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动态心电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动态心电图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室性心动过速;临床意义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52-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4例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仪23-24h监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0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64.5岁,经询问病史及各项检查明确诊断。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22例,高血压心脏病4例,肺源性心脏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风心病2例,其中4例为陈旧性心肌梗死,5例合并脑出血或脑梗死,X线胸片、超声心动描记术提示20例有不同程度心房、心室或全心扩大,5例有Ⅱ-Ⅲ度心力衰竭。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定义为:动态心电图监测中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室性期前收缩,频率≥100次/min,持续时间

2 结 果

34例均为窦性心律,共检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532阵,其中24h内发生l阵室性心动过速18例,2-10阵12例,10阵以上4例。532阵室性心动过速共连发室性期前收缩2036次,平均4次/阵,每阵3-4次493阵,5-10次35阵,10次以上4阵,室性心动过速平均频率158±32次/min。动态心电图检测属多源室性期前收缩25例,单源室性期收缩9例;在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时呈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26例,多形室性心动过速8例;室性期前收缩成对22例。ST-T改变26例,其中呈缺血型ST-T改变20例,ST段降低0.1-0.2mV12例,0.2-0.3mV4例,0.3-0.4mVI例,单纯T波倒置3例,继发性ST-T改变4例(为束支传导阻滞),无发生R-on-T现象。

3 讨 论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一般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危险性较大,预后较差而发病率较高的恶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器质性心脏病发生Lown分级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易引发心室颤动而致猝死,故属恶性心律失常。随着对电生理的了解和动态心电图的普遍应用,室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对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意义也有了更新的认识,有的患者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临床检查又不能明确有心血管疾病,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它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症状轻微或只是在检查时发现。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等疾病及少数正常人。本组29例患者为器质性心脏病,其心电图主要改变是在多源室性期前收缩的基础上出现成对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无发生R-on-T现象。这样的一组改变常被认为是引发心室颤动、猝死的危险因素。5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只是在身体偶感轻微不适或体检检查时被发现,未经任何处理自行停止。

本组53%患者24h内发生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次,31%发生2-10次,16%发生10以上次,最多的为一冠心病患者,昼夜发生318阵,但均自行终止。无一例发展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发生猝死(本组2例死亡者其直接死因均非心律失常)。故可认为器质性心脏病出现较高级别室性心律失常,在常规治疗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较少发展为致死性心律失常。据临床观察,心室颤动或猝死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心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当时的心功能状态,因此采用动态心电图检出室性心动过速及某些特殊现象的图形来预测心室颤动、猝死的发生,还须结合临床心功能状况及相关的临床检查资料,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估,才能作出明确的判断,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疾病的室性心动过速,大多无需特殊处理。

26例ST-T改变的患者中有72%的患者心电图呈缺血型改变,在室性心动过速的同时存在严重心肌缺血,说明室性心动过速与心肌缺血有关。目前已知缺血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的主要机制是折返激动。正常心肌与病变心肌之间的电生理特性不一致,易造成折返。

动态心电图范文第2篇

人们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发现,许多患者在发生突然死亡之前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及征象,一些异常的心电信息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才出现。

此外,临床医生常规所做的静息心电图仅能提供短短几分钟内的心电活动情况,通常并不能完整、真实地反映患者心电活动及其演变的全貌,即使静息心电图完全正常,医生也不能完全排除冠心病的可能。

要解决上述临床问题,有必要对心电图进行长时间的记录与分析。动态心电图就如同一个心血管系统的“随身听”,不仅方便患者随身携带,而且可以连续进行24~72小时的心电图记录,实时、长程地捕捉患者的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心电异常信号。

动态心电图不仅能够准确反映日常生活状态下患者的昼夜心电变化,而且可能捕捉到静息心电图遗漏的一过性心电图异常改变,因而是静息心电图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动态心电图范文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720例,其中男564例,女156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31岁,平均54.66±9.39岁,平均心率75.46±8.64,心电图结果见表1。

1.2方法:采用美国惠普公司生产的二通道4340013型携带式记录仪进行24小时心电图监测,心电图记录导联均用改良V1、V5(CM1、CM5)导联,心电图记录均在IBM―PC计算机中回放分析。

2 结果

2.1评定标准:各种早搏(室上性、室性):24小时分别>100次为异常。ST段及T波异常:以CM5为准,ST段上抬≥0.1mV,水平或下斜型下移≥0.05mv。

T波低平50次/分;基本正常:仅有偶发室上性或/和室性早搏,仅有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异常:除正常和基本正常外均为异常。

2.2结果见表2、表3。检查结果:其中仅有偶发室上性早搏者204例,占28.3%;仅有偶发室上性早搏者24例,占3.33%;仅有偶发室上性早搏伴偶发室性早搏者144例,占20%。完全正常者12例,占1.67%;基本正常390例,占54.17%;异常者318例,占44.17%。

注:①平均年龄互比T值=13.77,表明相差非常显著;②除ST段互比P值0.05(或T

3 讨论

3.1由表2中得知,Ia组318例中,动态心电图异常者150例,占47.17%;Ib组402例中,动态心电图异常者300例,占74.63%,二者相比P0.05。表明在通常情况下,有无主诉及主诉轻重与动态心电图异常有密切关系,即主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脏的病变情况,但并不能提示某一种心电图异常,说明随着症状出现动态心电图异常明显增加,主诉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与客观检查同样不能被忽视。

3.2由表3中得知,Ia组92例中ST段异常者24例,占8.7%;Ib组444例中ST异常者156例,占33.14%,二者对比P>0.01(X2=10.58),差异十分显著,表明ST异常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而患者主诉症状对ST影响不大,P>0.05(见表2)。众所周知,心电图ST段代表了心脏的血液供应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硬化程度增加,弹性相应减退。其它一些有损心血管系统的疾病逐步增多,其结果必然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心肌灌流量不足,在心电图上表现为ST段的异常。动态心电图能可靠地检出有心绞痛发作和无症状患者的ST段改变,动态心电图监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存在与否,对于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价值。因此,我们建议对老年人应定期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以便及早发现隐性或无症状冠心病。

动态心电图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阵发性室速;动态心电图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多发生于严重的心脏病患者,是引起心脏猝死的原因之一。室性心动过速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很大,使心排血量降低,从而心、脑、肾的供血不足,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严重者也可能发展成为致命的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室速是发生在希氏束分叉以下的一组快速性心律失常,频率≥100次/min,常规心电图中难以检测到。动态心电图(DCG)是一种佩戴在患者身上可以在活动和休息的状态下昼夜连续监测记录心电图动态变化的检查,检出率远高于普通心电图,特别有助于心律紊乱、心肌缺血的诊断,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证据。因此,我们对24 h动态心电图(DCG)资料中的50

例室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室速的发生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共收集到有室速的动态心电图50例,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38~84岁,平均(58.9±7.6)岁。50例患者均有心慌、胸闷,冠心病27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7例,合并糖尿病3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肺源性心脏病3例,风湿性心瓣膜病2例,心肌炎后遗症1例,脑梗死1例,右室发育不良1例。经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19例有不同程度的心室、心房和全心扩大,5例有Ⅱ~Ⅲ度心力衰竭。

1.2 研究方法 检测仪器为同步12导联记录仪,胸部安装10个电极,连续做24 h记录,佩戴前全部做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测中详细记录患者一天的活动,情绪变化,服药情况等。

通过计算机回放分析处理。PVT的定义为:室速是指起源希氏束分支以下部位的快速连续性室性异位激动,自发性者室性异位激动需连续≥3个。QRS波呈宽大畸形,时限≥0.12 s,其前无P波,频率在150次/min以上,持续时间30 s内能自行终止。心肌缺血诊断标准:ST段压低0.1 mV以上,最短持续时间1 min,两次发作间隔至少1 min[1]。

2 结果

2.1 室性心动过速的类型 本文50例患者均为窦性心律,其中,发生室性心动过速65阵,早搏型室性心动过速60阵,其中多源型室性心动过速29阵,频率在105~245 次/min,加速型室性心动过速21例,频率在62~112 次/min。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0例,频率为241次/min。

2.2 室性心动过速的QRS波群 室性心动过速的QRS时间为0.11~0.27 s,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宽QRS波群,均有左心功能不全,在QRS波群宽度

2.3 发作时间 发作时间多出现在夜间睡眠或午睡,本组室速发作时室率150~160次/min 9例,160~170次/min 35例,170~180次/min 6例,其中发作1阵者23例(46%),由此可见室速多为一过性出现。根据室速持续发作的时间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分为持续性室速和非持续性室速(每次发作在30 s内能自行终止者)。日间一般活动时出现者10例(20%),轻体力活动时(如晨练、上楼等)出现者5例(10%),26例出现在睡眠时,9例与昼夜及活动无关。

2.4 发作时的症状及心电图改变 本组50例中,室速发作时有胸闷、心悸者9例(18%)、头晕、黑蒙者3例(6%),其余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ST-T改变35例(其中缺血型ST-T改变26例),ST段降低0.1~0.2 mV 12例,0.2~0.3 mV 5例,0.3~0.4 mV 3例,0.5~1.0 mV2例,单纯T波倒置5例,继发性ST-T改变3例(为束支传导阻滞),急性损伤型改变5例(为AMI监测ST段始终在基线以上,最高抬高为0.2~0.5 mV)。心电轴在诊断VT时具有很大意义。文献报道,电轴左偏(-30°以上),倾向于VT。当V1导联为负向波时,电轴右偏也只能发生在VT,而不可能发生在室上速。当患者窦律时的电轴不在无人区,而宽QRS波心动过速发作时呈现,该心动过速只能是VT,而不是室上速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2]。

3 讨论

在现代医疗实践中,DCG已成为重要的无创性诊断技术之一,一般来说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20 s左右的心电活动,而某些心律失常多为一过性、暂时性或阵发性的,常规心电图很难捕捉到,而动态心电图则可弥补常规心电图的不足,进行24 h心电活动记录。而且能够结合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劳动进行心电图的动态观察,从而发现常规心电图难以检出的各种状态下心电活动的暂时改变,尤其是各种心律失常[3]。动态心电图作为一种长程、动态记录心电图的技术,比普通心电图记录的心电信息量扩大了2 000倍以上,使心律失常的诊断水平大为提高,增加了心电图临床应用的价值[4]。

大多数室性心律失常者有器质性心脏病或明确的诱因,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急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缺氧、缺血、坏死、Q-T间期延长,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神经及内分泌功能失常等一种或多种因素。室速是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的室早,室速有导致心脏猝死的危险性,目前认为非持续性室速为良性室性心律失常,属低危,预后良好。本组50例253阵室速均为非持续性。27例为冠心病的患者,提示室速不一定发生在级别较高的室性早搏患者中,因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受损的心肌与正常心肌间电生理不均匀,可诱发折返激动引起室速,认为心肌梗死的非持续性室速是持续性室速或室颤的标志。可见积极改善心肌缺血再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是预防心脏猝死发生的重要措施[5]。本文27例冠心病患者,室速发作时及发作后均有不同程度的ST-T改变。由此证明室速的发生与心肌供血不足有关,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动作电位振幅降低,时程延长,传导速度减慢,心肌复极和恢复时间不同步,遂产生室性异位搏动或异位心律,因此室速多起源于心室受损部位。

在50例中,35例ST-T改变者有70%心电图呈不同程度缺血型改变,提示心肌缺血常伴发心律失常[6],可能是心肌坏死后细胞外高钾浓度对心肌细胞和神经末梢有刺激,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儿茶酚胺增加,细胞内钙超载。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是比较复杂的,在室速的同时存在严重心肌缺血,说明与心肌缺血有关。有5例患者为45~55岁女性,有可能是因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紧张导致皮层下中枢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液中儿茶酚胺增多,心肌兴奋性增高所致。

DCG能提供有价值的资料,用于指导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治疗以及评估突发时间的控制情况,是预防重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必要手段,因此,DCG检查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使用动态心电图检出室性心动过速及某些特殊现象的图形来预测心室颤动、猝死的发生时,还需要结合临床作出判断。

参考文献

1 郭继鸿.动态心电图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49-671.

2 梁苏女.56例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分析.实用心电图杂志,2007,16(3):219.

3 乔文祥.应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心律失常147例.河南医药信息,2002,10(23):29.

4 Ren SG,Kang K,Wu DN,et al.Primary transcatheter occlusion of perimembranous and muscular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with Amplatzer occluder devices.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02,57(2):104-111.

动态心电图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诊断; 动态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 价值

doi:10.14033/ki.cfmr.2017.4.0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4-0049-02

动态心电图技术最早于1957年应用在心脏监测活动研究中,故也称监测心电图图仪,是现阶段心血管领域非创伤检查的一种诊断方法[1]。常规心电图在心电异常的诊断中也具有较高价值,不足之处是对心电信号的检测时间较短,无法提供更全面的监测数据,影响诊断效果的正确率。与常规心电图不同,动态心电图可在24 h内连续记录10万多的心电信号,大大提高了非持续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因此,近年来动态心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尤其是在心脏病、冠心病等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诊断中。下文主要探讨了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这两种方式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观察对象均为2014年7月-2016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心电图检查的患者。本组60例患者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47~73岁,平均(55.6±4.4)岁;其中高血压36例,肺源性心脏病11例,动脉粥样硬化13例。所有患者均分别行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自觉心脏或心率失常而入院进行心电图检查;(2)年龄在40岁以上;(3)知晓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4)病情缓和,非急性期[2]。排除标准:(1)年龄在47岁以下、74岁以上;(2)合并其他急性心血管疾病;(3)无法适应心电图检查;(4)中途退出研究等[3]。

1.3 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分别行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常规心电图检查:受检者于安静状态下取平卧位,使用ECG心电图仪进行检查,详细记录患者的心电状况。同时,作常规12导联心电分析图。动态心电图:使用DCG检查仪进行检查,24 h记录患者的心电信息。期间不会对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产生影响。详细记录患者的多检查情况,排除各种影响与干扰。叮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并详细记录患者有无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

1.4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患者的阵发性房颤、阵发性室上速、期前收缩、窦性停搏及房室肥大等6项指标的检出率,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

1.5 阳性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阳性诊断的阳性标准,应满足以下这几个条件:(1)下移时间持续≥1 ms;(2)ST水平下移或下降在0.1 mV以上;(3)纱涡募∪毖的发作时间间隔在1 ms以上(含1 ms)[4]。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的心电图异常检出情况比较

动态心电图对各项指标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种诊断方法阳性率比较

动态心电图诊断阳性率显著高出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冠心病、心脏病等疾病均为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生机制均与心肌缺血、冠状动脉循环功能受阻等有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等,严重时可导致猝死,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5]。因此,及时发现、确诊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是降低患者死亡率及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

心电图技术主要是借助心电图机从体表开始,对心脏每一心动周期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进行记录。现阶段,心电图检查被认为是临床测量与诊断心脏节律的最有效方式。患者心肌细胞其实是一种半透膜,处于静息状态时,半透膜内会出现一些正电荷阳离子,而此时膜内部也会存在数量相同的负电荷阴离子,呈现出一种极化状态。正因为这种特性,电位差情况不会发生[6]。但是,当心肌细胞被刺激后,细胞膜通透性的极化会发生变化,而这时患者的细胞膜内会涌入大量的阳离子,且电位也会出现变化。在这样的情形下,电流记录仪生成的曲线则为复极波,而T波则是心室复极波在体表心电图上的表现[7]。

在心脏类疾病的诊断中,临床过去主要采用常规心电图,也可取得一定成效,但因为常规心电图的记录时间较短,只能对短暂心电变化进行记录,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动态心电图凭借自身优势,弥补了常规心电图的不足,逐渐应用于临床诊断活动中。动态心电图可实现对患者心电状态的24 h监测。通过24 h监测,能够较全面地监测到各类型心率失常及ST-T段异常情况,并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出心肌缺血程度、次数及时间等情况[8]。有报道称,在短暂性心律失常与一过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中,动态心电图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它能实现对患者24 h心电信号的监测与记录,并获得同步的心率变化及ST段趋势图。针对24 h的心电记录,有利于医生及时制定治疗方案,对进一步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降低死亡率,具有积极意义。如,在心脏病的心电图检查中,当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但未达到心肌缺血程度,而常规心电图检查时极易出现假阳性的情况;同时,加上冠心病的影响因素多,因为不能同步进行心绞痛发作检查,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极可能受影响,出现误诊的情况。动态心电图每天对患者心电信号的记录多达10万次,能够获取到大量的信息,且可与患者活动、症状及时间同步,获得较及时、准确的心电图,对医生判断患者的心肌缺血发作频率、规律及缺血程度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临床意义重大。总而言之,动态心电图可24 h记录患者的心电活动情况,且具有无创伤、操作简便等优势。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所在医院对60例进行心电图检查的患者分别给予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从表1中可看出,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期间收缩、房室肥大、阵发性房颤及ST-T段异常等6项心电异常指标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由上述可知,在心电异常的检查中,动态心电图能够24 h连续记录患者的心电活动情况,检出率与阳性率均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值得在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靖.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慢性病学杂志,2015,16(3):321-322.

[2]赵丽君.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临床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比[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3):96-97.

[3]曹洪浩.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临床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比[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21):4886-4887.

[4]王超.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临床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比[EB/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83):65.

[5]朱丽,李军丽.比较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以及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3):36-37.

[6]张颖.动态心电图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应用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4):109-111.

[7]张夏琳.心电散点图在窦性心律失常诊断c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6,25(3):167-175.

[8]荣春兰.动态心电图诊查室性期前收缩的昼夜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 (29):3-4.

[9] Kireyev D,Gupta V,Arkhipov MV,et al.Approach to the differentiation of wide QRS complex tachycardias[J].Am Heart HospJ,2011,9(1):33-36.