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范文第1篇

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陈涉世家》)

吾欲之南海,则何如(《为学》)

(二)作代词,相当于“他(她、它)”“这”。

“之”常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它大都位于动词或介词后面,形成动宾(动+之)或介宾(介+之)的格式,但具体指代的内容,略有不同。

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另一种大体相当于“这件事”。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我”或“你”。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三)作助词,具体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1.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如: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

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览物之情(《岳阳楼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翻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四)作句末语气词,凑足或调整音节,无实在意义,可不译。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之”还有两种特殊的用法,一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诸子百家;思想;德育;成长成才;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2-0013-02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老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而且对当今学校教育中的德育也具有积极作用。我国语文教学历来强调“文道统一”,即文中有道,道中有文。语文课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的美,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更要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因此,以诸子百家思想作为载体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一、儒家教会我们如何为人、处事

以孔子为代表奠定的修身养性之道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他的教育思想从当代实用角度讲,我个人认为可以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如何为人,二是如何处事。

首先,关于为人。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思想,可以提高学生的内在、外在修养。仁爱思想可以启发学生学会关爱。《论语十则》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讲的就是把推行“仁爱”看作是自己的理想,致死方休的伟大抱负。课堂上我问学生:“你们有这样的胸襟抱负吗?”学生们皆是一愣,然后纷纷摇头。接着,我又引导道:“假若大家都把推行‘仁爱’作为目标,你们说会怎么样?”学生们很机灵,有说“世界更和平”的,有说“社会更和谐”的,更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说“某某人就不会打架了”,引来了大家一阵笑声。我马上肯定,借机教育学生们不要把“仁爱”看得很大很空,其实我们平时少和别人斗一次嘴、少打一次架,多帮助别人,就可以成为推行“仁爱”的有志之士。学生们听了频频点头。后来讲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时候,我特别强调这可以成为我们推行“仁爱”的原则,设身处地地多为别人想想,那么一切事情就变得简单了。重视道义,人才不会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当代社会不道德的事情时有发生,让涉世未深的学生不知如何判断,而用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是很有必要的。学生们在学了《鱼我所欲也》后,更能体会到亚圣孟子为何要“舍生而取义”。课后我还向学生补充了“礼”的思想。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有的推崇我行我素的自由,视礼仪为烦人的束缚,什么师道尊严、长幼有序,在这些学生眼里什么都不是。因此,要进行礼仪教化,从小培养他们彬彬有礼的行为,这对孩子的成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和谐是很有利的。

其次,关于处事。个人认为,孔子处事上最应该说说的就是他如何对待学习。在《论语十则》中,从“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学习方法,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学习态度,无不给那些苦于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安于懒散的学习态度的学生以启迪。如果每堂课都渗透一些德育思想给学生,耳濡目染,学生总会有收获的。

二、墨家教会我们如何博爱科学

墨家的教育在于培养“贤士”或“兼士”,以备担当治国利民的职责,而这些贤士或兼士必须具备“兼爱”“非攻”“节用”的精神。墨子为了实现“兼爱非攻”的主张,就反对楚王攻宋。语文教材《公输》中写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行十日十夜”不停可见其心之诚,其志之坚。在理解墨子为何要费尽千辛万苦甚至牺牲性命都要阻止这场战争时,学生们大多回答不出。我趁机联系班里当时发生的一件事情:当时我们班的班长因为体育课跑步太用劲导致脚崴,行动不方便,而后班里的几个男生轮流扶他去食堂吃饭,而这些男生平时吃饭每次都冲在最前头的。说完了这件事,学生们才慢慢打开了话匣子:有说墨子不希望生灵涂炭的,有说这是墨家“兼爱”思想的表现的,有说楚国发起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墨子不希望百姓受罪等等。在后来的讨论中,学生们都提到了要学习墨家那种互爱互利的精神,多做有利于班级的事。这种思想,对班级里那些有着自私自利、思想狭隘的学生,有很好的教育作用。课后学生们进行了更全面的阅读,在全班交流中,大家了解到墨家对我国古代科技文明的贡献尤为突出,不单在于其所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更在于其所体现的注重实践经验和逻辑推理的科学精神。这令班里一些动手能力比较强的男孩子喊出了“实践出真知”的口号,全班趁此机会开展了一堂“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创造未来”的班队活动课,大力鼓舞学生重新发扬墨家的科学精神,振兴我国的科学技术。

三、道家教会我们如何珍爱人生

道家学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一直浸润着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老子的《道德经》就像文化基因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观、生死观等。老子重“道”,宇宙万物的普遍法则是“无为”,即顺乎自然。形式上的“道”落实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就成为人的行为方式和处事原则。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无欲无求”的思想。在学到人教版九下《惠子相梁》时,把功名利禄看作腐鼠的庄子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夫gR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让许多学生在佩服庄子的清高自重之余,多了一份对自己生活态度的思考。庄子的淡泊是刻在骨子里的,正因为他的这种“真人”的人生态度,功名利禄等等的诱惑对于他来说皆是浮云,才能做到逍遥游于人世。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刻意提出庄子的“无欲无求”并非真的无欲无求,他只是对自己坚持的“道”以外的事情无欲无求,因为对这个有求,所以对其他当然无求。学生们似懂非懂,我又为他们举了例子说明。比如我们的人生当中有很多坎,有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等,但有些人会把一时的困惑当成“有求”,而把真正该有的拼搏精神当作“无求”,最后导致很多人生悲剧的上演。这一席话让很多爱钻牛角尖的孩子有了另一种看问题的思路,也为我以后的心理辅导垫了底。后来在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时,就有学生提出来“庄子能因为鱼快乐而快乐,这是一种珍爱人生、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当时我为这个学生热烈地鼓掌喝彩。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其实不用去在乎谁输谁赢,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而在物欲膨胀、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学习道家那种放下包袱享受生命、活在当下的人生态度。特别是对那些不能坦然面对失败,在考试前显得尤为紧张的学生,以此疏通他们的心理问题,更是大有益处。

四、法家教会我们如何自理自律

人既然是一种高级动物,就必然有大自然赋予的生存本能,追求利益是人类的天性。因此,法家认为人生来就“好利勿害”,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只要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在不受约束的状态下,人就有可能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去损害他人。所以,法家从人性认识的起点出发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方案,其思想大到对治理国家小到对治理班级都很有借鉴作用。特别是对于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让他有法可依,以客观的法约束主观上的懈怠,长此以往,促使学生能更好地做到自理自律。

五、结束语

当然,在学习继承和发扬的过程中,我们要以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批判地继承诸子百家的思想。诸子百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代形成的,必然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我们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吸收其适合时代要求的东西,抛弃其封建落后的东西。比如要继承儒家以礼待人的方面,抛弃它用礼来维护封建等级的方面。总之,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目的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其内容和方式很多,但都离不开我国的优良道德传统。要以诸子百家思想作为载体,以教材为依托,用先哲的思想精华润泽学生们的心灵,使之将来能够开花结果,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道家学说[J].思想战线,2012(02).

[2]陈卫平,郁振华.孔子与中国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3]任继愈.墨子与墨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杨宏潮.法家的人性观与法制[J].法制与社会,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