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效课堂学习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优质课以及专家的点评,给我们带来新的课堂模式
这次培训听了小学、初中及高中的几节参加市、省级信技术优质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龙口市实验小学田元凯老师的《给图着色》这一课。
这一课我在《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这本书的课堂优秀案例上已经学习过,但是看课堂实况,和专家的针对性点评能确切感受课堂的授课效果。
这课以“帮助巨人花园找回春天”作为本课的授课情境主线,故事来源于语文课本,通过三个巨人的请求任务来完成课堂教学。课堂的学习气氛浓厚,层次分明。学生在作品的创作中逐步掌握了本课知识点,极大满足了创作欲望。由于本学期我也教授三年级,所以通过别人的教学和自己的课堂教学相比,取长补短,反思自己的教学,以后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领导和专家的讲座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带来了新思路
樊老师针对和谐高效新课堂做的新的注释,带领我们使全市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从“低效课堂”向高效课堂转变。
李冬梅老师的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主要特点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重视教学评价与反馈(她会每天花上好几个小时来批改学生的作品)。通过几个教学案例的展示,我们初步管窥了李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和严谨务实的教学态度,受益匪浅。
边听讲座,我边对下一步自己的课堂教学做整理,下一步我准备按照以下四步来优化我的课堂教学。
看。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看计算机中的一些硬件设备或图片等,增强形象记忆;通过看书自学,教师适时点拨,培养他们养成自学的习惯;通过看网络,教会他们查找、收集、加工、存储信息,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
玩。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把玩游戏与学习电脑知识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开发智力。尤其是各种益智游戏,应有尽有,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学会计算机的操作。当然,不能让学生一直玩,没有目的性的玩,应该给学生一个尺度,让学生即会玩又会学,还应该在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后再玩。
一、科学性
1.确定真实的教学起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起点设计的优劣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及一堂课的效果。确定教学起点时,不仅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还应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相关经验的储备、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等,从而让教学起点符合学生的“现实状态”。如,过去我在教学“认识时分”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并回答讨论题:(1)钟面上有几根针?长的叫什么针? 短的叫什么针?(2)钟面有几大格?几小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观察、讨论后,围绕着问题一一作答,反应平淡。事实上,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钟面是具有丰富的经验的,而我仍按部就班地照着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学生哪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如今我将“认识钟面”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经历再现钟面的过程”。可将教材中几个细小问题合并,放大成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对钟面熟悉吗?能在纸上画出钟面来吗?” 此时的学生跃跃欲试,教师则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认识基础,找准教学起点。
2.寻觅最佳的认知路径。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学生认知结构中相关旧知识与教材新知识的相联结。使学生以旧知识为基础,通过新旧知识间对照分析等思维运作,建立新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新知识的“客观意义”转化为“心理意义”,新知识被内化为学 生认知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要善于根据知识间的联系,寻求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的最佳路径。如,教学“按比例分配”时,可以结合生活实例从已学过的“平均分”引进“按比例分”,这就自然地揭示了两种分法的联系和区别,“平均分”是按比例分的特例,两种分法都要求每一份的数量相同,只是“平均分”每人都得其中一份,而“按比例分”每人得的份数不一定相同。“按比例分”的解题思路也就自然地与“归一问题”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建立联系,从而把新知纳入旧知识的轨道,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扩展。
二、合理性
1.把握教学环节的必要性。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然而,有些课为了追求形式多样,人为地增设了许多不必要的环节,原本简单而快乐的数学学习,却因“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而使孩子“忙于追赶、疲于应付”,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忙碌而无所作为”。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我设计设计了“实物中找角、课本上量角、生活中辩角,还有动手画角、折角、剪角”等环节,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偏离了教学主题,丢失了数学本色。其实环节预设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简。我们应追求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的简约化流程,千万别让环节设置形同虚设、舍本逐末。
2.把握教学内容的适度性。一方面,教学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突出教学的重点。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在教学中才能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促进学习迁移。教学才能防止主次不分,防止在次要问
题上过多地占用时间。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重点应抓住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讲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只需用较少时间引导学生根据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属种关系,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另一方面,要控制好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密度。课堂上信息标准要适度,信息负荷要适量。如学生似懂非懂时,要设置坡度,降低难度。密度过大,学生疲于应付,要通过删减练习数量等方法调整。
3.把握教学程序的层次性。一节课往往要完成几个知识点的教学任务,要在提高教学效益的前提下节约教学时间,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好教学的序。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安排了以下五个层次:(1)通过拿铅笔活动,让学生知道12支铅笔可以一支一支地拿,也可以1捆带2支地拿,感知引进计数单位“十”的必要性。(2)举出生活中10个一包装成一份的例子,感受计数单位“十”的应用价值。(3)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建立计数单位“十”,强化对10个一就是1个十的认识。(4)应用计数单位“十”,通过摆小棒抽象出对11~20各数的认识。(5)认识11~20各数的大小和顺序,培养学生的数感。这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既符合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把握教学节奏的协调性。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有重点和非重点;各教学环节所需时间有长有短;教和学所耗精力和体力,也有多有少。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合理地安排教学节奏,努力使教学过程疏密相间,难易交替,快慢相隔,张弛交替,跌宕起伏,节奏分明。在重点内容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如果只讲速度,对应该展开的内容,应该强化的内容一带而过,学生只是表面上理解,看起来速度快,但效率并不高。因此,要正确认识快与慢的辩证关系,把握好教学进程。教学节奏的最佳状态是教师信息输出的频率与学生信息处理的速度同步,做到当快则快,当慢则慢。
5.把握教学活动的互动性。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双方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构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师生互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积极地参与,主要是指学生的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行为。教师要做好适时引导,如“时分的认识”一课,针对学生已经认识整时、整时半的基础,教师不是先让学生进行问答式的钟面认识,而是直接让学生在钟面上拨出7时36分。交流时展示一同学的钟面,其他同学观察评议,围绕他拨得对不对,哪儿不对,为什么不对,怎样改正,自己拨的与他的一样吗,谁拨的更准确一些等问题进行交流。学生在判断、评议、比较、改正的互动过程中学会了7时36分的表示方法。
三、时控性
第一,要充分利用最佳时间。一堂课从第5分钟开始到第25分钟称为最佳时域。在这个时域内学生注意力集中,求知欲强烈,思维活跃,要充分利用。如新授课的新授部分就应安排在这一时域,切勿因导入、复习的环节长,而错过了学生学习新知的“黄金时间”。
第二,要把非最佳时间转化为较佳时间。上课20分钟后学生注意力逐渐分散,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兴趣,减缓情绪线下滑速度。如新授课的巩固练习环节处于非最佳时间,且情绪开始下落,要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练中生趣。
第三.要合理分配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要确立时间观念,课堂教学中出现时间过紧过松的情况应及时应变,防止拖堂。
第四,要控制教师的讲授时间。有条格言讲: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其中深刻的内涵,足以说明课堂教学中,教师少讲,学生多讲、多做的重要性。例如,在“商不变的规律”教学中,我在课的开始首先给出了一列整数:1、2、3、4、6、8、9、12、18、24,请学生从中取两个数,组成商是3而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小组合作交流得出以下二组算式:3÷1=3、9÷3=3、18÷6=3;6÷2=3、12÷4=3、24÷8=3。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这样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获得知识的过程,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四、整体性
在考虑教学结构时,要有整体意识,把每个环节都看做是整堂课的一个重要“部件”,除了让它完成自己的使命外,还要注意各环节的科学合理组合,发挥整体功能作用。
第一,承上启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图形的长与底、宽与高是否相等,面积是否相等。使学生意识到:如果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分别和长方形的长、宽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相等。接着,可以出示长与底、宽与高分别相等的红、白两种颜色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纸片,将它们重叠在一起。然后提问:它们的面积是否相等?采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明它们的面积相等?这一准备环节,既复习了数方格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又为运用割补的思想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起到了启发诱导的作用。
第二,潜伏渗透。教学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从整体上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关联,结合当前学习内容,适当渗透后继知识,为后继知识的有效生成作潜伏。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可把规则和不规则的图形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
第三,前后呼应。如“混合运算”的教学,课前教师让学生玩“算24点”的游戏,发现学生算法单一,有的还算不出来,这时老师告诉学生:“学了新的知识,你们就会有更多的算法。”这样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下课之前,教师再次让学生玩“算24点”的游戏,这时学生思维活跃,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了所学知识。
五、灵活性
一、课改并非课堂的创新,而是一种回归,回到正常的教育规律上来。
二、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师生的民主平等,而平等是民主的前提,教师学会换位思考,平等对待学生是导学案设计的核心理念。
三、高效课堂不是一部分人的高效课堂,而应是所有学生的高效课堂。 对于本次培训,我有如下感受:
一、高效课堂的特征。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返归教学本质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5%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高效课堂中教师的作用。
现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备受青睐。这让少数教师又走入了另一个误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教师必须少讲,甚至不讲,谈讲色变。虽然这和过去的教学特别是公开课、示范课或观摩课时有的教师则一味追求课堂上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课堂气氛上的"热闹"、有所区别。可是常年在一线教学的我不禁产生这样的疑惑:这样的课堂能高效吗?"自主、合作、探究"固然重要,可是学生终归是学生,有些问题,只在同一个浅层面上讨论,乱糟糟地无序无味重复浅显的表面问题。教师不加以引导,不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对新课改的扭曲呢?事实上,高效课堂更加注重教师的作用——教师要有明确的学法指导,要对自己的设计了然于胸,课堂上还要进行二次备课,并在学生疑惑处、知识重点处重锤敲打,精讲点拨,着力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学会思路、学会方法"(引号内为专家原话)。
三、如何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问题 合作学习 提高 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实效的教学形式,如今已被人们誉为“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当下热门的一种教学形式,被广大教师广泛采用。于是,在人们趋之若骛地效仿的时候,有的囫囵吞枣的做法使得小组合作学习走向了歧途,违背了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机制的初衷。
一、常见的几个问题
1.有形无实
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有的教师教学机智不足,教学准备不充分,课前课堂预测不够,使得在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策略开展教学的时候,旧有的教学方式仍没有改变,仍然是由教师一人自编、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即便学生参与发言也是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一旦超越老师的预设,就会马上被拽回来,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学习品质的养成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2.无价值的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时尚,有的教师不论什么内容,不论需不需要,一律讨论。从表面看,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实际上只流于形式。很多布置给学生讨论的内容过于简单、浅显,没有讨论的价值,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3.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的问题提出后马上让学生小组讨论,课堂一片喧哗,教师放任自流,没有给予有效的指导和监控。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进行独立思考,其他同学已经说出了答案或教师草草收场.许多学生的所获是别人喂给自己的东西,个性思维没有得到发展。
4.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课堂上出现少数活跃学生“代劳”所有合作学习,其他学生要么各说各的,要么各做各的,各不相顾。也有的小组一潭死水,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不知道如何去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成为部分精英的舞台,另一部分学生则成为听众和看客。
5.引导和指导不充分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反应迟钝,机智不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或模棱两可,缺乏深入引导和挖掘,课堂教学中宝贵的生成资源就在不经意间溜走。
6.评价机制不完善
有的老师评价比较随意,没有原则,信口加分,就会造成不公平的评价,给其它学生个体或学习小组的积极性造成负面的影响.再就是不能正确地平衡学生个体和小组的评价.有的偏重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就会挫伤其它学生个体的积极性;有的偏重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就会造成参与讨论、合作交流不积极的学生个体不劳而获,靠组内个别突出成员撑台而最终获得高的评价,这会打击优秀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二、正确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应用“问题自主解决”教学策略进行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差互补,互相质疑,变学生单纯的旁观者为探究与交流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克服了课堂教学“灌输式”、“接受式”的弊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获得必需的、有价值的、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都有合作成功的学习体验。
(一)问题来源于生活 设计精确到位 目标指向明确
问题应该是真实存在的,是学生思维确实感到困惑,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而且具有浓厚生活气息、难易适中、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挑战性、探究性、现实性的好问题。教师梳理出来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语言精练,指向明确。问题空间不宜太阔,难度不能太大,或牵涉的因素不宜太多太复杂,使学生望而生畏,无从下手;问题的空间也不能太窄,难度太小,学生甚至不加思索、答案就信手拈来、三言两语就解决了问题;问题不能脱离学生思维实际,否则学生就艰难找到切入点,讨论就会出现冷场现象。同时,问题的表述应简单易懂,并使问题的解决过程尽可能多地蕴含数学思想及解题策略。如例如在一年级教学认识时间时,教师可设计这样问题:我有一个好朋友,滴答滴答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你什么时间做什么吗?又如:在高年级教学相互咬合的齿轮关系时,让学生回答这样的几个问题:大人带着小孩在路上行走时两人的步伐一样吗?谁的脚步更快?谁的脚步更慢?小孩为什么跟着大人跑?再如:教学圆的知识时,让学生思考这几个问题: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而不做成正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呢?这样用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就来源于我们生活,使知识由教材中死东西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接受,就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辩证关系及作用
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中一些较好的见解往往是独立思考而来的。另外,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小组合作的,小组合作不能替代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策略应该是除了相互交流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质疑、学会补充、学会发表不同意见的能力。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同学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三)调控指导到位 提高教学实效
调控好小组合作学习是一门艺术。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巡视,适时调控指导。一方面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切磋,防止信口开河地乱谈。如遇冷场现象,教师应找出原因,启发解决问题;如遇漫无边际的讨论,应适时制止;如遇讨论走题,应及时提醒。又如有的学生参与讨论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老师就应及时给予具体的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你可以这样说,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另一方面应以合理的时空观来指导学生学习,根据问题空间的宽窄,难度的大小,数量的多少,来确定讨论的时间,保证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尤其要给补充意见和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宽松的时空中得到锻炼与发展。
(四)充分交流发言 详尽自己的观点
1.小组讨论阶段,组内交流、发言方式要多样化,主要方式可以有:中心发言式、指定发言式、组内议论式或两两配合式等,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全班交流阶段主要是通过各小组汇报情况,可指定代表发言,也可由小组推荐代表发言,要给予发言的学生充分的阐述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详尽自己的理由,以便相互检查,彼此互补,大家从同伴那里迅速得到高质量的矫正帮助。
(五)学会倾听 善于抓住他人的发言要点
1.让学生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倾听是最基本的学习习惯,也是对别人最起码的尊重。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首先要从尊重他人的道德高度开始教育,让学生知道“要让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得先尊重别人”;另外,要从只有认真倾听别人的言论,在兼收并蓄的情况下自己的观点才可能更充分,才可能有所创新的高收益比角度教育学生,才能培养起学生耐心倾听的习惯,为和谐的充满着友善的合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加强情感互动
数学的教学需要注重情感力量,消除学生对数学抽象符号的厌倦感。因此,课前教师应该单独抽出几分钟组织情感互动交流,可以通过设置小游戏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此来鼓舞并振奋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信心,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前在黑板上写出一连串的数字5,10,
15,20,25――让学生观察并找出隐含在字符串中的规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其中教师可以用一问一答的启发式引导方法来展开学生之间的互动。一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应一些学生认为:这些数字都是以0或5结尾的数字。给予这部分答案的学生正面的评价和鼓励。另一学生则反复思考得出:他们都依次是“5”的倍数。同样给予这部分学生掌声。
这样的课前情感互动交流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会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主动接受数学这门课程,同时也能够拉近师生间的关系,防止单调的灌输模式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获得了积极的教学效果和良好的教学效率。
二、情境互动教学
在情感教学的基础上也要加强情境互动教学,鉴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育期,更加倾向于喜欢形象、直观的事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尽量为学生创设形象的情境,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来加快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理解,这样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确定位置”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上做排队游戏,让学生通过数队伍中的学生人数来明确班长在第几排第几个,教师又在哪一排等。
通过情境的设置能够为学生营造形象的教学氛围,化抽象的知识为形象的感受,使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掌握必需的技能。
三、加强学生间互动教学
课堂互动教学还应该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为了增强学生间的合作互助,使学生养成讨论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学生科学分组,几名学生一组,共同致力于课堂问题、难题的相关讨论,这其中要注重小组成员的互补性搭配,各小组成员以承担小组整体成绩的职责进行合作互动,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也就是为小组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可以是一道数学难题,或者几个计算题等,让小组学生合作讨论数学难题的解决途径,相互研究数学的正确解决方法,接着设置几个计算题,让小组学生每人一道计算题,相互比拼谁的运算最快速、最精准等。
在任务驱动下,各小组成员都会积极努力,全力以赴地解决问题,而且其中会伴随着相互间的讨论与沟通交流,这样就达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
四、经常开展讨论会,增进交流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不仅局限于知识本身的交流与讨论,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的交流、互动与讨论。教师要意识到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而且要明确不同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对不同知识内容的学习感受与学习体会。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专门的学习心得交流讨论会,让学生通过学术交流讨论说出自己在各个学习章节、各个知识项目中的感受,并鼓励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体会,供全体学生交流和分享。教师也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发言情况等给出评价和总结,让不同等级的学生都能够掌握正确、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明确科学的题目理解思路,从而用正确的解题方法去解答问题,不断调整与转变自身在数学学习中的缺点和弊端,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和目标。
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情况等开展单独的师生交流讨论,让学生能够主动说出自己的数学学习难处,开展课后一对一辅导、一对一的教学等模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