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理念;更新

一、教师的理念要更新

首先,学习新教学理念,从素质教育出发,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多种活动。学生做人的品行,都与父母和教师有直接的关系,他们的行为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父母和教师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要对教师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如老师对思品社会课的教学方法,对思品社会在学生人性教育中的地位,老师掌握学生所喜欢的科目,特别是老师对学生的性格进行问卷调查,加强思品社会等学科的教学。

再次,教师选择方法并以文学泰斗――季羡林先生为榜样,结合自己谈体会。教师要播种爱心,开启心灵,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言行规范,做到表里如一;要诚实守信,无私奉献。

二、领导干部的理念要更新

领导是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学校内教师的教师,他的人格直接影响到老师的方方面面。因此说真正的人性化教育应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心灵距离的最短时刻,存在于无言的行动之中。领导、教师之间也应如此。

首先,领导干部要公道正派,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这种魅力感染教师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缩短与教师之间的距离,用真诚去关心他们,自我做起,树立自己的形象。

三、家长积极参与到人性化教育中来

人性化教育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家长不只在家庭生活中要注重学生的衣、食、住、行,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要注重引导孩子个性,如果方法不得当,人性化教育仍难以实行。所以,对孩子要真诚,为孩子着想,做孩子的表率,让孩子从自己的父母身上学到高尚道德情操,在日常生活中端正自己的行为,真正受到人性教育。家长与教师相沟通,谈心得体会,为管理孩子储备知识和经验,这也是双管双教的必经之路。

教育理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然教育;以自然为师;顺应天性;追求幸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274-02

当前,在城市幼儿园,当教育早已突破分科模式,出现多种课程模式并存的局面时,农村的大部分幼儿园还在沿用分科教学;当城市幼儿园注重生态教育,提倡让幼儿走进大自然,带领幼儿体验大自然、感悟大自然时,农村幼儿园却忽视了自己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学着城市幼儿园开辟种植角、植物园;当城市幼儿园走向生成化、生活化时,农村的幼儿却被关在小小的教室里,按着固定的作息时间与课表上课,没有活动,更没有游戏。[1]幼儿既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幼儿身心发展的稚嫩性决定了他们是社会化不充分的人,导致幼儿更倾向于自然的本性,所以有“儿童是自然之子”的儿童观。幼儿对大自然有着天生的喜爱与探索欲望,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正是培养幼儿主动性、探索性,增进幼儿知识经验,培养幼儿良好情绪情感的活教材,是免费的课程资源。因此,结合农村实际,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幼儿进行自然教育成为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利用自然资源对幼儿进行自然教育的理念主要有:以自然为师,尊重幼儿的天性以及追求幼儿的幸福。

一、以自然为师的教育理念

“儿童是自然之子”,幼儿是大自然的宠儿,与大自然与生俱来的保持着一种亲密感,大自然是幼儿生命的摇篮,赋予幼儿无限的生机活力,幼儿是在大自然中成长的。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卡普杰列夫曾经提出:“儿童应该尽早而且长时间地投身于大自然中,从中吸取对它的印象,体验大自然在每个人的心中激起的思想和感受,儿童需要亲眼看到太阳的起落和月亮,一句话,必须与自然界形形的现象融合在一起。”[2]上个世纪由于受技术理性和科技理性的影响,人开发、控制大自然的力量被无限制的夸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也在迅速恶化,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自然教育、环境教育的意义,开始发现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源于亲近自然的感情,在幼儿天性中与生俱来的对自然世界万物生命的认同和同情心,却被驾驭自然、改造自然的教育所淹没。[3]自然是幼儿获得知识的源泉,幼儿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感知形成的知识是其进行任何一种认知和活动的基础。大自然所具有的新奇、形象、直观、可感知的特点是与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一致的,自然界的绚丽多姿以千变万化的形式展现在幼儿眼前,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吸引着大自然之子去发现、去探索、去感悟。因此,农村利用自然资源对幼儿进行自然教育要以自然为师,让幼儿在大自然中通过与自然地接触感受神奇的大自然,在大自然母亲的怀抱中感受母亲的博怀和乐趣,并释放幼儿与生俱来的天性。

本文倡导以自然为师,是要倡导幼儿应该先接触自然,在自然中通过感知觉获得知识经验,培养探索和思考的能力和欲望,而不是首先学习书本知识、抽象的和现成的理论。幼儿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幼儿教育要把理论性、抽象性的知识转化为幼儿可以理解与接受的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关的内容,幼儿的知识获得是通过探索经验得来的,经验的积累主要来自幼儿与环境的接触,“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愈多。”因此,幼儿教育要从幼儿的生活环境出发,开发环境资源,利用环境资源,自然环境才是幼儿获得经验的直接源泉。幼儿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会令他们着迷。自然界中四季的更迭变化以及随之变化的花草树木、各种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变化莫测的雷雨冰雹、绚丽多姿的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都是幼儿知识的宝库。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教师可以随时生成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可以让幼儿在大自然中走进生活、走进生命,用他们的慧眼去发现世界、探索世界、认识世界。

提倡以自然为师,这里的自然是让幼儿接触真实而非人造的自然,不仅仅是指种种的花草树木、野兽家禽,“要让幼儿在细雨中尽情的奔跑……让幼儿光着脚丫在充满露水、湿润的草地上奔跑;让他们在树荫下静静的打盹休息;当清晨的阳光唤醒他们时,让他们叫喊,让他们欢笑。”像鸟儿需要回归大自然一样,幼儿教育也需要让幼儿回归自然,幼儿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会更加的生机无限。

二、顺应幼儿天性的教育理念

天性是指人的先天本性,是人类身上固有的自然本性和生长发展规律,它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自然法则。幼儿期在人类的发展中具有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幼儿教育要达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首要的前提就是要遵循幼儿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顺应幼儿的天性、了解幼儿的天性、利用幼儿的天性。面对幼儿的天性,教育所能做的就是发现、了解和引导。

幼儿是其自我的主体,教育者不能代替幼儿的发展和成长,因此要顺应幼儿的天性必须为幼儿营造身体和精神的自由生命活动空间。幼儿教育应该让幼儿自由表现他们的游戏、涂鸦、探究与好奇等,给幼儿一个完整的生活。众所周知,动物孵卵只需要给予适当的温度,受精卵便可以再适宜的温度中完成一系列复杂的胚胎发育,直至破壳而出,孵卵者只是通过适宜的温度温暖着后代,耐心等待,不离不弃,而不是越俎代庖,揠苗助长。孵卵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生命个体的发育自有其内在的规律与结构,教育者应该敬畏这个规律。学会等待,尽量减少功利性。

顺应幼儿天性的教育必须与幼儿发展的进程保持同步,学会耐心等待,在教育活动中为幼儿留下足够的空白,让幼儿自己去填写涂鸦,让幼儿尽情的跳跃、嬉戏,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顺应幼儿的天性,意味着要给予儿童足够的自由。自由是人的天性和天权,是本性自然的流露,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由不需要教育,自由式人性的自然展开,就如同本真的大自然无需保护,我们之所以要保护大自然,是因为我们破坏了大自然。同样,自由不需要教育,但历史上之所以出现自由教育,恰恰是因为教育中存在着对自由的践踏,研究者提出教育要保障自由,就是要排除对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干扰、控制和奴役,使幼儿回归自由。教育自由不是过程中幼儿一种单纯的有天赋的自然权利,而是一个人走向可能生活过程中必须履行的义务,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责任。

三、追求幼儿幸福的教育理念

幸福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也是人类生活所追求的最高目的。人生的一切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这是普遍的,具有共性的,具有绝对的权利,是一种自然权利的本质。对于教育特别是幼儿阶段的教育而言,并不是单存的追求知识的过程,这个教育过程应该是幸福的,以追求幼儿的幸福生活作为幼儿教育的终极目的,没有任何东西比幼儿的幸福更重要了。追求幼儿幸福的前提在于尊重幼儿的生命,生命是幸福的基础。幼儿教育是建立在幼儿生命个体基础上的活动,离开了幼儿的生命,教育将会失去其承担者。现实中,当任何事物与生命发生矛盾时,都必须把生命作为最高价值,这是毋庸置疑的,每个幼儿的生命是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和展开的基础,教育只有扎根于幼儿个体生命的基础上,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完成教育的使命。

为了幼儿的幸福发展和成长,教育必须尊重幼儿的生命,尊重幼儿的兴趣、选择和发展的权利,让幼儿的生命之花在教育过程中、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自然的绽放,这样才可能结出幸福的果实。

参考文献:

[1]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21.

教育理念范文第3篇

长久以来,素质教育一直是时展的领头军,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素质教育的时展造就了高校体育教育的新内涵,为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的提升注入了一笔新生力量,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近年来,回顾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道路,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在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和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扬长避短,通过接收和吸纳新的国际教育内涵,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育思想体系。在体育教育不断改革中,力求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在发展中亘古不变的至高追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要创新,体育教育也要创新,而观念创新则是体育教育发展的先导,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本质就是力求创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育发展的过程必须经过教学质量上得以体现的,而质量则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树立科学的体育教育质量观是体育教师从事该专业教学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学生发展的前提,学校的办学率,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整体发展,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社会转型下高校体育教育理念改革中所遇到的种种阻碍

受传统教育理念及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生往往习惯将教师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针对教师的话常常作为他们接受知识的标准,自己在学校教育中却没有话语权,学生没有自主意识,当然就连最基本的自主性也必然成为一纸空谈。多年来我国教育界在有关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教育思想的学术研究各都百家争鸣,各有千秋,众多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探索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构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后盾和基础。然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理念仍未蔚成风气,体育教育理念尚未成熟,在发展和完善体育教育理念研究项目中其内容和分支较为分散和肤浅,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统一性,在发展道路中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协调、整合各种文献资料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体育教育理念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之中,高校体育教育思想体系才能得以更加完善。目前,随着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体育教育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呈现现代化、多元化以及国际化,高等体育教育理念的多元化发展是当代高等体育教育的时代特点,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前提,然而体育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缝隙制约了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步伐,同时在教育质量环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教育理念必须融入到教学实践环节当中,才能有待提高体育教育理念与体育教育思想的相互一致性、统一性。

三、构建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的新策略

二十一世纪是教育的世纪,是时代教育发展的在教育理念上,现代管理大学体育体院应努力贯彻“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指导方针;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体育教育的专业性、知识性、艺术性三位一体的完美融合,在技术战术方面体育教师应通过培养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自己形成内化与积淀,在潜移默化中具有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洞察能力、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最终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育教育的发展目标是朝着高校体育教育精英理念发展的,现代化的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始于工业经济时代。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深入发展以及“健康第一”教育新理念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积极响应,创新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理性思考是学生及时掌握运动技巧和运动技能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策略。

四、结束语

教育理念范文第4篇

教育部制定、实施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部分)的基本理念就是“: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两者其中的“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实践取向、终身学习”都体现小学教师职业化、终身化的知识与技能的特别需求。一直以来,在教师教育作为学科(知识)体系的“专业教育”,知识的结构及其与实践的关系是:因应教育实践的新进展而被动式修整教育理论的系统性,并以系统的学科知识释出对应的知识应用能力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在教师教育作为能力(实践)体系的“职业教育”,知识的结构及其与实践的关系是:基于教师真实的工作过程最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选择序化”,并以序化的学习领域实训工作岗位必需的职业技能为教学的主要目标。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第35次国际会议通过了《关于教师作用的变化及其对于教师的职前教育、在职教育的建议》,强调必须重视教师教育的职前与职后的统一性及终身化。而日新月异的信息(网络)技术也正为自主性与终身化学习不断提供无限的、便利化的时空条件。所以,应当遵循《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部分),本着“学会工作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理念,依据小学教师真实的工作过程,构建小学教师职业化、终身化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内容构建

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部分)中,课程目标领域是:①教育的信念与责任;②教育的知识与能力;③教育实践与体验。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基本内容为:①专业理念与师德;②专业知识;③专业能力。这两个标准,构成小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一致性要求:一是理念(信念)与师德(责任)部分;二是专业知识与能力部分;三是实践与体验部分。在此重点论述知识与能力部分的构建:如前所述,教师职业“需要教师通过严格的和持续的学习获得和保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那么什么是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就小学教师而言,作为专业化的职业教育,有关小学教师的应有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组成内容的确定,只能是遵循《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部分),本着“学会工作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理念,依据小学教育的真实工作过程———包括教学工作、德育工作、课外活动、教研活动及教师成长等方面的工作(成长)过程(行动领域),在课程内容上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小学教育知识篇”和“小学教师技能篇”的两大组合(知识与技能)模块(学习领域),正是进行教师教育的课程与配套教材建设的创新尝试。

1“.小学教育知识篇”(专业知识)包括:教育与教育学,小学教育,小学生、小学教师的相关专门知识(按照两个标准的相关条文有序构建,并以主题案例及知识话题引导知识学习)。

2“.小学教师技能篇”(专门技能)包括:教师成长、教学工作、德育工作、课外活动、教育研究的相关职业技能(按照两个标准的相关条文有序构建,并以真实工作案例及行动体验引导技能实操)。作为配套教材建设,首先应当革新“教材观”,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不再“为教而编”,而是“为学而编”,变教材为学材,即有助于变教而学,为学而行。因此,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在总体上既要体现小学教育、小学教师的特色,在具体部分又要体现工作过程的“行动领域”与教学过程的“学习领域”对应关系。最重要的是,更期望通过执教者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变“知识灌输”为“行动体验”,创建职业化的“自主、行动、合作”的教学文化。

三、基于行动导向的技能实训

小学教育永远是实践第一的活动。在职业教育理念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能力一般都比知识量更为重要。因此,无论是职前教育还是职后培训,有关小学教师工作的系列技能部分就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与小学教育相关的知识通过引导自主性或探究性学习理解和掌握。我们既不能单方面谈论课程的内容构建,也不能离开课程的内容构建单方面谈论教学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的内容构建必然需要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师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必须同时考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师职业技能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它是基于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但同样也是适用小学教师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因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就是指教师不再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来传授教学内容,而是按照职业工作过程来确定学习领域,设置学习情境,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学习形式组织教学,并强调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特别是“以学生为中心”、“合作与交流”完全就是小学教师实际工作要求的预演。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更是任何职业教育所必需的。

2.微格教学法原作为教师教学技能专用的教学法,实际就是与具体组成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角色扮演法”或“模拟教学法”在内涵上一致的教学法。现可更大范围用于教师系列职业技能的实训。

3.多元智能(MI)教学法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法,要求以一种或多种智能探究单个或综合性学习主题,同样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学习形式组织教学,并强调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的教学法,如果把MI教学法与行动导向教学法结合,完全可以生成新的MI—行动导向教学法,可更全面有效地培养作为小学教师不同于和高出其他职业的综合能力。

教育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理念;高职计算机教育

就目前来看,传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然无法适应社会对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提出得更高要求,因此为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事业稳定有序发展进程,相关教育工作者也应在计算机教学期间应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及优化计算机教学内容,从根本上激发出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短暂的学习时间内掌握更多计算机理论知识及操作技巧。

一、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理论分析

(一)成果导向概念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最早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教育学家提出,主要就是将教育系统的每一个阶段及环节都围绕着最终成果开展,确保学生在经过阶段性学习之后均能够达到学习目标[1]。由此可见,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将教育重点放置在学生学习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升上,因此更加适用于高职院校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工作。

(二)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作用

社会经济及科技水平的快速增长使得高职教育更应满足各领域发展要求,培养出合格应用型人才。而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主要就是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际研究中,通过团队合作等方式独立解决研究问题,不仅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更使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发展历程

现阶段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应用时间较短,经验积累明显不足,不少高职院校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期间并没有形成特色,而是照搬本科院校,使学生难以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因此为有效改善高职院校现状,学校部门及相关教师就应注重对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深入探索,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对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完善,以更好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现阶段高职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

(一)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现阶段在高职计算机教学期间,存在着教学模式较为单一问题[2]。具体而言,高职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繁杂,学生需掌握的计算机操作技巧过多,因此教师为提升教学效率往往会采用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记忆及练习计算机操作技巧,致使学生逐渐丧失对计算机学科的学习兴趣,导致计算机教学效果不佳。

(二)过于重视理论教学

在现阶段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仅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对良好实践操作环境的营造持有保留态度。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师资水平较为薄弱,硬件教学设施较差,导致计算机教学水平始终处于有待提升的阶段,难以满足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

(三)学生综合计算机操作技能亟待提升

当前企业对新进人才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学生掌握基础计算机操作技能,更希望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办公软件或绘图软件等,因此为切实提升学生综合计算机技能,相关教育工作者就应从教学理念的转变入手,基于学生专业特征,不断丰富特色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后期工作生活。

三、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职计算机教育改革路径探索

(一)积极开展计算机实践教学活动

为更好发挥出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提升高职计算机教学质量及效率中的积极作用,教师及学校也应从积极开展计算机实践教学活动入手。一方面,以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为主,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内开展以计算机为主体的活动,诸如软件设计比赛、计算机绘图比赛等,切实提升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参与感,激发出学生计算机学习热情,从而为学好专业计算机知识做好万全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注重学生专业计算机知识的应用[3]。针对计算机教学进度,积极参加计算机操作技能等比赛,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更好的应用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作为教师更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此些专业性竞赛,培养学生良性竞争意识,使学生可通过专业竞赛等方式认识到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以更好的提升自身计算机综合操作技能。

(二)注重成果导向下学习与研究的结合

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向导,在高职计算机教育改革期间将学习与研究进行有机的结合。注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真正意义上的将学生放置在课堂中心地位,依据计算机教学内容,设置可供学生学习交流的计算机研究项目,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自主思考,通过独立发现、分析及解决计算机研究问题,将理念知识更多的应用在实际操作中,从而达到学习目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切实提升学生综合计算机素质

注重学生综合计算机素质的提升,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工作。同时,计算机教师也应利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加强理论教育与综合实践教学相融合,通过计算机教学目标的优化,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让学生可在校内外贮备到更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及操作经验。

(四)强化校企合作力度

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高职计算机教育改革期间,学校也应加强与企业的深入合作交流,注重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4]。注重2+1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让学生充分接受过计算机理论教学之后,投入到相应企业的实习中去,并以此切实提升学生计算机基础技能及综合实践水平,获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