan,JIANG Wen,ZHONG Xiang,et al.Mesozoic-Cenozoic Structural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Yuanling-Mayang Basin and Regional Tectonic Setting[J].Geology in China,2015,42(6):1851-1875.

[61] GILDER S A,LELOUP P H,COURTILLOT V,et al.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ancheng-Lujiang (Tan-Lu) Fault via Middle Triassic to Early Cenozoic Paleomagnetic Data[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999,104(B7):15365-15390.

[62] 贾宝华,彭和求,唐晓珊,等.湘东北文家市蛇绿混杂岩带的发现及意义[J].现代地质,2004,18(2):229-236.

JIA Bao-hua,PENG He-qiu,TANG Xiao-shan,et al.Discovery of the Wenjiashi Ophiolitic Melange Belt in Northeastern Hunan and Its Implications[J].Geoscience,2004,18(2):229-236.

[63] 周金城,王孝磊,邱检生.江南造山带形成过程中若干新元古代地质事件[J].高校地质学报,2009,15(4):453-459.

ZHOU Jin-cheng,WANG Xiao-lei,QIU Jian-sheng.Some Neoproterozoic Geological Event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iangnan Orogen[J].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2009,15(4):453-459.

雪山风景范文第4篇

北京:密云水库 龙庆峡风景区 十渡风景区 十三陵水库 雁栖湖旅游区

天津:盘山风景区

河北:白洋淀风景区 平泉辽河源风景区

山西:庞泉沟风景区

山东:蓬莱阁旅游区

内蒙古:呼伦湖风景区 天鹅湖风景区 达里湖度假村

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区 喀纳斯湖风景区 博斯腾湖风景区

:雅鲁藏布大峡谷 神湖纳木错 雅砻河风景区

青海:青海湖风景区

甘肃:敦煌月牙泉

湖北:武汉市东湖风景区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 巴东神农溪旅游区

陕西:翠华山风景区

湖南:洞庭湖风景区

安徽:巢湖风景名胜区 升金湖风景区

江西:鄱阳湖风景区

福建:泰宁金湖 武夷山风景区

广东:绿湖风景区

广西:七星景区 漓江景区 柳州龙潭风景区 大瑶山风景区

云南:滇池风景区 洱海风景区 抚仙湖风景区 泸沽湖风景区

黑龙江:镜泊湖风景区 五大连池风景区 丰林风景区 兴凯湖风景区

吉林:松花湖风景区 长白山天池

辽宁:本溪水洞风景区

贵州:黄果树瀑布 红枫湖

重庆:三峡风景区

四川:都江堰景区 二滩国家森林公园 九寨沟风景区 黄龙风景名胜区 四姑娘山

河南:焦作云台山 三门峡甘山 黄河小浪底

浙江:千岛湖风景区 楠溪江风景区 杭州西湖 富春江风景区 溪口风景区 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

江苏:太湖风景名胜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区 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 连云港花果山

以下是几位读者朋友们为我们写来的旅游的感想,生动而有趣。如果你也有许多的旅游生活,不妨把它们写出来,告诉我们及我们的读者,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感动和乐趣。

在旅游中寻找心跳的感觉

如果你是安居乐业的,那么在日复一日的平淡的环境中,已很难尝试那种久违的心跳的感觉。长此以往,心脏将会变得不再年轻、不再充满活力。但我发现,在涉险旅游中可以寻找到那种久违的心跳的感觉,尤其是雪山攀登旅游运动。我可以向你推荐四座有惊无险的雪山供选择。玉珠峰,位于青海格尔木南160公里的昆仑山口以东10公里,是昆仑山的最高峰。雪宝顶,是岷山的最高峰。慕士塔格峰,为东帕米尔高原三大高峰之一。卓奥友峰,北侧在定日县境内。如果你能胜利完成这四座雪山登顶的任务,那么,你离冲刺珠峰只不过是早晚的事了。

北京 李华

黄山,苍松丹崖锁恋情

黄山不仅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留给世人最幸福、最心酸、最热血沸腾也是最伤心欲绝的,当数那些峭崖绝险处的锁心索!在这座名山,还流传着许多美妙动人抑或哀怨神伤的爱情故事,既给黄山染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也为游客增添了想象的翅膀。锁心索分布在黄山各峰顶,以黄山三大主峰居多,而尤以天都峰为最。这可能是因为"天都峰 "最为险峻的缘故,而其必经之地"鲫鱼背"又是天都峰上的险中之险,"两箱直削,下临无底",真是"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也许正是这种艰险、这种磨难,使得去天都峰锁"同心锁"才真正具有爱情忠贞、永志不忘的意义!

安徽 刘巍

极品万泉河

雪山风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画;“四王”绘画;明清文人;山水画;风景美学

中图分类号:J201文献标识码:A

Aesthetic Conception of Chinese Literati Landscape Painting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Viewed from "Four Master Wangs" Creation

ZHANG Dan

一、“四王”画派的时代背景和风格特征

“四王”是中国明清之交的重要绘画流派,其成员为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三个太仓人,一个常熟人,都生长生活于今天江南苏州周边的几个县市。四人互相有着师友、亲缘关系,且风格相承,他们在绘画审美的追求上有着共同的价值标准。“四王”又是生长在清初的中国明清时期最为正统的文人山水画流派,他们的绘画反映了那个时期的文人审美需求。

作为处于朝代更迭、社会转型时期的文人画派,社会演变时期的士人心态在他们的身上有所表现,尤以老一代画家王时敏、王鉴为甚:二人均不仕新朝,归隐田园以画自娱,作画的思想略有保守却代表着当时上层旧文人思想的主流;后一代画家王与王原祁成长于清,都因本派的名声鹊起而成为宫庭画师并因此入仕。“四王”模古开新,集前者大成并加以提炼,笔墨承载了更深的内涵,他们创造的山水画新风非常符合当时人群的审美意向和心理状态,因此在朝野和画界中都获得极高的尊崇和赞誉。他们所追求的神情意趣,产生了对绘画理法的归纳和对审美规律的应用,创造出了具有抽象审美特征的新山水画风。由此,中国传统山水绘画在明清时期产生了形式结构和审美取向的重大变革,这一探求,也反映了伴随同期风景园林艺术的发展而改变的文人美学观念。

二、以“四王”为代表的明清文人山水绘画发展

(一)明清文人山水画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文人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因士大夫区别于职业画工的绘画精神追求而产生,对文人画家来说,山水画的创作就是一个他们不断参悟自然和生活并自由抒发胸臆的过程。南北朝世风的自由,隋唐诗文的兴盛,宋元社会政治的动荡,随后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在不断刺激、充实、发展着文人山水绘画的内容与意趣,其间迸发出了“畅神”、“卧游”、“逸气”等绘画美学理想。至明清时期,以江南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又有新的思想与审美情感注入到文人绘画中,形成了自明后期直到清末一脉相承的众多文人山水画流派。

明中晚期的很多的画家切身体验到了官吏制度的腐败而退出仕途潜心于绘画创作,寄情于山水之色。由于江南一带远离政治中心,客观上为文人画的发展创造了相对自由轻松的政治环境和富足的经济条件,在这里形成了以苏州为中心的吴门等画派,有更高气韵的文人画也取代了院体画在画坛上的地位。明末董其昌首次提出了“文人之画”的概念,阐释了文人画的独特追求,他在《画旨》中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远接衣钵”

,文人画的价值观在这个时期开始被社会普遍接受,此后文人山水画的发展进入了繁盛期,自明清之交始产生了一批著名的文人画家:“四王”、“四僧”、“扬州八怪”、金陵画派的文人绘画伴随着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变迁同步发展,虽然它们的画存在消极避世且缺少创新的诟病,但朝野统治者在这一时期的大力支持让文人山水画上升到画坛的主导地位,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主流。

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家大多属于诗书画兼修的文人名士,他们致力于宁静风雅、意蕴深远的艺术创作,追求自由适意的精神境界。因这一阶层文人历来以儒学修行为本兼习佛道,明清的山水绘画作品中或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积极自然观表现,或有在隐逸精神的作用下避世独善其身的人文追求――丰富的审美理想融入画面之中,也影响到了中国近代山水画家的审美取向和作画风格。

(二)“四王”在明清文人山水画发展中的代表地位

自宋董源开辟南宗山水,至元四家,又经明朝浙派、吴门画派等,中国文人山水画的精神在传承中不断渐进发展,共同追求着逸然内修的文气和境界,这一理想至明清仍传承有序。“四王”深得其道,成员皆以师法前代传统绘画精华成己艺,并直接受教于董其昌等前辈大师,这也造就了他们共同的风格:四人均工习宋元古风,功力深厚而画面气韵高淡,意境含蓄深远,他们对山水绘画理法总结性的自我表达,确立了新的山水绘画格调。四人在清初名满天下,其后一直被尊为文人绘画的“正统派”。

除了相承的意境追求,在现实的艺术表现中,“四王”的绘画加以己意抒发,创造了具有一定程式化的笔墨和线条表现方式,虽然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保守,但却对推进中国画的现代化进程起了积极的作用。笔墨图式本是绘画表达的语言,较为程式的用笔、设色以及图面布局正是四王不断领悟前人的绘画表现并加以自身提炼总结的创造性成果,是中国文人山水画在明清之际实践经验的结晶,“四王”的笔墨与图式实际上已经赋予了山水绘画于技法意义上的一种很强的可学性、普及性,这种对笔墨的趋于符号化的运用使得画面之物与现实景物已经拉开了更大的距离,丰富了笔墨的表现范畴,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进程中引领了从单纯摹物态向抽象形态变化的革新。

“四王”在当时朝野和画界的重大影响力,以及他们易学的笔墨图式、绘画语言,承载深刻传统内涵又适于时代审美情感的画面表现,都给他们带来了大批的追随者,让他们的山水绘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深入人心,清方薰《山静居画论》记:“海内绘事家,不为石谷(王)牢笼,即为麓台(王原祁)械”。作为当时共识的主流正宗,四王的绘画可以看作明清山水画总体态度的缩影,由四王成员开创领导的娄东画派、虞山画派影响了入清后江南文人画的走向,“传承前派,引领后世”,在朝代更替的历史时期,“四王”在明清文人绘画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四王”绘画中的风景美学理想

(一)山水绘画造景之美

六朝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提出了绘画“六法”,成为后来中国绘画思想、艺术思想的指导原理。其中之一“经营位置”,指的就是中国传统绘画画面布局、造势、成境的原则方法。宗白华先生说:“中国山水画之法,根本上在于以大观小,不从固定角度刻画空间。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大自然的内部节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

对画面布局造景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形式美的问题,然而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意在笔先,绝非仓卒而为,画面因有人的灵魂在内,寄托了人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艺术家的个性。中国山水画的造景艺术,远非西方油画仅仅为寻找合适观看角度的简单构图手法,而是一种传递着气韵生动内涵的精神境界,充满着超于画外的理想追求,已经上升到了美学的范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观“四王”绘画造景,不仅反映着经营位置的基本法则,又有他们源于自我感悟的提炼提升。“四王”成员个人气质修养相类,对画面关系的处理手法趋近,他们的山水画造景不求刻意为之的场景而强调对自然和画理的认知。王原祁在《雨窗漫笔》中对造景作了论述:“作画但须顾气势轮廓,不必求好景,亦不必拒旧稿,若开合起伏得法,轮廓气势已合,则脉络顿挫转折处,天然妙景自出,暗合古法矣。画树亦有章法,成林亦然”

,作画有了正确的认识,便就有了妙景的产生。他也谈到具体的表达:“开合从高至下,宾主历然,有时结聚,有时澹荡,峰回路转,云合水分,俱从此出。起伏由近及远,向背分明,有时高耸,有时平修,欹侧照应,山头、山腹、山足铢两悉称者,谓之用也”。借王原祁的分析,笔者试做进一步归纳,以四人作品中最具共性和代表性的竖幅大场景图轴为例审读画面造景:竖向全景式画面中以多山林丘壑为主体,下端水面,上端云气,顶头留白,通过山石从下到上的转接循序而上,并有植物、建筑点缀其中,章法明朗。如果进行语言上的提炼,“四王”山水就是一种对元以来传统的平稳三段式造景模式的丰富扩充,加入皴点描绘,让多种自然界的风景元素和建筑、人物共生在画面之中;是作者以人的环境主体地位出发,寄景托情,以笔墨线条抒写自然观的直接情感表达。“四王”的山水画仿佛置人于其中,在画面的山林丘壑中因循而观常能发现可供人活动于其中的线路。摹古并在山水环境中加以分析,将自己的

王《虞山枫林图》身心融入自然精神,在自然化的形式中表达主客体相互转换的愉快,以主体性更强的视角进行造景构思成为“四王”山水绘画美学观独特之处(如王《虞山枫林图》),其中具体的造景手法可归纳为对于多种关系的艺术处理:

(1)远近与虚实――竖构图面在顶部有较多留白,用笔用墨近浓远淡,近实远虚,以远山虚化画面空间、推远视觉距离与艺术境界,近、中、远景的层次区分都是通过对比过渡拉大景深,达到景小境远的状态。如画面中段左侧的山脚已经渐消云端,对比着周边体量不一又高低错落的丘壑,虚实之间相互穿插,丰富了空间,升华了意境。

(2)主次与疏密――这一关系在画面的多个造景元素如山石、树木、水面中均有体现,其中以树木变化最为典型:前景树木立于最近的山石之上,相互之间关系明确并成丛出现,株株型态高大,枝叶清晰可见,能够遮蔽其后的山石,作为主景突出。而中后景里的林木枝叶形态已简化,以群集用点法表现居多,最远处的树木仅作为山石点缀更加隐晦,排列也较近景树木更为分散,比对之下便显出了韵律的变化。

(3)藏显与动静――建筑这一人造物在画面中的位置能看出作者有意的构景布置,最前临水的草亭直接设于平台之上,与其后不完全暴露的建筑位置就产生了比对:或依偎山石,或半掩于林木之后,逐渐走入山林深处,表达出一种含蓄的虚显之美,藏与显的相辅相成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桥上人物的加入是画面的点睛之处,此时,林木丘壑是静的,人是动的。

“四王”山水注重画中要素之间的关系处理和相互联系,但又不是仅取其形更重其意味,使其各具韵律又节奏齐一,以生成一种格调高雅的调和之美;着色淡泊,更合山水之势,不用厚彩而更显得古朴高远。“四王”在笔墨美、形式美及程式美表现上的创新,都是该画派造景美学观的集中体现。

(二)园林艺术的渗入与风景审美的发展

风景一词以现在景观设计学科解释是指人眼能看到的一切自然物与人造物的总和

,而用中国古代的观念解读则为“风雅之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里也早说到风景,与西方的概念有相应之处但其内涵是更深的,如清曹雪芹在《石头记》里对大观园的形容,“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如果把衔山抱水作为人所看到的风景,那么天上人间就是更高的一层境界――这里的景不只是单纯的人眼所观的景色而是园中更有为人所向往的天上之景境。因为多出了超于物象的审美感知,中国传统园林的风景美学观显得更高明,这同样在山水绘画中得以展现。

在“四王”画派发展的明清时期,中国的园林艺术发展也走上,四人正是生活在造园活动兴盛的江南地区,崇尚自然适意的造园理念反映着当时文人对园居生活、文化艺术的审美追求,也无形的渗入到画家的艺术创作之中。由于二者有着共通的理想,当时很多文人画家积极参与到园林营造之中,在“四王”之前的吴门画家,对江南造园活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像文征明、唐寅等画家就曾直接参与到苏州园林的设计之中,并在自己的山水绘画中有意加入了人工的园林景观点缀。画家的参与拓宽了园林的审美视野,推动了园林艺术的发展,画家将绘画艺术带进了园林;反过来,景色如画的园林又成为画家创作的源泉。画家用精妙的笔墨,以不同的剪裁方式,多角度地表现了城市山林的幽旷意境和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场景,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对园林美景的心理感受。

“四王”时期的江南园林艺术发展达到最盛,并产生了理论化的成果:《园冶》、《长物志》等总结了造园思想及设计手法的著名造园论著出现,明清文人园居文化更加流行。四人在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发展着前代文人画家的理想,并在自己的山水画中投入了更多更自主的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解读,以实践创作进一步阐释他们对园林所观所游所居后的理解,四王绘有多幅园林图卷,如王一人就作有《沧浪亭图》、《狮子林图》、《艺圃图》、《夏五咏梅图》、《康熙南巡图》等或全部画幅或有重要篇幅描绘江南园林的山水绘画。中国传统绘画从来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观察自然,认识自然和表现自然是相辅相成的过程,而这时的园林营造和山水绘画创作同样是从客观形象到艺术形象的再造。通过比较“四王”绘画和江南园林艺术,可以发现其中的密切联系:

首先,双方具有统一的理想:山水绘画和园林都是感性的艺术,它们崇尚自然美,希望通过再造美来实现人的审美需要,从哲学和美学的观点看就是超尘脱世,寄情山水,强调意境,追求优雅和深邃。另外,以小见大,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的追求在造园和山水绘画中也是一样的。

其次,双方采用相似的手法:“四王”沿用中国山水画传统的散点透视方法,从各个角度观察自然,根据需要移动立足点进行观察,把各个不同位置上看到的景物都组织进画面中。同样,江南园林也是通过把人行进中遇到的本不在一个位置上的景物连贯起来,达到动观的效果,给人以“步移景异”之感。

第三,双方遵循共同的原则:在整体中求变化,在有限中创造无限,达到局部之美和整体之美的对比统一。园林布局

王《沧浪亭图》(局部)

讲求通过曲直变换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无穷感,园中曲折宛转的风景也更具有动态之美。“四王”的山水画同样在画面中汇聚着广阔的自然景色,而且除了对画面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有对比变化的要求外,组成局部画面的笔墨线条本身也充满着变化。

“四王”的作品受到园林艺术的影响,但他们的视角不仅在于表现有限空间的园景,相较吴门画派等园林山水画,“四王”更多以大丘壑、大山林等更有气魄的姿态审读自然,在他们的山水画里可以寻到园林美学思想渗入的痕迹,又能发现他们根据自身理解对更广阔自然山水环境做出了抽象化、符号化的整体渲染,使画面另具气质,虽笔墨厚重老到却更显得气韵平和。这一态度是“四王”作为清初画派对晚明画派在风景审美观上的进一步发展,也被当时的文人山水画家们所认可。

(三)哲学观与时代社会风气

如果向源头追溯,中国传统山水绘画是源于人对自然奥妙和天体宇宙的欣赏和向往。山水画中表现出的留白就是中国人无穷宇宙观的反应,“善用虚实,虽白而不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表明了画家超脱现实的广阔想象力。共同的哲学观指导一定是文人在山水绘画创作中不能悖离的,在漫长历史进程凝练的哲学思维下,中国人开始对自然观、审美观进行定义,其结论因时代特征、宗教思想和画家品性的异同而丰富发展。

在儒学无可争议地占据到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入世思想往往最初是被画家积极接受的,一些画家因生活的不顺意逐渐走向求隐等消极出世的状态。“四王”的切身经历就对应着这一历程,他们都是在不断参悟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追求平和的人生观,在他们的绘画中已经成为了公认的特征。

一个画派风格取向的形成发展与其自身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影响是分不开的。“四王”产生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思想发展最为自由兴盛的时期之一,此时经济发达,政局波荡,文人中有的标榜隐逸,追求自我,有的趋附潮流,归仕新朝,在繁盛与腐朽,坚贞与屈节,保守与进发之间,各种进步的思潮涌动着。此时,作为习画以师古为宗旨的“四王”来说,对彻底的革新虽难以认同,但渐进的改良也从他们的笔墨中表现出来。

同时,作为文人画家,深受着中国哲学文化传统的陶冶,他们的作画观念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四王”生活的地理环境、成长经历都熏陶了他们淡泊而深远的品行。“四王”的笔法平和淡泊,画面具有一种“中和”之美,透露出他们的纯净的精神状态和消减偏激浮躁之气,涵养平和仁爱之心的内在追求

,通过画面,可以直接反映出他们独特的学养、人格、性情及笔墨功力,更能解读出那个时代的一种文人美学理想。

四、结语

每个时代都应该在历史上留下它的印记,“四王”作为明清正统文人山水画的典型,他们的绘画在中国绘画历史上独树一帜,在笔墨形态、风格特征、情感抒发及传承发展等方面对封建社会晚期文人山水画的发展演进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作品中展示出了他们对于风景审美理想的独特理解。从风景美学的视角对“四王”绘画进行深入的剖析,结合艺术、哲学和人文科学的多学术背景进行参考,可以看出当时的风景审美观点是科学的,甚至在理想上是超越现在的。

“四王”数百年后的今天,社会风貌已完全变革,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催生了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但中华民族代代相承的文化传统从未改变,人们的内心深处仍然保有着对先辈与生俱来的尊崇和向往,而其中最优良的部分值得我们深入发掘和不懈发扬,正如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绘画,它们表达出的对美好自然的审美情感寄托是古往今来人类生存发展之中永远的共同理想。对应着中国山水画共同遵从的美学宗旨,即《畅神说》中的美学追求:中国山水画造景之情神是远超画境的,画中之山水高于真实之山水,欣赏它们让人的精神愉悦。

“四王”一派及明清社会文人山水画的风景美学观内涵,不仅是时代的反馈,其精神一直延续至今,亦是现在习画者的追求所在。

参考文献: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王剑、田军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山水画风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史明景观艺术设计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董寿琪苏州园林山水画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陈从周说园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陆俨少山水画刍议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西藏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央统战部

云南画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新闻出版局

边疆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